人格心理学--许燕版
心理学考研专硕347参考书目
心理学考研专硕347参考书目心理学考研专硕(又称应用心理硕士)考研科目是思想政治理论、外国语、347心理学专业综合。
其中心理学考研专硕347心理学专业综合,都是自主命题,备考前,建议选择好院校,并在院校官网查看具体的考试范围和参考书。
对于没有给出考试范围、参考书目以及是全国版大纲的,博仁考研老师依据多年辅导经验,推荐以下参考书目:一、心理学导论《普通心理学》彭聃龄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二、人格心理学《人格心理学》许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三、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林崇德人民教育出版社四、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钱铭怡北京大学出版社《临床心理学》王登峰人民教育出版社五、变态心理学《变态心理学》钱铭怡北京大学出版社六、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侯玉波人民教育出版社七、管理心理学《管理心理学》车丽萍、秦启文武汉大学出版社八、实验心理学《实验心理学》郭秀艳人民教育出版社;九、统计与测量《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张厚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心理与教育测量》戴海崎暨南大学出版社最后,博仁考研老师再提供一些心理学考研的复习建议,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1、注重心理学基础知识的学习。
在备考阶段一定要把基础知识打牢,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统计与测量、发展心理学等都是心理学基础学科,而大部分招生院校命题考查的还是相对比较简单的基础知识。
所以,首先要理解课本知识,要理解透彻,然后要记住各种名词解释以及带有明显简答特征的内容,同时要记牢各种实验和计算公式。
2、查找历年真题,熟悉命题范围和特点由于347心理学专业综合是由各招生院校自主命题,同时,没有规定各科目分值比重,比如普通心理学(心理学导论)占多少分,发展心理学占多分,这样命题的随机性就比较大,所以,347心理学专业综合考试大纲涉及不多或者指定参书里边没有的不一定不考。
但是,考生可以找找报考院校历年考过的真题,真题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这个学校的命题范围和特点,同时对照报考院校的考试大纲,也会发现一定的规律性。
许燕《人格心理学》笔记及课后习题讲解 新精神分析学派(圣才出品)
第3编新精神分析学派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许多富有创造力和洞察力的心理学家开始探索精神分析的新道路。
他们发展自己的人格理论,创立自己的心理学派,不过由于他们保留了弗洛伊德理论的基本概念与假设,因而被统称为新精神分析学派.1.产生背景(1)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经典精神分析学说经历了一场危机,从而失去了在心理治疗方面的垄断地位。
1920年前后,经典精神分析学派陷入了危机。
(2)随着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经济危机席卷整个资本主义国家,人类的处境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整个社会呈现出一种新的病态心理现象,即生活的无意义感、精神异化、焦虑、孤独、恐惧和忧郁,对此,经典精神分析理论已明显力有不逮。
另一方面,弗洛伊德及其追随者都逐渐停滞下来,由激进退缩为顺从,企求得到人们的尊敬而不是创造出更为先进的理论。
(3)19世纪末,社会学、人类学相继成为独立学科。
此类学科认为人是社会的产物,人的行为主要是由其生长的社会文化环境所塑造。
在社会学科的影响下强调以社会文化因素作为人类精神生活基础的新精神分析理论便应运而生。
2.新精神分析学派诞生20世纪30年代后期,新精神分析学派从经典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主义)分化出来。
(1)它反对以本我心理学为核心,反对以泛性论为动力的生物主义和悲观主义,突出自我心理学、文化人类学、社会学的重要价值和乐观主义精神。
(2)新精神分析学派把经典精神分析理论进一步从生物学、心理学领域转向社会学领域,肯定了社会文化因素对人类行为的重大影响。
(3)在新精神分析学派中,霍妮、弗洛姆、沙利文和艾里克森代表了比较有影响的社会文化学派及自我心理学的理论观点,他们对精神分析理论进行了修正,创造出了一种清新的理论魅力。
表3-1新精神分析与经典精神分析理论的区别理论要点经典精神分析新精神分析人格结构本我自我人格动力内心冲突社会文化、人际关系问题人格影响童年经验社会文化影响与主观奋斗人格发展性心理阶段终身发展3.1霍妮的人格理论一、理论观点霍妮的人格理论,是在秉承弗洛伊德的一些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加以批判和修正,从而建立起来的社会文化观点的精神分析理论。
30所应用心理硕士考研院校参考书目
招收应用心理硕士的30所院校及参考书目目前,全国有30所院校进行应用心理专业硕士的招生,其中,13所院校有自己指定的参考书目,其余院校均按照全国统一大纲自主命题,不提供指定教材。
下面,博仁教育的老师根据心理学专业综合考试指导意见(全国大纲)给出的知识点,结合考研辅导经验,向参加应用心理硕士的考生推荐以下书籍::一、心理学导论《普通心理学》彭聃龄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二、人格心理学《人格心理学》许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三、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林崇德人民教育出版社四、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钱铭怡北京大学出版社《临床心理学》胡佩诚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五、变态心理学《变态心理学》钱铭怡北京大学出版社六、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章志光人民教育出版社七、管理心理学《管理心理学》车丽萍、秦启文武汉大学出版社在这里,博仁教育的老师提醒大家,目前市面上任何一个版本的教材,都不能完全涵盖大纲中要求的该科目知识点,这也是为什么大多数院校不指定教材的原因。
而博仁之所以推荐这些书,是因为这些教材的内容,相对更贴合大纲的知识点要求,更便于大家备考,在这几年的反馈中,更受学生欢迎。
老师建议大家,在进行第一轮基础复习的时候,每个科目,手里有一本教材,就可以了,后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补充。
下面是针对各个学校的参考书目:北京地区:1、北京大学:按347全国大纲出题,参考书目见上2、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347心理学专业综合有两个考试大纲,一个是全国的考试大纲,一个是北师大自己发布的考试大纲,全国的347心理学专业综合考试大纲涵盖心理学导论、人格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管理心理学等基础学科;北师大347心理学专业综合考试大纲涵盖心理学导论、心理测量学、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实验心理学、心理学史等学科。
北师大自己的347心理学专业综合考试大纲有指定的参考书:一、心理学导论《普通心理学(修订版)》.彭聃龄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普通心理学(修订版)》.叶奕乾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心理学与生活(16版)》.格里格,津巴多著.王垒,王甦等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二、心理测量学《心理测验:原理和应用》.凯温-墨菲,查尔斯-大卫夏弗著.张娜等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心理与教育测量》.戴海崎等著.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心理测量》.郑日昌著.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三、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张厚粲,徐建平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心理与行为科学统计》.甘怡群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行为科学统计》. Frederick J. Gravetter,Larry B. Wallnau著.王爱民李悦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四、实验心理学《实验心理学》.郭秀艳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实验心理学教程---勘破心理世界的侦探》.Randolph A. Smith, Stephen F. Davis 著.郭秀艳孙里宁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实验心理学(修订版)》.张学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五、心理学史《心理学史—观念与背景(第三版)》韦恩·瓦伊尼,布雷特·金著.郭本禹等译. 2008《心理学史导论(第四版)》B.R.赫根汉著.郭本禹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西方近代心理学史》.高觉敷著.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2《心理学的故事(修订版)》.墨顿·亨特著.李斯,王月瑞译.海南出版社.1999《心理学史》.黧黑著.李维译.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83、首都师范大学:指定3本参考书《普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年(修订版)彭聃聆《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年第三版张厚粲、徐建平《心理测量》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金瑜4、中国科学院大学:全国大纲天津市:5、南开大学:《普通心理学》叶奕乾等编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四版)《社会心理学》全国13所高等院校《社会心理学》编写组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四版)《发展心理学》林崇德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二版)《心理测量学》戴海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咨询心理学》乐国安主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6、天津师范大学:全国大纲河北省:7、河北师范大学:《普通心理学》(修订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彭聃龄。
许燕《人格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行为主义学派)【圣才出品】
第4编行为主义学派行为主义是20世纪主要的心理学流派之一。
“所有的行为都是习得的”是行为主义者共同的信念,因此行为主义又被称为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关注外显的、可以直接观察到的行为,强调环境对行为的决定作用,主张使用科学方法研究人类的行为。
一、社会背景(一)美国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的需要20世纪初期,美国已经进入高度机械化的社会,为了使涌入城市的农民成为优秀的产业工人。
心理学家就必须研究人的行为规律,从而有助于控制人的行为,提高产业工人的工作效率,使他们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进步主义运动的产物20世纪初期,美国正进行一场广泛的进步主义政治改革运动。
这一运动试图撤换政治机构中的老成员,使用能够科学管理社会的贤人,以达到控制社会的目的。
因此,它要求心理学提供能够合理、有效地管理社会的科学手段。
由此,行为主义应运而生。
二、哲学背景(一)实证主义实证主义是行为主义产生的哲学基础之一。
实证主义是19世纪30~40年代初期法国哲学家康德首创的哲学体系。
康德认为一切知识必须以经验为基础,实证主义的一切本质属性都概括在“实证”一词当中。
“实证”具有六个方面的含义:1.实证意味着必须是现实的;2.实证必须意味着有用;3.实证意味着必须是确实的;4.实证也意味着是精确的;5.实证还意味着是积极的或建设的;6.实证意味着是相对的。
实证主义以“被观察到的事实”作为科学知识赖以建立的基础,并认为实证方法才是最科学的认识方法。
(二)实用主义行为主义的另一哲学渊源实用主义强调行为、实践和生活。
实用主义者主张要立足于现实生活,以确定信念作为出发点,以采取行动作为主要手段,以获得效果作为最高目的。
受实用主义影响,华生否认意识,把人的实践活动简化为“刺激反应”的行为模式,并把心理学的根本目的确定为有效地控制人的行为。
(三)新实在论新实在论源于培里对内省的、私有的、内在的性质的分析。
培里认为,内省与观察差别很小,内省的“内部心理”与在每日行为中所显示的“外部心理”没有本质区别。
《人格心理学》考研许燕版考研笔记及真题
《人格心理学》考研许燕版考研笔记及真题一、人格心理学概述人格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主要研究个体的人格特质、人格结构、人格动力、人格发展以及人格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等方面。
许燕版的《人格心理学》在考研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以下是对其重点内容的笔记整理以及相关真题的分析。
二、人格特质理论(一)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奥尔波特认为特质是人格的基本单位,他将特质分为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
共同特质是在某一社会文化形态下,大多数人或一个群体所共有的、相同的特质。
个人特质则是个体身上所独具的特质,又分为首要特质、中心特质和次要特质。
真题示例:请简述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
(二)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卡特尔通过因素分析的方法,将人格特质分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
表面特质是通过外部行为表现出来的,可以直接观察到的特质;根源特质则是决定表面特质的潜在基础,是人格的内在因素。
真题:论述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并举例说明。
(三)艾森克的人格特质理论艾森克提出了人格的三个基本维度:内外倾、神经质和精神质。
这三个维度构成了一个三维坐标系,可以较为全面地描述个体的人格特征。
相关真题:根据艾森克的人格特质理论,分析自己的人格特点。
三、人格类型理论(一)单一类型理论这种理论认为人格类型是依据某一种标准来划分的,比如弗兰克·法利提出的 T 型人格,又分为 T+型和 T-型。
(二)对立类型理论包括AB 型人格、内外向人格等。
A 型人格表现为急躁、缺乏耐心、具有较强的竞争意识;B 型人格则相对温和、悠闲。
真题:对比 A 型人格和 B 型人格的特点。
(三)多元类型理论如气质类型说,将人的气质分为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抑郁质。
真题:结合实际案例,阐述不同气质类型的表现和特点。
四、人格动力理论(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组成,它们之间的冲突和平衡影响着个体的行为和心理。
真题:分析弗洛伊德的人格动力理论在心理咨询中的应用。
许燕《人格心理学》(章节题库 第4编 行为主义学派)【圣才出品】
第4编行为主义学派一、单项选择题1.蕴涵“身教重于言教”思想的学习理论是()。
A.社会学习理论B.人本学习理论C.认知学习理论D.联结学习理论【答案】A【解析】根据班杜拉实验研究结果,在影响个体观察学习效果的因素中,榜样的作用至关重要。
其中,榜样身教的作用远远胜于言传。
而人本学习理论强调的是师生互动关系和个体情感体验的价值;认知学习理论重视的是个体认知结构和知识掌握的价值;联结学习理论强调的则是行为习惯的养成,不重视榜样的作用。
2.在间歇强化条件下,行为反应的特点是()A.建立快,消退也快B.建立快,消退慢C.建立慢,消退快D.建立慢,消退也慢【答案】D【解析】个体每次做出目标行为都给予强化称为连续强化条件,仅在个体做出一些目标行为后给予强化,而另外一些目标行为不给予强化称为间歇强化条件。
连续强化条件与间歇强化条件相比,连续强化的行为反应建立快,消退也快,而间歇强化的行为反应建立慢,消退也慢。
3.斯金纳认为,教育就是塑造行为,而塑造行为的关键是()。
A.试误B.顿悟C.强化D.模仿【答案】C【解析】试误是桑代克在尝试错误说中强调的,顿悟是格式塔学派强调的,模仿是社会学习理论强调的。
斯金纳认为,日常生活中,人的行为大部分都是操作性行为,它主要受强化规律的制约。
4.下列实验中,支持情绪后天习得观点的是()。
A.华生的小艾尔伯特恐惧实验B.阿诺德的情绪认知评估实验C.沙赫特—辛格的情绪系列实验D.哈罗(H.F.Harlow)的恒河猴依恋实验【答案】A【解析】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曾因为“小艾尔伯特的恐惧实验”备受争议。
起初,小艾尔伯特是一个心理和生理上都很健康的婴儿,对许多动物和物体都感兴趣,愿意接近它们,并不时触摸它们,从没表现出丝毫的恐惧。
恐惧实验后,艾尔伯特对白鼠产生了极度恐惧,他开始号啕大哭,转身背对白鼠,向远离它的方向移动。
对于一种物体从没有恐惧到产生恐惧只有短短的一周时间,这个实验支持了情绪后天习得的观点。
许燕《人格心理学》(课后习题 第3编 新精神分析学派)【圣才出品】
第3编新精神分析学派1.分析新精神分析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答:(1)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经典精神分析学说经历了一场危机,从而失去了在心理治疗方面的垄断地位。
1920年前后,经典精神分析学派陷入了危机。
(2)随着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经济危机席卷整个资本主义国家,人类的处境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整个社会呈现出一种新的病态心理现象,即生活的无意义感、精神异化、焦虑、孤独、恐惧和忧郁,对此,经典精神分析理论已明显力有不逮。
另一方面,弗洛伊德及其追随者都逐渐停滞下来,由激进退缩为顺从,企求得到人们的尊敬而不是创造出更为先进的理论。
(3)19世纪末,社会学、人类学相继成为独立学科。
此类学科认为人是社会的产物,人的行为主要是由其生长的社会文化环境所塑造。
在社会学科的影响下强调以社会文化因素作为人类精神生活基础的新精神分析理论便应运而生。
2.论述新精神分析理论与经典精神分析理论的异同。
答:(1)相同点①经典精神分析理论和新精神分析理论都属于精神分析理论,都强调人格的作用。
②新精神分析不仅保持了弗洛伊德学说中一些基本概念,他们所提出的一些基本理论和框架,尽管具体说法不同,但归根结底还坚持潜意识的驱力和先天潜能的主导作用。
因此,新精神分析并没有超越潜意识心理学的范畴,最终仍属于精神决定论的唯心主义的领域。
③新精神分析所强调的“自我”,往往过分强调了潜意识自我的功能,贬低自觉能动的意识的价值。
这一点与经典精神分析不谋而合。
(2)不同点①经典精神分析重视先天自我的作用,而新精神分析则强调后天自我的价值。
他们认为自我具有自己的能量来源和它的动机及目的,把自我看成是一个理智指导下的系统和人格中最富于独立性的部分。
②经典精神分析坚持本能论和泛性论,这是其反社会因素的生物学化倾向的集中表现。
而新精神分析的先驱阿德勒就已明确肯定“社会生活逻辑”决定着人的心理的发展,并主张应从社会环境中去寻找人类行为动机的根源。
以“基本焦虑说”为代表的霍妮等认为,“恋母仇父”的现象不是幼儿的性欲所致,而是父亲教管不严,母亲宽慈溺爱的结果。
许燕《人格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人本主义学派)【圣才出品】
第5编人本主义学派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人本主义心理学打着反对精神分析的性本能决定论和行为主义的环境决定论的旗帜崛起并迅速发展,成为现代心理学的第三势力。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一个多学派的松散团体,其中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有马斯洛、罗杰斯和罗洛·梅等。
虽然他们有着各自独特的观点,但他们都强调个人的责任、强调“此时此地”、注意个人的现象场、强调个人的成长。
一、社会历史背景人本主义心理学是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产生和发展的,这与美国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在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好,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大多得到了满足的情况下,人们开始追求更高级的需要,希望实现自我价值。
(二)社会问题越来越严重,社会内部的各种矛盾也越来越尖锐。
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美苏军备竞赛和核战争的威胁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压力。
精神空虚、道德沦丧、青少年犯罪、吸毒、种族歧视和失业率居高不下。
人们渴求科学的精神指导。
(三)青年人对现状的不满,到六十年代发展为一场反主流文化运动,经济的繁荣,科技的发达,并不能解决人类的精神生活和对价值的追求。
这些正好与人本主义心理学所强调的某些东西一致,如注重自我,提倡人的完善等。
(四)美国社会生活的异化,导致了青少年价值观的危机,学校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社会各界强烈要求改革当时的教育,反对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要求开发人的潜能,重新发现自我和人的尊严。
这些问题是传统的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所不能圆满解释的,于是,一场强调人的自身价值的人本主义心理学运动,在马斯洛等人的召集下应运而生了。
二、哲学背景人本主义心理学以存在主义哲学作为其基本观点的理论渊源,以现象学作为其方法论的基础。
(一)存在主义1.存在主义是一种人生哲学,是20世纪西方哲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流派,影响非常广泛。
存在主义对心理学的影响很大,罗洛·梅是最具有存在主义取向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
许燕《人格心理学》笔记及课后习题讲解 人格特质理论(圣才出品)
第6编人格特质理论特质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一、二十世纪40年代,以美国为中心开展了特质学的研究。
1.奥波特作为人格特质理论的先驱,提出了特质的基本概念、特质的特点,并进行过人格的整体探索和个案探索。
2.卡特尔应用因素分析的方法,制定出著名的心理元素周期表;3.艾森克应用效标分析的方法,得出了人格的三种特质(内外向性、神经质和精神质);4.后期的一些特质理论学家潜心研究将特质理论发展成大五人格特质理论。
二、二十世纪80年代,人格特质理论持续发展,引起了世界范围上的广泛研究。
同时它具有很多在人格诊断、临床治疗、人员选拔等方面的应用价值,也使它产生深远影响。
6.1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一、理论产生背景奥尔波特特质理论的形成深受以下几种传统理论的影响:1.奥尔波特的理论思想深受格式塔心理学的影响。
格式塔心理学强调整体和意识经验,关注现象场,重视对现象场的直接描述,反对任何将整体拆分为部分的还原主义研究趋向,完全否认无意识心理的观点让奥尔波特着迷不已。
2.奥尔波特还深受“美国心理学之父”威廉·詹姆斯的影响,与詹姆斯一样,奥尔波特同样关注自我,关注意识,是一个热情的人文主义者和折衷主义者。
3.奥尔波特还受到早期形成的人本主义、存在主义的影响,强调人的潜能发展,人的独特性、尊严与价值。
4.奥尔波特对古典精神分析的批判对特质论的产生起到了反向的推动作用。
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1)奥尔波特批评弗洛伊德过于强调无意识;(2)他反对以病态的人格作为主要研究对象;(3)他认为人类目前的行为并非受制于以往童年时的经验或冲突,转而强调此时此刻的影响;(4)他同意弗洛伊德的本能对幼年期的行为动机有相当的解释效力,但不相信本能论可以角解释变化、独特的、即时件的大多数成人动机。
5.奥尔波特认为行为主义视人格为一切动作的总和、各种习惯的最后产物的这种解释非常苍白无力。
他坚守意识是心理学研究的主要目标,他认为特质是人格的元素。
许燕《人格心理学》(章节题库 第6编 人格特质理论学派)【圣才出品】
第6编人格特质理论学派一、单项选择题1.根据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个体身上所具有的最典型、最概括的人格特质是()。
A.共同特质B.首要特质C.中心特质D.次要特质【答案】B【解析】共同特质是指在某一社会文化形态下,大多数人或一个群体所共有的、相同的特质;中心特质是指构成个体独特性的几个重要的特质;次要特质是个体的一些不太重要的特质,往往只有在特殊的情况下才会表现出来。
2.下列正确表述“大五”人格因素的是()。
A.责任心、宣人性、正性情绪、负性情绪、开放性B.外向性、宜人性、正性情绪、开放性、情绪稳定诖C.宜人性、负性情绪、习俗性、情绪稳定性、开放性D.开放性、外向性、责任心、宜人性、情绪稳定性【答案】D【解析】塔佩斯提出的大五人格类型的特质主要有:外向性、情绪性、宜人性、责任心和开放性。
3.()人格特质是指做是否有条理、有计划和能坚持追求目标。
A.宜人性B.开放性C.尽责性D.外向型【答案】C【解析】责任心显示了胜任、公正、条理、尽职、成就、自律、谨慎、克制等特质。
4.“大五”人格结构模型中的五个因素是外倾性、开放性、情绪稳定性、宜人性和()。
A.习俗性B.自制性C.责任心D.特异性【答案】C【解析】“大五”人格结构模型采用“神经质、外向性和开放性人格调查表”,通过因素分析揭示出在人格特质中存在着五对相对稳定的因素:①开放性,具有想像、情感丰富、求异、创造、审美和智能等特质;②责任心,具有胜任、公正、有条理、克制、谨慎、自律、成就、尽责等特质;③外倾性,具有热情、社交、果断、活跃、冒险和乐观等特质;④宜人性,具有利他、信任、依从、直率、谦虚、移情等特质;⑤情绪稳定性(神经质),具有焦虑、敌对、压抑自我意识、冲动和脆弱等特质。
5.想像、审美、情感丰富、求异、智能等表现,属于现代“五因素”特质理论中的()。
A.外向性人格特质B.开放性人格特质C.随和性人格特质D.情绪稳定性人格特质【答案】B【解析】“大五人格特质”包括情绪稳定性、外向性、开放性、随和性和谨慎性。
《人格心理学》笔记和名师许燕课后习题详解
《人格心理学》笔记和许燕课后习题详解第1编人格心理学导论1.1绪论一、人格心理科学的特点人格心理学与心理学学科体系中的其他领域相比,在研究内容、研究策略和研究特征等方面特点突出。
(一)在研究内容上侧重于人的心理差异1.人格心理学并不以研究人类所具有的共同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内容,而是关注共同心理现象在每个人身上所表现出的差异性。
2.人格心理学家们从差异心理学的视角来研究不同人的心理差异现象,探讨人格差异现象的机制与规律。
3.人格心理学家研究的不是认知过程,而是认知风格。
(二)在研究策略上强调人格的整体统合性从心理学研究取向来看,可分为两种研究风格:微观研究与宏观研究。
微观研究取向是以注重细节的分析性研究为主导的方法论,宏观研究取向是以注重整体的综合性研究为主导的方法论。
下表是微观研究和宏观研究策略的比较(如表1-1所示)。
表1-1微观与宏观研究策略的比较微观研究策略宏观研究策略研究领域研究思路研究单位研究系统研究方法认知心理学的主导研究策略人格心理学的主导研究策略从下至上的路径从上至下的路径小单位大单位各单元的分割与独立各单元的联系与统合注重客观分析与实验室中的方法注重主观分析与自然情景中把人作为一个整体人来研究的方法1微观研究策略(1)微观研究策略①微观研究策略是认知心理学所倡导的主导研究策略,遵循从下至上的研究路径,集合实验证据归纳出一般规律。
②在研究实施上寻求的是小单元操作,认知心理学研究者先将整体的内容切分成部分后再研究,将所研究的心理单元与其他不涉及的单元分离开,以防止被试心理反应出现“污染”现象。
③着重于基本的研究单位,如感知、记忆、思维等研究单位或者更小的单元。
(2)微观研究的优势和缺陷①优势a.实验结果更加精确明细。
b.认知研究者注重客观分析与实验室中的方法。
②缺陷:a.分解后的小单位可能已经不是或偏离了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心理单位。
b.在“人造”的实验环境里,让被试对刺激进行反应,可能会低估了人们在自然环境下所达到的准确水平。
人格心理学笔记--北师大许燕教授主编版
人格心理学笔记(完整版)1.人格心理学特点:1)在研究内容上侧重于人的心理差异2)在研究策略上强调人格的整体综合性3)在研究特征上注重人的内部稳定性2.最初发现并研究个体心理差异现象的是英,高尔顿3.人格研究主题:人性哲学,人格结构,人格动力,人格发展,人格成因,人格改变,人格测量4.人格研究途径:人格理论研究,实验研究,临床研究5.学习人格心理学意义:1)为其他领域提供基础知识2)有利于提高理论逻辑思维能力3)帮助人们自我探索,自我完善。
6.人格理论向度:自由论-决定论,理性-非理性,整体-分析论,遗传-环境论,可变性-不可变性,主观性-客观性,主动性-反应性,均衡性-不均性,可知性-不可知性7.人格理论原则:核心性原则,广博性原则,简约性原则,验证性原则,提示性原则,实用性原则。
8.影响人格理论因素:当时社会背景,学者本身经验,学者对人,社会,科学态度,有关学科发展情况9.人格理论价值:1)理论研究确定了一门学科框架2)理论对实验研究具有指导作用3)理论对研究者思维起过滤作用。
局限:1)理论会限制思维开阔性与探新性2)以理论为先导的研究模式并不一定适合所有学科3)理论自身发展局限性。
如何认识:1)理论是人类思考工具2)人格心理学对理论偏重3)要敢于使用理论。
如何使用描述:1)描述2)解释3)预测1.真正人格心理学标志:1937奥尔波特(人格心理学解释)2.人格:指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心身组织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情绪、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气质、性格、体质等方面的整合,具有动态性和一致性、连续性的自我。
3.人格基本性质:独特性、稳定性、综合性、功能性。
4.人格心理学发展趋势:1)人格理论研究交融趋势2)人格实证研究整合趋势3)人格功能完善化趋势4)人格研究方法多样化趋势5)人格研究动态化趋势。
经典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1)人性观:具有独到且略显偏执的特点:1,具有决定论的论调,人的行为受控于生物本能因素或非理性因素;2,弗洛伊德将人视为一个能量系统,能量是遵循了守恒的原则;3,弗洛伊德认为人性本恶,人的各种行为都是受潜意识本能的支配,而本能与社会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
人格心理学笔记--北师大许燕教授主编版
人格心理学笔记--北师大许燕教授主编版人格心理学笔记(完整版)1.人格心理学特点:1)在研究内容上侧重于人的心理差异2)在研究策略上强调人格的整体综合性3)在研究特征上注重人的内部稳定性2.最初发现并研究个体心理差异现象的是英,高尔顿3.人格研究主题:人性哲学,人格结构,人格动力,人格发展,人格成因,人格改变,人格测量4.人格研究途径:人格理论研究,实验研究,临床研究5.学习人格心理学意义:1)为其他领域提供基础知识2)有利于提高理论逻辑思维能力3)帮助人们自我探索,自我完善。
6.人格理论向度:自由论-决定论,理性-非理性,整体-分析论,遗传-环境论,可变性-不可变性,主观性-客观性,主动性-反应性,均衡性-不均性,可知性-不可知性7.人格理论原则:核心性原则,广博性原则,简约性原则,验证性原则,提示性原则,实用性原则。
8.影响人格理论因素:当时社会背景,学者本身经验,学者对人,社会,科学态度,有关学科发展情况9.人格理论价值:1)理论研究确定了一门学科框架2)理论对实验研究具有指导作用3)理论对研究者思维起过滤作用。
局限:1)理论会限制思维开阔性与探新性2)以理论为先导的研究模式并不一定适合所有学科3)理论自身发展局限性。
如何认识:1)理论是人类思考工具2)人格心理学对理论偏重3)要敢于使用理论。
如何使用描述:1)描述2)解释3)预测1.真正人格心理学标志:1937奥尔波特(人格心理学解释)2.人格:指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心身组织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情绪、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气质、性格、体质等方面的整合,具有动态性和一致性、连续性的自我。
3.人格基本性质:独特性、稳定性、综合性、功能性。
4.人格心理学发展趋势:1)人格理论研究交融趋势2)人格实证研究整合趋势3)人格功能完善化趋势4)人格研究方法多样化趋势5)人格研究动态化趋势。
经典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1)人性观:具有独到且略显偏执的特点:1,具有决定论的论调,人的行为受控于生物本能因素或非理性因素;2,弗洛伊德将人视为一个能量系统,能量是遵循了守恒的原则;3,弗洛伊德认为人性本恶,人的各种行为都是受潜意识本能的支配,而本能与社会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
许燕《人格心理学》(章节题库 第5编 人本主义学派)【圣才出品】
第5编人本主义学派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心理学派与其代表人物,正确匹配的是()。
A.机能主义——冯特B.格式塔——铁钦纳C.人本主义——罗杰斯D.构造主义——詹姆斯【答案】C【解析】机能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詹姆士、杜威和安吉尔;格式塔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韦特海默、考夫卡和柯勒;人本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马斯洛和罗杰斯;构造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铁钦纳和冯特。
2.“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是()学派的观点。
A.认知心理学派B.人本主义学派C.机能主义学派D.构造主义学派【答案】B【解析】人本主义心理学主张以正常人为研究对象,研究的目的应是了解人性潜能,追求自我实现,强调人的个性和自我的发展;认知心理学把人看成信息加工者,即一种具有丰富的内在资源,并能够利用资源与周围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积极的有机体;机能主义心理学主张研究意识,强调意识的作用和功能;构造主义心理学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强调意识的构成成分。
其中,“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反映了理智与情感对人的作用,体现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观点。
3.认为人与动物不同,人的行为主要受自我意识支配,有自我实现需要。
这是()心理学派的观点。
A.行为主义B.精神分析C.人本主义D.认知【答案】C【解析】人本主义心理学主张人不受无意识欲望的驱使,而是有自由意志,有自我实现的需要。
因此,只要有适当的环境,他们就会力争达到某些积极的社会目标。
4.强调心理学不应该以意识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派是()。
A.构造主义B.机能主义C.人本主义D.行为主义【答案】D【解析】行为主义反对以意识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而主张以外显的可观察的行为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构造主义和机能主义都以意识作为研究对象,所不同的是前者主张研究意识的成分,而后者主张研究意识的功能;人本主义则主张以人的内在意识经验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5.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属于成长性需要的是()。
A.安全需要B.归属与爱的需要C.尊重的需要D.自我实现的需要【答案】D【解析】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从低到高依次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许燕《人格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经典精神分析学派)【圣才出品】
第2编经典精神分析学派精神分析,是现代西方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也是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格心理学理论体系。
弗洛伊德是人格心理学的鼻祖,也是精神分析的创始人,他根据自己临床治疗的实践经验,系统地论述了人格的结构、动力、发展、治疗和改变。
除弗洛伊德之外,荣格、阿德勒也是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
经典精神分析学派产生的背景经典精神分析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洲。
1.精神分析是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条件及社会生活的产物。
(1)资本主义发展到了垄断阶段,贫富分化更加明显,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社会竞争激烈,人与人之间充满了欺诈和不信任,导致人心动荡、社会不安。
(2)当时的宗教气氛浓厚,两性交往存在诸多禁忌,人们自然的性冲动受到强烈的禁锢,正常的性欲望得不到满足,性本能受到极大压抑,造成精神上的巨大紧张和冲突。
2.同时代的各种哲学、心理学及自然科学的思想直接影响到了精神分析的产生及其基本观点。
3.心理病理学研究的成果与发展是促使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产生的直接原因。
对精神病成因的两种相互对立的理论(1)生理病因,精神病的主要原因是躯体方面的病变,特别是大脑的器质障碍。
(2)心理病因说,应该从精神的或心理的方面寻找精神病的原因。
弗洛伊德接受了心理病因说,强调了性的因素在心理疾病形成中的作用,并在治疗技术上采纳了当时颇为盛行的催眠术。
就在这样一个错综复杂的背景下,精神分析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
2.1 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理论一、理论观点(一)人性观1.具有决定论的论调,人的行为受控于生物本能因素或非理性因素,如潜意识动机与本能驱力,以及六岁之前的性心理事件。
2.弗洛伊德将人视为一个能量系统,能量是遵循了守恒的原则,一处能量消耗多,其他能量消耗就会减少;一处能量释放受阻,它就会从其他途径中释放。
3.弗洛伊德认为人性本恶。
人的各种行为都是受潜意识的本能所支配,而本能与社会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
本能与社会之间的冲突是基本的和普遍存在的,而且原则上也解决不了这种矛盾。
备考2021年上海师范大学心理学专硕347考研参考书目解读
本文由文都比邻心理学教研组整理文都比邻:教育学、心理学考研院校定向辅导本文文都比邻整理备考2021年上海师范大学心理学专硕347考研参考书目和各科目详细解读。
上海师范大学官方只给了考试大纲(参考教委347大纲)并没有给出具体参考书目,此参考书目是比邻教研组综合上海师范大学考试大纲、历年真题以及历届比邻学员成功经验整理而成。
2021上海师范大学应用心理347考研参考书目建议同学们结合文都比邻的《心理学考研知识精讲》进行复习,同时补充阅读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戴维·迈尔斯第11版《社会心理学》,补充如“元刻板印象”、“反事实思维”等重要概念。
④实验+统计:在学习时需要多看实验的重要概念、经典实验设计,理解设计思路,自己多进行实验设计练习,形成实验思维,并且掌握基本的数据统计的相关知识(如T检验、方差分析等)。
⑤管理心理学:主要以案例分析题的形式进行考察,需要熟练掌握重要的理论知识,并学会灵活运用相关理论来解决实际的问题,一定要多看书上的管理案例,认真分析案例特点,学习运用方法。
2019真题中的“压力管理”仅在刘永芳老师的《管理心理学》中有详细介绍,2018、2020真题中的“公平理论”在车丽萍老师的教材上有但不够用于答题,在刘永芳老师的《管理心理学》中有更详细的介绍、可用于答题。
因此,建议同学们以刘永芳老师的《管理心理学》主要参考书目。
原来以车丽萍老师的书做备考教材的同学,也不要着急,因为各个教材的知识点,绝大部分是相通的,只要补齐未涵盖内容即可。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翻译的问题,有一些人名、理论名称不同,因此同学们在复习时,需要学会辨析。
⑥变态+咨询:主要以案例分析题的方式进行综合考察。
主要涉及“常用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方法与技术”以及“常见心理障碍的诊断、病因分析及治疗”等知识点。
在备考变态心理学时,以钱铭怡老师的《变态心理学》为主进行复习,需补充王建平老师的《变态心理学》中的“适应障碍”及各大障碍的诊断标准DSM-5等知识。
许燕《人格心理学》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二)【圣才出品】
许燕《人格心理学》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二)一、单项选择题1.提出人格的发展就是不断地克服自卑感而追求优越的心理学家是()。
A.弗洛姆B.埃里克森C.荣格D.阿德勒【答案】D【解析】阿德勒认为每个人一生下来就带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为了克服自卑,就必须赶上别人,甚至超越别人,这种赶超别人的努力倾向就是追求优越。
2.1937年,()出版《人格:心理学的解释》,标志着人格心理学的诞生。
A.弗洛伊德B.奥尔伯特C.高尔顿D.卡特尔【答案】B【解析】人格心理学诞生的标志是1937年,著名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发表名著《人格:心理学的解释》。
3.“随着人对外界事物的反复建构,人的构念系统也会连续不断地发生着变化。
”这是指下列哪一个构念定理()?A.经验定理B.范围定理C.建构定理D.组织定理【答案】C【解析】凯利的建构推论指一个人通过对事物的反复建构来预测未来事件。
4.埃里克森对人格发展阶段的划分中,青春期(12~l8岁)的发展危机是()。
A.自主性对羞怯和怀疑B.勤奋感对自卑感C.同一性对角色混淆D.亲密感对孤独感【答案】C【解析】埃里克森认为青少年时期(12~l8岁)主要的任务是建立一种新的同一性或自我认同感。
5.俄狄普斯(Oedipus)情结又称为()。
A.爱勒克拉情结B.恋父情结C.恋母情结D.恋爱情结【答案】C【解析】男孩心中产生的恋母嫉父的情绪纠葛,被弗洛伊德称为俄狄浦斯情结。
6.下列对性格与气质相互关系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不同气质类型的人,可形成某些相同的性格特征B.气质不能够影响性格形成与发展的速度C.性格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掩盖和改造气质D.性格对气质具有明显的影响【答案】B【解析】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性格是人在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
性格与气质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制约,都是在人的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
许燕《人格心理学》(课后习题 第2编 经典精神分析学派)【圣才出品】
第2编经典精神分析学派1.简述经典精神分析理论的人性观的发展。
答:(1)经典精神分析理论的人性观包含以下观点:①经典精神分析理论的人性观具有决定论的论调,认为人的行为受控于生物本能因素或非理性因素,如潜意识动机与本能驱力,以及六岁之前的性心理事件。
②弗洛伊德将人视为一个能量系统,能量是遵循了守恒的原则,一处能量消耗多,其他能量消耗就会减少;一处能量释放受阻,它就会从其他途径中释放。
③弗洛伊德认为人性本恶。
人的各种行为都是受潜意识的本能所支配,而本能与社会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
本能与社会之间的冲突是基本的和普遍存在的,而且原则上也解决不了这种矛盾。
2.论述弗洛伊德对于人格结构及其动力过程的观点。
答:(1)弗洛伊德对于人格结构的观点如下: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为“本我”、“自我”、“超我”组成的人格结构,这三者之间有各自的功能、性质、活动原则、动力结构,彼此联系且相互制约。
①本我本我是一个原始的、与生俱来的和非组织性的结构,它是人出生时人格的唯一成分,也是建立人格的基础。
本我是原始的潜意识的本能,是基本的驱力源,包括性、攻击等本我过程是潜意识的,是人格中模糊而不可及的部分。
本我遵循快乐原则,以非理性的方式工作,发动冲动,寻求表达和直接满足而不考虑愿望是否有现实可能性、社会接受性和道德性。
本我为人的整个心理活动提供能量,强烈地要求得到发泄的机会。
②自我自我从本我中分化而来,是人格中有组织的、合理的、现实取向的系统,也是意识的结构部分。
自我是在本我的冲动与实现本我的环境条件之间的冲突中得到发展的一种心理组织,是本我与外界关系的调节者,遵循现实原则,是人格中现实性的一面。
自我不能脱离本我而独立存在,但按照现实原则进行操作,现实地解除个体的紧张状态以满足其欲望。
自我是人格的执行者,决定着什么行动是合适的。
③超我超我是从自我中分化出来、道德化了的自我,处于人格的最高层。
它是从儿童早期体验的奖赏和惩罚的内化模式中产生的,随着儿童对父母及其他成人规定的、针对不被社会接受行为的禁忌的内化,并在克服自我的要求中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格理论分类
现象学—行为主义类型 前者强调人是独特的,有自由意志和抉择力的; 不采用测量、测验的方法,允许较多的自由反应; 治疗以沟通为主。
后者强调个体之间的相似性与决定论、驱欲;采
用客观、标准化、实证主义的方法;治疗偏重于
行为矫正。
人格理论分类
特异—同质论
人格理论应该注意什么现象 研究人格应该采用什么方法 应该建立何种行为法则
己可能再次陷入被动无能的状态,就会以焦虑为信号,调动内
部已经形成的防御机制来应付。 原始焦虑中,自我是被动地体验到焦虑,而在后续焦虑中,自
我是主动地体验焦虑,并且以此为信号来调动自我的防御机制
的。但无论如何,焦虑实际上是早期创伤经验的反复出现。
自我防御机制
特点:无意识水平与非理性 心理防御机制是自我的一种防卫功能,自我在不知不 觉之中,以某种方式,调整超我与本我之间,本我与
性与性器的区别
性活动的目标并非一定指向生殖与繁衍
性心理发展阶段理论
口腔期(0—1岁)
肛门期(1—3岁) 性器期(3—6岁) 潜伏期(6—12岁) 生殖期(12或13岁开始)
停滞、倒退和人格特征
停滞与倒退
可能的原因 主要的人格类型 口腔期人格 肛门期人格 性器期人格 生殖性人格
人格是个体在先天生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 后天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而独 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特点
个体的行为模式
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相对稳定的模式 生物性与社会性
人格理论的组成部分
人格的基本结构 人格的动力 人格的发展历程 人格的成因 人格障碍与改变 人格评量
三是道德焦虑,它以自我对来自超我、尤其是良心的谴责的知
觉为基础。当个体知觉到自己的行为可能违反自己信奉的道德 原则,会体验到罪恶感和羞耻感,从而使个体的行为符合个
人的良心和社会道德规范。
焦虑的发展
弗洛伊德认为,焦虑的发展有两个阶段。一是原始焦虑阶段, 二是后续焦虑阶段。原始焦虑主要是出生创伤,是后续焦虑的 基础。后续焦虑是作为信号的焦虑,即个体在以后的发展过程 中,只要遇到无法应付的情形或自我意识到里比多的涌现使自
自我冲突双方的关系,使超我的监察可以接受,同时
自我的欲望又可以得到某种形式的满足,从而缓和焦 虑,消除痛苦,这就是自我的心理防御机制。
性心理发展阶段理论
人格发展理论的两个前提 成人性格是由各种婴幼期经验塑成的
性力是与生俱来的,出生后随心理性阶段发展而发展
对性力的基本看法
出生后即有明显的性活动表现
提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纲
导论 人格理论的基本构成与类型 精神动力学范型 社会文化学派范型 特质论范型 学习论范型 人本主义范型 认知论范型 人格测验
人格心理学是一门什么样的课程?
如何理解整体人的形象
个体差异的表现与原因 能否有效的预测人的行为 量化的方法分析与整合人的形象
对“严格决定论”的批评:个体在生活中有相当多的主
观自由,而不是简单的由生物因素与童年期经验决定。
人格动力——自卑与补偿
Adler认为大自然对于低劣或缺陷都有一种补偿作用,这
一现象在个体的生理或心理方面都可找到证据。
器官的自卑感与生理补偿:1907年发表《器官的自卑感及其生 理补偿》,强调自卑感主要来源于生理缺陷或功能不足,通过 发展机能不足的器官与发展其他器官的机能加以补偿。 自卑感与心理补偿:自卑感的存在是一个普遍存在的心理事实,
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
交互作用类型
反射作用 激发作用 前活动作用
遗传率的计算公式: rm 2 : 同卵双生子的相关 遗传与环境作用比:
H
( rm 2 rD2 ) (1 rD2 )
rD2 :异卵双生子的相关
H : E (rm 2 rD2 ) : (1 rm 2 )
第二章 精神分析人格理论
社会兴趣
三层含义(1)个人为社会的一部分,个人与社会是不
可分割的;(2)要了解个人,必须从其社会情境入手; (3)社会理想是个人价值判断的指标。 人生三大问题的成功解决都与是否具有充分的社会兴 趣息息相关:职业任务、社会任务、爱情与婚姻任务
是否发展出充分的社会兴趣取决于早期的母子关系
虚构目的论
第三节 人格研究的方法
问卷与相关研究法 针对多个被试,吸取了上两种方法的优;涉及广 泛的变量;并建立某种数量关系。 特点: 成本低,数据量大 工具是否可靠 反应偏差 相关的问题
第四节 人格的影响因素
遗传与生理因素
家庭与早期经验
学校与社会文化
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
为什么无意识成为Freud研究的重点? 意识层次的划分 关于无意识存在的当代心理学依据 不同意识层次之间的动力学关系 无意识如何表达自己
无意识的特点
无矛盾性
无时间性 不存在否定、怀疑和不相信的成分 非现实性 能量强大
人格结构—本我
本我的起源:人格结构的核心部分,其理论也被人称为“本我心理 学”、“生物学人格理论”, 本我与本能::“一大锅沸腾汹涌的兴奋” 早期理论(1913年以前) 与后期理论(后20年)
是人格发展的重要动力,因此其本身并非为不正常状态,没有
自卑就没有补偿。理论重心从生理自卑向心理或主观自卑转移。
追求优越
追求权力意志:对权力和力量的追求,早期强调攻击和力量、获得 男性品质是克服自卑和补偿的主要途径,其本质和“原欲”的概念 类似,是一种生理的心理力量,只是其表现方式不同。 追求优越:主张人生而具有一种把人格统一于某个总目标的内驱 力 ——“追求优越”。后期采用该术语,认为它是人格的主导动机, “生活的基本事实”,强调补偿往往是超额的,即不仅抵偿了缺陷, 还发展为优点。“它与身体的生长并行地发展着。它是生活本身的 一种固有需要…我们所有的机能都遵循着这个方向前进”。 提出个人优越与社会优越两个概念。追求优越是为求得自身完美所 做的一种努力,而并非一种要超过他人的欲望,虽然试图完全达到 自己愿望的方式因人而异。阿德勒观察到患神经症的人只顾努力达 到自己的目的,正常人则以对社会有益为自己奋斗目标。
1911年,德国哲学家Vaihinger《Philosophy of “as if” 》,主张人类
凭借一些在现实中不存在的虚假目标生活,虽然不现实,但却对 人的行为具有指导意义,与现实世界具有同等重要性。
Adler 接受了这一观点,称之为“自我理想指南”,指个体通过
编造一些虚构的未来目标赋予生活意义,并指引自己的行动。一 个人所作所为都与最终的虚构目标—未来目标相联系,因此,对 于理解人类的行为,未来比过去更重要,反对Freud的决定论。 健康人与神经症的重要差异在于前者能使环境的具体情况来制定
理自卑、溺爱与忽视。
社会兴趣
“只要对别人是有用的,只要他在战胜一种共同的,而 不是私人的自卑感,那这个人就会感到安适,就会感 到他的存在是有价值的,不仅道德的本性,而且正确 的审美观,以及对美与丑透彻的理解都常常是建立在
最真诚的社会情感之上的”
是一种遗传而来的潜能,如果认识不到这种潜能,就 会导致神经症、失败的人生。
入的研究。
特点: 某些情况下是唯一可行的方法 资料真实,无过多人为的干预 无法避免主观偏好的影响
个体观察—团体观察的矛盾语言报告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人格研究的方法
实验法:针对多个被试, 设法控制研究变量 并试图建立因果关系。
特点:
人为干预与因果关系的意义 忽略真实情景的影响(内、外效度) 长期的历程性研究不足 主试效应 并非所有现象可以在实验室中呈现
人格结构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三部分与意识的关系 三部分之间的动力关系 三部分与理性的关系
冲突、焦虑与自我防御机制
焦虑是一种什么样的情绪体验? 焦虑是如何产生的? 焦虑的产生具有什么意义? 焦虑有哪些类型? 焦虑与神经症的产生具有怎样的关系?
焦虑的性质
一是现实焦虑,它以自我对外界现实的知觉为基础。现实焦虑 相当于恐惧,有助于个体的自我保存。 二是神经症焦虑,它以自我对来自本我的威胁的知觉为基础。 而且,神经症焦虑也以现实焦虑为基础,因为,人们只有当认 识到自己的本能需要的满足会遭遇现实的危险时,才会恐惧自 己的本能。
Adler与Freud理论的主要分歧
对“性”的看法: Adler轻视“性本能”在人格发展中
的作用,强调社会因素对个体心理将Freud的影响,强 调每个人以独一无二的方式发展自己的生活风格。 对“潜意识”的看法:将Freud的“潜意识” 概念抛诸 脑后,认为意识层面的心理活动对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本我与意识
本我工作原则:快乐原则 本我满足方式:反射作用与原发过程
人格结构—自我
自我的起源
自我与意识的关系
自我工作原则:现实原则
自我满足方式:继发过程
自我的功能:“一仆三主”
人格结构—超我
超我的起源
超我与意识的关系 超我工作原则:理想原则或至善原则 超我的内容:良心与自我理想(奖惩系统) 超我的功能
第一章 导 言
第一节 人格的概念
第二节
第三节
人格理论
人格研究的方法
第四节
人格的影响因素
第一节
人格的实在性定义 总和式定义 整合式定义 层次性定义 顺应性定义 区别性定义 人格的非实在性定义
人格的概念
人格的特性
整体性 独特性或差异性 稳定性与可塑性 生物性与社会性
人格的定义
生活风格
概念:个体力求优越的独特行为模式,决定了一个人追求优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