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建中:翻译中的文化因素_异化与归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异化与归化
郭建中
提要:翻译中对文化因素的处理一般可分为两种方法:主要以源语文化为归宿和主要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这一区分是基于对中国古典名著 红楼梦 的两种英译本在隐喻、明喻和典故等方面翻译的分析上作出的。分析得出的结论是:考虑到不同的翻译目的、文本类型、作者意图以及读者对象,以上两种方法都能在目的语文化中完成各自的使命,因而也都有其存在价值。以上的分析也希望有助于调和有关处理翻译中文化因素的争论,即 归化 与 异化 之争。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归化,异化,翻译目的论
Abstract:Approaches to cultures involved in translatio n may be divided into tw o methods:SL culture -oriented and T L culture -or iented.T his classification is based on an analysis of tr anslations of the figur ative use of language in the t wo English v ersions of the Chinese classical novel H onglou M eng .T he analysis leads to the conclusio n that both methods may be justified in their own r ight if we take into consideration the differences in the pur pose of translat ion,t he type of texts,the intentio n of the aut hor and the r eadership.
Key words: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adaptation,alienation,skopos theory
一
最近二十多年来,翻译研究中出现了两个明显的趋向。一是翻译理论深深地打上了交际理论的烙印;二是从重视语言的转换转向更重视文化的转换。这两种倾向的结合,就把翻译看作是一种跨文化交际的行为。Christiane Nord (1991)干脆用 跨文化交际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来替代 翻译 这一术语;H olz -Manttari (1984:17)甚至用 跨文化合作 (intercultural cooperation)来替代 翻译 。Andre Lefevere(1992)则把翻译看作 文化交融 (acculturation),而R.Daniel Shaw (1988)创造了 transculturation (跨文化交际)这个词。翻译已不再仅仅看作是语言符号的转换,而是一种文化转换的模式。这一点在学术界应该说已经达到了共识。
正因为翻译涉及到两种不同语言中的两种不同文化之间转换,就很自然地产生了一个语言与文化之间关系的问题。正如Juri
Lotman 所说的, 没有一种语言不是植根于某种具体的文化之中的;也没有一种文化不是以某种自然语言的结构为其中心的。 (Juri Lotman &B.A.U spensky 1978)语言与文化是不可分割的。没有语言,文化就不可能存在;语言也只有能反映文化才有意义。因为翻译首先涉及到的是意义,而词只有与文化相关联才有意义,这就要求译者在进行语言操作的时候,具有深刻的文化意识。
二
翻译既然与文化密切相关,就很自然地产生了另一个问题:怎么处理文本中的文化因素,尤其是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差异较大的文本。任何一个译者都知道,信息发送者对现实世界的认识与信息接受者是不同的,两者之间并不一定有对应关系。(Reeves 1994)正是在对待翻译中怎样处理文化差异的问题上,翻译界内部产生了分歧。一般来说,可分成两种对立的意见,即所谓 异化
12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总第114期)
(alienation)与 归化 (adaptation)。前者主张译文应以源语或原文作者为归宿,后者则认为译文应以目的语或译文读者为归宿。就翻译中涉及的文化转换而言,我们可分为以源语文化为归宿(source language culture or-i ented,or SL culture-oriented)和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target lang uage culture oriented,or T L culture-oriented)这两种原则和方法。
Venuti可以说是异化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 反翻译 的概念。这种翻译刻意在目的语的文本中,在风格和其他方面突出原文之 异 。Venuti公开声言, 其目的是要发展一种翻译理论和实践,以抵御目的语文化占指导地位的趋势,从而突出文本在语言和文化这两方面的差异(Venuti1991)。在这一概念中,他提出了一种反对译文通顺的翻译策略(Neubert1992:2-4),即译文故意弄得不通顺。有些译者也对读者毫不妥协,要求读者接受异国文化的特异之处(Brewer1988)。
N ida可以说是归化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 最切近的自然对等 的概念。他从社会和文化的角度出发,把译文读者置于首位,并仔细分析源语信息的意图。Nida在各种不同场合,重复他的这一观点,即 译文基本上应是源语信息最切近的自然对等。 对Nida 来说,动态对等(或功能对等)的目的是,译文的表达方式应是完全自然的,并尽可能地把源语行为模式纳入译文读者的文化范畴。这种关于翻译的概念不强调读者为了理解源语信息一定得接受源语文化的模式(Nida 1964a:159)。他提出了 功能同构 (func-tional isomorphs)的策略作为解决的方法,以求在不同体系中取得相同的效果。因此,英语成语 to grow like mushrooms 在译成中文时,可用汉语成语 雨后春笋 来表达(Nida 1993:121)。
以上两种对翻译中文化因素处理对立的原则和方法,都有各自的理由来为自己的观点辩护。
主张在译文中保留源语文化的 异化派 提出如下的理由:1)有必要让译文读者了解异国文化,而且,这也往往是读者阅读译作的目的;2)译者应相信读者的智力和想象力能理解异国文化的特异之处;3)在目的语文化中移植进源语文化将会丰富目的语文化和目的语的语言表达方式;4)翻译应起到文化交流的作用,而且,这也正是翻译主要的目的;
5)译文如果不能传达源语世界的现象,就不能算是 忠实于原作 。
主张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的 归化派 提出了如下的理由:1)把源语的语言规范强加给目的语,一般来说是不现实的;同样,试图把源语文化的体系强加给目的语文化也是危险的。因此,译文不仅要克服语言的障碍,还要克服文化的障碍;2)因为翻译就是交际,因此,译者的责任之一就是避免文化冲突;而文化冲突会导致各种形式的误解。所以,译者在把一种文本移植到另一种文化中去时,要仔细权衡文化中思想意识的内涵;3)如果译文表达的内容和形式在译文读者对现实世界了解的知识范围之内,读者就能更好地理解译文。所以,要尽可能地将源语文化转换成目的语文化。同时,译者也是 传播者 ;在跨文化交际中,他要消除隔阂,把源语文化的意义传递给目的语文化的读者;4)译者不应对读者的智力和想象力提出过高的要求,强求目的语文化的读者理解源语文化作者的世界;译者应尽可能使源语文本所反映的世界接近目的语文化读者的世界;5)从交际的观点看,在一种文化中有效的交际方式,在另一种文化中不一定就同样有效;在翻译中,即使原文中的每一个词在译文中都能用 对等词 译出来,也不一定能保证译文对译文读者所起的作用能与原文对原文读者所起的作用一样或相似,因为译文读者往往用自己的文化观念来理解译文的内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译意就是在源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之间取得 文化对等 。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