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层序地层分析(王英民)

合集下载

地震解释第5课

地震解释第5课
• (2)忽略了横向影响范围相对较小的地区性构造作用即盆地形 成演化过程的控制作用,而这种作用对对地层产物控制更加直接 更加强烈,由此划分的地层单元对盆地分析和油气勘探有更好的 指导作用,因此应从盆地演化的旋回性和阶段性出发厘定层序的 级别。
盆地构造演化的旋回性
裂谷盆地:构造沉降的幕式变化
第二裂陷幕
二者之间如何联 系?——桥式对比
(1)VSP
奥 奥
陶 陶
志志 留

东东 河 河
生 生屑 屑
双 峰双 峰
石石炭炭CC22
*****井零偏VSP 桥式标定
石石炭炭CC11
上行波剖面
走廊叠加 三维剖面
SP
RES
3803 4045 4290 H(m)
测井
桥式标定局部放大
上泥岩段
下泥岩段 东河上角粒岩
东河底砾岩
实际上具有 旋回特征的地质 作用有很多种, 它们的持续时间 不同,影响的范 围不同,在地层 中形成的响应的 程度也不同。
存在的问题
• (1)过于强调具有全球一致性的海平面升降旋回或天文旋回对 层序的控制作用,其一、二级层序太大,在油气勘探中缺乏实际 意义。而在油气勘探中迫切需要比三级层序更大的层序单元,来 刻画不同演化阶段地层特征的差异性。
• 三级层序:与盆地规模的基准面旋回相对应,表现为超覆不整合 面,沉积旋回。不同二级层序中的三级层序在层序结构,沉积体 系配置特征上有显著区别。 (沿用Vail术语)
• 四级层序:与基准面旋回的特定阶段相对应,相当于体系域,以 首次水进面和最大水进面为界,表现为特定的地层叠置模式特征, 通常体系域与准层序组对应,但有时一个体系域也可能包含多个 准层序组,在低位域多为如此。 (基本沿用Vail术语)

地震资料解释基础(王英民)第5课——地震层序分析剖析

地震资料解释基础(王英民)第5课——地震层序分析剖析

SN4
2380000
XJ24-4-1X
HZ23-1-1
NWSE3
2360000
HZ21-1-1 HZ21-1-2 HZ27-1-1 HZ26-3-1 HZ26-2-1A
HZ22-1-1
EW2
XJ30-5-1
XJ30-2-2X XJ30-2-1X XJ30-1-1X HZ25-2-1X
HZ27-3-1 HZ29-1-1
不整合面的标志。以上层序界面取心少,但根据地震 特征以及测井曲线特征的相似性可以推断也应当是典 型的不整合面。 • 各层序都可以进一步明显地划分出2-3个体系域。 • 目前所划分的24个层序的平均跨时是0.77ma,符合一 般所认为的三级层序跨时为0.5——3ma 的标准。
• 各层序的特征、规模都很接近。
J1S1T+H
3890
3894 m 4050 m
TST LST
J1S1LST T
J1S1 (J b) 1
2800 4090
4290 3000 4 49 0
小泉 沟群
三 叠 系
阜5井VSP综合标定图
网络闭合,交叉检验
2440000
240000 260000 280000 300000 320000 340000 360000 380000 400000 420000 LF1-1-1
西北缘99EW5测线各层序界面及层序内部扇体地震反射特征
2.4.4 层序地层单元界面与地震反 射界面的对应关系
• 层序界面——上超、顶超、不平整整一、视削 截 • 体系域界面——下超、顶超、整一强反射 • 超层序界面——削截
D3/AnD3 角度不整合 D3/AnD3 角度不整合
D/AnD 角度不整合

第12课地震解释-区域地震相分析65_NoRestriction

第12课地震解释-区域地震相分析65_NoRestriction
地震资料解释基础王英
第12课







北 (

地 )





王英民 2013年
4. 区域地震相分析
• 4.1 概述
• 4.2 地震相参数 • 4.3 • 4.4



球 地震相编图及其沉积相解释 地 ) 京 典型沉积体的地震相特征 北 ( 学 大 油







4.4 典型沉积体的地震识别






北 (

地 )








河口水动力特征及三角洲类型
波能低,潮流弱, 河流输沙量大,
波浪作用显著增强,潮 流的作用使河口砂坝与 潮成砂体连接成一体,
河口潮差变大,潮 流增强,
波浪作用强烈,且无 定向的沿岸泥沙流运 动,






北 (

地 ) 波浪作用特别强烈,沿岸运
动的泥沙数量很大,所形成 的砂体迫使河流沿岸流动。
波浪较强,潮差小,潮 流弱,河流输沙量有限,





王 1)不同河
海作用方 式下的三 角洲类型 变化


科尔曼
4.4.3 海盆河控三角洲
• 三角洲是在较平缓的地形背景下,在河水和海(湖)水的共同作 用下所形成的复合沉积体。其基本特征是: • (1)离盆地边界较远,不受盆缘边界断层活动的控制。 • (2)以S型、顶超型和复合型前积构型最为普遍。共同特征是 底积层较发育,反映陆源物质较细、这与前述的冲积扇和近岸水 下扇形成显著差别。 • (3)一般在顶积层部位主要为中振幅中连续性结构;在前积层 部位振幅和连续性有所增强;至底积层部位有两种情况:一种是 三角洲进积速率高,前缘斜坡的坡度较陡,这时容易诱发浊流, 以三高结构为特征;另一种是三角洲进积速率较低,浊流不发育, 以弱振幅甚至无反射结构为特征。一般说来以前一种情况为多. 从振幅在三角洲层序中的垂向变化上看,在前缘浊积扇发育的三 角洲中一般表现为向上减弱反射结构;而在前三角洲为稳定泥岩 的沉积体中则一般表现为向上增强反射结构。 • (4)地震相单元具伸长锥状外形。由于其规模一般较大,长、 宽可在数十公里甚至上百公里,因此受视野的限制,其外形特征 在地震剖面上可能不很明显,这时应注意从沉积体的等厚图上分 析其外形特征。

地震资料解释基础(王英民)第12课——地震相分析

地震资料解释基础(王英民)第12课——地震相分析

(3)地震相转沉积相 的思路
推荐的思路是:
从盆地整体着眼,从沉积体(骨架相)识别入手,以 盆地宏观沉积模式为指导,以钻井做为控制点,与地震
宏观岩性预测技术相结合,综合分析推断,以预测沉积
相的性质和展布。
沉积体识别是地震相分析的精髓
• 沉积体是水流体系和物源的最直接的体现,构成 了沉积体系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骨架相。而只要 把骨架相的性质和展布规律搞清楚,则充填于其间的 其它沉积相单元乃至于沉积体系域的性质也就迎刃而 解,正所谓“纲举目张”。 • 从地震相的特点上看,识别宏观沉积体是其独到 的长处。它可以在三度空间上清楚地刻划沉积体的外 形和岩层的叠置模式,而这是识别沉积体的极为重要 的依据。由于沉积体的识别主要利用的是几何地震学 的信息,因此其受地震资料采集和处理因素的影响比 较小,可靠程度比较高。大多数沉积体都有明显的差 别,故“同一地震相对应多种沉积相”的问题相对比 较小。即使那些多解性较强的沉积体,也可以根据其 它标志综合研究而加以区分。
一种地震相可以与多种沉积相相对应。钻井的作用 在于作何解释,应当根据该 区与骨架相的相互关系,以及与控制井点的相互关
系,根据盆地沉积模式加以推断。
与岩性地震技术相结合
• 在传统的沉积相研究中,含砂率图所展示的砂体分布 特征是识别沉积体,划分沉积相的重要依据。
2)顶超型前积构型
其特征是缺失顶积层,前积层向上方以顶超的方式终止于地层单元顶界上。顶超关系 的存在表明顶积层不是因后期构造侵蚀而缺失的,而是由于在水平面相对静止时期可容 空间保持不变,使水平面以上无法发生垂向加积作用,沉积过路的沉积物只能在沉积体 前缘带进积下来,从而缺失顶积层。其底积层发生的地质意义同s型前积构型相同。通常 在水平面相对静止时期泥质丰富的三角洲中容易发育这种反射构型。

第2课_地震层序分析

第2课_地震层序分析

2.1.5 形成单道地震记录的绕射积分模型
• 根据惠更斯--菲涅尔原理及克 希霍夫绕射积分理论的广义绕 射的思想,认为地震波从震源 出发,以球面波的方式向下传 播到达反射界面S,而S可以看 作有许多小面积△S组成,每个 这样的小面积都可以看作一个 新的点震源(绕射体),从新震 源出发的一系列球面子波(绕射 子波)向四面八方传播;
对于子波是零相位的情况,可直接由地震记录的振 幅谱得到子波的频谱,反变换到子波时间域形式。
对于子波不是零相位的情况,可由希尔波特变换 得到最小相位谱,然后,与振幅谱组合,可以得到子 波的频谱,再进行傅氏反变换可得到最小相位子波。 ③直接观察法 在海上勘探中,由于海 水盐度的不同,海水通常分 成两层。由震源出发的地震 波到达这个界面后,反射返 回到海面下的检波器,这个 地震波记录下来可以近似作 为地震子波。
x (t ) = x (t ) ∗ h (t ) =
∧ ∧

+∞
−∞
x (τ ) h ( t − τ )d τ x(m )h(n − m )
x(n) = x(n) ∗ h(n) =

m = −∞

+∞
x : 输入; x : 输出; h :滤波因子;
τ :延迟时。
傅氏变换:
X (ω ) =


+∞
−∞
波峰:质点位移为正时的极值点。 波谷:质点位移为负时的极值点。 视波长:相邻两波峰(或波谷)间的距离。
在一维空间上,上述特征可用波剖面来表示。
λ
波峰
波谷
波的剖面图
2.1.3 地震波在时间域的特征
• 当地震波传播时,在任一特定空间位置上不同时 刻的波动特征称为其在时间域的特征。这些特征 可用振动图来表示。

地震资料解释基础(王英民)第3课——地震反射界面的类型及成因

地震资料解释基础(王英民)第3课——地震反射界面的类型及成因

(2) 不平整整一界面
• 指有局部起伏或下切,但其上下的同相轴与总的 产状趋势一致。其振幅、频率横向上变化较大。 • 不平整整一界面有两种成因,一种是没有达到准 平原化的平行不整合面。如果侵蚀地形达到一定 强度就可以在地震剖面上反映出其不平整整一的 特点。但若侵蚀地形高差较小,则尽管间断时间 很长,也不能在地震剖面上识别出来。而是表现 为平整整一界面。 • 另一种是水下侵蚀面,如海底峡谷面,此类界面 起伏的规模一般较大,可达数十米至数百米。
(5) 下超界面
• 上部同相轴对该界面向下向前推进,并以角度 相交于其上。 • 下超是在进积明显的沉积体前部具有的现象。 主要有两种类型:
– (1)陆上沉积间断型下超:与在陆上沉积间断的基 础上所发育的冲积扇、崩积锥等进积明显的沉积体 相对应。 – (2)水下连续沉积型下超:与在连续沉积但沉积 速率很低的背景下,局部发育的沉积速率很高并显 著地进积的沉积体相对应,此种情况下虽然并无沉 积间断,但受地震资料分辩率限制,看起来好象是 在对着沉积缺失面下超。
2.3 地震反射界面的类型及成因
• 2.3.2整一界面
地震反射界面上下的同相轴均与其产状平 行或大致平行。根据地震反射界面本身的平整性 又可分为:
– (1)平整整一界面 – (2)不平整整一界面
(1) 平整整一界面
• 指本身光滑连续,其上下的同相轴均与其平 行或大致平行即具有平整整一接触关系的地震 反射界面。其振幅、频率横向上一般较稳定。 • 地震剖面上所能观察到的平整整一界面主要 反映了由沉积事件所形成地层层面如沉积间歇 面、海进面等。这取决于地震资料的分辩力, 分辨力越高,则地震剖面上能看到的界面就越 多,所能揭示的沉积事件就越细致。在当前的 技术水平下,地震剖面上所能观察到的较强的 平整整一界面一般与海进面或沉积间歇面旋回 界面相对应。此外,地貌起伏不大的平行不整 合面(侵蚀间断面)也表现为平整整一界面。

第4课地震解释-地震层序61

第4课地震解释-地震层序61

地 )

地震剖面的纵坐 标是时间,钻井剖面 的纵坐标是深度,钻 井界面与地震界面如 何对比?——桥式对 比







(1)基于VSP的桥式对比
奥 奥 陶

志 志 留

东河 东河
生 屑 屑

双 双 峰 峰
石 炭 C2 石炭C2
*****井零偏VSP 桥 式 标 定
中 ms





北 (

地 )




北 (

地 )








trace2571
(2)时频分析反映的旋回特征——以地震剖面为例


T80


T82 T83




学 ③ 大
④ 北 (

地 )










(2)直接根据地震剖面上的振幅和频率特征识别沉积旋回






北 (

地 )








1)视振幅变化反映的沉积旋回 2)视周期变化反映的沉积旋回






民 2.5.6 井震结合的层序综合划分对比方法 英
• (1)界面为纲,旋回为体
球 • (2)井震统一,尺度匹配 京 • (3)网络闭合,误差量化 石 油 大 学 北 ( 地 )

地震层序地层分析(王英民)

地震层序地层分析(王英民)
整一--平缓的上超(和)下超 ① 陆棚 ━━━━━━━━━━━━━━ 平行到发散--席状或者楔状 ② 陆棚边缘和前积斜坡: 整一和(或)顶超--下超 浅海靠陆坡 ━━━━━━━━━━━━━━ S形和斜交形--透镜状 ③ 盆地斜坡和盆地底部: 整一--整一、局部上、下超 半深海环境和深海环境 ━━━━━━━━━━━━━━━━ 平行、杂乱--席状披盖、丘形、充填
三维相干数据的应用方法是M.Bahorich和S .Farmar于1994年提出的,由Amoco公司组成了 CTC(Coherece Technology Company),专门展 开这项技术研究。 利用三维相干数据体可获得准确直观的断层 和其它地质信息。 相干技术主要是根据相关原理突出相邻道之 间的非相似性,进而达到检测断层、反映地质异 常特征平、剖面展布的一项新技术。
• 。
• 。
• 。
三、模式识别用于油气层的识别:
• 。
LN1
LN34 LN101 LG7 LN8 LG1 LN18
LG5 LG4 LG2-1 LG101 LG2 LN11 LG3 LG6 LG2-2
利用模式识别确定的油田范围
LN44
第三节
“相干相”分析
适应于层序规模: 岩层、岩层组
方法原理
(2)、时频分析的滤波器参数
时频分析的效果取决于滤波器的特征参数。
滤波器特征 (1)使用零相位滤波器,以保证不改变地震记录的时间特征, 即时移量为零。 (2)要求有足够的频带宽度,至少为两个倍频程,以确保滤波 器的输出信号不产生振荡,即延续时间不大。 (3)要求用于滤波扫描的滤波器响应基本相似,即滤波器的左截 频和右截频对数陡度固定。 (4)滤波器的频率响应极大值应突出,旁极值应低平。 基于上述要求,可采用两个倍频程的零相位三角形滤波器。滤 波器的优势频率满足公式 fn+1=kfn 式中:fn为第n个滤波器的优势频率;k为频率递归梯度。一般情况 下,k≈1.2,即若第1个滤波器的主频为10HZ,则第2个滤波器的 主频为1.2X10HZ=12HZ,……,如图 1所示。

第11课地震解释-区域地震相分析54_NoRestriction

第11课地震解释-区域地震相分析54_NoRestriction


地 )








斜交前积
④斜交型前积(平行斜交前积)
前积层
特征: 缺乏顶积层;前积层具有明显的顶超终止现象; 缺失底 积层;前积层以较高角度下超于底界;
沉积条件:盆地缓慢或者没有发生沉降,海平面静止不动。 相对高的沉积物供应速率。代表一种相对高能的环境。






北 (

地 )











北 (

地 )








②下超型前积
特征: 上段:水平或倾角很小,与地震相单元的上界面呈顶超-整 一关系。 中段:一般比较厚,倾角较陡。 缺失底积层;前积层以 较高角度下超于底界; 沉积条件:可容空间增长速率>沉积物供应速率,沉积物较粗






北 (

地 )








③顶超型前积(切线斜交前积) 前积层






北 (

地 )








2)前积构型的三个基本单元及其成因意义
前积层 顶积层
底积层
中 标准的前积构型具有顶积层、前积层和底积层。





北 (

地 )

第2课地震解释-地震层序74_NoRestriction

第2课地震解释-地震层序74_NoRestriction







北 (

地 )








2.2.5 通过剖面闭合检查地震反射界面对比
学 剖面闭合:对比地震剖面时,将反射界面由一条剖面引到另一条相交剖面, 大 如果是同一层位,在交点处的 T0时间应相同,称为闭合。单条剖面的对比完成后, 油 需要与正交剖面进行闭合检查,若在一个环形闭合圈中同相轴不能闭合,则说明 石 对比有误。剖面闭合了解释不一定肯定正确。剖面闭合只说明地震反射界面从几 国 何学的角度上是正确的了,至于其地质意义是否正确还要根据更多的地质资料深 中 入分析。因此剖面闭合是地质解释正确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交点处存在闭合差:


课堂练习
Y560 Y540 Y520 Y500 Y480 Y460 Y440 Y420 Y400 Y380 Y360 Y340
Y320
• 标志层的确定 • 本作业采用新疆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夏子街地区部分三维测线,共 21条。其中主测线(inline)10条,联络测线(crossline)11 条,线距均为500m,比例尺为1:25000。
463 483 503






北 (

地 )








复习题
学 1.地震反射标志层的概念及确定方法 科 学




球 2.同相轴、波组、波系、包络面的概念及对比方法 地 ) 京 3.地震剖面闭合的概念及检查方法 北 ( 学 大 油 石 国 中
2

地震资料解释基础(王英民)第2课——地震层序分析

地震资料解释基础(王英民)第2课——地震层序分析

2.2 地质界面的类型和特征
• 2.2.1不整合面
• 2.2.2整合界面
2.2.1不整合面
• ① 按形态特征分类
– A.角度不整合:
a.削蚀不整合:界面上下产状不一致。地层向上倾方向遭受剥蚀。
b.超覆不整合:在发育长期侵蚀间断的地层表面上新地层逐层向上 超覆 c.超削不整合 d.顶超不整合 e.退覆不整合:盆地边缘发生同沉积抬升,致使沉积边界逐步向盆 地内部退却
f.嵌入不整合:
2.2.1不整合面
• ① 按形态特征分类
– B.平行不整合:地层遭受剥蚀,但界面上下总的 产状一致。可见下切
a.平整平行不整合 b.起伏平行不整合
2.2.1不整合面
• ②按成因分类
– A.构造不整合
• • • • • • a.褶皱不整合:由于褶皱作用而弯曲遭受剥蚀 b.掀斜不整合:由于掀斜作用而遭受剥蚀时 c.块断不整合 d.抬升不整合 e.火成岩侵入不整合 f.塑性岩侵入不整合
2.2.1不整合面
• ③按剥蚀程度分类
– 沉积间断(hiatus )由于无沉积作用而形成 – 剥蚀空位(vacuity)沉积后又被剥蚀掉
• ④按分布范围分类
– 区际不整合面 – 区域不整合面 – 局部不整合面
• ⑤按剥蚀期次分类
– 单期不整合 – 多期复合不整合
T3 T2
复合不整合面
T6 Tg T82’
东海
2.1.2 根据波组或波系进行地震 反射界面对比

波组是相邻若干个界面形成的多个强反射 同相轴的组合。波组之间是一些振幅比较弱 的同相轴,

多个波组组成一个波系。不同波组的相 位数多少、振幅强弱、波的疏密程度往往不 同,而不同波系所包含的波组个数,各波组 间的间隔关系等往往不一样。

第3课_地震层序分析

第3课_地震层序分析

• 在对比基底界面时,根据反射波的包络线进行对 比更是常用的方法。因为基底反射波在埋深较大 的情况下,振幅一般较弱,对比时要注意沉积岩 盖层与基底在宏观反射特征上的差别。
基底
2.2.5 通过剖面闭合检查地震反射界面对比
剖面闭合:对比地震剖面时,将反射界面由一条 剖面引到另一条相交剖面,如果是同一层位,在交点 处的T0时间应相同,称为闭合。
缺失
地震反射界面是地层界面的表现形式,因此 首先应对各种地层界面的类型和特征有所了解。
2.3.2 不整合面
(1)不整合面的分类
①按地层产状特征分类 ②按成因分类 ③按分布范围分类 ④按剥蚀期次分类
①按地层产状特征分类
首先可分为平行不整合和角度不整合两大类。 •平行不整合:界面上下总的地层产状一致,但其间存在时间缺
除对比失误外,还有一些原因可能导致测线 交点处存在闭合差: (1)两条测线的施工时间不同导致波的传播时间 发生了变化; (2)地形测量误差; (3)不同测线的处理流程或参数不同。 (4)偏移剖面 在上述情况下应主要考虑波形闭合;
2.地震层序分析
• 2.1 地震反射波的基本特征 • 2.2 地震反射界面的追踪对比方法 • 2.3 地质界面的类型和特征 • 2.4 地震反射界面的类型、成因及区分 • 2.5 地震地层单元划分
相同的岩性界面
相同的岩性界面
同相轴的连续追踪解释,确保相同岩性界面或同沉积地层的统一解释
同相轴的对比
有几个标志层?如何进行同相轴的对比呢?
地震反射标志层指波形特征突出、稳定且分布广泛的同相轴或波组。
追踪对比的原则是什么呢?
2.2.3 根据波组或波系进行地震 反射界面对比

波组是相邻若干个有一定特征且横向稳定的同相轴的组 合。一般由一两个强振幅与若干弱振幅波组成。

地震资料解释基础(王英民)第8课——地震构造解释

地震资料解释基础(王英民)第8课——地震构造解释

3.4.5 垂直升降构造 (底辟构造,diapiric structure)
底辟构造的一般特征
(以盐底辟为例) 盐底辟构造的形成条件和演化过程
底辟构造概念
地壳深部的塑性物质向上运移及其对上覆岩层的 构造作用,称为底辟作用(diapirism),底辟 作用形成的构造变形称为底辟构造。 底辟构造包括岩浆底辟形成的构造、变质岩底辟 形成的构造和低密度沉积岩层底辟形成的构造。 沉积盆地中常见的底辟构造是盐岩、膏盐岩、泥 岩底辟作用形成的,其中又以盐岩形成的底辟构 造也普遍、最复杂。

基底与盖层关系对走滑构造的影响
基底走滑位移量愈大,盖层走滑变形也愈
强烈。 盖层厚度愈大,基底走滑位移引起的走滑 变形带的宽度愈大。 盖层岩层中发育有较厚的软弱岩层时,基 底走滑位移引起的盖层走滑变形宽度愈大。 盖层岩层中发育有较厚的软弱岩层也容易 发育雁列的滑脱褶皱,而盖层褶皱变形宽 度一般比盖层走滑断层带的宽度更大。
d = ∑ d i
底 板 断 层
逆 冲 双 重 构 造
反冲断层(back-thrust)

逆冲断层一般是自后陆向前陆方向逆冲的,但 是也有些逆冲断层是向前陆方向倾斜、向后陆 方向逆冲的,称为“反冲断层(back-thrust)”
冲 起 构 造 逆 冲 三 角 带 构 造
冲起构造(pup-up) 逆冲三角构造(triangle zone)
逆断


走 右旋
滑断
断层
走向
线
走滑 左旋
断层
左旋 断层走向线 走滑断层 逆左旋 走滑断层 左旋走滑 逆断层
右旋 走滑断层 逆右旋 走滑断层 逆断层右旋走滑 逆断层
正断 层

地震资料解释基础(王英民)第7课——地震构造解释

地震资料解释基础(王英民)第7课——地震构造解释

的分析与认识,构造变形特征及其时空演化的判识和
分析;而且直接关系到油气藏的圈闭类型、成藏条件
及勘探目标评价。
3.4.2 水平伸展构造
(1)正断层的基本特征 (2)薄皮(盖层滑脱)伸展构造的
主要构造样式
(1)正断层的基本特征
1. 2.
3.
正断层类型 正断层的组合 正断层的相关构造变形
正断层
地震资料解释基础
第 7课
王英民 2005年5月13日
3.4 典型构造样式的地震识别
3.4.1
3.4.2 3.4.3 3.4.4 3.4.5
构造样式的概念与意义 水平伸展构造 水平收缩构造 水平走滑构造 垂直升降构造
3.4.1 构造样式的概念与意义

构造样式(structure style)是指在剖面形态、平面 展布、排列和应力机制上有着密切联系的相关构造 的总体特征,是了解特定构造变形条件下所产生的 一系列构造变形的总体概貌。 构造样式强调:
①在剖面形态、平面展布、排列上有密切联系的相关构 造变形的组合; ②在同一应力环境下所产生的构造变形的组合; ③多种相关构造的有机组合体。

Harding T P(1979)和Lowell J D(1985)

样式((style)一词,原来是建筑学的术语,用来描述 具有时代风格和地域风格的建筑群.引入地质学后, 构造样式用以表示具有时代风格和地域风格的构造 组合.就象一种速记符号便于在地质学家之间进行交 流,因此也属于比较构造学范畴.构造样式与形成盆 地的地球动力学具有一致性,因此可以分类为伸展 构造样式、压缩构造样式和走滑构造样式3大系统, 然后按其卷入深度进一步划分为基底变形和盖层变 形。
同生正断层(同沉积正断层、生长断层)

地震资料解释基础(王英民)第11课——地震相分析

地震资料解释基础(王英民)第11课——地震相分析

(3)地震相编图中要注意的问题
2)不同采集、处理条件资料的应用问题
当采集、处理条件不同时,地震相特征会有很大不同,尤其
表现在对地震反射结构的影响上。而地震反射构型和地震相单元
外形因为是几何地震学信息,故对采集、处理条件不太敏感。 解决办法: ①尽可能使用采集、处理条件相同的资料。 ②只利用其地震反射构型和地震相单元外形等几何地震学信
息。
(3)地震相编图中要注意的问题
3) 前积构型的表示方法 前积构型是所有地震反射构型中最为重要的一类构造, 它可以反映沉积体的性质、古水流方向及沉积---沉降之间的补 偿状况。因此在编制地震相平面图时,应当尽可能对前积构型
的类型加以细致划分,并且将各剖面上前积构型的推进方向投
影到平面图上。 当前积构型表现为多期推进的特点时,应尽可能将各推 进期划分开,并在图上加以注明。在有条件情况下,应计算储 前积层的视倾角并标注在平面图上。
弱振幅断续 反射区
中振幅亚平 行反射
高振幅平行 连续反射
杂乱前积 反射
杂乱无序 反射
4.3.2 地震相的沉积相解释
(1)地震相与沉积相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1)地震相是沉积相某些特殊物质表现的物理响应 沉积相是一定沉积环境的产物,而岩相、生物相、化学相是 沉积相的不同物质表现。
测井相本质上是岩相的一种物理响应。
地震相与测井相有某种相似之处,它也是对沉积相的某种 物质表现的物理响应。但这种物质表现是某种在传统的沉积相研 究中基本上没有加以利用和考虑的新的物质表现——这就是沉积 体的外形、岩层的叠置模式以及岩性差异的组合方式(它们分别与 地震相单元的外形、地震反射构型和地震反射结构相对应)。
4.3.2 地震相的沉积相解释
体系域)内部,根据地震相标志划分出不同的

地震资料解释基础(王英民)第1课——概述

地震资料解释基础(王英民)第1课——概述

2、地震资料解释是许多重要学科 的生长点或重要基础
• • • • • • • • 1)地震地层学——层序地层学 2)沉积盆地分析 3)油区构造解析 4)现代沉积理论 5)油气系统 6)地层岩性油气藏(隐蔽油气藏)预测 7)油气输导体系和运聚单元分析 8)盆地温度、压力、流体场分析
3、地震资料解释贯穿油气勘探开 发的所有环节

3、七十年代
以数字地震仪为主,资料质量显著提高,并可以获得丰富的各种参数,产生了地震地层学、 岩性地震学、烃类检测技术和储层参数估计技术。

4、八十年代
高分辨率地震勘探技术、交互式人机联作解释技术和地震反演技术取得重大进展,地震与 地质结合得更为紧密,学科朝宏观和微观发展,分别产生了层序地层学和储层地震学,走 向综合。
裂陷层序:湖相烃源岩
白云东洼
技术关键:获取深部反射 和复杂构造成像,以确定 盆地范围和烃源岩分布
控制井
虚拟井
虚拟井
在控制井1处进行无井叠前反演, 用井检验,右图为获得的最佳效果
浊积砂体
BSR
无BSR响应
P波阻抗
密集段
气藏
S波阻抗
气藏
叠前-叠后混合的虚拟井约束波阻抗反演方法(Mallick,2000) 在箭头所标注的位置进行叠前反演,获得虚拟井的P波和S波阻抗曲线,进而构筑高精度初 始模型,通过叠后反演获得波阻抗剖面,精细刻画出储层展布、油气藏分布及BSR
• • • • • • 1)大区评价——确定有利盆地 2、盆地评价——确定有利含油气系统 3、含油气系统评价——确定有利成藏组合带 4、成藏组合带评价——确定有利目标 5、开发早期评价——确定开发方案 6、开发晚期评价——确定调整方案
4、地震资料解释是地震勘探系统 工程的最终环节

第10课地震解释-区域地震相分析62_NoRestriction

第10课地震解释-区域地震相分析62_NoRestriction



振幅属性
波阻抗属性
3)三维空间上地震相单元的外形






北 (

地 )








4.1.3
地震相的空间表现形式
陆坡 前积反射
下切充填
平行反射
1)剖面特征
中 2)平面特征




地 ) 河道特征标定 京 北 ( 学








3)三维特征
4.1.4
地震相标志的类型
(1)剖面地震相标志
4.1 概述
• 4.1.1 • 4.1.2 • 4.1.3 • 4.1.4



科 地震信息的类型和地震相标志 球 地 ) 区域地震相与精细地震相的区别 京 北 地震相单元的分级 ( 学 大 油
地震相分析的有关概念






4.1.1 地震相分析 的有关概念
(1)相:facies 即面貌。 (2)沉积相:sedimentary facies

地 )








4.1.2
(1)物理地震学信息 民 要正确区分两类属性: 1)界面属性 2)层属性
地震信息的基本类型 优势频率 有效带宽 波形弧长 平均过零频度 峰谱频率 频谱峰最梯度
振幅统计类: 频率统计类:
均方根振幅 平均绝对振幅 振幅变差 平均振幅 最大波峰振幅 平均波峰振幅 最大波谷振幅 平均波谷振幅 最大绝对振幅 总绝对振幅 平均能量 总能量 振幅偏斜度 振幅峰态

第15课地震解释-地震微相分析

第15课地震解释-地震微相分析

河 道 间
河 道 间
河 道 间
河 道 间
盒1为辫状河沉 积体系,工区发 育三条南北向展 布的河道,河道 砂体发育,分布 较广。
S1-3
2800
S1-2
2810 2820
S1-1
2830 2840 2850 2860
T2 T1
2870
盒1大段RMS
盒2段:辫状河沉积体系
曲流 辫状 河道
沉积体系演化
D75
盒2大段RMS
S1-1
2830 2840 2850 2860
T2 T1
2870
盒3段:辫状河沉积体系
辫状 曲流 河道
分层 深度 (m) 2600 2610 2620 0 0 Sand Coal
沉积体系演化
D75
100 100 30 GR 220 1.4 140 DEN SP 2.8 160 Cycle
沿小时窗向 下滑动,切 片整片由橙 变绿。
此模型假定地下没有水平方向的岩性变化
引自 李庆忠
用2-4ms切片研究测区的沉积发育历史也要慎重。时窗小于一个视 周期的情况下,层切片的平均振幅也会周期性地由红变兰。兰色 部分不一定是湖,而是跨越同相轴的过零点。这里还有一个垂向 分辨率的问题。 据李庆忠
地震波往往存在伴随相位和次生相位,并与处理方法有关
P2s
河 道 间
河 道 间
D33
H3-2
2630 2640
H3-1
2650 2660 2670
D37
H2-2
2680 2690
H2-1
(3)地震反射界面的等时性与穿时性——频率无关的界面?
(4) 90度相移的意义
振幅与波阻抗叠合剖面:波形为振幅,颜色为波阻抗

地震资料解释基础(王英民)第10课——地震相分析

地震资料解释基础(王英民)第10课——地震相分析

别上看沉积速率在横向上并不相同,甚至还存在次级的进积作用。
稳定,因此反射界面在横向上变化不定,通常在冲积平在冲积平
原、滨浅海(湖)以及总的沉积速率相对比较缓慢的扇体等相带中 容易产生这种构造。
(3)发散反射构型
其特征为同相轴之间的间距朝着一方逐渐减小,其中一些同相轴逐渐消失, 从而使同相轴的个数也朝一方减少,与之对应的地层单元的厚度也相应减薄。但 这种地层厚度减薄并不是由于在地层单元顶、底界发生削蚀或上超所造成的,而 是由于各同相轴的间距向一方减小而造成。当两根同相轴的间距减小到地震垂向 分辨率的极限时就合并成为一根,从而使同相轴的数量减少。它是在差异沉降的 背景下,由于沉积速率的横向上递减,导致岩层厚度向一方变薄而造成的。在箕 状断陷中、陆坡上、盆地的构造枢纽带上以及同生断层下降盘上都可以发育这种 反射构型,其构造地质学意义远大于沉积学意义,但对沉积相解释还是有一定帮 助的。
地震资料解释基础
第十课
王英民 2005年5月25日
4 、地震相分析
• 4.1 概述 • 4.2 地震相参数 • 4.3 地震相划分与沉积相解释 • 4.4 典型沉积体的地震相特征
• 4.5 典型地震相模式
4.2 地震相参数
• 4.2.1 • 4.2.2 • 4.2.3 • 4.2.4 基本概念 地震反射结构 地震反射构型 地震反射外形
4.2.3 地震反射构型 (Seismic configuration)
在沉积相标志中,沉积构造是指沉积岩各个部分的 空间排列方式。与之类似,地震反射构型是指地震剖 面中的各个组成部分(即同相同轴)的空间排列方式。 地震反射构型在形态上与层理构造十分相似,例 如平行反射构型类似于水平层理;前积反射构型类似 于交错层理等,从而在某种意义上可将其看做是“超 巨型”的层理。但它们在成因机制上有着本质区别。 层理构造反映是水流体制和物质组分粒度特征的变化, 而地震反射构型则是厚度大致与准层序(以海洋洪水面 为界的地层单元)或成因层(以沉积环境突变面为界的地 层单元)相当的岩层的叠加模式的直接表现,反映的是 宏观沉积作用的性质和沉积补偿状况等。它们都在沉 积相解释推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地震反射构型受地震资料采集、处理过程的影响 较小,且一般都具有显著的沉积相意义,因此在地震 相分析中占十分重要的地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C类地震相:S577 测线250~300道 号, 邻近P1井,浅深 湖亚相。
A类地震相:S618 测线350~400道 号,邻近P10井,冲 积扇相
D类地震相:S577 测线200~230道 号,靠近盆地东部边界 ,滨浅湖亚相。
B类地震相:S618 测线320~340道 号,过P6井,扇三角 前缘亚相。
S形和斜交形--透镜状 整一--整一、局部上、下超 ━━━━━━━━━━━━━━━━
平行、杂乱--席状披盖、丘形、充填
1980年Brown等--海相碎屑岩和碳酸盐岩地层 ① 平行和发散型地震相; ② 同向递进型地震相; ③ 堆积和披覆型地震相; ④ 上超和充填型地震相。
以上方案不做详细介绍,仅举几个典型地震相模 式作以说明:
相邻滤波器相互覆盖的部分为 2/3,这就保 证了每次改变滤波器后都能增加1/3的新信息。
2、模型特征
(1)、正旋回模型
(2)、随机模型
该模型反映
了一个完整对称 的沉积旋回,上 部地层是下部地 层反射系数的两 倍。从其时频图 上可较清楚地看 到其能量值的变 化。
5~50米共12层 200米厚
置,致使河道砂体不连续而形成。一般解释为冲积 平原沉积;三角洲水上平原。
② 河道地震相模式 河道规模大于地震分辨力。 地震相特征:下凹形。 沉积相特征:粗碎屑沉积为主。
河道
它 是 河 道 吗?
图4-28 的测线
位置
四、地震相转沉积相
依据以下几点进行:
1.钻井优势沉积相 —— 过井、井区地震剖面——相标定 2.露头优势沉积相 ——邻近露头的地震剖面——相标定
4、沉积相预测 根据各沉积相的判别函数或模型,对研究区目 的层段各地震道的地震参数进行模式识别,最后确 定出目的层段的沉积相平面展布。
二、实例:
•。

•。
1、某研究区提取了十二类地震相参数
其中钻井统计的砂岩百分比如下:
•。
2、据地震相和沉积相分析存在4类地震相和沉积相, 其地震相的学习道及对应沉积相如下:
白色:相干
黑色:不相干
断层
河道
“ 相干相 ”-平面上具有一定的展布范围和外部形状
,内部具有相对较窄的相干系数跨度,能够与相邻区域 明显区分开来的特定的相干区。
轮南地区奥陶系潜山顶面相干切片(200KM2

Ⅰ-条带状高相干相
Ⅱ-团块状高相干相
Ⅲ-条带状极低相干相 Ⅳ-团块状低相干相 Ⅴ-蜂窝状低相干相
3、用传统的模式识别法——贝叶斯逐步判别 分析法建立了四种类型地震相的判别函数,各类 判别函数的系数
•。
4、对该区所有地震测线的地震参数进行判别 分析,确定它们属于哪一种地震相,最后确定属 于哪种沉积相。
•。
•。
•。
三、模式识别用于油气层的识别:
•。
LN11
LN1 LN101
LN34
LG7 LN8
三、地震相模式 (特征——解释)
1:海相盆地地震相模式
1977年,J.B.Sangree等--海相碎屑岩地层
整一--平缓的上超(和)下超
① 陆棚
━━━━━━━━━━━━━━
平行到发散--席状或者楔状
② 陆棚边缘和前积斜坡: 整一和(或)顶超--下超
浅海靠陆坡
━━━━━━━━━━━━━━
③ 盆地斜坡和盆地底部: 半深海环境和深海环境
(4)滤波器的频率响应极大值应突出,旁极值应低平。
基于上述要求,可采用两个倍频程的零相位三角形滤波器。滤
波器的优势频率满足公式
fn+1=kfn
式中:fn为第n个滤波器的优势频率;k为频率递归梯度。一般情况
下,k≈1.2,即若第1个滤波器的主频为10HZ,则第2个滤波器的
主频为1.2X10HZ=12HZ,……,如图 1所示。
积环境以及沉积体系,从而分析可能存在的沉积相 类型及其空间位置。
D.根据有序样品聚类法确定可能存在的沉积相 的平面位置。
总之,沉积相类型的确定有两个目的: ① 目的层序有几种沉积相; ② 这几种沉积相分布在哪条测线哪些道,以 便确定学习道。
3、建立学习道判别函数或识别模型 将上述的几种沉积相位置处的地震道作为学习 道,采用多元统计或模式识别或神经网络等方法建 立其•判。别函数或模型。
利用三维相干数据体可获得准确直观的断层 和其它地质信息。
相干技术主要是根据相关原理突出相邻道之
间的非相似性,进而达到检测断层、反映地质异 常特征平、剖面展布的一项新技术。
设有两个离散信号序列X(n)、Y(n),则 其互相关函数Pxy(m)为:
Pxy(m)=rxy(m)/[rxx(0)· ryy(0)]1/2 式中: rxy(m)是X(n)、Y(n)的未标准化的 互相关函数。
咸变淡。
第二节 定量地震相分析
适应于层序规模: 准层序、岩层组
一、模式识别的技术思路:
1、地震相参数的提取
(1) 从功率谱得到的地震属性: fe:功率谱中把高能量带与低能量带分开的频率; fp:功率谱中第一个大峰值的频率; fm:功率谱中产生最大功率的频率; f1:产生最大能量处的频率; f2、f3 、f4:产生频率加权功率25%、50%、75%处的频率; f5、f6、f7:产生功率为25% 、50%、75%处的频率; f8:功率对数值降到最大值一半处的最低频率。
10米薄互层
通过上述理论模型 的分析,可得到初步结 论:
①时频特征值变化的 方向性主要取决于地层 厚度的变化方向;
②影响时频能量变化 的因素较多,如地层组 合特点、子波波形特征 及反射系数变化等。
知识回顾 Knowledge
Review
3、地震相模式
3、地震相模式
3、地震相模式
2:陆相盆地地震相模式
1985年袁秉衡等将中国东部断陷湖盆分为: 三大沉积背景:陡岸、缓坡及沿岸、深湖; 十四类地震相。
3、地震相模式
3、地震相模式
1988年张万选等将中国东部断陷湖盆分为: 四种沉积背景:陡坡、缓坡、长轴入口和湖心区; 三大发育阶段:早期、中期、晚期;二十类地震相。
(2) 从自相关函数得到的地震属性: 地震道S(t)的自相关函数计算公式如下:
(3)自回归系数——地震道S(t)可以用 自回归过程来表示
(4)层速度 (5)互相关系数 (6)三瞬参数 (7)频率 (8)砂岩百分比等等
2、沉积相类型的确定
对于钻井较少或分布不均的地区,沉积相类型
的确定应根据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A.根据钻井、测井资料进行单井沉积相分析 B.根据地震相模式确定沉积相类型。 C.根据盆地的沉积构造演化史,推测盆地的沉
古生物特征 相划分标志
地球化学特征
地震相:由地震剖面所展现的所有反射参数的总合
地震参数:几何参数
物理参数
相划分标志
定量参数
一、地震相参数及地质意义:
利用
利用中、弱 连续性:好、中、差 频率:高、中、低 (见后面实例)
定量参数:层速度
二、地震相划分 划分与定名
LG1
LN18
LG5 LG4
LG101
LG2-1 LG2
LG3
LG2-2
LG6
利用模式识别确定的油田范围 LN44
第三节 “相干相”分析
适应于层序规模: 岩层、岩层组
方法原理
三维相干数据的应用方法是M.Bahorich和S .Farmar于1994年提出的,由Amoco公司组成了 CTC(Coherece Technology Company),专门展 开这项技术研究。
c、盐丘
层速度偏高,且常不随深度变化;可塑性大; 顶部和侧翼一般无强的反射界面。
d、火成岩体 层速度高;具有磁异常。
火山岩:“蘑菇”状;多与基岩断裂相伴生; 顶面具强反射;在火山通道处有绕射。
e、古潜山
古潜山为沉积基底面上的古地形凸起、半面 山、上抬断块等,可借助断层及不整合面来确定。
4、河流相地震相模式 根据河道的规模将河流地震相模式分为两类: ① 断续波状地震相模式 河道规模小于地震勘探分辨力。 地震相特征:断续波状反射。 沉积相特征:河道在横向上改道、在纵向上迭
可能与沉积相变有关?
第四节 时频分析
目的:利用地震资料识别沉积旋回、预测砂岩体
1、时频分析原理及参数选择
(1)、基本原理
垂向剖面上单砂层呈正粒序, 岩性下粗上细,厚度下大上小
也就是说:沉积 物的颗粒粒度与 厚度存在一致性
速度 波长= ————
频率
用不同频率的滤波器对地震道进行扫描,从 面得到时频分析图谱,进而识别沉积旋回。
k
rxy (m) x(i) y(i m)
i
k是时窗宽度。 根据相关原理,则| Pxy(m)|≤1 令: Rxy(m)=1-Pxy(m)则:0≤Rxy(m)≤2 当介质均匀时: Rxy(m)=0相干度高; 当介质不均匀时: Rxy(m)=2不相干。
CROSSLINE
C AB
INLINE
碎带)。
地震相参数类 型见表5-2:
上寒武--下奥陶统(Tg6’—Tg5’层序)
上寒 武-下 奥陶 统地 震相 与沉 积相 关系

纵向相序特征与沉积相模式:
岩性从下向上由白云岩向灰岩变化;古生物从下向上
从无到有而到顶部则含有大量的头足类、腹足类、三叶虫、 棘皮动物化石,个别资料点并见黄铁矿。这些特征均说明 了下部为局限台地、上部为开阔台地相这一相序特点。以
3.地震相模式——预测 4.岩 类 比 率——推测 5.沃尔索相律——推测
通过以上几点的综合运用,可编制各层序地震相转沉积相关
系表,通过这个表可将地震相平面图转化为沉积相平面图。
b、
五 、 地 震 相 分 析 实 例 :地震相参数选择及划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