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思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胡适“暴得大名”靠的是什么?

2015-05-11 09:58

来源:共识网-作者赐稿作者:叶胜舟286次点击:我要评论

胡适有才、有名,是个细心帅哥、体贴绅士,一生非常有女人缘,他也擅长关心女性。据说胡适在北大教书时,课堂上若有风,临窗又有女生,他就会走过去关上窗户。1955年11月,张爱玲到纽约,与胡适见面两次后恰逢感恩节,胡适打电话约张爱玲跟朋友们一起去中国餐

胡适(1891年-1962年),原名嗣穈,字希疆,后改名适,字适之。安徽绩溪人。1910年入康乃尔大学,1915年入哥伦比亚大学。1917年任北京大学教授,1946年7月至1948年12月任北京大学校长。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曾任中央研究院院长、中华民国驻美大使等职。

文学革命暴得大名

“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早……”,这首20世纪80年代初流行的台湾校园歌曲,名叫《兰花草》,改编自胡适1921年10月4日写的白话诗《希望》。

胡适对中国思想、文化和社会影响最大、最深、最远的贡献,是他首倡了白话文运动,掀起了“文学革命”,推翻了二千多年的文言文。他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上)》是第一部白话学术论著,他的《终身大事》是第一部白话戏剧,他的《短篇小说》是第一部白话翻译外国文学作品集,他的《尝试集》是第一部白话诗集,白话诗《希望》就是其中一首。这些均为开山之作。

《文学改良刍议》提出了新文学的“八不主义”,是胡适的成名之篇。先在《留学生季报》发表,反响风平浪静,泡沫都没起一个,又抄了一份寄给国内的《新青年》。陈独秀独具慧眼,在1917年1月1日《新青年》上发表后,文章轰动全国,胡适风靡学界,成为文学革命的“宣言书”、“播种机”。胡适当初没想到,“一稿两投”竟然无心插柳柳成荫。历史吊诡之处在于,这篇大作拉开了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帷幕,却用文言文来写。

胡适打响了新文化运动的“第一枪”。陈独秀接着写了篇《文学革命论》,首提“文学革命”概念,狠批“贵族文学、古典文学、山林文学”,比胡适的“火药味”更猛。胡适继陈独秀之后又写了篇《建设新文学革命》,他刚出道、出名,典型的文艺“小鲜肉”,鼓吹“革命”还有些心虚,所以标题中加了“建设”两字缓冲。

陈独秀、胡适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双子星座”,或者说是“双发动机”。两人带领志同道合者推波助澜,星星之火,迅速成燎原之势。1920年1月,北洋政府教育部训令,“自1920年秋季起,凡国民学校一二年级,先改国文为语体文。” 4月再发通告,分批废止旧国文教科书,逐步采用经审定的语体文教科书,其他各科教科书也“参改语体文”。流行了几千年的文言文,仅用3年多时间,就被白话文取代了。

鲁迅在《无声的中国》演讲中认为,胡适倡导的白话文运动,“恢复这多年无声的中国”。周策纵在《胡适对于中国文化的批判与贡献》中评价,“白话文在一切写作文件上都成了正宗,是中国历史的一个分水岭,是胡适对中国文化的最大贡献。” 余英时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适》中感慨:“胡适以一个二十六七岁的青年,回国不到两年便一跃而成为新学术、新思想的领导人物,这样…暴得大名‟的例子在中国近代史上除了梁启超外,我们再也找不到第二个了。”

胡适也不矫情,毫不吝啬地称赞了白话文的作用和地位。认为语言的形式不打破,思想内容的更新无从谈起。白话文运动就是中国人精神解放的第一步,破除掉第一层“束缚精神的枷锁镣铐”。他在《尝试集自序》中写道,“我们认定文学革命须有先后的程序:先要做到文字体裁的大解放,方才可以用来做新思想新精神的运输品。”在《口述自传》中又说:“这一个转变简直与西洋思想史上,把地球中心说转向太阳中心说的哥白尼的思想革命一样。”

道不同不相为谋,新旧文化难免有碰撞、有火花。蔡元培主掌的北大“兼容并包”,各式学术大腕云集,趣闻逸事也多。黄侃推崇“国故”,师从章太炎,瞧不起新文化。这个“狂狷”思维敏捷,口才了得,与胡适泾渭分明,互存芥蒂,常调侃胡适。

例如,黄对胡说:“你口口声声说要推广白话文,未必真心。”胡不解,问何故。黄说:“如果你身体力行的话,名字不应叫胡适,应叫…往哪里去‟才对。”又如,黄侃常在课堂上大骂新文化,大骂胡适和师弟钱玄同。“假如胡适的太太死了,他的家人用白话文发电报,必云…你的太太死了,赶快回来啊!‟长达11个字,而用文言只须…妻丧速归‟即可,光电报费可省2/3。”

清华出身北大栋梁

胡适与中国的两所名校清华、北大渊源很深。1910年,胡适考中游美学务处(筹备清华学堂)第二批庚子赔款留学生。同批金榜题名、后来担任浙大校长13

年的竺可桢保留了一份榜单,其中赵元任列第二,竺可桢列第二十八,胡适列第五十五。

1924年2月22日,清华学校校长曹云祥致函胡适,聘请他“担任筹备大学顾问”。同时动员他出任筹建的清华研究院院长。胡适有自知之明,表示只做顾问不做院长,清醒又谦虚地推辞:“非一流学者,不配做研究院导师,我实在不敢当。你最好去请梁任公、王静安、章太炎三位大师,方能把研究院办好。”同时他建议清华研究院采用宋、元时代书院的导师制,兼取外国大学研究生院学位论文专题研究的办学方针。

胡适的真知灼见,曹云祥深以为然。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如日中天、辉煌难及,背后其实有胡适这位伯乐“推手”。王国维自沉昆明湖后,陈寅恪在《王观堂先生挽词并序》中有“鲁连黄鹞绩溪胡,独为神州惜大儒”诗句,说的就是胡适推荐王国维为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的故事。

中原大战结束后,清华大学呈文,请示在周贻春、赵元任和胡适三者中选一位校长,政府以“赵元任非办事人才,胡适议论乖谬,碍难予以任命,而周贻春又坚辞不就”为由全部否决。1931年3月17日,清华派三位学生代表赴南京请愿,蒋介石接见时干脆回应:“胡适系反党,不能派。”胡适哭笑不得,3月18

日的日记中记录:“今天报载蒋介石给了我一个头衔(反党)。”

胡适因《文学改良刍议》一举成名后,趁热回国。1917年9月10日,应聘为北京大学教授,时年26周岁还差3个月。进北大时不是哥伦比亚大学博士(1927年才学位到手),蔡元培爱才、惜才,帮他学历“造假”。1922年,胡适任北京大学教务长。1932年,又任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中国文学系主任。

按北大传统,中国哲学史这门课皆由国学功底深厚的名教授担任。胡适来北大后,重新编写讲义,摒弃远古“一半神话,一半正史”的记载,从西周晚年的老子和孔子思想开讲,把五千年历史“截断众流”去一半,听讲者大为惊骇,认为是大逆不道的“胡说”,激进学生开始折腾赶走这位“胡说”教授。此时,顾颉刚建议学生领袖、同舍好友傅斯年听听胡适的课,看看是不是应该赶走。傅听了几天后,告诉伙伴们:“这个人书虽然读得不多,但他走的这一条路是对的,你们不能闹。”

于是胡适留在了北大哲学系,傅斯年也成了他的得意门生,后来还成为《新青年》的得力助手。胡适晚年深情地回忆,“过了十几年以后,才晓得是孟真(傅斯年)暗地里做了我的保护人。”他对北大学生也颇为赏识,认为尽管“年轻但是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