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循环检测基础知识手册教程文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循环检测基础知识
手册
微循环检测基础知识手册
第一章微循环的基本概念
一、定义:
微循环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之一,是机体与周围环境不断地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传
递活动。

单细胞生物通过细胞膜直接进行传递活动,肢节动物是通过组织间隙中的血淋巴进行
传递,但进化至哺乳动物阶段(如人),只有肺和胃肠分别通过气管和食管和外界环境进行物
质、能量、信息的传递,其他组织器官的位置、功能、代谢已经定型,构成器官的组织、细
胞、不能直接和外界环境沟通,只有通过组织液、血液、淋巴液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传
递。

微循环就是直接参与组织、细胞的物质、能量、信息传递的血液、淋巴液和组织液的
流动。

通过微循环显微镜可以直接观测到细动脉、毛细血管、细静脉内的血液流动,而不做特
殊处理是看不清淋巴液和组织液的流动的,因此,临床上通常认为微循环就是指毛细血管内的
血液微循环。

直接参与组织、细胞的物质、信息、能量传递的血液、淋巴液、组织液的流动,称为
微循环(田牛教授于1993)。

二、微循环的组成
血管系统是连续管道,小动脉进一步分枝成直径为15微米左右的细动脉,细动脉再分枝成直径为5-8微米的毛细血管,毛细血管汇集注入细静脉(8-30微米),细静脉汇合成小静脉。

微血管包括细动脉、毛细血管、细静脉等直接参与组织细胞物质交换的血管部分。

从血管壁的结构看,小动脉管壁厚,有内弹力板、一至数层平滑肌细胞;小静脉管腔大、管壁较厚、内压低。

现有材料都证明,不能通过小动脉、小静脉壁进行物质交换。

毛细血管壁的基本结构是内皮细胞、基底膜、外周细胞组成。

细静脉管腔增大,外周细胞向平滑肌转化。

细动脉管壁稍厚有一层平滑肌细胞。

毛细血管、细静脉以及细动脉的管壁结构适合于物质通过。

大量医学实验工作证明,毛细血管、细静脉、细动脉及毛细淋巴管是血液、淋巴液和细胞组织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微血管是血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微血管是直接参与组织细胞与循环血液之间物质交换的血管部分。

毛细血管是微血管中最细小的部分,位于细动脉和细静脉之间,管径一般在5-9微米,红细胞需要通过变形才能通过管径小于红细胞直径的毛细血管。

毛细血管是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最重要部位。

三、微循环的特点
微循环和一般循环相比,具有以下五个显著的特点:
1、微循环在属性上既是循环系统的最末梢的部分,又是脏器的重要组成部分。

微血管、毛细淋巴管都是循环系统的最末梢部分,属于循环系统。

很多脏器的实质细胞、组织都和细动脉、毛细血管、细静脉以及毛细淋巴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以微血管为重要支架的立体结构,所以它们又是脏器的重要组成部分。

2、微循环在形态上既具有脉管的共性,又有脏器的特性。

微血管、毛细淋巴管在形态上呈空腔管状,便于血液、淋巴液的流动。

但微血管的形态和结构在各脏器都各有特点,如小肠绒毛、肺泡、肝、骨髓微血管的排列,形态和结构都不完全相同。

甚至同一脏器不同部位,如淋巴结、脏器其小体髓质部位的微血管形态各具特点。

3、微循环在功能上既是循环的通路,又是物质交换的场所。

微血管是循环的通路,全身的循环血液,除部分流经动、静脉短路枝外,几乎全部流经微血管,以灌注组织、细胞。

组织液存在于组织、细胞之间隙,流动于微血管、细胞、毛细
淋巴管之间,毛细淋巴管是细胞、组织的重要输出通道之一。

因此微循环是细胞、组织与血
液、淋巴液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4、循环在调节上既受全身性神经、体液的调节,又主要受局部的调节。

5、微循环既具有血管、淋巴管、组织间隙等代谢的共同性质,又表现出其所在脏器实质细胞
代谢的一些特征。

四、研究微循环的意义
著名的生物学家贝时璋教授提出:什么是生命活动?根据生物物理学的观点,无非是
自然界三个量综合运动的表现,既物质、能量和信息在生命系统中无时无刻地在变化,这三个
量有组织、有秩序的活动是生命的基础。

人体是一个复杂而又奇妙的肌体,人体的五脏六腑各种器官都是“血肉相连”。

任何
一个器官,任何一个部位都遍布着许许多多的毛细血管,这些毛细血管最细的仅2微米,最粗的也不过100微米,据估算,人体内大概有100亿根毛细血管,表面积可达500-700平方米,约为一个足球场。

身体内几乎没有任何一个功能细胞距离毛细血管的距离超出20-30微米。

它们的血管壁均很薄,大约是一张纸的百分之一厚度。

把这种细动脉、细静脉之间毛细血管连接
起来,其总长度可绕地球直径的一周半,有九百万公里,这样血液从心脏输出后要经过漫长的
路途才能达到组织细胞,因此仅靠心脏的收缩能力是不可能将心脏的血液输送到很远的组织细
胞中去的,那么血液从心脏输出后靠什么力量才能输送到那么遥远的场所呢?那就是靠微血管
自身的自律性活动才能将血液灌注进细胞;同时因为微血管的自律运动与心跳并不同步,它有
自己的规律,这样微血管起到了第二次调节供血的作用,变成了“第二心脏”。

因此微循环也
被称为“人体的第二心脏”。

实际上它的功能远远超过了“第二心脏”。

因为微循环是直接参
与组织细胞新陈代谢和物质交换的,它直接给细胞供血、供氧、供给能量及有关营养物质,同
时还把对代谢产生的对人体有害的废物如肌酸、乳酸、二氧化碳等带出。

微循环又具有自我调节的重用作用。

调节分为稳定调节和应变调节,稳定调节是为了
保证全身或主要器官的循环血量和血流量的相对恒定,并维持血压的相对稳定。

应变性调节是
为了适应组织器官的需要,来调节血液的灌流量。

调节是为了维持全身循环的稳定,适应全身
或重要器官临时变化的需要。

为了保证生命活动,必需维持全身循环的稳定和保证全身或重要
器官临时变动所需要,只有及时适当地改变心血管系统的一般循环功能并相应地改变全身及部
分器官的微循环状态才能满足上述需要。

微循环调节的意义就在于维持全身循环的稳定,保证
临时循环变动的需要,更重要的是维持局部组织、细胞物质交换的稳定,保证代谢临时变化的
需要,这些调节的根本意义在于维持生命活动的顺利进行。

所以微循环就是人体新陈代谢的场所,是人体的内环境,是生命的最基本的保证,人
体的任何器官,任何部位(其中包括心脏在内)都必须要有一个正常的健康的微循环,否则就
会出现相应器官的病变。

正常情况下,微循环血流量与人体组织、器官代谢水平相适应,使人体内部各器官生
理功能得以正常进行。

若微循环不通畅,就好象块块“秧田的水渠”堵塞,禾苗得不到水分就
会枯死一样,人体脏器也会因新陈代谢不正常而出现疾病和衰老等。

例如当心肌需求障碍时,
人体可以出现心慌、胸闷、早搏、心律不齐、心肌缺血、心肌梗塞、心源性猝死等;当脑循环
发生障碍可出现神经衰弱、失眠健忘、头痛头晕、甚至面瘫、中风、痴呆等;当肝微循环障碍
时会出现腹痛、腹胀、食欲不振等;当肾循环发生障碍时会出现腰痛、血尿、蛋白尿、水肿等
症状;当皮肤微循环发生障碍时会出现淤斑、老年斑以及手足麻木、身体上有蚁走感,全身不
适等异常感觉;全身微循环出现衰退时也就是人体衰老的开始。

人们说微循环通不中风,微循
环好心肌梗塞少,微循环流畅健康长寿。

通常微循环是非常通畅的,但由于血脂高、血粘度高、红细胞聚集、心脑血管疾病等
因素的影响,微循环血流中会出现白色的微小血栓,它随血液在全身流动,一旦因为血管变
细、扭曲变形而堵塞血管(特别是中老年人),就会出现相应的疾病,轻则头昏、失眠、眩
晕、嘴唇麻木、心慌、胸闷,如果出现大面积的脑部或心脏堵塞则会造成半身不遂、语言障
碍、心肌梗塞等。

因此应通过微循环的检查及早发现血栓,积极抗栓溶栓,疏通微循环,防患
于未然。

目前,发现微循环的主要手段是用微循环显微检查仪,而一般的如CT,磁共振,X 光,B超等都不能发现,因此临床微循环比宏观检查具有较早发现较早诊断的作用。

同时,亚健康人群和免疫力低下的人群也主要表现在微循环障碍,微血管灌流不足,
血管模糊不清,血流缓慢。

通过微循环的检测也可以迅速发现目前身体所处的状况,及时及早
的进行改善微循环,提高抵抗力和免疫力,改善亚健康状况。

如果微循环功能障碍或血流灌流量减少时,就不能满足组织细胞新陈代谢的需要,是
机体产生疾病和早衰、早逝的直接原因,它根据血流循环的整体性和体表内脏的相关性,在一
定程度上反映出身体各个部位的疾病。

中医说:“通则不痛,痛则不通。

”前苏联一位著名医
学家说:“不管你相信不相信,不管你意识到没意识到,你所治疗的每一种疾病都与微循环有关,微循环状况直接影响疾病的治疗。

微循环障碍是百病之源。


所以微循环是当前多学科共同研究的领域,微循环研究的具体问题是多方面的,归纳
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研究微循环的血管内血液流动的一般规律以及管壁和体液的相互关系。

2.研究各脏器(组织)微循环的特点,以及和脏器特殊功能代谢的关系
3.研究各种疾病发生时微循环的改变及其在诊断疾病、判断病情、确定治疗方针、选择救
治措施中的重要意义。

4.微循环改变是许多病理过程中的最基本的变化,临床微循环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深入探索
疾病的发生、发展机制,为临床的防、诊、治提供重要依据。

5.尤其对现在普遍流行的心脑血管疾病,通过微循环的检测,及早发现疾病,及早治疗和
预防具有重要的意义。

6.证明各种改善微循环的产品的特殊疗效。

第二章甲襞微循环的检测的基本知识
临床观测的部位主要是甲襞、球结膜,其次有唇、舌、皮肤等,目前开展的主要是甲
襞微循环的检测。

1、甲襞微血管的形态及结构
手指甲襞是覆盖在指甲根部的皮肤皱折。

甲襞表面为鳞状上皮覆盖,其中有皮肤真皮突起
形成的乳头,每一乳头区一般有一支毛细血管,此毛细血管呈袢状,因此称其为毛细血管袢。

走向表皮,接近表皮时与表皮平等,在显微镜下容易看见。

因此,甲襞是观察微循环的良好部
位,也是临床微循环检查最常用的部位。

毛细血管袢由较细的输入支,袢顶和较粗的输出支组成,正常大多呈“发夹”状。

血流
从输入支基底部流入,经袢顶从输出支基底部流出。

流入毛细血管输入支的血流来自细动脉,
回收输出支血液的是细动脉。

2、仪器、设备
进行人体甲襞微循环检查需要以下主要仪器:
1)、显微镜:微循环专用显微镜、体视显微镜或普通显微镜均可选用,常用倍数为40—100;
2)、光源:要求照度好,聚光好,温度低的光源,光源产生的温度不宜超过体温为宜。

(高压汞灯);
3)、目镜测微尺:选用刻度细的,使用前必须经过标准核对;
4)、照相、录像设备:显微镜可连接照相机、摄像机、录像机及检测器;
5)、固定托架:宜保持手臂姿势自然,并与心脏同高,减少手指颤动。

有条件还可配置
光点扫描仪血流测速仪或微循环多参数仪。

3、测条件
1)检查室温度和温度应保持相对恒定,检查室温度应保持在22—24℃,相对湿度70%左右;
2)、受检查者一般取坐位,手的高度应与心脏同高;
3)、备石蜡油或香柏油,在甲襞皮肤处滴1-2滴。

(目的:提高透光度,减少皮肤散
射。

4)、检查一般应在上午或下午,复查最好在同一时间。

4、检查对象
1)、检查前一小时避免激烈活动或重体力劳动。

2)、检查前休息15—30分钟。

3)、检查前禁服对心血管有影响的药物。

4)、检查前一小时不吸烟、不洗手、不吃东西。

5)、注意女性经期时的影响。

如下图
一、甲襞微循环的血管分布和血液循环通路
甲襞的血管来自指动脉。

指动脉分出小动脉进入甲襞的真皮,在真皮中分枝为细动脉,互相连接形成乳头下动脉丛。

细动脉分枝成毛细血管,走向表皮,是毛细血管的输入枝,在乳头顶端毛细血管急剧反转和输入枝平行,是毛细血管的输出枝。

管袢的输出枝单独或汇合2-3条输出枝,注入乳头下静脉丛。

乳头下静脉丛互相交连形成浅、深二层乳头下静脉丛。

甲襞毛细血管输入枝和输出枝形如发夹,统称毛细血管袢(简称管袢)。

甲襞微循环血液循环:沿小动脉→细动脉→毛细血管输入枝→毛细血管输出枝→细静脉→小静脉方向
流动。

二、甲襞微循环的观测
观测甲襞微循环主要从形态、流态和袢周三个方面进行观测
(一)形态
正常的微循环图形为发夹形,血管直,输入枝和输出枝平行且管径比例为1:1.5,血管清晰,排列整齐、分布均匀,数目正常。

分为以下几个指标:
1.清晰度:清晰度是指能够清楚地看到血管的形状,但要考虑某些因素,如室温、皮肤角
质化、皮肤粗
糙及某些职业的影响等。

(清晰)
(不清)
(模糊)
正常为清晰,
异常为不清和模糊,可能因为缺氧,血流不畅,亚健康等引起。

1.管袢数
以远心端第1排血管袢中部二分之一以上为管袢计数区,低于此线者不计,模糊不清
者不计,在计数时不应改变焦距,以免将不同深度的另一排管袢计入。

1mm范围内的均计入。

如下图:
说明:左起第1条应计入,第2、3、5、7、9条管袢亦应计入,第4、8条模糊不清不计,第6条低于测量区不计,第10条超出测量尺度范围不计。

本尺度内管袢数应为6条。

图中水平虚线为计数区。

正常:监视器上可以看到7-9条
(上图管袢数为5条)
(上图为9条)异常:a.管袢多:缺氧、慢性肺心病
b.管袢少:低血压、血量不足、感染性休克。

1.管径:是指血管中上部的直径。

分为输入枝管径、输出枝管径、袢顶直径、管长。

1-输入枝管径 2-输出枝管径3-袢顶管径 4-管袢长度
异常:
(A增宽)(B变细)
(C短
小)(D超长)
异常:
a.增宽:高血压、冠心病伴有高血脂、高血粘度等
b.变窄:贫血、急性肾炎、低血压等
c.短小:心脏病、心功能不全、水肿、休克
d.超长:小动脉硬化,遗传高血压等
★如果血管粗细不均匀,表明血管调节不稳定,循环状态不良,在过度疲劳中比较常见。

1.管袢形态:正常为发夹形,异常为交叉和畸形,交叉的比例数应不超过30%,畸形应不
超过10%
(正常血管1)
(正常血管2)
(交叉型)
(畸形)
异常:交叉和畸形血管比例过高,
可能原因: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心梗、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等
(二)流态:
①流速:由于血液是非牛顿流体,正确测定血流的速度非常困难,田牛教授采用半定
量法,根据血液流动状态,将流速分为7个等级。

1.线流:血流快、呈光滑的索条状、毫无颗粒感,形如塑料带(正常)
2.线粒流:血流快,呈光滑的索条状,稍有颗粒感三,形如绸带(正常)
3.粒线流:血流较快,连续成线,有明显颗粒感,形如布带(轻度异常)
4.粒流:血流较慢,轴流、缘流混杂,如泥沙流,形如麻布(中度异常)
5.粒缓流:血流呈泥沙状,连续缓慢流动。

(中、重度异常)
6.粒摆流:血流呈泥沙状,前后摆动仍能向前流动。

(重度异常)
7.停滞:血流停滞不前。

也可使用光点跟踪法,调节软件中的光点速度,使之同血流同步,此光点速度即为血流速度。

②红细胞聚集:红细胞聚集在血流中,数个或数十个红细胞集合成团块的一种微循环改变,红细胞聚集是活体微循环观测的重要指标之一,出现红细胞聚集标志微循环有改变
红细胞的聚集程度分为轻、中、重3个等级。

轻度:在管袢内可见2-3个血细胞聚集,呈颗粒状
中度:较轻度严重,多数颗粒状聚集
重度:聚集呈絮状,团快状,其间有血浆柱,出现血细胞和血浆分离
③血管运动性:
甲襞管袢自发地出现管径增宽和变细,或血流速度快和慢的交替变化,称为毛细血管运动性。

白细胞离开轴流沿着管壁翻滚而过的现象,称为白细胞翻滚。

正常状态下,可以有少
数白细胞翻滚,但如有多数白细胞沿管壁翻滚,则属于病理现象,白细胞粘附管壁一段时间停
滞不动的现象,称为白细胞帖壁。

1.白微栓:
白微栓是由血小板的聚集或血小板和白细胞的粘附、聚集而形成。

因此凡是能引起血
小板聚集和凝固活性升高的因素都可导致白微栓的形成。

又分为壁栓和流动的白微栓两种。

白微栓的判断
白微栓在血管里流动的时候,容易和白细胞、血浆柱混淆,参照以下标准进行判断:
1.白微栓体积大,直径大于30微米或比白细胞大3倍以上的白色团块,体积接近管径或
比管径稍大。

2.形状不规则,像棉花团似的。

3.通过管袢时比较滞涩,挤涨管袢漂浮而过。

4.出现在乳头下静脉丛中或明显扩张的管袢中。

5.出现部位比较局限,数量比白细胞少。

6.白细胞的特点是:颗粒小(只有管径的1/3左右)、不透明、不挤涨血管、流过迅速。

7.血浆柱的特点是:血浆柱透明、不挤涨血管、通过狭长的细小输入枝时会变长、流过管
径较大的流速快的输出枝时会被冲散而不形成团块状、血浆出现在红细胞严重聚集有血
球和血浆分离的管袢中。

血色:
注意区分淡红、浅红、暗红、暗紫色。

在进行了形态和流态的观测后,还应对周围的状态进行观察:
1.渗出:是指血管内血浆成分过量地通透血管壁并存积于微血管周围的一种现象,是常见
的微循环的改变之一。

特征:管袢周围间隙扩大、明亮;管袢影像模糊,长度缩短。

2.出血:红细胞出至血管外的现象。

应区别外伤或其他非致病因素造成的出血,如果是漏血性出血,主要原因是微血管壁的损伤,导致通透性亢进及血流变等的改变。

3乳头下经脉丛:
是指多个毛细血管管袢连接于细静脉而成,小儿与老人可见,但不扩张,体循环回流受阻可见扩张的乳头下静脉丛。

明显扩张的乳头下静脉丛提示:右心衰竭、高血压、冠心病、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疾病,大面积炎症、结缔组织疾病等。

4乳头
乳头正常呈锯齿状、波浪形,每个乳头下有1-2根管袢,异常可见浅波纹和平坦。

(波浪形)
(浅波纹)
(平坦)
异常的乳头形状提示:血管动力差、免疫力低等。

?汗腺导管:在管袢之间可见白色线条或螺旋线条,有时和汗滴相连
三、甲襞微循环异常分度诊断标准
根据微循环各项指标改变的程度和加权积分值,甲襞臂微循环检查的综合判断可分为:正常、大致正常,轻度异常、中度和重度异常等5级。

1.甲襞微循环重度异常
(1)具备以下1项变化者
管袢数减少至3条/mm以下,或减少80%以上。

红细胞重度聚集,血细胞与血浆分离且多数管袢血流呈粒缓流甚至全停。

血流中出现非局部因素引起的多数白微栓。

管袢出血大于或等于7条/1指甲襞。

(2)综合积分值大于或等于8
2.甲襞微循环中度异常
1.具备以下其中2项变化者
1.管袢数减少40%~60%。

2.输入枝管径缩小20%~60%或增宽60%;或管袢缩短80%或增长50%以上;或输出
枝管径增宽100%以上。

3.明显的渗出。

4.红细胞中度聚集,多数管袢血流为粒流。

5.管袢出血达3~6条/1指甲襞。

6.血色暗红,管袢形态短时间内变化,畸形加交叉型达40%~100%。

7.乳头平坦。

2.综合积分值大于或等于4。

3.甲襞微循环轻度异常
1.具备下列其中3项变化者
1.输入枝、输出枝或袢顶管径增宽或缩窄达20%,管袢增长250%~50%或缩短20%,
管袢畸形加交叉达40%。

2.血流呈粒线流。

3.有轻度渗出或出血1~2条/1指甲襞。

4.乳头下静脉丛明显且扩张变粗。

5.管袢模糊。

6.血流中白细胞全无或增多大于30个/15s。

7.汗腺导管3~4个/1指甲襞。

2.综合积分值大于2。

4.甲襞微循环大致正常
综合积分值小于或等于2。

5.甲襞微循环正常
综合积分值小于1。

四、临床意义
甲襞微循环重要改变对临床的提示举例
?短期内管袢数的急剧减少
提示:病人可能存在明显的血压降低,循环血量不足,感染性休克或末梢血管特别是细动脉收缩等。

应结合临床判断并提出治疗方面的相应建议。

急剧减少的管袢又重新出现,表明病情可能有好转。

?管径显著增宽,形态特殊血流减慢
提示:病人可能患有结缔组织疾病、巨球蛋白血症、慢性缺氧等。

?多数管袢血流停滞或呈粒摆事实流,管袢增宽,乳头下静脉丛明显可见,并扩张。

提示:病人可能存在心力衰竭,严重感染,各种伤病(血容量不减少)的危重时期。

停滞或严重减慢的血流重新逐渐慢快,预示病情可望有所好转。

?严重的红细胞聚集
提示:病人可能存在血浆成分的异常,如巨球蛋白血症、高指血症、抗原抗体复合物增多、血粘度增加或红细胞增多症。

亦常见于慢性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结缔组织疾病等。

慢性进行性红细胞聚集,是发生心、脑血管意外的危险因子,治疗上应考虑相应的对症措施如活血化淤等。

?两手多数管袢及乳头下静脉丛内出现多数白微栓
提示:病人可能存在DIC,常是心、脑血管意外的“先兆”或由白血病、巨球蛋白血症、结晶缔组织疾病、妊娠毒血症等所致应结合临床建议医生做相应的检查和采取适当的防治措施。

?多数管袢连续或进行性出血
提示:病人估内存在引致出血的因素或病理改变,应建议临床做进一步的检查。

在抗凝治疗或服用大量降血压药过程中,出现管袢出血(除外月经周期和局部因素的影响)时应结合临床建议停药或减少药量。

?短期内管袢周围明显渗出
提示:病人可能存在严重感染、中毒、过敏、血管通透性亢进等。

五、重要指标的改变
红细胞聚集
(一)定义
红细胞聚集在血流中,数个或数十个红细胞集合成团块的一种微循环改变,红细胞聚集是活体微循环观测的重要指标之一,出现红细胞聚集标志微循环有改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