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城镇化进程与教育发展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黑龙江省城镇化进程与教育发展研究
摘要:在黑龙江省城镇化进程中教育面临着城乡教育差距依然较大、农民工职业培训不能满足城镇化要求、农民工子女“上好学”难、学校布局调整与人民群众教育诉求之间的矛盾、教育服务区域发展的能力亟待提高等现实问题。加强政府统筹、办好农村教育、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做强职业教育、构建具有龙江特色的高等教育体系、优化教育经费支出结构等,是教育顺应城镇化发展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城镇化;教育发展;对策
近年来,黑龙江省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截至2010年底,全省城镇化率达到了5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城镇化是一个人口乡城变迁和人力资本提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育作为人口变化的核心因素既面临着机遇,也面临着挑战。理清黑龙江省城镇化进程中教育面临的问题,找准对策,使教育成为提升城镇化品质的内在动力,是值得长期深入研究的问题。
一、黑龙江省城镇化的现状、发展趋势及其对教育的要求
1城镇化现状
2008年以来,黑龙江省加快城镇化进程,在发挥大城市集聚效应的同时,积极发展小城镇,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城镇化道路。省委、省政府根据省情确立了建设“八大经济区”、“十大工程”的总体发展战略,将城镇化作为“十大工程”之一大力实施。作为欠发达省份,积极发展小城镇成为黑龙江省推进城镇化进程的一条独特道路。黑龙江省通过一整套策略,建设了一批融合资源型城镇、边境口岸城镇和和风光旅游城镇特点的城镇。打造了由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牡丹江四大城市串连起来的城市带——“龙脉”,形成了全省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在城镇化进程中,黑龙江省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依然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存在“被城镇化”现象,城镇化量高质低,处于显性城市化阶段。二是全省城镇的综合功能不强,带动力不强;城镇间经济联系不紧密,分工协作意识差,缺乏联合协作,没有形成规模优势和全省整体优势。三是小城镇偏多,特色不够鲜明,经济结构趋同,第二、三产业发展滞后。
2城镇化发展趋势
未来一个时期,黑龙江省要以产业结构升级为动力,以大中城市为中心,以小城镇为重点,依靠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结合构建城镇整体体系,走产业城镇化道路。城市间增强开放能力和专业化分工,中心城市要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的新兴基地和制造业基地。资源型城市要加快结构转型和发展后续产业步伐,完成城市功能的转型。以产业发展为牵动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建设特色小城市(镇)。在未来的城镇化进程中尤其要注重实施以进城务工人员市民化为重点的城镇化战略,实现人的城市化。
3城镇化发展对教育的要求
一是提供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未来黑龙江省要走以产业升级为主导的城镇化道路,必然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劳动力。这就要求全省各级各类教育秉承“大教育观”培养一大批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特别是,为有效转移农村劳动人口,要培养一大批高素质的农民和产业工人。
二是推动科学和技术发展,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技术进步是城镇化发展的源动力。无论是加强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发展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还是兴办服务业,都需要科技的支撑。因此,要求教育培养创新、创业型
人才,并围绕产业发展需要加快高校科技研发工作,服务区域创新体系建设。
三是促进教育公平。城镇化使不同利益群体近距离聚集,使社会矛盾传导速度加快,增加了不稳定因素。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因此促进教育公平也就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诉求。
二、黑龙江省城镇化进程中教育面临的问题
1城乡教育质量差距依然较大
近年来,黑龙江省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有了明显改善。但由于农村教育的办学基础差,在教学设备、教学实验仪器、校园网等各种教学条件的达标率方面与城市差距仍然较大。尤其在拥有高素质、高学历教师的比例上城乡差距明显,并且农村学校普遍存在教师平均年龄较大,缺少音、体、美、英语和计算机等学科教师的现象。经济比较落后的县,农村学校办学条件依然艰苦。例如,笔者调研过的某县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缓慢,全县三年筹措经费180万完成了三所学校的标准化建设工作,根本顾不上村小、教学点的建设。另一个县的18个乡镇农村学校中,有10所条件较差,表现为还有危房存在、烧炉子取暖、教育教学设施不足等现象。由于这些客观条件限制,导致农村学校的素质教育开展困难,与城市学校教学质量差距较大。
2进城务工人员职业培训不能满足城镇化要求
根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黑龙江省还有大约500万左右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但在“十二五”期间,农村剩余劳动力将出现绝对下降,劳动力供求的结构性矛盾开始突出。农村剩余劳动力主要以40岁以上、初中文化程度以下劳动力为主,转移难度进一步加大。因此,农民是否有足够的技能以胜任工作岗位成为转移农民成功就业的关键。对农民工进行职业教育是提高其素质和就业能力的有效手段。但黑龙江省目前针对进城农民的职业培训还不能满足城镇化的要求。一是职业培训在人才培养的类型、层次、办学形式和培训质量上不能满足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结构升级的需要和转移农民的教育需求;二是职业培训在促进进城农民的再社会化和帮助他们融入城市方面没有发挥足够的作用。
3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上好学”难
黑龙江省是全国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比较好的省份,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基本解决。但是,随着形势的发展,新问题也在不断产生。2012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积极稳妥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通知》,中小城市户籍放开,可以预见未来农村学生进入中小城市就读的规模将继续扩大,因此需要进一步研究这些学生上好学的问题。此外,黑龙江省仍然存在农民工子女入园难、入优质高中难的问题。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学前教育的状况很不乐观。各地公办幼儿园都坚持“户籍人口幼儿优先”原则,无暇顾及非户籍儿童。城市中的中等职业学校和一般普通高中已经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放开,但优质高中还没有放开。4学校布局调整与实际需求存在偏差
城镇化主要通过农村劳动力及其家庭向城镇(市)的转移实现,必然导致学龄人口分布的变化,形成教育资源分布与实际需求的偏差。近年来,全省各地都在进行城乡学校布局调整工作。但在调整过程中又出现了农村义务学校资源浪费,城镇义务教育学校大校型、大班额现象。笔者在调研中发现,在黑龙江省的某县城初级中学中,七、八十名学生挤在一个教室上课的现象很多,而这必然影响教育教学质量。大批农村学生进城读书使得不少刚刚规划建设好的农村学校又出现空心化现象,面临生源减少、学校萎缩的状况。此外,在农村学校布局调整中,除了备受关注的校车问题外,寄宿制学校的建设、经费与管理问题成为亟待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