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133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风又名“卒中”。

多由忧思恼怒、饮食不节、恣酒纵欲等致阴阳失调、脏腑气血功能紊乱所致。

临床表现以猝然昏仆、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为特征[1-3]。

在现代医学中属于急性脑血管意外范畴,不仅死亡率高,存活者一般都会遗留偏瘫、失语、痴呆等后遗症。

本科2008—2011年采用针灸与中药补阳还五汤加减对照治疗中风后遗症(卒中后遗症)各133例,针灸治疗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将266例患者分为针灸组和对照组各133例。

1.1.1针灸组133例患者中男46例,女87例;年龄42~78岁,其中42~<55岁26例;55~<65岁68例;65~78岁39例;病程最长12年,最短3个月。

1.1.2对照组133例患者中男62例,女71例;年龄42~75岁,其中42~<55岁28例;55~<65岁62例;65~75岁39例;病程最长9年,最短1个月。

1.2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

以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舌强言謇、偏身麻木,甚则神志恍惚、迷蒙、神昏、昏愦为主症。

以意识有无障碍分为中经络、中脏腑。

266例患者均符合诊断标准。

1.3治疗方法
1.3.1针灸组中风后遗症,半身不遂。

针灸以大肠、胃经腧穴为主,辅以膀胱、胆经穴位。

初病时仅刺患侧,病程日久后可先刺健侧,后再刺灸患侧。

上肢:肩髃、曲池、外关、合谷,可轮换取肩髎、肩贞、臂臑、阳池等穴。

下肢取环跳、阳陵泉、足三里、昆仑,可轮换取风市、绝骨、腰阳关等穴。

随症配穴:肝阳上亢配太溪、太冲;风痰阻络配丰隆;痰热腑实配曲池、内庭;气滞血瘀配气海、血海;阴虚风动配太溪、风池;口眼歪斜配颊车、地仓;头晕配风池、完骨、天柱;足内翻配纠内翻、丘墟透照海;足外翻配中封、太溪、纠外翻;足下垂配解溪、太冲;便秘配丰隆、支沟;尿失禁、尿潴留配中极、曲骨、关元。

操作方法:穴位、针具常规消毒。

急性期用捻转泻法,手法运针10~15min;恢复期用补法,手法运针20~30min,并在针刺穴位上艾灸。

每天1次,10d为1个疗程,休息3d,继续治疗。

1.3.2对照组补阳还五汤:黄芪、当归、川芎、桃仁、红花、赤芍、地龙。

中风半身不遂,瘫痪时间短,加穿山甲、水蛭、丹参、桑枝等以活血通络,祛瘀生新。

心悸、心阳不足加桂枝、炙甘草。

半身不遂时间长,患侧瘫痪严重以补肝、肾为主,加桑寄生、川断、牛膝、熟地、山萸肉、杜仲、补骨脂、肉苁蓉。

半身不遂,并出现语言不利加天麻、全虫、白附子、菖蒲、胆南星、天竺黄、郁金、远志等以祛风除痰,醒脑开窍。

1.4疗效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确定疗效标准。

治愈:症状及体征消失,基本能独立生活;好转:症状及体征好转,能扶杖行动或基本生活能自理;未愈:症状及体征无变化。

2结果
2.1疗效比较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a P<0.05。

2.2典型病例患者,男,汉族,干部,63岁。

于2011年3月12日门诊以中风半身不遂收住本科。

患者家属代诉:两个月前在上班工作时突然昏迷,即送县人民医院进行抢救。

经头颅CT检查,提示:右侧颅内出血约8mL,经抢救、治疗1周后,转入本院针灸理疗科治疗。

专科检查:患者神志清醒,语言障碍,口眼歪斜偏向健侧,左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不能皱眉,眼裂增宽。

左半身不遂,重度瘫痪。

望诊:痛苦面容,舌淡苔薄。

切脉:双手弦细。

辨证属中风中脏腑,气虚血瘀症。

治疗以益气通络,活血化瘀为主。

针灸取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腧穴加减治疗。

头部取语言区,运动区;面部取颊车、下关、地仓;上肢取曲池、手三里、合谷、肩髎、风池。

下肢取环跳、足三里、阳陵泉、丰隆、解溪、太冲。

手法平补平泻,每天1次,每次30min,10d为1个疗程,休息3d继续治疗。

经第1个疗程针灸治疗,口眼歪斜基本恢复,上肢能持物拿东西,下肢可在病房行走。

继续针灸治疗两个疗程,中风半身不遂痊愈。

随访半年未复发。

3讨论
中风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5-6]。

该病致残率高,给患者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尽管近年来脑血管病的诊疗技术已有很大进展,并较大程度地改善了患者预后,但由于绝大部分中风患者病理生理过程无法逆转。

因此,减少中风疾病发生的最佳途径还是预防,特别应强调一级预防,即针对中风的危险因素积极地进行早期干预预防[7],以减少中风的发生。

该病常在急性期病情迅速恶化,进而威胁生命。

因此,及时采取救治措施,严密观察患者病情,把握病势的逆顺,关系到抢救的
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133例
宋占德,李满荣,金淑兰(康县中医院康复理疗科,甘肃康县746500)
【摘要】目的探讨针灸与补阳还五汤加减对照治疗中风后遗症(卒中后遗症)临床疗效的可靠性。

方法随机将266例患者分为针灸组和对照组各133例。

针灸组:急性期手法以泻为主;恢复期手法以补为主,并用艾灸。

针灸每天1次,每次30min,10d为1个疗程。

对照组采用补阳还五汤辨证加减治疗。

结果针灸组133例患者中痊愈28例(21.05%);好转99例(74.43%);未愈6例(4.52%),总有效率为95.48%。

对照组133例患者中痊愈12例(9.03%);好转78例(58.64%);未愈43例(32.33%),总有效率为67.67%。

结论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疗效显著,可推广应用。

【关键词】中风后遗症/针灸疗法;补阳还五汤/治疗应用;对比研究
文章编号:1009-5519(2012)20-3165-02中图法分类号:R255.2文献标识码:B
表1两组患者疗效比较(n)
组别
针灸组对照组133
133
28
12
99
78
6
43
95.48a
58.64
n治愈好转无效总有效率(%)
现代医药卫生2012年10月30日第28卷第20期J Mod Med Health ,October 30,2012,Vol.28,No.20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 )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直肠和结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1]。

临床表现为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等[2-4]。

该病呈慢性过程,口服药物治疗不良反应明显,部分患者常不能耐受。

本院2008年12月至2011年12月应用锡类散联合康复新液经肛门保留灌肠治疗UC 62例,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根据2008年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
肠病诊断标准[5],选择本院门诊和住院患者符合上述标准者62例,病变均局限于左半结肠。

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1例患者中男
13例,女18例;年龄16~62(平均30.8)岁;病程6个月至4年,平
均2.4年。

对照组31例患者中男12例,女19例;年龄14~68(平
均32岁);病程6个月至5年,平均2.6年。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1.
2.1
治疗方法
治疗组给予康复新液(四川好医生攀西药业有
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Z510218340)25mL 、锡类散(江苏七誘七天然制药有限公司)0.5g ,用0.9%氯化钠注射液200mL 稀释后保留灌肠,时间不少于30min ,不断变换体位,每天2次,4周为1个疗程。

对照组口服美沙拉嗪,每次0.5g ,每天4次,4周为1个
疗程。

4周后复查结肠镜。

1.2.2疗效判断标准按Clamp 及Softley 评分系统对患者临床
症状的改善进行评判。

(1)显效:临床症状消失,大肠镜复查黏膜正常,停药或仅用维持量药物,观察6个月无复发;(2)有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结肠镜复查见黏膜轻度充血、水肿,可见少量糜
锡类散联合康复新液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观察
杨开余(贵州航天医院消化内科,贵州遵义563003)
【摘
要】
目的
探讨经肛门药物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有效方法。

方法
将该院溃疡性结肠炎累及左半
结肠患者62例随机分为康复新液联合锡类散灌肠组(治疗组)和口服美沙拉嗪组(对照组),治疗4周后复查结肠镜,对比分析两组治疗效果。

结果治疗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锡类散联合康复新液经肛门保留灌肠是治疗左半结肠溃疡性结肠炎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
结肠炎,溃疡性/中药疗法;
锡类散;
康复新液;
灌肠;
药物疗法,联合;
治疗结果
文章编号:1009-5519(2012)20-3166-02
中图法分类号:R289.5;R574.620.5
文献标识码:B
成败。

中风,论其病因、病机,多从风、痰、气、血立论;论其病位在脑,而与心、肝、肾密切相关;论其证候属本虚标实,而急性期侧重治疗标实,常以痰热、腑实、淤血的症状表现突出;至恢复期以后侧重治疗本虚,又常以气虚为多见,是属气虚血瘀证较多[8]。

治疗方面应重视辨证分析,恢复期的功能锻炼与瘫痪肢体恢复的好坏关系密切,此时应采取综合治疗措施,充分发挥针灸治疗该病症的优势,使患者尽早恢复肢体功能。

高血压是中风最主要的危险因素,在中风发病及发展中起重要作用,血压增高程度与中风危险增加呈正比[9]。

高血压患者比无高血压者患中风的危险性高7倍,舒张压每升高10mmHg (1mmHg=0.133kpa ),中风相对危险性增加2倍,血压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关系是“持续的、一贯的并独立于其他危险因素”[10]。

针灸治疗中风瘫痪,是卫生部推荐的首选治疗方法。

其疗效明显,无不良反应。

因为中风是脑神经受损而导致肢体瘫痪,康复治疗唯有采用针灸治疗该症,可加快神经细胞的改善和恢复[11]。

针灸对中风瘫痪的治疗,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应发挥其特长,运用于临床为患者服务。

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古代缺乏大宗病例的系统观察,所以,对本病在辨病方面的研究资料较少。

今后应大力加强中风辨病研究,进一步探讨该病的发生演变、转归预后治疗规律,不断地总结经验,提高疗效。

现代研究表明,针灸治疗中风瘫痪疗效较满意,尤其对于神经功能的康复如肢体运动、语言、吞咽功能等[12]。

针灸介入治疗越早效果越好,患病两周内是针灸治疗最佳时间,病情超过半年,出现严重后遗症,一般预后不理想。

临床还要掌握是缺血性还是出血性中风瘫痪,必须辨证治疗。

针灸治疗中风瘫痪,在急性期手法应强刺激,主要取阳经穴位;在恢复期手法应柔和,针刺以患者感觉舒适为宜。

并阴经、阳经配合治疗。

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通过
长期治疗观察,临床疗效显著。

参考文献
[1]曲玉强,过伟峰.中风辨证分型新观点[J].江西中医药,2009,40(1):
24-25.
[2]刘光华,吴振起,赵明山.《黄帝内经》中风名实考辨[J].吉林中医药,
2008,28(2):137-138.
[3]程清琳,罗彩霞.脑中风的中医辨证施护[J].现代医药卫生,2007,23(19):2954-2955.
[4]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J].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0,43(2):146-153.[5]郭伟.针刺对中风患者吞咽功能障碍的改善作用[J].上海针灸杂志,
2009,28(12):707-708.
[6]刘向哲,王新志,王永炎.基于禀赋概念的“五态人”与中风发病相关性初步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1,17(8):910-911.[7]朱东强,宋丽晶,于大川.对脑卒中病的再认识[J].吉林中医药,2009,
29(10):829-830.
[8]陈素辉,孙华,徐虹.针刺、中药对脑缺血炎症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J].针灸临床杂志,2011,27(5):69-72.
[9]
王永炎.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J].中国医药学报,1986,1(2):56-57.
[10]李焰生.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二级预防指南的新认识[J].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2006,14(5):321-324.
[11]郭泽新,汪润生,唐巍,等.电针缓解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临床研究[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3,18(5):299-301.
[12]魏冰,李岩.电针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瘫痪32例[J].针灸临床
杂志,2010,26(6):40-41.
(收稿日期:2012-08-01)
·316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