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道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中国:心合于道
中国的“文道论”强调诗道合一、情志合一、道美合 一,也就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古有天人合一,庄子通过 “心斋”、“坐忘”实现对客体与主体的二度超越,目的 是求得精神的绝对自由,确立一种审美心境,以体悟与道 合一的精神高度。荀子主张“心合于道”,韩愈用文来宣 传圣人之道,文与道相当于形式与内容、艺术性与思想性。 这就是“文以载道”与“文以明道”。这种载道与明道反 映了作为内容的道与作为形式的文的相互关系。文只是传 道的工具。而朱熹主张文道一贯,文即是道。柳宗元主张 “文以明道”,这里的道是治世之道,文章要表达自己的 思想和主张。明代的茅坤说:“孔子之所谓‘其旨远’, 即不诡于道也:‘其辞文’,即道之灿然,若象纬者之曲 布也。” 可见,在内容与形式关系上,文道论与理念论很相似。
中国: 中国古代的“文道论”则没有那么浓厚的宗教气息。 荀子所说的“道”就是“礼仪”,推崇五经,道德之极。 尽管中国的“道”也有些神秘玄虚,尽管中国的道教徒们 奉老子为教主,儒家信徒也将孔子奉若神明,但是,无论 是儒家还是道家的所谓“道”的本来面目,皆是哲学上的 本体,即“形而上”的“道”。推崇先人言论是先知先觉, 以先王为楷模,只是在阐明礼仪。这个“道”并不是神创 造的,而是自然的产物。所以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 天法道,道法自然。”如果说西方的“理念”是“神道世 界”,那么中国的“文道”则可以称之为“人道本身”。 因为中国的“文道论”,总是企图通过圣人,将“文道” 与人的社会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凡言不合先王, 不顺礼义,谓之奸言,虽辩,君子不听。”这是他明道观。 刘勰认为,圣人“原道心以敷章”,起目的还用于人们的 社会现实生活。这就将“文道”与人们的社会现实生活联 系在一起。
西方: 古希腊诗学是在一群哲学家、科学家中创造出来的。他们那 思辨的、充满了抽象的哲理分析,遍及诗学的各个角落。柏拉图 将“理念”作为哲学的最高范畴来对待,提出“理念论”。他对 “理念”与文艺的关系从几个方面做了哲理性的分析。 第一,从认识论来看,客观现实世界并不是真实的世界,只 有理念的世界才是。客观的世界知识理念世界的摹本,而文艺又 是摹写客观世界的,因此,文艺就和“真理隔着三层”,是摹本 的摹本。 第二,从哲学上的一般与个别之关系来看,理念是一般,文 艺则是个别,而个别是由一般所决定的。这实际上是割裂了一般 与个别的关系,将事物头足倒置。 从中世纪文论家到俄国革命民主主义文论家别林斯基,“理 念论”的哲理性特征一直闪烁在他们的文艺理论中。黑格尔就是 一个典型的例子。他的《美学》首先从“绝对精神”出发,从抽 象概念出发,然后来描绘所谓“绝对精神”的发展阶段之一的文 学艺术。
无论是“文道论”还是“理念论”,他们都偏重形上 性的描述意义,他们主要是一种主观建构而成的价值系统。 中国古代“道志”、“言志”、“导志”,其内蕴有所不 同。各家“文道论”皆是各道其所道,众说纷纭。老子提 倡自然之道,“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孔子“道不行, 乘桴浮于海”。荀子尊奉“以道制欲”。苏轼却认为“道” 是一种“莫之求而自至”的东西。 与其相似,西方柏拉图的“理念”是不依存于人的意 识的、超然于物外的“理s式”世界是天地万物与文艺的本 源。普罗提诺的“理念”是“神灵”。浪漫主义认为“理 念”是“理想”,是一种艺术精神。黑格尔的“理念”是 哲学的本体,绝对精神…… 从微观而言,我们无法准确把握上述观念,但从宏观 角度,“文道论”与“理念论”的内涵,我们能更好地把 握。
(二)理念论 西方古希腊的赫拉克利特提出的“逻各斯”概念,是作 为宇宙本源而论述的:“命运的本质就是那贯穿四周实体的 ‘逻各斯’。‘逻各斯’是一种太的物体,是创生世界的种 子,也是固定了周期的尺度。”也就是说,“逻各斯”是宇 宙最高精神主宰。到了柏拉图最先提出艺术模仿“理念”, 后世争相效仿,并成为权威。 古罗马的诗论家普罗提诺不 仅肯定“理念”世界的存在,而且把最高的“理念”看成是 “太一”,“神”,他认为从“太一”中流出“力行”,从 “理念”中流出“灵魂”。他把“理念”推向了神秘主义。 中世纪神学家奥古斯丁和托马斯尊奉这种神秘主义的“理念 论”。在“经院哲学”、“宗教神学”影响下,文学被涂上 了神学的色彩。 文艺复兴时代,把“理念”概念和亚里士 多德的“普遍性”概念结合起来。黑格尔文艺思想的中心便 是“理念”。他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俄国民主主 义文论家别林斯基倡导“理念论”。
(三)、社会现实与神秘虚幻 中国: 中国古代的“文道论”可以说是中国现实主义文艺理论 的核心,且“文道论”紧扣现实生活,强调文学的社会作用。 孔子从“诗教”的观点出发,对文学作品给予很高的评价。 他说:“诗可以兴、观、群、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 是鸟兽草木知名。”孔子对文学作品的美学作用、认识作用、 教育作用等乃至知识学习方面都做了充分的肯定。“文道论” 主张文学干预社会生活,将中国的文学引向了“文章合为时 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道路。“时”是“补差 时政”,事是社会矛盾的具体表现,即政治得失、民生疾苦 等。 宋代的欧阳修“诗穷而后工”也提出了就是吸收了柳宗 元的“修之于身,见之于言”。道的内容应该是切合现实的, 而不是玄虚的空论。文章的内容不仅要“见其弊”,而且还 要“中于时弊而不为空”。他在《答吴充秀才书》中说“大 抵道胜者则文不难而自至”,所谓“道胜”并不只是指对儒 家古道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如何运用它去解决现实问题。可 见欧阳修非常重视文学创作内容之有补于世。唐宋的现实主 义文学运动更充分地证明了“文道论”反映现实的特色。
中国: 中国的“文道论”的哲理性并不那么强,而更多的是伦理 道德的教化,具有鲜明的伦理特色。老子的“道”还颇具有哲 理色彩,但《易经》与荀子所注重的已不是伦理上的“道”, 而是 圣人如何通过“道”来教化天下,如何通过“道”来显示 尊卑贵贱、道德仁义。要求以“仁义”来约束自己,以达到修 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的。 而《易经》所说:“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 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这些都表明中 国的文道论是与伦理道德联系在一起的,将艺术与伦理道德连 为一体,这是中国文论的特色,而文道论是其中的中流砥柱。 董仲舒认为:“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道 是封建社会的根本原理,起核心就是三纲五常。而“天”是指 自然界的最高住在或天意。社会治理必须遵循“天意”、 “道”,也就是遵从三纲五常的伦理。 所以说,中国文学更符合道德,与西方哲理性的“理念论” 相比,中国的“文道论”的特色就更鲜明了。
三、二者的不同特色
“文道论”与“理念论”毕竟 是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 它们在很多方面有相似之处, 但是又有迥然不同的风貌。我 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分析 二者的不同特色。
(一)、理念世界与生命本身
西方的“理念论”存在于“理念世界”的“理想国”里,笼罩着一 圈神灵的光晕,而中国的“文道论”是生命本身“的体悟,充满现实生 活的气息。显然这是它们第一个不同点。 西方: 柏拉图的“理念论”认为现实世界之外,还有一个理念世界,就是 天国。美的事物之外还有一个美的理念,就是“神灵”。他认为“理念” 是神创造的,神是宇宙的创造者。现实世界史由摹仿理念世界而来,是 理念世界的“影子”。普罗提诺与奥古斯丁、阿奎那将这种神制造的 “理念论”向着神秘主义的方向推进了一步。他们将最高的“理念”说 成是“太一”,是“神”。“太一”是至善完满的,从它流溢出理念, 从理念流溢出灵魂,再从灵魂中流溢出理念。 而黑格尔的“理念 论”,也是沿着柏拉图的神秘主义“理念论”说成是“上帝”,实质上 他的“理念”不过是用哲学装扮过的宗教上的“上帝”。正如恩格斯说: “在哲学家那里,例如在黑格尔那里,创世说往往采取了比在基督教那 里还要混乱而荒唐的形式”,这充分说明黑格尔“美的理念”的神秘主 义色彩。 总之,西方的理念世界观的发展最终是走向“神论”,他们认为理 念是生活在永恒不变的理念世界里。
内容简介:
一、二者的史学地位、影响及特征
二、二者的相似之处 三、二者的不同特色 四、小结
一、二者的史学地位、影响及其特征 (一)文道论 中国的“文道论”自《尚书· 尧典》的“诗言志”、 《庄子· 天下篇》中的“诗以道志”、《荀子· 乐论》 “君子以钟鼓道志”就开始了。这里的“道”,儒道两 家理解不同,但是对中国诗学的发展都有深刻的影响。来自百度文库自先秦诸子提出文道论,荀子提出“明道、征圣、宗经” 后使其完备后,文道成为正统权威理论。随后,扬雄进 一步倡导文学创作必须合乎儒家之道,以圣人为榜样, 以六经为楷模,即是以明道、征圣、宗经为原则。倡导 “古文运动”、文道论,影响最大的唐代韩愈、柳宗元, 主张用儒家思想体系维护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至宋代, 欧阳修、宋濂、明七子、唐宋派、桐城派诸家,都是文 道论的倡导者与执行者。他们力场“文以载道”,道就 是指思想内容,是儒家的正统思想并影响后世。
(二)、文道滥觞 中国的“文道论”也认为文艺来源于“道”。老子说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 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春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对“道”的理解有两点:其一是“道”不可为形,是形而上 的东西,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但却无处不在。其二, 道是万物之本,所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 物”。既然万物是由道产生,那么文也一样。说明道是文艺 的来源。 荀子对文道论加以系统化。他认为道是万物本源,但并 非所有人都能认识,唯有“圣人”才能认识,“所谓大圣者, 知通夫大道”,“圣人也者,道之管也”,所以荀子就构筑 起来了原道、征圣、宗经三位一体的文道论,奠定了文道论 的正统权威。 既荀子后,扬雄进一步强化这个三位一体的主张。然而 进一步阐释三位一体的文道论的还是刘勰。“道因圣而垂文, 圣因文而明道”。 而后世之论大致不出这个范围,只不过各有所偏重而已。
(二)、感悟哲理与阐明礼仪
作为中西诗学中心范畴的”道“与”理 念“,分别来自古代智者对宇宙本原的这里 探索。无论中国的”文道论“的”道“还是 西方”理念论“的”理念“,都是对宇宙生 命的诗性体悟。但是西方诗学的”理念论“, 更具这里意味,而中国诗学的”文道论“则 更具伦理色彩。”理念论“紧扣抽象的哲理 来论述文艺理论,而”文道论“却与伦理的 道德混为一体,这是”文道论“与”理念论 “第二个鲜明的不同特色。
由此可见,西方“理念论”与中国古 代“文道论”皆认为“理念”与“道”是 “文”的本原,是艺术的源泉。二者是中 西哲学体系范畴,既指永恒运动的物质实 体,又不具体指称事物,是最高的精神主 宰。这是他们最重要的相同之处。
(二)美寓于形与心合于道
(一)西方:美寓于形 西方“美的理念”,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说:“我们经 常用一个理念来统摄杂多的同名的个别事物,每一杂多的 个别事物各有一个理念。”这就是说感性世界中的每一类 事物,在理念世界中都有一个理念。理念寓于具体的形体 中,成为具体形体的内容。因此,人们通过个别窥见其内 容关照到美的本身。提倡理念的内容与感性的文艺形式的 统一。在康德手里就成了“审美意象”。他认为观念在本 质上是一种理性概念。而理念则是把个别事物作为适合于 表现某一观念的形象。因此,这种审美趣味的原型,一方 面涉及关于一种最高度的不确实的理性概念;另一方面又 不能用概念来表达,只能在个别形象里表达。 而 黑格尔则吸取了康德的合理之处,提出了“美是理念的感 性显现”。显然这一理论包含了内容与感性的形式,是内 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
二、理念渊源与文道滥觞 (一)、理念渊源 古希腊文艺思想萌芽于6世纪,毕达哥拉斯认为世界万物 的本原是数,提出“美在和谐”,由此产生文艺。 赫拉克 利特承认世界的物质性,美的客观性,他说的艺术模仿自然, 是模仿物质世界中客观存在的那种由对立造成的和谐,从而 产生文艺作品。 柏拉图认为,文艺的产生来源于“理 念”。这个理念是独立于客观世界与感觉世界之外的哲学实 体,是感觉世界的原型。文艺是理念的摹本。“理念”是从 个别事物中抽象出来的一般概念,是文艺的唯一源泉。 黑格尔主张理念观点与经验观点的统一,提出了“美是理念 的感性显现”论断。包括了理念的内容和感性的形式,是内 容和形式的统一。但是,尽管“理念”在感性事物中找到了 外壳,文艺的最终源泉还是“理念”。 俄国的别林斯基 也认为,“诗的本质在于使无形体的理念具有生动的感性的 美的形象”,“一切艺术作品都是由一个一般性的理念产生 出来的,也正是归功于这理念,它才获得它的形式的艺术 性。”
文道论与理念论
诗学思想与文艺创作同步,文艺从 哪开始,诗学也就会从哪开始。中国古 代的文学艺术是从“诗言志”开始,而 诗学就从“诗言道”开始。这就是公国 诗学史上的“文道论”。西方也有类似 于“道”的东西,一般称作“逻各斯”。 这个逻各斯比“道”包含更多的法则、 规律、理性、秩序等。西方诗学家们将 其称之为“理念”,就是西方诗学中的 “理念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