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居民消费函数的理论与验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居民消费函数的理论与验证
中国居民消费函数的理论与验证
消费函数不论是在经济学理论还是在经济政策实践中都具有重要意义。近20年来中外学者运用现代经济学理论对中国消费函数进行了大量研究。概括起来讲,这些研究可分为两类:经验归纳和理论演绎。大多数中国学者倾向于采用经验归纳法,根据经验试验性地给出决定消费需求的有关变量,然后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计算出
消费函数的各解释变量的系数,并对回归结果进行统计检验,根据检验结果,增加一些变量或减去一些变量,直至得到令人满意的结果为止。主要采用理论演绎法的学者则试图从某种理论框架出发,并把中国的制度性特点考虑进去,从而推导出相应的结果,最后再对这些结果进行统计检验。采取演绎研究法的学者所依据的理论框架最多见的是西方经济学中的生命周期与永久收入假说。
一、生命周期与永久收入假说和中国消费者的行为特征
生命周期理论与永久收入假说认为,尽管居民的收入水平具有较大的变动性(逐渐增加或经常波动),一个典型居民总是试图使其整个一生的消费处于平稳状态,因而,居民是根据他所预期的今后一生中的收入而不是根据他的现实收入来决定其消费需求的。虽然生命周期理论与永久收入假说不尽相同,但它们的基本思想是相同的。图1给出了生命周期理论的基本思想(见下页)。图1表明,典型居民试图在其整个一生中都使消费水平保持在常数C上。为达到这个目的,当他工作时,其收入Y中的一部分将
用于储蓄,直到资产达到最大值W[,max]。在时间R以后,居民退休因而不再得到工资收入。此后,居民开始花费储蓄以保证消费水平仍在C的水平上。
附图{图}
图1.生命周期理论(DoruschandFischer,1993)
生命周期理论与永久收入假说在西方经济中得到了较好的验证。然而,在资本市场极其不完善、几乎不存在消费信贷的中国经济中,无论是生命周期理论还是永久收入假说都难以被应用于分析中国居民的消费行为。例如,按照生命周期与永久收入假说,消费者将尽量熨平一生中的消费波动,在收入低时负债,在收入高时储蓄;在盛年时期储蓄,在老年时期负储蓄。然而,在中国,不论是收入较低的年轻人还是收入较高的年长者都具有较高的储蓄倾向。对于中国居民消费行为的一系列特点,西方的传统消费理论是无法解释的,以这些理论为基础对中国居民的消费需求进行预测也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因此,深入探讨适合中国国情的消费理论,并在此基础之上对中国居民消费需求的走势进行预测,从而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正确依据,不仅具有重大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要建立一个符合中国国情的消费函数,就必须首先观察中国居民消费行为的特点。中国居民消费行为的首要特点是,中国居民不是以一生为时间跨度(timehorizon)来寻求效用最大化,其消费支出安排具有显著的阶段性。他们的一生通常可分为几个重要的阶段,例如,一种较典型的划分是:婚前、婚后、供养子女及退休等。中国消费者一般是集中力量实现当前阶段效用的最大化,而较少考虑未来阶段的消费和效用最大化。很难想象一
个未婚的年轻人会想到其退休后的消费安排。这种“短视(myopia)”行为可归因于这样的一些因素:未来长期目标的不确定性;信息的缺乏;体制方面的制约因素,如没有个人贷款市场和租借市场等等。
中国居民消费行为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在其生命的不同阶段中一般都存在一个特定的消费高峰,以及一个相应的储蓄目标。由于没有私人消费信贷市场,个人的消费支出几乎完全要靠自己的收入来支付。这就决定了人们必须在每个阶段都要为迎接相应的支出高峰而进行储蓄,以便在未来的支出高峰时用。以一个刚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为例,为了在五年或十年后结婚,他必须现在就开始储蓄,即使他的工资很低也必须这样做,因为在五年或十年后当他需要一大笔钱时,是很难从别人那里借到的。因此,在制定今后的消费计划时,他要根据现有信息对未来婚事所需资金作出估计,确定一个储蓄目标。至于其婚后的可能的收入状况,则不会对他制定储蓄目标产生多大影响。储蓄目标实现之日就是支出高峰到来之时。这一时刻一般发生在婚礼前后,储蓄的使用通常是在很短时间内完成的。完婚之后,该青年便进入了一个新的消费阶段,他又会根据具体情况形成新的储蓄目标,如为子女未来的教育、购置耐用品等等而储蓄。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给出一个简化的典型中国居民的消费模式(见下页图2):
附图{图}
图2.中国居民的消费模式
在图2中,为了简单起见在收入中只考虑了居民的工资。这种简化,对中国城镇居民来讲是合理的,因为工资是中国城镇居民惟一长期稳定的收入
来源(注:关于收入的有关问题我们将在下文进一步讨论。)。在中国,工资收入的变动是由政府有关政策来规定的。而在这些政策规定中,工资收入与工龄有着很大的关系,而且
[1] [2] 是与其成正比的关系。因此,工资收入的最高点一般是在退休时达到,并将一直保持到死亡。从图2可以看出,中国居民的消费模式同生命周期与永久收入假说所描述的模式是极为不同的,我们必须找到一种新的理论框架来分析中国居民消费行为,从而推导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宏观消费函数。
二、消费者选择理论
以选择理论为基础的分析方法(TheChoice-TheoreticAroach)
是研究消费者行为的一种重要方法。其基本理论架构是:在一定的预算约束条件下,作为消费者的典型居民将在消费和休闲(或闲暇)之间进行选择以实现其终生效用的最大化。不论是在私有制还是公有制经济中,这种行为模式似乎都是可以成立的。假设居民的即时效用函数u(t)可表示为:u(t)=u〔c(t),l(t)〕(1)
其中c(t)和l(t)分别为对应于时刻t的消费量和休闲时间。在给出效用函数之后,居民的最大化行为的数学表述是:在一定的预算约束条件下,通过在消费c(t)与休闲l(t)之间的选择,以使自己在某一时段(0,n)上的效用u
u=∫[n][,0]u(t)dt(t)(2)
达到最大(Barro和Groman,1976)。
在离散时间模型里,一种普遍的做法是,假定一个典型居民是在当期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