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第三方评价体系实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第三方评价体系实践研究【摘要】随着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深入,实践教学改革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旨在校企联合开展的基础上,在建立第三方评价体系的同时进行行业企业主要岗位的调研和分析,尝试调研并完成工程造价专业相关企业岗位标准。
【关键词】第三方评价;行业企业;岗位标准
一、提出背景
第三方评价又称社会评价,它是一种有别于学校内部评估的外部评估形式。第三方评价主要包括公民个人、社会团体、社会舆论机构、中介评估机构等,并通过一定的程序和途径,采取各种方式,直接或间接,正式或非正式地评价被评估部门的绩效,其特点是评价活动由与被评部门无隶属关系和利益关系的第三方主持和组织
实施,评价的标准或内容也主要由主持方拟定。由此可见,职业教育质量的评价问题已经成为职业教育质量提高的一个突破口,而职业院校应正确理解第三方评价在教学质量评价中的作用,合理使用第三方评价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二、研究意义
(1)以就业为导向,提升企业的参与度,提高教育质量。我国的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以行业企业为主导第三方评价体系将企业的需求反馈到了专业建设中,为专业人才培养决策提供素材。围绕产业办专业,依托企业建专业,保证了专业建设与市
场的衔接。通过课程体系的建设与职业岗位标准的对接,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结合专业实际,根据行业及企业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要求,以岗位职业能力需要为依据,吸纳行业企业的职业标准,制定职业岗位导向能力为本的人才培养方案,分析典型工作任务的基础上,明晰技术领域并将其转化为学习领域,实施课程建设,提升高职学生专业教育质量。
(2)形成专业建设闭合模型。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校企行合作办学,通过建立第三方评价体系,动态的确定一定时期的市场需求,确定人才培养标准和课程标准;同时,检验所培养学生与此指标的差距,反馈到人才培养环节,如此循环,形成良性循环系统。
三、主要观点
(1)高职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重要组成,应不断改进教育教学评价,把独立于学校及其部门之外的第三方引入评价体制之内,就成为未来高等教育教学评价发展必不可少的一个趋向。第三方评价是指独立于学校及其部门之外的第三方的评价,也称外部评价,通常包括独立第三方评价和委托第三方评价。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具有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等特点,工学结合模式下培养的人才质量理所当然应该接受来自于政府、社会、企业等第三方的评价。
(2)校企行联合建立就业(用人)单位、行业协会、学生及其家长、研究机构等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的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设计评价指标,对毕业生毕业后至少五年的发展轨迹进行持
续追踪。通过数据分析对比,分析学生(毕业生)、教师、管理人员等有关学习(培训)、教学、工作等方面的信息,为人才培养、课程改革等提供科学依据。
(3)扩大与行业企业合作的力度,与企业共同开展教学质量评价工作,探索“校企共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当形成“校企共管”的评价体系后,由于其评价指标来自于企业,因此,对高职来说就已经直接注入了生命源泉。
四、理论依据
1.高职以就业为导向的理论
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就是以直接就业(上岗)为主要目标而展开的教育与教学活动,其是职教主体思想的指南,因此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关于“什么是学习”和“如何进行学习”有独到的见解。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
3.以人为本的教育理论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精神来理解“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其内涵主要包括: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人本身,人自身的发展才是教育的终极目标;教育需要重视学生的物质生产能力培养,但这只
不过是实现教育的终极目标的一种手段;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应该是一种全面发展的人才;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应该是一种具有社会适应能力的人才。
4.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观
课程开发有两个基本要素:一是课程内容选择的标准,二是课程内容排序的标准。实现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首先要解决的是课程内容的抉择取向问题。由实践情境构成的以过程逻辑为中心的行动体系,强调的是获取自我建构的隐性知识——过程性知识,一般是指经验并可进一步发展为策略,即以尽可能小的代价获取尽可能大的效益的知识,主要解决“怎么做”(经验)和“怎么做更好”(策略)的问题。这是培养职业型人才的一条主要途径。
5.知识转移理论
知识转移是知识从某个人的头脑中转移到另一个人头脑中、或从某个组织转移应用到另一个组织的过程。知识转移包括知识的共享和知识的吸收两个阶段。知识的转移首先是进行知识共享,知识的共享可以通过人与人面对面的交流来进行,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文件文档、查看知识库、调阅科技文献等方式进行。知识的吸收表现为将别人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或是将别的组织的知识成功应用到自己的组织中。
五、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第三方评价体系实践设计
(1)基本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主要包括就业状况、能力与组
织、社团活动、课程评价、校友评价、家长评价、就业特色、生源分析等指标。
(2)毕业生半年后质量跟踪评估:通过获得对离校半年后专业毕业生就业与能力跟踪调查数据库,真实评价短期的就业水平,客观反馈培养质量(结果),并获得社会需求信息(职业对基本工作能力、知识、工作任务等要求)。
(3)毕业生三年后/五年后职业发展跟踪评估:与半年后跟踪评估相同,区别在于调查时点的不同。通过参与项目,获得对离校三年后/五年后专业毕业生就业与能力跟踪调查数据库,真实评价中期的就业竞争力,客观反馈培养质量(结果)的中期表现和发展潜力,并获得专业毕业生的工作转换、在职培训、再求职和对母校的满意度等一手信息。
(4)用人单位需求测量与评价: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以及对本校专业毕业生培养质量的评价反馈,为改进教学培养提供依据和目标。通过获得用人单位对本校专业毕业生需求与使用评价调查数据库,了解用人单位对专业毕业生的招聘规模,招聘标准,使用评价和职位要求等一手信息。
(5)校友会体系:校企业联合建立校友会,提高维护校友关系工作的质量,丰富校友工作的内容。通过参与该项目,高职可以实现校友工作的程序化、情感化、多元化,将校友工作变成母校教育的延伸,帮助校友加速成长和实现终生学习,并且最终在社会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