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建构主义课程理论 精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构主义课程理论
建构主义的课程与教学论是从认知主义发展而来的,皮亚杰、维果茨基、布鲁纳等人的思想对建构主义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建构主义有多种流派,对教育产生重要影响的是认知建构主义与社会建构主义。
1、以知识建构为基本理念的教育与课程哲学建构主义的教育哲学与课程哲学建立在一种非客观主义的认识论的基础上。
这种认识论的基本假设是——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人作为认识主体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不是原封不动的。
在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过程中,人总是以其特有的经验和方式,对认识对象进行选择、修正和加工,并赋予其意义。
因此,认识不是来源于客观现实本身,而是来源于认识过程中的主客体的相互作用;——由主客体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知识,是主体性的人的创造,并受创造者所处的时代、社会、历史、文化、价值观等的影响,知识不是纯客观的,而是价值负载甚至是价值主导的;——由于个体认识世界的原有经验、方式、信念的不同,于是对外部世界的理解是不同的,所赋予的意义也是不同的。
我们以自己的经验、方式和信念为基础来理解现实、解释现实、描绘现实、构建现实,形成了自己的个人世界,这是一个我们自己创建、自主决定的世界;——由于个体对世界的认识无法脱离特定的社会——文化情境,无法脱离具体情境中的社会互动,因此认识的形成和发展是社会共同参与的活动向内化思想过程的转换,个体认识的发展、精神世界的建构是在社会参与和社会互动中实现和完成的。
在这样的一种基本假设下,建构主义形成了以知识建构为核心的教育与课程理念——所谓知识建构是指知识是不能简单地进行传授的,而必须通过学生自身包括个体和群体已有的经验、方式和信念,在作为认识主体的学生与作为认识客体的知识之间的互动中,以主动、积极的建构方式获得。
所谓理解知识与消化知识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意义赋予的过程,即学生从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对所要理解和消化的知识作出自己的解释,从而获得
知识的意义。
因此,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意义发现的过程,意义赋予的过程,也是一种意义创造的过程。
——知识建构过程实际上是学生的认知结构与认知策略、经验方式与情感态度发生积极变化的过程,也就是一种发展和提高的过程。
这是以教学活动和学习活动为中介,推动和促进了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与新的认识对象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正如维果茨基所说,学习活动直接促成了学生由实际发展水平向潜在发展水平的过渡。
——知识建构的主体是学生,是主动的、积极的、能动的知识建构者,而非知识的被动接受者,理所当然地应处于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中心地位。
因此,应重新理解教学过程中师生角色、职能、关系等问题,教师要从传统的向学生传递知识的权威的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和合作者,学生要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探索者和自我控制的管理者。
——教育教学从本质上看就是一种围绕着知识建构,以知识建构为核心,为知识建构创设良好环境与支撑的过程。
课程实施与教学设计的主要目的和任务,是为学生进行知识建构创造一种具有情境性和协作性的互动环境,从而推动学生在知识建构的过程中获得发展。
2、以创设学习环境为主要任务的教学设计在这样的一种教育与课程理念的导引下,建构主义认为,课程与教学设计的主要任务是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和知识建构,创设一种真实而复杂的学习环境。
在建构主义所指称的学习环境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学四要素教师、学生、教材、媒体具有了完全不同的角色意义和相互关系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者、传授者和灌输者,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学生不再是知识被动的接受者和外部剌激的简单反应者,而是主动学生和积极探索的知识建构者;教材不再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依据和重要载体,而是学生知识建构的认识客体和学习活动的认识对象;媒体不仅是教师的教学工具、手段和方法,更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认知、交往、协作的工具、手段和资源。
建构主义为自己所指称的学习环境增加了三种必不可少的新要素,即情境、协作与资源⑴情境。
广义的学习环境无所不在,建构主义所说的学习环境特指一种真实而复杂的问题情境,并要求把所有的学习任务放置建构主义喜欢使用抛锚这样一个术语于这样的情境中。
建构主义反对将情境简化的教学设计,因为这使学生脱离了产生问题的具体背景和环境,既无法使学习者深刻理解在特定背景下形成的概念与原理,也无法在学习后有效地迁移到现实生活问题的解决上。
因为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总是与特定的背景与条件紧密联系的,总是真实而复杂的。
学习环境的设计应追求一种真实而复杂情境的创设。
真实、复杂的情境相应地形成真实、复杂的问题。
建构主义要求以问题为核心驱动学习活动。
由于问题自然则然地产生于真实而复杂的背景中,使学生感受到问题与背景相关联的同时,也感受到问题是自己的是自己所面临的或由自己提出来的,而非教师强加的但肯定是教师有目的设计的。
呈现在学生面前的问题就成为一种特定的学习任务,而解决这些问题就构成了学习活动。
在这里,建构主义强调问题与任务的真实性复杂性,即结构不良或定义不完善的问题,问题的解决可以有多元化的方式与策略,问题的答案也应该是多元化的,而不是两者必居其一或二者择一的。
⑵协作。
在给学生以解决问题的充分自主权,保障学习的独立性、自主性和主动性的同时,建构主义强调特定情境中学习活动的交往性、合作性、互助性,强调合作中的表现、交流、沟通、讨论等群体互动对知识建构的内在意义与价值,希望通过社会化的交往在更高的水平上促成个体经验、方式与信念的内化与提升。
建构主义相信,以个体原有经验、方式、信念为基础的学习,对同样的现实问题2会有多样化的理解,而理解的差异本身就是一种非常宝贵的学习资源;共享和交流同一问题的不同看法、不同认识、不同理解和不同信念,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共识或达成谅解,就是一种广泛、深入而有效的学习。
建构主义的合作性学习是一种基于网络平台的多维、多向、交互性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