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分析

合集下载

西安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分析

西安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分析

文化休息区
区公园
小游园与街心 花园
每居民占8㎡ ,每个面积33 公顷至482公 顷,文化休息 公园为居民的 休息、运动、 文化教育、科 学普及创造条 件,满足其文 化生活上的要 求。
每居民占4㎡ ,每个4至33 公顷,全市共 24个分布于各 个居民区内。
每居民占2㎡, 每个占0.5至8 公顷,全市共 54个均匀的分 布于居民区内 ,供老人与小 孩休息散布。
将市区分成二十几个相对独立的建设区,其间用绿色地带相隔离,将园林、 绿地、菜地、果园、苗圃及部分农田等都作为绿化隔离带的一部分。
二、西安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发展变迁
1.西安市园林绿化发展
•人文体征
▪古城墙 ▪周秦汉唐四大遗址 ▪秦始皇陵兵马俑 ▪半坡母系氏族村落遗址 ▪鸿门宴故址
•自然特征
•地理位置 •东经107°407′-109°49′ •北纬33°39′-34°45 ′ •黄河流域中部的关中盆地
•1868年建成的上海外滩公园
近代中国城市绿地建设是数量少、品质差。 原因:战争的不断破坏
社会生产力的地下 人们对城市环境的认识还处于初级阶段,没有意识到绿地的作用。
积极意义:公园可供大多数人游憩的绿地类型已经出现,并在一定时期得到发 展,对中国现代城市绿地系统建设起到推动作用。
•北京市总体规划图(1958年)
规划 园林绿地:包括苗圃、花圃、果园、防护林带、河岸绿化和农林间作区; 公共绿地:包括市、区街心花(园)坛、坊内面积在1公顷以上的游园; 专用绿地:包括动物园、植物园、体育公园
2.3 1995年西安绿地系统规划
•规划背景
•规划理念
•编制要点
•社会转轨和经济转型 ,造成了城市规划转型 滞后,但也更加注重与 区域性的规划(研究)相 结合,研究城市环境容 量和确定最佳规模等。 •《城市规划法》的颁 布与实施,标志着我国 的城市建设进入了法制 化的轨道。

西安市绿地规划分析

西安市绿地规划分析

3.7 绿地规划目标
为了实现创建指标,西安市继续以大树栽植、广种花卉、新建园林景观、提升绿地档 次为重点,为2014年9月申报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努力冲刺:三年内计划栽植大树10万 株;加快建设公路、铁路、机场高速沿线60米宽的景观林带和30-50米宽的绿色廊道; 计划今年完成9个公园以及120个城市小广场(小游园)的建设;垂直绿化1700栋建 筑物。同时,大力实施拆墙透绿工程,共拆除约11000米院落围墙,把沿街的围墙拆 迁率提高到90%以上。15年后的古城西安,将成为一个实实在在的“巨型公园”。 将在现有59处公园、绿地的基础上,新增8个大型综合性公园和7座历史文化公园。 预计到2020年,西安城市绿地面积总计将达35850万平方米(相当于西安市国土总面 积的三十分之一强),公园绿地达6005万平方米(相当于西安城墙内面积的近5倍), 防护绿地4800万平方米。届时西安市主城区人均拥有绿地面积达9.5平方米。人均规 划公园绿地面积为18m2,绿地率为50%,绿化覆盖率为55%。公共设施的绿地率不 低于30%,部分商业金融用地绿地率不应低于75%,新建各居住区绿地率不低于40 %,市政公共用地绿地率为30%,道路的绿地率则为20%-25%。围绕西安城区的灞 河、浐河、沣河等8条河流和一、二、三环道路分别建设30-100米宽(在主要道路两 侧根据现场情况)的生态林带,与市区内的公园、广场、小游园等构成“珠落玉盘” 的大地格局,同时绿地斑块系统和绿色廊道系统相互结合形成“线上缀珠”的绿色空 间体系。再配以若干条200-500米不等宽的三环绿带、幸福林带、唐城林带、丰庆路 林带、渭河风景线、灞河风景线等花园式绿化带。
8个大型综合性公园 大雁塔曲江风景区(含曲江旅游度假区、大雁塔北广场及大慈恩寺)、汉城水 上公园、南郊森林公园、体育文化公园、草滩生态园、曲江南湖、大明宫皇宗遗 址公园、西安生态博览园。 7座历史文化公园 长安城遗址公园、大兴善寺、半坡遗址公园、阿房宫遗址公园、唐城遗址公园、 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青龙寺遗址公园。

西安城市总体规划全文

西安城市总体规划全文

近日,备受关注的《西安市2004—2020城市总体规划》已基本完成。

为了适应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解决城市在建设中出现的新的规模、特色、交通、形态等问题,西安此次总体规划从宏观层面和战略发展角度出发,深入研究了如何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加强西安对区域的幅射和带动作用,提升西安的战略地位等问题后进行了修编。

在修编过程中,陕西省委、省政府,西安市委、市政府及各界专家和市民都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和大力支持。

西安市委书记袁纯清和市长孙清云多次亲临市规划局进行指导,规划局也多次组织各方面专家对规划中的重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论证。

根据总体规划,在未来16年内,西安的城市规模、城市形态、交通基础设施、生态人居环境等将会有较大的改变。

一、城市性质和城市特色本次规划分为近期(2004-2010年)、远期(2011-2020年)、远景(2020年以后)。

规划在充分研究西安的城市特色后对城市性质做了重新定位,即:西安是世界闻名的历史文化古都、旅游名城;中国重要的教育、科研、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交通枢纽城市;新欧亚大陆桥中国段和中西部的主城区;陕西省省会。

今后,西安将建设成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老城区与新城区各展风采,人文资源与生态资源相互依托的国际性现代化大城市。

二、城市规模人口规模:2010年市域总人口规模为955万人;市区(碑林区、莲湖区、新城区、未央区、雁塔区、灞桥区、长安区、临潼区、阎良区以及户县),人口规模为695万人;主城区人口规模为525万人。

2020年市域总人口规模为1030万人;市区人口规模为765万人;主城区人口规模为600万人。

用地规模:2010年市区用地规模为695平方公里;主城区用地规模为525平方公里;2020年市区用地规模为788平方公里,主城区用地规模600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100平方米。

三、城市发展目标到2020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670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7590美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000元,基本社会保障率达到85%,城市化水平达到80%,城市经济规模基本达到我国中等发达城市水平。

西安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分析

西安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分析
西安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分析
2020/12/6
西安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分析
一、中国近现代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发展变迁
•辛亥革命至解放前(1868—1948) •南京的绿化建设 •各地城市的公园建设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1949—1977) •“大地园林化” •“分散集团式”布局原则
•改革开放至今(1978—) •城市绿化“连片成团,点线面相结合” •建设“绿色城市”、“生态城市”
•涉及七方面: •①规划的目标、思想和 原则 •②中心市区园林绿化的 发展状况和存在的问题 •③绿地系统的规划布局 •④绿化规模与技术指标 •⑤树种规划 •⑥近期规划的要点 •⑦对健全绿地系统保障 体系若干建议
•规划从三层面对布局 结构作做出详细的安排 ,并明确提出了“绿色 空间控制区”的概念: •①绿色空间控制区 •②中心市区绿地系统 布局 •③组团绿地规划
西安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分析
指导思想: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改善和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美化景观、创造富 于感召力的投资环境为目标。集适用、经济、美观于一体,运用“天人合一” 的原理,全面规划、合理布局,注重植物造园、造景的艺术美,在加强平面绿 化布置的同时,注重多层次立体绿化的构成,同时把自然景观与当地特有的古 迹遗址等人文景舰有机结起来,注重园林的文化内涵,弘扬历史文化,保护文 物古迹,丰富园林绿化内容,寓历史文化于绿地系统中。以新的观念、新的思 路绿化美化城市,改善环境。
•①由于历史的原因 ,在主城区内部, 绿地匮乏、分布不 均、不能形成完整 的绿化网络 •②西安市域范围内 的城镇化进程的加 快,加速了城市生 态环境的恶化 •③主城区与城郊自 然生态基质的联系 通道未得到良好的 建设和维护
•城市绿地系统规 划范围上存在重 城区、轻区域的 问题

西安市城市道路绿地海绵城市建设研究

西安市城市道路绿地海绵城市建设研究

西安市城市道路绿地海绵城市建设研究专业:风景园林硕士硕士生:王立峰指导老师:吴雪萍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的快速发展,落后的城市雨水管理体系给城市发展带来了很多问题,直接制约了城市正常运行和影响了城市生态安全体系。

为此,我国提出了“海绵城市”建设的理念,采用低影响开发(LID)技术设施来对雨水径流进行控制。

目前在西安市城市雨水自然收集面积越来越少,除自然山水和人工水系外,只剩下了城市绿地,而道路绿地是城市绿地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低影响开发(LID)技术设施的应用势在必行。

本论文研究海绵城市技术设施在西安市道路绿地中的应用,就是要在保证城市道路绿化功能的前提下,科学合理的应用低影响开发技术设施消纳更多的城市雨水,从而指导西安市新建道路绿化建设,缓解雨水排放压力、平衡城市道路生态环境。

论文首先分析了我国提出海绵城市建设的背景,阐述了相关理论概念,介绍了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应用现状,明确了研究的目的与意义以及方法与内容。

然后仔细剖析了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与国外几大雨洪管理理念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对西安地区的海绵城市建设自然条件分析,构建了西安市城市道路绿地海绵城市建设措施组合系统。

具体分为:西安市城市道路绿地海绵城市建设总体思路、控制目标、技术设施选择;并通过对西安市城市道路绿地的特点分析,最终提出了低影响开发(LID)技术设施组合系统。

最后以西安市建材北路道路绿地海绵城市建设技术设施应用为例,针对西安市的道路绿地特点,优化组合形成一套完整的技术设施组合系统,达到道路景观效果与雨水处理有机结合的生态效果。

关键词:道路绿地;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技术设施Sponge City Green Construction Research ofXiaan Urban RoadSpecialty: Landscape ArchitectureGraduate Student: wang li fengTutor: Professor Wu Xueping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in China, the lagging urban rainwater management system has brought many problems, which directly restrict the normal operation of cities and affect the urban ecological security system. To this end, China proposes the "sponge city" construction concept, whose idea is using low-impact development (LID) technology to control rainwater runoff. At present, the natural col lection area for urban rainwater in Xi’an is less and less. Besides natural landscape and artificial water system, there is only urban green space. Since road greenbelt is a significant part of urban green space system, the application of low-impact development (LID) technology is imperative. This paper studies the application of sponge urban technology and facilities in the road greenbelt of Xi'an: under the condition of ensuring the urban road greenbelt’ functions, low-impact development (LID) technology should be scientifically and rationally used to guide the future construction of road greenbelts in Xi’an, thereby alleviating the pressure of rainwater discharge and balancing the urban road ecological environment.Firstl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background of the sponge city construction in China, explains the relevant theoretical concepts, introduces the application status of related research in China and abroad, and clarifies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 as well as the methods and contents. After that, the relationship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sponge city construction concept and several major concepts of rainwater and flood management in foreign countries are deeply analyzed. Through analyzing the natural conditions of the sponge city construction in Xi'an a combined system of urban road green space and sponge city measures is constructed This combined system of measures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involves: The general idea of sponge city construction of urban road greenbelt in Xi'an; the goals of sponge city construction of urban road greenbelt in Xi'an; the principles in applications of technologies and facilities of urban sponge city construction in Xi'an; proposing the combined system of low-impact development (LID) technology and facilities technology and facilities by analyzing characteristics of urban road greenbelt in Xi'an.Finally, taking the sponge city construction’s technology and facilities of Xi'an Jian Cai North Road as an example, this work designs a complete system of technical facilities by counter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oad greenbelt in Xi'an, and this system achieves ecological effects of the combination of road landscape effect and rainwater treatments.Key words: Road Green Space; Sponge City; Low Impact Development;Technical facility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目录第1章绪论 (1)1.1 研究背景 (1)1.1.1城市雨水问题日益突出 (1)1.1.2城市内涝频发道路积水严重 (1)1.1.3国家重视海绵城市建设 (2)1.2相关理论概念解读 (2)1.2.1海绵城市的概念与内涵 (2)1.2.2 低影响开发(LID)雨水系统概念与内涵 (3)1.2.3城市道路绿地概念 (3)1.3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应用现状 (5)1.3.1国外研究的应用现状 (5)1.3.2 国内研究的应用现状 (6)1.3.3国内外研究现状的不足 (9)1.4研究目的、意义、方法、内容 (9)1.4.1研究目的 (9)1.4.2研究意义 (10)1.4.3 研究方法 (10)1.4.4研究内容 (11)1.5 论文创新点和技术路线 (11)1.5.1论文创新点 (11)1.5.2技术路线 (12)第2章海绵城市相关理论研究 (13)2.1 海绵城市建设与低影响开发(LID) (13)2.1.1 海绵城市建设 (13)2.1.2 低影响开发(LID) (14)2.1.3海绵城市建设与低影响开发的关系 (15)2.2 海绵城市与其他相关理论之间的关系 (15)2.2.1海绵城市建设与美国最佳管理措施(BMPs) (16)2.2.2海绵城市建设与英国的可持续城市排水系统(SUDS) (17)2.2.3海绵城市建设与澳大利亚水敏感性城市设计(WSUD) (17)I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3海绵城市建设与道路绿地系统的关系 (17)2.3.1海绵城市建设与城市绿地的关系 (17)2.3.2海绵城市建设与城市道路绿地的关系 (18)2.4海绵城市建设采用的低影响开发(LID)技术设施 (18)2.5本章小结 (19)第3章西安市城市道路绿地海绵城市建设条件分析 (20)3.1西安市的自然概况 (20)3.1.1地理位置 (20)3.1.2气候条件 (20)3.1.3地形地貌 (20)3.1.4地质结构条件 (21)3.1.5经济概况 (22)3.2西安市城市道路绿地现状 (22)3.2.1西安市城市绿地总体情况 (22)3.2.2西安市城市道路绿地总体布局 (23)3.2.3西安市城市道路绿地建设与管理情况 (23)3.2.4西安市城市道路绿地雨水处理现状分析 (23)3.3西安市道路绿地系统海绵城市技术设施应用影响因素 (24)3.3.1水文气象条件 (24)3.3.2地质条件 (25)3.3.3绿地空间条件 (25)3.4本章小结 (25)第4章西安市城市道路绿地海绵城市建设技术设施组合系统 (27)4.1海绵城市建设总体思路 (27)4.1.1总体思路 (27)4.1.2道路绿地海绵城市建设雨水系统典型流程 (27)4.1.3建设原则 (28)4.2控制目标 (29)4.2.1道路绿带和交通岛绿地 (29)4.2.2广场、停车场绿地 (30)4.2.3自重型湿陷性黄土区的道路绿地 (31)II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4.3技术设施选择 (31)4.3.1技术设施选用 (31)4.3.2渗透技术 (32)4.3.3储存技术 (34)4.3.4调节措施 (34)4.3.5传输技术 (35)4.3.6截污净化技术 (35)4.4技术设施组合系统 (36)4.4.1优化城市道路断面 (36)4.4.2 道路绿带技术设施组合系统 (40)4.4.3交通岛绿地 (43)4.4.4广场、停车场绿地 (44)4.5 植物配置选择 (44)4.5.1 城市道路雨水污染物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45)4.5.2植物配置选择原则 (46)4.5.3技术设施组合系统植物选择 (47)4.6城市道路绿地海绵城市建设注意事项 (50)4.7本章小结 (50)第5章西安市建材北路海绵城市建设试点项目实例分析 (51)5.1基地现状条件分析 (51)5.1.1项目概况 (51)5.1.2周边环境分析 (51)5.1.3气候、地质条件 (51)5.1.4道路断面及路面排水分析 (52)5.1.5海绵城市建设条件及现状分析结论 (53)5.2建设控制目标 (53)5.2.1综合雨量径流系数 (54)5.2.2年径流总量控制率85%的调蓄容积 (54)5.2.3设施占用绿地比例 (54)5.2.4建设控制目标 (54)5.3 技术措施选择及组合系统 (54)III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5.3.1技术措施选择 (54)5.3.2设施组合系统 (56)5.4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内容 (57)5.4.1植物试点 (57)5.4.2雨水收集净化利用系统试点 (57)5.4.3透水铺装材料透水性对道路结构的影响测试 (58)5.4.4初期雨水两种处理方式的净化能力测试 (58)5.5设施组合效果 (58)5.5.1测算结果 (58)5.5.2 生态社会效应 (58)第6章结论与展望 (61)6.1 结论 (61)6.2展望 (61)致谢 (62)参考文献 (63)附录 (66)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8)IV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1章绪论1.1 研究背景1.1.1城市雨水问题日益突出城镇化发展道路是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经之路,但近年来由于城镇化建设发展的速度过快,加之很多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建设不合理,导致城市生态环境污染、生态系统退化形势严峻。

西安市城市总体规划

西安市城市总体规划
实用文档
建设限制分区的重点区域
实用文档
绿地总体结构
实用文档
实用文档
实用文档
5、 绿地系统规划目标
年份
市区建 成区绿 地率
绿化 覆盖率
人均 公共 绿地
主城 区绿地
绿化 覆盖率
人均公 共绿地 面积
2010
35%
45%
10 31.7% 40%
7
年份
市区建 成区绿 地率
绿化覆 盖率
人均公 共绿地
主城区 绿地
实用文档
实用文档
实用文档
唐皇城复兴示意规划图
实用文档
唐长安城复原图
实用文档
保护和延续老城传统空间格局
实用文档
建立老城保护体系和保护名录
实用文档
建筑高度控制
实用文档
十二、旅游规划
实用文档
1、 旅游分区
实用文档
1、 旅游线路规划
实用文档
十三、对外交通规划
实用文档
1、 公路
实用文档
绿化覆 盖率
人均公 共绿地 面积
2020
45%
55%
12
38.5% 48%
9.5
实用文档
十六、基础设施规划
实用文档
1、城市供水
实用文档
1、雨水量预测
实用文档
2、城市用水量供需平衡
实用文档
2、城市排水
实用文档
污水量预测:
到2010年总排水量156万m3/d,排水率为88%,管 网普及率85%;到2020年,总排水量240万m3/d, 排水率为90%,管网普及率98%。
实用文档
3、按照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部署,加快经济结构调 整,推进现代化进程,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

西安高新区规划介绍绿地版

西安高新区规划介绍绿地版

根据西部大开发的特点,陕西省把高新技术产业摆在调整经济 结构、发展四大特色经济的首位,决定把“一线两带”(陇海铁 路和宝潼高速公路线以及国家级关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和国家 级关中星火产业带)建成西部大开发的技术创新基地和高新技术 产业化基地。 西安高新区作为关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的核心,对陕西 实施“一线两带”具有战略意义。 从区域条件来看,西安高新区在全国高新产业发展布局中 占据了良好的位置。
3、基础设施和环境配套
目前西安高新区建成区内路网、通讯、供水、供电、供气等 公用设施基本完善。 建有中国西北地区第一流的中学、小学、幼儿园、国际学校 以及公园、高尔夫园、宾馆、国际俱乐部、住宅等配套设施。 绿化总面积91万M2,绿化覆盖率达36%。 区内有中国西部地区最大的通讯数据交换中心和宽带光纤网。 初步形成了一个以发展科技产业为主,文化教育、居住生活、 休闲娱乐等配套功能完善的现代科技城区。
电子园:
1998年12月22日,按照市政府会议纪要和西安市规划局“市 城规字[1998]126号文件” 精神,电子城工业园区4.2km2用地的建 设管理由西安高新区管委会负责。 1) 规划目标:建设一个“以开发新技术产业为主的,院校、科 研、生产相结合的电子工业区”。 2) 配套齐全、功能明确; 3) 工业用地位于西侧,多由军工类工业组成;生活配套用地位 于东侧,有居住、学校、医院、商业中心、变电站组成;集中绿 地位于中部,横跨工业用地和生活配套用地中间;
2、历史沿革
1991年—1996年: 一期 1997年—2002年: 二期 1998年: 电子园 2.7平方公里 7.8平方公里 4.2平方公里
2000年—2003年: 长安科技园(新型工业园) 4.6平方公里 2002年—2005年: 新区(起步区) 15平方公里 2004年—2020年: 二次创业规划区 78平方公里

从生态城市建设角度探析西安市生态绿化的发展

从生态城市建设角度探析西安市生态绿化的发展
道绿色天然保 护屏 障。 4 创建生态园林社 区和 园区, . 2 保护地 区生物 多样性 ,
提 高地 区 生 态特 色
①不断吸收有 害气体 , 调节空气质量。② 降低 噪音 , 减
震。 植物 的叶与枝能吸收声波 , 阔高大且浓密的树丛 宽 可减 噪音 5 1d ,乔灌草搭 配合理 的结构带 3 m宽 -0B 0 可降低 3 5 B - d 。③改善城市小气候 、 减弱热岛效应。炎 热夏季 , 园林植物枝 叶形成浓郁覆地 , 直接遮挡来 自太
21 0 2年第 l 9期
现代 园艺
从 生态城 市建 设 角度探 析 西安 市 生态绿化 的发展
安 常伟 姚铁和 赵 楠 刘
( 陕西省 西安市 园林 研究所
莹 闫阿兰
70 1 ) 10 4
摘 要: 现代城 市人 口的高度密集, 得现代城 市成 为一 个更加 复杂、 使 脆弱 的人工 生态系统 , 如何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及 生态建 设 已成 为 当今 城 市发 展 的 主 题 。 本 文 旨在 通过 对 生 态城 市基 本 概 念 的 阐述 , 以及 针 对 西安 市 园 林 绿 化 的 现 状 , 进 行 大量 调 研 的 在 基 础 上 , 实 际 应 用 的 角 度 提 出西 安 市 实现 生 态绿 化 的 几点 措 施及 建议 。 从 关键词 : 生态城 市; 可持 续发展 ; 西安市; 生态绿化
(o. 1)
西安虽有很多 自然资源方面的优势 ,但 由于城市
的发展历史很 长 , 多年的消耗 , 口的剧增 , 人 城市建设 用地 的发展 与原有历史 自然格局 的保护和发扬之间产 生了愈来愈多的矛 盾 ,对生态及 园林绿地系统 的建设 产生许多制约因素 , 主要体现在 : ①西安市域范 围内的 主要城镇 因近年来城镇化 的加快 , 用地 日趋 紧张 , 加大 了人 口密度 , 并不断蚕食绿地 , 速了城市生态环境的 加

西安市 长安区 绿地 系统规划(2020-2035年)

西安市 长安区 绿地 系统规划(2020-2035年)
长安区性质 长安区是以教育科研、高新技术产业和旅游为主导的,具有丰富人文资源、良好人居 和生态环境的城市南部区。 长安区未来发展目标 长安区未来发展目标在于建设成为环境优美的现代化科教文化旅游型城区;重点发展 商贸、房地产、旅游服务、金融和信息咨询等第三产业,成为市区的金融商贸副中心、 文化娱乐旺区、网络服务基地;与雁塔、碑林、莲湖、新城共同构成全市的城市中心。 长安区规划结构 空间分区布局结构为:三心、四轴、七片区的发展结构 城市的总体布局既考虑前瞻性,又考虑规划实施中的可行性与可操作性。综合考虑 了长安区与西安市、中心城镇与长安区域的关系。根据长安城区的自然地理特点和 城市发展的现状基础上,形成了“三线、两带、四组团”的结构模式
市域生态体系规划结构
生态保护体系 纳入大秦岭生态保护区。在该规划中长安县南部设有城市生态保护区,生态协调区, 中部为生态控制区。生态优先战略——以城市生态隔离体系划定城市开发边界,保 护山、水、塬、田、林自然地貌,彰显城市特有的山水格局,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打造大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和谐共融的典范。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长 安 县 城 郊 区 置
直 属 省
西

西
安 市 长 安 区
年 , 撤 销 长




1958



西


长安区始于新石器时期,
地处陕西关中渭河平原,
土地肥沃,气候温和。远
在新石器时期祖先便在此
劳动繁衍生息,创造了原
始公社文化,为后来长安
县的形成提供了先驱条件。
上位规划
《西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西安市长安区控制性详细规划》部分内容解读
水安全格局分析

西安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分析

西安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分析

西安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分析城市绿地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形象、增加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作用。

西安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名城,其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西安城市绿地现状、问题分析及规划建议三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一、西安城市绿地现状目前,西安城市绿地体系相对来说较为完善,包括公园、绿地广场、湖泊等多种形式。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要属大明宫遗址公园、大雁塔、小雁塔、陕西历史博物馆等。

这些绿地不仅丰富了城市人文景观,也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

另外,西安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种植了大量的绿化植物,形成了独特的城市生态。

二、西安城市绿地问题分析1.城市绿地布局不合理尽管西安城市绿地体系相对完善,但绿地分布不均匀,大部分绿地集中在市中心,城市边缘区域绿地稀少。

这导致城市绿地供给与需求不匹配,市民中心区绿地面积偏小,无法满足市民休闲需求,同时城市边缘区绿地稀少,无法有效改善区域生态环境。

2.绿地内部功能不完善有些绿地存在单一的功能,不具备综合利用的能力。

比如,有些绿地仅仅是一个公园,不具备丰富的功能,无法满足市民多样化的需求。

这导致绿地利用率低,浪费了宝贵的土地资源。

3.绿地建设与保护缺乏有效监管由于绿地建设与保护的责任部门众多,管理体制不完善,导致绿地建设与保护缺乏统一的规划与管理。

一些开发商在建设过程中破坏绿地,或者使用低质量的材料进行建设,导致绿地质量下降,生态环境受到破坏。

三、西安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建议1.优化绿地布局在城市规划中,应合理规划空间分配,将绿地布局扩展到城市边缘区域,增加城市绿地面积,提高城市整体绿化率。

同时,要注重公共绿地和私人绿地的结合,通过建设小区绿地、社区绿地等,满足市民的日常居住需求。

2.提升绿地功能在绿地建设中,应开展多功能开发,使绿地既能满足市民休闲需求,又能发挥生态保护的作用。

例如,可以在绿地内设置体育设施、儿童游乐区、文化活动场所等,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

绿色西安空间规划的模式与策略

绿色西安空间规划的模式与策略

绿色西安空间规划的模式与策略史晓成;董青;卓文淖【摘要】西安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之城,独特的生态环境是孕育悠久历史的基础,如何保护好西安的生态特色,基于生态特色视角下挖掘西安城市文化,建设绿色西安,是当下西安发展的一个重要契机.文章基于西安城市特色提出了"宏观塑格局、中观筑系统、微观出亮点"的空间规划模式,构建了"生态格局分区控制,绿色空间分体系,落实低碳技术"的规划措施.以绿色西安规划为例,详细分析规划中对城市特色的塑造,探索在绿色规划中对城市特色营造的坚守.【期刊名称】《住宅科技》【年(卷),期】2018(000)004【总页数】8页(P28-35)【关键词】城市特色;绿色西安;空间规划;绿色规划体系【作者】史晓成;董青;卓文淖【作者单位】西安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四所;西安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西安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正文语种】中文0 引言城市特色是城市发展的产物,是由城市的物质形态、历史底蕴、文化传统、自然风貌等多方面因素经过长时间的积淀综合形成,是每一座城市有别于其他城市最本质的、身份识别的重要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定,经济发展成为了城市发展的第一要素,在追求经济快速增长的目标下,我们的城市特色塑造越来越弱,千城一面、城村一体的问题日益突出,许多原来颇具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城市,也湮没在经济增长的长河中。

当下西安的城市建设也面临着发展过快,特色不足的问题。

本文就是立足西安发展,在尊重城市历史和客观发展的情况下,以改善人居环境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标,探索西安城市特色规划和布局。

西安是享誉中外的历史文化名城,同时也是世界四大古都之一,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是西安城市的最大特色。

从周代的丰京镐京到汉长安城,再到后来的隋大兴城和唐长安城,西安孕育了中国历史上13个王朝,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提到西安,人们总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历史文化遗产。

西安市绿道规划建设研究——以“三河一山”绿道为例

西安市绿道规划建设研究——以“三河一山”绿道为例

西安市绿道规划建设研究——以“三河一山”绿道为例摘要:随着城市的发展,人民对高品质城市环境的诉求越来越强烈,绿道作为一种线形开敞空间,不仅承担了城市生态修复的生态功能,更是串联城市景观节点,链接城市绿色开放空间,融合了环境、运动、休闲和旅游等多种功能,文章通过案例研究,明确绿道的分级分类和定义,通过解读西安“三河一山”绿道建设的特色,提出了城市绿道的未来发展方向。

关键词:绿道,三河一山,生态修复1绿道的发展进程1870年,游历欧洲归来的弗雷德里克·劳·奥姆斯特德厌恶了美国格子状复制的街区规划,认识到将绿地融入城市生活的重要性,修建了伊斯顿公园路。

20世纪90年代当国外在进行轰轰烈烈的绿道活动时,我国才慢慢尝试着引入绿道的概念。

2010年前后,我国绿道建设从珠江三角洲地区兴起,随后在浙江、安徽等地推广发展,10年间,绿道已逐渐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一定规模。

截至2018年底,我国共建设绿道5.6万公里,其中2018年新增绿道1.4万公里。

2018年后至今,全国各地多措并举推动绿道建设。

2绿道案例研究2.1珠三角绿道珠三角绿道是我国城市群绿道规划的初次探索,由区域绿道串联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等城市,由城市绿道和社区绿道提升城市内绿色开敞空间系统。

这些绿道通过自行车道和步行道,将珠三角具有较高自然和历史文化价值的各类郊野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历史古迹等重要节点串联起来,同时建设完善的配套设施,融合环境、运动、休闲和旅游等多种功能,为广大居民提供更多的生活游憩空间。

2.2成都天府绿道天府绿道不只是一条绿道那么简单,它“可进入,可参与”,天府绿道兼顾颜值和内涵,其功能包括生态保障、休闲旅游、体育运动、文化博览、慢行交通、农业景观、海绵城市、应急避难,是城市发展多功能复合、多功能叠加的载体。

2.3浦阳江生态廊道项目通过水生态修复和文化遗产的再利用拯救了一条曾经被抛弃的母亲河,并唤起了浓浓的乡愁记忆。

西安市三环内居住用地附属绿地的整体及区域植被特征研究

西安市三环内居住用地附属绿地的整体及区域植被特征研究

西安市三环内居住用地附属绿地的整体及区域植被特征研究作者:李欣雨陈家乐焦敏蒋蒙周伟奇来源:《安徽农业科学》2021年第12期摘要 [目的]通過调查西安三环路内居民区植被分布特征,为同类城市绿地空间合理布局提供参考。

[方法]采用地理网格法对西安市三环路内的78个居民点进行了调查。

在总体和区域尺度上,对植物种类、优势科属、应用频度、树种配置及树种丰富度等进行调查评估。

[结果]树种丰富度8.78、多样性5.11、均匀度0.71、单调度0.06。

树种聚集性明显,整体林龄较小,乔-灌-草群落占明显优势。

乡土/外地、常绿/落叶、观赏/非观赏配置分别为1∶0.38、1∶3.84和1∶0.49。

一至三环区从中心往外树种丰富度和数量逐渐增加,以乡土树种为主,外来树种所占比例逐渐增加,树木胸径呈降低趋势。

[结论]建议应考虑树种的多样性及协调性,加强整个城市的树种配置,重视对一二环居民区配套绿化的更新,加大对三环区小树的管理和养护,发挥其改善环境的潜力。

关键词居民区;树种配置;植被多样性特征;空间分布;西安市中图分类号 S-731.5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0517-6611(2021)12-0121-05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1.12.030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Study on the Overall and Regional Veget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sident affiliated Green Space within the Third Ring Road of Xi’an CityLI Xin yu1,CHEN Jia le1,JIAO Min2 et al (1.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Northwest A&F University/Northwest Key Laboratory of Plant Nutrition and Agricultural Environment,Ministry of Agriculture,Yangling,Shaanxi 712100; 2.State Key Laboratory of Urban and Regional Ecology,Research Center for Eco environmental Sciences,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 100085)Abstract [Objective]To reveal the vegetation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sident affiliated green space within Third Ring Road of Xi’an,and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greenspace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of similar cities.[Method]The geographical grid method was conducted to select 78 residential sites within the Third Ring Road in Xi’an City.Based on the overall and the regional scale,the plant species,dominant families and genera,application frequency,tree species allocation and tree species richness of resident affiliated green space was surveyed andevaluated.[Result]For the whole city,the richness of tree species was 8.78,the diversity was 5.11,the evenness was 0.71,and the single regulation was 0.06.The aggregation of tree species was obvious and the overall age of trees was young.For the vertical structure,the arbor shrub grass community accounted most.And the ratios of native/exotic,evergreen/deciduous,and ornamental/non viewing were 1∶0.38,1∶3.84,and 1∶0.49,respectively.From the city center to outside,that is from first to third region,the tree species richness and trees amount increased gradually.Although all three regions were dominated by native trees,the proportion of exotic trees gradually increased.While the diameter at breast height (DBH) of trees showed an opposite trend.[Conclusion]For the whole city,we suggested that the diversity and coordination of tree species should be fully considered,and the allocation and maintenance of trees should be strengthened.For the first and second ring region,more attention should be payed to update the greenspace of the residential areas.For the third ring region,the management of greenspace should be strengthened to promote the growth of small trees and play their potential to improve the environment.Key words Residential area;Tree species allocation;Vegetation diversity characteristics;Spatial distribution;Xi’an City城市是人類活动高度集中的地域,也是环境质量急剧下降、生态失衡最为严重的地方,主要表现在植物种类缺乏、结构简单、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处于弱势[1]。

浅谈大西安发展背景下的城市遗址公园的规划设计研究

浅谈大西安发展背景下的城市遗址公园的规划设计研究

浅谈大西安发展背景下的城市遗址公园的规划设计研究研究生:左秀堂学号:1102240333 指导教师:陈静(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陕西西安710055)摘要:西安,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承载了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遗存了大量的历史文化遗址。

在全球化的今天,在西安将要建设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的背景下,如何保护遗址、如何传承和发扬历史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关键词:遗址公园保护历史文化City Ruins Park Planning and Design Research Talkingthe Xian development contextAbstract:Xi’an,China’s famou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y, carrying th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nation,the remains of a large number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sites。

Globalization in Xi’an to build the context of an international metropolis, and how to protect the sites, how to inherit and carry forward the history become a topic of concern. Keywords: Ruins Park Protection History and Culture1城区遗址公园建设的特殊目的与意义1。

1城区遗址公园建设意义通过对于西安市遗址公园的调查研究同时结合资料分析,笔者认为城区遗址公园主要有以下几点特殊意义:1。

遗址保护范围的扩大:从保护遗址本体走向保护遗址“周边环境”古建筑、古遗址和历史区域的周边环境指的是紧靠古建筑、古遗址和历史区域的和延伸的、影响其重要性和独特性或是其重要性和独特性组成部分的周边环境。

西安市城市规划区绿地要求

西安市城市规划区绿地要求

市市容园林发〔2012〕129号西安市市容园林局关于印发西安市城市规划区建设项目绿地率审查办法的通知各区市容园林局,高新区城市管理局,经济技术开发区市容环保局,曲江新区社会事业局,浐灞生态区生态管理局,各项目建设单位:为进一步强化西安市城市规划区建设项目附属绿地的规划建设工作,西安市城市规划区建设项目绿化备案已正式更名为西安市城市规划区建设项目绿化设计方案审查,为更规范、科学管理建设项目配套绿地指标审查工作,我局在去年制定的《西安市城市规划区建设工程绿化备案管理规定》(草案)的基础上,结合一年来工作实际。

制定了《西安市城市规划区建设项目绿地率审查办法》,现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绿化设计方案审查及工程验收办法随后下发。

二〇一二年七月十八日西安市城市规划区建设项目绿化设计方案绿地率审查办法第一条为进一步规范建设项目附属绿地的建设管理,推进城市生态建设,根据《城市绿化条例》、《城市绿线管理办法》、《西安市城市绿化管理条例》、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等文件和市政府有关规定,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建设项目附属绿地是指工业、民用、商业、市政、公共设施等建设工程的新建、改建和扩建项目依法按规定建设的绿地。

第三条本办法适用于我市城市规划区内的新建、改建、扩建项目。

第四条附属绿地面积达1000平方米(含1000平方米)以上的建设项目,必须到西安市市容园林局进行绿地率指标审查。

第五条建设项目绿地率审查需提供以下资料:(一)申请单位委托书、法人身份证明;(二)市建设项目绿化设计方案审查申报表(受理窗口领取);(三)城市建设项目规划总平面图(含电子版)及申请书(含建设项目相关批准文件);(四)市政府审批土地件;(五)土地证;(六)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七)项目实际报建用地的宗地成果表;(八)西安市规划局规划设计条件书;(九)红线图;第六条建设项目绿化用地面积占建设项目总用地面积应达到以下指标:(一)居民区、宾馆、饭店、体育场及其他公共建筑设施绿地率不低于30%;(二)大专院校、医院、疗养院绿地率不低于35%;(三)产生有毒有害污染的工厂及单位绿地率不低于40%,并按有关规定营造卫生防护林带;(四)其他建设工程项目,旧城区内绿地率不低于20%,旧城区外不低于30%。

西安城市总体规划简析

西安城市总体规划简析

主城区绿地系统规划图
自然空间格局是由主城 区—防护绿地绿化隔离 带—外围新城中心城镇 —小城镇所构成的多层 次城市生态体系所构成. 历史空间格局则是通过 城市公园绿地的选址和 建设来实现.这些公园绿 地是建立在历史遗迹上, 保持着一定的历史城市 空间格局关系.
西安市渭河城市段生态系统规划
总结
1对于西安而言,从第一次总体规划重点建设到第四次 总体规划落实体现出国家在政治、经济、城市建设 方面思路的重要转变.因此,总体规划编制针对不同发 展阶段,采用切实可行的规划理念,对于西安的未来城 市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2规划理念只有充分与城市自身发展条件相结合,才能 做到战略与战术统一.
长安城的规划继承了古代 城市规划的传统,平面布局方正 规则,每面开三门,皇城左右有 祖庙及社稷,与周礼考工记中的 布局接近.
告别帝都 西北重镇
明清时期,随着政 治中心的的东移, 西安告别了帝都 的尊贵地位,但依 旧是西北地区的 政治,经济,文化 的重镇.
现代西安
民国时 期的西安大 致规划,基本 上已有了现 代西安的雏 形.
Thank you
近年来西安市现状
城市基础设施建筑
城市用地规划
总体规划
规模及基本布局
主城区城市规模
到2020年,主城 区城市人口控制在 528.4万人以内,城市 建设用地控制在490 平方公里以内,人均 城镇建设用地为 92.73平方米左右.
主城区布局结构
九宫格局,棋盘路网, 轴线突出,一城多心
主城区布局结构
西安城市总体规划简析
西安市以其悠久的历史而闻名,其城市的规划格局也遵循着古都的原貌而建设, 围绕着古城而建,呈南北纵横状.
第一部分 西安皇城
历代长安城传统规划思想脉络

从生态城市建设角度探析西安市生态绿化的发展 赵健

从生态城市建设角度探析西安市生态绿化的发展 赵健

从生态城市建设角度探析西安市生态绿化的发展赵健发表时间:2018-01-18T09:54:22.133Z 来源:《基层建设》2017年第32期作者:赵健[导读]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脚步的加快,越来越多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生态城市开始成为人们的聚焦点。

本文分析了西安生态城市建设的优势条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从城市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了建设西安生态经济城市的对策建议。

西安市绿化养护管理处陕西西安 710008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脚步的加快,越来越多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生态城市开始成为人们的聚焦点。

本文分析了西安生态城市建设的优势条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从城市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了建设西安生态经济城市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生态城市建设;西安;生态绿化一生态城市建设的基本内涵及意义所谓生态城市建设就是利用生态经济学和可持续发展原理,再通过协调资源环境与人类经济活动之间的关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善环境质量,实现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的良性循环以及协调发展的一种思想意识和组织形式。

生态城市建设包括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全面、健康及持续发展。

从生态学看,城市是以人为主体,并由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这三者构成的复合的生态系统。

生态城市建设就是基于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观、消费观以及效益观而产生的一种全面的发展模式,其强调经济、社会以及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和整体生态化。

同时,生态环境建设是改变传统发展模式与现代化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建设生态城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载体,建设生态城市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对于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全面、健康及协调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西安生态城市建设的优势条件 2.1国家政策的优势中共十八大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安园林 绿化发展 地貌和水系
结合汉唐长安城人工引水 历史,再现“八水绕长安 ”盛景和“泾渭分明”的 自然人文景观。
传统空间格局
继承唐长安城棋盘路网和 轴线对称的整体格局,以 及由街、巷、院、坊构成 的空间层次体系。

1953
1980
1995
1868年建成的上海外滩公园
近代中国城市绿地建设是数量少、品质差。 原因:战争的不断破坏 社会生产力的地下 人们对城市环境的认识还处于初级阶段,没有意识到绿地的作用。 积极意义:公园可供大多数人游憩的绿地类型已经出现,并在一定时期得到发 展,对中国现代城市绿地系统建设起到推动作用。
北京市总体规划图(1958年)
规划仍保持每人绿地面积15m2,共计18km2。必须大幅度规划新的绿地面积, 并且强调绿地建设要挖掘与历史文化要素的结合。
规划 园林绿地:包括苗圃、花圃、果园、防护林带、河岸绿化和农林间作区; 公共绿地:包括市、区街心花(园)坛、坊内面积在1公顷以上的游园; 专用绿地:包括动物园、植物园、体育公园
详细安排: ①文化休息公园 ②区公园 ③小游园与街心花园 ④儿童公园 ⑤林荫道 选择根据: ①历史上名园或宫廷所在地 ②地形别致不宜于建筑的地 段 ③可能有水面的地区 ④原有公园及树木较多的地 区 ⑤名胜古迹或遗迹的地方
文化休息区
区公园
小游园与街心 花园
儿童公园
林荫道
每居民占8㎡ ,每个面积33 公顷至482公 顷,文化休息 公园为居民的 休息、运动、 文化教育、科 学普及创造条 件,满足其文 化生活上的要 求。
西安市绿地系统规划发展
一、中国近现代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发展变迁
辛亥革命至解放前(1868—1948) 南京的绿化建设 各地城市的公园建设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1949—1977) “大地园林化” “分散集团式”布局原则 改革开放至今(1978—) 城市绿化“连片成团,点线面相结合” 建设“绿色城市”、“生态城市”
2.3 1995年西安绿地系统规划
规划背景
规划理念
编制要点
社会转轨和经济转型, 造成了城市规划转型滞 后,但也更加注重与区 域性的规划(研究)相结 合,研究城市环境容量 和确定最佳规模等。 《城市规划法》的颁布 与实施,标志着我国的 城市建设进入了法制化 的轨道。
涉及七方面: ①规划的目标、思想和 原则 ②中心市区园林绿化的 发展状况和存在的问题 ③绿地系统的规划布局 ④绿化规模与技术指标 ⑤树种规划 ⑥近期规划的要点 ⑦对健全绿地系统保障 体系若干建议
2008
2.1 1953年西安绿地系统规划
规划背景
规划理念
编制要点
以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 划时期(1953-1957年) 为背景的,同属于中国 城市规划的起步阶段。 由于长期的战争创伤及 有限的经济能力,城市 的工作重点放在恢复和 发展生产方面,集中在 为工业发展服务,尤其 在大企业选址上。
将城市绿地系统理解为 “公共园林”,关注其 休闲游憩职能,关注其 分布数量、形态特征、 选址位置等具体问题。
规划从三层面对布局结 构作做出详细的安排, 并明确提出了“绿色空 间控制区”的概念: ①绿色空间控制区 ②中心市区绿地系统布 局 ③组团绿地规划
指导思想: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改善和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美化景观、创造富 于感召力的投资环境为目标。集适用、经济、美观于一体,运用“天人合一” 的原理,全面规划、合理布局,注重植物造园、造景的艺术美,在加强平面绿 化布置的同时,注重多层次立体绿化的构成,同时把自然景观与当地特有的古 迹遗址等人文景舰有机结起来,注重园林的文化内涵,弘扬历史文化,保护文 物古迹,丰富园林绿化内容,寓历史文化于绿地系统中。以新的观念、新的思 路绿化美化城市,改善环境。
把文物古迹和公共绿地 有机结合起来,既保护 古迹,又扩大公共绿地 。利用断裂带、丘陵地 带,修建中小公园、街 头公园和带状绿地,尽 可能做到公共绿地分布 均衡,方便群众游息。
通过增加坊内小游园、 街区公园、广场绿地、 道路绿带,结合文物遗 址开辟大面积遗址公园 和风景区,利用不宜建 设的地裂缝和东南部丘 陵高地增加带状绿地, 达到人均公共绿地10 ㎡指标。 各类绿地尽可能均衡分 布,以带形绿地、绿带 将各种绿地联系起来。
气候特征 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 雨量适中 气候温和 四季冷暖干湿分明
古城墙
秦始皇陵兵马俑
西安钟楼
半坡母系氏族村落遗址
西安园林绿化发展概况
公园与绿地
建国后,挖掘人文历史和 园林史,兴建大型公园、 绿地,构成城市生态建设 的框架。
城市道路绿化
改造原有绿化道路和新建 道路配置,形成了乔、灌 草(花)搭配的多层次复合 绿化结构。
规划原则:
①整体协调 ②充分利用现有的自然条件及用地状况,根据适地适讨的原则,选取适宜的植 物种类,结合有利的自然地形 ③安排合理 ④综合开发 ⑤指标先进

绿色空间控制区 位于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城市建设用地以外,对居民休闲生活和城市景观、 生态质量有直接影响的区域。 中心市区绿地系统的总体布局要点 根据城市总体规划中道路交通规划及城市用地“分散组团式”的规划布局特 点,在城市绿地系统总体布局中采用网络结构形式。 组团绿地规划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外围组团范围内,人均绿地面积应 高于城市总体水平。与中心市区相连的交通干线两侧各设50-80米宽的林带 。组团四周各设100米宽防护林带。
将市区分成二十几个相对独立的建设区,其间用绿色地带相隔离,将园林、 绿地、菜地、果园、苗圃及部分农田等都作为绿化隔离带的一部分。
二、西安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发展变迁
1.西安市园林绿化发展
人文体征
古城墙 周秦汉唐四大遗址 秦始皇陵兵马俑 半坡母系氏族村落遗址 鸿门宴故址
自然特征
地理位置 东经107°407′-109°49′ 北纬33°39′-34°45 ′ 黄河流域中部的关中盆地
每居民占4㎡ ,每个4至33 公顷,全市共 24个分布于各 个居民区内。
每居民占2㎡, 每个占0.5至8 公顷,全市共 54个均匀的分 布于居民区内 ,供老人与小 孩休息散布。
有单独设立的 或附设于大公 园内。
每人1㎡(不包括 行道树)。
2.2 1980年西安绿地系统规划
规划背景
规划理念
编制要点
文革后的经济恢复期。 国家的工作重点是促进 经济发展,并且实现了 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 的转变。 1980年以后,中国城 市规划进入迅速发展阶 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