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盘悬架-设计参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底盘悬架-设计参考
说明:
本规范为TG0数据设计指导。
该系列设计规范用于指导结构功能说明、结构布置与
尺寸控制的正向设计,尤其是在没有标杆车的状态下
的正向开发;基于本规范完成结构数据TG0版的设计
开发。
本规范是TG0版数据的设计指导。
[键入文字]
目录
1、系统整体概述
1.1系统功用
1.2系统原理简图
2、系统性能设计
2.1设计参数要求
2.2悬架系统运动车轮跳动间隙要求
2.3制造及安装工艺性要求 7
3、系统开发流程图
4、零部件结构设计
4.1钢板弹簧设计
4.2减振器设计
4.3螺旋弹簧设计
4.4 悬架横梁设计
4.5 横向稳定杆设计
4.6 缓冲块设计
5、悬架系统验算及分析校核案例
5.1前悬架位移与受力情况分析
5.2后悬架(钢板弹簧)位移与受力情况分析
5.3悬架静挠度的计算
5.4侧倾角刚度计算
5.5侧倾角刚度校核
5.6减振器参数的确定
5.7总结
6、基于Adams的操纵稳定性分析
6.1分析目的
6.2 模型建立
6.2.1 车身
6.2.2 前、后悬架
6.2.3 转向系简化模型
6.2.4 轮胎
6.2.5 发动机的动力输出
2.6 传动系
6.2.7 整车模型
6.3 操纵稳定性试验
6.3.1 蛇形实验
6.3.2转向盘转角阶跃输入
6.3.3 转向盘转角脉冲输入
6.3.4 转向回正性能试验
6.3.5 转向轻便性试验
6.3.6稳态回转试验
6.4 结论
6.4.1 整车操稳性能分数量化
6.4.2 得分说明
1、系统整体概述
1.1系统功用
悬架是保证车轮或车桥与汽车承载系统(车架或承载式车身)之间具有弹性联系并能传递载荷、缓和冲击、衰减振动以及调节汽车行驶中的车身位置等有关装置的总称。
悬架最主要的功用是传递作用在车轮和车架(或车身)之间的一切力和力矩,并缓和汽车驶过不平路面时所产生的冲击,衰减由此引起的承载系统的振动,以保证汽车的行驶平顺性。为此必须在车轮与车架或车身之间提供弹性联接,依靠弹性元件来传递车轮或车桥与车架或车身之间的垂向载荷,并依靠其变形来吸收能量,达到缓冲的目的。采用弹性联接后,汽车可以看作是由悬挂质量(即簧载质量)、非悬挂质量(非簧载质量)和弹簧(弹性元件)组成的振动系统,承受来自不平路面、空气动力及传动系,发动机的激励。为了迅速衰减不必要的振动,悬架中还必须包括阻尼元件,即减振器。此外,悬架中确保车轮与车架或车身之间的所有力和力矩可靠传递并决定车轮相对于车架或车身的位移特性的连接装置统称为导向机构。导向机构决定了车轮跳动时的运动轨迹和车轮定位参数的变化,以及汽车前后侧倾中心及纵倾中心的位置,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整车的操纵稳定性和抗纵倾能力。在有些悬架中还有缓冲块和横向稳定杆。
微车的前后悬架系统的前后悬架与轿车和货车有所不同。微车的前后悬架结构形式比较集中,一般前悬架采用独立悬架,如麦弗逊式悬架系统,后悬架采用非断开式非独立悬架,例如钢板弹簧系统。1.2系统结构图
图1 前悬架:麦弗逊悬架结构
1-减振器外筒;2-活塞杆;3-弹簧支座;4-横向稳定杆支架;5-横向稳定杆拉杆;6-副车架;7-横向稳定杆;8-发动机支座;9-弹簧上支座;10-隔离座;11-辅助弹簧;12-防尘罩;13-U形夹;14-轴承;15-定位螺栓
图2 后悬架:(钢板弹簧非独立悬架)
1-钢板弹簧;2-减振器;3-钢板弹簧安装吊耳;4-后桥总成
2、系统性能设计
2.1设计参数要求
在汽车悬架的设计工程中,首先要确定与悬架有关的操纵稳定性、行驶平顺性等方面的指标,然后选定满足这些性能的悬架结构和参数,并考虑成本及质量等因素。然而,由于受到结构,布置空间、生产工艺、设备投资等因素的限制,设计程序也会前后调整。比如,根据实际可能的布置空间,先确定悬架结构,再优化性能指标。
2.1.1 前束及前束的变化
汽车前束角是汽车纵向中心平面与车轮中心平面和地面的交线之间的夹角。如果车轮的前部靠近汽车纵向中心平面,则前束为正;反之则为负值。一般指在空载时车轮停在直线行驶位置的状态下,在车轮中心的高度上测量。
在汽车行驶中保持前束不变非常重要,换言之,设计上希望在车轮上下跳动过程中,前束不变,这比在汽车静止时有个正确的前束更重要。
对于汽车前轮,车轮上跳时的前束值多设计成零至弱前束的变化。设计值取在零附近时为了控制直行时由路面的凹凸引起的前束变化,确保良好的直行稳定性。另外,取弱负前束变化是为了使车辆获得弱的不足转向特性,以使装载质量变化引起车高变化时也能保持不足转向。与上跳行程相对应的前束变化最好呈直线,但受悬架、转向结构的限制,实际呈曲线变化的为多。
对于汽车的后轮,由于微车多采用非断开式后桥,非独立悬架的钢板弹簧,因此在上调过程中没有前束的变化。
前束变化的较理想特性值为:前轮上跳时,为零至负前束(-0.5°/50mm)(即弱负前束变化。)如图所示,原车前束变化曲线有轮胎偏磨的问题,而改为优化方案的弱负前束变化,能解决这一问题。
图3-1前轮前束优化曲线
2.1.2 外倾变化
车轮上跳及车轮回落时的外倾变化与前束变化一样对车辆直行稳定性、车辆的稳态响应特性等有很大影响。由于轮胎与路面之间有相对的外倾角,路面对车轮作用有外倾推力,该力与侧偏角产生的侧向力汇合而成为车辆转向所需要的横向力,因此,在考虑外倾变化与车辆特性的关系时,必须考虑对地面的外倾变化。
汽车转向时,其车身要发生侧倾,趋于使外倾车轮的外倾角向正的方向变化、内侧车轮的外倾角向负的方向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当车轮外倾角为正时,其在最大负荷时可以得到的侧向附着力会减小。为了防止转向时提供大部分侧向力的外侧车轮出现明显的正外倾角,在悬架设计时,一般要保证悬架压缩时车轮外倾角向负的方向变化,而当伸张时向正的方向变化,下图为麦弗逊悬架的外倾角变化曲线(双横臂独立悬架的该曲线向负方向变化的速率是逐渐变快,、麦弗逊悬架是逐渐变慢,这是双横臂独立悬架的一个优点),如图所示:
原车
优化方案满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