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为什么要改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语言学》课程论文论文题目:汉字为什么要改革
姓名:廖丽葵
学号:2007014143025
班级:07中师1班
提交时间:2010-5-10
论文成绩:
教师评语:
汉字为什么要改革
07中师1班廖丽葵 2007014143025
摘要:根据命题“汉字问什么要改革”,本文从进化论角度进行了阐释。
具体从对汉字改革历史的回顾,得出改革为“优胜劣汰”之果,是人类自觉作出的顺应历史潮流的选择;从汉字改革的效果,也可以知道历史几次汉字改革对社会基本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在此基础上,笔者强调汉字改革的方向,不应走“汉字拉丁化”的路子,而应该根据汉字本身的发展规律和我们汉民族的发展需要去选择改革方向。
关键词:汉字改革;优胜劣汰;选择;拉丁化;发展
“汉字为什么要改革”这个命题,我认为本身就包含着肯定汉字改革的意思,那么我们要解决的就应该是“汉字为什么非得改革不可?改革是如何促进汉字发展的?”这样的问题。
而这些问题,我觉得,用进化论来解释这个问题,是最恰当不过了。
达尔文说,物竞天择,优胜劣汰,适者生存。
不论是文字还是别的什么东西,它为人们所接受和传承的理由,永远只有一个,那就是人们需要它。
而最切合人们需要的那一方,就能获得生存的权利。
汉字改革之所以势在必行,正是因为,改革符合人们对汉字使用的需求,符合人们生活实用的要求。
在正式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有必要回顾一下汉字改革历史。
从甲骨文开始,汉字历经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到现在的简化汉字,共8次字体变化。
其中,能称为改革的,有大篆、小篆、隶书和简化汉字,楷书、行书、草书则只是由隶书派生出来的几种书体,称不上改革。
而全国性的改革,则是小篆、隶书和简化汉字三种。
他们的趋势都是简化,而意图不同。
小篆是由大篆等文简化而来,为秦国一统之用,带有强烈的政治意图;隶书,由小篆简化而来,是单纯为书写方便之用,是人们在实践中总结摸索出来的系统的简化,简化的主要是笔画形态,而非字形本身。
真正对汉字进行了翻天覆地大改革的,是现代的简化汉字,即简体字,它的诞生,有两方面原因:一是,汉字本身的需要,繁体字字体实在是太多,连文人本身都不耐烦书写,连蒋介石时候的教育部长都说:“我个人认为,有的汉字笔画确实太多,书写起来很不方便,应该作些简化。
”二是,为了配合政治改革,需要壮大民众力量,需要更多有知识的人才,所以要扫盲。
而繁体字,不适宜半路出家的人学习使用。
这些人,不是学堂里的乖乖生,他们在苦学繁体字不得其效的时候,多半会依照自己的意愿和方便,进行略写、简写,使汉字简化。
改革扫盲活动大势所趋。
笼统地说,汉字改革,都是为了使更多的人能够更得心应手地使用汉字,是为了实现民族利益的最大化。
另一方面,汉字统一和简化的效果,也是有史可鉴的。
汉字统一,使多民族的中国能够始终保持统一局面,不闹分家;能够使不同方言的人,用汉字即可交流,畅通无碍。
而新时期的汉字简化,则使得更多本来没有机会识字念书的人(如农民、工人)能够更容易地掌握汉字,为学习科学知识做好铺垫,提高了民族素质。
纵观汉字改革的历史,几经曲折,至今仍方兴未艾。
但是现在的问题是,在汉字使用情况基本稳定的今天,有没有必要对汉字进行进一步的改革?面对西方拉丁文字的挑战,我们该如何应对?汉字改革又该何去何从?
从各方面考虑,本人比较认同江泽民书记的意见:他在1992年12月就语言文字工作曾提出了这样三点意见:“一、继续贯彻国家现行的语言文字工作方针政策,汉字简化的方向不能改变。
各种印刷品、宣传品尤应坚持使用简化字。
二、海峡两岸的汉字,当前可各自维持现状,一些不同的看法可以留待将来去讨论。
三、书法是一种艺术创作,写繁体字,还是写简化字,应尊重作者的风格和习惯,可以悉听尊便。
”
在此基础上,笔者还要强调一点,就是汉字不能拉丁化。
具体原因如下:
第一,如今国民的文化普及程度已经相当的高,即使不能全部会写,起码基本能认,再加上现今基础教育越来越普及,尤其是实行了九年义务,孩子们不认字或者说没有条件认字的情况几乎是可以避免了。
简体字充分发挥了它的功能,我认为现在基本可以说,我国已经没有认字层面的扫盲需要了。
而简体字既为大多数国民所接受使用,也没有别的需求要满足,汉字大可以维持现状,保持使用。
当然,在余力之外,随着人们的知识和学习水平的提高,对汉字审美有了更高的要求时,适当恢复一些当初简化得不是很好的字,如备受非议的“爱”字,也是可以的,但是这要顺其自然,看大多数人的使用习惯而定,不能强求。
第二,作为表意文字,作为方块字,汉字具有无法忽视也不能磨灭的优势。
这个,已经有许多学者运用各种方法,从各个角度去论证过了。
大体有几点:首先,跟表音文字相比,表意文字具有超时空的优势,能够跨时代、跨方言区域交流无碍,从长远目光来看,是非常适合于现代人们所认同的“未来大同世界”“地球村”的实际应用的,因此还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其次,跟拉丁文字相比,方块字更便于阅读和记忆,更为科学合理,这是由它的二维排列构成有关。
有人举例,
①●●●●●●●●●●●●●●●●
②
●●●●
●●●●
●●●●
●●●●
同样的数目,以第二种排列更为直观明了,简单好认。
同样是牛,拉丁文字有许多不同的词汇来表示,如:
牛ox
公牛bull
母牛cow
小牛calf
牛奶milk
拉丁文字表示各种牛时,字母的选择、排列都没有什么规律可言,几乎是独立的个体,记忆时需分别记忆,这样会增加大脑负担,不利于阅读写作活动;而方块字,因为可以随意组合,所以即使不认识这些词,也可以单从“牛”字,便将这些名词归为一类,非常便于记忆。
诸如此类,不一一例举。
总而言之,汉字,方块字,表意文字,没有需要自卑的理由。
第三,为了文化传承的需要。
我们的大作家余光中在他的名作《听听那冷雨》中,也曾经这样深情地写道:“杏花,春雨,江南。
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就在那里面。
而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中国也好,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磁石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
因为一个方块字是一个天地。
太初有字,于是汉族的心灵他祖先的回忆和希望便有了寄托。
”从中我们可以感性地认识到,汉字对于我们汉民族文化的传承来说,具有的那种凝聚民族情感的独特力量。
我们对方块字的感情和依赖,不是一两句“难写难认”就能抹杀的。
有人以快些学会拉丁文能使后代更快地接受科学知识为由,认为非得汉字拉丁化了,我们的科学才能上去,这种观点,无疑是鼠目寸光,不可取的。
虽然,最近几百年的科技是西方国家领先,当今科学技术的基础语言也是英语,但是谁能断定,几百年后,仍然是这样的情境呢?谁又能保证,随着各国科研的发展,科学技术会永远以是英语文字为中心呢?一切,皆有可能。
蝌蚪文虽然因为其使用国的一时强大而风靡当代,然而,永远也不能取代汉字的独特存在。
所以,我们虽然不能骄傲自满,不能固步自封,但也绝对不能因为这么荒谬的莫须有的理由而放弃自己本身。
据此三点,我认为目前西文入侵造成的汉语使用困境并不构成汉字本身改革的理由。
现在汉语面临的问题是,规范使用,不被西化。
虽然现代许多社会精英都是被逼着学习过外语的人,而且在各国开放交流的氛围中,也逐渐地习惯英文缩写字的使用,但是这毕竟是在较狭窄的层面上的。
因为,没学过外语的老一辈,和未必还会被强制学习外语的新一辈,还占了很大的比例。
而在接受过外语教育的中青一辈中,也不是所有人都能自如地使用这些缩略词。
在缩略词的泛滥现状中,我们可以发现,表音文字的局限性已经表露无疑,不同专业的词汇不同,缩略词的样子却如此类似难以辨认。
经济行业的人,不一定能看懂体育缩略词;体育专业的人,不一定能看懂医学缩略词;医学专业的人,不一定能看懂物理科学缩略词,诸如此类。
如果,对缩略词不加以规范,听之任之的话,汉语本身的规范和美感被破坏不说,但是对新词的记忆,就让人够呛了。
相信,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必将会朝着从简的模式改造合适的文字,然而,绝对不会是这种增加阅读负担的词汇、语言。
汉字改革是无可厚非的,汉字会改革,汉字也许还会进一步改革。
也许会从实用角度继续简化,也许会从审美角度恢复繁体字或者适当变形,难以预言。
但是,可以确定的是,改革必定是根据大部分人们实际应用需要,而不是根据那一位专家或者那一些特定人群的需要,就能实行的;更不能因为某位名人说过要改革所以便改革这样莫须有的理由而实行。
因为,汉字是人民的,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
因此,那些以民族狭隘主义、民族虚无主义、个人功利主义等为思想基础而叫嚣的所谓汉字改革方式,都是行不通的。
我相信,汉字因为它本身的优势,加上汉民族独特的创造能力,必能更加长久地在“弱肉强食”“优胜劣汰”的世界语言大战中占有一席生存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