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种植与艺术汇报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根据学生种植养植的课堂实践,让学生与 语文学科整合,撰写观察日记,养植日记, 或写作品,体会成功的感受,通过校本课激 发写作的积极性,提高写作能力;在美术课
上,让学生充分利用绘画的技巧,在葫芦上
涂粉填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学校课题 组还组织全体教师积极参加展示活动,提高 教师的运用葫芦进行艺术创作的能力。比如
一、课题变更
负责人变更 :由于第六轮校长负责制到期变更校长 我 们课题负责人由高尚忠校长变为于江校长,于2011年6月10 日得到规划办审批。
课题名称变更 :由于开题报告专家建议课题研究内容过 大,我们课题组商讨后申请变更课题,并于2012年2月13日 得到规划办批准。把“借助《葫芦种植与艺术》校本教材的 运用与修订,促进学校发展的研究”名称改为“《葫芦种植 与艺术》开发与实施的行动研究Βιβλιοθήκη 二、课题研究情况—研究过程
2.校本教师工作常规化:每学期根据本册教材研究,选定三个知识点作为重 点研究,制定学期进度、计划,做到课程有教学设计,课后有反思,教学书上 有标注,学期末有研究论文与学期总结。每学期选定一节课进行录像研讨观摩, 提高课堂实效。学期末展示教师的学期课堂作品,并整理编辑画册。
二、课题研究情况—研究过程
我们课题组的获奖论文有:于江 校长的“《葫芦种植与艺术》开发 与实施的行动研究报告”获市京研 杯二等奖;梁小兰教师的《葫芦艺 苑开奇葩》论文 2011年3月获市级 三等奖;《有趣的卡通形象》梁小 兰老师的校本课程说课教学设计获 北京市一等奖;柯海英教师的《葫 芦采摘》教学设计市级三等奖,同 时这节课作为:走进延庆县---北京 市社会大课堂建设观摩交流会的示 范课。《葫芦移植》教学设计获县 级三等奖,案例在北京市社会大课 堂出书,获北京市三等奖。在2010 年10月我校教师梁小兰、田石柱作 品在市级科技作品艺术节展示,并 获市级二等奖。
二、课题研究情况—研究过程
1.外出参观和专家指导:我们在研发《葫芦种植与艺术》校本课程过程中,采 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思路,不断地开阔思维开阔眼界,丰富完善我们的校本课程。 我们课题组去了外地----河北、山东等地,本地----野鸭湖、东龙湾等等。请 市县科研室专家和基地种植专家,葫芦烙烫专家一起研究课程进展。
二、课题研究情况—研究过程
学生学习自主化、合作化、创新化:课堂上让学生自己根据教学
内容选取合适的葫芦(大小、形状等);在葫芦上进行开放性自主的 的创意;在课堂上让学生分小组烙烫雕刻葫芦,既能工具相互搭配, 又能作品相互学习借鉴,培养他们团结合作、欣赏他人的意识(王栓 保烙烫葫芦)。最后把学生作品分类编辑成册,让大家有成功感,激 发下次作品创作的灵感.
下一步研究计划
一 、系列化、简单化、顺应生长规律修改教材 1.把教材种植、彩绘、烙烫、雕刻横向教材变为纵向教材,每个年级按照由易到难 进行单元调整,或是增补各块内容。 2.把各版块难点删除或是作为欣赏内容。 3.重点调整各年级教材种植知识的季节性与层次性. 二、修补完善课程的目标、结构、标准、评价 总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要明确 七大板块结构、格式、字体、色彩要清晰统一 课程标准要配套教材 三 、活动检验 组织文化知识竞赛,校内葫芦艺术品评比与展览,校外(八达岭、野鸭湖湿地、龙 庆峡旅游景点、柳沟农家院等)展示葫芦艺术品。 四、收集整理各项资料 收集各类报告校本课程教学设计、课例、论文、光盘录像、教学反思、学生作品等 等。 五、撰写结题报告
二、课题研究情况—研究过程
5.家长参与:首先我们在家长会上,介绍我们开设这门课程的目的,希 望得到家长的大力支持。积极发动他们在农家院和孩子一起种葫芦收获葫芦。 并号召他们给有兴趣的孩子在家购置烙烫机,支持孩子的兴趣特长发展,带动 孩子们其他学科的学习积极性。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在“葫芦种植与艺术”研究理论、知识水平不高。比如 教师对葫芦播种、育苗、移栽的时间掌握不够准确,浇水、施肥、 掐尖,塑形等知识没有完全掌握规律。 2.教师烙烫技术不够专业。比如葫芦烙烫技术缺乏层次感。构 思设计欠缺整体美感。 3.校本课程课时不够。导致学生葫芦作品不能课上完成。烙烫 雕刻一个葫芦需要几课时时间。 4.课程设置三六年级内容较难,单元顺序不适。三年级教材种 植应该设在4月份,六年级教材内容雕刻过难。
二、课题研究情况—研究过程
4.校外联合:我校与首都师范大学学生一起研究校本课程。借助她 们的课题“郊区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与运用的问题与对策”的研究,我 们一起组织师生访谈,进行调查问卷测试,活动竞赛等等。在参与她 们的研究过程参与中,我们也受到了启迪。
二、课题研究情况—研究过程
比如:我们的三年级教材种植 内容不与季节相匹配,需要调整 单元顺序,六年级教材雕刻一定 的难度,需要降低难度等等。另 外,还帮助我们设置了学生评价 体系:40%知识竞赛初赛考核成绩 (理论部分)+40%葫芦作品成绩 (操作部分)+20%教师打分(平 时综合表现)+附加分(知识竞赛 决赛),并一起编辑了《传承中 华葫芦文化 葫芦艺术开奇葩》 手册(三到六年级知识要点), 学生人手一本,弥补了我校学生 无教材的不足。
二、课题研究情况—研究过程
课程设置完善化:我校 校本教师在四本教材的基础 上,经过三个多学期的研究, 研发了课程设置的目标、结 构、内容、评价。现在课题 组正在完善整理成册。
二、课题研究情况—研究过程
学校全员化参与:除了四位校本教师在 课堂上积极使用完善教材。学校有兴趣的学
科教师也积极参与。比如3—6年级语文教师
每学期开展全体教师的参与的主题葫芦作品
展,如:党在我心中、葫芦艺苑等等。
二、课题研究情况—研究过程
3.校外实践:我校充分利用周边的生态基地(东龙湾蔬菜基 地),与职业高中学校联合,聘请农业专家在现场基地给学生讲解, 并带着师生亲自尝试体验种葫芦、养葫芦、收获葫芦的喜悦感。也懂 得其中的农业种植知识。
二、课题研究情况
(一)课题申报与立项:2010年5月课题组申报准备资料 ; 2010年9月进行课题活页论证; 2010年10月23日获得立项, 2013年12月结题。
(二) 课题研究进展:
研究内容 研究过程
二、课题研究情况---研究内容
2. 《葫芦种植与艺术》实施研究: (1)课时安排:每学期18课时(每册书四单元每学期二单元) ( 2)组织形式: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 1.《葫芦种植与艺术》开发研究: ( 3 )活动地点:教室 蔬菜基地 校本专室 ( 1 )《葫芦种植与艺术》课程目标研究; ( 4 )活动评价:①对学生的评价。注重发展性评价,除关注 ( 2 )《葫芦种植与艺术》课程结构研究; 学生学习成果外,更要重视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的全过程。 (3)《葫芦种植与艺术》课程内容研究; 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掌握操作技能技巧的方式方法。 (4)《葫芦种植与艺术》课程评价研究。 ②对教师的评价。看教师是否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组织者、 辅导者,是否关注学生的发展情况以及教师的经验总结, 是否转变教育教学方式,创建学生自主、开放、合作创新的课堂 教学模式。
上,让学生充分利用绘画的技巧,在葫芦上
涂粉填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学校课题 组还组织全体教师积极参加展示活动,提高 教师的运用葫芦进行艺术创作的能力。比如
一、课题变更
负责人变更 :由于第六轮校长负责制到期变更校长 我 们课题负责人由高尚忠校长变为于江校长,于2011年6月10 日得到规划办审批。
课题名称变更 :由于开题报告专家建议课题研究内容过 大,我们课题组商讨后申请变更课题,并于2012年2月13日 得到规划办批准。把“借助《葫芦种植与艺术》校本教材的 运用与修订,促进学校发展的研究”名称改为“《葫芦种植 与艺术》开发与实施的行动研究Βιβλιοθήκη 二、课题研究情况—研究过程
2.校本教师工作常规化:每学期根据本册教材研究,选定三个知识点作为重 点研究,制定学期进度、计划,做到课程有教学设计,课后有反思,教学书上 有标注,学期末有研究论文与学期总结。每学期选定一节课进行录像研讨观摩, 提高课堂实效。学期末展示教师的学期课堂作品,并整理编辑画册。
二、课题研究情况—研究过程
我们课题组的获奖论文有:于江 校长的“《葫芦种植与艺术》开发 与实施的行动研究报告”获市京研 杯二等奖;梁小兰教师的《葫芦艺 苑开奇葩》论文 2011年3月获市级 三等奖;《有趣的卡通形象》梁小 兰老师的校本课程说课教学设计获 北京市一等奖;柯海英教师的《葫 芦采摘》教学设计市级三等奖,同 时这节课作为:走进延庆县---北京 市社会大课堂建设观摩交流会的示 范课。《葫芦移植》教学设计获县 级三等奖,案例在北京市社会大课 堂出书,获北京市三等奖。在2010 年10月我校教师梁小兰、田石柱作 品在市级科技作品艺术节展示,并 获市级二等奖。
二、课题研究情况—研究过程
1.外出参观和专家指导:我们在研发《葫芦种植与艺术》校本课程过程中,采 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思路,不断地开阔思维开阔眼界,丰富完善我们的校本课程。 我们课题组去了外地----河北、山东等地,本地----野鸭湖、东龙湾等等。请 市县科研室专家和基地种植专家,葫芦烙烫专家一起研究课程进展。
二、课题研究情况—研究过程
学生学习自主化、合作化、创新化:课堂上让学生自己根据教学
内容选取合适的葫芦(大小、形状等);在葫芦上进行开放性自主的 的创意;在课堂上让学生分小组烙烫雕刻葫芦,既能工具相互搭配, 又能作品相互学习借鉴,培养他们团结合作、欣赏他人的意识(王栓 保烙烫葫芦)。最后把学生作品分类编辑成册,让大家有成功感,激 发下次作品创作的灵感.
下一步研究计划
一 、系列化、简单化、顺应生长规律修改教材 1.把教材种植、彩绘、烙烫、雕刻横向教材变为纵向教材,每个年级按照由易到难 进行单元调整,或是增补各块内容。 2.把各版块难点删除或是作为欣赏内容。 3.重点调整各年级教材种植知识的季节性与层次性. 二、修补完善课程的目标、结构、标准、评价 总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要明确 七大板块结构、格式、字体、色彩要清晰统一 课程标准要配套教材 三 、活动检验 组织文化知识竞赛,校内葫芦艺术品评比与展览,校外(八达岭、野鸭湖湿地、龙 庆峡旅游景点、柳沟农家院等)展示葫芦艺术品。 四、收集整理各项资料 收集各类报告校本课程教学设计、课例、论文、光盘录像、教学反思、学生作品等 等。 五、撰写结题报告
二、课题研究情况—研究过程
5.家长参与:首先我们在家长会上,介绍我们开设这门课程的目的,希 望得到家长的大力支持。积极发动他们在农家院和孩子一起种葫芦收获葫芦。 并号召他们给有兴趣的孩子在家购置烙烫机,支持孩子的兴趣特长发展,带动 孩子们其他学科的学习积极性。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在“葫芦种植与艺术”研究理论、知识水平不高。比如 教师对葫芦播种、育苗、移栽的时间掌握不够准确,浇水、施肥、 掐尖,塑形等知识没有完全掌握规律。 2.教师烙烫技术不够专业。比如葫芦烙烫技术缺乏层次感。构 思设计欠缺整体美感。 3.校本课程课时不够。导致学生葫芦作品不能课上完成。烙烫 雕刻一个葫芦需要几课时时间。 4.课程设置三六年级内容较难,单元顺序不适。三年级教材种 植应该设在4月份,六年级教材内容雕刻过难。
二、课题研究情况—研究过程
4.校外联合:我校与首都师范大学学生一起研究校本课程。借助她 们的课题“郊区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与运用的问题与对策”的研究,我 们一起组织师生访谈,进行调查问卷测试,活动竞赛等等。在参与她 们的研究过程参与中,我们也受到了启迪。
二、课题研究情况—研究过程
比如:我们的三年级教材种植 内容不与季节相匹配,需要调整 单元顺序,六年级教材雕刻一定 的难度,需要降低难度等等。另 外,还帮助我们设置了学生评价 体系:40%知识竞赛初赛考核成绩 (理论部分)+40%葫芦作品成绩 (操作部分)+20%教师打分(平 时综合表现)+附加分(知识竞赛 决赛),并一起编辑了《传承中 华葫芦文化 葫芦艺术开奇葩》 手册(三到六年级知识要点), 学生人手一本,弥补了我校学生 无教材的不足。
二、课题研究情况—研究过程
课程设置完善化:我校 校本教师在四本教材的基础 上,经过三个多学期的研究, 研发了课程设置的目标、结 构、内容、评价。现在课题 组正在完善整理成册。
二、课题研究情况—研究过程
学校全员化参与:除了四位校本教师在 课堂上积极使用完善教材。学校有兴趣的学
科教师也积极参与。比如3—6年级语文教师
每学期开展全体教师的参与的主题葫芦作品
展,如:党在我心中、葫芦艺苑等等。
二、课题研究情况—研究过程
3.校外实践:我校充分利用周边的生态基地(东龙湾蔬菜基 地),与职业高中学校联合,聘请农业专家在现场基地给学生讲解, 并带着师生亲自尝试体验种葫芦、养葫芦、收获葫芦的喜悦感。也懂 得其中的农业种植知识。
二、课题研究情况
(一)课题申报与立项:2010年5月课题组申报准备资料 ; 2010年9月进行课题活页论证; 2010年10月23日获得立项, 2013年12月结题。
(二) 课题研究进展:
研究内容 研究过程
二、课题研究情况---研究内容
2. 《葫芦种植与艺术》实施研究: (1)课时安排:每学期18课时(每册书四单元每学期二单元) ( 2)组织形式: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 1.《葫芦种植与艺术》开发研究: ( 3 )活动地点:教室 蔬菜基地 校本专室 ( 1 )《葫芦种植与艺术》课程目标研究; ( 4 )活动评价:①对学生的评价。注重发展性评价,除关注 ( 2 )《葫芦种植与艺术》课程结构研究; 学生学习成果外,更要重视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的全过程。 (3)《葫芦种植与艺术》课程内容研究; 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掌握操作技能技巧的方式方法。 (4)《葫芦种植与艺术》课程评价研究。 ②对教师的评价。看教师是否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组织者、 辅导者,是否关注学生的发展情况以及教师的经验总结, 是否转变教育教学方式,创建学生自主、开放、合作创新的课堂 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