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硬膏剂的临床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4.腰三根突综合症—压痛部位 35.梨状肌损伤综合症—压痛明显处 36.股骨头坏死—体表投影部位 37.退行性膝关节炎----内外侧副韧带、髌上压痛点、 双侧膝眼 38.小腿三头肌损伤—压痛明显处 39.足跟痛—患处 40.扭伤、挫伤、骨折、骨质增生、风湿—患处
谢谢聆听
Biblioteka Baidu
三、适应症
中药硬膏剂对内、外、妇、儿、五官等疾病都有较好的疗效 ,可用于治疗各种疾病。例如,因受风寒引起慢性腰痛、跌 打损伤等,可用狗皮膏或追风膏药散寒祛风、舒筋活血、止 痛;因热毒郁结引起痈疽,初起时硬结不消、红肿疼痛、脓成 不溃或久溃不愈,可用拔毒膏消肿、去腐生肌。橡皮类膏药 具有消炎止痛的作用,对风湿痛、腰痛、肌肉痛、扭伤、挫 伤等均有一定的疗效。
21.高血压—双侧涌泉穴 22.阳痿—肚脐 23.习惯性流产—肚脐 24.各种癌症—相应胸、腹、背部 25.小儿腹泻—肚脐 26.小儿遗尿—肚脐 27.小儿流涎—肚脐
28.颈椎病—大椎穴上部位 29.肩周炎—喙突、肱骨大/小结节、肩胛提肌、压痛部位 30.肘关节病—肱骨内外上髁压痛点 31.腕关节病—压痛点 32.强直性脊柱炎—患部 33.腰椎间盘突出症—患部(以CT为准)
• 6.不超过24小时 由于膏药用于肌表,因此膏药一般取气味厚重的药 物,贴于体表刺激神经末梢,通过反射,扩张血管,促进局部血液 循环,改善周围组织营养,达到消肿、消炎和镇痛的目的。一般一 剂膏药最长不要超过24小时,时间长了,不仅药物已经失去效用, 而且还对皮肤不好。
五、使用方法
• 贴药前先将患部用温水洗净,然后根据患处大小选 择适当型号的膏药。揭去膏药薄膜,剪去四角,用 微火加温软化,贴于患部。
• 明、清硬膏剂的使用更为广泛,而且提出了外用膏剂不仅仅用于皮 肤及局部疾病,还可以通过皮肤用药达到内治的目的。
二、作用机理
中药硬膏剂经皮肤发挥作用贴膏药疗法是中医临床常 用的外治方法之一,它遵循中医辨证论治及中药的功 效、主治与归经的原则,充分调动药物互相协调为用 的效能,组成多味药物的复方,以发挥药物的良好效 果。由于膏药直接敷贴于体表,而制作膏剂的药物大 多气味较浓,再加入辛香走窜极强的引经药物,通过 渗透入皮肤,内传经络、脏腑,起到调气血、通经络 、散寒湿,消肿痛等作用。
• 4.如果贴膏药后局部皮肤出现丘疹、水疱,自觉瘙痒剧烈,说明对 此膏药过敏,应立即停止贴敷,进行抗过敏治疗。
四、注意事项
• 5.过敏不能贴 如果贴上膏药后,10分钟左右感到被贴部位的皮肤出 现发痒、灼热、刺痛时,要赶紧揭掉。这说明患者对膏药过敏。过 敏体质者,通常不宜贴膏药,因为他们的皮肤很容易出疹子,贴上 后不仅不利于药物吸收,反而会带来皮肤问题。
• 夏季7天换药一次,冬季10天换药一次,贴后3天把 药取下加热搅匀再贴,特殊病根据需要决定贴药部 位及时间。
六、常贴部位
1.头痛—太阳穴, 2.面神经麻痹—阳白、太阳、下关、颊车、 颧髎、地仓、乳突孔, 3.腮腺炎—面颊部, 4.颈淋巴结炎、淋巴结核—患部, 5.扁桃体炎—颈前两侧扁桃体位置,
6.乳腺炎、乳腺增生—患部 7.疤痕—患部 8.烧、烫伤—患部 9.附件炎—压痛点 10.阑尾炎—麦氏点 11.睾丸炎—腹股沟淋巴结 12.痔疮—肚脐 13.溃疡久不收口—患部
四、注意事项
• 1.平时运动或劳动时不慎造成肌肉挫伤或关节、韧带拉伤时,不要 立即用伤湿止痛膏、麝香追风膏贴于受伤部位。因这类膏药具有活 血散瘀的作用,伤后即贴不能达到消肿、止痛的目的。
• 2.局部有破损者,不可将膏药直接贴在破损处,以免发生化脓性感 染。
• 3.凡是含有麝香、乳香、红花、没药、桃仁等活血化瘀成分的膏药 ,孕妇均应禁用。
中药硬膏剂的临床应用
1
一、中药硬膏剂的历史
• 中药硬膏剂最早的文献记载是公元495-499年南宋龚庆宣《刘涓子 鬼遗方》中所载含有松脂的三种硬膏剂。
• 唐初孙思邈著《千金翼方》中记载有乌麻膏方,王焘的《外台秘要 》记有乌膏方,唐代《崔氏方》中载有“乌膏”外用“去脓生肌”, 因此,黑膏药剂的使用开始于唐初是有文献记载的。
28.颈椎病—大椎穴上部位 29.肩周炎—喙突、肱骨大/小结节、肩胛提肌、压痛部位 30.肘关节病—肱骨内外上髁压痛点 31.腕关节病—压痛点 32.强直性脊柱炎—患部 33.腰椎间盘突出症—患部(以CT为准)
14.支气管炎—膻中、肺俞、大椎, 15.肺炎、肺结核—肺体表投影部, 16.胃病—中脘、胃俞、脾俞, 17.肝病—肝区相应部, 18.肾病—双侧肾区, 19.小肠病—气海、关元, 20.糖尿病—双侧肾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