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古代音乐史综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音乐史的发展与流变

中国音乐史是音乐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中国音乐史其研究对象是中国音乐及其发展规律。具体地说主要有乐曲及其乐器的产生,演变,乐律学的形成及其发展,作品及其演变的分析与研究,乐谱的解读与研究,器乐,戏曲,说唱,歌舞音乐的产生和发展,少数民族的音乐及其研究,音乐美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音乐交流,音乐史的发展规律的分析与探讨。

中国传统音乐所属的音乐体系以中国音乐体系为主,部分属于欧洲音乐体系和波斯—阿拉伯音乐体系,主要由民间音乐,宫廷音乐,文人音乐和宗教音乐四大部分组成。中国音乐史范围的时间上限可追溯到远古中国音乐的起源,下限至当代。按整个历史朝代的发展,可分为中国古代音乐,近代音乐,当代音乐三大部分。中国古代音乐史(远古—公元1911年)是整个中国音乐史的基石,是音乐乐律乐曲发展与流传的源头,这里根据王光祈先生所编《中国音乐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和刘忠、薛松梅编著的《中国音乐史》简述一下中国古代音乐史的发展与流变。

1、中国传统音乐的奠基期(远古—公元前21世纪)

原始社会时期,音乐形态初露端倪,出现了歌,舞,乐三位一体的原始乐舞,内容大多与祭祀,生产,与大自然斗争有关,代表作品有《弹歌》、《葛天氏之乐》、《朱襄氏之乐》等。此外还出现了从劳动工具以及生活用具中分离出的原始乐器,如骨笛,埙,土鼓,钟,磬等。

2、中国传统音乐的萌发期(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221年)

自夏代进入奴隶社会之后,社会分工越来越明确,随着音乐的发展和奴隶主贵族对于享用音乐的更高要求,宫廷里出现了专职的乐奴和从事音乐教育的乐师。夏乐和商乐在历史上分别被称为“奢乐”和“巫乐”。从考古发现的夏、商时期的青铜器来看,这一时期的青铜冶炼技术位居世界前列。而青铜冶炼技术的发明,促成了钟、铙,镈等金属乐器的出现。

周代是奴隶制向封建制度过渡时期。西周王朝以夏商礼乐为基础制定周礼,作为奴隶主的行为准则。与“礼”相配合的“乐”有十分严格的规定。礼乐制度实施后,庞大的礼乐机构,完备的礼乐教育,使礼乐对哲学,美学思想,对社会的其他各类文化艺术,以致对中国传统的审美思维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特别是西周宫廷音乐中的雅乐达到了鼎盛。被后世儒家风味最高典范的六代乐舞专用于祭祀大典和重大宴飨活动。金属工具的使用,使得作为现实统治阶级身份和等级的“重器”的金属乐器在音乐表演和乐队编制中被放到了相当重要的位置。其制作,造型的精美和艺术性能的多样达到了惊人的地步。宫廷乐师中较为著名的有师旷、师涓、师襄等。

周代的民间音乐已很兴盛,有所谓“郑卫之音”与“南音”之说。民间流行巫舞“九歌”及“成相”,前者经过屈原的加工收入《楚辞》;后者成为说唱音乐的远祖。民间著名音乐家较多,如王豹、绵驹、韩娥、秦青、俞伯牙等。在音乐理论方面,出现了“三分损益法”,确立了“十二律吕”和“古音阶”。在乐器方面,出现了我国最早的“八音分类法”。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在音乐美术学方面,出现了有代表性的儒、墨、道三家之说。

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生产力的发展最终导致各国的变革运动和封建制度的确立,也导致思想文化的繁荣。在音乐方面,随着民间音乐的兴起,盛极一时的雅乐逐渐衰落,郑卫之音等民间俗乐兴起,引发了音乐的新变革。

3、中国传统音乐的整合期(公元前221—960年)

秦汉时期,秦国已有宫廷音乐机构“乐府”,但仅有上刻“乐府”的出土秦钟为证,再无详细资料。秦之后,汉袭秦制,乐府机构沿承下来。至汉武帝时,乐府兴盛一时,音乐形式包括相和歌,鼓吹乐,郊祀乐歌,歌舞百戏及各类民间音乐。此时古琴已渐确立七玄十三徽的形制,出现了许多优秀琴曲,如《梅花三弄》、《广陵散》等。民间歌舞大盛,有巾舞,白

纻舞,盘鼓舞和百戏等。由于汉魏时期“独尊儒术”,音乐美学也延续儒家思想,提倡“德音和乐”。但三国魏末的思想家嵇康对音乐提出了不同见解,形成我国又一音乐美学论题,体现在其著作《声无哀乐论》中。在律学方面则有汉代京房的“六十律”。

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长期处于战乱分离局面,南北音乐分头发展,各具特色。北方提倡“胡乐”,南方则有“清商曲”。百戏与故事歌舞亦兴起,如各种杂耍,歌舞戏《踏摇娘》、《代面》、《拔头》等。这时期,器乐独奏和小型合奏有较大发展。律学方面则有何承天的“新律”、荀勖的“笛律”及钱乐之的“三百六十律”。

秦汉至南北朝,是继周朝八百年后的又一个八百年。对于中国音乐而言,前者属于奠基期,在许多方面都可以看出音乐艺术还处于初级阶段;而后者是中国音乐大发展的时期。汉代丝绸之路的开辟和贯通,促进了华夏音乐与西域音乐之间的交流,融合,改变了先秦以来华夏音乐仅限内部交流发展的态势。该时期音乐文化呈现出了多民族,多元化的局面,而且中国民间音乐艺术从创作到表演,以及乐器制作,乐律,音乐思想等方面也获得了飞跃发展,为隋唐音乐的辉煌发展铺平了道路。

隋唐时期宫廷燕乐大盛,出现了七部乐,九部乐,十部乐,在理论上出现了万宝常,郑译的燕乐二十八调,八十四调等乐律。唐代设立宫廷音乐机构,主要有“大乐署”,“鼓吹署”,“梨园”,“教坊”,以适应燕乐发展的需要。唐代歌舞中重要的形式是歌舞大曲和法曲;说唱音乐发展也较快,出现了“变文”,“说话”等形式。而歌舞杂戏除了承袭汉魏以来的形式,还出现了“参军戏”,“戏弄”。

隋唐时期,乐器种类较多。其中琵琶,筚篥,古琴独奏等有很大影响,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演奏家。此时古琴记谱方面已有初唐的赵耶利,晚唐的曹柔等人将南北朝以来的文字说明谱,逐渐定型为“减字谱”。出现了大批的演奏家及许多优秀的的琴曲,如《离骚》,《醉渔晚唱》等。

4、中国传统音乐的定型期(960—1911年)

宋元都市的发展,商业资本的兴起,促使各种歌舞,戏曲,曲艺杂耍之类发展很快,其中,杂剧和南戏是宋元戏曲的两大剧种。宋代的音乐成就主要是民间音乐的兴盛。其次,文人音乐中的一大种类——词调音乐的兴盛;姜白石的《白石道人歌曲》是宋代遗留下来的重要音乐文献。乐器方面已经出现马尾胡琴,三弦,火不思,十九簧笙等;器乐方面既有独奏,也有“小乐器,清乐,细乐”等形式。音乐理论及论著方面有蔡元定的“十八律”,元代燕南芝庵的《唱论》等。宫廷音乐从盛唐规模恢弘的高峰逐渐下滑,在宋主要是向着小型。精致化的审美趋向发展。

明清时期,民歌,小曲很盛行,很多文人参与收集民歌。曲艺在宋元曲艺的基础上发展创新,基本上可分为板腔,曲牌两大结构类型。此外还有一些综合体的新结构类型,以弹词,鼓词为最盛。戏曲的发展是南戏向传奇发展的过程,演变为各种不同声腔体系,影响较大的有明代“海盐,余姚,弋阳,昆山”四大声腔及清代的柳子腔(东柳),梆子腔(西梆),南昆,京腔等,并最终形成了昆腔腔系,高腔腔系,梆子腔系,皮簧腔系的中国戏曲体系。器乐方面,私人刊印琴谱风气盛行,琴派众多,以“虞山派”影响最大,明代徐上瀛的《溪山琴况》是古琴演奏与美学的重要理论文献。琵琶方面出现了《十面埋伏》,《塞上曲》,《洞庭秋思》等著名大曲。明清鼓吹乐合奏也形成了较多的著名的乐种,如西安鼓乐,智化寺音乐,山西八大套等。而《弦索备考》是当时重要的合奏曲选集。在律学方面,朱载堉的“新法密律”与“异径管律”确立。总之,明清时期是中国传统音乐的成熟,定型时期。

中国传统音乐是在我国漫长的农业社会中形成,积淀,在历代各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以及和外来音乐文化的交融中发展,创新而形成的数千年华夏文明的结晶。中国古代音乐不仅反映了各个朝代的政治思想,更表现了人们生活的现状、需求以及与外部的交流,为中国近现代音乐以及当代音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013级何燕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