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境与修辞效果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境与修辞效果评价
B0802 1313080201 李志恒
【摘要】任何修辞活动都是在一定的语境中进行的,语境与修辞有着密切的关系。
任何修辞活动都是在一定的语境中进行的,没有语言环境,就没有修辞。
语境是修辞的生命,语境是修辞的基础,修辞必须适应语境。
正确地使用修辞,可以将语境很好地呈现出来,从而增强表达效果。
本文着重从语境是修辞的联系、什么是修辞效果、语境对修辞效果的作用等三方面来探讨语境与修辞效果的关系。
【关键词】语境修辞制约渲染效果
一、语境与修辞的联系
语境与修辞有着密切的联系。
我国第一本修辞学专著———陈望道的《修辞学发凡》就特别重视修辞与语境的关系,他在书中所谈到的“情境”,就是我们今天说的语境。
陈望道这样说道:“切实的自然的修辞多半是对应情境的:或则对应写说者和读听者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即双方共同的经验,因此生在山东的常见泰山,便常把泰山来喻事情的重大,生在古代的常见飞矢,便常把飞矢来喻事情的快速;或则对应写说者的心境和写说者同读听者的亲疏关系、立场关系、经验关系,以及其他种种关系,因此或相嘲谑,或相反诘,或故意夸张,或有意隐讳,或只以疑问表意,或单以感叹抒情。
种种权变,无非随情应景随机措施。
”这段话很好地概括了语境同修辞的关系。
因此,我们可以说,正确把握语境对修辞的作用,是学好修辞、用好修辞的前提和关键。
二、语境适切度是修辞评价的标准,语境是修辞学生长和发展的基点。
修辞评价是我们提出的一个新的概念,是对修辞效果进行好坏得失的评论和判断。
它与修辞原则密切相关,但并不等同。
修辞原则是修辞行为一方所要遵循的标准和依据,被遵守和实践是在修辞活动之前和过程中;修辞评价的对象是修辞成品,所以它的进行是在修辞行为完成之后,表现为对贯彻修辞原则的检验。
修辞只有通过评价才能发挥手段的作用。
修辞评价包括自我评价和社会评价。
自我评价是修辞者自身对修辞作品的看法和评判;社会评价是修辞进入言语交际市场之后修辞接受一方所做出的客观评价。
自我评价可以促使话语不断调整语辞,以更接近最佳效果。
社会评价也有这个功能,同时提供新的修辞原则,促进修辞学的发展。
不论自我评价还是社会评价都应该以语境的适切度为评判的尺度。
这是因为“得体性是修辞的最高原则,”而“得体性指的是语言材料对语言环境的适应程度。
”那么观照修辞适切度就是修辞评价的主要任务。
不同的适切度带来修辞效果的差别。
联系这种效果的差别一般可以分为语境不适切、语境适切、语
境高度适切三个层次。
不同于王希杰《修辞学通论》中将其分为“小语境得体性和大语境得体性”,因为不论单从小语境还是从大语境来看,有一个不适应都是不得体。
而将语境作为一个总体的参照,得体性的层次性就显现出来了。
如果用一个比喻,修辞现象就是修辞活动的产品,进入言语流通领域以后,言语消费者——说写者、听读者——自然会传递出反馈的信息,那种达不到修辞目的的修辞是劣等的、不合格的产品,难以流通;合格的修辞,能满足使用要求,达到一定修辞目的,但流通量不大;只有那些质优、富于创造、特别符合时尚的商品才是成功的品牌,成为修辞佳例,有着和谐美和创造美。
三、语境是修辞的作用
(一)语境对修辞的制约作用
语境又叫言语环境,人们通常把修辞交际行为实施的环境及其相关因素叫做言语环境,简称语境,言语环境主要指影响人们修辞交际行为的因素,并不是所有的环境因素。
据此,人们通常把语境分为语内语境和语外语境。
所谓语内语境指话语内部的各种因素,又称上下文,主要指话语内部的信息结构和形式,如话语的前后顺序、内部衔接等问题。
语内语境主要解决句子内部结构的调整、句际间的衔接等问题。
语外语境就是指话语之外的,对组织构建话语、理解话语起制约作用的因素。
语外语境因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修辞主题的社会因素、心理因素,通常称为主观语境因素。
另一方面是修辞主体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通常称为客观语境因素。
修辞是人们运用语言时组织并调整、选择语言形式以适应交际目的、交际环境,尤其注重效果的组织、调整以及对语境的依赖。
语境是修辞的基础,有些修辞现象只有在一定的语境因素中才能具有确切的意思,收到特有的修辞效果,一旦离开了语境就失去了该修辞意义,修辞效果。
由此可见语境对修辞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语境为文章语言的修辞提供可能性
一个词语、一个句子离开了特定的语境,孤立地看,它们能表达的就是词典上解释的字面上的逻辑意义,其功能就是人们千百次使用的那种通常的功能。
但是,当一个词语、一个句子放在具体的语境中,却可能在意义上发生变化,表达出比词典上所指出的意义不知丰富多少倍的含义。
要想正确理解这个词语和句子在文章中的具体含义,就必须依靠语境。
例如:“这是一株早已凋谢的桂花。
”这句话只是一般的陈述句,如果脱离具体的语境,它能表达的就是词典上解释的词语的逻辑意义的组合。
展现在读者脑海里的是一株桂花树。
但是在一定的语境里就不同了:“香芝如今不同往昔了,她年轻的时候的确很吃香的。
没想到十五年后的今天,我们老同学都说她,这是一株早已凋谢的桂花。
”这里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读者感受到的是一个人
老珠黄的女人。
同样的语言单位,由于特定语境的原因,它却成了比喻的修辞方式。
可见,如果离开语境,有些修辞就不能成立。
(三)语境对文章语言赋予特定的感情色彩
离开语境,文章的语言就呈现不出丰富的感情色彩,离开语境,读者也很难理解到文章语言的确切含义。
孙犁《荷花淀》:“几个女子有点失望,也有点伤心,各人在自己心里骂着自己的狠心贼。
”如果离开语境理解,这句话是刻画她们“怨恨”自己丈夫的心理,但联系文中语境,我们可感受到,这句话恰恰是对丈夫真挚的爱的表现。
文中的“狠心贼”并没有贬义的感情色彩,反而成了昵称,仿佛不这样说就不能“解恨”,其实心里正因为有这样的丈夫而自豪,而暗自欢喜。
可见,离开语境,读者就感受不到文中丰富的感情色彩。
语境可以确定修辞的含义,排除歧义。
由于语境制约着语言的表达,要理解话语的含义就不能脱离具体的语境,不然就会造成话语理解的错误。
因为汉语中有大量的单义词、多义词、同义词和反义词,在不同的语境中他们所表达的意思和色彩也有所不同。
就算是同一个词也会不多个一项,如果不依靠具体的语境,但看一个词是很难理解的。
比如:大家在讨论到底要派谁去听教授的讲座时,甲主动提出要去听讲座。
当有人问:“谁去啊?”乙指着甲说:“他去了!”
在这个例子里“去了”是容易让人产生歧义的。
我们为了避讳,在谈论“死”这个话题的时候,通常不会直接说某某人死了,而是用“去了”“老了”“走了”等修辞。
如果“去了”没有放在这个特定的语境中就容易让人产生歧义,摸不清要表达的是什么,从而就影响了修辞效果。
(四)语境可以确定修辞的含义,排除歧义。
由于语境制约着语言的表达,要理解话语的含义就不能脱离具体的语境,不然就会造成话语理解的错误。
因为汉语中有大量的单义词、多义词、同义词和反义词,在不同的语境中他们所表达的意思和色彩也有所不同。
就算是同一个词也会不多个一项,如果不依靠具体的语境,但看一个词是很难理解的。
比如:大家在讨论到底要派谁去听教授的讲座时,甲主动提出要去听讲座。
当有人问:“谁去啊?”乙指着甲说:“他去了!”
在这个例子里“去了”是容易让人产生歧义的。
我们为了避讳,在谈论“死”这个话题的时候,通常不会直接说某某人死了,而是用“去了”“老了”“走了”等修辞。
如果“去了”没有放在这个特定的语境中就容易让人产生歧义,摸不清要表达的是什么,从而就影响了修辞效果。
(五)语境制约修辞的选择
陈望道先生指出:修辞以适应题旨情景为第一义,不应是仅仅修辞的修饰,更不应是离开情景的修饰。
由此可见,修辞对语境的依赖性很强,修辞的选择受到语境的制约。
人们在交流过程中不仅仅用一种的修辞形式,人们会用到记叙、说明、议论、抒情、描写等不同的表达方式,可以用对偶、排比、反复、比喻、借代、夸张、双关等修辞方法。
但是这些修辞的选择运用都会受到语境的制约。
具体体现在制约着词语的选择、句子的选择和辞格的运用。
比如,要给一个知识水平较低农民讲述一个事件时,可以采用简单明了的叙述方式,尽量避免用过多的专业化的议论或对场景的描写,不然农民会摸不着头脑,影响了表达效果。
而用同样的一个词义,同样的一个句式,由于语境不同其产生的效果也不同。
比如,周总理出访朝鲜,把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比作鸭绿江水长流不断。
出访尼泊尔,把中尼两国人民的友谊比作喜马拉雅山巍然永存。
这两个恰当的比喻在不同的场合以及不同的自然环境中取得了十分好的修辞效果①。
(六)语境可以补出词语的“言外之意”
有时候人们为了达到某种修辞效果,比如想要指出某些欠妥的地方,但是又要体现对对方的尊重或者是希望在讽刺别人的时候自己也能显得有风度又幽默,就会采取一种“言外之意”的修辞。
“言外之意”要达到预想中的修辞效果就要在特定的语境中进行。
也就是说要指桑骂槐也得在有“桑”有“槐”可指的语境中进行,不然这“言外之意”就没有依存的情景就达不到预想中的修辞效果了。
而且这个时候一定要跟当时的场合以及上下语境相联系才能够让对方听明白。
如果对方听不明白,搞不懂这言外之意,甚至有了其他的了解这就给交际带来障碍了。
由此可见,“言外之意”必须在与之相适应的语境在才具有意义,也就是说语境可以补出词语的“言外之意”。
随着现代修辞学的研究深人,语境对于语言学研究的理论意义以及对于使用语言、探索言语规律的实践意义被揭示出来,语境学作为修辞学的基础而被更多的学者所公认,如前文所述,语境成为评定修辞效果的重要标准。
总之,语境是修辞的基础,离开了具体的语境,就无所谓修辞的好坏,“修辞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到底运用得好,还是不好,运用得恰当,还是不恰当,运用得合适,还是不合适,离开语言环境就没有标”。
“如果离开了言语环境,就将失去双关妙语的作用,显示不出强列的修辞效果。
双关如此,譬喻、排比等等修辞格也一样。
离开特定的语境,很难说譬喻用得恰不恰当,排比的适当不适当,很难说它们的修辞效果如何”。
修辞学对词和话语理解不能脱离具体的语境以及具体结构整体的话语和篇章系统的意义,不能割裂开发话人与受话人的关系。
“修辞义其实就是语境义”。
文如其人当然语言就应该是具有个性的,语言的意义在于具体的语境和以语境为先决条件的具体用法中,这就离不开使用语言的那一个
具体的人,只有具体的人在具体语境中才能使用出具有确切含义的独特修辞手段,具有独特修辞效果的意义就是使生活丰富多彩。
同时语境和修辞的关系是互动的,语境对修辞具有制约性,好的修辞又可以改善语境关系,创造出好的话语交际环境,语境必须是共知的,可以更好的表达思想感情,有利于交际目的的实现。
【参考文献】
1、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2、王希杰,汉语修辞和汉文化论集[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0.
3、谢微微,修辞对语境的创造〔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3第02期。
4、陈汝东,当代汉语修辞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5、张颖,论语境对修辞的制约作用〔J〕邢台学院学报,2005第20卷(3)。
6、王红,语境制约修辞若干方式探析〔J〕作家,2008第04期。
7、沈立新,试论修辞对语境的体现作用〔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第16卷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