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如何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

在教学实践中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对语文不感兴趣,读文章语感较差,口语表达辞不达意,写文章错字连篇、词汇贫乏、想像力不丰富,就是那些思路清晰、智商较高的学生也存在视野狭窄、文章空洞、审美情趣欠缺的问题,这一切无不反映出学生文化积淀的浅薄。学生的文化素养偏差已成为语文教师不可忽视的问题!

那么,如何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呢?

精讲少析,强化诵读。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不少语文课上教师占用大量时间去分析、去讲解,学生被动地记笔记,欣赏教师的演出,教师痛快淋漓的感觉与学生枯燥无味的体验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许多学生学了多年语文,对精美的语文篇目能回忆起来的却寥寥无几。学生没有走进文本哪有语文学习的兴趣?学生的主体意识未被唤醒,哪来探究的欲望?一位教师执教《出师表》一文,第一课时重点疏通文义,诵读不足六分钟,流传千古的名篇被肢解得支离破碎,一节课下来学生记住的是几个孤零零的词语。学生没有入境,又怎么能体会到文章的整体美,去和作者进行心灵的沟通?文言文学习的兴趣又从何培养?同是《出师表》,另一位年轻的女教师把“在诵读中感知、领悟文章”作为一节课的重点,采用诵读法,教师范读,学生齐读,教师领读,学生个别诵读,教师指导诵读贯穿整节课,通过诵读让学生去体悟文意,揣摩语调,对难理解的词语,教师只是作

精当的点拨。在琅琅的读书声中,师生一起去品味古文的意蕴美,学生读出了感情,读出了气势,在反复的诵读中学生逐渐理解了文义,走进了诸葛亮的感情世界,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通过学校开设的读书课,指导学生阅读文学名著。现在有相当一部分中学生喜欢读武打小说、言情小说、幽默故事,只是不肯去阅读文学名著及优秀作品。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中学所选的名著节选对于读书甚少的学生来说来讲不易理解。没有读过《鲁滨孙漂流记》,怎能理解鲁滨孙“荒岛余生”的举动?没有读过《红楼梦》原著,又怎能体会“林黛玉进贾府”时的心情?教师对学生阅读指导不重视,致使学生阅读量小,知识面窄,影响对文本的深刻理解,这不仅不利于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及阅读能力的提高,更不利于学生品德和人文素质的发展。我在平时的教学中除了每周一节的读书课让学生阅读外,还另外留出一至二节语文正课时间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去读名著,让文学去滋养、净化孩子们的灵魂。实践证明,学生学课本的时间少了,而在长期的阅读过程中他们的词汇量不断增加,认识水平不断提高。学生长期浸润在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中,逐渐会具备多元的视角和较高的审美鉴赏能力而终生受益。

活动是丰富和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必要途径。我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做的:一是每天几个词活动。每天由一名学生从语文篇目后的“读一读、写一写”中挑选几个词语写到黑板上,从注音、组词、造句三个方面对学生提出具体要求,学生在对字型、字义的研究中发现了方块汉字里蕴含的审美价值。二是每日语文课前三分钟活动,一周五天

时间,每天课前三分钟的内容各不相同。比如周一课前3分钟的内容是讲故事,既包括文学故事,又包括国内外重大新闻,校内外的热点话题,独特的心灵世界等。为此,学生积极主动地去翻阅资料,去留心生活,去润色词句,做精心的准备。我觉得这样既接通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积累了鲜活的素材,又点燃了学生的激情,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还沟通了师生情感,激发了竞争意识,对听者来说又是一个很好的学习积累。如周二的名言警句,周三的广告赏析,周四的诗词鉴赏,周五的名著荟萃等,都成了深受学生欢迎的美味佳肴,他们也其趣融融,乐此不疲。这一活动丰富了学生写作的语言,学生的文章逐渐散发出浓郁的文化气息。

除此之外,我还鼓励学生摘抄,制作手抄报等,使知识的积累逐渐形成一种习惯,学生在自己广泛的涉猎及语文学习的历程中紧张充实,而自己的发现与喜悦成为他们的探索河流中朵朵飞起的浪花,收获伴同学们一路同行!

总之,我们的语文教学应着眼于学生一生的发展,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和思维品质的培养,让学生扎扎实实走好语文学习的每一步,做到读书有鉴别,学语文有“灵气”,写文章有个性。当我们的语文教学真正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素养,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那么,语文教学的前景难道还会不灿烂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