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台潜山油藏储层特征研究及应用
兴隆台太古界潜山油藏原油特征研究与科学开发
![兴隆台太古界潜山油藏原油特征研究与科学开发](https://img.taocdn.com/s3/m/55d576e3102de2bd960588ea.png)
兴隆台太古界潜山油藏原油特征研究与科学开发摘要:兴隆台油田太古界潜山油藏1972年兴210井井喷发现。
近年来对油藏的认识有了新的突破,油藏钻探取得明显成效,规模开发已提到日程。
该油藏自北向南含油范围大,含油幅度达1500m以上,可分上、中、下三段开采,其原油性质也有区别。
原油特性的研究,得出地层条件下,随着原油的采出,油层压力、溶解气,以及与流动性的数学关系。
通过随机开采资料按物质平衡原理和研究成果可以随时掌握油藏三个层段中原油的最佳流动性,达到资源最大限度的采出,最大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兴隆台太古界潜山原油特性科学开发1 引言兴隆台太古界潜山油藏,是一套巨厚的以裂缝为主要储集空间的含油层,早在1972年兴210井井喷就以发现。
截止到目前已钻39口井。
潜山从兴北到马南地区均有分布,由于被古潜山花岗变质岩,没有生储油条件的理论束缚,相当一段时间内的工作都被局限在潜山顶风化破碎带。
到了2006年兴古7井钻探深达4166.0m,揭开太古界地层1625.0m,并于井深2596.58m-2748.38m(中途)、3978.0m-4014.5m、3592.0m-3653.5m试油均获得高产油流.当年的兴古8、兴古7-1、兴古7-3井钻开太古界地层在1464.0m-1590.0m井段,兴气9井钻入太古界464m,也较过去的老井多1倍以上。
油藏分布广,含油井段幅度大,目前的状况经地质研究基本可分为三个层段开采,大体上每500m一个层段。
开采过程如何科学的控制原油性质变化,保证达到最高的采油率,使油层中残留最少的原油,达到经济效益最大化,应该根据地层条件下原油性质的变化,很好的科学利用其天然能量,及时控制油层压力,来提高科学开发油藏的水平。
2 兴隆台古潜山油藏原油物性特征在多年钻探试采中,兴古潜山油藏,共取得三口井的原油高压物性的实验数据资料,兴244、兴气9与兴古7井分别位于油藏上、中、下三个层段,取地层条件下的原油,进行一次性脱气实验,其成果见表1。
潜山裂缝油藏开发特征及挖潜方向
![潜山裂缝油藏开发特征及挖潜方向](https://img.taocdn.com/s3/m/b7d8a230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ae.png)
潜山裂缝油藏开发特征及挖潜方向房娜;姜光宏;李云鹏;程奇;郑浩【摘要】潜山裂缝油藏储集空间与渗流规律复杂,开发难度大,不同开发阶段制订合理的挖潜策略是决定该类油藏高效开发的关键.以渤海锦州A油田潜山裂缝油藏为例,在总结裂缝油藏产量递减快、含水上升快以及基质系统原油挖潜难度大等开发难点的基础上,采用数值模拟技术,研究基质系统和裂缝系统在不同开发阶段的供油特征,划分潜山三大开发阶段,针对不同开发阶段提出相应的挖潜方向.结果表明,开发早、中、晚期分别采用液流转向技术、周期注水技术及降压开采技术可充分控制含水上升速度,提高裂缝油藏的最终采收率.该项配套技术对于改善裂缝油藏开发效果具有广泛的实际意义,为同类油藏的开发提供借鉴.%Buried-hill fractured oil reservoirs are characterized by complex reservoir space and flow laws and their development is of high difficulty.The key to the efficiency development of this type of oil reservoirs is to formulate rational potential tapping strategies for different development stages.In this paper, the buried-hill fractured oil reservoir in Jinzhou A Oilfield, Bohai Bay was taken as the example.First, the development difficulties of fractured oil reservoirs were summarized, including fast declines of oil production, fast increasing of water cut and high-difficulty potential tapping of crude oil in matrix systems.Second, the oil supply characteristics of matrix systems and fractures systems in different development stages were investigated by using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technology, and three development stages of buried-hill oil reservoirs were classified.And third, the potential tapping directions corresponding to different development stages were defined.Itis indicated that the rising velocity of water cut can be controlled effectively and the ultimate recovery factor of fractured oil reservoirs canbe improved if fluid diversion technology, cyclic water flooding technology and blowdown technology are used in early, middle and late development stage, respectively.This set of technology is widely of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the improvement of fractured oil reservoir development effects, and it can be used as the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imilar oil reservoirs.【期刊名称】《特种油气藏》【年(卷),期】2017(024)003【总页数】5页(P90-94)【关键词】潜山裂缝油藏;数值模拟;挖潜方向;液流转向;周期注水;锦州A油田【作者】房娜;姜光宏;李云鹏;程奇;郑浩【作者单位】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天津 300452;中海油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工程技术分公司,天津 300452;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天津 300452;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天津 300452;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天津 30045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349潜山裂缝油藏具有裂缝发育、非均质性强、储集空间与渗流规律复杂等特征,因此,裂缝油藏的开发与常规砂岩存在较大差异[1-6]。
动态分析技术在兴隆台潜山油藏开发各阶段的应用
![动态分析技术在兴隆台潜山油藏开发各阶段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6e2abadf195f312b3169a53a.png)
动态分析技术在兴隆台潜山油藏开发各阶段的应用X梁 飞(辽河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辽宁盘锦 124010) 摘 要:兴隆台潜山是辽河油田近年发现的规模最大的整装油藏。
储层巨厚、含油幅度超过2000m,潜山内幕复杂、岩性多样、储层具有双重介质特征、非均质性极强。
通过在各开发阶段有针对性的深入开展油水井动态分析工作,不断深化油藏认识,系统总结油水运动规律,创新设计了水平井、四段七层纵叠平错的立体开发井网,并首次探索底部注水、顶部注气的能量补充方式,有效解决了深层巨厚潜山储量动用难度大、稳产难度大的问题,在兴古潜山带已形成亿吨级储量规模,建成了百万吨生产能力,实现了潜山油藏高效开发。
关键词:巨厚潜山;双重介质;动态分析;油水运动规律 中图分类号:T E 3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81(2012)07—0108—021 油藏基本情况兴隆台潜山带[1]整体上为北东-南西走向,表现为“北东成带,东西分块”的构造格局。
自南向北,由马古、兴古、陈古三个潜山带组成,含油面积55.49km 2,探明石油地质储量12706万t 。
2006年投入开发以来共经历了试油试采、先导试验、能量补充方式研究及扩大部署四个阶段。
2 动态分析在不同开发阶段的应用2.1 试油试采阶段2006年,在完成评价钻探后,为了取得油藏开采动态资料,掌握油层开采特点,实施了试采井16口,以落实油井产能、掌握地质特征、确定生产井合理工作制度。
2.1.1 试油试采分析落实油井产能水平井可有效提高潜山单井产量。
水平井平均单井日产水平80t ,是直井的3倍,生产压差3~4MPa,不到直井的1/2。
应用公式法及IPR 曲线斜率法评价试油试采井的采油指数,水平井采油指数较直井高出7倍[2],可有效提高单井产量。
水平井泄油面积大、裂缝钻遇率高。
不考虑断层等因素,直井泄油方式为供油半径范围内的圆形径向流,而水平井开采过程中,可以被看做由若干口在同一储层内完井的相邻直井,线性流和径向流同时存在。
车古201潜山油藏裂缝性储层特征研究
![车古201潜山油藏裂缝性储层特征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35870a7e02768e9951e73892.png)
( 1 )裂 缝 组 系 。 根据 岩 心 古 地 磁 定 向 、F M1 成像 分析 ,确 定富 台潜 山裂 缝 组 系特 征 :主 要发 育 4 组 裂 缝 ,最发 育 的 是纵 张
裂缝和两组断层派生缝 ,其次是横张裂缝和平面共轭剪切缝 。纵
张裂缝 与 长轴 方 向平 行 .两 组 断层 派 生缝 与长 轴方 向夹 角分 别 为 6 ( 1 和3 0 度 ,横 张 裂缝 与长 轴方 向垂 直 ,平 面共 轭剪 切 缝 与长 轴方
度 是两 个 十分 重 要的 参数 ,直接 关 系到 油藏 中流体 流 通 的网络 特
( 1 )车古2 0 1 潜山主要发育燕山期及喜山期构造裂缝 ,裂 缝 走向主要发 育4 个组 系 ,为高 角度 裂缝 。储层发育 受岩性控
制 ,由 白云岩 一 灰岩一 泥 质 云 灰岩 一 泥 岩 顺 序 ,裂缝 发育 程 度 由强
组组成。
通过对野外露头 、F MI 成像资料 、 常规测井资料和岩心观测 数据分析可知 ,构造裂缝的发育主要受以下几个因素控制。 ( 1 )断层对裂缝 的发育存在明显的影响 ,距离断层越近 , 裂缝越发育,随着距离断层距离的加大 ,裂缝发育程度减弱。
( 2) 岩 性 控 制 。在 相 同应 力下 ,裂 缝 发育 程 度 随岩 性 不 各 异 ,按 泥岩 一泥 质 云灰 岩 一灰 岩 一 白云岩 顺 序发 育 程度 由弱变
白云 岩 为 主 ,白云 石含 量平 均 3 5 . 5 %,方 解 石 含 量 平 均 6 3 . 8 %;
上马家沟组以灰岩为主,白云石含量平均3 0 . 7 %,方解石含量平
均6 1 . 4 %;风 山组 以白云 岩 为主 ,白云 石含 量平 均 9 Z 4 %。
花岗岩潜山油藏储层的结构特征研究--以渤海沙垒田凸起周边油田为例
![花岗岩潜山油藏储层的结构特征研究--以渤海沙垒田凸起周边油田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b3d3e4d5482fb4daa48d4b7a.png)
第21卷第5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年10月花岗岩潜山油藏储层的结构特征研究以渤海沙垒田凸起周边油田为例刘洪洲㊀汪跃㊀姜永㊀李振鹏㊀吴浩君(中海石油天津分公司渤海石油研究院ꎬ天津300459)收稿日期:2019-05-06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渤海油田加密调整及提高采收率油藏工程技术示范 (2016ZX05058001)作者简介:刘洪洲(1987 )ꎬ男ꎬ满族ꎬ工程师ꎬ研究方向为油气田开发ꎮ摘㊀要:渤海海域沙垒田凸起周边的花岗岩潜山油藏ꎬ投产后生产井的见水情况差异大ꎮ根据岩心观察㊁薄片鉴定㊁成像测井资料ꎬ结合曹妃甸A油气田的开发动态情况ꎬ研究花岗岩潜山储层结构特征ꎬ分析生产井见水原因ꎮ花岗岩基岩潜山由于受到的风化作用程度不同ꎬ储集层类型由上部的裂缝-孔隙型向下逐渐过渡为孔隙-裂缝型㊁裂缝型ꎬ下部储层发育的大量中高倾角裂缝成为储水空间和沟通底水的主要通道ꎻ上部储层顶部因沉积期的流水搬运作用而形成细粒充填带ꎮ古地貌是细粒充填带发育的主控因素ꎬ古地貌地势越低的部位ꎬ裂缝充填程度越高ꎮ曹妃甸A油气田是由花岗岩基岩与上覆砂砾岩层组合形成的复合型油藏ꎬ其开发动态亦表明:中高倾角缝是沟通底水的主要通道ꎬ而细粒充填带具有阻碍底水突进的作用ꎮ曹妃甸A油气田的E3㊁E4井区的潜山上部砂砾岩层ꎬ处于古地貌地势较低部位ꎬ应成为下一步开发调整的主要方向ꎮ关键词:沙垒田凸起ꎻ花岗岩潜山油藏ꎻ储层结构ꎻ曹妃甸油气田中图分类号:TE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980(2019)05-0001-05㊀㊀基岩潜山是由变质岩或火成岩组合的古老地层ꎮ其中ꎬ花岗岩潜山油藏在油气勘探开发中所占比重虽然不大ꎬ但在某些盆地已成为重要的勘探目标ꎮ越南湄公河盆地的白虎油田是世界上最大的花岗岩油田ꎬ在2002 2007年间的平均产油量达1330ˑ104t∕aꎬ其中90%来自基岩潜山[1]ꎮ我国在辽河坳陷于1972年发现了第一个潜山油田 兴隆台油田ꎻ1982年在大民屯凹陷部署的胜3井ꎬ在太古界混合花岗岩储层中获得工业油流[2-3]ꎮ2012年在渤海东部发现的花岗岩潜山油藏 蓬莱9-1油田ꎬ钻探19口井ꎬ落实探明石油地质储量近2ˑ108m3[4]ꎮ锦州25-1南油田是我国在渤海海域投产的大型混合花岗岩潜山油气藏ꎬ探明石油地质储量约7772ˑ104m3ꎬ天然气地质储量约136ˑ108m3[5]ꎮ近年来国内有不少学者对花岗质基岩潜山储层进行了研究ꎮ如有的学者在研究乍得Bongor盆地花岗质基岩潜山储层特征时ꎬ将其划分为风化淋滤带㊁缝洞发育带㊁半充填裂缝发育带和致密带[6]ꎻ有的学者将辽河坳陷兴隆台古潜山ꎬ划分为表生淋滤型和深部裂缝型[2]ꎻ有的学者将渤海锦州25-1S油田的变质花岗岩潜山ꎬ划分为风化黏土层㊁半风化壳上段与半风化壳下段和基岩致密带[7]ꎮ有关研究多是基于储层发育特征及油气成藏规律的探讨ꎬ而对储层结构及其对油田开发的影响研究较少ꎮ本次研究ꎬ以渤海海域沙垒田凸起周边投产的中小型花岗岩潜山油田为例ꎬ根据岩心观察㊁薄片鉴定㊁成像测井及油田开发动态资料等ꎬ探讨了花岗质基岩潜山储层结构及水淹机制ꎮ1㊀花岗岩潜山储层结构特征渤海海域的沙垒田凸起是位于埕宁隆起之上的二级构造单元ꎬ盖层主要为上第三系ꎬ斜坡部位有少量东营组地层ꎬ基底岩石大部分属前寒武纪ꎮ凸起区大面积分布的黑云母二长花岗岩ꎬ曾长期处于地表风化环境ꎬ又经过多期构造活动ꎬ破碎带比较发育ꎬ是花岗岩型油藏储集空间发育的良好场所ꎮ花岗岩基底潜山ꎬ早期在构造应力㊁压力卸载等作用下ꎬ上部的岩石易碎裂ꎬ形成裂缝ꎻ后期经过长时期的物理化学风化ꎬ大气和水沿裂缝进入内部ꎬ对裂缝进行溶蚀㊁改造ꎮ在风化壳的剥蚀搬运作用较1弱时ꎬ发育完整的风化壳结构得以保留ꎻ而在风化速度小于剥蚀搬运速度时ꎬ风化残积物刚形成即被搬运走ꎬ风化壳中只发育半风化岩石ꎮ由于受风化作用的程度不同ꎬ储集层类型由潜山上部的裂缝-孔隙型ꎬ向下逐渐过渡为孔隙-裂缝型㊁裂缝型ꎮ潜山上部受风化剥蚀作用强烈ꎬ主要发育裂缝-孔隙型储层ꎬ岩石破碎ꎬ结构疏松ꎬ储集空间主要以粒间孔㊁溶蚀孔为主ꎬ发育大量网状缝㊁微裂缝(见图1)ꎮ测井特征表现为低电阻率㊁高中子㊁低密度ꎬ曲线幅度值差异较大ꎬ呈锯齿状ꎮ据测井解释ꎬ孔隙度平均在10%左右ꎬ试井渗透率可达1800ˑ10-3μm2ꎬ为高孔㊁特高渗储层ꎮ钻井过程中出现多次钻具放空和钻井液漏失现象ꎮ潜山顶部物性较差ꎬ充填程度较高ꎬ充填物多为泥质㊁硅质㊁钙质ꎮ图1㊀花岗岩潜山上部储层特征(CFDX-1井)㊀㊀潜山下部主要发育孔隙-裂缝型㊁裂缝型储层ꎬ岩石结构完整ꎬ断裂及构造缝发育ꎬ以大型中高倾角裂缝为主(见图2)ꎮ据测井解释ꎬ孔隙度不到3%ꎬ渗透率不超过0.1ˑ10-3μm2ꎬ为特低孔㊁特低渗储层ꎮ但在沙垒田凸起钻遇潜山裂缝型储层ꎬ同样出现了钻具放空和钻井液漏失现象ꎬ漏失量甚至达2 5ˑ104m3ꎮ图2㊀花岗岩潜山下部储层特征(CFDX-1井)2㊀㊀因此ꎬ深部的断裂及大型中高倾角裂缝带ꎬ可能成为该类储层主要的储集空间和导流通道ꎮ野外考察花岗岩潜山地质模式时也发现ꎬ在风化壳下部发育高倾角构造缝ꎮ这些高倾角构造缝规模较大ꎬ纵向上上下连通ꎬ平面上相互切割ꎬ延伸较远(见图3)ꎮ花岗岩潜山深部断裂型储层ꎬ断裂和裂缝发育ꎬ为有效储集层[2]ꎮ图3㊀内蒙古凉城岱海地区野外的花岗岩2㊀细粒充填带的发育机制及主控因素花岗岩潜山储层顶部往往发育细粒充填带ꎮ这是由于在埋藏早期ꎬ潜山顶部受侵蚀㊁剥蚀作用ꎬ水携带黏土㊁矿物沿着潜山不整合面流向古地貌低部位ꎬ造成古地貌低部位的孔洞缝被严重充填而形成的(见图4)ꎮ因此ꎬ古地貌对细粒充填带的发育和展布具有控制作用ꎮ古地貌地势越低ꎬ细粒物沉积作用越强烈ꎬ裂缝充填程度越高ꎮ图4㊀花岗岩潜山顶部细粒充填带发育模式示意以曹妃甸X油田为例ꎮ其潜山储层顶部主要以物理风化缝和溶蚀孔隙为主ꎬ为裂缝-孔隙型储层[8]ꎬ厚度在50m左右ꎮ古地貌低部位的岩心资料及扫描电镜观察结果显示ꎬ孔㊁缝的黏土化㊁化学胶结极为严重ꎮ处于古地貌高部位的CFDX-1井ꎬ在潜山顶部2800 2817m段的测试资料显示ꎬ压差为0.512MPaꎬ日产油470.69m3ꎬ日产气5625.00m3ꎮ处于古地貌低部位的CFDX-2D井ꎬ在潜山顶部2809 2830m段的测试资料显示ꎬ压差为4.153MPaꎬ日产液仅21.64m3ꎻ后期在CFDX-2D井原轨迹基础上向下加深钻进6.5mꎬ井轨迹为CFDX-2DSꎬ生产测试压差为1.995MPaꎬ日产油361.10m3ꎬ日产气5743.00m3(见图5)ꎮ这说明该油田的花岗岩潜山顶部储层段ꎬ在古地貌高部位的物性较好ꎬ是有利的储集空间ꎻ在古地貌低部位ꎬ潜山顶部约20m厚的储层已被泥质㊁硅质等细粒物严重充填ꎬ属于物性较差的储集层ꎮ图5㊀曹妃甸X油田油藏特征及钻井示意3㊀油田开发情况曹妃甸A油气田发育于沙垒田凸起斜坡带上ꎬ是东三段底部砂砾岩层直接披覆于花岗岩潜山之上的复合油气藏ꎮ资料表明ꎬ花岗岩潜山油藏储层结构与曹妃甸X油田基本一致ꎮ其上部的砂砾岩厚度为10~50mꎬ测井孔隙度平均15%ꎬ渗透率平均为50ˑ10-3μm2ꎻ下部为典型的花岗岩潜山储层ꎬ纵向上具有分带性ꎬ储集空间由裂缝-孔隙型向裂缝型过渡ꎮ根据常规认识ꎬ砂砾岩与潜山为一套油水系统ꎬ按一套层系开发ꎬ开发过程受到潜山和砂砾岩的共同影响ꎮ根据成像㊁阵列声波等测井资料ꎬ分析曹妃甸A油气田储层裂缝发育特征ꎮ该油气田潜山储层下部裂缝段发育大量高倾角构造缝ꎮ如E1井ꎬ在垂深3775 3993m井段共发现16层112m裂缝段ꎬ总裂缝密度为1.4~3.5条∕mꎬ平均2条∕mꎻ相对有效裂缝密度仅为0.03~1.17条∕mꎬ平均0.34条∕mꎬ有效裂缝段共13层89.5mꎬ占总裂缝段的79.9%ꎮ裂缝产状南倾为主ꎬ其次为北倾和西倾ꎬ局部有南北共轭缝ꎮ其中ꎬ近东西走向的裂缝约占总裂缝的60%ꎬ该走向裂缝密度为0.2~2.6条∕mꎬ平均1.2条∕mꎬ裂缝倾角一般在70ʎ左右ꎮ这些高倾角构3造缝是油田开发中沟通底水㊁造成含水率迅速上升的重要通道[9-14]ꎬ而潜山顶部的细粒充填带可以作为底水锥进的天然屏障ꎮ运用恢复油田古地貌的方法ꎬ对潜山顶部细粒充填带的有利发育区域进行预测ꎮ曹妃甸A油气田东三段沉积巨厚泥岩ꎮ以东三段顶为标志层ꎬ利用层拉平技术ꎬ对油田古地貌进行恢复ꎬ结果表现为北高南低的形态ꎮE2㊁E6井区在高部位ꎬE5井在古地貌斜坡带ꎬE3㊁E4井在该区沉积的低部位(见图6)ꎮ根据古地貌对细粒充填带的控制作用ꎬE2㊁E6井区位于古地貌高部位ꎬ细粒充填带不发育ꎻE3㊁E4井区位于古地貌低部位ꎬ细粒充填最为严重ꎻE5井区位于古地貌的斜坡区ꎬ裂缝充填程度介于E2㊁E3井区之间ꎮ图6㊀曹妃甸A油气田东三期沉积古地貌㊀㊀细粒充填带的发育程度与高倾角裂缝的底水锥进程度关系密切ꎮ以北部古地貌高部位的E2井和低部位的E4井为例ꎮE2井的无水产气期仅100~130dꎬ累计采气(0.08~0.17)ˑ108m3ꎬ生产井即出现暴性水淹ꎮE4井的无水产气期为1300dꎬ累计采气4.1ˑ108m3ꎬ经历了相当长的无水采气期ꎮ处于古地貌低部位的E3㊁E4井区ꎬ潜山顶部发育细粒充填带ꎬ其阻隔作用导致直接披覆于潜山上部的砂砾岩层未遭水淹ꎮ因此ꎬE3㊁E4井区潜山上部的砂砾岩层ꎬ应该是该油田下一步开发调整的主要方向ꎮ4㊀结㊀语花岗岩基岩潜山受风化作用程度不同ꎬ储集层类型由潜山上部的裂缝-孔隙型向下逐渐过渡为孔隙-裂缝型㊁裂缝型ꎮ其中ꎬ裂缝-孔隙型储层受剥蚀作用强烈ꎬ孔洞缝大量发育ꎬ储层物性好ꎻ孔隙-裂缝型㊁裂缝型储层ꎬ表现为致密的花岗岩基质内部受断裂节理作用影响而发育大量中高倾角裂缝ꎬ这些裂缝成为储水空间和沟通底水的主要通道ꎮ花岗岩潜山储层顶部ꎬ因早期流水搬运携带的黏土㊁矿物充填而形成细粒充填带ꎮ古地貌是充填程度的主控因素ꎬ古地貌地势越低ꎬ细粒物沉积作用越强烈ꎬ裂缝充填程度越高ꎮ曹妃甸A油气田是砂砾岩直接披覆于基岩潜山之上的复合油气藏ꎮ开发实践表明ꎬ开采动态与潜山顶部细粒充填带的发育程度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古地貌高部位细粒充填带不发育ꎬ生产井投产3个月即出现暴性水淹ꎻ古地貌低部位细粒充填带较为发育ꎬ这里的生产井见水时间晚ꎬ采出程度高ꎮ因此ꎬ细粒充填带是阻碍底水突进的天然屏障ꎬ古地貌低部位的砂砾岩层应该是油田下一步开发调整的主要方向ꎮ参考文献[1]陈志海ꎬ牟珍宝ꎬ孙钰.越南白虎油田缝洞型基岩油藏特征与开发对策[J].中外能源ꎬ2009ꎬ14(9):45-49.[2]慕德梁.辽河坳陷兴隆台古潜山深部油藏地质特征及勘探意义[J].特种油气藏ꎬ2007ꎬ14(3):16-20.[3]刘敬ꎬ钱宝娟ꎬ杨景勇ꎬ等.兴隆台潜山带结构特征及成因探讨[J].特种油气藏ꎬ2010ꎬ17(2):19-24.[4]王昕ꎬ周心怀ꎬ徐国胜ꎬ等.渤海海域蓬莱9-1花岗岩潜山大型油气田储层发育特征与主控因素[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ꎬ2015ꎬ36(2):262-270.[5]徐国雄ꎬ徐方雪ꎬ宁永庚ꎬ等.锦州25-1南油田某井人工举升时机分析[J].广东化工ꎬ2018ꎬ45(14):96-98.[6]窦立荣ꎬ魏小东ꎬ王景春ꎬ等.乍得Bongor盆地花岗质基岩潜山储层特征[J].石油学报ꎬ2015ꎬ36(8):897-4904.[7]黄保纲ꎬ汪利兵ꎬ赵春明ꎬ等.JZS油田潜山裂缝储层形成机制及分布预测[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ꎬ2011ꎬ32(5):710-717.[8]陈宏达ꎬ于福华.渤海西部曹妃甸1-6花岗岩潜山油藏的发现[J].中国海上油气(地质)ꎬ1995ꎬ9(2):111-115.[9]李宗宇.塔河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油井见水特征浅析[J].特种油气藏ꎬ2008ꎬ15(6):52-55.[10]赵杰ꎬ于红枫ꎬ王宇ꎬ等.塔中西部奥陶系缝洞型油藏见水特征分析[J].复杂油气藏ꎬ2013ꎬ6(1):34-37. [11]张锦波.混合花岗岩古潜山油藏中高产裂缝带的预测方法[J].石油勘探与开发ꎬ1985(4):8-12.[12]张学臣.任丘潜山油藏高含水期的堵水实践与认识[J].油气采收率技术ꎬ1997ꎬ4(2):36-41.[13]马波ꎬ高雪ꎬ唐秀军.白豹油田长6油藏裂缝见水类型研究[J].地下水ꎬ2016ꎬ38(1):184-185.[14]屈乐ꎬ孙卫ꎬ刘哲ꎬ等.牛圈湖油田储层潜在裂缝特征及注水开发对策[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ꎬ2010ꎬ25(3):33-37.StudyonStructuralFeatureofGraniteBuriedHillReservoir—TakingtheOilfieldsAroundtheShaleitianBulgeinBohaiasanExampleLIUHongzhou㊀WANGYue㊀JIANGYong㊀LIZhenpeng㊀WUHaojun(BohaiOilResearchInstituteꎬTianjinBranchofCNOOCLtd.ꎬTianjin300459ꎬChina)Abstract:ThegraniteburiedhillreservoirsaroundtheShaleitianbulgeintheBohaiSeaareahavealargediffer ̄enceinthewaterseeingsituationafterproduction.Accordingtocoreobservationꎬthinsliceidentificationandima ̄gingloggingdataꎬcombinedwiththedevelopmentdynamicsofCaofeidianAoilandgasfieldꎬthestructuralcharac ̄teristicsofgraniteburiedhillreservoirsarestudiedꎬandthecausesofthewaterseeinginproductionwellsarealsoanalyzed.Duetothedifferentdegreeofweatheringofthegranitebedrockꎬthereservoirtypegraduallytransitionsfromtheupperfracture-porositytoporosity-fracturetypeandthefracturetype.Alargenumberofmediumandhighdipfracturedevelopedinthelowerpartbecomethemainchannelforwaterstoragespaceandcommunicationbottomwater.Thetopoftheupperfracture-porosityreservoirformsafine-grainedfillingzoneduetotheflowofwaterduringthedepositionperiod.Thepaleo-geomorphologyisthemaincontrollingfactorforthedevelopmentofthefine-grainedfillingbeltsandthelowerthepaleo-geomorphicterrainꎬthemoreseriousthedegreeofcrackfilling.TheCaofeidianAoilandgasfieldisacompositereservoirformedbythecombinationofgranitebedrockandoverlyingglutenite.Thedevelopmentaldynamicsalsoindicatethatthemedium-highdipfractureisthemainchan ̄nelforcommunicatingthebottomwaterꎬandthefine-grainfillingbelthastheeffectofhinderingthebottomwa ̄ter.TheupperglutenitelayeroftheburiedhillintheE3andE4wellareasofCaofeidianAoilandgasfieldislo ̄catedinthelowerpartofthepaleo-geomorphicterrainandshouldbethemaindirectionforthenextdevelopmentandadjustment.Keywords:ShaleitianbulgeꎻgraniteburiedhillreservoirꎻreservoirstructureꎻCaofeidianoilandgasfield5。
古潜山油气藏研究综述
![古潜山油气藏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2a45bef9856a561252d36f77.png)
第21卷 第3期地 球 物 理 学 进 展V ol.21 N o.32006年9月(页码:879~887)P ROG RESS IN G EOP HY SICSSept. 2006古潜山油气藏研究综述李 军1, 刘丽峰2, 赵玉合1, 涂广红1, 周立宏3, 肖敦清3, 高嘉瑞3(1.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29; 2.中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3.中国石油大港油田公司,天津300280)摘 要 文章介绍了古潜山油气藏的勘探历史、研究现状、分类及特征,并指出开展/残留盆地0的研究对古潜山油气藏的勘探具有指导意义.作者按照简单易行的原则,将古潜山油气藏分为两大类共六种.随后作者阐述了形成大型古潜山油气藏的条件,包括构造背景、沉积环境以及成藏配置等等,最后文章介绍了古潜山油气藏勘探的重要技术,主要有叠前深度偏移处理、综合地球物理方法以及古潜山内幕裂缝预测技术等等.关键词 古潜山油气藏,残留盆地,勘探技术中图分类号 P6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2903(2006)03-0879-09A review of study on ancient buried hill reservoirLI Jun 1, LIU L-i feng 2, ZH A O Yu -he 1, TU Guang -hong 1, ZH OU L-i hong 3,XIA O Dun -qing 3, GA O Jia -rui3(1.Institute of Geolog y and Ge op hy sics ,Chinese A cade my of Science s,B eij ing 100029,China;2.Ex ploration &Pr oduc tion Re se arch I nstitu te .S IN OP EC,B eij ing 100083,China3.Dag an g oilf ie ld Comp any ,CN PC,T ianj in 300280,China)Abstract T he paper intr oduces ex plo rato ry histo ry,present study status ,catego ry o f ancient buried hill reserv oir and featur es o f ancient bur ied hill,and the author thinks the study o f /pr eser ved basin 0can g uide the explorat ion o f ancient bur ied hill reservo ir.T he author calssifies ancient bur ied hill r eser vo ir as six types w ith convenient and feasible princ-i ple.M o reov er,t he autho r fo rmulates the conditio ns of fo rming g r eat ancient buried hills reserv oir ,w hich include tec -to nic backg round ,sediment ary envir onment and co nf igurat ion o f fo rming r eser vo ir.Finally ,the key techno lo gies of ex-plorat ion of ancient buried hill is presented,w hich inv olve 3-D prestack depth mig ratio n,interg rat ed geo physical t ech -nolog ies and fr actur e pr ediction technolog ies of internal ancient bur ied hill ,etc.Keywords ancient buried hill r eser vo ir,preserved basin,explo rato ry technolog y收稿日期 2006-01-10; 修回日期 2006-03-20.基金项目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重大项目(KZCX1-SW -18-01)和大港油田基础外协项目(JS FW -0000-00341)资助.0 引 言石油和天然气是工业的命脉,是国家极其重要的战略资源.随着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以及对油气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迫切需要立足国内找出更多的油气资源来.过去中国油气资源的第一次创业,新生代陆相碎屑岩沉积盆地作出巨大贡献,但预计2010年我国石油缺口将达0.8~ 1.2亿吨.这种情况严重影响着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第2轮油气评价认为,中国石油资源量为940@108t,天然气为38@1012m 3,但探明率石油为22%,天然气仅7%[1].这样,在继续寻找新生代陆相碎屑岩沉积盆地油气资源的同时,还应及早开拓新的勘探领域,探索前新生代(中生代、古生代、甚至元古代)的油气资源[2,3].目前国内前新生代海相残留盆地中从古潜山探明的储量已占相当比例.据统计,渤海湾盆地已知的61个古潜山油气藏的探明储量占盆地总储量的10.4%.其中辽河坳陷的8个古潜山油气藏占坳陷油气总储量的20.3%;黄骅坳陷(8个)占2.9%;济阳坳陷地球物理学进展21卷(20个)占14.8%;冀中坳陷(21个)占59.7%;渤海海域(4个)占2.3%.中国油气的潜力巨大,还有大量的油气资源有待于发现和开发,古潜山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领域.1古潜山勘探进展和研究现状1.1古潜山的概念古潜山是古地貌的一种形态,地层经过地壳变动后的长期风化剥蚀,造成表面形态的高低不平,后来再次下沉被新生代沉积层所覆盖,其中突起的山丘就称为古潜山.古潜山油气藏具有三个条件:)是油源问题,古潜山自身没有油源,必须借助于能与生油层沟通的不整合面、断面或渗透性岩层使生油层中的油气运移进入古潜山储集层;二是储层问题,古潜山的主要储集空间为次生孔隙和裂缝双介质系统,特别是遭风化溶蚀形成的古岩溶型溶蚀孔洞是优良的储集空间;三是圈闭问题,大多数情况下古潜山本身没有封盖层,需要依靠上覆非渗透性岩层作为盖层.1.2古潜山油气藏勘探进展及研究现状古潜山油气藏的勘探始于1909年,美国在勘探中、新生界油气资源时,在俄亥俄州中部辛辛那提隆起东买发现了摩罗县古潜山油田.油井初期日产原油31.8m3.随着一系列高产古潜山油藏的发现,各国开始重视古潜山油藏的勘探开发工作.目前在美国、俄罗斯、西班牙、澳大利亚、加拿大、埃及、利比亚、委内瑞拉、阿尔及利亚、伊朗、巴西、摩洛哥、安哥拉、前南斯拉夫、匈牙利、罗马尼亚、越南等国家都发现了古潜山油气田.国内古潜山油藏的勘探是以任丘油田的发现为转机的,任丘潜山油田是我国第一个在中上元古界海相碳酸盐岩古潜山中找到的高产大油田,含油面积80km2,探明石油地质储量4@108t,最高年产量达1352@104t.任丘油田发现以后,国内曾掀起寻找古潜山油藏的热潮,但收效不大,直到油气二次创业理论[1]提出之后,古潜山油气的勘探才有迅速的发展,例如,位于大港油田北大港构造带东北斜坡的千米桥潜山的发现,勘探证明该古潜山风化壳储集层发育,为储量规模近亿吨级的高产油气藏.随着我国一系列古潜山油气藏的发现,说明古潜山已成为我国重要的油气勘探领域,即使是中小型的、隐蔽研究.在古老的地台之上,改造之后保存下来的原型盆地以潜山的形式存在,即逆掩推覆构造或古潜山构造,储集层为碳酸盐岩、花岗岩、火成岩、变质岩等.这样的原型盆地被命名为/残留盆地0,是地壳多旋回运动的产物.从中国海陆大地构造的演化历史可知,古老的陆核华北、扬子、南华、塔里木在古特提斯洋中出现,并发育成块体,在其上和边缘形成海相沉积盆地,生成大量的油气并聚集成油气藏.但是在后期的构造演化过程中,原有的盆地遭到挤压改造变形甚至失去盆地的原貌而成为造山带,油气藏遭到强烈的破坏,但是有的盆地仍保留丰富的油气资源.因此,/残留盆地0理论的提出不仅丰富了石油地质理论,同时开启了我国找油的新思路.残留盆地的形成包含两个阶段[7]:在古全球构造体制的制约下形成的古生代原型盆地;在新全球构造体制下经过多期/变格0,在中新生代并列和迭加作用改造之后,形成残留盆地.几十年的油气勘探工作证明,我国东部和西部都存在残留盆地,目前不仅已在华北地区的冀中、济阳、辽河、黄骅、渤中坳陷、东濮凹陷,而且在准噶尔、酒泉、二连、百色、松辽、东海、北部湾、苏北盆地等地区都发现了前新生代的残留盆地.而古潜山油气藏成功的范例(如冀东油田老堡南1井在奥陶系古潜山获得日产700多立方米的高产油气流)则进一步证明了残留盆地古潜山油气资源是大有可为的.2古潜山油气藏分类及特点2.1分类近年出现对潜山研究的多种分类.毛立言[8]把潜山基本分为地貌山和构造山,而构造山又分为:褶皱山亚类和断块山亚类.王国纯[9]根据潜山的岩性特征分为变质岩储层潜山、火山岩储层潜山、碳酸盐岩储层潜山和碎屑岩储层潜山.谯汉生等[10]主要从渤海湾盆地潜山油气成藏与分布出发,考虑到潜山的成因、形态和储层结构,将潜山分为地貌潜山、断块潜山和不整合潜山三大类.地貌潜山和不整合潜山具有早期成因的特点,而断块潜山一般为后期成因.根据储层的空间分布又将这三大类潜山分为五种类别七类潜山.吴永平等[11]根据构造的形成与盖层沉积的先后关系,将潜山分为三类:①先成地貌潜山,②同生构造潜山③后成构造潜山.根据潜山发育8803期李 军,等:古潜山油气藏研究综述表1 一些古潜山油气藏储层时代及岩性Table 1 Age and lithology of some ancient buried hill reservoirs油田古潜山油藏时代岩性胜利油田桩西、垦利、滨南、义和庄下古生界奥陶系、寒武系灰岩义北、孤南、桩西、垦利中生界砂砾岩王庄太古界泰山群结晶基底变质岩沾化、孤岛中生界煌斑岩义和庄、大王庄上古生界石炭系、二叠系石英砂岩、白云质砂岩华北油田马12太古界变质岩永清、何庄、深县西、任北、苏桥、南孟、龙虎庄、刘其营下古生界奥陶系灰岩薛庄、留北、八里庄西、雁翎、八里庄、任丘元古界雾迷山组藻云岩河间中元古界长城系白云岩、石英岩龙虎庄、南孟下古生界寒武系下统府君山组白云岩南孟下古生界寒武系馒头组泥岩大港油田千米桥下古生界奥陶系第三系底部灰岩、玄武岩辽河油田曙光中上元古界下马岭)铁岭组变质石英砂岩、白云岩、砾岩上元古界雾迷山组白云岩油田杜家台中上元古界大红峪组石英岩兴隆台太古界混合花岗岩图1 济阳坳陷下古生界潜山成因)结构分类[12]F ig.1G enetic and st ruct ur al classif icaton of L ow Paleozoic bur ied -hill in Jiyang D epr essio n [12]块作用、褶皱作用和溶蚀作用形成,与此对应,可将潜山分为断块山、褶皱山和残山(溶凸).其中断块山可分为单断山和双断山.李丕龙[12~14]按照济阳坳陷潜山的成因类型,将其划分为拉张型、挤压)拉张幕单斜、内幕褶皱.其划分出了四类8种类型潜山(图1).其中,拉张作用形成内幕单斜块断山、内幕单斜断块山、内幕单斜滑脱山;挤压)拉张作用形成内幕褶皱块断山、内幕褶皱断块山、内幕褶皱滑脱881地球物理学进展21卷为了更好地指导潜山油气藏的勘探,作者认为对古潜山的分类应该是简单易行的,即先根据成因分为残丘山和构造山,再根据古潜山的时代分为:中生代潜山、古生代潜山、前寒武纪潜山,共6种类型.2.2古潜山油气藏的特点2.2.1成藏模式复杂由于古潜山油气藏经过多期构造运动改造,形成各种类型的复式油气藏.吴永平等[15]在渤海湾盆地北部奥陶系潜山油藏中就发现有潜山埋藏型、构造反转型、顺层溶蚀)运移型、晚期成岩型以及古生古储型等多种成藏模式,徐国盛等[16]依据岩溶及裂缝的发育状况,济阳坳陷下古生界潜山可分为拱张褶皱型、断裂块断型、风化残丘型和多期构造复合型4种模式.王永诗等[17]把济阳坳陷孤西潜山分为高潜山和低潜山2大类5种潜山油气成藏模式,此外还有/新生古储0以及/自生自储0成藏模式[18~20].2.2.2储集层时代范围广,岩性多样,烃源岩层系多统计中国东部油田古潜山储集层的时代(表1),可以看出各个油田都有古潜山油藏分布,储集层时代从太古宙到中生代都有发育,而且岩性多样,除了灰岩、白云岩、砂砾岩之外,还存在泥岩、变质岩、火山岩等等.古潜山油气藏的烃源岩不仅来源于第三系,比如千米桥潜山油气主要来自板桥凹陷沙三段烃源岩[21~23],还有来自中生界[24]的,如在东海盆地中部隆起带的烃源岩主要是侏罗系湖相泥岩[25,26],此外还有古生界的烃源岩,如在黄骅坳陷南区孔西构造带的孔古3井发现了以奥陶系为油源的原生油藏[15],在东濮凹陷发现了二叠系的烃源岩[27],在塔里木盆地轮南地区与油气相关的烃源岩有两套:寒武系-下奥陶统海相生油岩和中-上奥陶统海相生油岩[28].2.2.3储集空间多为次生,油藏储量丰富,潜力巨大由于储集层发育的时代早,埋藏深,原生孔隙储集性能较差,必须经过后期构造才能成为有利储集层[29],如辽河油田茨榆坨潜山太古界变质岩储集层的储集空间和渗流通道主要为裂缝和微裂隙[30],东濮凹陷上古生界砂岩孔隙类型主要为粒间溶蚀孔、粒内溶蚀孔和晶间孔[27]等等.古潜山油气藏的储量丰富,钻井多为高产油气井.表2和表3分别是冀中坳陷和渤海湾地区古潜9.1341@108t,其深层具有广阔的天然气勘探前景[31].表2冀中坳陷各层系原油储量分布状况表[32]Table2Distribution of oil reserves in seriesof strata in Jizhong D epression[32]层位产层数(个)富集程度(104t/km2)占总储量百分数(%)潜山油田元古界高于庄组1379.70.49雾迷山组8695.370下古生界寒武系497.50.83奥陶系1492.19.34上古生界二叠系220.30.07小计29391.480.83第三系油田下第三系孔店组沙河街组3070.39.34砂一上段东营组972.19.4上第三系馆陶组明化镇组372.00.43小计4271.219.17总计71223.2100表3渤海湾地区各层系含油气潜山探明石油储量表[33]Table3Proven Oil Reserves of oi-l buried hill in seriesof strata in the Bohai Gulf area[33]层位潜山储量(@108t)占潜山总储量(%)分布坳陷M z0.4232 4.7济阳、黄骅C-P0.04550.5济阳O 1.936521.2冀中、济阳、渤中E0.3845 4.2冀中、济阳Pt 5.236357.3冀中、辽河Ar 1.208112.1辽河、渤中合计9.13411003形成大型古潜山油气藏的条件3.1构造背景大型古潜山的形成都经过了复杂的构造运动,首先要有长期稳定的沉积期,其次要有大的构造运动,一方面使储集层抬升遭受风化淋滤,形成局部凸起和储集空间,另一方面构造运动形成的大断裂8823期李军,等:古潜山油气藏研究综述刘光鼎指出中国大地构造格架的形成过程中依次出现了5幕演化史[1],较全面论述了古潜山形成的构造背景.古生代末期中国大陆形成之后,湖泊、河流中的有机质降解生烃,经过运移在新、古近系地层中赋存成藏,即新生代陆相碎屑岩油气.但是,在古生代期间,中国大陆处于华北、扬子、华南、塔里木等块体逐渐拼合的过程中,块体之间有海水覆盖,生成碳酸盐岩沉积,它们具有比河湖优越得多的生油条件和广阔得多的容纳空间,更何况海水中大量生物的快速繁衍为生油提供了物质基础.它们所富含的油气不可能在其后的构造运动中被破坏殆尽,总有一部分被完整地以古潜山的形式被保留了下来.因此,在这些残留盆地的古潜山中应该能找到相当多的油气资源.构造运动对古潜山油气藏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34],如渤海湾地区在多旋回走滑伸展断裂活动中,形成了基岩掀斜断块构造,后经过第三纪多期水进超覆层披盖基岩块体形成不同位序潜山油气藏[35~37].对济阳坳陷前中生界潜山的研究[38,39]表明:古生代两次大隆大坳和轻度褶皱奠定了潜山构造带的形成基础,印支期的构造运动提高潜山储层性能,燕山晚期以来的张性块断作用,使得局部剥蚀潜山定型和断块潜山形成.而塔里木盆地轮南潜山构造演化也经历了4个主要阶段[40],对岩溶发育、构造格局与储集空间的形成有重要控制作用.3.2沉积环境中国海相碳酸盐岩分布面积为344@104km2,占大陆沉积岩总面积的40%.主要分布在塔里木地块、华北地块和扬子地块.海相地层的石油资源量为92@108t,占我国石油资源量的9.5%~ 13.3%;天然气资源量为17@1012m3,占我国天然气资源量的58%~59.1%[41].海相沉积环境碳酸盐岩储层为主的古潜山油气藏具有富集高产的特点.渤海湾盆地中上元古界和下古生界两个层系的碳酸盐岩储层所探明的石油储量占到的比例高达82.7%.这类古潜山油藏一般具有油层厚度大,储量丰度高的特征[10].(1)碳酸盐岩储层的储集空间主要有基质孔隙、溶蚀孔隙、裂缝孔隙三种类型.从目前发现的碳酸盐岩油气藏来看,油气主要储集在裂缝和溶蚀孔隙中,原生沉积形成的基质孔隙虽然也能储集油气,但储集能力有限,所占的比例很小.溶蚀和裂缝孔隙基本中伴生有大量的断层和裂缝,这从大量潜山井的裂缝识别测井和岩心观察得到证实;二是带有大量断层和裂缝的古构造又经过长期的风化淋滤以及地下水的作用,把原来形成的断层和构造裂缝进一步改造,不但扩大和连通了原有的裂缝孔隙,而且多期的岩溶作用形成了大量新的溶蚀孔洞[42~45].(2)碳酸盐岩储层早期形成的孔洞和裂缝受埋深成岩作用的影响较小,潜山埋至深层后仍然能保存大量的早期形成的孔洞和裂缝.因此,深古潜山的勘探要以碳酸盐岩储层潜山为主.冀中潜山探明石油储量为54595@104t,几乎都为碳酸盐岩的白云岩和石灰岩,其中大于3000m深度的古潜山石油探明储量加在一起共为46311@104t,占潜山探明总储量的84.8%.由此可见,碳酸盐岩潜山储量纵向上的分布在深层占有较高的比例.3.3成藏配置古潜山油气藏的形成,首先要有区域上成油条件的配置,也就是一个凹陷和含油气系统中要具备潜山成油的基本条件.其次看是否具有潜山成藏的良好配置.谯汉生等针对渤海地区指出/早隆、中埋、后沉0配置的碳酸盐岩潜山最有利于油气的成藏[10].成藏的最佳配置应该是在古近系沉积前形成古地貌的早隆潜山,这种潜山一般经受了比较强烈的风化淋滤,储集空间比较发育.良好生油层不断向潜山超覆覆盖中期掩埋,形成较好供油条件和潜山盖层的中位潜山.后期生、排烃潜山聚油成藏时期要形成区域性整体稳定沉降才有利于潜山的成藏.例如辽河盆地大民屯凹陷曹台基岩潜山油藏的烃源岩沙四段暗色泥岩正处于生烃高峰期,而且油藏尚处于油气充注阶段[46].非生油岩覆盖的潜山需要供油通道,使潜山能与深部的生油层沟通.这种通道主要为通到下伏生油层的供油断层,使深部生油层的油气通过活动开启的供油断层向上运移进入没有与生油层接触的潜山[47].油源断层要在下伏生油层油气主要生成、运移期活动开启,以便使深部生成的油气向上运移.油源断层的活动期与油气主要运移期的配置十分重要,配合的好就能形成良好的供油通道.而到后期,供油断层的活动逐渐衰退停止,能对形成的潜山油气藏起到良好的保存作用[48~50].古潜山油气藏成藏的一个重要条件是潜山供油的方式[51],潜山的供油方式以有效烃源岩覆盖并直接与潜山接触的双重多883地球物理学进展21卷最差.4古潜山油气藏勘探技术古潜山油气藏的勘探采用过多种方法,包括化探方法[52]以及物探方法(重力勘探、电磁勘探、放射性勘探和地震勘探),以及两种以上方法的综合应用[53].在油气勘探的众多技术方法中,地震勘探无疑占据着主导地位,国内外许多大型古潜山油气田都是利用地震方法勘探而发现的.特别是随着3D 地震技术的发展,可以对地层进行连续的面积追踪,能够精细地反映出地层结构及断层分布[54].相对于其他类型油气藏的勘探,由于潜山油气藏的特殊性,地震勘探常常受到限制,必须开展综合地质地球物理研究,才能获得大的突破.与勘探其他类型的油气藏不同,一些独特的地震勘探技术在古潜山油气藏的勘探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55].4.1叠前深度偏移处理通过地震资料,不仅可以准确地落实古潜山位置、形态、埋深等,而且还可以用来研究古潜山的地质层位、油气成藏条件和油气藏类型,以及预测古潜山储层缝洞发育等.在古潜山发育地区,普遍存在构造倾角大,地层速度横向变化剧烈的现象.而地震资料的常规处理是以局部水平层状介质模型作为前提条件,面对如此复杂的地质体无法形成对地下介质的正确成像.叠前深度偏移采用的速度)深度模型是对地下介质的速度场分布的最佳近似,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弥补常规处理方法的缺陷,达到对复杂地质体精确成像的目的[56~60].1996年,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杨长春博士与胜利油田合作,研究的二维叠前深度偏移技术,在精细速度分析的基础上处理反射地震资料,解释出古潜山内幕为两条逆掩断层制约下的古生代地层及众多断层的展布.根据这些研究结果建议的胜海古二井在2900m深度的古生代海相白云岩风化壳中,钻遇工业油流,日产1059t,这是地球物理方法寻找前新生代油气资源的一次成功实践,也证明了叠前深度偏移技术是勘探古潜山一类复杂地质体的重要技术方法.4.2综合地球物理方法各种地球物理方法的综合运用是勘探大型古潜山油藏必不可少的手段[61].目前,重力勘探潜山一般用布格重力异常、剩余重力异常和重力二阶导数等资料[62,63].重力勘探从毫伽级提高到微伽级(m Ga-l L Gal).布格重力异常有强的区域重力背景,可用于区域研究.对大多数中、小型潜山和埋藏较深的古潜山,常用消除区域重力背景后能较清楚地显示局部异常的重力二阶导数、剩余重力异常[64~67].研究表明,在渤海湾地区剩余重力异常与古潜山的分布有较好的对应关系①.尽管磁力勘探有光泵磁力仪使勘探精度提高2个数量级,但从已完成的实际航磁结果看,磁异常和古潜山局部构造之间直接的对应关系还不太明确.磁力勘探常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可以反映火成岩及结晶基岩的分布.一方面,消除火成岩对重力勘探的影响.另一方面,磁法在了解古潜山概况,更准确地确定隆起区和断裂的位置方面有重要的作用.电法勘探中标志层的研究至关重要.其应具备的条件是地层无导电能力、有相当大的厚度并连续分布.古潜山构造主体通常是由以高电阻率为特征的元古界)古生界基岩构成,其上直接披覆低电阻率特征的新生界和部分中生界地层,这种地电构造模式为电磁法进行古潜山勘探提供了良好的地球物理条件,可以作为地震勘探方法的重要补充[68,69].而下古生界地层具有电阻高、密度大、速度高的特征,很可能成为电法标志层,重力密度界面和波阻抗界面,因而古潜山圈闭产生电法正异常、重力正异常和强振幅反射波的异常特征,从而可以进行联合反演,消除多解性[70].潜伏在古近系生油岩之下的古潜山,往往是主要的密度界面,又能形成很强的地震反射,磁性上也存在一定差异,为利用重磁)地震综合研究方法寻找古潜山油藏提供了物理基础[71].中科院知识创新重大项目①针对环渤海湾地区的前新生代油气资源研究,初步形成了一套利用综合地球物理方法研究残留盆地宏观构造格架的方法技术流程.由于一般情况下新生界与中生界之间存在较明显的密度差异,在地震与钻井资料控制下,可以此正演出新生界引起的重力效应并利用数学方法获得深部重力效应,将它们从区域布格重力异常中排除,所得到的剩余重力异常可以反演出重力基底的分布.同理,用区域磁力异常反演可得到磁性基底的分布,由重力基底深度减去新生界底界深度就可得到环渤海湾地区884。
变质岩潜山油藏储层特征及高效开发建议
![变质岩潜山油藏储层特征及高效开发建议](https://img.taocdn.com/s3/m/d86725005f0e7cd184253688.png)
高产井产能影响因素分析
岩性是影响储集性能及油井产能的基本因素 JZ25 - 1S 依据岩心观察和薄片鉴定结果可知 ,
3. 1
油田太古界潜山基底岩性为 1 套混合岩化的花岗 片麻岩, 岩性较单一, 镜下具明显碎裂结构。 按照 长石矿物的种类及其相对含量可细分为斜长片麻 岩和二长片麻岩。
第4 期
, 暗色矿物含量多小于 30%
[6 ]
,
而石英、 斜长石均属脆性粒状矿物, 在构造应力下 暗色矿物为相对韧性矿物, 不易产生 易产生裂缝, 裂缝。平面分布上, 研究区储层岩性中的暗色矿物 由西往东逐渐减少; 而在北东往南西走向上, 黑云 母减少, 角闪石增加, 暗色矿物总量上无明显规律。 JZ25 - 1S 潜山岩性整体变化不大, 总体上来说, 属 于片麻岩类及其碎裂岩类, 其中的暗色矿物的含量 变化对储集层有一定的影响。 而岩性对产能的影 响也存在, 构造北部暗色矿物含量高的斜长片麻岩 仍然可以获得高产。 3. 2 构造裂缝的发育程度是潜山油藏高产的关键 因素 断裂作用形成的各级裂缝是控制有效油气储 油气显示较好的井段均与裂缝发育 层的关键因素, 程度有关。裂缝在空间的分布受各构造期次的应 力场及岩性控制, 其规律十分复杂。 影响潜山储层发育的因素有岩性、 古地貌、 埋 深、 风化作用、 潜水和构造运动等。 潜山油藏的形 成与演化主要受构造活动特别是断裂作用的影响 , 是裂缝 形 成、 发 育、 分布及演化的主要控制因 素
统计资料较多的生产井产能差异大 , 累计产油
收稿日期: 20110819 ; 改回日期: 20111212 “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 ( 2011ZX05057 - 001 ) 基金项目: 国家重大专项 1998 年毕业于中国石油大学( 华东) 资源勘查工程专业, 2005 年毕业于中国石油大学( 华东) 矿产普查与勘探专 作者简介: 汪利兵( 1980 - ) , 男, 工程师, 业, 获硕士学位, 现从事油气油田开发地质研究工作。
古潜山内幕构造及储集体刻画——以胜利油区富台潜山为例
![古潜山内幕构造及储集体刻画——以胜利油区富台潜山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2439dc13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28.png)
第45卷 第4期2023年7月物探化探计算技术COMPUTINGTECHNIQUESFORGEOPHYSICALANDGEOCHEMICALEXPLORATIONVol.45 No.4Jul.2023收稿日期:2022 10 09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2074163)第一作者:李卿武(1997-),男,硕士,主要从事油气地球物理勘探相关研究工作,E mail:1603879775@qq.com。
文章编号:1001 1749(2023)04 0435 08古潜山内幕构造及储集体刻画———以胜利油区富台潜山为例李卿武1,王兴建1,2,张 强3,杜玉山3,翟 亮3,徐耀东3,徐彦群3(1.成都理工大学 地球物理学院,成都 610059;2.成都理工大学 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 610059;3.中国石化 胜利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东营 2570121;)摘 要:碳酸盐岩潜山储层蕴含资源量巨大,勘探前景广阔,是胜利油田的接替新领域。
碳酸盐岩潜山油气藏多受构造活动、岩性变化和流体溶蚀等影响,其内幕储集空间非常复杂,油气开发难度大,准确地描述裂缝空间分布是潜山油藏开发的基本前提。
这里以胜利油区富台潜山为例,通过研究该区域的地质背景并结合测井、地震资料对其进行地层划分,以深度学习为辅助手段实现了对全区进行高效的裂缝预测;在裂缝预测结果基础上进行断缝溶储集体刻画,并结合多地层的古地貌准确直观地展示了刻画结果。
关键词:油气勘探;富台潜山;深度学习;裂缝预测;储集体中图分类号:P631.4 文献标志码:A 犇犗犐:10.3969/j.issn.1001 1749.2023.04.040 引言我国海相碳酸盐岩地层分布广,其中蕴含大量油气资源,故其在油气勘探领域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1]。
随着勘探程度加深,碳酸盐岩潜山储层也成为众多学者和勘探家关注的重点。
我国多个含油气盆地内均发现碳酸盐岩储层,如渤海湾任丘潜山储层、冀中坳陷潜储层、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南堡凹陷寒武-奥陶系和济阳坳陷车镇地区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储层等[2]。
油藏存储层建设研讨
![油藏存储层建设研讨](https://img.taocdn.com/s3/m/35ddfdc8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2a.png)
油藏存储层建设研讨1潜山油藏成因及地质特征变质岩潜山在我国东部的渤海湾地区分布广泛。
文中以辽河盆地为例,根据钻井资料,该盆地广泛分布太古界变质岩系,构成其最古老的结晶基底。
基岩受到多次活跃的岩浆影响,不断发生变质作用,造成各类岩错分布。
该区域也曾受多期地质构造作用影响,产生了持续周期性的断裂活动,对潜山的形成及后期潜山披覆构造具有重要影响。
断层作用形成了复杂的断层微裂缝及储层微裂缝,成为成藏过程中油气运移的通道。
潜山带的各侧均存在断距较大的断裂,使生油岩与潜山接触,为变质岩潜山提供区域性大面积的供油窗口,断裂同期产生的不整合面及断面也成为油气运移通道。
上覆泥岩为顶部油气藏提供有效的盖层,由于变质作用,潜山内发育了不同岩性,其中由暗色矿物体积分数较高的斜长角闪岩、基性辉绿岩组成的致密岩层,确保了内幕油气藏的保存。
此类油气藏为常压成藏系统,说明内幕储层相互连通[1-9]。
以胜601潜山油藏为例建立储层地质模型。
2潜山储层建模2.1潜山岩相控制模型相控建模的基本思想,是同一层内相同沉积微相或岩相具有相近的参数分布特征。
辽河油田在长期的地质研究中形成了“优势岩性”理论:在同样构造应力作用下,暗色矿物体积分数较高的岩石塑性较强,不容易产生裂缝,难成为储集岩;暗色矿物体积分数较低的岩石塑性较弱,容易产生裂缝而成为储集岩。
按照岩心分析资料,由各种变质岩暗色矿物的体积分数对变质岩古潜山进行岩石排序,形成岩性序列。
在岩性序列中,靠前的岩性相对于靠后的岩性为“优势岩性”。
根据录井资料,胜601潜山油藏中主要分布混合花岗岩、片麻岩、辉绿岩。
按照暗色矿物体积分数排序如下:辉绿岩片麻岩混合花岗岩。
依据“优势岩性”理论,胜601油藏中易形成储层的岩石岩性依次为混合花岗岩、片麻岩、辉绿岩。
采用序贯指示模拟法进行建模,如图1所示。
变质岩潜山油藏是典型的裂缝性油藏,具有双重孔隙性质,因此,应分别考虑基质和裂缝的性质进行建模。
由于基质属性主要受岩性分布控制,不同岩性油藏的孔隙度、渗透率存在一定差异,因而需要在岩性控制基础上对基质属性进行离散。
浅议车古201块潜山油藏开发对策及效果分析
![浅议车古201块潜山油藏开发对策及效果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a2da11dada38376baf1faed4.png)
浅议车古201块潜山油藏开发对策及效果分析陈领君王小芳(中国石化集团胜利油田分公司河口采油厂,山东东营257200)摘要潜山油藏车古201块于2000年投入开发,2006年转注水开发,近年来由于地层能量有所下降,含水上升,平面矛盾突出,区块稳产难度较大。
针对该区块存在的问题,在精细油层分析的基础上,实施周期注水、电泵提液等措施挖掘区块潜力。
关键词周期注水;潜山;提液;酸压1 油藏概况富台油田车古201块潜山位于山东省无棣县车西地区大王北西南部,构造位置位于济阳坳陷车镇凹陷车西洼陷埕南断裂带下降盘,南邻东风港、套尔河油田,东临大王北油田。
2000年7月完钻的车古201井在沙河街组、古生界钻遇油层,太古界亦有油气显示,其中古生界中途测试3段,获得高产油流,为该块的开发奠定了基础。
到目前为止,该块探明含油面积9.7×km2,地质储量1188×104t,动用含油面积5.3×km2,动用地质储量可采储量677×104t,标定采收率15.1%。
车古201潜山主要受西、北部埕南大断裂控制的背斜型潜山,属内幕潜山,内部受次级断层分割复杂化。
原始地层压力为41.28MPa,饱和压力为28.54MPa。
2. 开发特征与开发简历区块油井平面产能及纵向产能差异大,主要原因为储层发育受岩性因素影响。
边底水不活跃,天然能量不足,初期产量递减呈直线下降,开发初期2002年单井日油为30吨/天,到2003年就下降到14吨,初期下降幅度高达53.3%。
①试采、产能建设阶段(2000—2003.6)。
2000年车古201井投入试采后,日产油达55t,2001—2003年进行新区产能建设,先后动用车古201块、车古204块,共设计动用含油面积11.1km2,石油地质储量1581x104t,新建产能24x104t,最高年产油量6.6x104t。
阶段末开油井18口,日液水平283t/d,日油水平234t/d,含水17.2%,采油速度2.05%,累积采油8.54x104t。
储层特征研究
![储层特征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f0477a58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88.png)
储层特征研究x储层研究是油藏研究的核心,只有在科学地、系统地、定量化的储层研究基础上,才能有效地提高勘探、开发效益,才能准确地评价油藏,预测最终采收率。
(1)储层研究方法储层研究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①地质分析方法是根据钻井取心资料和野外地面露头的观察描述以及实验室分析化验资料,研究储层的沉积特征、成岩作用、成岩序列、微观孔隙结构、粘土矿物及其敏感性以及储层的物性、含油性特征。
②地球物理测井方法在取心关键井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建立测井资料数据库,运用数学地质的方法,研究岩性、物性、含油性与测井信息之间的关系,建立研究区的最佳测井解释模型,从而实现储层参数从取心井到非取心井的最佳求取。
这样就可以使储层参数在平面乃至三维空间的变化规律得以表征。
同时可以通过岩电对比进行沉积微相的研究。
③地震方法把地震资料同测井、地质及油藏工程等资料结合起来,并利用高分辨率地震技术、声阻抗反演技术、井间地震层析成像技术及多波、多分量地震技术,来圈定储层的横向展布,确定厚度变化,估算孔隙度,预测岩性变化、含油气性变化,监测热采前缘等。
④储层动态测试方法主要包括在注水井测吸水剖面、在自喷井上测产液剖面、在抽油井上进行环空测试,以及进行示踪剂测试、压力监测等方面,用以研究储层的生产动态。
(2)储层研究内容储层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如下个方面:①储层非均质研究储层非均质性是指储层的空间分布及内部的各种属性都存在及不均匀的变化。
它分为宏观非均质性和微观非均质性两个方面。
宏观非均质性包含层间非均质性、平面非均质性、层内非均质性三个方面。
层间非均质性是指一个单砂层规模内垂向上的储层性质变化,包括层内垂向上渗透率的差异程度、最高渗透率段所处的位置、层内粒度韵律、渗透率韵律及渗透率的非均质程度、层内不连续的泥质薄夹层的分布;层间非均质性是对一套砂泥间互的含油层系的总体研究,属层系规模上的储层描述,包括各种沉积环境的砂体在剖面上交互出现的规律性、作为隔层的泥质岩类的发育和分布规律及砂体的层间差异;平面非均质性是指一个储层砂体的几何形态、规模、连续性,以及砂体内孔隙度、渗透率的平面变化所引起的非均质性。
巨厚潜山油藏立体开发井网研究与应用
![巨厚潜山油藏立体开发井网研究与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96a9f511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0d.png)
巨厚潜山油藏立体开发井网研究与应用王显荣【摘要】针对兴隆台潜山年代古老、山体巨厚、岩性复杂、裂缝层控、非均质严重的特殊油藏,打破传统的一套层系、一套井网的开发模式,创新认识,设计直井控制垂向、水平井及复杂结构井控制平面的井网,形成了“四段七层、纵叠平错、平直组合”的立体开发井网,深化叠置井网立体开发机理认识,建立平面径向驱、垂向重力驱等驱动方式,建成了百万吨原油生产能力,实现了这一特殊油藏的高效开发.【期刊名称】《内蒙古石油化工》【年(卷),期】2013(039)020【总页数】3页(P154-156)【关键词】巨厚潜山;立体井网;重力驱;高效开发【作者】王显荣【作者单位】中油辽河油田公司,辽宁盘锦 12401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32+4在油气田生产中,井网的选择和部署是油藏开发的关键,井网形式主要受油气田的地质体特征控制。
对于块状和厚层油藏,采用直井或者单层水平井二维面积井网,难以实现油层合理动用,油气储量动用程度低,采油速度低,注水后水驱波及系数低,难以解决厚油藏开采的实际问题。
如何设计立体井网结构是实现该类油藏合理有效开发的关键。
1 油藏地质特征研究兴隆台潜山带构造上位于渤海湾盆地辽河坳陷西部凹陷的中南段,呈北东-南西向展布,由北向南,依次为陈家潜山-兴隆台潜山-马圈子潜山。
该区西临盘山洼陷,北临陈家洼陷,南靠清水洼陷,东侧为冷东深陷带,是典型的“洼中之隆”,具有十分优越的油气成藏条件。
该区钻井揭露的地层自下而上依次为:太古界、中生界、古近系沙河街组、东营组、及新近系地层,共发现了东营组、沙河街组沙一段、沙二段、沙三段、中生界、太古界六套含油气层系,本次研究的目的层为中生界和太古界。
1.1 油藏地质特征研究本次研究最新的三维地震资料为背景,在钻井、测井及岩心分析的基础上,按照全三维构造解释的技术思想,综合了最新的技术和方法,从地震、测井、地质资料重建入手,利用Landmark工作站的功能,结合钻井、试油等地质资料进行精细构造解释。
潜山油藏多元化注水效果评价
![潜山油藏多元化注水效果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75f0b73ca8956bec0975e38d.png)
潜山油藏多元化注水效果评价作者:盖志刚来源:《科学与财富》2019年第35期摘要:沈625潜山为双重介质属性的裂缝型块状碳酸盐岩油藏,在注水开发过程中,存在裂缝系统和岩块系统的两种驱替机理。
通过对油藏特征及驱替机理的深化研究,制定了多元化注水方案,通过多元化注水,提高了油藏水驱效果。
关键词:碳酸盐岩;注水;多元化1、概况沈625潜山为双重介质属性的裂缝型块状碳酸盐岩油藏,基质平均孔隙度4.3%,缝洞系统平均孔隙度0.87%,其中裂缝孔隙度白云岩平均为0.78%,石英岩平均为0.97%。
2、水驱驱替机理在水驱条件下,碳酸盐岩潜山油藏存在两种驱替机理:当裂缝系统为主要储集空间时,驱油过程主要靠驱动压差进行,在油藏的局部范围内以毛管压力的作用微弱地自吸排油;当孔隙基质为主要储集渗流空间,靠水的毛管作用把油从岩块中驱入裂缝内,油再沿裂缝流向油井,实际油藏的开发往往是两种渗流机理的结合。
3、多元化注水效果评价沈625潜山自实施注水开发以来,探索了相应的注水开发方式,形成了潜山油藏的多元化注水技术。
1、“直井+水平井”组合注采沈625潜山完钻多口水平井,数值模拟研究表明:与直井注水相比,水平井注采井网可形成线性驱动,推迟注水突破时间、提高注入水波及效率及油藏采出程度。
为此沈625潜山逐步向“直井注+水平井采”及“水平井注+水平井采”等组合开发方式转变,利用直井注水加直井采油方式(VIVP)、直井注水加水平井采油方式(VIHP)、2口直井采油加1口水平井采油方式(VVIHP)、2口直井注水加2口水平井采油方式(VVIHHP)等多种注采方式,油井见效明显,老井产量稳定,新井投产效果好,区块日产油量稳步提升。
沈625-H11井组共有油井3口,全是水平井,分别为沈625-H12、沈625-H13、沈625-平8。
利用水平井注水井段长,注水量大,注水压力小等优点,转注沈625-H11井给其他三口水平井注水,取得较理想效果,沈625-H11转注后,井组日产油明显上升,目前井组已累计产油8.3345×104t。
运用潜山成藏规律寻找三叠系优质石油地质储量
![运用潜山成藏规律寻找三叠系优质石油地质储量](https://img.taocdn.com/s3/m/ec2e7016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19.png)
运用潜山成藏规律寻找三叠系优质石油地质储量刘安华【摘要】卫城三叠系作为前古近系潜山顶部的一套致密红色砂泥岩沉积地层,电性上位高阻,长期以来由于砂岩基质储层物性差以及受传统认识的束缚而被忽视,直到2007年卫75-10、卫77-3井的钻探成功使三叠系有了重大突破,当时认为油层主要分布在二马营组,和尚沟组油层仅分布在高部位。
对和尚沟组的含油规律上认识不完善。
潜山油藏成藏规律和特征认识到油源和储层是潜山成藏的关键,进一步提高对三叠系油气藏特征、油气聚集规律的认识,进一步扩大三叠系成果,该区进行分层系评价研究,精细刻画了构造格局,明确了油气富集规律,对含油层系有了新的认识取得了新的进展。
【期刊名称】《内蒙古石油化工》【年(卷),期】2011(037)010【总页数】2页(P238-239)【关键词】三叠系;成藏模式【作者】刘安华【作者单位】中原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三城开发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32+8位于生油凹陷中的潜山表层风化壳可形成油气藏,这一观点已被广泛接受,并被勘探所证实。
在这一勘探理论指引下,也加快了三叠系的潜山勘探过程。
2007年申报了文明寨地区三叠系二马营组、和尚沟组新增探明含油面积5.01km 2,石油地质储量184.19×104 t。
从当时钻探情况和试油、试采成果看,油层主要分布在二马营组,而深层系的和尚沟组仅仅只有为77断块区的高部位见到油层的认识。
引发了如下思考:距潜山顶面一定深度的潜山内幕是否有形成油气藏的条件,如果有,那么将开拓出崭新的潜山内幕勘探领域。
1.1 供烃条件决定油气藏规模地化分析表明,中生界三叠系不具备生油能力,三叠系的原油来自于上覆沙河街组地层。
因此三叠系构造与烃源岩配置关系决定油气藏的富集程度。
卫北三叠系构造为双断式地垒构造,双侧均与下第三系沙三下、沙四烃源岩大面积接触,为双断双向供烃,所以卫北地区三叠系的供烃条件最好。
卫城主题构造形似地垒构造,世纪上是由卫西断层控制的单断潜山,西侧与卫西次洼沙三、沙四烃源岩有接触,局部地区还与沙三中盐相接触;东侧三叠系地层东倾延伸至濮卫次洼,下第三系覆盖在三叠系智商,仅由小断层沟通烃源岩,为单断双向供烃,油气富集程度相对较低。
_四性分析法_在_潜山基岩储层评价中的应用
![_四性分析法_在_潜山基岩储层评价中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b6e9afde28ea81c758f5787d.png)
“四性分析法”在××潜山基岩储层评价中的应用倪国辉1,鲍志东2,杜旭东1,康晓泉1(1.中油测井有限责任公司,北京 100043;2.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102249) 摘 要 ××潜山基岩是一套中上元古界的海相碳酸盐岩及滨海碎屑岩地层,具有构造复杂,裂缝发育的特点。
以往在对该储层进行研究时,没有形成一套多学科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因此在对储层评价时,缺乏全面的统一标准。
本文基于“四性分析法”,即储层的岩性、物性、电性及含油性,从基岩岩石学解析及成岩作用分析出发,建立潜山基岩地质特征及潜山储层发育的地质理论模型,结合基岩储层的测井特征以及生产试油资料,对潜山基岩储层进行评价,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四性分析法”充分利用了有限的资料,建立一种适用于潜山海相碳酸盐岩裂缝-溶蚀孔洞型储层的评价方法。
关键词 四性分析法;碳酸盐岩;储层;潜山;基岩1 引言近些年来,随着油田勘探和开发的不断深入,古潜山基岩储层勘探开发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
在对古潜山基岩储层进行评价时,研究人员在不断寻找一种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
如应用神经网络方法对潜山的储集性能进行评价[1];应用成像测井对裂缝等储集空间进行自动识别等[2][3]。
通过对成岩作用的研究来探索影响储层发育的控制因素[4];但是,由于人们对潜山储层的认识不够透彻,以及单一资料评价结果存在多解性,因此,如何系统评价潜山基岩储层并取得与生产的一致性,成为石油专家和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潜山形态为穹窿山,地层主要是元古界海相碳酸盐岩和滨海相碎屑岩。
由于处于构造体系的交汇带上,因此断层复杂,裂缝发育,形成良好的储集空间,沙三期的油气通过潜山断层面及不整合面运移至此,油气富集形成潜山油藏。
本文运用“四性分析法”研究储层的岩性、物性、电性以及含油性之间的相互关系,对储层预测及确定勘探目标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持。
富台潜山油藏试油试采技术应用
![富台潜山油藏试油试采技术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4dfc8a1a55270722182ef702.png)
8 86
1 O0 .3
20 411
车 古 4 1 7 4 O - I 2 0 2 4 l 9 5 O
双孔 测试 曲 0 7 l 线6 测试酸化 2 7 9
车 古 3 9 1 0 O - I 3 7 1 8 均质
2 01 40 80
日增产量 采油指数 采油指数 t / 肝a d 增产倍数
油t 上 t m
测试 酸化 2 3 7
1 24
20 41 1
0 8 l 5 6
7 227 4
缀譬 较燃搭越嫩
关键词:富台潜山油藏 地层测试 酸化压裂
一
、
富台潜 山油藏 的主要特征
( 2 )储 层 渗 透 性 低 。据 富 台油 田 1 2层 地 层 测 试 资 料 统 计 , 储 层 有 效
l _ 裂缝 、孔洞 发育,成藏条件优越 ,产油 能力强。由于受多次构造运
动和长期风化 、 剥蚀 及 岩溶 等 作 用 的 影 响 , 储层裂缝 、 溶洞、 溶孔和孑 L 隙发育 ,
层 资料 ) ,酸 压增 油 气 效 果 非 常 显 著 ( 见表 1 )。 表 1 胜 利 油 田部 分 潜 山 油 藏 酸 压 效 果 有 效 井 层 统 计 表
日产量 井号 井 段程度等地质和油藏特征开展 了早期评价 [ 1 、2 ] 、。 ( 1 )储层结构一般具有双重介质特征 。由于储层裂缝 、溶洞、溶孔发 育, 绝大多数测试层显示双重介质特征 。 如车古 2 0 2 井双对数导数拟合 图( 见 图1 ) 表 明储层裂缝 明显 , 而车古 2 0 1 井等少数井层显示均质特征 ( 见图 3 ), 其 中车 古 2 0 1井储层岩性为奥 陶系灰岩 ,计算表 皮系数高达 7 0 . 0 ,堵塞 比 达 l 1 . 6 储层显示均质特 征很可能与储层遭受严重污染 ( 钻井液堵塞裂缝 、 孔 洞 )有 关 。
潜山油藏精细注水调控技术研究与应用
![潜山油藏精细注水调控技术研究与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910a0cde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51e485d.png)
70一、概况M区块为块状潜山裂缝性油藏,油藏埋深2450m-2825m,上报含油面积8.5平方公里,石油地质储量1025.3万吨,标定采收率22.5%,可采储量230.7万吨。
区块于1985年滚动勘探发现,先后经历试油试采、上产、递减以及稳产等4个阶段,共有油井35口,开井32口,日产液715.5吨,日产油145.2吨,综合含水80.0%,采油速度0.52%,地质储量采出程度15.6%。
注水井20口,开井15口,日注水量685方,月注采比0.95,累积注采比1.02。
二、开发存在问题1.潜山油藏裂缝发育,注水见效方向性强裂缝主要发育在潜山顶以下60米内,以水平缝和低角度裂缝为主(裂缝倾角15~45°),裂缝倾向以东南135°~180°和西北315°~360°为主,注水受裂缝方向控制,以单向受效为主,注入水易沿主裂缝方向形成线性水窜, 导致油井见水后含水快速上升,共有20口油井含水90.0%以上,占比62.5%。
北东45°~90°南西225°~270°东南135°~180°西北315°~360°图1 M区块裂缝倾向分布图 图2 M区块裂缝走向分布图2.注入水利用率低,水驱油效果差2015年以来,M区块含水上速度较快,年含水上升率5%以上,远高于理论值,主要原因为注入水沿裂缝水窜,对应油井强出液,形成无效注水循环,地下存水率仅0.4,大量注入水被采出,未起到补充地层能量作用,地层压力系数仅0.68,水驱油效率低。
3.措施效果逐年变差,稳产难度大M区块潜山油藏主要增产措施为压裂,但随着主力层挖潜殆尽,压裂效果逐年变差,稳产难度大。
如图1~图2所示,压裂规模逐年减少,压裂效果变差,2019年共实施压裂措施5井次,有效2井次,措施有效率图3 历年压裂措施规模对比图 图4 历年压裂措施效果对比图三、注水调控技术研究1.关联井组综合调控注水(1)定义。
水平井开发潜山油藏适应性评价研究
![水平井开发潜山油藏适应性评价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f04aae8f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3a.png)
水平井开发潜山油藏适应性评价研究我们需要了解潜山油藏的特点。
潜山油藏是指倾角小于30度的油藏,通常具有较高的地应力和高的硬度。
潜山油藏在传统的垂直井开发中存在一些困难,如井眼塌陷、岩层断裂等问题。
而水平井开发可以通过在水平方向打井,有效地克服这些问题,提高油田的开发效果。
我们需要评估水平井开发潜山油藏的可行性。
评估可行性主要从地质条件、岩石力学特性、储层性质、地应力等方面进行。
我们需要深入了解潜山油藏的地质条件,包括油藏的结构、构造、地层特征等。
然后,应用岩石力学知识对油藏的力学性质进行评估,分析岩石的抗压强度、抗剪强度、岩石应力等。
我们还需要了解潜山油藏的储层特征,包括孔隙度、渗透率、饱和度等。
要考虑地应力对水平井开发的影响,包括地应力的大小和方向。
通过对这些因素的评估,可以初步判断水平井开发潜山油藏的可行性。
然后,我们需要研究水平井在潜山油藏中的应用效果。
研究应包括水平井开发前后的产能对比、开采效果和经济效益等方面。
从产能对比来看,水平井开发是否提高了油田的产量和采收率。
然后,要考虑开采效果,包括油井的注水效果、油井的人工干预效果等。
要进行经济评价,分析水平井开发在潜山油藏中的经济效益。
通过研究水平井在潜山油藏中的应用效果,可以全面评价水平井开发在该类油藏中的适应性。
我们需要总结水平井开发潜山油藏的适应性评价结果,并提出一些建议。
总结评价结果,可以判断水平井在潜山油藏中的适用性。
然后,根据评价结果,提出一些建议,包括水平井开发的适用条件、开发技术和方法等。
通过这些建议,可以指导潜山油藏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