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无达诂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者主体层面:
⑴因人而异:读者的年龄、生活经验、读书
环境、阅读兴趣、审美感受力、关注焦点、 思考角度等多有不同。 ⑵因时而异:《周南· 关雎》,旧解为歌颂 “后妃之德”,但后来有人认为是一首情歌。
(伤感源出?——知人论世)

“诗无达诂”告诉我们,在阅读文学作 品时,我们可以充分地调动自己的积极性, 有意识地从多个角度、多种层次去解释其意 义。运用联想和想像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 大胆地说出自己的观点看法。当然,这些理 解和发挥不能脱离作品本身(主旨),这样 得出的结论才有说服力。这是我们目前非常 提倡的一种探究性学习。 西方接受美学认为,作者所创造的文学 作品只有通过读者的阅读才算真正完成,而 阅读过程就是读者参与创造的过程。
⑵诗歌画面的跳跃性。
问题:下面这首词的画面都涉及到虚实的问题,
哪是“虚”,哪是“实”呢? 昭君怨· 咏荷上雨 (宋)杨万里 午梦扁舟花底,香满西湖烟水。急雨打篷声, 梦初惊。 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聚作水银窝, 泻清波。
同学们讨论,老师小结:
上阕诗人梦中泛舟西湖花底,看到的是满湖 烟水,闻到的是阵阵幽香,因而沉醉其中; 忽然一阵急雨袭来,敲打船篷,致使诗人午 梦初惊,对急雨惊梦不无遗憾抱怨之情;然 而醒来一看,眼前出现的却是更加美妙的境 界,感情由急雨惊梦之遗憾变为咏荷上雨之 欣喜,变化自然,水到渠成。前后一虚一实, 虚实互动,大大丰富了诗歌意境。

⑤李煜《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
间”;《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 多少”。 ⑥晏几道《临江仙》“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 飞” ⑦李清照《一剪梅》“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 相思,两处闲愁”。
⑤李煜《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
间”;《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 多少”。 以花暗示世事变迁 ⑥晏几道《临江仙》“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 飞” ⑦李清照《一剪梅》“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 相思,两处闲愁”。 ⑥⑦以花暗示离思
①李清照《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
肥红瘦” ②晏殊《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 相识燕归来” ③欧阳修《蝶恋花》“泪眼问花花不语,乱 红飞过秋千去” ④《红楼梦》中《葬花吟》“花谢花飞花满 天,红销香断有谁怜?”
(1)诗歌意象的多义性
问题一:花是古典诗词中经常被歌咏的对象。同学 们看看下面诗句中“花”这个意象都有哪些意义? ①李清照《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②晏殊《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 归来” ③欧阳修《蝶恋花》“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 秋千去” 暗示伤春、惜春的情感 ④《红楼梦》中《葬花吟》“花谢花飞花满天,红 销香断有谁怜?” 以花暗示个人身世命运


花非花
白居易 花非花,雾非雾, 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几多时? 去似朝云无觅处。
全诗由一连串比喻构成,反复以鲜明的形象
突出一个未曾说明的喻意。你能说说诗的寓 意是什么吗?
四个意象:花Leabharlann 雾、梦、朝云花虽美丽却易凋零 雾虽美丽却易飘散 梦虽美丽却显短暂 朝霞美丽却易幻灭
它们都同样表现出一种对于生活中存在过、而又 消逝了的美好的人与物的追念、惋惜之情。

探究:
“诗”这种文体形成“无达诂”的原因 究竟是什么?
㈡“诗无达诂”原因分析。

“诗无达诂”是由主客观原因造成的: ※诗歌客体层面:

(1)诗歌意象的多义性
(2)诗歌画面的跳跃性(虚实结合) (3)诗歌内容的含蓄性 ※诗歌主体层面: (1)因时而异 (2)因人而异
(一)诗歌意象的多义性
问题:花是古典诗词中经常被歌咏的对象。同学们 看看下面诗句中“花”这个意象都有哪些意义?
⑶诗歌内容的含蓄性。
问题:下面这首诗歌,没有一个字写“别
情”,可满诗都是别情,为什么?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同学们讨论,老师小结:
这首诗有一系列单个的意象,如“黄鹤
楼”“烟花”“孤帆”“长江”等,这些意 象组合起来,便成了一幅藏情于景的逼真画 面,虽不言情,但情藏景中,往往更显情深 意浓。诗中没有直抒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恋, 而是通过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伫江边若 有所失的诗人形象,表达出那种情深意切。 表面上这首诗句是写景,实际上句句都在抒 情。
——用你的想像、联想去发现
㈠什么是“诗无达诂”?
“诗无达诂”。语出汉代董仲舒的《春秋繁
露》卷三《精华》。 “诗”,本指《诗经》。 “达诂”,是指某种较为确定的训诂或解释.
没有一个最完美的唯一性的解释。
文本探究:
《氓》中有诗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和“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这里为什么要 用桑叶来打比方?
A、以桑叶作比起兴,最贴近女主人公的生活实 际。种桑养蚕是当时的重要劳作。 (生活实际) B、以桑叶作比起兴,最切合作比原则,作比总 是借用身边最熟悉的事物。 (取譬特点) C、以桑叶作比起兴,呼应下文“于嗟鸠兮”之 叹,前呼后应,文章内容浑然一体。 (章法结构) D、以桑叶作比起兴,很适合文章所表现的内容, 色调和人物命运一致。 (人物塑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