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发热待查诊治专家共识
发热常见 9 大误区
![发热常见 9 大误区](https://img.taocdn.com/s3/m/45d2be4af18583d048645945.png)
发热常见 9 大误区发热是临床常见的症状,对发热的认识和治疗有一些知识点容易出现错误,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特列出常见的 9 点误区,供大家参考。
误区 1:体温升高 = 发热?正常成人体温维持在37℃ 左右,昼夜波动范围≤ 1℃。
某些生理情况也会出现体温升高,如剧烈运动、月经前期、心理性应激等,称之为生理性体温升高。
当机体在致热原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称之为发热。
误区 2:发热都是有害的?发热被认为是机体重要的防御机制,中等热度可能有利于提高宿主的防御功能,如促进白细胞向感染局部游走和包裹病灶、增强某些免疫细胞的功能等。
但高热可明显增加代谢率,引发过度免疫反应,引起酸碱平衡紊乱、细胞蛋白变性、组织缺氧、多系统损伤,甚至出现意识改变。
误区 3:发热 = 感染?感染性疾病一直是引起发热的最主要病因,但非感染性炎症性疾病、肿瘤性疾病、肉芽肿性疾病、栓塞性静脉炎等引起的发热也不在少数。
盲目给予抗感染药物治疗,不仅造成经济上的巨大浪费、病原学检查的阳性率下降,还可能导致药物不良反应、药物热、二重感染、产生耐药菌等情况,对原发病的正确诊断造成干扰。
所以,抗感染药物不应作为常规诊断性治疗的手段。
误区 4:体温越高病情越重?对于 1 月龄至 3 岁病因不明急性发热的儿童不能完全凭体温高低预测疾病的严重程度,发热时间长短也不能完全预测严重细菌感染的总体发生风险。
对于成年患者来说,发热程度与个体反应的强弱有关,如老年人休克型肺炎时可仅有低热或无发热。
误区 5:发热到39℃ 才能药物退热吗?2016 年版《中国 0 至 5 岁儿童病因不明急性发热诊断和处理若干问题循证指南》指出:肛温≥ 39.0℃(口温38.5℃,腋温38.2℃),或因发热出现了不舒适和情绪低落的发热儿童,推荐口服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退热。
2017 年版《发热待查诊治专家共识》指出:对于体温≤ 39℃ 的发热,建议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而无需处理发热。
发热病患处理专家共识(全文版)
![发热病患处理专家共识(全文版)](https://img.taocdn.com/s3/m/bca178ba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bb.png)
发热病患处理专家共识(全文版)
1. 引言
这份文档旨在为处理发热病患提供专家共识。
针对目前全球范围内的传染病爆发,我们呼吁医疗机构和医疗从业人员严格遵守以下流程和指南,以确保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安全。
2. 流程和指南
2.1 评估和分流
- 对于发热病患,医护人员应立即进行评估。
- 评估应包括症状、旅行史、接触史等信息。
- 根据评估结果,将病患分类分流至相应的区域。
2.2 防护措施
- 所有医护人员在与发热病患接触时,应佩戴防护服、口罩、护目镜等个人防护装备。
- 使用一次性医疗器械,并及时进行消毒。
- 保持良好的手卫生,经常洗手或使用合适的洗手液。
2.3 检测和诊断
- 对于有发热症状的病患,应尽快进行相关检测,如体温测量、血液检查等。
- 根据检测结果进行相应的诊断,并继续监测患者病情变化。
2.4 隔离和治疗
- 将被诊断为有传染性疾病的病患进行隔离。
- 隔离区应具备相应的隔离条件和设施。
- 根据病情和病患个体特点,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2.5 传染病防控
- 医疗机构应做好传染病防控工作,包括加强卫生消毒、提供
宣传教育等措施。
- 监测和报告传染病疫情,以便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3. 结论
本文所提供的发热病患处理专家共识,旨在保障患者和医护人
员的安全。
我们希望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能够遵循这些流程和指南,并持续关注提高传染病防控能力,共同应对当前和未来的传染病挑战。
参考文献:详见正文注释。
发热待查诊治专家共识--2018-7-3
![发热待查诊治专家共识--2018-7-3](https://img.taocdn.com/s3/m/b1e64224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2c.png)
发热待查诊治专家共识–2018-7-3
背景
发热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多种疾病都会伴随发热的表现,如感染性疾病、风湿免疫疾病、肿瘤等。
因此,对于发热的诊断和治疗,需要医学专家的共同努力与深入研究。
诊断
1. 感染性疾病
发热是感染性疾病的主要表现,经常伴随咳嗽、胸痛、腹泻、头痛、喉咙痛等症状。
对于急性发热,需首先考虑感染性疾病作为原因,进一步进行相关检查和治疗。
2. 风湿免疫疾病
风湿免疫疾病包括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等,都可能表现为长期低热。
这些疾病的诊断需要依据专科医生的体检和实验室检查结果。
3. 肿瘤
肿瘤有时也会伴随发热症状,特别是恶性肿瘤。
针对发热可能与肿瘤有关的患者,一般需要进一步进行PET-CT、肝颗粒样细胞、肺高分辨率CT等检查,从而确定肿瘤的情况。
治疗
1. 清除病因
对于发热这种症状,治疗的首要目标是清除病因。
因此,在发热的时候,医生需要进行充分的检查和诊断,针对病因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2. 平复热度
发热对身体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如心跳加快、脱水、刺激免疫系统等等。
因此,在治疗过程中,需要采取措施平复热度,如服用退烧药、采用物理降温等方法。
3. 补充营养
发热时,身体会消耗大量的能量和水分,因此需要及时补充营养和水分,保证身体的正常代谢。
对于发热的治疗,需要不同专科医生共同努力,确定病因,针对性进行治疗,并进行充分的体检和治疗。
在治疗中,需要针对性的平复热度和补充营养,保证身体的正常代谢。
发热待查临床思路
![发热待查临床思路](https://img.taocdn.com/s3/m/68413d690975f46526d3e15f.png)
活
复合物
物 类固醇
致炎物
② EP
Na+/Ca2+
cAMP
③
PGE
“调定点”上移
①
皮肤血管收缩
骨骼肌寒战
散热
④ 产热
体温升高
发热可作为临床许多类疾病的共同表现
发热的目的:
增加炎性反应、抑制细菌生长、创造一个不利于 感染或其他疾病发生的病理生理环境。
几个发热相关概念
急性发热:2周以内 发热待查----Fever of Unknown Origin (FUO):3周
血常规WBC 16.16×109/L,N 80.5%,Hb 108g/L,PLT 519×109/L 血沉104mm/H CRP 9.71mg/L
2015-3-19 腰椎CT
现病史
考虑“腰椎结核”内科治疗效果欠佳,建议手术治疗 转院治疗
入院体检
• T:38.3℃,P:110次/分,R:20次/分,BP: 103/68mmHg
现病史
患者2014年3月开始出现腰骶部疼痛,伴明显盗汗,当时无发热, 2014年10月开始在当地就医,予腰部针灸治疗
2014-10 -17 腰椎MRI:腰椎退行病变,L3-4、L5-S1椎间 盘轻度膨出,L3、4、5椎体信号异常伴椎旁不规则异常信号, 结核伴椎旁冷脓肿形成
2014-10 -17 腰椎MRI
尿路感染分类
按照感染部位 上尿路感染(肾盂 、输尿管) 下尿路感染(膀胱、 尿道) 按照复杂因素 单纯性 复杂性 按照发病时间 急性、慢性、反复发作(1年3次或半年2次)
复杂性尿路感染危险因素
留置导尿管,支架管,或间歇性膀胱导尿 残余尿>100ml 任何原因引起的梗阻性尿路疾病,如膀胱出口梗阻、神经源性膀胱、结石和
发热待查诊治专家共识(2017版)
![发热待查诊治专家共识(2017版)](https://img.taocdn.com/s3/m/c41ffd9902020740be1e9bd3.png)
(二 )病 因 初 筛 (第 一 阶 段 )
• 4.特殊临床表现可提供的诊断线索: (1)伴皮疹
①感染性疾病(EB病毒感染、伤寒、感染性心内膜炎等) ②非感染性炎症性疾病(SLE、皮肌炎、成人still病等) ③肿瘤(淋巴瘤等) ④其他(药物热等) (2)伴淋巴结脾肿大 淋巴结肿大(局限性、全身性) 脾肿大( 感染性、充血性、免疫反应、血液系统 疾病、局部占位)
(二 )病 因 初 筛 (第 一 阶 段 )
(二 )病 因 初 筛 (第 一 阶 段 )
• 若未获得诊断线索,可进行发热病因的初步非特异性筛查 以提供有用的病因诊断线索。
• 应用非特异性检查结果的线索时应注意: ①非特异性检查异常指标偏离正常范围的程度越大,对病 因诊断的提示价值越大; ②非特异性检查的结果在提示诊断线索的同时也能够作为 排除某些疾病的线索; ③非特异性检查线索需要综合流行病学、病史、体格检查 中的线索,综合分析,归 纳出最可能的病因 诊断方向。
(四 )发 热 待 查 的 治 疗 原 则
建议15:诊断性治疗应局限于疟疾、结核感染等可凭借疗效 做出临床诊断的特定疾病,不应作为常规治疗手段
。 建议16:抗感染药物的应用不应作为常规诊断性治疗的手段 建议17:原则上不建议在病因未明的发热患者中使用激素,
尤其不应作为退热药物使用。
谢谢!
筛查手段。PET-CT的意义在于指示可疑病灶部位, 为下一步的检查指明方向,不能仅凭PET-CT 的结果做出诊断。
(四 )发 热 待 查 的 治 疗 原 则
1.体温控制: 建议12:对于体温≤39℃的发热,建议维持水、电解质的平衡 而无需处理发热。 建议13:对于体温在39-40℃的发热,应积极使用物理降温及 退热药物使核心体温降至39℃以下;同时维持水电解质的平 衡。不推荐在体温调控机制正常时单独使用物理降温。 建议14:对于体温>40℃的发热,或可能有脑组织损伤或感 染性休克风险的患者,可在退热药物的基础上,用冷水或冰 水擦拭皮肤或擦拭皮肤后使用风扇、冰毯和冰袋增加水份的蒸 发。
发热及退热药物选择
![发热及退热药物选择](https://img.taocdn.com/s3/m/fedf1937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207fe12.png)
发热及退热药物选择1.发热、高热和过热发热—发热是指核心体温超过了个人的日常范围。
早晨口腔温度高于37.2℃(98.9℉)或下午口腔温度高于37.7℃(99.9℉)可考虑为发热。
在实践中,常采用体温高于37.8℃(100.0℉)或高于38℃(100.4℉)作为通用阈值。
高热—高热是指体温特别高的发热(>41.5℃),可见于严重感染者以及CNS出血患者。
过热—绝大多数体温升高的患者存在发热,但是少数患者的体温升高提示过热,包括热射病综合征、某些代谢性疾病以及干扰体温调节药物的作用。
在过热期间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并不改变,仍保持在正常温度水平,而体温上升不受控制,并远超散热能力。
2.发热的发病机制致热源内源性致热源属于一类具有生物学活性的蛋白质,称为细胞因子(IL-2、IL-4和IL-6、G-CSF),注意:抗细胞因子药物可显著减弱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自身炎症性疾病患者的发热)。
外源性致热源来自宿主体外,主要是微生物及其产物,例如毒素,脂多糖内毒素(Toll样受体(TLR)配体,导致细胞活化)。
3.退热剂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是强效退热剂,因为它们可抑制环氧合酶(COX-1或COX-2),后者可促进PGE2合成,下丘脑组织和第三脑室的PGE2水平升高,启动下丘脑核心温度调定点升高过程。
对乙酰氨基酚在外周组织是一种环氧合酶的弱抑制剂,没有显著的抗炎活性。
然而,对乙酰氨基酚在脑中被细胞色素p450系统氧化,氧化后的形式可抑制环氧合酶活性。
糖皮质激素也是有效的退热剂:细胞膜释放花生四烯酸需要磷脂酶A2参与,与环氧合酶抑制剂类似,糖皮质激素正是通过抑制磷脂酶A2活性来减少PGE2合成。
糖皮质激素可阻断致热性细胞因子的mRNA转录。
4.发热和高热的治疗治疗发热的目的首先是降低升高的下丘脑体温调定点,其次是促进散热。
什么时候需要治疗:治疗发热目的是以减轻头痛、肌痛和关节痛等症状,或是预防有基础心肺疾病患者出现发热并发症或儿童出现热性惊厥等并发症。
发热待查诊治专家共识
![发热待查诊治专家共识](https://img.taocdn.com/s3/m/9e7ab1d1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d1.png)
发热待查诊治专家共识
张文宏;李太生
【期刊名称】《上海医学》
【年(卷),期】2018(41)7
【摘要】1前言“发热待查”是感染科疑难疾病诊治中的难点。
合理的临床诊治流程可以提高发热待查的诊断水平。
为规范发热待查的临床诊治流程,《中华传染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根据发热待查的特点、国内外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于2016年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对发热待查的诊治流程进行了讨论,并形成《发热待查诊治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
【总页数】16页(P385-400)
【关键词】发热待查;疾病诊治;专家;《中华传染病杂志》;诊治流程;循证医学证据;编辑委员会;诊断水平
【作者】张文宏;李太生
【作者单位】<中华传染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41.3
【相关文献】
1.发热待查诊治专家共识 [J], 《中华传染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2.发热待查诊治专家共识 [J], 《中华传染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3.诊治发热待查——临床医师任重道远 [J], 李太生
4.凝聚专家共识规范临床诊治——《麝香保心丸治疗冠心病中国专家共识》发布[J], 柳海霞
5.发热待查糖尿病患者确诊感染15例诊治分析 [J], 徐风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经典型发热待查,最新共识教你全面进行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
![经典型发热待查,最新共识教你全面进行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https://img.taocdn.com/s3/m/263b97e99e3143323968936f.png)
经典型发热待查,最新共识教你全面进行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导语:'发热待查'是感染科疑难疾病诊治中的难点。
合理临床诊治流程可以提高发热待查的诊断水平。
为规范发热待查临床诊治流程,《中华传染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根据发热待查的特点、国内外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于2016年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对发热待查的诊治流程进行了讨论,并形成《发热待查诊治专家共识》。
以下为该共识中关于经典型发热待查的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内容。
经典发热待查定义发热持续3周以上,口腔体温至少3次>38.3 ℃(或至少3次体温在1 d内波动>1.2 ℃),经过至少1周在门诊或住院的系统全面的检查仍不能确诊的一组疾病。
系统全面的检查应至少包括3大常规,粪便隐血试验、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培养、胸部X线片和腹部B超。
且患者无免疫缺陷相关疾病史。
病史采集详细而有质量的病史采集是发现诊断线索的首要步骤,先按疾病发展顺序询问病史,然后针对重点线索追溯。
一些关键病史往往因患者记忆不清而表述偏差,需反复核实。
重视以下几点情况:1判断是否为持续发热患者必须同时满足发热待查定义中热程和体温变化的要求,发热应该为其主要临床表现,与疾病进程密切相关。
有些患者虽病程长,但发热仅为一次,不能以发热待查的诊断思路来考虑。
2记录热程热程长短对发热待查的病因分类诊断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一般来说,热程短(数周),有乏力、寒战等毒性症状者,在抗菌药物应用、病灶切除、脓肿引流后发热即终止,全身情况也随之改善,有利于感染性疾病的诊断。
如热程中等(数月),呈渐进性消耗、衰竭者,以肿瘤多见。
热程长(数年),无毒性症状,发作与缓解交替出现,有利于结缔组织病的诊断。
3判断热型随着临床上解热镇痛药、糖皮质激素及抗菌药物的普遍应用,典型的热型例如: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波状热等已很少见,但仍需仔细询问发热规律。
一些特殊热型有一定的诊断提示意义,例如:Pel-Ebstein热往往可见于一些霍奇金淋巴瘤患者中,隔日热或三日热考虑疟疾可能。
2019发热待查诊治专家共识
![2019发热待查诊治专家共识](https://img.taocdn.com/s3/m/6a0863aee2bd960591c67762.png)
• (2)记录热程 热程长短对发热待查的病因分类诊断具 有极大的参考价值。一般来说,热程短(数周),有乏力、 寒战等毒性症状者,在抗菌药物应用、病灶切除、脓肿引 流后发热即终止,全身情况也随之改善,有利于感染性疾 病的诊断。如热程中等(数月),呈渐进性消耗、衰竭者, 以肿瘤多见。热程长(数年),无毒性症状,发作与缓解 交替出现,有利于结缔组织病的诊断。
•
对于体温>40 ℃的发热,或可能有脑组织损伤或感染性休克
风险的患者,可在退热药物的基础上,用冷水或冰水擦拭皮肤或擦
拭皮肤后使用风扇、冰毯和冰袋增加水份的蒸发。
• (2).诊断性治疗 诊断性治疗应局限于疟疾、结核感 染等可凭借疗效做出临床诊断的特定疾病,不应作为常规 治疗手段。
• (3).抗感染药物的使用 抗感染药物的使用应严格基 于临床病原学证据。在不能获取病原学证据但临床高度怀 疑感染的情况下,临床医师需分析可能的感染部位,并进 行经验性的病原学判断,严格把握抗感染药物使用指征。 抗感染药物的应用不应作为常规诊断性治疗的手段。
• 根据症状与体征的特点做出相应的诊断,阴性症状也 需记录,可起到鉴别诊断的作用。
• 获取所有外院相关检查结果 根据病史询问的病程进展, 观察辅助检查结果动态变化。
• 了解相关病史 患者的既往史与个人史非常重要,特 别是一些流行病学史对于感染性疾病意义重大,往往是诊 断的关键。
续表3
全面的体格检查
• (3)判断热型 随着临床上解热镇痛药、糖 皮质激素及抗菌药物的普遍应用,典型的热型 例如: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波状热等已 很少见,但仍需仔细询问发热规律。一一些特 殊热型有一定的诊断提示意义。
• (4)按系统顺序询问伴随症状 ①常见全身症状:畏寒、寒战、出汗、 消瘦、皮疹、皮肤颜色改变;②呼吸系统:咳嗽、咳痰、咯血、气急、 胸闷、胸痛;③消化系统:纳差、吞咽困难、恶心、呕吐、呕血、口腔 及肛门溃疡、咽痛、腹胀、腹痛、腹泻、便秘、黑便;④循环系统:心 悸、早搏、水肿;⑤泌尿生殖系统:尿频、尿急、尿痛、血尿、尿量、 排尿困难、腰背酸痛、月经、生殖器溃疡、生殖器水肿;⑥内分泌系统: 多饮、多食、多尿、生长发育、毛发生长、男性乳头发育;⑦血液系统: 瘀点、瘀斑、淋巴结肿大;⑧运动系统:肌肉酸痛、骨痛、肌无力、关 节疼痛、关节僵硬;⑨神经系统:头痛、头晕、癫痫、意识丧失。
发热待查临床思维
![发热待查临床思维](https://img.taocdn.com/s3/m/655e7f01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07.png)
非感染性疾病
病毒
细菌
结核
真菌
G+
G-
根据耐药状况、病情严重程度 经验性治疗
寄生虫
取相应 标本进 行病原 学检测
根据检测结果调整抗生素
疗效好
疗效不好
停药或降阶梯
调整
正确的诊断思路来源于……
详细、正确病史询问和分析 详尽的体格检查以及随访观察 必要的辅助检查及结合临床的判断 严密的逻辑分析和不断的总结
马鞍热 发热数日,退热1日,又发热数日 不规则热 发热无规律
主要热型(1)
稽留热
见于大叶肺炎、 斑疹伤寒及伤寒
弛张热
见于败血症、风湿 热、重症肺结核及 化脓性炎症等
间歇热
见于疟疾、急性肾 盂肾炎、胆道感染、 淋巴瘤等
主要热型(2)
波状热
见于布鲁菌病
回归热
见于回归热、霍奇 金病、周期热等
不规则热
见于结核病、风湿热、 支气管肺炎、渗出性 胸膜炎等
时间之分: 短程发热:1个月内 中程热:1-3个月 长程热:>3个月
主要热型
弛张热 24小时体温相差超过1℃,但最低点未达正常
稽留热
间隙热
回归热
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9.0-40.0以上的高水平,24小时之内体 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度
24小时体温波动于高热于常温之间 骤起高热,持续数日,高热重复出现。在多次重复出现,并 持续数月之久时,称为波状热
现有区分感染、非感染,细菌还是病毒感 染的主要指标?
血常规及中 性分类 CRP PCT NAP
确定给药方案
22
白细胞总数和分类的价值
• 白细胞总数明显增高,中性分类增高 • 白细胞总数不高,中性分类明显增高 • 白细胞总数和分类均正常 • 白细胞总数降低,中性分类增高 • 白细胞总数偏低,中性分类正常 • 白细胞总数明显低,中性分类不高
发热待查诊治专家共识(2017版)
![发热待查诊治专家共识(2017版)](https://img.taocdn.com/s3/m/c41ffd9902020740be1e9bd3.png)
• 1.病史采集: (1)判断是否为持续发热 (2)记录热程 (3)判断热型 (4)按系统顺序询问伴随症状 (5)获取所有外院相关检查结果 (6)了解相关病史
(二 )病 因 初 筛 (第 一 阶 段 )
全身浅表淋巴结超声、胸部CT平扫 。
(三 )针 对 性 检 查 阶 段 (第 二 阶 段 )
• 进一步针对性择所需特异性检查
(两个原则 :①特异性高;②从无创到有创) 建议9:第二阶段检查措施需注意两个原则:特异 性高和从无
创到有创。 建议10:在诊断困难的病例中,必要时可多次重复有创检查
以获取临床线索。 建议11:不推荐PET-CT/PET-MRI作为所有发热待查的常规
• 建议7:需每日观察评估一次患者的一般情况,检查皮肤、甲床、淋巴 结、五官、心、肺、肝、胆囊、脾、外阴及肛门、脊柱与四肢及神经系 统等。对新出现的尤其是一过性的症状和体征,一定要引起重视。
• 建议8:建议第一阶段筛查项目需包括三大常规、肝功、肾功、电解质 、外周血涂片、甲功、LDH、CK、血糖、血、尿培养、降钙素原 、 DIC全套、ESR、CRP、铁蛋白、免疫固定电泳、免疫球蛋白、淋巴细 胞亚群分类(Tcell、Bcell、NK )、自身抗体谱、肿瘤标志物、 HIV、梅毒RPR和TPPA、标准心电图、腹部B超 、
仍不能确诊。
系统全面的检查包括:血常规、尿常规、粪常规+隐血、肝功能 肾功能、电解质、血培养(3次不同部位不同时间抽取)、 胸部X线片和腹部B超(肝、胆、胰、脾、肾)。
(一 )判 断 是 否 属 于 经 典 型 发 热 待 查
• 建 议 3 :经 典 型 发 热 待 查 的 诊 断 需 结 合 病 程 、 体温 、既 往 疾 病 史 ,特 别 应 注 意 的 是 , 患 者 应 为 完 善 系统 全 面 检 查 后 仍 不 能 确诊的患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3)伴肝功能异常: • ①以发热伴转氨酶异常:病毒性肝炎、传染性单核细胞 增多症、慢性活动性 EB 病毒感染、巨细胞病毒感染、 伤寒、Q 热,钩端螺旋体病和血行播散性结核可以表现 为发热伴肝酶异常;非感染性疾病常见为自身免疫性肝 炎、物性肝炎(如超敏反应综合征)、淋巴瘤和朗格汉 斯组织细胞增生症。 • ②以发热伴胆红素升高
•
在做病因寻找时,先考虑常见疾病的常 见临床表现;其次,考虑常见疾病的少见临 床表现;再次,考虑少见疾病的常见临床表 现;最后,慎重鉴别少见疾病的少见临床表 现。
2、第一阶段初筛
•
完善病史的采集需包括完整的热程记 录、热型分析、伴随症状、外院检查结果 及详细的病史。
病史采集
• (1)判断是否为持续发热 患者必须同时 满足发热待查定义中热程和体温变化的要求, 发热应该为其主要临床表现,与疾病进程密 切相关。有些患者虽病程长,但发热仅为一 次,不能以发热待查的诊断思路来考虑。
•
谢谢
续表2-1
续表2-2
• • • •
1、判断是否属于经典型发热待查 2、第一阶段初筛 3、第二阶段特异性检查 4、治疗(包括对症治疗及诊断性治疗)
1、判断是否属于经典型发热待查
•
经典型发热待查:发热持续三周以上,口 腔体温至少3次>38.3°C(或至少3次体温在1 天内波动>1.2°C),既往无免疫缺陷相关疾病 史、无免疫抑制药物应用史,经过至少1周在 门诊或住院的系统全面的检查仍不能确诊。
• (4).糖皮质激素的应用 糖皮质激素对于感染性和非 感染性炎症都具有抑制作用,因而对包括感染、结缔组织 病、肿瘤在内的大多数病因引起的发热待查都具有良好的 退热作用。此外,激素还可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增强 心肌收缩力,提高机体对细菌内毒素的耐受力,可用于休 克、多器官功能衰竭及严重炎症反应综合征等治疗。原则 上不建议在病因未明的发热患者中使用激素,尤其不应作 为退热药物使用。 • (5).长期随访
• (3)判断热型 随着临床上解热镇痛药、糖 皮质激素及抗菌药物的普遍应用,典型的热型 例如: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波状热等已 很少见,但仍需仔细询问发热规律。一一些特 殊热型有一定的诊断提示意义。
• (4)按系统顺序询问伴随症状 ①常见全身症状:畏寒、寒战、出汗、 消瘦、皮疹、皮肤颜色改变;②呼吸系统:咳嗽、咳痰、咯血、气急、 胸闷、胸痛;③消化系统:纳差、吞咽困难、恶心、呕吐、呕血、口腔 及肛门溃疡、咽痛、腹胀、腹痛、腹泻、便秘、黑便;④循环系统:心 悸、早搏、水肿;⑤泌尿生殖系统:尿频、尿急、尿痛、血尿、尿量、 排尿困难、腰背酸痛、月经、生殖器溃疡、生殖器水肿;⑥内分泌系统: 多饮、多食、多尿、生长发育、毛发生长、男性乳头发育;⑦血液系统: 瘀点、瘀斑、淋巴结肿大;⑧运动系统:肌肉酸痛、骨痛、肌无力、关 节疼痛、关节僵硬;⑨神经系统:头痛、头晕、癫痫、意识丧失。
根据症状与体征的特点做出相应的诊断,阴性症状也 需记录,可起到鉴别诊断的作用。 • 获取所有外院相关检查结果 根据病史询问的病程进展, 观察辅助检查结果动态变化。 • 了解相关病史 患者的既往史与个人史非常重要,特 别是一些流行病学史对于感染性疾病意义重大,往往是诊 断的关键。
•续表3全面的体源自检查•全面系统的检查应包括:血常规、尿 常规、粪便常规+隐血、肝功能、肾功能、 电解质、血培养(3次不同部位不同时间抽 取)、胸片和腹部B超(肝、胆、脾、胰、 肾)。
•
体温不超过38.3°C为低热待查。低热 待查与发热待查病因不同,部分年轻女性 低热待查患者,病程可长达数年,一般情 况良好,多次检查未发现阳性结果,可能 为植物神经功能。
• (5)伴关节肌肉病变
续表10-1
续表10-2
3、针对性检查阶段(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检查措施需注意两个原则:特异性高和从无 创到有创。 • 在诊断困难的病例中,必要时可多次重复有创检查, 以获取临床线索。 • 不推荐PET-CT/PET-MRI作为所有发热待查的常规筛 查手段。
•
续表11
• (2).诊断性治疗 诊断性治疗应局限于疟疾、结核感 染等可凭借疗效做出临床诊断的特定疾病,不应作为常规 治疗手段。 • (3).抗感染药物的使用 抗感染药物的使用应严格基 于临床病原学证据。在不能获取病原学证据但临床高度怀 疑感染的情况下,临床医师需分析可能的感染部位,并进 行经验性的病原学判断,严格把握抗感染药物使用指征。 抗感染药物的应用不应作为常规诊断性治疗的手段。
• (4)伴血小板减少 • 急性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的病例以感染性疾病为多见,包括流行 性脑膜炎和其他细菌引起的败血症,钩端螺旋体感染,立克次体感 染,疟疾以及病毒感染(包括登革热,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肾综 合征出血热,黄热病,拉撒热,裂谷热以及埃博拉和马尔堡病毒感 染)。 • 肿瘤、非感染性炎症疾病病因可能包括白血病,淋巴瘤,骨髓 增生性疾病,多发性骨髓瘤,EB 病毒感染,CMV感染,酒精性 肝硬化,药物热(例如万古霉素既是药物热的常见原因,也是免疫 性血小板减少的常见原因),结节性多动脉炎/小动脉炎,SLE, 巴贝虫病,埃利希体病,布鲁菌病,回归热,粟粒性结核,组织胞 浆菌病,内脏利什曼原虫病等。
特殊临床表现可提供的诊断线索
• (1)伴皮疹 :感染性疾病,如 EB病毒感染、伤寒、 感染性心内膜炎等;非感染性炎症性疾病,如SLE、皮 肌炎、成人still病等;肿瘤,如淋巴瘤等;其他, 如药物热等。 • (2)伴淋巴结脾肿大 临床上将脾脏肿大分为轻、中、高 度肿大。肋缘下刚触及至肋下3cm以内属轻度肿大,3 cm至脐水平位置为中度肿大,超过脐水平则为高度肿大 或称巨脾。引起脾大的机制有感染性、充血性、免疫反应、 血液系统疾病、局部占位5类。
•
体温监测应保证每天至少4次, 考虑中枢性系统发热时,可同时测量 多部位体温。
•
需每日观察评估一次患者的一般情况,检 查皮肤、甲床、淋巴结、五官、心、肺、肝、 胆囊、脾、外阴及肛门、脊柱与四肢及神经系 统等。对新出现的尤其是一过性的症状和体征, 一定要引起重视。
诊断与鉴别诊断思路
•
①鉴别感染性疾病与非感染性疾病;②感染性疾病的定 位,常见感染部位包括肺部感染、尿路感染、肠道感染、 胆道感染等,多具有对应的局部症状,尤其不要遗漏感染 性心内膜炎、结核病、局灶感染等;③非感染性疾病分为 肿瘤性疾病,结缔组织病及其他类疾病,多为全身累及, 少局部定位表现,需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及辅助检查推 论。根据可能的诊断,进入第二阶段特异性检查。
•
建议第一阶段筛查项目需包括血常规、尿常规、粪便 常规+隐血、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外周血涂片、甲状 腺功能、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血糖、血培养三套(需 氧瓶+厌氧瓶)、中段尿培养+菌落计数、降钙素原、弥散 性血管内凝血全套、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铁蛋白、 免疫固定电泳、免疫球蛋白、淋巴细胞亚群分类、自身抗 体谱、肿瘤标志物、HIV、梅毒RPR和TPPA、标准心电图、 腹部B超、全身浅表淋巴结超声、胸部CT平扫。
• (2)记录热程 热程长短对发热待查的病因分类诊断具 有极大的参考价值。一般来说,热程短(数周),有乏力、 寒战等毒性症状者,在抗菌药物应用、病灶切除、脓肿引 流后发热即终止,全身情况也随之改善,有利于感染性疾 病的诊断。如热程中等(数月),呈渐进性消耗、衰竭者, 以肿瘤多见。热程长(数年),无毒性症状,发作与缓解 交替出现,有利于结缔组织病的诊断。
4、发热待查的治疗原则
• (1)体温控制
体温≤39 ℃的发热 对于体温≤39℃的发热,建议维持水、 电解质的平衡而无需处理发热。 • 对于体温在39~40 ℃的发热,应积极使用物理降温及退热 药物使核心体温降至39 ℃以下;同时维持水电解质的平衡。不推 荐在体温调控机制正常时单独使用物理降温。 • 对于体温>40 ℃的发热,或可能有脑组织损伤或感染性休克 风险的患者,可在退热药物的基础上,用冷水或冰水擦拭皮肤或擦 拭皮肤后使用风扇、冰毯和冰袋增加水份的蒸发。 •
2017发热待查诊治专家共识
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 张 杰
2017发热待查诊治共识
• •
统一将“fever of unknow”命名为“发热待查”。 将发热待查分为经典型发热待查、住院患者的发 热待查、粒细胞缺乏患者的发热待查和HIV感染者的 发热待查4类。
一、经典型发热病因归类
• • • • • • • • 1、感染性 细菌性、真菌性、寄生虫性、其它 2、非感染性炎症性疾病 自身免疫性、自身炎症性 3、肿瘤性 血液系统恶性疾病、实体恶性肿瘤、良性肿瘤 4、其它 包括药物热、肉芽肿性疾病、栓塞性静脉炎、溶血发作、 隐匿性血肿、周期热、伪装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