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地貌单元的分类教学提纲
【地理】第四章地貌知识提纲 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地理】第四章地貌知识提纲 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https://img.taocdn.com/s3/m/73123944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1d.png)
地貌知识提纲[文档副标题]第四章.地貌第一节.常见地貌类型喀斯特地貌1.概念组成地壳的岩石有一部分是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等。
在适当条件下,这类岩石的物质溶于水并被带走(溶蚀),或重新沉淀(淀积),从而在地表和地下形成形态各异的地貌,统称为喀斯特地貌,又称岩溶地貌2.在我国的分布中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广、面积大,我国的广西、贵州、云南等地喀斯特地貌最为典型,分布最为广泛。
西藏和北方一些地区也有分布3.地貌类型及特征河流地貌1.概况(1)定义:河流作用于地表所形成的各种地貌,统称为河流地貌分类表现河流侵蚀地貌河流不断冲刷地表河流堆积地貌河流搬运能力减弱,水中泥沙等物质沉积风沙地貌1.概念:在干旱地区,以风力为主形成的各种地貌统称为风沙地貌2.成因:干旱地区,地表多是沙漠和戈壁,风大而频繁。
风及其挟带的沙粒冲击和摩擦岩石,天长日久,就会形成风蚀地貌,如风蚀柱、风蚀牛轭湖的形成过程①河流摆动形成弯曲河道 ②河水侵蚀凹岸,河曲不断发展③河流自动裁弯取直,河水从取直部位流走 ④被废弃的.河道形成牛轭湖。
河曲和牛轭湖①河曲:【1】形成:凹岸侵蚀,凸岸沉积 【2】特点:在地势平缓地区,常常看到呈“S ”形弯曲的河道,即河曲 ②牛轭湖:洪水泛滥时,河水可能冲断河曲的颈部,使弯曲部分与河道分离,形成牛轭湖冲积扇的特点 以谷口为顶点, 呈扇形,冲积扇顶端到边缘地势逐渐降低,堆积物颗粒 由粗变细三角洲【1】形成:河口处,河道变宽,加上海水的顶托作用,流速减缓泥沙大量沉积形成 【2】特点:多呈三角形,地势平坦,河网稠密,河道由分汉顶点向海洋方向呈放射状冲积平原1.形成:流水沉积作用2.特点:山前部分坡度较大,沉积物颗粒较粗,主体部分坡度较缓,沉积物颗粒较细,接近河口部分,坡度很缓,沉积物颗粒很细流水堆积的分选性当流水挟带大量泥沙流动时,由于流速的降低,泥沙逐渐沉积,一般,颗粒大,比重大的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后沉积“V”型河谷和槽型河谷“V”型河谷(1)形成:流水的侵蚀作用(2)特点:深度大,岸壁较陡,谷底狭窄,河床底部起伏不平,常见巨大石块和卵石槽型河谷:宽而浅,呈槽形溯源侵蚀 下蚀 侧蚀概念 向河流源头方向的侵蚀 垂直于地面的侵蚀 垂直于两侧河岸的侵蚀对河流的影响 使河流不断向源头方向伸长使河床加深,河流向纵深方向发展使谷底展宽,谷坡后退,河流向横向发展关键 影响 伸长加深展宽3.分布:我国风沙地貌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在多沙的河谷地带、植被稀少的沙质湖岸和海岸,也常看到风沙地貌4.部分风沙地貌分布5.常见地貌类型 (1)风蚀地貌风蚀蘑菇风蚀柱雅丹地貌形成:盛行风对地表进行侵蚀特点:由不规则的沟槽和垄脊相间构成,垄脊高度和长度不一,走向与主风向一致,沟槽内常有沙子堆积垂直裂隙发育的岩石,在风长期吹蚀下,形成的孤立石柱形成:突起的孤立岩石,因下部遭受较强烈的风沙侵蚀特点:上部宽大,下部窄小的蘑菇状(2)风积地貌[1]概念:沙漠中由风沙堆积形成的地貌[2]分类:固定沙丘和移动沙丘风蚀城堡风蚀壁龛(kān)呈现出许多层状墩台,相对高度为10-30米,墩台的顶部较平坦陡峭的岩壁遭受风蚀后,岩壁表面形成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凹坑,呈现蜂窝状形态新月形沙丘海岸地貌1.概念:海岸在海浪等作用下形成的各种地貌,统称为海岸地貌2.常见地貌类型(1)海蚀地貌纵向沙丘与主风向平行的垄状堆积地貌,长条状展布,最长达数十千米,高十余米至一二百米蜂窝状沙丘蜂窝状沙丘是在多种方向风而风力又比较均势的情形下形成,地表形态体现为中间低、四周以无一定方向的沙梁所形成的圆形或椭圆形的沙窝地形海蚀穴沿岸向海突出的陡立岩石,长期受海浪侵蚀形成的洞穴海蚀崖逐渐后退,在海蚀崖前方形成微微向海倾斜的平台海蚀拱桥向海突出的陡立岩石,因同时受到不同方向海浪的侵蚀,两侧的海蚀穴互相贯通,形成的拱桥独立于海中的直立岩柱(2)海岸堆积地貌第二节.地貌的观察地貌观察的顺序1.地貌(1)地貌和常见地貌类型地貌是地球表面各种形态的总称。
地貌知识点大纲总结
![地貌知识点大纲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eca3aeb8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05.png)
地貌知识点大纲总结一、地貌的基本概念1.1 地貌的定义1.2 地貌的形成原因1.3 地貌与地形的关系1.4 地貌对人类的影响二、地貌的分类2.1 按形状分类2.1.1 山地地貌2.1.2 平原地貌2.1.3 高原地貌2.1.4 盆地地貌2.2 按成因分类2.2.1 构造地貌2.2.2 流水侵蚀地貌2.2.3 冰川地貌2.2.4 风蚀地貌2.2.5 古地貌2.3 按地貌发育时期分类2.3.1 消耗地貌2.3.2 积累地貌三、地貌的主要特征3.1 陆地地貌3.1.1 山地地貌的特征3.1.2 平原地貌的特征3.1.3 高原地貌的特征 3.1.4 盆地地貌的特征 3.2 海洋地貌3.2.1 海底地貌的特征3.2.2 海岸地貌的特征四、地貌的形成与演变4.1 地质作用4.1.1 地震4.1.2 火山4.1.3 构造运动4.2 大气作用4.2.1 气候4.2.2 风蚀4.3 水文作用4.3.1 河流侵蚀4.3.2 冰川侵蚀4.3.3 海水侵蚀五、地貌区划5.1 中国地貌5.1.1 华北平原5.1.2 长江三角洲5.1.3 青藏高原5.1.4 西南地貌5.1.5 西北地貌5.2 世界地貌5.2.1 欧洲地貌5.2.2 亚洲地貌5.2.3 非洲地貌5.2.4 大洋洲地貌5.2.5 美洲地貌六、地貌保护与利用6.1 地貌资源利用6.1.1 旅游资源6.1.2 矿产资源6.1.3 水资源6.2 地貌环境保护6.2.1 地质灾害防治6.2.2 自然保护区建设6.2.3 生态环境保护七、地貌学的发展7.1 世界地貌学的发展历程7.1.1 古典地貌学7.1.2 现代地貌学7.2 中国地貌学的研究现状7.2.1 地貌学理论研究7.2.2 地貌学实践应用结语:地貌是地球表面的形状和特征的总和,是由于地质、气象、水文等自然力量的作用所形成的。
地貌的形成与演变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中涉及了地质作用、大气作用、水文作用等多种因素。
4.1常见地貌类型说课稿高一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4.1常见地貌类型说课稿高一人教版必修第一册](https://img.taocdn.com/s3/m/3de873d5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26.png)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我国常见地貌类型的特点、分布及成因,地貌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
2.教学难点:
(1)地貌类型的分类方法及成因。
(2)如何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地貌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
(四)总结反馈
在总结反馈阶段,我会采取以下方式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并提供有效的反馈和建议:首先,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自己掌握的知识点;其次,鼓励学生提出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共同讨论解决;接着,我会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给予针对性的反馈和建议,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需要改进的地方;最后,引导学生制定下一步的学习计划,明确学习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重点内容进行详细讲解,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掌握地貌类型的特点、分布及成因。同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难点问题进行讲解和辅导,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
二、学情分析
(一)学生特点
本节课所面向的学生为高一学生,他们的年龄大约在15-16岁之间。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有较高的兴趣。在认知水平上,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能够理解和分析较为复杂的地理概念。在学习兴趣方面,学生对自然地理现象充满好奇,对地貌形态及其成因有浓厚的探索欲望。在学习习惯上,学生可能已经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学习模式,但需要进一步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三)互动方式
为了促进学生的参与和合作,我计划设计以下互动环节:课堂提问、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和成果展示。课堂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检验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中解决问题,培养团队协作能力;角色扮演让学生模拟科学家或探险家,增强学习的代入感;成果展示则让学生有机会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这些互动方式将有助于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和深入理解。
第四单元地貌(一)常见地貌类型(第1课时)(教学设计)-【大单元教学】高一地理上学期大单元教学系列(
![第四单元地貌(一)常见地貌类型(第1课时)(教学设计)-【大单元教学】高一地理上学期大单元教学系列(](https://img.taocdn.com/s3/m/ab86bf30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e6.png)
一、单元信息二、单元目标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三、教学设计第四单元地貌常见地貌类型第1课时【教学内容】常见地貌类型【教学课时】1课时【导入】我们了解了地貌的观察顺序和观察内容以后,让我们今天走进实验室一起去看看各种地貌。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喀斯特地貌。
【板书】1.定义在适当条件下,可溶性岩石的物质溶于水并被带走,或重新沉淀,从而在地表和地下形成形态各异的地貌,统称为喀斯特地貌。
【思考】分析喀斯特地貌形成过程中“适当的条件”指的是什么?【教师】高温湿润【读图】读图,指出喀斯特地貌的主要分布区【板书】2.分布【教师】喀斯特地貌主要在我国西南地区(云贵高原),如贵州、云南、广西。
接下来我们重点来观察一下喀斯特地貌的主要特征。
【板书】3..喀斯特地貌特征①地上喀斯特地貌【教师】溶沟呈长条形或网格状,地面高低不平,崎岖难行。
溶沟进一步发展,可形成面积较大的洼地。
(有的洼地可达数平方千米,底部平坦,在广西、贵州等地被称为坝子,是当地重要的农耕区。
)洼地边缘残留的岩体,常常呈锥状耸立,构成峰丛、峰林。
【思考】峰林和峰丛的区别是什么【教师】峰林:底部基座不相连;峰丛:底部基座相连。
峰林可演变为孤峰,继续侵蚀则会成为残丘。
【板书】①地下喀斯特地貌【教师】地下喀斯特地貌以溶洞为主。
溶洞长数米到数百千米,常常呈层状分布。
溶洞顶部常见向下发育的石钟乳、石幔或石帘;底部常见向上发育的石笋。
石钟乳和石笋连接起来形成石柱。
【板书】4.喀斯特地貌的影响【思考】有利影响有哪些【教师】有利影响1.形成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2.喀斯特泉水和地下河是储量丰富、水质优良的地下水源;3.水能丰富的地下河段可以筑坝发电;4.具有一定的科研价值。
【过渡】刚刚同学们说出的都是有利影响,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喀斯特地貌区对人类活动有哪些不利影响呢【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不利影响1.生态脆弱:地形崎岖,水土流失严重,易形成干旱、荒漠化、崩塌等;2.工程建设难度大:地质条件差,不利于交通、水利建设。
第四单元地貌(一)常见地貌类型(第1课时)教学设计高一地理上学期大单元教学系列(人教必修第一册)
![第四单元地貌(一)常见地貌类型(第1课时)教学设计高一地理上学期大单元教学系列(人教必修第一册)](https://img.taocdn.com/s3/m/15ddb816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89.png)
1.导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展示世界著名地貌景观,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2.新课讲解:
(1)介绍各类地貌类型的成因、特点,结合地形图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建立地貌知识框架;
(2)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地貌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提高问题分析能力。
3.实践活动:
(1)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周围地貌,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2)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相互交流地貌知识,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4.课堂小结:
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课后作业:
布置与地貌知识相关的练习题,巩固课堂所学,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6.教学评价:
(1)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地貌知识的掌握程度;
(2)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生对常见地貌类型的识别、成因、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难点:运用地貌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分析地貌对聚落、交通、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影响。
(二)教学设想
1.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如图片展示、案例分析、实地考察等,帮助学生直观地认识地貌类型,提高识别能力;
4.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周围地貌,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5.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巩固所学知识。
6.课后作业:布置地貌知识相关的练习题,巩固课堂所学。
7.教学评价:通过课堂问答、小组讨论、课后作业等方式,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学情分析
在高一地理上学期大单元教学系列中,学生对地貌这一章节的学习具有重要意义。经过前期地理知识的学习,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背景知识,对地貌类型有初步了解。但他们对地貌形成原因、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影响的深入理解仍有待提高。此外,学生在分析、综合、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可能存在一定困难。
“常见地貌类型”教学设计
![“常见地貌类型”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679c46c1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c2.png)
“常见地貌类型”教学设计一、本文概述“常见地貌类型”教学设计是一篇针对地理教育领域的教学设计文章。
本文旨在探讨如何有效地教授学生关于地球上各种常见地貌类型的知识,帮助他们建立对地球表面形态形成和演变的深入理解。
文章将首先概述地貌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意义,然后详细介绍不同地貌类型的特征、形成过程和分类,以及如何利用地理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和实践。
本文还将探讨如何设计有趣、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和实践能力。
本文还将总结教学设计的实施效果,并提出改进和优化的建议,为地理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二、教学内容与目标本章节的核心教学内容是“常见地貌类型”。
具体涵盖的内容包括:地貌的基本概念、分类标准、以及各类地貌的形成原因和特征。
我们将详细介绍山地、平原、高原、盆地、丘陵、沙漠、河流地貌、冰川地貌、喀斯特地貌等常见地貌类型,并探讨它们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我们还将介绍一些特殊的地貌现象,如雅丹地貌、丹霞地貌等。
学生能够理解地貌的基本概念,掌握地貌的分类标准和各类地貌的基本特征。
学生能够识别并描述不同地貌类型的特征,以及它们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通过案例分析、地图观察、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对实际地貌现象进行解释和预测,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通过对地貌类型的学习,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敬畏和热爱,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
引导学生认识到地貌类型与人类生活的紧密关系,培养他们对地理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通过以上教学内容和目标的设置,我们期望学生能够在掌握基本地理知识的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本节课“常见地貌类型”的教学中,我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的学习效果。
我将采用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索地貌类型形成的原理和过程。
第四单元地貌(单元教学设计)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四单元地貌(单元教学设计)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https://img.taocdn.com/s3/m/fd65b969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e1.png)
3.创设情境,让学生分析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并提出解决方案。
(五)总结归纳
1.对本章地貌知识进行梳理,强调地貌类型、形成过程、地貌与人类活动关系等重点内容。
2.鼓励学生提出疑问,解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3.强调地貌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提高地理学科素养。
针对教学重难点的具体设想如下:
1.对于地貌类型的辨识与特点理解,设计“地貌猜猜看”等互动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和辨识各种地貌类型,同时结合课本中的描述和实例,加深对地貌特点的理解。
2.对于地貌形成过程的掌握,利用动画和模型演示地壳运动、河流侵蚀等过程,使学生能够形象地理解地貌的形成机制。
3.对于地貌与人类活动关系的分析,引入实际案例,如梯田建设、城市防洪工程等,让学生分析地貌在这些案例中的作用,从而理解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四单元地貌(单元教学设计)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地貌的定义,掌握地貌的主要类型及其特点,如山地、平原、高原、丘陵和盆地等。
2.学习地貌形成的内外动力因素,包括地壳运动、岩浆活动、风力、水力等,并了解其对地貌演变的影响。
3.掌握地貌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如地貌对农业生产、城市建设、交通布局等方面的影响。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地球仪或世界地图,引导学生观察不同地区的地形特点,提问:“为什么地球上的地形会有如此多样的变化?”通过这个问题,激发学生对地貌形成的兴趣。
2.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地貌图片,如喜马拉雅山脉、长江三角洲等,让学生初步认识到简要介绍地貌的概念、分类及其在地理学中的重要性。
地貌提纲
![地貌提纲](https://img.taocdn.com/s3/m/2440b64a7e21af45b307a82f.png)
1
水循环和常见地貌提纲
一.常见地貌
(一)地质作用:内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内部热能,表现为 外力作用:能量来自 ,表现为 (二)地壳运动:(内力作用中对地表影响最大)
水平运动:形成裂谷和海洋以及褶皱山( 山、 山、 山系) 垂直运动:造成海陆变迁.往往形成断块山( 山、 山、 山) (三)地质构造及地貌:地质构造分 和 ;褶皱有 和 两种基本形态;
常形成山岭
常形成谷地或盆地
4.三态水特征:数量最少,分布最广的 ;数量最大,分布次之 ;存在高原,高山的
5.地球上储量最大的淡水 ;陆地上水汽大部分来自 循环
6.下渗与
2.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
(四)外力作用及地表形态 二、水循环:概念:
1.类型及环节:海陆间循环: 海上内循环: 陆地内循环:
2.水循环意义:
3. 人类对水循环影响的环节:
岩体发生破裂,并沿断裂面两侧岩块有明显错动、位移 山,如庐山、泰山
或 ,如东非大裂谷、汾河谷地。
新2024秋季高中地理必修人教版第一册《第四章地貌:第一节常见的地貌类型》
![新2024秋季高中地理必修人教版第一册《第四章地貌:第一节常见的地貌类型》](https://img.taocdn.com/s3/m/a8cedd8c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ff.png)
教学设计:新2024秋季高中地理必修人教版第一册《第四章地貌:第一节常见的地貌类型》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人地协调观:通过了解不同地貌类型的形成过程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培养学生尊重自然、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意识,树立人地和谐共生的观念。
2.综合思维:引导学生从地理学的角度,综合分析不同地貌类型的形态特征、成因机制及其相互关系,提升综合思维能力。
3.地理实践力:通过案例分析、图片观察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信息提取能力,学会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区域认知:增强学生对不同地貌类型的区域分布和特征的认识,理解地貌类型对区域自然环境和人文活动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掌握常见的地貌类型及其主要特征。
•理解地貌类型的成因机制。
三、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地貌类型的成因和特征。
•培养学生将地貌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包含各类地貌类型的图片、视频、动画等)。
•教材及配套地图册。
•案例分析材料(如河流地貌、喀斯特地貌等的形成过程)。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常见的地貌类型及其特征。
•直观演示法:利用多媒体展示地貌类型的图片和视频,增强直观感受。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地貌类型的成因和特征。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不同地貌类型的异同点,促进思维碰撞。
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情境导入:展示一幅包含多种地貌类型的自然景观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不同的地貌类型是如何形成的?它们各自有哪些特征?”激发学生兴趣,引入新课主题。
新课教学1.常见的地貌类型介绍•逐一介绍山地、丘陵、平原、高原、盆地、河流地貌、海岸地貌、喀斯特地貌等常见的地貌类型,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每种地貌类型的典型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直观认识其形态特征。
•强调每种地貌类型的主要特征和分布区域,引导学生理解地貌类型的多样性。
2.地貌类型的成因分析•以河流地貌为例,详细讲解其形成过程,包括侵蚀、搬运、堆积等外力作用对地貌形态的影响。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四章 地貌 知识点提纲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四章 地貌 知识点提纲](https://img.taocdn.com/s3/m/3003ba096294dd88d1d26bb7.png)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四章地貌知识点提纲第一节常见地貌类型一:喀斯特地貌概念:组成地壳的岩石有一部分是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等。
在适当条件下,这类岩石的物质溶于水并被带走,或重新沉淀,从而在地表和地下形成形态各异的地貌,统称为喀斯特地貌。
我国的广西、贵州、云南等地喀斯特地貌最为典型,分布最为广泛。
2.地貌类型及特征(1)地表喀斯特地貌主要有溶沟、洼地、峰林等溶沟呈长条形或网格状,地面高低不平,崎岖难行。
溶沟进一步发展,可形成面积较大的洼地。
洼地边缘残留的岩体,常常呈锥状耸立,构成峰丛、峰林。
峰林可演变为孤峰,以至残丘。
(2)地下喀斯特地貌以溶洞为主。
溶洞顶部常见向下发育的石钟乳、石幔或石帘;底部常见向上发育的石笋。
石钟乳和石笋连接起来就形成石柱。
3.喀斯特地貌的代表形态喀斯特地貌在地表和地下的形态各不相同,其成因也不同,具体分析如下表所示:二:河流地貌1.河谷地貌(1)位置:河流流经的山区。
(2)成因:水流侵蚀形“ V ”形河谷。
(3)形态特点:河谷深度大,岸壁较陡,谷底狭窄,河床底部起伏不平,常见巨大石块和卵石。
2.冲积平原(1)位置:河流流经的平原地区。
(2)成因:冲积平原是河流携带的泥沙大量堆积而成。
(3)形态特点:河谷呈宽而浅的槽形(“U”形);山前部分坡度较大,沉积物颗粒较粗;主体部分坡度较缓,沉积物颗粒较细;河口部分坡度很缓,沉积物颗粒很细。
3.河曲(1)位置:地势平缓地区。
(2)形态特点:河道呈“S ”形。
洪水泛滥时可能冲断河曲颈部,弯曲部分脱离河道,形成牛轭湖。
4.三角洲(1)位置:河流入海或入湖处的河口段。
(2)成因:泥沙淤积形成。
(3)形态特点:形态多样,近似三角形;地势低平;组成物质颗粒较细,由河口向海变细。
5.河流堆积地貌6.河流的侵蚀地貌河谷是典型的河流侵蚀地貌,它是由沟谷发育而成,其形成过程如下图所示:发展阶段侵蚀类型地貌特点初期河流侵蚀作用以向下和向源头侵蚀为主(下蚀、朔源侵蚀)河谷深而窄,谷壁陡峭,横剖面呈“V”形中期向下侵蚀作用减弱,向河谷两岸的侵蚀作用加强(下蚀减弱,侧蚀增强)河流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河流更为弯曲,河谷拓宽成熟期以向河谷两岸的侵蚀作用为主(侧蚀)河谷展宽,横剖面呈宽而浅的槽形(“U”形谷)三:风沙地貌1.概念:在干旱地区,以风力为主形成的各种地貌的统称。
中国地貌单元划分教案
![中国地貌单元划分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25c9829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e9.png)
中国地貌单元划分教案教案标题:中国地貌单元划分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中国地貌的基本特征和分类方法。
2. 掌握中国地貌的主要单元划分。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描述和解释中国不同地貌单元的形成原因。
教学重点:1. 中国地貌的基本特征和分类方法。
2. 中国地貌的主要单元划分。
教学难点:1. 掌握中国地貌单元划分的依据和方法。
2. 能够描述和解释中国不同地貌单元的形成原因。
教学准备:1. 教材:包含中国地貌基本知识的教材。
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3. 实物或图片:展示中国不同地貌单元的实物或图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中国不同地貌单元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提问学生:你们知道中国有哪些不同的地貌类型吗?请简单描述一下。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介绍中国地貌的基本特征,如山地、高原、盆地、平原、丘陵等。
2. 介绍中国地貌的分类方法,如按地貌形成过程划分、按地貌特征划分等。
三、地貌单元划分(20分钟)1. 介绍中国地貌的主要单元划分,如黄土高原、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华北平原、长江三角洲等。
2. 分别介绍每个地貌单元的特征和形成原因。
3. 利用实物或图片,展示每个地貌单元的特征和景观。
四、练习与讨论(15分钟)1. 给学生分发练习题,让他们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列地貌是否属于中国的地貌单元。
2. 引导学生讨论中国不同地貌单元的形成原因,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
五、总结与拓展(10分钟)1. 总结中国地貌的基本特征和分类方法。
2. 引导学生思考:地貌对人类的影响有哪些?请举例说明。
3. 提供拓展阅读材料,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地貌。
教学延伸:1. 带领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和记录不同地貌单元的特征和景观。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研究某一地貌单元的形成原因,并展示研究成果。
3. 鼓励学生利用地图和卫星影像,观察和比较中国不同地貌单元的分布情况。
教学评估:1. 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回答问题的准确性和参与度。
第四章地貌单元教学设计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1
![第四章地貌单元教学设计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1](https://img.taocdn.com/s3/m/4f9c9485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b5.png)
设想:结合地貌剖面测量、地貌演化分析等实际操作,引导学生掌握地貌研究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以生活中常见的地貌现象为切入点,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貌知识,激发学习兴趣。
2.分层教学,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认知能力,设计难易程度不同的教学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4.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多媒体、网络资源等,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地球资源的情感,增强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3.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民族自豪感,通过地貌知识的学习,了解我国地貌的丰富多样性和独特性。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进行巡回指导,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的问题。
3.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展示和点评,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课堂氛围。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地貌的定义、形成原因、分类、研究方法等知识点。
2.强调地貌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渗透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著名地貌景观,如长城、黄山、张家界等,让学生在欣赏美丽风景的同时,思考这些地貌景观的形成原因。
2.提问:“大家知道这些地貌是如何形成的吗?”“地貌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的学习。
3.邀请学生分享生活中遇到的地貌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要求:建议具有创意,分析合理,能够为家乡的旅游业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教案讲义:常见地貌类型(解析版)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教案讲义:常见地貌类型(解析版)](https://img.taocdn.com/s3/m/7a91e73a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0b77847.png)
地貌常见地貌类型01目标任务02预习导学1.喀斯特石林的经典——路南石林喀斯特地貌的“峰林”和“石林”,一个是“峰”,突兀拔地的“山峰”聚簇;一个是“石”,千奇百怪的“怪石”成林。
这些怪石,原本是巨大坚硬的石灰岩石,在亿万年的风雨侵蚀下,逐渐分崩离析,形成石柱、石笋、石芽……。
它们高不过几米至二十来米,嶙峋峥嵘,寸草不生,虽然不比峰林那样挺拔青秀,却有别样的景致。
路南石林,在昆明市东约100公里的石林彝族自治县(原名路南彝族自治县)境内。
数百平方公里范围内,分布着大石林、小石林、乃古石林等上百个“黑色森林”般的巨石阵,有的独立成景,有的成片成群。
奇峰危石纵横交错,铺天盖地,似被时光凝固了的滔天恶浪、峥嵘怪兽,动人心魄,蔚为壮观。
而那些千姿百态的“象形石”,有的像家畜、野兽,有的像蘑菇、灵芝,还有的像善良的长者、美丽的“阿诗玛”,真让人遥望遐思,浮想联翩。
大大小小的石头森林间,又点缀有大叠水、长湖、月湖等壮观的瀑布和秀丽的湖泊,还有芝云洞、奇风洞等迷宫般的溶洞。
绿茵秀水相依,没有生命的石头森林,似乎也有了灵气。
这些奇丽的景观,与世居此地的彝族风情交相辉映,被誉为"天下第一奇观"。
路南石林是世界上少见的位于亚热带高原的喀斯特地貌,也是世界上唯一能以石林发育遗迹和石林景观系列展现地球演化历史的喀斯课程标准学习目标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1.结合图文材料,分析地貌类型、地貌景观特征及形成过程2.结合不同区域的地理特征,分析不同地区的主要地貌类型及分布3.组织学生进行野外观察,认识地貌类型、描述地貌景观特征,分析其形成原因4.正确认识地貌与环境的关系,掌握人类活动对地貌景观的影响,促进人地协调特地貌区。
2001年成为我国首批国家地质公园,2004年成为首批世界地质公园。
2007年,路南石林与贵州荔波、重庆武隆等“捆绑”申报的“中国南方喀斯特”,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第一节 常见地貌类型-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2019版)教案
![第一节 常见地貌类型-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2019版)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2aa202d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ad9bd79.png)
第一节常见地貌类型-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2019版)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常见的地貌类型及其形成原因;2.掌握地貌类型的划分方法;3.通过实地观察,了解不同地貌类型在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方面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1.常见地貌类型的形成原因;2.地貌类型的划分方法;3.实地观察获得的知识和经验。
三、教学难点1.对于一些特殊地貌类型的划分方法和形成原因;2.如何将地貌类型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联系起来。
四、教学过程1.引入(10分钟)教师出示一组图片,让学生观察图片并回答以下问题:1.这些地形看起来有什么共同之处?2.你能告诉我图片中的地貌类型吗?3.你知道这些地貌类型是如何形成的吗?通过这一环节,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地貌类型的初步了解和认识程度,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知识讲解(30分钟)(1)常见地貌类型教师通过PPT对常见的地貌类型进行简要介绍,例如高山地带、丘陵地带、平原地带等。
(2)地貌类型的划分方法教师对不同地貌类型的划分方法进行详细讲解,例如高山地带的划分可以根据山体高度和地形特征;平原地带的划分可以根据地貌坡度和河流等。
(3)地貌类型的形成原因教师通过实例对不同地貌类型的形成原因进行讲解,例如高山地带的形成原因是构造抬升和侵蚀作用;平原地带的形成原因是河流沉积和风化作用。
3.实地观察(4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前往本地区的一个地貌类型明显的区域进行实地观察,并帮助学生发现和理解不同地貌类型的特点、形成原因以及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4.总结和作业布置(10分钟)教师通过让学生总结所学内容的方式,对学生的掌握程度进行检查,并布置作业。
五、作业1.制作一个小册子,介绍常见地貌类型及其形成原因;2.访问周边地区的多个地貌类型的区域,并进行实地观察和研究,总结不同地貌类型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的影响,并写一篇短文记录自己的观察和体验。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次课程,学生对常见地貌类型及其形成原因、划分方法、地形特征和影响等方面有了初步的认识和理解,并通过实地观察的方式获得了更多的知识和经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