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董鉴定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董鉴定知识
亲爱的网友:这页内容多,请耐心看。
呵呵,想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当收藏家,确实需要下一番功夫。
]
古陶瓷鉴定的一般法则
我国的陶瓷制作,历史悠久,窑口众多,产量庞大,除了历代流传下来大量的传世品,地下出土物亦层出不穷。
但是,历史上某些人出于各种动机,对古陶瓷制作了大量复制品或伪品
,真真假假,鱼目混珠。
为了保护祖国的文物,研究陶瓷的演变规律,所以,变需要对它的
制作年代和真伪及其艺术水平的高下就叫作古陶瓷鉴定。
许多人将鉴定古陶瓷,看成是十分神秘和高不可攀的学问,这种看法是不可取的。
凡有志于钻研究这门学问的人,只要肯下功夫学习,认真实践,从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有意识地对
各种真品和伪作进行分析比较,搞清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窑口的风格,各种复制品与作
伪的表现,经过一段较长时间的观察、分析、比较,掌握其演变规律,就可逐步地获得鉴定的
入门知识,因此,古陶瓷鉴定是能够学会的。
举例说:某个人你仅见过一面,时间长了,可能
会忘记。
但如果你经常见到这个人,对他留有较深的印象,以后发即使相隔一段时间再见面,仍能够认出他是谁。
这是什么道理呢?主要原因在于以前经常见,有了一定的认识程度,记住了某些特征,这和鉴定陶瓷是相同的道理。
因为不同时代、不同窑口所生产的陶瓷的原料、火
侯、造型、纹饰都有所不同,如果我们对于某个时代,某个窑口生产的陶瓷看得比较多了,有
了一定的认识,总结出了一些特征,掌握了演变规律,当我们再见到这个时代、这个窑口生产
的陶瓷器时,往往就能够识别它。
因此,陶瓷鉴定是可以学会的,并不是高不可攀的,关键在
于多看,多接触,多实践,从把握历代陶瓷的典型风貌和基本特征着手,作规律性的认识,再
加上运用现代科学测试手段,这样就能获得陶瓷鉴定的真知灼见。
但是,真正精通陶瓷鉴定也
非一蹴而就、轻而易举之事。
我国自古至今,流传下来和出土的陶瓷器不计其数,时代不同,
陶瓷的风格面貌也就不同,即使在相同的时代中,不同的地区,不同的窑口,制作的风格面貌
也有所不同。
何况古陶瓷器自有经济价格以来,就不断有人仿造,使尽各种方法来蒙骗人,所以,从数量众多的古陶瓷器中,鉴定出某件产品的年代、窑口、真伪及其艺术水平的高下就不那么容易了。
它除了需要专门知识外,还要丰富的历史、文学、艺术、理化等方面的知识,从这一点上来说,古陶瓷鉴定又是一项比较复杂,难度较大的学问。
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陶瓷鉴定还只限于通过人体的这感官(即眼、耳、手等),进行辩伪、断代及考证。
70年代以来,一些新的科学技术手段在陶瓷鉴定中运用,从而使陶瓷鉴定的视野进入新的境界。
如用碳14和热释光间接或直接测定陶瓷的年代,用光谱、质谱等分析、比较陶瓷的化学成份,用电子自旋共振波谱法检查陶瓷化学元素的含量,用电子显微镜检定陶瓷的质地、结构,等等。
但到目前为止,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程度,在古陶瓷鉴定中,还不能替代人体感官的作用,依靠人体的感官来鉴定古陶瓷,目前仍占主导地位。
古代陶瓷窑址出土的大量陶瓷标本,现代考古发掘出土的大量有纪年资料的古代陶瓷,以及众多带年款的传世古陶瓷器,为鉴定古陶瓷提供了标准器,它们对古陶瓷的断代、辩伪、释疑等提供了科学依据。
以下就个人的研究心得,综合前人的成果,将古陶瓷鉴定基本知识分成若干专题予以阐述,以期对于学习陶瓷鉴定的同志有所裨益。
古陶瓷鉴定的一般法则
鉴定的目的、内容和方法
一鉴定的目的
古陶瓷鉴定的基本目的是为了辨别真伪,判断时代、产地和质量优劣,揭示历代陶瓷的内涵及价值,从一个侧面研究人类的物质文化史和社会发展史。
同时还起到保护祖国文物,提高
人们艺术修养等作用,从而使其在现代人类社会中发挥积极功效。
二鉴定的内容鉴定一件古陶瓷要做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1. 辨伪:即鉴定这件陶瓷确是真品,还是后代的仿品或伪作。
这是鉴定工作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
例如,一件带有“大清康熙年制”年款的瓷器,应鉴别出它确是康熙时期制
作的瓷器,还是后代仿造的伪品,要仔细识别。
2. 断代:即鉴定陶瓷制作的时代。
例如,龙泉窑瓷器,宋、元、明均有生产,要鉴别出
它是宋代、还是元代事明代的产品。
3.断窑口:即鉴定陶瓷的产地,属于某一窑口的产品。
例如,一件印花青釉瓷器,要鉴
别它窨是耀州窑制作还是临汝窑制作、或是其它窑口制作的。
4. 评价:即评定这件陶瓷质量的优劣,以及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
例如,器物是否完整,是否有裂痕、变形等,然后评定其艺术水平如何?经济上值多少钱?对此种种应作出正确的
评价。
三鉴定的方法陶瓷鉴定的基本方法有分类法、比较法和甄别法。
1. 分类法运用类型学的分类排比法,找出各种陶瓷之间的异同点,加以分类分型,摸
索出器物演变的规律,达到认识和掌握的目的。
2. 比较法利用已知的标准器(例如窑址标本,纪年墓出土或器物本身带有年款的陶瓷器),与彼此有某种联系的鉴定对象加以对照,从各个方面进行研究和比较,以已知比未知,
使未知变知之,得出合乎事实的判断。
3. 甄别法在实践的基础上,运用调查、考证和科学检验等不同方法,通过逻辑思维和
概括,对鉴定对象作出正确的甄别。
鉴定陶瓷,应着重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看造型: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审美标准、生活习惯以及技术条件,因此生产的陶瓷产品有不同的造型特点,这给我们的鉴定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首先要对历代器物造型有一个基本概念,掌握器形发展的总趋势,春秋战国的原始青瓷,造型多仿青铜器,古朴刚劲;三国两晋南北朝瓷器,由粗矮向瘦高发展;唐代瓷器则浑圆饱满,显出雍容华贵的气质;宋代器物修长轻盈,给人以生机勃勃之感;元代器物造型一反宋代风格,器物高大,显得厚重粗犷;明代又一反元代特点,器物造型秀丽古拙,给人以清新优美之感;清代则器形繁多,制作精巧。
了解了历代瓷器造型的基本特征之后,进而还需掌握观察造型的方法,对器物的口、腹、底足,乃至耳、流、柄、系等都要仔细观察,总结规律。
以碗、盘一类器足的主体。
可见器物的足底部分也不能忽视,往往成为我们断代的参考依据。
因此,只要我们头脑里有了准确的器形概念,善于体会各时代器形不同风貌,对那些貌似的伪品,就能看出差别之处,这就好像手里拿了一把尺,有了准确的分寸,不致出现“失之千里”的现象,把明代器物看成是
唐代产品。
(2) 看胎釉:不同时代,不同窑口烧制的瓷器,由于胎釉成分和烧造条件不同,烧成的器物质地、釉色各不相同,成为我们鉴定陶瓷的重要依据之一。
鉴别胎质主要是观察底足,无论任何时代器物,在底足边缘或口边露胎和器身缩釉处,大多可以看出胎质特色。
观察釉质则一般要注意釉色、光泽以及气泡疏密等几方面特征。
例如,福建建阳宋代建窑所生产的黑釉瓷器,因胎料含铁成分较多,故胎色呈紫黑,胎质坚致。
而江西吉安宋代吉州窑生产的黑釉瓷器,有的器型、釉色虽与建窑相似,但因制胎所用原料不同,胎色呈米黄或黑中泛青等色,胎
质粗松,这样,就可以帮助我们把窑口区分开来。
即使同一个时代,同一品种,只要我们仔细观察,也会发现胎釉有不同之处,例如,明代永乐、宣德时期景德镇生产的青花瓷器,釉色白腻,釉面肥润,隐现桔皮状的凹凸感,仔细观察,釉中可见有大小不等的釉泡;而明代末年生产的青花瓷器,釉色截然不同,薄而青亮,不可同日而语。
(3) 看工艺:器物成型工艺不同,装烧方法不同,烧成气氛和燃料不同,都会在陶瓷器上留下不同的特征,成为我们鉴定陶瓷中的重要依据之一。
例如,宋代定窑瓷器采用覆烧工艺,烧成的器物口沿无釉,俗称“芒口”;而宋代汝窑瓷器采用支钉支烧工艺,烧成的器物通体满釉,器底只留下极小的芝麻状支钉痕迹,这些特征,都应着重掌握。
(4) 看纹饰:陶瓷上的纹饰,无论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等方面,都强烈地反映着当时人们的审美观,每一时代,都有自己鲜明的风格和特点。
例如,元代青花瓷器的纹饰,布局繁密,层次较多,少则二、三层,多则七、八层;而到了明代永乐时期,则趋于疏朗。
再如,中国瓷器上装饰常用的龙纹,各个时代各有变化,不尽相同。
有的叱咤风云,有的细软疲沓;有的威武雄壮,有的老态龙钟,这些,都成为我们鉴定时的参考因素。
(5) 看彩料:瓷器上的釉彩,各时期有各时期的特色,有的虽然采用一种呈色的彩料,由于所含成分不同,或制法不同,烧成条件不同,因而呈色也就有所不同,虽然这种不同有时是极其细微的,但只要仔细观察,就能发现其中的差异。
例如,明代宣德时期的青花瓷器,大多采用进口青料,这种青花料含锰量较低,含铁量较高,烧成后往往会在青花上出现黑疵斑点,这种自然形成的黑斑成为宣德青花瓷器的特征之一。
而清代雍正时期的仿宣器,因所用青料不同,不能完全准确地再现宣青风格,青花上的黑疵斑点是用笔触多次点染而成,只要仔细观察,就可发现人工留下的痕迹,与宣德青花自然形成的黑斑迥然不同。
(6) 看款识:款识是指刻、划、印或写在陶瓷器身上的文字,表明它的时代、窑口、制作
者或使用者等等,也是鉴定陶瓷的依据之一。
不同的时代,书款的方法、书体和笔法,以至书款的部位都有所不同。
例如,清末民初有不少仿清代康熙官窑的瓷器,器底书“大清康熙年制”款,但字体、笔法与康熙时不同,一看就知是后代仿品。
因此,掌握款识特征来断代和辨
伪也是相当重要的。
综上所述,历代陶瓷在造型、胎釉、工艺、纹饰、彩料、款识等方面都具有各自的风格和特点,成为我们鉴定陶瓷的各项依据。
但是,世界上的事物是复杂的,普遍规律中寓有特殊规律,还必须考虑到例外情况,例如,前述宣德青花大多有黑疵斑点,但也有一部分宣德青花没有黑疵斑点,我们不能因此说它们就不是宣德瓷器。
因此,我们鉴定一件陶瓷器时,不能偏执一方,食古不化或教条主义,拿着条条框框去套,而要将各项依据、因素、信息综合起来考虑,普遍规律与特殊规律相结合,把握各代陶瓷器的基本特征和典型风貌,联系实物,仔细观察,触类旁通,辩证运用,反复推敲、慎重定论,千万不可因其中有几处类似的特征便妄断真
伪,这样才是正确的方法。
鉴别古瓷和仿古新瓷的一般规律
仿古瓷如果制作手法高超,几可乱真,那么怎样区别它们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
来鉴别:
1. 古瓷纹饰,运或刀法自然流利;仿造者生硬,做作,呆板,绝无真品纹饰那种挥洒自
如的流畅感,而处处留下临摹痕迹。
2. 古瓷釉面无耀眼的浮光(燥光),光泽静穆;新瓷则有耀眼的浮光,仿古瓷往往做假去
掉浮光。
去掉浮光的方法主要有:
(1) 用酸浸涂去光,用这种方法处理的,釉色苍白,与古瓷不同。
(2) 用兽皮打磨,用这种方法处理的,在放大镜下观察,釉面可见无数平行的细条纹。
(3) 用茶水加少量碱久煮,用这种方法处理的,釉色不正,仔细比较,即可识其破绽。
3. 出土的古瓷土锈进入釉里,一般土锈都在釉薄之处;仿者土锈附于表面,用水洗之即
去。
4. 釉上彩瓷一般达一百年之久者,迎光斜视可见彩的周围有一层淡淡的红色光泽,俗称
“蛤蜊光”。
5. 有的膺品采用在旧器上后加彩的方法,使其改头换面,冒充名贵品种。
鉴别的方法是
仔细观察釉彩,一般来讲旧器用过都会留有伤痕,如伤痕在彩面下面,必然是伪作。
此外,后加彩一般较鲜艳,且光泽度强,犹如旧衣服上打的新补丁,格外醒目,显得很别扭。
6. 金水(即将黄金溶解于王水)最初为德国人居恩在1830年所创制。
我国瓷器上的金色,一般来讲1840年鸦片战争前,用金粉描画,金色深沉。
1840年以后,用金水描画,光泽度好。
因此鉴别古瓷的金色,可以说1840年是一条分界线。
此外,古瓷的金色历久磨损变色,或仅留
下痕迹。
仿古瓷金色艳丽耀眼。
名词术语和基本知识
一原料类
高岭土——制造瓷器的主要原料之一。
颜色白中微带灰色或黄色,因最初在江西浮梁(今景德镇)东乡高岭村发现,故名。
“高岭”一词最早见于清康熙二十一年《浮梁县志》记载,
国标上音译Gaolin,成为国际性专用名词。
麻仓土——元、明景德镇制瓷原料,是产于景德镇附近的麻仓山的一种高岭土,故名。
瓷石——制造瓷器的主要原料之一。
是含石英、绢云母为主体的岩状矿物。
颜色白中微带黄色、绿色、灰色或浅红色,我国很早就用来制造瓷器。
不(音敦)子——制瓷原料经过加工,制成砖状泥块,称为“不子”或“白不”,中外陶瓷
文献上普遍采用这个名词。
釉浆——即釉料,施于瓷坯的表面。
据文献记载,景德镇制瓷用的釉浆由釉果和釉灰配制而成,主要由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钙、氧化钾、氧化钠等组成。
釉灰是用石灰石、凤尾草烧
炼而成。
钴土矿——青花瓷器的呈色原料,种类颇多,古代大体分为两种:一种含锰量高含铁量低,为国产钴土矿;一种含锰量低含铁量高,为西亚地区产钴土矿。
苏泥麻青——又称“苏麻离青”、“苏泥勃青”,是一种从波斯进口的青花色料,元末明
初景德镇的青花瓷器大多使用这种青料。
其特点是发色凝重浓艳,并有黑色似铁锈斑点,经化验,料中含锰量低含铁量高,与国产青料显然不同。
平等青——又称“陂塘青”,明代成化到嘉靖中期景德镇青花瓷器使用的主要色料。
产于
今江西乐平,呈色淡雅。
回青——是一种进口的青花色料,明代正德、嘉靖、隆庆、万历时景德镇的青花瓷器大多使用这种青料。
其特点是发色蓝中泛紫,与苏麻离青、平等青色调不同。
石子青——又称“石青”,明代中期晾德镇民窑青花瓷器上使用的一种色料。
产于今江西
上高,发色浓中带灰。
珠明料——产于云南,由钴土矿煅烧而成的青花色料。
清代景德镇青花瓷器所用的主要青
料,发色鲜明青翠。
二工艺类
拉坯——把坯泥置于辘轳(即轮上),借辘轳旋转之力,用双手把坯泥拉成所需的形状,这是我国陶瓷器生产的传统方法,这一工艺过程称为拉坯。
盘、碗等圆器都用拉坯方法成型。
利坯——拉成的坯半干时,置于辘轳上,用刀修整,使器表光洁,厚薄均匀,这道工序称
为利坯。
挖足——圆器拉坯时器底留下一个3寸长的泥靶(柄),然后挖成器的底足,这道工序称为
挖足。
泥条盘筑——陶器成型的一种原始方法。
制作时先把泥料搓成长条,然后按器型的要求从下向上盘筑成型,再用手或简单的工具将里外修饰抹平,使之成器。
用这种方法制成的陶器,
内壁往往留有泥条盘筑的痕迹。
轮制——用轮车制作陶瓷器的方法,主要构件是一个木制圆轮,轮下有立轴,立轴下端埋于土内,上有枢纽,便于圆轮旋转。
操作时,拨动圆轮使之平稳地施转,利用轮车旋转力,用双手将坯泥拉成所需的形状。
轮制法始于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晚期,制作的器物器形规整,
厚薄一致。
仰烧——瓷器烧成的一种方法。
匣钵内放置垫饼或耐高温的细砂,器物正装焙烧,称为仰
烧。
叠烧——瓷器装烧的一种方法。
即将多件器坯叠在一起装烧,器物间隔以垫烧物。
可分为:
(1)支钉叠烧,古代多用此法。
(2)支圈叠烧,如定窑。
(3)重合叠烧或刮釉叠烧,即在器物
内心(以盘碗为多)刮去一圈釉,然后将叠烧器物底足(无釉)放置其上,一般10件左右逐层重叠,金代产品盛行此法。
它的优点是产量高,成本低;缺点是器物内量一圈无釉。
覆烧——瓷器装烧的一种方法。
即将瓷器覆过来装在有支圈或筒形梯状支具匣钵内焙烧,始于北宋定窑,景德镇及东南地区青白瓷窑系也多用此法。
优点是产量高,变形小;缺点是器
物口沿无釉,使用不方便。
素烧——指需二次烧成的陶瓷器,即先入窑以低温(750~950℃左右)将器坯烧一次,称素烧,然后,施釉再次入窑烧成。
可增加坯体强度,提高正品率。
涩圈——瓷坯叠烧前,将器物内心刮去一圈釉,无釉处即称“涩圈”,流行于金代和元
代。
浸釉——又称“蘸釉”,是我国传统的施釉方法之一。
浸釉时手拿器坯底部浸入釉缸内,使其表层挂釉,然后取出,浸釉质量的好坏与器坯浸入时间长短与操作得当与否有直接关系。
吹釉——是我国传统的施釉方法之一。
用竹筒蒙上细纱,蘸釉后用口吹,吹釉的遍数视器物大小而定,多至17~18遍,少则3~4遍。
其优点使器物内外着釉均匀一致,凡大型器物、薄
胎及色釉制品等多采用此法。
明代景德镇首创。
浇釉——大型器物的一种上釉工艺,是我国传统的施釉方法之一。
操作时两手各执一碗或
勺,舀取釉浆,向坯体上交相泼浇。
荡釉——我国传统的施釉方法之一。
操作时把釉浆倒入器坯内部,然后晃荡,使上下左右均匀上釉,多余的釉浆倒出即成,这种方法适合于瓶、壶等琢器。
三烧成类
垫饼——一种垫烧工具。
多用粗耐火粘土或高岭土制作,因其状似饼,故名。
使用时,器坯底足置于扩建饼之上,可防止器物与匣钵粘结。
支钉——一种支烧工具。
古代常用的支钉,形状有圆环形、圆饼形、三叉形、四叉形、直简形等多种,上面都有齿状凸起,其数不等。
用支钉支烧的器物,烧成后底部留有支钉痕迹。
宋代汝窑、官窑等器物的支钉痕迹很小,形似芝麻。
支圈——一种适应覆烧法的特殊工具。
创始于宋代定窑。
使用支圈烧一窑瓷器,用同样的燃料、同样的时间,比使用其它类型匣钵产量增加数倍,定窑支圈先后为其它瓷窑仿效。
齿形支具——早期制瓷主要的支烧窑具。
其形状为圆形,下有一周齿形凸起。
使用时齿口向下,上面再叠装其它器坯。
这种支具流行于晋代至唐代的浙江地区越窑系瓷窑。
火照——又称“火标”,烧窑时用以检验窑内温度和坯件成熟情况的一种试片。
火照一般
利用碗坯改做,上平下尖,中间挖一圆孔,一般呈“〓”形。
置于窑膛,当要检验窑温时,用长钩勾出火照观察。
每烧一窑要验火照多次,每个火照只能使用一次。
匣钵——置放瓷坯的窑具。
始于隋唐。
匣钵的使用,使制品受热均匀,避免烟尘直接熏染釉面,并使制品互相隔离,不致粘结在一起,提高了瓷器的质量,同时可以充分利用窑室高度
,提高装窑密度,增加产量。
龙窑——我国传统窑炉的一种形式。
战国已普遍采用,东汉时有所改进,以后南方各瓷窑广泛采用。
龙窑多依山坡或土堆倾斜建筑,窑长在30—80米之间,形状似长龙,故称龙窑。
因其本身有一定的高度差,故具有自然抽力。
龙窑的特点是升温快,降温也快,生产周期短,产量大,烧成成本低,对我国古代瓷器的发展起很大作用。
阶级窑——我国传统窑炉的一种形式。
在坡地10度—20度倾斜度砌筑而成,窑长在15—30 米之间,一般分5—10间窑室,以墙隔开,一室高于一室,有如阶级,故称阶级窑。
室与室之间的墙下部有通火孔,火焰可依次通过各室,既可节省燃料,又可烧还原焰。
阶级窑始于宋代的分室龙窑,完善于明代,最早出现于福建地区,对日本窑的设计有很大影响。
馒头窑——我国传统窑炉的一种形式。
这种窑的特点是火膛和窑室合为一个馒头形的空间,故称馒头窑。
它利用夹墙竖烟道产生的抽力来控制一定的空气进窑,温度可达1300℃。
北
方的耀州窑、钧窑等都采用馒头窑。
蛋形窑——我国传统窑炉的一种形式。
像一个平卧在地的半个鸭蛋,前大后小,故称为蛋形窑。
全长约18—20米,高近6米。
这种窑有一个与窑长相等的烟囱,抽力大,烧成时间短,产量高,热耗低,适宜烧还原焰,对于白瓷、青花瓷、颜色釉瓷等釉面呈色良好。
景德镇即
采用蛋形窑烧瓷,这种窑对欧洲有很大的影响,英国的纽卡斯特尔窑,德国的卡塞勒窑都是
仿照景德镇蛋形窑设计的。
红炉——烘烤釉上彩的低温炉。
景德镇创用。
红炉亦称暗炉,炉径、高各1米左右。
周围夹层贮炭火,下留风眼,烘烤时将绘彩的瓷件装入炉膛内,炉顶用匣钵土制的薄片覆盖,中留小孔,以便察看火色,然后点燃木炭,炉温约在800℃左右。
红炉内烘彩属第二次烧成。
氧化焰——又称“氧化气氛”,即在烧窑时窑内空气供给充分,在完全燃烧的情况下产生的一种火焰气氛。
我国北方各瓷区烧窑一般都采用氧化焰烧成。
还原焰——又称“还原气氛”即在烧窑时窑内空气供给不充分,燃烧不完全的情况下产生的一种火焰气氛。
我国南方各瓷区烧窑一般都采用还原焰烧成。
四器型类
琢器——景德镇制瓷专用术语。
指不能在轮车上一次拉坯成型的器物,如瓶、尊、罐等。
圆器——景德镇制瓷专用术语。
指能在轮车上一次拉坯成型的瓷器,如碗、盘、碟等。
博山炉——炉的一种式样。
盛行于汉、晋,系仿铜熏炉烧制。
因其炉盖高耸,象征海上蓬莱三山,故名。
使用时,燃香料于炉中,香烟从盖上镂孔冒出,有如云雾缭绕。
汉代一般为陶
质,南北朝时有青瓷博山炉。
谷仓——一种陪葬物。
下部为罐形,上部堆塑楼阁、人物、家畜、粮仓等,故名。
三国至
东晋时期浙江地区烧制,多为青釉。
耳杯——杯的一种式样。
亦称“羽觞”。
酒具。
系仿汉代漆制羽觞,器身呈椭圆形,两侧有对称的小耳,故名。
流行于东汉至两晋、南北朝,品种有绿釉陶、青瓷等。
压手杯——杯的一种式样。
口平外撇,腹壁较直,自腹壁处内收,腹壁渐厚,圈足。
握于手中有凝重之感,稳妥合手,故称压手杯。
以明永乐青花压手杯最为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