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相关知识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1954年9月15日至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怀仁堂举行。
1226名代表首次行使国家最高权力。
这是一次人民的盛会。
(一)代表是怎么来的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共有1226名,参加第一次会议的实到代表1211名。
15日,报到后,因事因病请假70人,出席1141人。
1.代表的由来。
是普选来的。
1953年2月11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成立了以刘少奇为首的中央选举委员会。
1953年4月,中央选举委员会发出关于基层选举工作的指示,正式开始各级人大代表的选举工作。
这是中国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普选,各地根据不同情况,分别采取无记名投票、举手、豆选等方式进行选举,极大地增进了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热情和民主意识。
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于1953年12月8日晚在北京市西单区中南海投票站参加了投票。
广东省台山县大湾乡归国华侨陈聪在参加选举大会后兴奋地说:“我活了90多岁,到过许多国家,从来没有见过这样民主的选举。
”这次普选,选出了包括各民族、各阶层、各民主党派和人民团体的代表人物。
2.代表的构成。
从1954年9月1日开始,参加大会的代表陆续报到。
工业战线的劳动模范王崇伦来了;农业战线的劳动模范李顺达来了;年龄最大的代表,93岁的齐白石老人来了;年龄最小的代表,刚到选举年龄的青年女工郝建秀来了;身穿各色民族服装的少数民族代表来了;从世界各地归国的华侨代表来了。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顺利开幕了。
(二)会议是怎么开的
1.地点:北京怀仁堂举行。
2.时间:1954年9月15日至28日。
3.会议的主要任务。
三项:制定法律;听取审议政府工作报告; 选举新的国家领导人。
(1)法律。
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委员会组织法。
(2)报告。
周恩来作了《政府工作报告》,报告总结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外交等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指出了各项工作中还存在的缺点和问题,提出了今后社会主义建设方面的任务。
会议经过讨论,一致通过了《关于政府工作报告的决议》。
(3)选举。
大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朱德为副主席,选举刘少奇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
大会根据毛泽东主席的提名,任命周恩来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
4.会议的重大意义。
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在开幕词中指出:“这次会议是标志着我国人民从1949年建国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
”
一致通过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这就宣布了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以《共同纲领》代替《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过渡状态的结束。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所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们宪法的第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
人民不可能直接去行使国家权力,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种方式来行使国家权力,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代表人民来行使国家权力,国家权力所有者属于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国家机关是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
所以我们把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称之为国家权力机关。
所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主要有三个内容:一个内容是人民在民主选举的基础上产生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作为代表自己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第二个内容就是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产生其他国家机关,组织其他国家机关,其他国家机关对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负责,并且报告工作,受它的监督;第三
个内容是所有的国家机关都要接受人民的监督。
这是我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三个基本内容,就是人民和人民代表大会的关系,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人民和所有国家机关的关系,这三者结合起来就是我们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当中的一个机关。
正因为人民代表大会在我们这个制度里面占核心的、决定者的地位。
所以我们这个制度就以人民代表大会这个机关来命名的。
(二)我们为什么选择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历史选择了人民代表大会大会制度。
对我们国家行使什么样的权力,来组织政权机关,中国共产党一直在探讨。
早在1940年1月份,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里面就提出来,他说,新中国可以采取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省人民代表大会、县人民代表大会、区人民代表大会,直到乡人民代表大会的系统,并由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政府。
在1945年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这篇重要讲话里面也提出来,新民主主义的政权组织,应该采取民主集中制,由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决定大政方针,选举政府。
只有这个制度才能既表现广泛的民主,使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有高度的权利,又能集中的处理国事,使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所委托的一切事务,由各级政府集中的处理,并且保障人民一切必要的民主活动。
1949年3月,毛泽东对人民代表会议制度作了进一步的论述:“我们不采取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国会制度,而采取无产阶级共和国的苏维埃制度。
代表会议就是苏维埃。
自然,在内容上我们和苏联的无产阶级专政的苏维埃是有区别的,我们是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苏维埃。
‘苏维埃’这个外来语我们不用,而叫做人民代表会议。
苏维埃是俄国人民创造的,列宁加以发扬。
在中国,因为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国会制度在人民中已经臭了,我们不采用它,而采用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权制度”(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总结》,载《毛泽东文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65页)。
可见,这个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创建革命政权的过程中,总结历史经验确定的,它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国家
学说,具体用到中国的政权建设当中的具体的表现。
所以中国没有像西方国家那样实行三权分立,实行议会制、总统制,也没有像孙中山那样实行五权宪法,而是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人民选择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我国有23省,有4个直辖市,还有将近300个设区的市,另外还有2000多个县级单位,3.4万个乡镇,我们还建立了60万个村民委员会和8万个居民委员会。
我们有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或自治旗。
还设有特别行政区,我们有香港和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
所以我们国家是一体多元,
少数民族有50多个,但是他们分布很广,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状况,所以在中国你很难实行个单一的民族来组成一个独立的民主共和国,而是应该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构,行使自治权,所以中国就没有像有些国家那样,实行联邦制,而是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内部我们实行区域自治。
国家的多元体和民族的多种化,选择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各级代表能较好地反映各阶层、各团体、各民族的意愿,能较好的代表他们行使权力。
3.外国的做法行不通。
邓小平曾经指出,我们实行的就是人民代表大会一院制,这最符合中国实际,如果政策正确,方向正确,这种体制益处很大,很有助于国家的兴旺发达,避免很多牵扯。
那么我们国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和西方国家的议会制,存在着本质上的区别:西方国家是三权分立,我们国家是民主集中制。
三权分立就是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由三个不同的机关,国会、总统和政府,以及法院来行使。
而且这三个机关在行使这个权利的过程中,保持一种制约和平衡的关系。
我们是民主集中制,民主集中制它是由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集体行使国家权力,它是国家权力机关,而不仅是一般的立法机关,然后产生“一府两院”。
这个“一府两院”呢,对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并且工作接受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
另外呢,这个人民代表大会,它统一行使国家权力,但是它并不行使行政权,检
察权和审判权,而是要求它产生的这些机构,对它的负责,最终人民代表大会要对人民负责。
这样的一种政治制度,体现了我们的民主集中制。
我们国家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和“一府两院”不同,它不是平等分权,相互制约的关系,而是决定和执行,监督和被监督的关系。
但是在西方国家的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它们相互之间保持一种制约和平衡的关系。
比如说在美国,美国的国会通过一个法案,总统可以否决,总统提出的一些重要的一些预算案要由国会批准,国会还可以弹劾和罢免总统。
国会还可以2/3多数推翻总统的否决,另外总统提名任命的官员要经过国会批准,国会它要批准法官的任命,但是法院可以宣布国会通过的法律是违反宪法的,所以法院有权解释宪法。
总统可以任命法官,但是法官组成的这个最高法院它可以弹劾总统,可以宣布总统的行政行为违宪,这些就是美国的三权分立。
我们国家权力的运行不是这样的,我们不是互相制约,互相平衡的关系,而是说人民代表大会在“一府两院”之上,要求“一府两院”对它负责,受它监督,对它报告工作,同时“一府两院”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这些都体现了我们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之间,以及美国的国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之间的关系不一样。
三、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强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推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理论和实践创新,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的作用。
(一)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健全立法起草、认证、协调、审议机制,提高立法质量,防止地方保护和部门利益法制化。
(二)健全“一府两院”由人大产生、对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制度。
(三)健全人大讨论、决定重大事项制度,各级政府重大决策出台前向本级人大报告。
(四)加强人大预算决算审查监督、国有资产监督职能。
落实税收法定原则。
(五)加强人大常委会同人大代表的联系。
充分发挥代表作用。
通过建立代表联络机构、网络平台等形式,密切代表同人民群众联系。
(六)完善人大工作机制,通过座谈、听政、评估、公布法律草案等扩大公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通过询问、质询、特定问题调查、备案审查等积极回应社会关切。
年已渐近,年味在酝酿。
年味是什么?年味是家乡人准备过年忙碌的身影和开心的笑容,是家乡腊月集市的喧闹和繁荣。
年味是家乡的馓子和大肉的喷香,是家乡红芋粉丝的筋道。
年味是红红火火的场景,红红的灯笼,红红的春联,红红的蜡烛。
年味是什么?年味是父母的殷殷期盼,是常回家看看的再三嘱咐。
年味是什么?年味是亲朋好友团聚时的欢快气氛,人气旺盛,气场和谐。
年味是乡里乡亲祝福吉祥,恭喜发财,憧憬未来。
年味是什么?年味是对幸福的虔诚叩拜,祈福天地,祈求丰年,祈盼安康。
年味是对生活的庄严承诺,除旧布新,承上启下,激励自我。
年味是对美德的竭力弘扬,尊老爱幼,平等互助,济困扶贫。
年味是什么?年味就是年俗,约定俗成,历史悠久。
年俗里有说不完的故事,道不尽的风情。
年俗里饱含着人们对吉祥如意的向往,对和谐美满的渴望,对至善至美的执着追求。
总之,年味是喜庆的氛围,是积极向上的精神,是洋溢着人情味的文化传统。
留住浓浓的年味,就是留住我们的精神家园,留住我们的文化基因!
有人说如今人钱多了,年味却淡了。
我说年味的浓淡和物质条件关系不大。
旧时农历年底要结清一年的账目,欠租借债的人把这一段时间看成是难以度过的关口,所以也把年底叫做年关。
但在家乡有规矩,年三十贴上春联后要账的就不能再上门,这是对人最起码的尊重,不能逼得太紧,不能耽误任何人过年团聚。
连在外躲债的穷人都知道回家过年,可见人们对过年的重视,对团聚的向往,对好日子的渴求。
当今人们过年不愁没钱花了,有的人便比阔斗富,鞭炮更长了,焰火更美了,压岁钱更多了。
腰杆子挺直了,活出了尊严,但只顾夜以继日地鏖战在麻将桌旁,亲戚朋友走动少就有了心灵的距离,年味也就淡了。
有人说如今人忙了,年味被冲淡了。
其实,年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
家乡人常说,忙了一年了,过年得好好歇几天,好好吃几顿饺子。
如今很多人只顾埋头挣钱,一年四季天天忙,忙得忘了家,忘了生命的根,忘了生命之舟的港湾在哪里,忘了心灵的驿站在何方,忘了调整后再轻装上阵。
一年有四季,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人生有节奏,张弛有度养精蓄锐。
而对于金钱大于一切的人来说,心中的年味确实是越来越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