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广西广西农村传统美食集锦》【欣赏图】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舌尖上的广西—广西农村传统美食集锦》【欣赏图】
这个时代,是一个巨变的时代,唯一不变的是我们对食物理解和巧妙利用。

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广西有史以来都是山多水秀,以喀斯特为主的地貌,使得桂林山水和乐业大石围天坑闻名天下。

我们壮族人家世世代代生活在这样田地间,用平凡的双手和智慧在山中耕耘收获,也用那朴实的饮食代代相传,才能让壮乡文化得与传承。

在广西农村,每年腊月,每个乡村都洋溢着浓浓的年味,家家户户欢欢喜喜杀年猪。

杀猪就和备年货差不多,是为了庆祝新年的到来,也是农民一年辛勤劳动的成果与喜悦,但杀猪不仅仅是为了迎接新年,还是筹划来年发展。

在广西农村,杀猪的总少不了要做“活血”。

杀猪时取新鲜血,加入适量食盐,搅拌一段时间后静置。

待配料做好后,取温水将血与配料一同稀释(要搅拌一下),待血凝固后加入配
料即可食用。

剩下的猪血,可以做成猪血肠,而在猪血肠在百色德保,已经成为当地一种著名的传统小吃菜肴。

为了利于保存,长期食用,农民都会将大部分的猪肉制成腊肉跟腊肠,腊肉因在腊月腌制而得名,将准备好的猪肉经调料腌泡三至四天,然后将肉取出,挂在火坑或火灶上慢慢烘干,以肉干色黄即可。

各农户腌制的腊肉可供半年甚至一年的食用,腊肉不但是一种上乘佳肴,又是传统的食肉储存的一种妙法,
它对于边远山区、居住分散、远离圩场的农户带来极大的方便。

因此,每年腊月,家家户户都腌制腊肉,多则几百斤,少则几十斤,用于过节、待客、送礼和自食。

百色那坡还有一道美食——酸肉,主要原料有猪肉、玉米粉、食用盐,腌制出来的酸猪肉色泽鲜明,皮呈黄色,肥肉呈乳白色,瘦肉呈暗红色;每片肉上略带些发酵了的玉米粉,味清香,食之皮脆,肉鲜,酸得适中,香气四溢,清爽上口,无油腻感,或蒸或炒都美味十足。

糍粑,是中国的一种民间传统食品,南北方都有,但做法各异,中国南方一些地区则更青睐于艾草糍粑或鼠曲草糍粑,艾叶糍粑口感柔软、爽滑,同时艾叶具有保健作用。

在古代时,由于生活贫困,粮食大大不够食用,所以便将艾草等植物跟糯米粉混合制成糍粑,既补充粮食又达到保健作用。

五色糯米饭是壮族地区的传统风味小吃。

因糯米饭呈黑、红、黄、白、紫5种色彩而得名,又称“乌饭”。

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或清明节时节,普遍制作五色糯米饭。

壮家人十分喜爱五色糯米饭,把它看作吉祥如意、五谷丰登的象征。

广西人外出劳作时,为了能吃上可口的米饭,利用竹子幼秆装着大米及味料将其烤熟做出了竹筒饭,不但香味可口,还有着极高的营养价值。

百色乡镇一带街上卖的油炸膜在广西有个习俗,过年要包粽子,很多人可能会很不解,不是端午节才包粽子吗?这种粽粑当地称为“枕头粽”,有小猪崽般大小,可供一家人食用。

枕头粽,长大肥硕,两道捆索,
四只角、形如枕头。

其品种繁多,有肉粽、排骨粽、枣栗粽、豆沙粽等。

百色及南宁特色小吃——卷筒粉,口感爽滑,通常用来当早餐,或者在下午茶时食用,很多人读书或者上街都可以吃到。

打油茶亦称“吃豆茶”。

是广西侗族传统待客食品。

用油炸糯米花、炒花生或浸泡的黄豆、玉米、炒米和新茶配制成。

有的还加葱花、菠菜、猎肝、粉肠。

侗族在不同的场合吃不同的豆茶。

油炸糯米花,是多数壮族人家过年必做的一种小吃,跟打茶油有大同小异。

原料也是“阴米”。


米都预先备制,制法是:将糯米拌油或粗糠后蒸熟、阴干,再用碓臼舂成扁状,去掉粗糠。

老友粉是广西南宁的本土美食,于2007年入选南宁公布的首批26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与柳州的螺蛳粉、桂林的桂林米粉同为广西“三大米粉”。

南宁人认为酸辣可口的老友粉夏天吃着开胃,冬天吃着驱寒。

老友粉是当地没有阶层分化的小吃代表,非常具有民生气质。

这种粉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把酸和辣巧妙的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南宁小吃的独特风味之一。

螺蛳粉是广西柳州市最出名也最受大众欢迎的小吃米粉,具有辣、爽、鲜、酸、烫的独特风味。

螺蛳粉的味美还因为它有着独特的汤料。

汤料由螺蛳肉、三奈、八角、肉桂、丁香、辣椒、生姜、等13种
天然香料和味素、蔗糖等配制而成。

桂林米粉以其独特的风味远近闻名。

其做工考究,先将上好大米磨成浆,装袋滤干,揣成粉团煮熟后压榨成圆根或片状即成。

圆的称米粉,片状
的称切粉,通称米粉,其特点是洁白、细嫩、软滑、爽口。

其吃法多样。

最讲究卤水的制作,其工艺各家有异,大致以猪、牛骨、罗汉果和各式佐料熬煮而成,香味浓郁。

卤水的用料和做法不同,米粉的风味也不同。

大致有生菜粉、牛腩粉、三鲜粉、原汤粉、卤菜粉、酸辣粉、马肉米粉、担子米粉等。

广西人吃得最多的美食应该是米粉了,早餐可以吃,中餐可以吃,晚餐如果不是为了跟家人朋友在一起,凑合着也可以用碗米粉来填饱肚子。

走在广西的大街小巷,看到最多的美食店应该就是米粉店了。

那么问题来了,下面24种米粉你都吃过吗?1、南宁老友粉南宁老友粉的来源是老友面。

关于老友面的来历有一个典故:上世纪三十年代,一位老翁每天都光顾周记茶馆喝茶,有几天因感冒没有去,周记老板十分挂念,便将精制面条佐以爆香的蒜末、豆豉、辣椒、酸笋、牛肉末、胡椒粉等煮成热面条一碗,送与这位老友吃。

热辣酸香的面顿时使老翁食欲大增,他发了一身大汗,感冒也好了。

事后老翁感激不尽,书赠“老友常临”的牌匾送给周老板,“老友面”由此得名并渐渐名扬八桂。

老友粉食之开胃驱寒,深受食客欢迎而经久不衰。

如今它已经成为南宁的标志性特色小吃,无论是本地市民还是外地游客都纷纷品尝。

老友粉是到南宁必吃的美食之一,由百年名小吃老友面演化而来,是南宁小吃的金字招牌,口味鲜辣,汤料香浓,开胃驱寒,深受食客欢迎而经久不衰。

在南宁各处都可品尝到正
宗的老友粉,街边的老友粉价钱都在6元上下,物美价廉,常常让人吃的汗流浃背,辣的痛快而欲罢不能。

知名的老友粉店有舒记、复记、天福香等。

2、柳州螺蛳粉柳州螺蛳粉,就是米粉配上螺汤的一种风味食品。

柳州螺蛳粉主要以圆条线粉为主,用的是干粉,在煮之前需要浸泡。

关于柳州螺蛳粉的起源有一种说法是,柳州人一直喜欢吃螺蛳,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当时的柳州螺蛳摊档的食材是石螺,汤水鲜甜可口,不像田螺汤有腥味,所以螺蛳汤是螺蛳摊档的重要销售品种,售价为每碗人民币5分。

由于当时的经济条件限制,当时的螺蛳汤比螺蛳更加畅销。

柳州人在家经常煮螺蛳,米粉也是柳州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食物,两者混合,就是螺蛳粉。

因此,在1983年以前,螺蛳粉这个米粉的品种已经出现在柳州人的家里。

之后,在解放南路、青云菜市、谷埠街三处柳州当时的重要小吃市场慢慢兴起螺蛳粉,其中以解放南路的螺蛳摊档最多。

爱民螺蛳粉、五角星螺蛳粉都是知名的螺蛳粉店。

3、桂林米粉桂林米粉以其独特的风味远近闻名。

其做工考究,先将上好大米磨成浆,装袋滤干,揣成粉团煮熟后压榨成圆根或片状即成。

圆的称米粉,片状的称切粉,通称米粉,其特点是洁白、细嫩、软滑、爽口。

其吃法多样。

最讲究卤水的制作,其工艺各家有异,大致以猪、牛骨、罗汉果和各式佐料熬煮而成,香味浓郁。

卤水的用料和做法不同,米粉的风味也不同。

大致有生菜粉、牛腩
粉、三鲜粉、原汤粉、卤菜粉、酸辣粉、马肉米粉、担子米粉等。

桂林米粉的起源传说:桂林米粉的传说讲了好多年,谁也不清楚,也没有几个人去考证它。

传说秦始皇派史禄率民工开凿灵渠,灵渠修通了,秦始皇由丞相李斯陪同,微服游览桂林山水。

秦始皇有个嗜好,爱用鲤鱼须、鱼肚来下酒。

来到漓江一看,哇,漓江里的鲤鱼用手就可以捞到,于是秦始皇叫船家赶快弄来了很多鱼,又给了很多钱。

一餐不知道要用多少条鲤鱼才炒得出一碗,秦始皇在漓江上游了半个月,杀了成千上万条鲤鱼。

急得漓江里的鲤鱼王乱跳,发誓要把秦始皇的游船拱翻,让他葬身鱼腹!河伯知道了警告说,“帝王之事乱来不得,你赶紧另想办法吧“。

鲤鱼王急中生智,用大米磨浆制成了鱼须(米粉)、鱼肚(切粉)。

秦始皇吃了,拍案叫绝,从此桂林米粉就问世了。

桂林米粉店几乎遍布全中国,形成了类似沙县小吃的存在。

当然,要吃到正宗的桂林米粉,还得到桂林市的寻常街巷去。

像乌鱼青蒜米粉、马肉米粉、醋水米粉、卤菜粉其实都是用桂林米粉的传统方式来制作,加入的配料不一样而已。

4、蒲庙和武鸣的生榨粉生榨米粉又称生榨粉,最传统的生榨米粉来自南宁蒲庙镇,生榨米粉以软、滑、香,还有与众不同的微酸而闻名。

据说,这种微酸的形成并非加入食用酸醋,而是加工米粉过程中由于产生了一种能助食物消化的酵母菌的作用后自然形成的,是米粉本身的味道。

“吃生榨米粉就要吃这种‘馊味’,那才正
宗。

” 生榨米粉是壮族地区的一种传统食物,其中又以广西的最为出名,总体来说有很多地方会做并且有很长的历史了:上林、武鸣、蒲庙、马山、都安、南宁、扶绥、崇左、百色、平果等等。

生榨米粉在壮话里称为“粉拉馊”。

蒲庙的生榨米
粉配料也有一大特色。

多年未变的传统老三样“豆腐干、头菜碎、猪肉沫”均为生料。

当然,现在也有很多店铺为了方便快捷,这三样都煮熟后放一旁备用。

5、宾阳酸粉广西宾阳酸粉作为爽口消暑的夏日食品,以其特有的嫩滑、酸甜可口、香脆诱人而闻名遐迩。

说到宾阳的小吃,那要数家喻户晓,驰名广西的传统特色小吃,最正宗的是广西南宁市宾阳县宾阳南街天后宫十八颜的酸粉。

宾阳酸粉,属于凉拌粉,把浓香的酱汁和酸甜的酸醋拌到蒸粉托里,配以叉烧肉、烧肠、炸波肉、炸肉排、腊牛肉巴、酸黄瓜(有时是酸萝卜等)、
花生米(或者油炸黄豆)、蒜末(香菜等)、生辣椒(生蒜米)等佐料,一碗色、香、味俱全的酸粉。

在宾阳有着一句话:夏天吃酸粉,病猫东(普通话译:都)精神。

讲哦正是云队哦(普通话译:说的正是我们的)宾阳酸粉。

在宾阳最正
宗的酸粉是在:宾阳南街天后宫十八颜的是最正宗的宾阳酸粉,分店在宾阳县城中心地带工会(第三马路)也有,招牌名字也是南街天后宫十八颜酸粉。

在宾阳芦圩或者新宾(注释:现在改名为:宾州镇,不懂新宾和芦圩的话来宾阳你就坐等被坑好了)即使不是吃天后宫的,味道也是挺正宗的,
不比天后宫的差,在当地大多数人不去天后宫吃,原因是人多,排队都得半天了,加上座位问题,所以当地人选择些另外的南街酸粉来吃,味道上并无什么区别。

6、罗秀米粉罗秀米粉因产于桂平市罗秀镇一带而得名。

是桂平最著名的特产之一,被誉为“中国一绝”。

罗秀米粉的主产地为桂平市罗秀镇,现有21个村共120多个粉坊,年产量超过100多万公斤,产品供不应求,并远销广州、深圳等区内外以及港澳地区、东南亚一带。

罗秀米粉以条细匀称,外观洁白、油亮,质地柔韧,耐煮,细腻,润滑,食之爽脆而闻名遐迩。

有人做过试验:将晒好的米粉摺成一卷,用力向墙壁猛掷20次而不碎;用刚切好的粉丝150根(重约200克)挂在横木上,能将70公斤重的小伙子吊起并在上面荡秋千。

1985年,中央电视台、深圳都乐影视公司以《奇特的米粉》为题,将罗秀米粉摄入大型电视系列片《中国一绝》后,知名度更高。

罗秀米粉具有悠久的历史,清末民国初期就已成名。

其手工制作工艺独特,以其山区特有的水质,配以当地所产的优质白米精制而成。

整个生产流程包括选米、浸米、磨浆、蒸粉、晒粉、以及摺粉皮、切粉丝、晒粉丝、扎米粉等。

罗秀米粉可煮可炒,可根据不同口味烹制成肉汤粉、老友粉、螺丝粉、凉拌粉和炒粉等。

7、融水滤粉滤粉至今早已发展成为融水地区人民的大众食物,融水乃至以下的乡镇、农村,大家的早点、午餐经常都离不开滤粉。

乡民们每在赶街圩的时候,
吃一碗滤粉当作午餐或者下午茶,似乎已经成为一种生活的必然。

滤粉在融水有很悠久的历史,相传为清朝时融县(今融水)的农民所创,融水滤粉是融水、融安的特有的小吃,是两县人民的最爱小吃。

无论在乡下还是县城,人最多的粉店一定是滤粉店。

很多从外地回来的人第一要吃的,就是滤粉,因为外地没有。

滤粉的摊位一般档次都不会是太高,在一般都在集市等人多热闹的地方,所以价格也不会太高,深受人民喜爱,可称做物美价廉。

如果你到饭店里吃滤粉,不会有太多的感受。

一是因为不地道,集市中的才够正宗。

二是吃滤粉不用讲究文雅,以猛虎下山,风卷残云的吃法则更有味道,大伙都一样,不需要理会吃相的问题,因为大家都有这样的心理,彼此心照不宣吧。

8、罗城大头粉大头粉是龙岸镇的人们在日常劳作中不断研制以手工操作出来的
一种地道的原味绿色美食,适宜男女老少的一种保健食品。

大头粉不是一般的米可制成,它的主要原料是优质大米。

它的做法是先用磨好的粘米团(像面粉团一样)放到有许多漏洞的木板上,然后反复向下揉搓挤压,让粉条逐根落到烧开了的大锅水中,盖一会盖子大火煮一下,然后捞出放上油,配上精心调制的配料,就能尝上可口美味的大头粉了。

被誉称“小桂林”的罗城县,积淀着丰厚的文化底蕴,罗城自古就有“好玩好耍好吃”之美传。

大头粉蕴育着仫佬的浓郁民族风情的味道。

9、玉林生料粉生料粉,是玉林独具地方风味
的传统风味食品。

起于民间,解放前就已出名。

至今已遍及南宁、桂林等城市。

此粉需要小锅独灶烹煮。

多数的粉摊是用铁制的水瓢锅,一半都是单人份的大小。

生料中包括:猪肝、粉肠、猪瘦肉,猪肝和瘦肉是切薄片,粉肠洗净后切小短,这都需要事先用调味料分别腌制,其中必不可少的就是玉林的米酒,这里的米酒为透白色,半透明,不像桂林的三花米酒那么的纯净,度数也不及那个高,但是却透着纯纯的米香,味道也偏甜,用它来去除肉类的腥味省去了用糖来提鲜。

粉质较河粉厚,却不如河粉宽,此粉采用鲜做,手工切制,可以经久煮而不易软烂。

此汤粉的特色:汤鲜,肉嫩,粉滑。

在南宁,晏家生料粉、生料王、海霸王等店都比较出名。

10、玉林和梧州的牛腩粉玉林牛腩粉是广西玉林市和广东阳江市著名的汉族传统风味小吃之一。

因以调制好的熟牛腩做佐料而得名。

起于民间,解放前就已出名。

至今已遍及南宁、梧州等城市。

与牛腩相配的米粉煮法也与一般煮法不同。

要选用玉林特有的上好白粘米制作的细米粉;待锅中水沸才投入,边煮边搅动,待煮到粉条轻拉即断时,捞起,经清水浸洗,捞起晾干待用。

相传,从前有一户贫穷潦倒的人家,家中只有一个三十几岁的男人,还有几个嗷嗷待哺的孩子和八十多岁的老母,孩子的母亲因为受不住煎熬而另外找了个人嫁了。

男人用积攒多年的一点点积蓄了一个米粉店。

可生意却很不景气,一家老小常常饿得饥肠咕噜,不舍
得吃粉,就只好吃些照得见人影的稀粥,连肚子都填不饱。

孩子们没有东西吃,饿得面黄肌瘦的,比同龄的孩子瘦很多。

菩萨非常同情这一家人的遭遇,于是就托梦给这个男人,告诉这个男人了一种制作米粉的方法,让他用这种制作米粉,再加上一些牛腩和其他配料,就可以过上好日子了。

第二天,男人用菩萨教的方法制了一些米粉,还加上了一些牛腩和其他配料,谁知这种制出的粉很香,人们很快就抢购一空,这天,男人赚了不少钱,孩子们吃上了有始以来最饱的一餐。

生活渐渐好了起来,这家人过上了好日子。

男人死后,这种方法渐渐在人间流传开了,因为加了牛腩,所以人们把这种粉称为“牛腩粉”。

11、玉林牛巴粉玉林牛巴粉,玉林“牛巴”制作的不易,体现在:一选料讲究,做“牛巴”最好选有用黄牛臀肉(当地人称“打棒肉”),因为只有这个部位的牛肉最富有弹性和韧性,做出的“牛巴”才兼备爽口味厚且耐嚼。

而时下很少有人养黄牛,故很难买到黄牛肉。

其次是配料的繁多。

八角、桂皮、桂花、丁香、草果、花椒、桔皮、沙姜、茅根、蒜白和冬菇一样不可少。

做“牛巴”前可先把牛肉制成片,腌晒待用,并把配料用花生油爆香。

最关键的一道工序是煸炒,煸炒的过程,武火和文火的运用要恰当。

经验丰富的老师傅往往能把握好火候,“牛巴”的色、味全在此显功夫。

正由于制作“牛巴”的不易,现在人们已经很难吃到民间传说的“牛巴”。

记忆中“牛巴”的味道和现实中“牛巴”的味道也
已经有了一定的差距。

在今天,玉林人仍喜欢用“牛巴”来招待客人,以示主人对客人的极其尊重。

结婚等喜庆日子,当地人更以聚餐共品“玉林牛巴”这最高享受。

12、防城港卷粉防城港卷粉是79年越南排华时华侨同胞传回去来的;开始是一两家,发展到现在就很多了,有条小街两面都是粉店。

防城卷粉是选用优质大米(一般的大米没有韧性),经过一夜浸泡,用石磨磨成桨备用;然后用勺把约八十克的米桨均匀地倒在蒸格(已经烧开的锅)上盖好;等看到冒出蒸汽时就可以把蒸格拿下,再把配料(配料一般是由云耳,肉碎,虾肉等组成)均匀地洒在薄薄的,透明的细腻润滑的米粉上,再用一条细细的竹子一卷;一条晶莹透亮,热气腾腾的卷粉就到了你的面前,你的面前早已有了一碟肉未上汤,你可以把卷粉放到汤碟上慢慢享用,你能吃醋的话,也可以加醋;一般每人能吃五条吧,很便宜的。

13、陆川卷粉陆川卷粉是流行于桂东南陆川县一带的汉族传统风味食品。

新稻收割后,农家将新米加水浸泡几小时,掺以蒸熟米饭,磨成浆,放一层米浆入铝盘,蒸熟成片,卷成筒形,即可食用,有“尝新”之意。

加上韭菜、猪肉、花生以及多种调料后食用,或将配料作为馅心卷入粉中食用。

邻里之间互赠品尝。

走访亲戚时也习惯将它作为礼品。

其实融安、桂平、南宁、贵港等地都有卷粉,各地叫法可能会不同,比如融安的卷粉也叫滑滑粉。

14、平果卷粉平果的卷粉类似于广东的卷筒粉,
但是口感独特,有当地的味道。

一位叫mc阿晓的平果网络歌手写的《港口卷粉我最爱》,歌曲记录歌手儿时经常去光
顾的一家粉店,而身在外地尤为想念,有感而发,通过用家乡西南官语歌颂广西平果县城特产:卷粉。

15、钦州猪脚粉钦州猪脚粉是广西钦州名气最大的传统名小吃之一,猪脚粉是钦州名气最大的名小吃,俗话说;“钦州猪脚粉,神仙也打滚。

”,是钦州的招牌美食。

钦州猪脚粉选当地特有的上好米粉或河粉,配以调制好的熟猪脚,加入多种佐料而成。

钦州猪脚粉要说历史典故,几乎找不到有这方面的文字记载。

其制作的方法也很简单,没有复杂的工序,只是把猪脚细净斩件,配于八角、桂皮等料烹制,食用时,一碗汤粉加一块油得发亮的猪脚,配一小碟的辣椒酱。

钦州猪脚粉和广西桂林的“桂林米粉”、广西柳州的“柳州螺丝粉”不同,在钦州市的任何一个角落都不可能看到“正宗猪脚粉”字样,因为没有统一
的标准,所以难得出谁“正宗”的结论,但凡猪脚加粉都是猪
脚粉,只是味道良莠的问题就由食客定论了。

比较正宗的
猪脚店:二马路一摊(晚上才营业),钦州学院东校区一摊,建设路尾红嫂一摊。

其特色是:这几摊的猪脚肉软而不烂、肥而不腻、汤水鲜美,还略带甜味。

形成钦州猪脚粉“三足鼎立”,让众食客纷纷前来大快朵颐,生意通宵达旦。

16、全州红油米粉全州红油米粉系全州县人民喜闻乐见的传统食品。

它既可作主食,也是理想的风味小吃。

在广西的米粉种类
中,能与柳州螺蛳粉比红的,全州红油米粉算一个;能与各地汤粉比鲜的,全州红油米粉也算一个。

在全州居住,早上叫醒人的,不一定是闹钟,而可能是破窗而入的红油米粉汤香,然后听到楼下店老板或者顾客那熟悉的声音:“再来个二两,多给一点黄豆!红油米粉以辣著称,因为那红彤彤的油就是辣椒油。

细粉、红油、猪骨汤和碎肉、黄豆就构成一碗鲜香入味的红油米粉。

红油米粉的粉也是现榨米粉,但在南宁,能吃到红油米粉的店已经很少了,更没有店会用现榨米粉。

红油米粉是全州县的传统优秀风味小吃,制作工艺在
全州已有两千多年历史,是老祖宗代代传承下来的传统民间手工技艺。

原始的榨粉工具是有漏孔的大木勺,后改用大型的木榨工具,经不断改良,现在用的已是金属原料特制的压榨机。

红油米粉不但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而且具有营养学价值、药学价值及地方消费习俗和民间制作工艺的研究价值,故早已在区内外闻名遐迩。

本地人情有独钟的早点,就是红油米粉。

而离乡在外的全州人,想起家乡就会想到红油米粉,红油米粉是游子们的思乡情结。

自古以来,全县城乡就有不少的红油米粉店,如今越开越多,家家生意红火。

改革开放后,全州红油米粉店开到了北京、天津、上海、浙江义乌、四川、湖南等外省市,成了广西地方传统食品中的精品。

17、天等鸡肉粉天等鸡肉粉,鸡肉是用的白切鸡,南宁的代表
食店是中山路的盈记天等鸡肉粉(不懂现在还开不开)。

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