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威教育思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杜威教育哲学思想

约翰·杜威(John Dewey,1859—1952),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实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之一,功能心理学的先驱,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代表。杜威的教育思想是现代教育思想的代表,他的思想与赫尔巴特的传统教育思想堪称新旧教育思想的典范,杜威的现代教育思想就是在批判以赫尔巴特为首的传统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

杜威之所以被看成现代教育思想的代表,原因在于他颠覆了传统的教育观思想,在对教育的根本看法上,与传统教育思想有着截然不同的观点,例如在对教育的本质、教育目的、教育方法甚至是道德教育等方面都有很大不同。

一、教育的本质

1.教育即生活

杜威认为,传统教育是为未来做准备的,往往采取灌输的方式,这种教育不仅严重脱离了儿童生活的实际,而且不适合儿童的能力和需要,势必要扼杀儿童的个性。生活不仅仅是生理上的生活,而且包括个人和种族的全部经验,生活的延续必须通过经验的更新才能达到,而生活的延续和经验的更新有赖于教育。教育是生活所必需,生活又为教育提供了具体的内容,那么最好的教育就应该是“从生活中学习”,使儿童适应生活、更新生活。

2.教育即生长

杜威认为,教育与人的一生相伴,生活就是生长发展,不断发展,不断生长。所以教育就是生长。而生长则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是儿童整个机体所发生的生理、心理等各个方面的变化。只有在生活的过程中,才能生长,只要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就会有自发的生长,所以生长不是由外部强加进来的事情。

在杜威看来,生长的基本条件是“未成熟的状态”和“习惯”。“未成熟的状态”是一种积极的、向前发展的能力,有两个基本的特征:依赖性和可塑性。依赖性意味着能力,儿童生来就暗含了潜在的生长能力。可塑性就是儿童为了生长而具有的特别的适应能力。习惯是生长的表现,在于能使我们控制和利用环境,有两种表现形式:适应和主动的调解。生长表现为习惯,习惯使我们能够控制环境,并且能为了人类的利益利用环境,实现与环境的全面平衡。习惯不仅是动作上的流利,也指理智与感情倾向的养成。杜威认为生长或发展乃是朝着一个固定的目标运动是一个错误的观点。产生的教育错误是:不考虑儿童的本能或者先天的能力;不发展儿童应付新情境的首创精神;过分强调训练和其他方法,牺牲儿童个人的理解力,以养成机械的技能。

3.教育即经验的改组和改造

生活是有机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经验就在这种相互作用中产生,由于环境始终处于变动不居的状态中,为了适应环境求得与环境的平衡,人就必须改造或者改组原来的经验,从而使生活得以继续。经验包含着主动的方面和被动的方面,

主动的方面就是尝试,被动的方面就是承受结果,二者的结合才是经验。只有将人对环境的动作和动作的结果联系起来,经验才具有教育的价值。有教育作用的经验既是日后新经验的基础,又是解决未来问题的方法。经验的特性就是前后连贯的不断改造

二、教育目的

在教育目的上,杜威的教育思想与传统教育思想也有很大不同,传统教育目的是为了培养符合社会发展的人才,因而教育目的是外烁的,受教育者对自己的事情没有自己的考虑,只需要对教师传授的东西做出反应。并且传统的教育目的与儿童直接的、现实的生活没有关系,不考虑儿童的发展水平和能力,不能引起儿童的积极性活动,这就在很大程度上打消了儿童接受教育的积极性。杜威看到传统教育目的的弊端,因此他提出了教育无目的,或是教育本身就是目的。在杜威看来,良好的教育目的应该产生于活动之中,而不是由外部的权威强加的。良好的目的不应该是抽象的和终极的,而要随着情境的变化而改变,使之能够指导我们的行动。如果手段指示了我们活动的将来方向,我们就把它称为目的;如果它是指现在的活动方向,我们就把它成为手段。所以目的是完成了的手段,而手段则是未完成的目的。所以杜威说“教育的过程在他自身以外无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

教育的社会目的是民主,为社会进步服务,为民主制度完善服务。杜威认为,过程以内的目的并不否认教育的社会社会作用和社会目的,相反,杜威认为教育的社会进步和社会改革的基本方法,学校是社会进步和改革的最基本最有效的工具,而教育的社会目的就是改造社会、完善民主。民主不仅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的要求。

三、杜威进步主义教育的课程论

1、课程应该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

课程活动应该以儿童为中心并不是杜威首先提出来的,卢梭在他的教育思想中就曾指出:不应使儿童服从课程,而应该使课程服从儿童。小学生在校园里互相学习知识,比在课堂上给学生讲的东西要有用一百倍。杜威在他的教育思想中,同样借用了儿童中心这一教育思想,他指出:课程必须以儿童为出发点和中心。课程内容不能超出儿童经验和生活的范围。

学校采取由观察、游戏、故事和手工作业来组成课程。为了践行这一课程理论,芝加哥大学实验校里,杜威实践了诸如烹饪、缝纫、木工、园艺等儿童生活为中心的课程。

2, 课程组织应该心理学化

课程组织心理学化是指把各门学科的教材或知识各部分恢复到它所被抽象出来的之前的原来的经验,就是把间接经验转化为直接经验,即直接经验化。之后再把直接经验组织化,从而形成能提供给有技能的、成熟的人。杜威同时强调,课程的组织应该考虑到儿童心理发展的次序,以利用儿童现有的经验和能力。杜

威不排斥课程的逻辑化,但是强调教师必须思考如何把教材变成儿童经验的一部分。

四、杜威提倡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杜威看到了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学校忽视了经验的具体情境,致使教学方法机械化。使训练与兴趣相对立。使学生觉得“学习”本身就是一个直接的有意识的目的,与自身的经验发展没有联系。使教师的教学方法呆板,不能随机应变,缺乏创造性。因此杜威鼓励儿童在行动通过解决问题来求得知识,并提出一个著名的说法:“从做中学”。儿童一定要有一定程度、一定数量的外显活动。儿童是利用感官了解物体的性质的,“做”是儿童的本性。“做”并不排斥思维活动。烹饪、园艺等作业的教育价值在于既符合儿童兴趣,又反映社会情境。

杜威强调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主动地活动、积极地思维,并且注意学生的兴趣与需求,这位“发现法”的教学方法奠定了基础。

在具体的教学方法上,杜威提出了著名的“五步教学法”,即:

1学生必须要意识到一个困难

2学生意识到问题以后,必须探索着去清晰的界定问题。

3具体的情境中,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提示等。

4生要对这些假设进行论证,在头脑中要想象,那些假设会带来什么样子的结果

5过活动对最可能实现他目的的提示、假设或理论加以检验。

而要如何具体运用问题教学法,杜威有提出了四个步骤,即:

1.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维,必须有一个实际的经验情境,作为思维的开始阶段。为此,教师必须要有更多的实际材料,更多的教学用具,更多做事情的机会。

2.思维的材料不是思想,而是各种行为、事实、事件和事物的种种关系,教学就是要激发思维。

3.所谓创造,就是用别人没有想到的方法,应用于日常习见的事物。新奇的是操作,而不是所用的材料。

4.要创造条件使学生的观念应用于实际。

五、论道德教育

杜威认为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协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他反对个人至上论和社会至上论,反对将社会与个人割裂开来,认为个人的充分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必要条件,社会的进步有可以为个人提供更好的基础。他反对强调个人自由和竞争的旧个人主义,而提倡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强调社会责任和理智作用的新个人主义。

杜威将道德教育的原理分为社会方面和心理方面。社会方面的道德教育原理是关于道德教育的“目的和内容”,是指道德应有的社会性的情景、社会性的内容和社会性的目的。心理方面的道德教育原理则是关于道德教育的“方法和精神”,是指道德教育若要取得成效,就必须建立在学生本能冲动和道德认识、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