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乡土小说的风格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早期乡土小说的产生于一个很特殊的时期——二十世纪。这无疑是一个乱世,战火挟裹着新的文明、新的思想向腐旧的中国冲来。西方新思想与中国古思想激烈地碰撞着。乱世而百花争艳、百家争鸣,各种新思想、新理念都在改变着知识分子们的文案创作和情感投射。由西方理论家提出的乡土小说也在中国大地上落地生根,开出了别样根芽。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鲁迅无疑是乡土小说中的巨擘。由于身处于战火纷飞、国家飘零,的特殊年代,鲁迅的乡土小说更加着力于描绘现实的黑暗,描绘乡村底层农民的愚昧淡漠,重点突出国民的劣根性。鲁迅大多着笔于典型突出却又带有广大民众缩影的人物,如孔乙己、祥林嫂、阿Q……无一例外他们都是被某种封建力量压制的可怜又可恨的人。孔乙己穷酸腐旧的文人,透着一股子酸腐气在看客的嘲笑中妄想维持自己不堪一击的自尊;祥林嫂终其一生被封建思想压制,精神的打击带来肉体的毁灭;阿Q“独特”的精神胜利法,自甘为奴却又欺软怕硬……鲁迅小说的笔锋在我看来较之杂文显冷静,却是由这种冷静中透出一种因现实黑暗而产生的浓重的沉痛感与无力感。国之蒙昧起于民,普通民众的麻木,思想的落后无不让人心寒。他在呼唤着,甚至可以说不报较多希望地呼唤着人性和知识的曙光。大约只有回忆童年时,才能约略看出鲁迅先生对故土的一丝温情,一点对童年的美好回想。与他同时代的许多乡土作家如王鲁彦等也因受鲁迅感召和影响,将冷嘲和讽刺式的乡土小说继续发扬,乡村因而呈现出一种破败、腐朽、陈旧的感觉。这其实也符合五四时期知识分子的诉求,身在古旧中国而面对新生知识和新的价值观念,他们的内心涌动着矛盾而复杂的情感。他们渴望着民主和科学的力量能带来思想的解放,能给这个古老的中国以新的力量,足以让他于枯朽中再度发芽成长。
与鲁迅不同的,他的弟弟周作人的风格则平和而静谧。这类乡土小说也被称为田园乡土派。沈从文、废名等作家从自小生长的农村中提取素材,在自己的文字王国里建立出一种类似陶渊明笔下桃花源的一种新的精神世界。周作人作为二十世纪早期着名的文学评论家,应该算是最早提出“乡土小说”概念的人。周作人着力描述他在乡村中得到的不同的美感,不同的快乐,他更偏向古俗式的乡土文章,从汉赋乃至诗词一路蔓延而来的对故土的思慕与眷恋,而对民众疾苦、社会黑暗却并未多费笔墨。沈从文的作品,无论是饱受好评的《边城》,还是简单纯朴的《三三》,都以一种近乎朴拙的笔触描写出湘西村落的质朴与自然,描绘着湘西普通民众的自然与淳朴。在沈从文的笔下,湘西村落仿佛理想国,保守闭塞也成为了民众能够保持纯朴本心的重要因素,但沈从文的文中依然会带有一种淡淡的忧伤,人物人生走向会渐渐偏向一种命运的悲剧。而废名从《竹林的故事》开始便愈来愈偏向平和而自然的笔触,他在思想性上逐渐靠近了周作人。他开始逐渐喜好描写一种远离尘嚣的田园美景。古拙的农人,清新自然的男孩女孩……诚然,田园乡土派笔下的农村也并非真实的农村,而是过度美化的理想化的乡村。就像陶渊明选择了书写桃花源的传奇一样,他们也选择了在乱世中坚持自己的平和的心境。这只能表现在出这些文人在那个时代内心是渴望着一种宁静淡然的生活,渴望着一种纯净的人性美。他们采取了一种一种更为委婉的方式在诉说着他们的理想,与现实抗争着。
当然因为时代的特殊性,促使早期乡土文学走向两个不同的分支这并不奇怪。较之鲁迅火爆坚硬的性格,田园派作家内敛的中国传统文人性格也促使他们在乡土文学的创作中寻求另外一条能够寄托他们情思的路线。汪曾祺也说过“我所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谐”和“我写的是美,是健康的人性。美,是什么时候都需要的”这些话。他们并非拘束在时代中,而是把眼光放宽,歌颂一种在他们看来永恒的东西——美的人性。所以他因为《沙家浜》这种样板戏而被一些人熟知,这真是对文学和汪曾祺本人的双重讽刺了。
到建国初期,乡土小说再度繁盛,形成以赵树理为首的山药蛋派,以孙犁为首的荷花淀派,以周立波为首的茶花子派。山药蛋派的乡土小说则是在描述乡村风土人情的同时积极的描述着新中国成立后幸福景象,从他们的文中不难看出作家对于新中国成立的万分欣喜和激动,他们所描写的人物也多是一些朴素乐观的小农民,也许有各种各样无伤大雅的小毛病,但是依然显现出农民在新中国成立后昂扬的精神状态,尤其是一些革命积极分子。我个人认为荷花淀派在描述风光上语言则更优美一些,就以孙犁先生的文为例,他笔下的景物柔美细腻,有种诗化的美感,将水乡景致表现在恰到好处,不张扬不木讷。主题常是是抗击敌人,明显可看出文中流露的对胜利的信心。而茶花子派的主要作家周立波是湖南人,湖湘美景在他笔下更显奇美,乡土成了他文中恢弘的背景。
就我个人而言,我更喜欢建国前的乡土文学,因为美是永恒的,这世界上任何的政治影响力都是不断更迭的的。朝代、政党、国家的权柄总是在改变着,但惟有美是不变的,是可以跨越一切束缚的。只有人性,才应该是文学永恒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