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开题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职业学院语文教学中历史文化背景知识的渗透研究》
开题报告
黑龙江技师学院语文教研室
一、研究背景
1、中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在这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然而,面对西方外来文化汹涌而至的波涛,我们既不能因为曾有一个辉煌的古代文化时期而夜郎自大,更不能因急功近利而盲从。因此,中共十六大报告指出:“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江泽民同志则在建党八十周年的讲话中说:“我国几千年历史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时代精神加以继承和发展,做到古为今用。”
文化是个极其复杂的社会现象。《周易》中对文化的定义为“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民进中央主席许嘉璐先生对文化的界定为:“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是民族的标志和灵魂,凝聚力量之所在,创新力量的源泉,是民族的根。”中华文化是我国56个民族共同创造的,是全体中国人民和海外华人的精神家园,情感纽带和身份认同。
著名哲学家、北京大学教授张岱年先生认为中华文化精神集中表现于两个主题:“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一个是奋斗精神,一个是兼容精神,在铸造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上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当然,中华民族精神在不同时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有各种不同的概括和易于被人们理解和接受的表述,如爱国团结、博大宽和、兼容并蓄、勤奋睿智、刚健有为、坚忍不拔、自立自强,天人和谐、以人为本、贵公贱私、求同存异等都是贯穿古代、现代、当代的基本精神。这些精神成为古往今来千千万万中国人奋发向上、百折不挠的精神支柱,成为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基本价值取向。
传统文化是新文化的摇篮和基础;新文化是传统文化的延伸和发展。时代精神要求我们对传统文化不但要加以继承和发展,而且要大力推广。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迅猛发展,技师院校的数量迅速增加。技师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目前,技师学院的基础课设有语文、数学、英语、德育,唯独没有历史课。因此,在语文课教学中适当渗透中国和世界五千年优秀历史文化,不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而且填补了技师学院未开设历史课的空白。
2、现状调查
为了更好地了解职业学院学生的历史文化知识水平,促进语文教学改革,我们对黑龙江技师学院08级新生的历史文化知识掌握程度
做了一个抽样调查。
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初中肄业生的平均分为45.4分,初中毕业生的平均分为50.2分,高中毕业生的平均分为66分。经过进一步统计得知,初中肄业生的及格率为8%,初中毕业生的及格率为32%,高中毕业生的及格率为64%。
从这两组数据可以得知高中毕业生的历史文化知识掌握程度好于初中毕业生,初中毕业生好于初中肄业生。但职业学院学生的特点是:以初中毕业生为主体,辅以一定数量的初中肄业生和少量的高中毕业生。因此,在职业学院语文课中加强历史文化知识的渗透并与相关课文结合是十分必要的。
同时,为了调查学生的历史知识和文化知识的分别掌握水平,我们在《历史文化知识调查试卷》中共出了20道题。其中,历史知识题为8道,文学文化知识题为12道。
其中,初中肄业生的历史题正确率为27%,文学题正确率为53%;初中毕业生历史题正确率为47%,文学题正确率为51%;高中毕业生历史题正确率为60%,文学题正确率为68%。
从这组数据可以看出,学生的文学文化知识要比历史知识掌握得好,因此,在职业学院语文教学中尤其要加强相关历史知识的渗透和补充。
3、《语文课程标准》要求
语文是职业教育基础课中最为根本的一门学科,它通晓古今,纵
横中外,包罗万象。职业学院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热爱祖国人民,热爱中华传统文化,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具有良好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目标为工具性和人文性。自古文史相通,历史与文学的关系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任何文学作品都产生于一定的历史背景并反映某一个方面的社会现实,同样,任何历史内容都是依靠文学形式记录下来的,而目前职业学院基础课没有开设历史课,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如果能恰如其分地结合历史知识,并试着将历史教学中的一些方法运用到课堂中去,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给学生一个良好的思维空间,提高对语文知识得理解和掌握;更为重要的是填补了职业学院没有开设历史课的空白。
据统计,在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出版的《语文》教材中,68篇文章中涉及到历史知识的就有34篇,占课文总数的50%。其中有的课文时代背景与历史有关,如《荷塘月色》、《故都的秋》;有的课文本身写的就是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如《完璧归赵》、《纪念刘和珍君》;有的课文内容涉及到有关历史知识,如《日本签字投降》、《荷花淀》。因此,在语文课文的讲解中做到文学和历史结合,互相借鉴、互相对照,不但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和能力,还能促进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提高。
二、理论思考
1.有关概念分析
(1)历史
历史是人们对历史事实的概括和总结,它包含着特定的含义。历史概念的种类有人物、事件、文献、典籍、法律、制度、著作、会议、党派、思想、学说,等等。构成历史概念的基本要素根据类型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例如,构成历史人物概念的基本要素主要有人物的时代背景、他的思想和重要活动、他的阶级属性和历史地位等;构成历史事件概念的基本要素主要有事件发生的原因、时间、参加者、基本进程、性质、对历史发展的影响等。
(2)文化
文化是人类社会的精神现象,泛指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非物质产品的总和。历史学、人类学和社会学通常在广义上使用文化概念。英国人类学家E.B.泰勒在1871年出版了《原始文化》一书,他在书中指出:“文化或文明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伦理道德、法律、风俗和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通过学习而获得的任何其它能力和习惯。”
2.研究目标
(1)提升职业学院语文教师的历史知识与文化品位。
著名作家毛志诚说过:教师要多读书,读课外的书,读立体的书,要具有文化细胞。作为教师看书要杂而不乱,看点大人物的书,有人文的品位,同时写点大气的文章,具有正气,能揭露批判邪恶,分辨美丑是非,并作出判断,胸怀大气,笔有才气。作为职业学院的语文教师,应该根据一体化教学改革要求列出自己的必读书目,多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