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学习目标]
1.了解城市化的含义和意义。

2.了解城市化的主要动力和地域差异。

3.了解现阶段中国城市化的特点。

一、城市化
1.含义:又叫城镇化,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表现和必然结果。

2.标志
3.意义
4.乡村—城市转型
(1)含义:指乡村向城市转变的过程。

(2)实质:农村社会经济结构功能的现代化转变。

(3)类型: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乡村集镇转变为现代化城市;城市边缘区的乡村转变为市区。

判断
1.城市人口比重上升是城市化的最主要标志。

( √ )
2.城市化过程中劳动力由第一、二产业向第三产业逐渐转移。

( × )
3.城市化使城乡差距缩小,影响乡村的生活方式。

( √ )
4.城市化有助于提高工业生产的效率,但工业化却阻碍着城市化的进程。

( × )
二、城市化动力机制
1.主要动力:社会经济发展。

2.主要表现
思考经济越发达,城市化水平就越高,反之就越低,这种说法正确吗?
答案上述说法在“一般情况下”是正确的,而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就不遵循这种一般规律。

一部分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明显超过了本国的经济发展阶段和工业化水平,城市总体发展和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另一部分发展中国家则表现为城市化进程明显落后于相应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进程。

三、城市化特点
1.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差异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特点
目前处于相对成熟的发展阶段,城市化水平较高
城市化水平比较低,但推进速度快 问题
大城市过度扩张,市中心区衰落,城市边缘地带发展较快
出现了“虚假城市化”和“滞后城市化”现象,城市生态破坏严重,环境质量下降
解决措施
建设卫星城和工业区,营造高质量的人居环境
大力发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高
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进程;合理安排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促进乡村向城市转变
2.中国的城市化
(1)特点⎩⎪⎨⎪

城市人口快速增长
城市数量急剧增加
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2)过程:既是乡村—城市的转型过程,又是城市不断提升的过程。

(3)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

①城市化必须与工业化协调发展,相互促进。

②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切实保护人文资源,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③统筹城乡建设,完善城镇体系,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

④以人为本,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人居环境。

判断
1.起步早,出现逆城市化现象是发达国家城市化的特点。

( √ )
2.大城市发展迅速和中小城市发展缓慢是当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共同点。

( × ) 3.中国现阶段城市化进程的表现有大城市周围卫星城发展较快。

( × ) 4.我国东部地区城市化速度较快。

( √ )
探究点一 城市化及城市化动力机制
材料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增长和劳动市场的开放,上海市外来人口急剧增长:1984年为75万,2014
年外来常住人口为996万。

据分析,上海流入人口的主力是到上海市寻找工作或务工经商的农村青年劳动力,即经济型流入人口占了将近80%。

这使得上海市人口规模迅速扩大。

材料二 上海市用地变化示意图。

材料三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依据全国2 749个村庄调查提供的资料,农村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村庄道路状况差,饮水困难,公共文化薄弱,文化设施普遍较差,农村环境污染形势严峻,农村自然灾害多发,社会保障堪忧,医疗资源严重缺乏,教学质量问题严重。

显然,中国目前的城乡差距,除了就业机会、收入差距外,显然还有居住和生活条件的差距。

这种差距导致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出城市化的内涵。

答案内涵:①人口城市化:人口向城市集聚;②地域城市化:乡村地区变为城市地区。

2.城市化的标志有哪些?
答案城市数量增多、城市人口增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上升。

3.根据材料三概括出城市化的动力(从农村的推力和城市的拉力角度考虑)。

答案农村的推力:农村就业机会少,收入低;农村医疗、教育等社会服务短缺,社会保障程度低;交通条件差;农村环境质量差;农村受自然灾害影响大。

城市的拉力:城市就业机会多,收入高;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齐全;城市交通便捷等。

4.有人说“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体现其社会发展水平”。

你认为有道理吗?
答案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城市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心,它可以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而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促进城市的发展。

由此可见,该说法是正确的。

城市化及其动力机制
(1)城市化的过程、表现、动力及结果
(2)影响城市化的动力
(2017·绍兴一中期中)下图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及国内三大经济地带城市化水平的变化情况。

完成1~2题。

1.图中反映中部地带城市化水平变化情况的曲线是()
A.甲线B.乙线C.丙线D.丁线
2.结合材料,指出近阶段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工作重心是()
A.严格控制东部地带城市化速度
B.快速提升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速度
C.借助郊区城市化来营造大城市
D.加强中西部地区中小城镇的建设
答案 1.C 2.D
解析第1题,根据三个经济地带城市化特征可知,乙线城市化水平最高,说明是东部经济地带;丁线城市化水平最低,说明是西部经济地带;甲线为全国平均城市化水平;丙线为中部经济地带的城市化水平,故C项正确。

第2题,据图可知,我国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低,与东部经济地带的差距较大,所以近阶段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工作重心是加强中西部地区中小城镇的建设,故D项正确。

探究点二城市化特点
下图是“我国六次人口普查城市化水平”1.现阶段我国城市化在速度、动力方面有什么特点?
答案现阶段我国城市化速度呈现加快的态势,其动力主要来自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迅速发展。

2.城镇人口与总人口增长趋势有何不同?
答案城镇人口增长速度较快,总人口增长速度趋于缓慢。

3.现阶段我国城市化在产业结构变动、人口流动方面有什么特点?
答案现阶段我国城市化促进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变;从而带动人口从内地流向沿海,由山区流向平原,由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由农村流向城市。

1.城市化的发展阶段
2.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差异
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所处阶段后期中期
起步时间早晚
目前速度慢快
发展水平高低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相适应不相适应
城市人口比重大小
原因资本主义发展较早,产业革命
早,经济高度发达
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快,
农村劳动力过剩
城市化问题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

随着大城
市的过度扩张,市中心区的居住
环境渐趋恶化,城市居民陆续向
外迁移,一些大城市中心区表现
出衰落的迹象。

有的发达国家为
了减轻中心城区的压力,建设了
比较多的卫星城和工业区
城市发展不合理。

南美洲国家出现
了“虚假城市化”的现象,而印
度、孟加拉国等国则表现为“滞后
城市化”
读“甲、乙、丙、丁四国城市化水平示意图”,回答3~4题。

3.图中四国城市化的共同特点是()
A.城市人口不断增加
B.非农业用地不断减少
C.城市化速度趋缓
D.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4.引起丁国城市化水平变化的主要原因有()
①乡村基础设施的完善②社会经济的发展③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④城市中心区的萎缩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答案 3.A 4.B
解析第3题,由图可知,四国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则四国城市人口不断增加,故非农业用地不断增加。

丁国城市化速度较快,城市化水平较低,不到40%,不可能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第4题,丁国城市化水平不足40%,应为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迅速,这主要是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造成的。

下图是“四国城市人口比重变化示意图”。

读图完成1~2题。

1.21世纪以来,城市化水平最高、发展速度最快的分别是()
A.甲、丁B.乙、丁
C.乙、丙D.甲、丙
2.最早出现逆城市化现象的是()
A.甲B.乙
C.丙D.丁
答案 1.D 2.A
解析第1题,通常把城市人口比重作为城市化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图中甲城市人口比重最大,其城市化水平最高。

城市化发展速度可根据曲线图的变化分析,丙曲线呈加速上升趋势,即城市化速度最快。

第2题,甲城在2000年之后,城市人口比重下降,可能出现人口向乡村和
小城镇回流的现象,即逆城市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