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净月高新区发展生态旅游产业的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净月高新区发展生态旅游产业的研究
生态旅游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国际上产生并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旅游产业,它是一种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经济活动,它体现在使游人能够参观、理解、珍视和享受自然和文化区域,同时不对其生态系统产生无法接受的影响与损害。
研究生态旅游的发展及其对策,对于建设和谐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有着积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经过20年的发展,净月高新区经济总量快速扩容,产业结构全面优化,已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生态优势、人文优势和产业优势,具备了发展生态旅游的规模经济能力、区域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十三五”期间,净月高新区将紧紧围绕“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目标,按照“现代服务业、文化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三业并举、融合发展的整体定位,把发展生态旅游与全区总体发展战略紧密结合,不断调整营销思路、统筹旅游资源、丰富旅游要素,以更优质的区域环境、更响亮的活动品牌和更丰富的旅游资源,谋求更大市场空间,加快旅游产业跨域发展,助力长春打造生态旅游集散地和长吉图旅游产业带核心城市,为全市旅游产业发展建设打造更多新亮点。
一、生态旅游概念的衍变与内涵
“生态旅游”一词的最早出现可追溯至1965年,自20世纪中叶以来,人类的环境伦理观开始向旅游领域渗透。
随着现代旅游产业的大规模发展,其渗透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增大,人们对传统的大众旅游形式所带来的生态环境危机也日益关注,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将环保与旅游作为研究对象的新的旅游方式。
世界旅游组织将之定义为:以生态为基础理论的旅游,是专项自然旅游的一种形式。
生态旅游学会则解释为:为了解当地环境的文化与自然历史知识,有目的地到自然区域所做的旅游,这种旅游活动的开展在尽量不改变生态系统完整的同时,创造经济发展机会,让自然资源的保护在财政上使当地居民受益。
“第一届东亚地区国家和公园自然保护区会议”提倡:生态旅游应为倡导爱护环境,或者提供相应的设施及环境教育,以便旅游者在不损害生态系统或地域文化的情况下访问、了解、鉴赏、感受自然及文化地域。
综上所述,生态旅游的概念可以归纳为:是一种在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以自然区域或某些特定的文化区域为对象,以享受大自然和了解、研究自然景观、野生生物及相关文化特征为旅游目的,以不改变生态系统的有效循环及保护自然和人文生态资源与环境为宗旨,并使当地居民和旅游企业在经济上受益为基本原则的特殊形式的旅游行为。
它包括三重含义:
(一)经历的质量——提供旅游者高质量的旅游经历,即享受自然、认识自然、满足旅游者的旅游体验。
生态旅游以回归大自
然为基调,于是必须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为旅游对象物,必须有特定的旅游观赏内容,如优美的自然景观、独特的人文文化等,以满足人们享受自然、认识自然的需求。
生态旅游不仅能使旅游者返璞归真,享受大自然,在清新、开阔、洁净的环境中修养身心,而且能够了解、研究特定区域内的自然景观、野生动植物以及相关的文化历史特征,使旅游者从中获得高质量的旅游经历。
(二)资源的质量——保护当地自然、历史和文化资源。
生态旅游就是让游人在良好生态环境中或旅游游览,或度假休息,或健康疗养;同时认识自然,了解生态,丰富科学知识,进而增强环境意识和生态道德观念,更自觉地关爱自然,保护环境。
可见,生态旅游是一种对环境保护负有责任的旅游方式,它同传统旅游形式的本质区别在于生态旅游必须具有促进生态保护和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特点。
因此,生态旅游又要有目的地提高旅游景区的旅游环境质量,使人们在享受、认识自然的同时,又能够达到保护自然的目的,从而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处。
其根本宗旨就是贴近自然、保护自然、维护生态的平衡。
生态旅游必须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强调在维护良好环境质量的前提下开展旅游,不能把生态消费摆在首位,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因此,必须要保持旅游区域内的环境质量和保持生态自然资源和文化遗产的多样性,实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和有序发展,保持好优异的自然环境。
(三)生活的质量——提高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
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
即通过旅游开发,为旅游区筹集资金,为当地居民创造就业机会,有效发展经济,能够使当地居民在生态环境质量不降低的基础上,在经济上、财政上获得益处。
二、生态旅游的成功案例及借鉴意义
(一)四川九寨沟——生态旅游开发先行者
九寨沟的发展思路: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管理经验,坚持走“保护促发展,发展促保护”的永续发展之路,加强自然保护,完善设施建设,优化旅游环境,提升管理服务,在中国西部率先把九寨沟建成世界旅游精品。
它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较先进,有开创性和前瞻性,符合可持续发展观,在增加旅游收益的同时促进景区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当地居民生活条件的改善,景区因此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的发展模式。
一是以申报世界自然遗产为突破口,在实施保护的同时提升九寨沟知名度,实现了“沟内游,沟外住”的全新旅游模式;在国内率先实施“限量旅游”措施,严格控制日进沟游客数量,遏制了景区城市化倾向,有效维护了世界遗产地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二是坚持“保护型发展”管理模式,以保护促发展,以发展促保护,当保护景区与经济效益产生矛盾时,选择生态保护优先。
同时,投入大量资金在景区修建气象观测站、水文观测站和生态保护站及一批森林病虫害监测站和生态环境监测站,为保护景区生态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是在发展旅游产业的过程中,始终尊重、切实维护原住民的根本利益,保障景区居民利益最大化。
坚持“政府、业主、当地群众共向旅游
资源开发收益”模式,壮大景区经济实力的同时,以人为本、旅游富民,使九寨沟原住民从旅游业中实实在在受益,提高生活水平,从而实现旅游企业和当地群众的双赢。
(二)湖南张家界——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
张家界利用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已成为湖南的旅游龙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发展路径。
一是多元化渠道融资,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积极利用区域性投融资优惠政策,争取国内外投资,加大对旅游产业的投融资力度;调动民间投资的积极性,采取合资、合作、租赁等方式,投资周边地区旅游景区产业项目,初步形成以张家界为龙头、覆盖整个大湘西地区的产业投资机制。
张家界积极兴建交通、能源、通讯、服务设施等旅游基础设施,已经初步具有“三位一体”的立体交通优势,以张家界为中心辐射到国内外各主要客源地的交通运输都具有距离和成本上的优势。
二是树立具有国际意义和影响的品牌。
张家界目前集“世界自然遗产”、“第一批世界地质公园”、“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三块金字招牌于一身,闻名遐迩。
同时,张家界着力把大湘西独具特色的土家族、苗族、白族、侗族民俗风情相连接,推出“张家界——大湘西”自然风光民俗风情旅游圈,创造了许多具有“土风苗韵”风情的大型民族歌舞节目,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旅游品牌。
三是建立与健全旅游产业体制。
张家界在行业管理和景区管理、服务质量和服务设施、常规旅游和节假日旅游等方面,形成了一个由旅
行社、饭店、旅游开发公司、购物中心、文化娱乐休闲中心、客运公司等有效整合旅游六要素的庞大的旅游企业群。
通过制定《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保护条例》,使景区规划、管理走上了科学、环保、资源永续利用的轨道,走出了一条旅游开发与资源保护并重的旅游产业发展新路。
四是多方位促销,不断拓展客源市场。
张家界经过数届“中国湖南张家界国际森林保护节”、“张家界世界特技飞行表演大赛”、“俄罗斯张家界天门山特技飞行表演大赛”等活动的举行,吸引了全世界的眼球。
这些独特的促销举措,使景区扬名海内外。
(三)吉林长白山——吉林省生态旅游高地
长白山是吉林的生态高地、文化高地和旅游高地,更是“吉林第一名片”,其生态旅游的发展举措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谋划做好“四个旅游规划”。
坚持规划先行,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规模化开发、特色化运营”的原则,编制了《长白山旅游产业发展规划》、《长白山全域旅游示范区规划》、《环长白山慢行绿道房车露营地建设规划和产品策划》、《长白山高山婚纱摄影旅游产品规划》四个规划。
二是开展“四个创建”工作。
根据长白山保护开发区的实际情况,进行整体规划布局、综合统筹管理、一体化营销推广,开展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绿色旅游示范基地、中国国际特色旅游目的地、“二道白河小镇”国际慢城的创建工作,促进旅游业全区域、全要素、全产业链发展,实现旅游业全域共建、全域共融、全域共享的发展模式。
三是创
新打造旅游新产品。
首先,打造环长白山慢行绿道房车露营旅游产品。
加大自驾车营地等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的建设,构建环长白山以自驾游、露营游等新业态旅游方式为主要体验的、充分展现长白山自然与文化魅力、服务设施配备完善的线性综合游憩系统。
其次,打造长白山高山婚纱摄影旅游产品。
将婚礼主题与长白山秀丽风光和风俗民情相结合,打造富有中国地域特色的主题婚典“长相守、到白头”旅游高端产品。
最后,打造长白山冬季冰雪旅游产品。
依托长白山天然雪资源,建立长白山国际雪节和“长白山国际冰雪嘉年华”等冬季旅游产品体系,让冷资源变为热经济。
四是创新举办旅游节庆活动。
创办“长白山雪节暨长白山国际冰雪嘉年华”活动和“环长白山国际公路自行车节”活动。
打造“南部有环岛自行车(环海南岛)、西部有环湖自行车(环青海湖),东部有环山自行车(环长白山)”旅游品牌。
通过以上三个案例可以看出,发展生态旅游的共性要件是:
1、明确功能分区,开发特色产品
旅游规划在整体开发思路中首先要明确功能分区,使各旅游区在旅游产品开发、品牌建没及市场营销中突出自己的特色,有的放矢。
同时,旅游规划中不仅要突出游览业的强势,也应加强其他产业的发展,与游览业相辅相成。
“吃、住、行、游、购、娱”六大旅游活动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出生态旅游的内在潜力和特色。
2、进行整合营销,致力品牌建设
对其旅游形象和营销策略进行有机整合,借助现有的金字招牌,突出风景区的生态旅游特色。
同时,对各个旅游区域的旅游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减少资源替代与重复现象,整合各区域的优势资源,打造强势品牌。
3、提升文化品位,提高文明素质
坚持以人为本的精神,关注细节,重视和完善为游人服务的功能与设施。
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向游客展示遗产科学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名人文化、特色建筑文化及革命文化等。
提倡公务礼仪、社交礼仪,积极倡导公共场所礼仪,向游客展现美好形象。
三、净月高新区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一)旅游资源基本条件
1、地理条件
净月高新区处于吉林省东部长白山地向西部科尔沁草原的过渡地带,属大黑山余脉,海拔高度在220~406.5米之间,有大小山头119座。
基本地貌类型为水流型,有高丘陵和低丘陵类侵蚀剥蚀地貌、丘岗和洪积台地类侵蚀堆积地貌、河谷阶地和河漫滩类堆积地貌。
在行政区位方面,净月高新区位于长春市区东南部,北接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西邻长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东与长春市二道区毗邻,南与长春市双阳区接壤,辖区面积478.7平方公里,其中林水总面积达243平方公里,是建设21世纪长春南部新城的最佳区位。
2、自然条件
净月高新区气候处于亚欧大陆中温带半干燥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平均最高气温为28.3℃,平均最低气温-22.4℃;平均相对湿度69%;年降水量600毫米左右,雨季集中在6、7、8三个月,约占占全年降水量的三分之二;初雪日多出现在10月中旬,终雪日在4月上中旬,积雪深度约20厘米;主要气候特点为春季气旋活动频繁,多西南风,冷暖天气交替,气温回升快;夏季多阵性降雨,炎热天气日数不多,昼夜温差较大,夜间较为凉爽;秋季时间较短,可谓秋高气爽;冬季时间较长,多西北风,天气较为寒冷。
3、生态条件
净月高新区植被处于森林草原和草原的过渡地带,跨长白、内蒙、华北三个植被区系,有高等植物550多种。
人工造林主要乔灌树种已达30种之多。
其中针叶树有长白落叶松、樟子松、油松、红松、云杉、冷杉、赤松等;阔叶树及灌木树有杨树、柳树、榆树、水曲柳、黄波罗、胡桃楸、黄槐、斛斗栎、蒙古栎、桑树、杏树、紫穗槐、胡枝子等。
区内植被依照地势,分布在丘陵森林地带、丘陵草原地带、平原地带、河套地带、湖畔地带等五类地带。
现有木本植物415种,草木植被中鸢尾、山丹、百合、芍药等有较高观赏价值外,还有蕨菜、黄花菜和蘑菇等美味;药用植物也比较丰富,有列当、党参、沙参、细辛等多达上百种。
动物有狮、虎、熊、环尾狐猴、梅花鹿、摩弗伦羊、松树、刺猬
等脊椎动物82种,孔雀、鹈鹕、丹顶鹤、东方白鹳等鸟类65中,无脊椎动物及昆虫75种。
同时,净月高新区还享有碱草沟、靠边王、三家子、伊通河、新立湖五条水系以及陶家屯温泉等河流地热资源。
4、交通条件
净月高新区距长春火车站16公里,距长春龙嘉国际机场29公里,有3条高速公路和2条高等级公路沿区而过。
公交线路方面:有102路、120路、160路、225路B线、334路、340路、净月1号线、净月2号线等公交车线路;轨道交通方面:轻轨3号线、轻轨4号线。
(二)生态旅游发展情况
近年来,净月高新区深入挖掘旅游资源,丰富旅游要素,以生态冰雪、休闲消夏、温泉养生等产品为特色的旅游产业体系已初具雏形。
2016年全区接待游客552万人次,全区实现旅游总收入148亿元,同比增长15.6%。
2017年全区接待游客49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65亿元,同比增长11.5%。
——培育了独具特色的旅游品牌。
目前,净月高新区已经形成了以净月潭风景名胜区为代表的生态旅游品牌,以伪满皇宫博物院为代表的历史遗迹旅游品牌,以农博园为代表的会展博览旅游品牌,以长影世纪城为代表的影视文化旅游品牌,以国家光学馆、吉林省博物馆、科技馆、自然博物馆等为代表的科普文化品牌。
其中,伪满皇宫博物院、净月潭、长影世纪城先后被评为国
家5A级旅游景区,占全省5个5A级景区的五分之三,成为彰显长春旅游核心吸引力的重要载体。
——举办了蜚声国际的展会赛事。
经过精心策划培育,净月高新区连续举办了十七届长春农博会、十六届瓦萨国际越野滑雪节,还连续举办了森林马拉松赛、国际森林山地自行车赛等精品活动,并于2014年正式加入世界罗佩特运动组织,展会赛事等活动不断升级,品牌影响力蜚声海外。
在放大经济效益规模、促进文化经贸交流、扩大城市影响力上实现了新的跨越。
——打造了功能完整的特色商街。
围绕构建“绿色生态游”“城市休闲游”“历史文化游”三大集群,积极探索“商旅合作”的发展模式,先后打造了彩织街酒吧一条街、天怡温泉度假山庄、五洲国际皮草广场、诺睿德“巴蜀映巷”特色商街等一大批特色鲜明、功能完整的旅游新产品。
(三)生态旅游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快节奏开发建设与环境保护存在矛盾。
近年来,净月高新区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使旅游接待地的流动人口增加,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对景区景点的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
旅游交通的频繁和交通工具废气排放量的增大,致使旅游接待地的空气污染、噪音污染和水质污染加剧。
旅游旺季造成的游人在某一景区的高度集中破坏了该地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和生存环境,这种超容量运转现象致使景点内植被受到破坏,环境受到污染,大大缩短了景点的寿命。
此外,旅游发展过程中,为了提升景区景点的吸引力
和知名度,必然要对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和建设,造成许多旅游资源的损害与浪费,开发中开发与保护难以达到完全的平衡。
2、基础设施条件薄弱,旅游文化品味有待提升。
一是净月高新区交通主干线以及大部分生态旅游区内交通建设相对旅游发展滞后,生态旅游区大多处于较偏僻地区,距市区较远,从而严重影响和制约了旅游发展。
二是在旅游资源开发方面还存在着旅游产品开发不足、文化品位不高、区域特色趋同的现象。
对于净月潭自然景观的文化包装以及具有净月特色的文化项目的深度开发还不够,对文化内涵挖掘力度的薄弱致使景区的人文景点苍白,降低了对游客的吸引力,加之宣传力度有限,整体优势没有发挥。
三是净月高新区旅游相关产业还不发达,没有形成产业链条,能满足游客的吃、住、行、游、购、娱一条龙服务的高品位消费场所不多,旅游六要素发展不平衡。
以游见长,但食之特色,购之精品,娱之亮点都有待强化。
3、景区管理水平不高,服务质量有待加强。
从业人员素质不高,专业人才缺乏。
生态旅游活动是一种涉及面广、综合性强的活动,要求旅游管理者不仅要有良好的素质和能力,还要具备较为全面的专业知识,对生态旅游现象有深刻的理解和把握。
目前,景区现有管理队伍中,生态旅游管理专业水平不高,缺乏必要的生态旅游理论知识,不知道什么是生态旅游,而简单地将其理解为“生态+旅游”,在实际工作中对生态旅游存在许多认识误区,对发展生态旅游的热情不高,对开展生态旅游持观望态度,缺乏
主动性、积极性,在工作上表现得较为被动,大大影响了生态旅游的发展。
4、生态环保观念相对落后,生态旅游法律法规落实不够。
净月高新区生态旅游尚处于单一的生态景观观光旅游阶段,没有充分发挥生态旅游的资源保护和宣传教育作用,大部分游客在旅游活动中自律性较差,随意吸烟、乱扔垃圾、破坏植被等不文明现象普遍存在。
同时,旅游人数逐年攀升,大量旅游者的涌入带来拥挤、混乱,对自然保护区的环境资源造成了巨大压力。
现阶段,净月高新区有关生态旅游的法律法规只有2015年出台的《长春净月潭风景名胜区保护管理条例》,对于其他景区管理的法律规范还不够健全。
由于景区范围较大,而管理人员有限,常常有游客钻空子、搞投机,忽视法律法规破坏生态环境,对净月高新区生态旅游的发展造成一定阻碍。
5、生产生活存在矛盾,社区居民参与不足。
净月高新区个别景区内外都有群众居住,他们的生产生活都与景区有着不同程度的联系,但景区的保护机制使“靠山吃山”的当地居民受到一定的限制,使得景区居民在利益的驱动下,常采取一些不合法的手段破坏景区资源以谋取利益。
同时,受传统观念和管理体制等因素制约,净月高新区社区居民参与生态旅的程度不高,参与生态旅游管理的体制机制尚不健全。
在规划实施旅游项目时,忽视了社区居民的参与热情,首先想到的是专家学者,决策之前的公共咨询有待强化。
如此以往,当地社区发展与生态旅游的发展就陷
入僵局,对生态旅游的发展极其不利。
四、生态旅游发展思路
(一)生态旅游发展思路和目标
1、发展思路: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原则,以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充分调动各方力量,有效整合旅游产业要素,补短板、求增量、树品牌;围绕自然生态、城市建设和产业集群,搞好生态旅游规划,多渠道招商引资,倾力打造五大旅游品牌;强化旅游城市环境,全面提升旅游产业素质,积极开拓国内外旅游市场,努力实现生态旅游资源向生态旅游资本的转变。
2、发展目标:到2020年,旅游总收入突破400亿元,相当于当年全区GDP的20%;到2025年,旅游总收入达到578亿元,旅游资源科学有序开发,旅游产业支柱地位更加突出,建成旅游经济强区。
(二)生态旅游发展规划
净月高新区生态旅游规划按照突出重点、分层次推进的原则,确定其结构为:一个中心、一条产业链、五大特色品牌。
1、一个中心:即净月潭国家森林公园。
根据对净月潭森林公园旅游资源、客源市场、功能定位的分析,以生态旅游为开发重点,通过旅游产品开发突出景区特色,全面满足第一客源市场——长春市居民近距离出游的需求,在观光、林中游憩、休闲、健身、娱乐、度假、科研科普、求知等旅游项目上做文章。
同时,
满足外地游客观光旅游需求,增加他们的消费水平,全面提升公园的经济效益,做大做强净月潭国家森林公园的知名度。
此外,有效整合农博园、长影世纪城、新立湖国家水利风景区等周边景区,共同开发,形成体系:围绕新立湖国家水利风景区、生态文化公园、天怡温泉,打造以生态观光、温泉度假、历史遗迹为代表的城市旅游休闲带;围绕长影世纪城、吉林省科技文化中心,打造文化旅游集中区;围绕诺睿德“巴蜀映巷”、明宇东北亚商务广场、福建新天地购物休闲广场等商住商服、特色街区,形成独具净月特色的商务休闲群落。
2、一条产业链:即努力实现旅游者在生态旅游过程中,吃生态食品,住生态旅馆,乘生态交通,游生态景观,购生态产品和享受生态娱乐活动,大力发展餐饮、住宿、购物、娱乐、交通等旅游服务项目,使分散的旅游资源“串成线、集成团、连成片”,形成合力、联动发展,向着“旅游产业集聚”的多元化发展模式和“吃、住、行、购、游、娱”于一体的“全域旅游”格局加速延伸。
——生态饭店。
发展生态旅游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大力发展生态饭店,打造独具特色的绿色健康“品牌”。
依托农博园、新湖镇有机蔬菜基地、新立城水库,开发绿色蔬菜、绿色水果、野生鱼等生态食品作为生态饭店的原料供应,饭店用水应用RO反渗透五级过滤体系,做到无细菌、病毒、重金属、农药、有机物、矿物质和异色异味。
同时,要做到饭店的各类有机废弃物可直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