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常识》教学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逢六廿一,下半年逢八廿三。
方法二:背诵歌谣
中国历史朝代歌
唐尧虞舜夏商周, 春秋战国乱悠悠。 秦汉三国晋统一, 南朝北朝是对头。 隋唐五代又十国, 宋元明清帝王休。
方法二:背诵歌谣
聪明的古人常常通 过夜观天象来决定行 军打仗之事。
请大家观察右侧星 宿图,看看能联想到 哪些课文或成语典故?
方法三:巧记图表 二十四节气图
方法三:巧记图表
天干:
甲jiǎ乙yǐ
丙bǐng丁dīng
戊wù己jǐ
庚gēng辛xīn
壬rén癸guǐ 天

地支: 子zǐ丑chǒu 寅yín卯mǎo
地 支
辰chén巳sì 图
身处现代社会的我们,应该如何 对待我国传统文化? 请结合两则 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 名仁,子不得为人乎?
(韩愈《讳辩》)
高中语文必修五“梳理探究”
2020/5/12
比较下面三组地名,说说你的感想。
比较下面三组地名,说说你的感想。
比较下面三组地名,说说你的感想。
“左衽”和“右衽”
“右衽”:前襟向右,左襟在上,右衽是汉族的象征; 少数民族的服装相反,称“左衽”。国民党元老、著 名教育家、书法家于右任先生,“右任”这一笔名, 就是取“右衽”的谐音。名字中体现了他年轻时反清 救国的决心和志向。“左衽”还代表死人(在陪葬的 壁画和先人的画像中使用,以示阴阳有别。)有的影 视剧里不注意,活人也穿着死人衣服,就闹笑话了。
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请结合语境,从下列节气名称中选出相应的内容填入文中画线处。
选项正确的是( )
立春 立夏 立秋 立冬 春分 夏至 秋分 冬至 霜降 大雪
① 向日葵花放,处暑西楼听晚蝉。 翡翠园中沾白露, ② 折桂月华天。 枯山寒露惊鸿雁, ③ 芦花红蓼滩。 ④ 畅饮麒麟阁,绣襦小雪咏诗篇。
A
A.①立秋 ②秋分 ③霜降 ④立冬 B.①秋分 ②立秋 ③霜降 ④立冬 C.①立秋 ②秋分 ③霜降 ④大雪 D.①立夏 ②立秋 ③大雪 ④冬至
过去,服饰是一个人身份地位 的外在标志,有着严格的规定。
分组合作探究
天文地理组 01 科举选官组 03 礼仪制度组
05
02 纪年纪时组 04 姓名称谓组
①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王勃《滕王阁序》)
②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杜甫《赠卫八处士》)
③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陆游《示儿》)
④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午wǔ未wèi
申shēn酉yǒu
戌xū亥hài
方法三:巧记图表
科举制度思维导图
wenku.baidu.com
拓展延伸
为什么我们今天要学习传统文化? 南宋的钱良臣教儿子读书,告诫他凡
是遇到 “良臣”二字,读时都要改成 “父亲”。一天,其子读《孟子》中“今 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一句,改 读为“今之所谓父亲,古之所谓民贼也”。 结果避讳反而成了辱骂。
(贾谊 《过秦论》)
①永和九年,岁在癸丑。
(王羲之《兰亭集序》)
②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苏轼《赤壁赋》)
③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④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
(《孔雀东南飞》)
①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 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李密《陈情表》)
②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孟郊《登科后》)
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
敖(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富贵而知好礼,则不骄不淫;贫贱而知好礼,则志不慑。
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入竟(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
中国历来被称为“礼义之邦”。礼仪在中国社会的政治文 化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古代所谓礼仪,包括的范 围非常广泛,诸如政治体制、朝廷法典、天地鬼神祭祀、 水旱灾害祈禳、学校科举、军队征战、行政区域划分、房 舍陵墓营造,乃至衣食住行、婚丧嫁娶、言谈举止,无不 与礼仪有关,它几乎是一个囊括了国家政治、经济、军事、 文化一切典章制度以及个人的伦理道德修养、行为准则规 范的庞大的概念。《周礼》把礼仪分为五类:有关祭祀的 “吉礼”;有关丧葬的“凶礼”;有关军事活动的“军 礼”;有关外交活动的“宾礼”;有关个人成长和交往以 及王位承袭的“嘉礼”。
②以《烛之武退秦师》《季氏将伐颛臾》等为例,分析古代战争中的礼仪和行为规范。
③《礼记.内则》说:“五十始衰,六十非肉不饱,七十非帛不暖,八十非人不暖,九十虽得 人不暖矣。”这种“养老”思想,在哪一篇课文中有所体现?表现可怎样的社会思想?顺 便翻译下这句话。
④下面是《礼记·曲礼上》中有关“礼”的格言式的警句,你认为这些说法是否有现实 意义?
③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
(袁枚《祭妹文》)
名愈,字退之,“韩昌黎”, “韩吏部”,“韩文公”
请指出下列历史人物“名”和“字”之间的关系。
①班固,字孟坚
⑤李商隐,字义山
②管同,字异之
⑥王绩,字无功
③诸葛亮,字孔明 ⑦朱熹,字元晦
④岳飞,字鹏举
⑧苏轼,字子瞻
①以《廉颇蔺相如列传》《苏武传》等为例,归纳古代社会出使的礼仪。
难点突破
如何有效掌握和有效解答语文试卷中的古代文化常识题?
方法一:联想课文
高考对文化常识的考查,如同对文言实词的考查,也是由课内到课外的一个 迁移拓展过程。
许多知识来自于课内,只要能把初高中课文中出现的一些常识性的东西记 牢,考试时运用联想,回顾学过的课文相关注释,就有可能轻易解答出此类题目。
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总角之宴,言笑晏晏——总角,借指儿童时代。 B.烽火扬州路——路,宋代地方行政区域名称。 C.谨庠序之教——庠序,古代的地方学校。
D:山东,指 崤山以东。
D.沛公居山东时——山东,六国之地,因处太行山以东,故名。
方法二:背诵歌谣
2016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人类非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