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权司法保障制度在宪法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权司法保障制度在宪法的作用
一、领会人权司法保障制度的意义
当前,我国的人权建设取得了积极的进展,但侵犯人权的现象仍时有发生。特别是司法对人权的救济,无论是制度的体系化,还是程序的运行,都面临着新的问题。当宪法保障的基本权利受到公权力的侵害时应给予即时有效的救济,而司法是基本的救济形式之一。所以,大力增强人权的司法保障有助于实现公民基本权利的实现,也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基本目标之一。“司法改革是这次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之一”,建立有效的人权司法保障是司法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改革深入实行的法律保障。针对当前司法救济难、司法腐败和司法公信力下降的现实,《决定》强调了司法的人权保障意义,以回应民众的权利诉求和法治期待,力图为自由和秩序的平衡奠定良好基础。
二、牢固树立人权保障理念
要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首先要从理念上明确解决人权保障的正当性、合法性问题,即为什么要保障人权,人权为什么是人类的“共同语言”。自2004年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后,国家价值观发生了深刻变化,执政党“以人为本”的思想转化为国家的价值观,既丰富了我国宪法的指导思想,也使人权的发展获得更丰富的宪法基础。人权保障成为评价一切公权力的重要尺度,理顺了人权和宪法的内在逻辑,有力地推动了国家治理。要尊重人权就必须坚决摒弃怀疑、抵触、反对人权的形形色色的错误观点,牢固确立以人的尊严和价值、权利和自由为本位的现代宪法观。在法治国家生活中,人是制定一切规则和公共政策的出发点,法治国家建设的基本目标是围绕人而展开的。凸显人的价值和尊严,是我们需要坚守的道德和法治底线。宪法的目的旨在充分尊重和保障每一个个体的主体性和尊严。在缺乏法治传统的国家,人往往作为社会的附属而存有,在个人与国家利益的平衡中,个人是无条件服从于国家的,人们往往强调国家利益,而对正当的个人利益却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形成了单纯以国家
利益为本位的价值观。在这样的价值观指导下,个人往往被置于客体
和工具化的地位,沦为实现国家利益的手段。人民制宪的目的就在于
明确地划定政府与公民的界限,最大水准地尊重和保障作为个体的公
民的基本权利。在法治社会,国家并不是空洞、抽象的存有体,国家
是为了公民的利益而存有的。所以,如果每个公民的权利得到平等保护,国家政权本身也会得到巩固和发展;无法有效保障公民权利的国
家是没有生命力的,也无法保持其正当性基础。完善的司法人权保障
体制能够为寻求权利救济的公民提供公平、公正、透明的途径。由此,既能增强国家的凝聚力,又能保障国家生活的安全度和可期待性。
三、彰显司法的权利救济价值
在国家的人权保障体系中,司法一直被视为人权保障最主要的方式和
途径之一。在现代社会,人权是国家法律体系和政治道德的基础,法
治国家的核心价值是保障和促动人权。在人权保障体制的运行中,司
法作为权利救济和社会正义的最后防线,发挥着重要的功能。司法的
人权保障,实际上也为公权力设定了界限,成为制约权力的重要手段。人权保障体系的核心是在公权力与个人自由之间确定一定的界限,赋
予国家理性精神,以人权的道德力量控制国家权力,以保持自由与秩
序之间的平衡。司法除解决纠纷之外,另一个重要功能就是调整和引
领社会价值观。人权的司法保障制度是个综合体系,包括司法的实体
救济和程序救济。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所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就是公
权力与私权利之间的冲突,滥用公权力现象尤为严重。因为司法救济
程序的不完善,公民基本权利得不到有效保护,导致法治外的“救济
途径”大量出现,这既造成社会和司法成本的浪费,又严重影响着国
家的法治权威和司法权威。而司法的救济程序缺乏规范性和实效性,
有些是法律规定本身的不明确,有些是法律规定的权利救济无法得到
有效实现。例如,拆迁过程中存有着某些地方政府借公共利益之名侵
犯私权利的现象,甚至以牺牲拆迁户利益为代价满足个别企业和个人
的商业利益。很多情况下,所谓的公共利益的标准是不明确的,存有
着“灰色地带”。对私权的拥有者来说,公共利益并不一定是正当的,能够通过法定程序纠问“公共利益”的合法性和正当性基础。人权的
司法保障制度要体现社会正义和公平价值,要“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
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为此,首要的任务是健全错案防止
和纠正机制。《决定》明确提出“严禁刑讯逼供、体罚虐待,实行非
法证据排除规则,逐步减少适用死刑罪名”。
司法的基本功能是维护公民的基本权利,公民的基本权利受到侵害后
应获得有效的救济。公民的基本权利是多方面的,涉及经济、政治、
文化和社会等方面。对于一个公民来说最重要、最宝贵的权利是生命权,它构成其他权利存有的基础。生命权的保护对于国家来说是最低
限度的道德和政治哲学,反映着法治社会的基本价值。因为各国的法
律制度不同,在是否保留死刑的问题上没有统一的标准。对于我们这
个保留死刑的国家来说,哪怕出现一起涉及死刑的冤假错案也会对国
家的法律体系造成极大的损害,是对民众法治期待和信心的致命一击。在我国迈向法治的今天,必须正视宪法体系中相关生命权的理论和实
践问题,一方面努力从刑法典上减少死刑的罪名,而另一方面从程序
上严格控制死刑的适用,以价值优先的原则把死刑控制在“零冤案”。要发展人权司法保障制度,要体现司法公正,就要让民众接近司法。
不能简单地将司法公正视作司法对政治的回应和附和。随着自由主义
法治国家观向福利主义法治国家观的转换,在社会正义思潮和司法福
利主义的影响下,西方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掀起了一场持续至
今的司法改革运动,影响尤为长远的是“接近正义运动”。20世纪
70年代以来,意大利法学家卡佩莱蒂倡导各国政府有义务保护当事
人的接受裁判权并从实质上为当事人接受裁判权提供应有的保障,并
掀起了一场遍及世界很多国家的“接近正义运动”。⑥从本质上来说,这是西方国家在司法职业化之后回归司法民主化的一种努力。重新理
解司法的根本目的、使民众尽可能平等享用司法资源从而接近正义是
这项改革运动的基本意旨。而韩国和日本则通过实行以“国民参加司法”为宗旨的裁判员制度在裁判过程中体现国民的意志。虽然各国的
司法改革各有重点、各具特色,但为社会大众提供有效的司法运作机
制让民众接近司法以保障其接近司法乃至接近正义的权利才是其共同
的价值取向和改革目标。在这个目标之下,各国纷纷采取了诸如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