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明史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文明史读书笔记

【篇一:《世界文明史》读后感】

读《世界文明史》产生的几点思考和涟漪

我拜读了这部著作“东方的遗产”、“凯撒与基督”、“卢梭与大革命”

这些篇章的部分内容,这弥补了我在历史上的许多不足,实在使我

感触良多,几乎读过每一章都有许多感想,激发起思维上的涟漪,

无奈时间有限,加上自身认识和手头其他相关资料有限,我也不敢

在老师面前造次,于是十分功利地选了关于对“中国与远东”中部分

章节的读后感作为此次作业。

哲学家的时代

(一)关于诸子百家的缘起

春秋战国时期的分裂造成了中国文化的多元性,诸子百家的兴起无

疑是社会文化多元性的表象。然而缘何东周时期的社会动荡会成就

中国古代社会文化发展的最高峰呢?最早对“诸子百家”的缘起作出

解释的是西汉史学家和文化大家刘向,后来经其子刘歆的继承与发

展逐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主要是说:在周朝“礼崩乐坏”

之前,吏与师不分。换句话说,政府各个部门的官员便负责把有关

这一部分的知识传下去。这些官吏和贵族诸侯一样是世袭的。按照

这个理论,当后来周朝皇室失去权力时,官吏们也失去了原来的优

裕地位,而散落民间,他们便以私人身份招收学生,传授他们知识。这时,他们已经不是“官”,而成为“师”。就在教师与官吏分化的过

程中,兴起了诸子百家。(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p28,新世

界出版社,2004年),刘歆甚至将各家具体出自于何种官吏都作了

细致的划分,诸如:道家出自于史官,法家出于理官,墨家出于清

庙之守等等。刘歆关于各家来源的解释和分类虽然有许多任意牵强

之处,但是他在归类的过程中充分观察了政治和社会环境,其所运

用的思维方式却是十分先进的,故我们不妨把刘歆的理论加以修正:周朝时周王室——诸侯——庶民构成了其社会权力结构层次,而只

有特权阶级即周王室和诸侯才

享有受教育的机会,正是这样他们才能成为当时社会文化的主导,

就是说他们当然地负起了引导社会知识文化发展的责任。然而当周

王室衰微,“礼崩乐坏”时,社会制度发生了重大的转变,这预示着

固有的政治权利结构发生重大的破坏,在这个过程中一部分诸侯由

于战争或其他原因失去了土地和封号,降为庶民阶层;另一方面,

也有庶民由于其某些专长或其他原因上升成为官吏,融入特权阶层,社会学上将其称之为社会结构性流动。(易益典主编,《社会学教程》,p301,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各诸侯国为了强化其国力所实行的政

治改革更加速了社会结构性流动的过程(事实上各国的政治改革都

含有与“打破贵族世袭垄断政治权力”相类似的举措。著名的商鞅变

法就是很好的例子),随之而来的是各种知识的官方代表散落民间,包括贵族和原本以一技之长服侍君王诸侯从而获得世袭官职的官吏,这就是孔子在《论语》中所说的:“礼失求诸野”。他们通过专门的

知识或技能开馆收徒,以维持生计,并游历诸国以期达到其政治主张。他们不同的专长或者思想见解经过繁衍和发展逐步成为各种不

同派别。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诸子百家”。

西周的分封

制造成的分裂局面和小农经济“自己自足”的特性造成文化交流的割

裂为文化多样性和复杂性的产生提供了社会环境。

尽管自秦代到清代的两千多年间我国社会始终没有摆脱“分久必合,

合久必分”历史周期律,然而却未曾发生过诸如东周时期的社会结构

变动,其朝代的更替不外乎洛克总结出的:“革命的目的是推翻暴君,然而为了达成这个目的往往要在革命的队伍中不加限制地树立一个

新权威,这使得革命常常陷入推翻了旧暴君而产生了新暴君的循环

往复过程中”的规律范畴。每一次分裂到整合从来未曾发生社会结构

性变动,也就是说中国在社会制度变迁的过程上原地踏步了两千年。可以说这与后来中国在大一统的环境下确立并强化的政治体制、文

化结构单一体制有极大关系,统治阶层的一元化即君主集权的强化

使得中国社会从统治阶层内部发生制度性变革的可能性大为降低;

而文化结构的单一固定使得平民很难超越一种固有的思维方式,从

而导致中国的平民革命即被统治阶级对统治阶级的革命很难摆脱“洛

克模式”的范畴。

(二)关于道家“出世”和思想的社会根源及其影响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p182,新世界出版社,2004年)。

这里需要指明的是道教的哲学思想与道家思想是有差别的,实际上

道教的哲学思想中综合了道家和阴阳家两种思想。

道家学说和道教在汉初和宋代分别达到了高峰,加之佛教在中国传

播的带动影响使道家学说对中国民众的影响不可谓不深,最重要的

原因是道家的学说与中国小农经济的经济结构异常相衬,这使得中

国农民的思维方式往往与道家学说“暗合”,这就不能不让我们更加

深对中国农业经济的认识:中国人口分布自古就呈现区域性密集的

态势,中国的人口密集区就造成中国精耕农业最主要的条件。精耕

细作的农业以大量集中的劳动力放在小农庄上,以大量的劳动力来

应付季节性的年)。由于土地产量有限,更加之实物田赋和各项田租,使得农民手中的可用来交换剩余粮食不多,而当土地霜冻期无

法耕作时,短期农闲产生的剩余劳动力可以化为农舍工业的人手。

而农舍工业的产生排斥了城市作坊工业,大大减缓了城市化的进程。农业本位思想催化出的“重农抑商”政策使得“中国精耕细作的历史背景,则是政治力量毁掉城市,毁掉作坊工业,毁掉私了家经济”(许

倬云,《中国古代文化的特质》,p22,新星出版社,2006年)。

这就促成了中国“小农经济”的根深蒂固,其自己自足的特性决定了

其封闭性和隔绝性,这就为道家的“出世”思想提供了有利的背景和

基础。

【篇二:世界文明史读后感】

世界文明史读后感

世界文明史是一门讲述人类从野蛮走向文明历程的课程.内容包括古

代文明的起源,世界文明的发端,包括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古代

印度文明,古希腊文明,古罗马文明,欧洲中世纪启蒙运动与近代文明,

产业革命和现代化,全球一体化与世界文明的展望等.同时还将讲述各

种相关的文明理论。

按照时期划分世界文明史可以分为上古前期上古中期上古后期古

典时期中古时期近代前期近代后期当代前后。古典时期随着中东

列国争霸而逐步走向衰落而波斯人也在远征希腊中遭到毁灭性打击

世界文明的中心由中东逐步转移到地中海沿岸。

进入中古时期一方面是阿拉伯人爆炸般的崛起席卷了整个阿拉伯半岛。阿拉伯对外扩张战争是公元7—8世纪,穆斯林统一国家——阿

拉伯帝国形成后,为了扩大其统治范围,以“传播伊斯兰教”和“展开

反对异教徒的圣战”为借口,强行吞并西亚、北非和西南欧大片领土

的行动。在这其中我们要注意到这样一场影响着人类文明战役——

西亚弯刀。在这场战役中阿拉伯远征军征服北非迦太基和摩洛哥。

越过直布罗陀海峡进入欧洲,灭亡了西哥特王国占领西班牙。阿拉

伯阿拔斯王朝的统治者的计划初战告捷,他们欣喜若狂。于是他们

的目标已经不仅仅只是原来的君士坦丁堡。而是整个欧洲的基督教

世界。阿拉伯统治者的意图非常明显。就是要将欧洲基督教世界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