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论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简答题

2、简述中世纪唯名论与唯实论之争。

唯名论与唯实论之争:是经院哲学内部的争论。(一)争论的焦点。是关于一般或共相是否实在的问题,或者说究竟“一般”是实在的,还是“个别”是实在的。(二)唯名论的观点。认为存在的事物是个别的,心灵之外没有一般的对象。不过有极端的唯名论和温和的唯名论的区分:极端的认为共相只是名词,如果说它们是实在的话,这种实在不过是声音而已。温和的唯名论认为共相是一般概念,是心灵对个别事物的个别性质加以概括或抽象而得的,概念只存在于心灵之中。(三)实在论的观点。认为共相既是心灵中的一般概念,又是这些概念所对应的外部实在。实在论也有极端派和温和派的区分:极端的实在论认为一般概念所对应的外部实在是与个别事物相分离的,更高级的实在。温和排认为共相是存在于个别事物之中的一般本质。(四)争论的哲学意义。争论的焦点实际上是希腊哲学中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着重探讨的一般和个别的关系问题,因此,争论就是在特别情况下的哲学活动,是哲学基本派别斗争的特别形式。列宁说:“当然,中世纪唯名论者同实在论者的斗争和唯物主义者,同唯心主义者的斗争具有相似之处。(五)争论的社会意义。争论绝不是一场纯思辩的争论,是当时社会的政治斗争的反映。

智者与智者运动:p32智者运动的定义+智者运动是指大约公元前世纪中叶古希腊兴起的关心与人类自身密切相关的问题的运动,与自然哲学相比,智者运动在思想上有很大的不同,从公元前6世纪起到公元前5世纪初,对“本原”问题的思考一直在思想中处于主流地位。然而在此之后,对本原的思考被抛弃了,以智者运动为代表的新思潮取代了自然哲学的地位,哲学家们探讨的核心问题不再是“本原”而是人的行为与社会生活的秩序它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普罗泰戈拉,主张人是万物的尺度

2010年论述

Ps:论述题不用死记硬背,因为重复率也很低,把最主要的观点背过,然后在考试的时候按试题要求将与中心观点有关的知识点一一扩充上去,观点要有条理性、逻辑性,力求字数达到一个论述题的分值所对应的字数。

一、分析从洛克经验论发展到休谟怀疑论的逻辑必然性。

洛克的经验论提出,有某人也许说:“假若认识在于观念之间的相符,那么热狂者和理智清醒的人就处在同一个等位上了。”他答道:在观念与事物相符方面并不如此。他于是转而议论一切单纯观念必定与事物相符,因为“我们已经说明了,心灵决不能给自己作出”任何单纯观念,这种观念全是“事物按自然方式作用于心灵上的产物”。

休谟把感觉具有外部原因这个假定抛弃,从而除掉了它;但是每当他一忘记自己的原则,连他也保留这个假定,这原是极常有的事。他的那条基本准则:“没有任何观念不具有前行印象”是从洛克接手过来的,可是这条准则只在我们认为印象具有外部原因的限度内才似乎有道理,因为“印象”一词本身就让人情不自禁地联想到外部原因。

休谟从洛克的经验论走向不可知论,认为人们只能知道其感知的,至于是否有客观事物存在则是无法知道的。“我们所确实知道的唯一存在物就是知觉,由于这些知觉借着意识直接呈现于我们,所以它们获得了我们最强烈的同意,并且是我们一切结论的原始基础。我们由一个事物的存在能推断另一个事物的存在的那个惟一的结论,乃是凭借着因果关系,这个关系指出两者中间有一种联系,以及一个事物的存在是依靠着另一个事物的存在的。这个关系的观念是由过去的经验得来的,借着过去的经验我们发现,两种存在物恒常结合在一起,并且永远同时呈现于心中。但是除了知觉以外,既然从来没有其他存在物呈现于心中,所以结果就是,我们可以在一些差异的知觉之间观察到一种结合或因果关系,但是永远不能在知觉和对象之间观察到这种关系。”因此,“我们永不能由知觉的存在或其任何性质,形成关于对象的存在的任何结论”。休谟认为,因果性联系只是人心的一种习惯性倾向,他用习惯代替了我们过去确定的知识概念,认为我们的知识只是一些或然性的结论。

休谟对观念和感觉印象作了区分,——“人类心灵中的一切知觉可以分为显然不同的两种,这两种我将称之为印象和观念。两者的差别在于:当它们刺激心灵,进入我们的思想或意识中时,它们的强烈程度和生动程度各不相同。进入心灵时最强最猛的那些知觉,我们可以称之为印象……至于观念这个名词,我用来指我们的感觉、情感和情绪在思维和推理中的微弱的意象……”观念是印象的摹本。他把观念加以分类,“简单的知觉,亦即简单的印象和观念,不容再行区分或分析。复合知觉则与此相反,可以区分为许多部分。”复杂观念是通过简单观念的联想而成。他提出的两条联想律是相似律以及时空上的接近律。两个观念越相似和越接近,它们越容易形成联想。另外,休谟把因果律看作是人类经验的习惯。“在我看来,观念的联系只有三条原则,就是…相似性‟、时空上的…连续性‟以及…原因‟或…结果‟。”

罗素认为他是哲学家当中一个最重要的人物,因为“他把洛克和贝克莱的经验主义哲学发展到了它的逻辑终局,由于把这种哲学作得自相一致,使它成了难以相信的东西。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代表着一条死胡同:沿他的方向,不可能再往前进。”

关于休谟问题——休谟问题,即所谓从“是”能否推出“应该”。“……可是突然之间,我却大吃一惊地发现,我所遇到的不再是命题中经常的…是‟与…不是‟等连系词,而是没有一个命题不是由一个…应该‟或一个不…应该‟联系起来的。这个变化虽是不知不觉的,却是有极其重大的关系的。因为这个应该或不应该既然表示一种新的关系或肯定,所以就必需加以论述和说明;同时对于这种似乎完全不可思议的事情,即这个新关系如何能由完全不同的另外一些关系推出来的,也应当举出理由加以说明。”

休谟在概述自己的哲学体系时指出,全部哲学可以区分为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两大部分,而科学的哲学研究法是实验和观察的方法。自从F.培根以来,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已经运用这种方法建立起自然哲学的体系。但是,在精神哲学方面,仍然没有建立起一个新的体系。休谟给自己提出任务:应用实验推理的方法,直接剖析人性本身,以便建立一个精神哲学的体系。而作为这个体系的基础的“人性”本身,他认为主要由两个部分构成,即理智和情感。他对“理智”的研究是关于认识论问题的论述,对“情感”的研究是关于社会伦理和政治问题的考察,对宗教问题的探讨同理智原理和情感原理都有联系。休谟的精神哲学体系,大致包括认识论学说、社会伦理、政治学说以及宗教哲学学说等几个部分。

在哲学上,他首倡近代不可知论,对感觉之外的任何存在持怀疑态度,对外部世界的客观规律性和因果必然性持否定态度。他认为,感性知觉是认识的唯一对象,知觉分印象和观念两类,但认为人们不可能超出知觉去解决知觉的来源问题。否认因果联系的客观性,认为因果联系只是由于印象出现先后而形成的一种观念。在伦理观上,主张功利主义,认为快乐和利益是一致的。他还用其经验论、怀疑论和功利主义伦理学论述了有关上帝观念和宗教问题

二、评述康德的“哥白尼革命”极其在哲学史上的影响。

P301哥白尼革命的定义+

康德的“哥白尼革命”是通过《纯粹理性批判》来推动的。尽管只是关于方法的研究,而非一个科学体系本身,“它既在这门科学的划界上,也在其整个内在结构方面描画了它的整体轮廓”。形而上学“一旦通过这部批判而走上了一门科学的可靠道路,它就能够完全把握住属于它的知识领域”而具有完备性。

然而这种形而上学的用处人们会认为是消极的,因为它的第一个用处就是告诉人们“永远也不要冒险凭借思辨理性去超越经验的界限”,这似乎阻碍了理性运用的扩展。但是“思辨理性冒险用来超出其界限的那些原理……的后果事实上不是扩展了我们理性的运用,而是缩小了它”,而纯粹理性批判“同时借此排除了限制甚至威胁要完全取消理性的实践运用的障碍物,事实上就具有积极的和非常重要的用途,只要我们确信纯粹理性有一个完全必要的实践运用(道德运用),它在其中不可避免地要扩展到感性的界限之外,为此它虽然不需要从思辨理性那里得到任何帮助,但却必须抵抗它的反作用而使自己得到保障,以便不陷入自相矛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