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纳和《教育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布鲁纳和《教育过程》
布鲁纳的教育思想主要集中以下四个方面:
1.论认知发展
布鲁纳认为认知发展是讨论教学问题的基础。在认知发展上,布鲁纳认为儿童的认知结构是连续性的阶段性发展,具有从具体到抽象的趋势,反对皮亚杰派以儿童的生理年龄划分儿童的认知发展阶段,构想出“再现表象”这一心理术语,并把它作为指标将儿童的认知发展分为三个时期。
一是表演式再现表象期。这一时期的儿童主要是借助动作去学习,以学会作出某种反应和形成习惯的动作为基础的。
二是映像式再现表象期。这一时期,儿童开始具有一种表象系统。它依靠视觉或其他感觉组织和各种概括化映像的作用。在他看来,这一时期儿童最为突出的特点是无力透过事物表面变化来认识教育守恒现象。
三是象征式再现表象期。在这一时期,儿童的认知带有符号的性质,即具有符号系统的一些特征。
布鲁纳强调指出,以上三种再现表象期是相互联系的。人的智力发展始终会沿着这三种表象系统的顺序前进,但不受年龄的绝对限制,教育条件会影响儿童的认知发展。教育过程的核心在于创造条件和提供帮助,使儿童的认知发展从表演式再现表象到映像式再现表象,到象征式再现表象。
2.论知识结构
为了适应现代科学发展,如何组织学科内容是教学论中迫切需要解决出的一个问题。布鲁纳提出了“学科基本结构”的思想。所谓的“学科基本结构”,指某门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则。在他看来,每门学科都存在一系列的基本结构,这些基本结构反映了事物之间的联系或规律,将学科知识有机地整合起来。学生如果掌握了“学科基本结构”,就能更好地掌握整个学科。
为了组织最佳的知识结构,布鲁纳提出了三条组织原则。一是表现方式的适应性原则。指学科呈现方式必须与不同年龄学生的认知学习模式相适应。二是表
现方式的经济性原则。是指学科内容应该按最经济的原则进行排列,合理地简约。三是表现方式的有效性原则。这是指学科知识结构应该有利于学习迁移。
3.论教学原则
布鲁纳十分重视教学原则,提出了以下教学原则。
一是动机原则。布鲁纳强调,在认知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儿童学习的心理倾向和动机,特别是内在动机。认为内在动机比外在动机的作用更大,更持久。例如“好奇心”、“胜任力”、“互惠性”等内在动机比“奖赏”、“竞争”等外在动机促使儿童学习的时间更长、效果会更好。
二是结构原则。布鲁纳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使儿童掌握学科知识的结构。而且,表示学科知识结构特点的三种方式(即再现形式、经济原则、有效力量)随着儿童的不同年龄、不同“作风”和与学科知识间的差异的适合程度而有不同的变化。
三是程序原则。布鲁纳认为,教学活动的程序会影响儿童获得知识和发展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设计和选择最佳教学程序,这种程序要考虑儿童认识的发展,通过一系列步骤有条不紊地陈述一个问题或大量知识,以提高他们对所学事物的掌握、变换和迁移的能力。
四是强化原则。布鲁纳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通过反馈使儿童知道自己的学习结果,并使他们逐步具有自我矫正、检查和强化的能力,从而强化有效的学习。另外,教师提供的反馈信息是否有用,取决于在什么时间和什么场合儿童能使反馈的信息起作用,在什么条件下儿童可以利用反馈的信息以及用什么方式可以使儿童接受反馈的信息。在贯彻强化原则时,必须防止使儿童永远依赖教师的指正,避免造成儿童跟着教师转的掌握的方式。
4.论发现学习
在教学方法上,布鲁纳提倡“发现学习”,认为,发现是教育儿童的主要手段。儿童应该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按自己观察事物的特殊方式去表现学科知识的结构,借助于教师或教师提供的其他材料去发现事物。
在发现学习中,布鲁纳认为教师应注意几个方面。一是鼓励儿童积极思考和探索。使儿童认识到他们能够靠自己的教育运用自己的头脑。二是注意新旧知识的相容性。发现学习要求儿童能够认识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并把新知识
纳入自己已有的学科知识结构,使知识成为自己的。三是培养学生运用假设、对照的技能。布鲁纳认为,通过假设的对照,儿童可以更有效地解决问题。
《教育过程》(The Process of Education,1960年)的主要思想
“最重要和最有影响的教育著作之一”,并被誉为“教育理论的一个里程碑。” 这本书自问世以来,已有俄文、日文、德文、法文等23种文字的译本。全书共99页,6.5万字。这是本重要的著作。
《教育过程》是布鲁纳对伍兹霍尔会议讨论所作的总结报告,然而,它不是单纯会议记录或意见的汇总面,是在他自己的研究基础上对集体讨论结果做了科学概括。因而,它也阐明了美国六十年代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全书共分六部分,其结构如下:“1977年版新序”;“原序”;“伍兹霍尔会议出席人员名单”;正文:一、“引论”;二、“结构的重要性”;三、“学习的准备”;四、“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五、“学习的动机”;六、“教学辅助工具”。全书围绕着课程改革这个主题提出了一种大胆的、坦率的和新颖的理论,其主要有四个中心思想和一个设想。它们是:
(一)结构的重要性:学习任何学科,务必使学生掌握这一学科的基本结构
布鲁纳认为,知识总是有结构的,知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构造的一种主观模式。合理的知识在于主观模式或者说结构能与客观事物相符,能很好地说明事物。
学科的基本结构到底有什么作用呢?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中总结出了四点作用:(1)理解了基本原理就可以使学科更易于理解;(2)对人类记忆的研究表明,一件件放进构造很好的模式里的东西更容易记忆;(3)领会基本的原理和观念是迁移的基础。布鲁纳指出:“把事物作为更普遍的事情的特例去理解——理解更基本的原理或结构的意义就在于此——就是不但必须学习有特点的事物,还必须学习一个模式,这个模式有助于理解可能遇见的其他类似的事物”;(4)经常反复检查中小学教材的基本特性,能缩小“高级知识”和“初级知识”之间的差距,以解决由小学至大学进程中碰到的部分困难。
(二) 儿童早期学习的可能性
布鲁纳以其关于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的理论为基础,从3个方面论证了儿童早期学习的可能性。
1.智力的发展。布鲁纳认为,在发展的每个阶段,儿童都有他自己的观察世界的独特方式。那么教给任何特定年龄儿童某门学科,其任务就是按照这个年龄儿童观察事物的方式去阐述那门学科的结构。然而,这个假设能否成立呢?他给出了必要性的前提,即“任何观念都能够用学龄儿童的思想方式正确地和有效地阐述出来;而且这些初次阐述过的观念,由于这种早期学习,在日后学起来会比较容易,也比较有效和精确。”
2.学习的行为。布鲁纳认为,学习包含3种“几乎同时发生的过程”:(1)新知识的获得;(2)转换;(3)评价。他感到,学习任何一门学科都常常有一连串的情节,每个情节涉及获得、转换和评价三个过程。我们可以通过控制学习情节来安排教学,以适应学生的学习能力和需要。通常一个人越是具有学科结构的观念,就越能毫不疲乏地完成内容充实和时间较长的学习情节。
3.“螺旋式课程”。按着布鲁纳的设想,课程的编制方式应采取“螺旋式课程”。他认为,学科的教学应该尽可能早开始,并要采用智育上正确的形式,而且还应同儿童的思想方式相符。另外,要让这些课题在以后各年级中扩展、再扩展.这也就是说,课程设计及教材编排不仅要依据儿童认知发展的程序和特点,而且还要遵循每门学科基本概念或原理的连续性,使教材成为一套螺旋式的课程系统。
(三)强调直觉思维的重要性
布鲁纳认为,人们对直觉思维的了解较之分析思维要少得多。鉴于教学中忽视直觉能力培养的状况,布鲁纳指出,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是相互补充的,还提出了几种培养途径:
1.应给予直觉思维以适当的地位。学校教育应多鼓励培养直觉思维的学习方法。
2.提供教材的结构。因为直觉思维是事物构造的感知,学校教育应提供教材的结构,否则是不利于学生直觉思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