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中医思维和气功思维的异同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述中医思维和气功思维的异同点:
一、中医思维和气功思维的相异点
1.气功思维
中医气功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人体内部的经络系统是“气”的通道。而“气”的流畅与否,可以通过心理——生理——形态反应进行自身调节。人的心理活动可以有效地影响人体生理功能这是一个早就被证明了的事实。心理生理学、理免疫学的研究也证实了人类可以通过自我控制和自我调整,改变自身的生理、病理的状态,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气功又分动功与静功两大类。无论静功还是动功,都离不开调心、调息、调身这三项练功的基本手段,也就是意守、呼吸、姿势三个环节。静则生阴、动则生阳,动静兼练,“三调”结合,于是阴阳调和,祛病延年。正如陶弘景的《养性延命录》里所说:“能动能静,所以长生”。由上可知,气功是在中医养生理论指导下产生的一种祛病延年的身心锻炼方法。它与现代科学的预防医学、心身医学、运动医学、自然医学、老年医学以及体育、武术等等,都有一定的联系。它通过自我调控意念、呼吸和身躯、来调整内脏活动,加强自身稳定机制,从而达到祛病益寿的目的。
2.中医思维有别于气功思维
气功作为中医学的一个分支,在理论上主要以中医理论为基础,在创编功法和气功锻炼中也应用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精气神等学说作指导;对气功锻炼产生的效应及气功作用机制等认识,到目前为止,也主要以中医理论来阐述。当然,由于自古以来,气功实践不只为医家独有,儒、道、佛、武等各家在各自不同的实践中,分别对气功形成了自己的认识,也构成了气功理论的一部分。
气功实践的结果也为中医学提供了新的内容,如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张景岳等分别对奇经八脉和丹田命门理论的系统阐发,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气功实践的基础上的。气功强调对意念的运用,是对中医调神理论和情志学说的补充和发展。掌握了气功心身同练的特点,有助于深入理解中医“形神合一”、“天人合一”的整体观,而气功作用机制的探讨,亦有益于对中医“气化论”、“精气神”理论和脏腑心理相关性等的深入认识。发掘整理气功与药物配合应用,气功针灸、气功按摩等传统治疗方法也可提高临床疗效、开拓新的治疗途径。
一般而言,气功可分两种,即养气与炼气。养气就是道家静坐功夫,把气运在丹田,使之凝聚不散,不让身外景物诱导而外泄。炼气乃以运行为主。如拳术家在练拳时要用臂力,就把气运到臂上;用腰力,就把气运到腰上;假如四肢百胲都用力时,就把气运到全身。气有呼吸的区别,呼为阳,吸为阴;呼为动,吸为静;呼为刚,吸为柔。要把阴阳、刚柔、动静结合在一起,才能完成它的作用。气要运行时,不可逆走,贵当顺行。如顺行的话,不但脏腑会舒畅,并可快慢自如;倘若逆运的话,内部各脏腑就要受到伤害,一些习练者练岔气致伤致残者时有所见。
二、中医思维和气功思维的相同点
1.中医的思维方式
中医的思维方式是从人体内部各部位和总体的统一和联系,人体和外界风寒暑湿热燥的关系,以及人体和天气季节变化的关系为基础,是人体内部结构功能和自然环境相结合的,对人体产生疾病的本质原因进行分析和紧密辩证而进行的治疗,是把身体体内各部位以及外界环境作为独立的元素,这些元素分别采用和赋予中医独特的语言,如阴阳寒热表里虚实,气血津液,卫营,木火土金水等进行阐术,从这每个元素之间的互相关系去分析人体和发病
的机制及治疗方法。就象数学中的微积分,极限和宏那样。其实中医是科学的,只是元素和元素之间的关系太多,不易掌握和记忆,不象数学有电脑输入可以解决,完全是由人脑袋对这些元素的组合分析得出结论。
2.气功与中医理论相通
在理论上,气功与中医的联系更为密切。传统气功功理,有不少是中医理论的分支和发展。例如丹田学说,是气功最重要的基础理论之一。历代气功家,为丹田作了不少神秘美妙的命名,如“龙宫”“北海”“亥冥”“元华”“神炉”“内鼎”“月中桂”“泥丸宫”等等,足见其对丹田的重视。然而,揭开丹田神秘的外衣,用中医理论来观察,则丹田不过是人体一组重要穴位的总称而已。例如“龙宫”即“气海”,“泥丸宫”即“百会”。因此,丹田学说,实际上是中医俞穴学说的分支和发展。
历代论丹田者,亦以医家之说最为简明实用。如明代医家龚居中云:“夫修身之士,不识丹田所在,咸指脐下一寸三分为言。此为气禀之源,犹若果实受气于蒂。坎离上下,以此为中宫;气脉升降,以此为根地。根地痞塞,则水火不能升降,心火炎烁,肾水枯竭,百病由此而生。上成头晕眼花,下至腰疼疝凝痔结,甚或真阴不固,多致夭折,良可悲也。人诚能以却病延年之法,敬而行之,或行或坐,或立或卧,念念不忘。旬日之间,血气循视而不乱,精神内固而不摇,衰者起,萎者愈,疲癃转康健之躯,枯搞回温润之色,顿觉增精补髓,百病减除,功简而效速,诚为保身之至道,却病之秘诀也。”把腹部丹田的位置、生理作用,病理变化和丹田功的练功要领、方法、效应、作用,都论述得清清楚楚的。
又如精、气、神学说,也是气功重要理论之一。然其论述,也不出中医理论的范畴。与《太平经》“气生精,精归化”,“积精全神”相似。而精、气、神的练功要领,亦以医家之说最能抓住本质。如清代医家汪讱庵云:“积神生气,积气生精,此自有而之无也”,把“积”与“练”,精神与物质的关系作了辨证的说明。
再如周天学说,是气功借“周天”这一古天文术语,来说明内气在人体运行情况的学说。其中,内气循任、督二脉循行者为小周天,循更多的经脉循行为大周天。如《南华经本义》云:“绿督为经,所以为取气之方也。人身背有督脉,自尾闾而通气于上之丸泥;前有任脉,自泥丸而通气于心窍之绛宫。然气必至于脐下丹田,转于尾闾而升于顶上,故曰缘督以为径,此养生练气之要诀也。”可见周天学说,实际是中医经络学说的体察和运用。
至于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理论,三因学说、阴阳五行学说等,在气功中也同样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这些问题,近年论著已多,不再赘述。
在《灵枢·师传篇》中,就明确指出气功导引是中医的诊疗方法之一。“帝曰:我有导引、行气、跷摩、灸熨、饮药之一者,可独守也,将尽行之乎?歧伯曰:诸方者,众人之方也,非一人之所尽行也。”在《素问?宝命全形论》里,则提出了一个医生应备的五项条件:“一曰知治神,二曰知养身,三曰知毒药之伪真,四曰知砭石之大小,五曰知脏腑血气之诊”。把与气功有关的治神与养身排在五条之前列。后世医籍和医疗机构中,也多有气功疗法专论和气功科目。
总之,从医学角度来说,气功学是中医学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份,中医有条件、有必要、有责任开展气功研究。正如钱学森同志所说:“气功与中医理论相通,所以气功又是研究中医理论的钥匙。要研究中医理论,实现中医现代化,就必须同时科学地研究气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