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病原性细菌(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授课计划
审签编号
授课时间及单元
授课专业及班级
组织教学:考勤、填写教学日志1
基本课题:第十二章病原性细菌第一节球菌
教学目标:1.列出常用化脓性球菌名称。
2.叙述葡萄球菌、链球菌、脑膜炎奈瑟菌主要生物学特性、致病因素和所致疾病。(重点、致病因素为难点)
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时间(分)复习旧课: 4
1.简述病原菌致病因素及毒力。
2.细菌的基本形态有哪些?
第十二章病原性细菌
第一节球菌
一、葡萄球菌属30
展示挂图及板图演示葡萄
球菌的形态及致病性。
二、链球菌属30
配合挂图讲解链球菌的形
态和致病性。
三、肺炎链球菌简介。10
四、奈瑟菌属20
(一)脑膜炎奈瑟菌
展示挂图及板图演示其
形态及致病性。
(二)淋病奈瑟菌自学。
五、球菌的微生物学检简单介绍。
查及防治原则
小结:比较五种化脓性球菌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微生物学 4 检验及防治。
布置作业与预习 1 作业:同小结内容。
预习:第二节肠道杆菌及弧菌属
课后分析
第十二章病原性球菌
第一节球菌
种类:革兰阳性球菌—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链球菌。
革兰阴性球菌—脑膜炎球菌、淋球菌。
化脓性球菌:对人类有致病作用的病原性球菌,因能引起化脓性炎症,故又称化脓性球菌。
一、葡萄球菌属
(一)生物学性状
1.形态与染色:
形态:球形大小:直径0.4~1.2um
排列:不规则染色性:G+
特殊结构:无
2.培养特性及生化反应
(1)营养要求不高。
(2)需氧或兼性厌氧。
(3)最适温度为37℃,最适pH为7.4左右。
(4)耐盐性强,能在含10%~15%的NaCl培养基上生长。
(5)生长特性:
普通琼脂平板-中等大小、光滑型菌落,有脂溶性色素(金黄色、白色、柠檬色)。
血液琼脂平板-有些可有透明溶血环。
3.抗原构造与分类
(1)抗原构造:
复杂,有30多种,主要有磷壁酸、A蛋白、荚膜多糖等。
葡萄球菌A蛋白(SPA):是葡萄球菌的表面抗原,存在与细胞壁表面。
可与人和多种哺乳动物血清中IgG的Fc段发生特异性结合。
意义:(1)具有抗吞噬作用。
(2)用作免疫学的快速实验诊断。
(2)分类:根据生化反应和色素不同,分为三类(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和腐生葡萄球菌)。
4.抵抗力
是无芽胞细菌中最强者,耐干燥、湿热、一般的消毒剂;对龙胆紫敏感。
(二)致病性
1.致病物质
(1)血浆凝固酶:能使人或家兔的血浆发生凝固。在感染部位使体液中的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并沉积菌体表面,保护菌体。
感染特点:局限性、脓液粘稠。
(2)溶血素:外毒素,多数病原性葡萄球菌均能产生。可分为α、β、γ、δ、ε五型,对人致病的主要是α溶血素。
作用:对白细胞、血小板和多种组织细胞有破坏作用,能引起局部小血管收缩。
(3)杀白细胞素:能破坏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
(4)肠毒素:外毒素,但耐热,不受胰蛋白酶的影响。
(5)剥脱性毒素:使表皮剥脱,引起剥脱性皮炎。
2.所致疾病
(1)侵袭性疾病
1)皮肤及软组织感染:如毛囊炎、疖、痈、蜂窝织炎、麦粒肿、伤口化脓、脓肿、脓胞疮等。
病灶特点:局限性,且与周围组织的界限清楚。
2)内脏器官感染:气管炎、肺炎、胸膜炎、脓胸及中耳炎、脑膜炎等。
3)全身性感染:败血症、脓毒血症。
(2)毒素性疾病:与葡萄球菌产生的外毒素有关。
1)食物中毒:起病急,病程短。
2)葡萄球菌性肠炎:菌群失调引起。
3)中毒性休克综合症
4)烫伤样皮肤综合征
二、链球菌属
链球菌
(一)生物学特性
1.形态与染色
形状:球形或卵圆形大小:直径0.5~1um
排列:链状染色性:G+
特殊结构:幼龄菌可形成荚膜
2.培养特性及生化反应
(1)营养要求高。
(2)多数为需氧或兼性厌氧,少数为厌氧菌。
(3)最适温度为37℃,最适pH为7.4~7.6。
(4)生长特性
血清肉汤:絮状沉淀。
血液琼脂培养基:光滑、灰白细小菌落。不同种类的链球菌可出现不同的溶血现象。
3.抗原构造与分类
(1)抗原构造:较复杂,包括核蛋白抗原、多糖抗原和蛋白质抗原(其
中M蛋白抗原与致病性有关)。
(2)分类
1)按溶血作用分类
①甲型溶血性链球菌:周围有狭窄的草绿色溶血环。
②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菌落周围有宽大透明的溶血环。
③丙型链球菌:菌落周围无溶血环。
2)按抗原结构分类
①多糖抗原:又称C抗原。可将链球菌分为A、B、C等20个群,对人类致病的溶血性链球菌90%属A群。
②蛋白质抗原:又称表面抗原。同群链球菌因表面抗原的不同,又可分为若干型。
4.抵抗力:不强。
(二)致病性
1. 致病物质
(1)侵袭力
1)膜磷壁酸:是细菌定居于皮肤、粘膜的主要因素。
2)M蛋白
作用:抗吞噬、抗杀菌。
抗原性:有,与相应Ab结合可引起III型变态反应。
3)链激酶:能使血液中的溶纤维蛋白酶原转化为溶纤维蛋白酶,有利于细菌扩散。
4)链道酶:能分解脓液中粘稠的DNA,促进细菌扩散。
5)透明质酸酶:分解细胞间质的透明质酸,使细菌易在组织中扩散。
(2)溶血毒素
1)链球菌溶血素O(SLO):含-SH的蛋白质,能溶解红细胞,对氧敏感,抗原性强(在链球菌感染后2~3周,85%~90%的患者血液中可出现SLO 的抗体)。
2)链球菌溶血素S(SLS):小分子多肽,无抗原性,对氧稳定,血平板上透明溶血环由该毒素引起。
(3)致热外毒素(又称红疹毒素或猩红热毒素)
作用:致热作用、细胞毒作用、能使动物对内毒素休克的敏感性增加、不耐热、抗原性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