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近代教育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中国近代教育史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教育史的相关概念,并且以中国留学教育的发展为例分析了近代我国的教育发展的状况,并做了深入的剖析,希望读者有所裨益。
关键词:教育教育史留学教育
一、教育史的含义
教育史教育科学的一个分支,它研究中国自古至今教育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历史规律,一般按中国历史的发展阶
段,又划分为中国古代教育史中国近代教育史、中国现代教育史三大部分。古代教育史从中国原始氏族公社时期到清朝中叶为止,其中包括几千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近代教育史从鸦片战争(1840)到“五四”运动前夕(1919)为止,现代教育史从“五四”运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为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为当代部分。中国无论在教育制度、教育思想和选拔人才制度等方面都积累了极为丰富的资料和经验,但是中国教育史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还是20世纪20年代以后--从清朝末年开办的师范学堂到中华民国初期的师范学校,都曾开设教育课程。以后,随着中国教育史研究的开展,才陆续有中国教育史专著问世,从20~30年代先后出版了60
部以上。如陈青之的《中国教育史》和陈东原的《中国教育史》等。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出现了许多杰出的人物,从古代的孔丘墨翟孟轲荀况、王充、韩愈、朱熹,到近代和现代的蔡元培、杨贤江、徐特立、陶行知等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二、中国留学教育的发展
中国留学教育历史悠久,但政府有目的、有计划地制定留学教育政策,派遣学生出国留学,始于19世纪中后期。在近代以来的中国社会发展变革过程中,留学教育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且积累了丰富的历史遗产,为今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1.晚清时期的留学教育(1872~1911年)
1872年,清政府第一批留美幼童30人从上海乘船赴美,拉开了中国近代留学教育史的序幕。此前,容闳、黄宽、黄胜三位青年于1847年在传教士的带领下赴美留学,有人以此作为中国近代留学教育的肇始。但是,容闳等人留学美国,主要是一种小规模的个人行为,并不是有组织的政府行为。
2.民国时期的留学教育(1912~1949年)
辛亥革命胜利后,中国留学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即民国时期。这一时期的留学教育深受政治局势的影响,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12~1927年,即民国初期和北洋政府时期。这一阶段政局动荡、战事不断,但留学教育在困境中不断发展。第二阶段为1928~1945年。北伐胜利初期,留学教育获得了较大的发展,但是由于抗日战争爆发,留学教育发展趋于缓慢,陷入低潮。第三阶段为1946~1949年。抗战胜利后,由于内战爆发,南京政府对留学教育实行紧缩政策,共产党则开始向苏联派遣留学生。三、总结
中国近代留学生派遣和留学教育的兴起,是在中国与西方的巨大
差距下起步的。闭关锁国的清政府在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中失败,被迫签订《南京条约》,割地赔款。在民族和社会的双重危机下,一些有识之士开始“睁眼看世界”。魏源在《海国图志》这部介绍西方社会和总结鸦片战争经验教训的书中呼吁“师夷长技以制夷”。这一命题的提出,是中国人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前奏。
由以上中国留学教育史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出,在那时中国半封闭的条件下,中国的留学教育稍有发展,但是不难看出我国和外国之间的留学教育交流仍然非常少,国际社会对中国的了解很少,研究中国教育历史则更少。
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虽经数千年岁月的磨砺、风雨的洗礼,但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始终没有改变。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与民族兴亡、国家盛衰的联系愈加紧密,特别是在经历了“十年动乱”的浩劫之后,国家百废待兴,国人再次发出了“教育救国”的呼声。同时,国家领导人也意识到“我们国家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必须要从科学和教育着手”。 1977年,邓小平同志在北京主持召开了科学与教育工作座谈会,这次会议成为我国教育走出灾难、走向繁荣的转折点,被誉为是科学和教育春天到来前的一声惊雷。随后,在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影响下,教育界掀起了教育问题大讨论的热潮,几乎所有的重大教育理论问题都展开了讨论并获得了新的认识,这就为新时期中国的教育改革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并召开了改革开放后第二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这次会议成为了有力推进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新起点。从此,我国教育事业进入了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新阶段。我国还建立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为核心的教育法律体系,走向全面依法治教。1999年1月国家颁布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对跨世纪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做出了总体规划。世纪之交,党中央在全面分析国内外形势的基础上,从战略的高度提出一定要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速完成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变。198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出台,从此我国也有了自己培养的硕士、博士。我国还大量派遣留学人员出国学习,教育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全方位展开。90年代,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相继启动,这项举措促进了国内一批高水平综合大学的形成,提高了我国大学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另外,针对应试教育的弊端,我国大规模进行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提高全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在促进教育公平方面,无论是从希望工程的实施到贫困学生资助体系的健全,还是从西藏班的设立到针对农民工子女的“两为主”政策的提出,都体现了党和政府为促进教育公平,改变弱势群体的受教育状况所做的巨大努力。此外,我国政府一直坚持不懈地开展扫盲教育,并获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鼓励民办教育发展,并引导其逐步迈入了法制化轨道,使中国教育走向多元发展;重视发展职业教育,促使其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
综上所述,在经济全球化成为时代发展趋势条件下,中国教育史的国际研究迟早也会成为现实,我国既实行开放政策,自然欢迎外国学者研究中国教育发展变化的历史,相信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考察,会提出一些与我们认识有所差别的新看法,值得我们加以关注和吸取。同时我们又“不能依靠别人为我们提供结论”,要交流而不崇拜,要知情而不照搬,取其所长,为我所用。我们要立足中国,独立研究。总之,从解放思想到改革开放,从恢复高考到高等教育大众化,通过研究教育史的发展,我们感受时代发展的脉络,体验改革的艰辛,回顾历史,展望未来。
参考文献:
[1]蔡振生:中国教育史研究的历史回顾与反思[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8,(3).
[1]刘海峰:在教育与历史之间——高等教育史研究四探[j].高等教育研究,2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