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隐球菌脑膜炎

合集下载

隐球菌性脑膜炎护理

隐球菌性脑膜炎护理

03 腰穿术护理
• 术前护理: 向患者及家属说明腰椎穿刺术的必要性,腰椎 穿刺术目的取得患者及家属的信任和配合,并 签署知情同意书。嘱患者排空大小便。 • 术后护理: 指导患者绝对卧床,去枕平卧6小时,告知卧 床期间不可抬高头部,以防发生头痛、腰痛、 脑疝等并发症。适量饮水补充水分,告知患者 及家属穿刺口防污染、潮湿,且24小时内不宜 碰水,以免引起穿刺口局部皮肤软组织、椎管 或颅内感染。
2 诊断治疗
诊断
流行病学资料 • 了解是否存在暴露于鸟类,特别是鸽类病史 • 了解是否存在影响免疫防御功能的基础疾病和因素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临床表现 • 发热、颅内高压症状、脑膜刺激征,甚至出现颅神经受损、精神异 常、意识障碍等
新型隐球菌感染证据 • 脑脊液病原学检查发现新型隐球菌
相关检查
脑脊液检查 (腰穿术)
04 一般护理
① 头痛评估及护理 ——由于颅内高压引起
1、评估工具 评估头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及伴随症状。
面部表情疼痛量表 (FPS-R)
数字评分法 (NRS)
04 一般护理
① 头痛评估及护理
• 缓解头痛主要还是依靠病因治疗, 除了积极进行的抗真菌治疗之外, 使用甘露醇脱水是降低颅内压以 缓解头痛的主要手段。
隐球菌性脑膜炎观察与护理
1 疾病概述 2 诊断治疗 3 护理措施
疾病概述1
定义
隐球菌性脑膜炎是由新型隐球菌感
染脑膜和(或)脑实质所致。主要侵犯 中枢神经系统,多数发生在全身免疫 功能极度低下的患者。
流行病学
传染源
主要是鸽 (鸽粪)
传播途径
易感人群
多数有呼吸道吸 入 ,另有1/3患 者经皮肤、黏膜、 消化道传染

隐球菌脑膜炎疾病健康教育问答

隐球菌脑膜炎疾病健康教育问答

隐球菌脑膜炎疾病健康教育问答一、什么是隐球菌脑膜炎隐球菌脑膜炎(cryptococcalmeningitis),是由新生隐球菌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引起的感染性疾病,约占隐球菌感染的80%。

新生隐球菌又名溶组织酵母菌,是土壤、鸽粪、牛乳、水果等的腐生菌,也可存在人口腔中,可侵犯人和动物,一般为外源性感染。

对人类而言,通常认为是条件致病菌,机体免疫力降低时,侵入的新型隐球菌随血行播散,透过血一脑脊液屏障,引起脑膜炎症。

二、鸽粪的危害:鸽子和隐球菌脑膜炎有什么联系新生隐球菌的新生变种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且几乎所有艾滋病患者伴发的隐球菌感染都是由该类变种引起。

在隐球菌感染的传播环节中,鸽粪被认为是最重要的传染源,感染途径可能是:①皮肤与黏膜是感染的最初部位,由呼吸道吸入空气中的孢子,隐球菌孢子经肺到脑部;②创伤性皮肤接种;③吃进带菌食物,经肠道播散引起全身感染。

三、隐球菌感染发病的易感因素包括哪些隐球菌能否致病取决于隐球菌的致病力和人的免疫功能。

健康人群可能吸入隐球菌但不致病,机体抗隐球菌作用以细胞免疫为主。

免疫功能正常的患者感染隐球菌后,出现迟发性变态反应病理改变较为局限,可表现为自限性、亚急性或慢性经过。

进行性、播散性隐球菌病多发生在免疫抑制者中,特别是免疫功能低下的艾滋病患者,炎症反应虽较轻,但感染常呈多灶性,脑实质损害明显,病变组织可见大量巨噬细胞浸润,胞内有病原菌生长。

86%的隐球菌病见于HIV感染患者;每年HIV患者的隐球菌发病率(66/1000)显著高于非HIV患者(0.9/10万)。

对于非HIV患者来说,发生隐球菌病最大的风险因素包括恶性肿瘤、糖尿病、类固醇治疗、实体细胞移植者和患有肝肾功能衰竭等慢性疾病者。

四、患隐球菌脑膜炎的症状及体征是什么隐球菌性脑膜炎主要表现的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

临床上可分为四型:即脑膜炎型、脑膜脑炎型、肉芽肿型和囊肿型。

1.脑膜炎型该类型最常见,主要症状有:畏寒、发热、头痛、头昏、咽痛、鼻塞、喷嚏、恶心、食欲下降、全身不适等,并且持续加重。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诊疗指南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诊疗指南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诊疗指南【概述】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是由新型隐球菌(cryptococcus neofornaans)感染所致,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真菌感染。

本病发病率虽很低,但病情重,病死率高,且临床表现与结核性脑膜炎颇为相似,常易误诊。

隐球菌是条件致病菌,接触鸽子排泄物是发生新型隐球菌病的主要原因,但只有当宿主免疫力低下时才会致病,该病常见于全身性免疫缺陷性疾病、慢性衰竭性疾病,如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淋巴肉瘤、网状细胞肉瘤、白血病、霍奇金病、多发性骨髓瘤、结节病、结核病、糖尿病、肾病及红斑狼疮等。

【临床表现】本病通常起病隐袭,多呈亚急性或慢性起病,急性起病仅占10%,进展缓慢。

30~60岁多见,男性较多,鸽子饲养者的患病率较一般人群高数倍,免疫功能低下或缺陷患者多见,5%~10%的AIDS患者可发生隐球菌性脑膜炎。

几乎所有的患者均有肺部感染,但由于症状短暂、轻微,临床易被忽略。

本病典型表现为间歇性头痛、呕吐及不规则低热,常见脑膜刺激征如颈强直及Kernig征,可见意识障碍、痫性发作及精神障碍等。

发热仅见于半数病例,头痛可为持续性或进行性加重,大多数患者可出现颅内压增高、视乳头水肿和小脑受累症状、体征。

由于脑底部蛛网膜下腔渗出明显,蛛网膜粘连常引起多数颅神经受损,如听神经、面神经及动眼神经等,可因脑室系统梗阻出现脑积水。

少数患者以精神症状如烦躁不安、人格改变、记忆减退及意识模糊为主,偶可因大脑、小脑或脑干的较大肉芽肿引起偏瘫、失语和共济失调等局灶性神经体征,少见症状如视力模糊、眼球后疼痛、复视和畏光等。

约15%的患者无脑膜炎症状、体征。

新型隐球菌感染也可引起遍及全脑的隐球菌结节,可大至肉眼见到,小至显微镜下方可查见,炎性反应较轻。

隐球菌结节聚积于视神经可引起视神经萎缩,较大的隐球菌结节可出现颅内占位病变症状,隐球菌结节偶见于脑室内、脊髓、脊髓硬膜外或硬膜下等。

本病通常呈进行性加重,平均病程为6个月,偶见几年内病情反复缓解和加重者。

新型隐球菌脑膜炎PPT课件

新型隐球菌脑膜炎PPT课件

有并发症
对于有神经系统并发症的 患者,需延长诱导治疗至6周, 其中包括LF-AmB治疗至少4周。 然后开始氟康唑巩固治疗8周
治疗
ABLC, AmB脂 质复合体
器官移植受者
LFAmB, AmB含 脂制剂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AmB脂质体或ABLC联合氟 胞嘧啶诱导治疗至少2周,序 贯氟康唑口服治疗8周,然后 氟康唑口服治疗6~12个月。 如果诱导治疗未包含氟胞嘧 啶,LFAmB诱导治疗至少4~6 周,高真菌负荷量和复发的 患者,可以给予AmB脂质体
辅助检查
胸CT及ECG 血
头MR
右基底节区 脑梗塞
双肺感染 ECG:左室肥 大伴劳损
血沉:64mm/h 血红蛋白: 110g/l B型钠尿: 297pg/ml
THANK
YOU
SUCCESS
2019/4/15
脑脊液
24/9
未找到新型隐球菌
找到新型隐球菌
30/9
30/9
HIV+,梅毒+
病情进展及转归
LOGO
新型隐球菌脑膜炎
神经内科3
涂丽
主要内容
1 2 3
病原学与流行病学
发病机制 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检查
4
诊断与治疗
Company Logo
新型隐球菌脑膜炎
病原学
新型隐球菌属于隐球菌属,该属种类较多 ,自然界广泛分布,鸽粪中大量存在,也存 在于人体的体表、口腔、粪便中
圆形酵母样细胞,外周有肥厚胶质样荚膜, 墨汁染色后可在黑色的背景中见到圆形或卵 圆形透亮菌体,芽生繁殖
其荚膜由多糖构成,根据其抗原性可分A、B 、C、D四个血清型,临床多见A和D型
传播途径
鸽粪水果 土壤等

隐球菌脑膜炎的实验室检测

隐球菌脑膜炎的实验室检测

隐球菌脑膜炎的实验室检测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王慧珠一、新型隐球菌的特点新型隐球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中,鸽子粪是主要传染源。

圆形、卵圆形,菌体为宽厚的荚膜包裹;不形成菌丝和孢子;出芽生殖。

分 A 、 B 、 C 、 D 四个血清型。

A型最多见。

致病菌属包括 17 个种和 8 个变种,主要是新型隐球菌新生变种和格特变种,已报道引起人类疾病的还有浅黄隐球菌、浅白隐球菌和罗伦隐球菌,但是很少见。

二、致病性新型隐球菌为条件致病菌,免疫功能低下者为高发人群,但也可发生在免疫功能正常人。

白血病、恶性肿瘤、艾滋病、 SLE 、尿毒症患者。

长期广谱抗生素、激素、免疫抑制剂使用者更易感染。

隐球菌侵入肺部后,局部病变进展缓慢,病变轻微,常无临床症状,但有 20% 以上的病例可由此经血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导致隐球菌性脑膜炎的发生。

三、临床表现(一)起病缓慢、可呈亚急性,潜伏期 2-4 周。

(二)脑膜炎的表现:意识障碍,头痛、发热(以不规则热多见)。

(三)颅内压的表现,可有颅神经损害。

(四)未经治疗病情逐渐恶化(五)血常规正常(六)腰穿:压力增高明显,脑脊液外观透明或微混,白细胞轻中度增多( 40-400/ul) ,以淋巴细胞为主。

蛋白轻度升高,糖减低,氯化物轻中度减低。

四、其他部位隐球菌病(一)肺隐球菌病(二)皮肤隐球菌病(三)骨隐球菌病五、新型隐球菌对 CNS(中枢神经系统)具有亲和力?机理可能和脑脊液中有隐球菌所需要的天门冬酰胺、肌酸内酰胺等刺激真菌生长的营养因子有关。

六、特殊宿主的隐球菌病隐球菌病是 AIDS 病人最重要的也是致命的真菌感染并发症,在 AIDS 人群中,发病率可达 6% ~ 10% ,而在中部非洲地区可高达 15% ~ 30% ,这可能与发达国家对于AIDS 合并机会感染控制水平有关,即早发现、早治疗。

AIDS 病人患隐球菌病的临床表现与其他免疫受损的病人相似,然而,感染部位常含有更多的菌体, 80% 以上的病人在做出诊断时已有脑膜炎或脑膜脑炎,且病变更广泛。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诊治相关试题及答案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诊治相关试题及答案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诊治相关试题及答案
1、隐球菌为条件致病菌,最常寄生于哪种动物()
A、鸡
B、鸽子
C、鱼
D、牛
E、鸭子
2、下列哪项措施不能预防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
A、注意增强体质,预防上呼吸道感染
B、长期大量应用广谱抗生素、免疫抑制药
C、防治结核病、糖尿病等易引起隐球菌性脑膜炎或脑膜脑炎的基础疾病
D、鸽可能是主要传染源,注意防范由此途径传染
E、早期综合治疗,减轻并发症,降低死亡率
3、下列有关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疾病特点,正确的是()
A、症状典型,误诊率不高
B、病死率较低,预后不良
C、抗生素、激素、免疫抑制药的广泛或不适当应用造成患病率呈增长趋势
D、病原体在自然界广泛分布,多经消化道传播
E、患病率呈增长趋势与不适当应用及免疫缺陷性疾病及器官移植无关
4、下列不是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常见并发症的是()
A、不同程度意识障碍,精神异常躁动不安
B、不同程度的听力受损
C、颅底蛛网膜炎,视神经受损
D、第Ⅷ、Ⅲ、Ⅶ、VI脑神经受损
E、偏瘫、抽搐、失语等局灶性脑组织损害症状
5、下列关于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病理特点,正确的是()
A、以脑膜炎性病变为主,脑膜广泛增厚
B、脑组织水肿,脑回变平,前脑为最重
C、沿脑沟或脑池无小肉芽肿、小囊肿或小脓肿、黄色黏稠冻胶样的渗出物
D、镜下胶样黏液中可见大量葡萄球菌
E、脑实质、脑膜及蛛网膜下隙内无炎性细胞浸润
答案:BBCBA。

隐球菌性脑膜脑炎的影像表现

隐球菌性脑膜脑炎的影像表现
亚急性期(1-2个月):两侧大脑半球深部白质、基底节 区、丘脑及中脑等处形成多灶胶样假囊,T1WI表现为略 低或等信号,T2WI呈高信号,周围无水肿,有轻度强化。
慢性期(>2个月):颅内单发、多发圆形、椭圆形及片 状T1WI低信号,T2WI等低信号区,病灶周围有水肿, 可有互相融合;增强扫描病变呈多发小结节环型增强。
谢谢
蛛网膜下腔、脑池模
糊、密度增高。 软脑膜呈线样、铸状、
结节状、不规则强化。 可合并颅神经受累,
脑积水,脑梗死。
鉴别诊断—化Leabharlann 性脑膜炎急性中毒症状,脑膜刺激征,可有脑神经受损表现。 CFS典型表现-确诊依据。 脑沟、脑池结构不清。 软脑膜及脑表面弥漫性强化。 多伴有脑脓肿、硬膜下积液或积脓。
CM主要影像表现及病理基础
脑内深穿支分布区域异常信号(胶样假囊或肉芽肿)。 软脑膜增厚、强化(脑膜炎)。 脑积水(脑膜炎型脑积水)。 脑血管影增多、变细,管壁边缘毛糙(血管炎)。 软脑膜强化及伴发的深部脑组织病变是隐脑的常见表现。
CM不同时期脑内MR表现
急性期(<1个月):主要表现为脑水肿,脑实质斑点状 长T1长T2信号区,增强不强化。
隐球菌性脑膜脑炎 (cryptococcus meningoencephalitis)
的MR表现
隐球菌性脑膜脑炎(CM)-概述
CM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真菌感染。 新型隐球菌是隐球菌中致病的菌株,感染主要通过呼吸
道并经血循环达颅内,对中枢神经系统有亲嗜性,多同 时侵犯脑膜和脑实质。 新型隐球菌为条件致病菌,明显的颅内高压是本病的特 征性表现。 通过脑脊液墨汁染色或培养查到隐球菌而确诊。
弥 漫 浸 润 , 脑 底 部 多 见 。 C F S 可 正 常 或 找 到 肿 瘤 细 胞 。 T 1 W I 呈 等 - 略 低 信 号 , T 2 W I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 病情说明指导书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 病情说明指导书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病情说明指导书一、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概述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cryptococcal neoformans meningitis)是由新型隐球菌感染引起的真菌性脑膜炎症,好发于鸽子饲养者、慢性衰竭性疾病及免疫功能异常的患者,如糖尿病、肾衰竭、肝硬化、恶性淋巴瘤、白血病、艾滋病、器官移植以及长期大量使用糖皮质激素和其他免疫抑制剂的患者。

临床表现为慢性或亚急性起病,头部胀痛渐进加重,可伴有发热、恶心、呕吐、烦躁。

脑脊液涂片和(或)分离培养找到新型隐球菌是确诊本病重要依据。

英文名称:cryptococcal neoformans meningitis其它名称:无相关中医疾病:暂无资料。

ICD 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内,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与遗传无关发病部位:颅脑常见症状:头痛、发热、恶心、呕吐、烦躁主要病因:新型隐球菌感染、免疫力低下检查项目:体格检查、血常规、T 淋巴细胞检测、血清抗原检查、胸部 X 线、CT、MRI、脑脊液检查、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重要提醒:本病的预后较差,死亡率较高,须积极治疗。

临床分类:暂无资料。

二、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发病特点三、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病因病因总述:新型隐球菌的孢子经呼吸道等途径进入人体,由于机体免疫力低下,隐球菌在肺内生存并通过血行播散,侵袭中枢神经系统从而致病。

人体的免疫功能低下是发病的关键因素。

基本病因:1、新型隐球菌感染新型隐球菌是广泛存在于土壤、鸽粪中的条件致病菌。

新型隐球菌孢子经呼吸道进入肺部后形成荚膜,并将人体的多巴胺等转化为黑色素。

新型隐球菌在荚膜和黑色素的帮助下抵抗机体的免疫防御,在肺部存活。

2、免疫力低下人体免疫功能不全,T 细胞防御能力低下,不能使新型隐球菌局限在肺部,隐球菌经血行播散至肺外其他器官。

3、脑脊液和脑组织的特殊生理特点正常人脑脊液和脑组织中缺乏抵抗新型隐球菌的补体、因子、炎症细胞,同时又有高浓度的儿茶酚胺介质帮助隐球菌产生黑色素。

隐球菌脑膜炎的病例讨论

隐球菌脑膜炎的病例讨论

一例隐球菌脑膜炎的病例讨论基本情况:患者吴X ,男,24 岁,W 50kg, H 165cm, BMI 18.36kg∕m2o主诉:头痛半月余,伴呕吐14天,夜间潮热、盗汗10天。

现病史:半月余前出现头痛,为前额及两侧颍部疼痛,呈阵发性隐痛,持续约2小时后可自行缓解,运动时头痛可加剧。

14天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呕吐,头痛持续,呕吐前头痛无明显加重,院外治疗后呕吐稍缓解,头痛持续。

10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夜间潮热、盗汗,自感发热,具体体温不详,发热时头痛加居IJ,仍伴呕吐,于合川人民医院住院治疗7天后,患者未再呕吐,头痛程度稍缓解,但头痛呈持续性隐痛,伴反酸、恶心、心悸、乏力。

既往史:平素健康状况一般。

无特殊。

个人史:出生于重庆市,生长于重庆市。

未婚未育。

否认吸烟、饮酒史。

否认药物依赖史。

家族史:家人健康,否认家族遗传病史。

过敏史:否认食物、药物过敏史。

体格检查T36.9βC, P 70次/分,R 20次/分,BP 121∕78mmHgo神志清醒,呼吸平稳,对答切题,口齿清晰,查体合作。

全身皮肤粘膜无黄染,无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颈软,无抵抗感,无颈静脉充盈,气管位置居中,扁平胸,无肋间隙增宽,叩诊双肺呈清音,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未闻及哮鸣音,心界叩诊无扩大,心率70次/分,节律齐,无杂音,腹部平坦,剑突下及右上腹压痛,无腹部反跳痛及肌紧张,未触及肝脾,双下肢无凹陷性浮肿。

双侧克氏征可疑阳性。

辅助检查:(2014-09-29第三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血常规:WBC 8.72×109∕L, N% 84.3% t o (2014-10-05合川人民医院)结核杆菌抗体阴性,血培养:无细菌及真菌;肝肾功未见异常。

GLU 7.3mmol∕L,电解质:Na+132.Immol∕L Cl- 92.8mmol∕L:肿瘤标志物未见异常。

胸片:1、右上肺结节,提示陈旧性结核可能。

2、腹部未见明显异常,请结合临床。

隐球菌性脑膜脑炎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隐球菌性脑膜脑炎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F48 头痛,发热20余天
小结
• 新型隐球菌为条件致病菌,在机体免疫力降低时易发病 • 明显的颅内高压是本病的特征性表现 • 通过脑脊液墨汁染色或培养查到隐球菌而确诊 • 主要沿VRS繁殖并向脑深部侵入 • 影像表现:V-R间隙扩大、脑膜强化、胶样假囊或肉芽肿
性病变、脑积水、血管炎等
–I型(基底节型):沿着豆纹动脉分布于基底节区周围 (壳核外下部和外囊下部,常位于通常位于基底节区的 下1/3)
–II型(大脑半球型):沿着髓质穿支动脉分布,分布于 皮层下白质(半卵圆中心、胼胝体和侧脑室附近)
–III型(中脑型):随着来自大脑后动脉的穿通动脉进 入中脑,分布于中脑、桥脑中脑连接处
Bilateral type I VR spaces in a 6-year-old boy
M56 反复头肿
• 隐球菌沿VRS繁殖、蓄积并向脑深部侵入,在基底节、丘脑、 脑干等部位形成多个肥皂泡样的胶样假囊,其内含有隐球 菌荚膜形成的粘液样物质
• 大脑皮层下、大脑半球深部白质、两侧基底节区、中脑等 部位出现点状、圆形或椭圆形病灶
• T1WI等-低信号,T2WI高信号 • FLAIR上部分病灶呈高信号,部分为低信号 • DWI可受限或者不受限 • 可不强化或轻度强化,形成隐球菌瘤时可呈环形强化
• 明显的颅内高压是本病的特征性表现 • 通过脑脊液墨汁染色或培养查到隐球菌而确诊
VRS(V-R间隙,即血管周围间 隙) • 是软脑膜随着穿通动脉和流出静脉进出脑实质的延续而成
• 外界是神经胶质界膜,内界是血管外层,随着血管树一直 延伸至毛细血管水平,最后,胶质界膜与血管外层融合成 盲端
• 与蛛网膜下腔并不直接相通
• 一般认为,正常的VRS直径<2mm,直径>2mm的VRS被 认为是VRS扩大

隐球菌脑膜炎ppt

隐球菌脑膜炎ppt
②急性化脓性脑膜炎皮肤瘀点:由脑膜炎球菌和 流感杆菌及肺炎双球菌所致脑膜炎,几乎都有 皮肤瘀点,而金黄色葡萄球菌性脑膜炎则少见。
③脑功能障碍:主要颅内压增高,精神改变和意 识障碍,可以累及颅神经麻痹。
④ 脑脊液检查:压力升高,细胞数和蛋白明显升 高,以中性细胞增高明显,发病初期80%以多 核白细胞为主,蛋白升高可达5.55mmol/L以上, 糖含量降低;脑脊液染色70~80%能找到病原菌, 培养80~90%病人能找到病原菌。
15
治疗
1、对症支持治疗
①降颅压治疗:本病确诊后2~4周死亡率 高,与颅内压增高有密切关系,可用 20%甘露醇和白蛋白脱水,如颅内压> 300mmHg,应考虑行脑室引流术。
② 纠正电解质紊乱和支持疗法。
16
2 、抗真菌药物治疗
两性霉素B:常作为首选药物,可抑制隐球
菌生长,最终杀死隐球菌,与真菌细胞膜上的 麦角甾固醇结合,使细胞膜通透性增加,造成 细胞内钾和核苷酸氨基酸外渗,使隐球菌死亡; 成 人 用 量 首 次 1 ~ 2 mg/d + 5%~10% 葡 萄 糖 500mL,以后每日增加2~5mg,直至1mg/kg/d, 总量为2~3g,避光静脉缓慢滴注,持续6~8h。 该药副作用大,可加地塞米松减少发热、寒战、 恶心、呕吐副作用;另外副作用有肝肾、心肌 损害,血栓性静脉炎,电解质紊乱和贫血等。
少数病人急性起病,多数患免疫抑制 或免疫缺陷病的病人,死亡率高,约2周 左右死亡,部分病人反复缓解和加重, 预后不良,只有极少病人能自愈。
8
辅助检查
1、 脑脊液检查: 压力明显增高(200~ 400mmHg),脑脊液外观清、透明或微 混,约90%的病例细胞轻或中度升高; 若蛋白含量急剧增高,升至1g,应考虑 蛛网膜下腔阻塞;糖含量常极低,甚至 为0;病原学检查,脑脊液墨汁染色涂片 镜检70%能找到隐球菌。脑脊液培养阳 性率较高,可达到75~90%。

隐球菌性脑膜炎护理查房

隐球菌性脑膜炎护理查房
• 2.严格掌握药物使用时间及速度,使用避光输液器,以免药物遇光破 坏。
健康指导
1.向家属讲解隐球菌性脑膜炎的病情经过,启发患者及家属理性地看待 疾病,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采取正确的态度,积极配合治疗,参与 护理。
2.做好腰穿的护理,预防并发症发生。向家属说明腰穿的目的、方法与 注意事项。
3.加强营养,保证足够的热量、蛋白质、维生素和水的摄入量以支持机 体消耗和康复的需要。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护理查房
新型隐球菌脑膜炎定义:
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真菌感染,由新型隐球菌感染引起, 临床变现为发热、头痛、呕吐等亚急性或慢性脑膜炎、脑膜炎 的症状,少数患者变现为颅内占位性病变的临床表现。
病例简介
黄云威,男性,68岁,因“突发头痛头晕1周”于2020年06月01日11 时15分入院,于6月16日由神外转入我科
护理措施
有管道脱落的风险 与留置胃管、尿管有关
• 1.将管道妥善固定,与患者翻身时避免牵拉管道。 •2.患者躁动不安时可适时约束双上肢,避免自行拔出管道。 • 3.向患者家属解释留置管道的重要性。
护理措施
潜在并发症:药物不良反应存在并发症
• 1.使用两性霉素时注意患者是否有寒颤、发热、头痛、恶心、静脉炎、 皮疹、神经系统毒性反应、肝肾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
4.预防感染,注意手卫生。 5.安全教育,约束双上肢时,注意手腕部的皮肤情况,避免挣扎致皮肤
破损。
(1)老年男性,急性起病,以“突发头痛头晕1周”为主诉
(2)现病史:患者自述1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头晕,无恶心呕 吐、肢体抽搐、呼吸困难、腹胀腹痛
(3)既往史:既往有高血压病、糖尿病病史,自行服药治疗,具体不 详。
查体:
病例简介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护理查房PPT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护理查房PPT

感谢您的耐心观看
汇报人:
添加副标题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护理查 房
汇报人:
目录
CONTENTS
01 护理人员 03 护理查房目的与流

02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 炎概述
04 患者一般情况与护 理措施
05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06 康复期护理与随访
07 总结与建议
护理人员:XX医院XX科室-XX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概 述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定义
护理查房目的与流程
目的:提高护理质量,促进患者康复
查房流程:收集资料、分析问 题、制定措施、实施改进、效 果评价
查房重点:关注患者病情变化, 评估护理效果,及时调整护理 方案
查房目的:了解患者病情,评 估护理效果,提高护理质量
查房意义:通过查房,提高护 士的专业水平,促进患者康复
流程:了解患者病情,评估护理效果,提出改进措施
添加项标题
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了解患者及家属对护理效果的满意度,以评 估护理措施的实用性和可行性。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并发症类型:感染、出血、电解质紊乱等
感染是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包括肺部感染、尿路感染等。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智能图形项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请尽量言简意赅的阐述观点
随访方式:采用 电话、微信、上 门等方式进行随 访,确保患者能 够及时得到帮助 和支持。
注意事项:在随访 过程中,要注意保 护患者隐私,尊重 患者意愿,同时也 要关注患者的心理 状态,给予必要的 心理支持和帮助。
总结与建议
总结本次护理查房成果与不足之处
● 本次护理查房的成果: - 患者病情得到有效控制,症状缓解明显 - 护理措施得当,患者及家属对护理 工作表示满意 - 团队协作默契,沟通顺畅,工作效率提高

隐球菌脑膜炎治疗方案

隐球菌脑膜炎治疗方案

一、引言隐球菌脑膜炎(Cryptococcal meningitis)是由新型隐球菌(Cryptococcus neoformans)引起的严重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主要发生在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如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肿瘤患者、器官移植受者等。

隐球菌脑膜炎的病死率高,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隐球菌脑膜炎的治疗方案。

二、治疗方案概述隐球菌脑膜炎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支持治疗和并发症的处理。

以下将分别介绍。

三、药物治疗1. 抗真菌药物(1)两性霉素B(Amphotericin B):是目前治疗隐球菌脑膜炎的首选药物。

通常采用联合用药,与氟胞嘧啶(Flucytosine)或氟康唑(Fluconazole)联合使用。

(2)氟胞嘧啶:与两性霉素B联合使用,可提高治疗效果。

氟胞嘧啶主要作用于真菌细胞膜,干扰其细胞壁合成。

(3)氟康唑:对于免疫功能正常的患者,氟康唑可以作为初始治疗方案。

但对于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通常需要与两性霉素B联合使用。

2. 药物治疗方案(1)诱导期:两性霉素B联合氟胞嘧啶或氟康唑,持续使用4-6周。

治疗过程中,需注意监测肝肾功能和电解质平衡。

(2)巩固期:两性霉素B联合氟胞嘧啶或氟康唑,持续使用2-4周。

巩固期结束后,改为氟康唑单药治疗,持续使用6-12个月。

(3)维持期:氟康唑单药治疗,持续使用1-2年。

四、支持治疗1. 纠正低蛋白血症:给予患者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的饮食,必要时可给予静脉营养支持。

2. 改善免疫力:对于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可给予免疫调节剂,如干扰素-α(Interferon-α)等。

3. 控制并发症:对于合并有其他感染的患者,需给予相应的抗感染治疗。

五、并发症的处理1. 颅内压增高:对于颅内压增高的患者,可给予脱水剂、利尿剂等治疗,必要时可行脑室引流术。

2. 脑室炎:对于脑室炎患者,需给予抗真菌药物治疗,并注意观察病情变化。

3. 神经功能障碍:对于出现神经功能障碍的患者,需给予相应的康复治疗。

新型隐球菌脑膜炎课件

新型隐球菌脑膜炎课件
免疫调节
对于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需要进 行免疫调节治疗,以提高患者对真 菌感染的抵抗力。
药物选择与使用
一线抗真菌药物
首选药物通常是两性霉素B或其脂质体制剂,它们对新型隐球菌具 有较高的抗菌活性。
二线抗真菌药物
对于不能耐受一线药物或治疗无效的患者,可以选择氟康唑、伊曲 康唑等二线抗真菌药物。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季节性变化
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的发病往往呈 现季节性变化,通常在潮湿季节 或气候变暖时发病率上升。这可 能与隐球菌在环境中的生长和繁
殖条件有关。
CHAPTER 03
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的临床表 现与诊断
临床表现与症状
发热
患者体温升高,可能出现寒战 、不适等全身症状。
脑膜刺激征
包括颈项强直、Kernig征阳性 、Brudzinski征阳性等。
疫苗与免疫治疗
研发针对新型隐球菌的有效疫苗和免疫治疗手段,对于预防和控制该 病的流行具有重要意义。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在使用抗真菌药物时,需要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和药物相互作用,并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肾功能进行调整剂量。
预防策略与措施
01
02
03
04
加强免疫力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加强锻 炼,提高Fra bibliotek疫力,是预防新型
隐球菌脑膜炎的基础。
避免感染源
尽量避免接触可能带有新型隐 球菌的环境和物体,如腐烂的
有机物、污染的土壤等。
个人防护
症状
头痛、发热、恶心、呕吐 、颈项强直、意识障碍等 。
传播方式
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 ,也可通过直接接触感染 。
课件目的和目标
目的

隐球菌性脑膜炎诊治中的相关问题

隐球菌性脑膜炎诊治中的相关问题
隐球菌性脑膜炎诊治中的相关问题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具体内容
演讲人姓名
CLICK HERE TO ADD A TITLE
单细胞真菌,呈圆形或卵圆形,直径约2—15µm。 条件致病性真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鸽粪、土壤及腐木是重要的传染源。 气溶胶颗粒吸入是最主要的进入人体的方式。
概 述
引起人类感染的隐球菌主要为新型隐球菌和格特隐球菌
Jochen Tuett enberg, M.D, Clinical evaluation of the safety and efficacy of lumbar cerebrospinal fluid drainage for the treatment of refractory increased intracranial pressure, J. Neurosurg. / February 27, 2009
临床上可在脱水治疗减低颅内压的条件下,选择细针,及其谨慎地进行腰穿,取既能满足检验需要而又尽可能少的脑脊液做必要的常规、生化、病原体等的检查。
隐球菌性脑膜炎的诊断
脑脊液隐球菌培养阳性,是确诊隐球菌脑膜炎的“金标准”,阳性率79%。
墨汁染色真菌涂片阳性, 可以早期、快速诊断隐球菌脑膜炎,但诊断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依赖于检验者的技术水平(直接涂片阳性率50%,离心后涂片80%)。
02
01
04
03
引流操作注意事项:
腰池引流的相关问题
引流放置时间
引流管感染相关因素
拔管后颅内压如何控制
早期脑疝,腰穿禁忌者
脑室外引流 Ommaya储液囊置入抽液
能及时减轻颅内高压,改善颅压增高症状
经Ommaya囊用药可突破血脑屏障,为脑室内给药提供新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脱水,护脑
抗炎
改善循环 清除自由基 营养心肌 及对症
营养支持
护理措施:



根据病情制定护理计划 及时准确有计划执行医嘱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准确客观记录

护理措施
病情观察 心理护理 特殊监测的护理 安全 护理 头痛的护理 各种管道的护理 控制感染 及预防感染时的护理
氟康唑(口服) 伊曲康唑(口服,强烈建议 监测血药浓度) AmBd(每周1次,静脉滴注), 不如吡咯类有效,并且可能 会继发静脉导管相关感染, 所以仅在吡咯类无效时使用
Company Logo
治疗
非HIV、非器官移植者
无并发症 AmBd联合氟胞嘧啶至少诱导 治疗4周。若治疗2周后脑脊液 真菌培养阴性,诱导治疗4周。 然后开始氟康唑巩固治疗8周 AmBd的不良反应大,所以后2 周的治疗可以由LFAmB替代。 如果患者治疗失败的可能性很 小AmBd联合氟胞嘧啶的诱导 治疗可以减少到2周。
其荚膜由多糖构成,根据其抗原性可分A、B 、C、D四个血清型,临床多见A和D型
传播途径
鸽粪水果 土壤等
人体呼吸 道皮肤或 消化道
脑膜
传染源
传播途径
感染部位
一些正常人体内存在病原菌,有严重基 础疾病或免疫功能异常者易感染或发病
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
吸入气溶胶化的新型 隐球菌孢子之后,感 染从无症状肺部开始 。其荚膜多糖为主要 毒力因子,具有免疫 抑制作用。免疫功能 不全者可引起肺部侵 袭病灶,或血行播散 至中枢神经系统
诊断
影像学 检查
流行病 学资料
实验室 检查
临床表现

鉴别诊断
高颅压不明显
结核性 脑膜炎
抗痨有效
墨汁染色无菌
视神经不常受累
抗酸染色或培养可发现结核杆菌
治疗
HIV 患者
2010版新指南 将罹患隐球菌脑膜 脑炎者根据不同的 危险因素分为3组
非HIV感染 患者、非器 疗原则
治疗
HIV感染患者
AmB 两 性霉素B
初始治疗:诱导和巩固治疗
维持(抑制)治疗和预防治疗
AmB去氧胆酸盐联合氟胞嘧 啶(口服,静脉制剂可用于 严重病例),疗程至少2周, 序贯氟康唑(口服)至少8周。 肾功能损害患者,可使用 AmB含脂制剂替代AmBd, (静脉滴注)至少2周
护理措施:
诊断依据
病史
临床表现 实验室检查
影像学检查
病原学 检查
血清学 检查
血常规大多正 常,部分患者 可由淋巴细胞 比例增高,轻 到中度贫血。 血沉可正常或 轻度增加。
脑脊液压力明显 增高;外观澄清 或稍混浊;细胞 数(40~400) ×106/L,淋巴 细胞为主;个别 患者大于500。 蛋白轻到中度升 高,糖氯化物下 降
脑脊液标本中 分离出新型隐 球菌为诊断最 好方法,可墨 汁染色镜检。 真菌培养2-3 天可见菌落, 连续6周没有 菌落为阴性
LOGO
新型隐球菌脑膜炎
神经内科3
涂丽
主要内容
1 2 3
病原学与流行病学
发病机制 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检查
4
诊断与治疗
Company Logo
新型隐球菌脑膜炎
病原学
新型隐球菌属于隐球菌属,该属种类较多 ,自然界广泛分布,鸽粪中大量存在,也存 在于人体的体表、口腔、粪便中
圆形酵母样细胞,外周有肥厚胶质样荚膜, 墨汁染色后可在黑色的背景中见到圆形或卵 圆形透亮菌体,芽生繁殖
有并发症
对于有神经系统并发症的 患者,需延长诱导治疗至6周, 其中包括LF-AmB治疗至少4 周。然后开始氟康唑巩固治 疗8周
治疗
ABLC, AmB脂 质复合体
器官移植受者
LFAmB, AmB含 脂制剂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AmB脂质体或ABLC联合氟 胞嘧啶诱导治疗至少2周,序 贯氟康唑口服治疗8周,然后 氟康唑口服治疗6~12个月。 如果诱导治疗未包含氟胞嘧 啶,LFAmB诱导治疗至少 4~6周,高真菌负荷量和复 发的患者,可以给予AmB脂 质体
新型隐球菌荚 膜多糖抗原在 脑脊液的阳性 率几乎达100 %,血清为75 %,抗原滴度 与严重性平行。
影像学检查
1
急性期:CT及 MRI主要表现为 脑水肿,脑实 质斑点状低密 度灶及长T1, 长T2信号区;
2
亚急性期:两侧 大脑半球深部自 质、基底节区、 丘脑及中脑等处 形成多灶胶状假 囊;
3
慢性期:颅内单发、 多发圆形、椭圆形 及片状等、略高或 低密度块片状影, 病灶周嗣有水肿, 可有互相融合;增 强扫描病变旱多发 小结节环型增强。


腰痛伴 左下肢 疼痛3天
谢登华 1/9 来我院康 。 复科,19/9呼 两次脑脊液 男,74岁 辅助检查:头颅 医生初步诊断 CT检查示右基底 吸科,28/9神 培养出新型 为:隐球菌脑 节区腔隙性脑梗 经内科, 隐球菌 塞,脑干可疑低 膜脑炎
密度灶,脑萎缩 。
神清语晰,无面舌瘫,四肢肌 力5级,双侧病理征(+) ,颈强4指,双侧克氏征( +)。双肺呼吸音清,心律 齐,腹软,无压痛,肢体 无水肿,双足“灰指甲” 既往史:高血压 。
可出现淡漠、 意识障碍、抽 搐或偏瘫。病 理反射阳性。 累及听神经可 出现视力模糊、 畏光、眼球后 疼痛,听力下 降。垂危患者 可出现脑疝。
起病缓慢,病 初症状不明显, 常有头痛,可 位于前额、双 侧颞部、枕后 或眼眶后,多 为胀痛或钝痛, 呈间歇性。伴 低热或不发热
实验室检查
常规实验 室检查
脑脊液 检查
辅助检查
胸CT及ECG 血
头MR
右基底节区 脑梗塞
双肺感染 ECG:左室肥 大伴劳损
血沉:64mm/h 血红蛋白: 110g/l B型钠尿: 297pg/ml
脑脊液
24/9
未找到新型隐球菌
找到新型隐球菌
30/9
30/9
HIV+,梅毒+
病情进展及转归
1/9 康复科
康复理疗
发热,肺部感染
诊 疗 计 划
正常人脑脊液中缺乏 补体、可溶性抗隐球 菌因子以及对抗的验 证细胞。其次,脑组 织中有高浓度儿茶酚 胺,通过酚氧化酶系 统为病原菌产生黑色 素,促进其生长
临床表现
起病初期 数周之内 患者患者头痛 剧烈,可伴有 恶心、呕吐、 烦躁和性格改 变,体检可发 现步态蹒跚, 颈项强直,脑 膜刺激征阳性。 在老人可表现 为痴呆 进一步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