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孔子的职业是做殡葬(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孔子的职业是做殡葬(转)
中国三百六十行,行行都有祖师,唯独殡葬礼仪业祖师位置空缺。难道在最讲究厚葬的中国,居然找不到一个殡葬业先驱或领袖人物?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中国殡葬业人士都知道自己的祖师是谁,只是一直不好公开(偶尔也有人说走嘴)。这不是因为那位祖师默默无闻,而恰恰是因为他的名头太大。如果公开认师拜祖,不但皇帝会不高兴,还会招来千夫所指!这个祖师不是别人,正是大名鼎鼎的孔子!
孔子是儒家学说开山鼻祖,这一点没有争议。要了解儒家,应先了解“儒”字含义。“儒”者,人之需也。这个“需”字,其中就包含丧事的概念。原始的儒家,正是靠给人操办红白喜事谋生的。中国婚丧嫁娶的礼仪,也主要是儒家编制的(如《礼记》。过去农村秀才几乎都懂红白喜事操作流程,坊间邻里的红白喜事也多由他们操办。今天的儒家学者,都试图把自己包装成国学大师。所以,他们都不愿提当年儒家创业的那些事了。
导致儒家的职业身份被遗忘,还有两个原因:一是孔子的生平和思想多由儒家弟子编撰,明显带有描红的成分。有关孔
子的记载,每到关键之处就“语焉不详”,让人老是觉得犯迷糊;第二点,也是最可怕的是,过去读《论语》和儒家著述的书生,一律被告知:书上沒有写,或可疑的,要「存而不论」。一句话就把怀疑的通路堵死了。这一句话实在是高,也符合儒家尊卑观!即使浅白无误的记载,也不就再被怀疑了。
其实,即使是在今天,只要稍加分析,也还是可以从儒家著作和有关史料中,看出孔子到底是干什么的。
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关于孔子幼年是这样写的:孔子“为儿嬉戏,常俎豆,设礼容”。这段话说明,孔子小时候就表现出祭祀礼仪天分。别的小朋友,可能只知道玩“过家家”、“捉迷藏”之类的童戏,而孔丘小朋友却特立独行,喜欢摆供碗供碟和焚香磕头之类祭祀礼仪。要知道,即使是当时的成年人,对这些礼仪也未必都在行。
这仅仅是一个开始。有关孔子参与殡葬礼仪活动的描述,一直贯穿在孔子生平介绍资料和相关著作之中,成为一条不可或缺的主线。有关资料的字里行间,常涉及这方面的史实。
也是《史记》记载:“定公九年,孔子为中都宰,主一切名位器物应立制度,不得陨越”。这段话说明孔子对祭祀器物的认识,比小时候大有长进,已经可以整章建制了。
《礼记·檀公》记叙了孔子给人看风水选墓地的一件事:“子曰:司徒敬子之丧,夫子相,男子西乡,妇人东乡”。夫子相,说的就是孔子看风水选墓地(下葬的前期工作了)。
《论语·子罕》中的一段谈话中,
“不留神”让孔子自己把办丧事的经历“插播”进来。孔子如是说:“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
听清楚了没有?我上班为王公效劳,回家照顾父亲兄弟,给别人做丧事也一丝不苟,无论为公、居家还是给人发丧,都不贪杯。
孔子这段话,不仅表白了自己为官为人的品行,也透漏自己从事过殡葬业,而且做丧事和为官为人一样习以为常,更非常注意讲究殡葬职业道德。他在这方面,不但业务精益求精,还注意兼顾丧户的利益和感受。办丧事喝酒,一律点到为止,绝不多饮,更不过量。如此讲究殡葬业职业道德的人,应该是深受丧户欢迎的。
《论语·述而》第七·九中的一段话,说得就更具体了:“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子于是日哭,则不歌”。孔子在有丧事人家,从不吃饱。哪一天要是哭了,就整天不再唱歌。这段很容易被理解成一般意义上的参加丧礼,其实不然。儒家办丧事,有一项叫“儒子哭丧”,也就是“替哭”。哭丧后,一天不唱歌,也是优秀职业丧事工作者才能做到的。大多数“替哭”者低头哭、抬头笑,如同职业演员了。
孔子老师是谁,一直是个未解之谜。孔子的老师,有据可查有四位,分别是老子、苌弘、师襄和郯子。这四位老师都很有名。但是,孔子向他们学习,都是短期请教,而不是正规的师承传授。另外,孔子向这四位老师学习的,也主要是殡葬方面的学问。一般认为,孔子和老子谈过玄,论过道。而据考证,孔子从老子那里学的主要是葬礼。作为高级公务员(国家图书馆馆长)和博学之士,老子经常兼职做殡葬义工。孔子向老子求教后,才在殡葬业有了名气;孔子向苌弘主要学习的是《韶乐》,向师襄学的是弹琴等。这两次音乐之旅,也都属于学习祭祀音乐。比如《韶乐》,虽为中国宫廷经典古乐,但常被用于祭天。二世用《大韶》、《五行》祀庙,汉用《文始》(一种《韶》舞)祭高祖太宗。孔子向郯子请教的少昊时期官吏制度、官吏名称(为何以鸟作名)和
等周朝旧事。虽和祭祀有直接关系,但显然与他的圣人学说扯不上边儿。
孔子没有老师,不外乎两种可能:一是他有师傅,但因为学的是殡葬,不好对外说。即使有,控制话语权的弟子们也未必允许见诸文字;再是殡葬行业可无师自通,多留心观察就可以学会。后者,孔子在《论语·述而》中说的一段话,恰恰可以佐证:“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孔子说自己不是生来就什么都会,主要是敏于观察学来的。孔子周游列国忙乱之余,也不忘观察“偷艺”。一次遇齐人下葬,他带着弟子们,坚持观看了全部操作过程。
孔子一生为“克己复礼”而努力,希望国民像周朝那样讲究礼仪。我们不妨看看“周礼”包含哪些容?周朝以前,“礼数”繁杂,概括起来有“五礼”,即:祭祀礼仪之吉礼,结婚礼仪之嘉礼,接待外宾之宾礼,军队操练和检阅之军礼,丧葬之凶礼。五礼中的宾礼和军礼并不常用,孔子也较少有提及。剩下的,就是祭祀、婚礼和葬礼了。这三者,均属于红白喜事畴,只不过祭祀还包括皇家祭祀大礼。孔子说的最多,做的最多的,也正是这三件事。
有句话叫做英雄不问出处。本文也无意拿孔子从事过殡葬业
来说事儿。但知道孔子是做什么的,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他的学说。关于孔子的诸多疑问,也可以一个个得到合理的解释。这些解释,也正可以反过来证明孔子的职业生涯。
孔子为何弟子三千?你不觉得不可思议吗?何况很多学生
还是长期住校的外国留学生,难道他的学生都是家境盈实的“富二代”、“富三代”?古代通信条件落后,没有现代强势传媒可以帮你制造粉丝,因此很难出现名人效应(圣人往往后世才被承认)。释迦牟尼、耶稣等圣贤在世时,也并没有被太多人所尊崇,连出色的弟子也不过十几个人而已。那么,孔子的巨大号召力从何而来?难道于丹没上电视也能红得
发紫?脑黄金不做广告照样能蒙人?怎么可能?
首先,孔子有特别的之处。孔子办学几乎不收学费,拎点什么腊肉之类“束修”表示表示,就可以免住宿费、学杂费。这一点太超前了,简直是古代版的“超级希望工程”。孔子不收学费,其实另有原因。学生可以给他做殡葬义工帮他赚钱。学生已经享受包吃包住的待遇,有没有什么补贴也就不重要了。孔子设教办学,实际上是一个殡葬职业培训学校。除了最基本的殡葬礼仪,还有殡葬音乐,以及纸车马、经幡等葬品制作等,从培训加工,到售后服务一条大龙,学生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