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的经济学分析
经济学原理知识:边际分析原理——为什么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很重要
经济学原理知识:边际分析原理——为什么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很重要边际分析原理是经济学的重要概念之一,它用来衡量某项决策的效果。
所谓的边际,就是指做一件事情的额外成本或者额外收益。
在边际分析中,我们会比较某项决策的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以决定是否要采取这项决策。
边际分析原理对于经济学的研究和实践都非常重要,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
首先,边际分析原理对于企业的经营决策非常重要。
在面对市场需求和成本压力时,企业需要考虑是否要扩大生产或者推出新产品。
这时候,边际分析就非常有用了。
假设企业已经有了一款产品,如果要推出一款新产品,需要进行额外的研发和市场推广,这都会产生额外的成本。
但同时,新产品也会带来新的销售额和利润。
如果新产品的边际收益高于边际成本,那么企业就应该推出新产品。
反之,则不应该推出。
在生产决策中,边际分析原理也非常有用。
假设企业生产一件商品的成本为100元,可以卖出120元。
那么企业应该生产多少件呢?如果生产一件商品的边际成本为20元,那么企业只要能卖出100元以上的价格,就可以获得收益。
如果市场价格高于100元,那么企业就应该继续生产商品。
但是,如果市场价格只能卖出80元,那么企业就亏本了。
因此,在生产决策中,边际分析可以帮助企业找到最优化的生产量,以达到最大收益。
此外,边际分析原理也对个人的决策产生影响。
例如,一个人是否应该再工作一小时来赚取额外的工资。
假设这个人的时薪为100元,已经工作了7个小时。
如果再工作一小时可以获得120元的工资,那么这个人就应该再工作一小时。
因为这个人的边际收益高于边际成本。
但是,如果再工作一小时只能获得80元的工资,那么这个人就不应该再工作一小时了。
此外,边际分析原理还对政府的决策产生影响。
例如,政府是否应该增加一项全民医保计划。
这项计划会给政府带来额外的财政压力,但也有利于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如果这项计划的边际收益高于边际成本,那么政府就应该实施这项计划。
如果边际成本高于边际收益,那么政府就应该考虑其他政策。
经济学原则知识:成本收益分析原则——如何进行成本收益分析
经济学原则知识:成本收益分析原则——如何进行成本收益分析成本收益分析是经济学中一种重要的分析方法,它通过比较投入和产出之间的关系,来确定一个决策是否具有可行性。
该方法在企业、政府和个人等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成本收益分析的基本原理是,通过编制收益和成本的清单,用数值方法比较它们的优劣来做出决策。
收益和成本是指一项决策所能带来的收益和承担的成本。
计算收益和成本时需注意确定收益的种类和成本的明细。
具体来说,在进行成本收益分析时,需要遵循以下几个步骤:第一步,明确决策的目标和可选方案。
在明确决策目标时,需确定其主要目标和次要目标,其次要目标不应干扰主要目标的实现。
而在确定可选方案时,需考虑从成本和收益两个方面评估可选方案的可行性,并将所有可选方案列成方案清单。
第二步,识别决策的收益和成本。
在识别收益时,需要考虑决策的直接收益、间接收益、社会效益等因素。
在识别成本时,需要考虑决策相关的直接成本、间接成本等因素。
第三步,对决策的收益和成本进行计量。
对决策的收益和成本进行计量时,需要注意到同一决策的不同种类收益和成本可能因为其重要性而在计量时有所不同。
此外,在计量时还需考虑通货膨胀率等影响因素。
第四步,分析收益与成本的影响因素。
在进行成本收益分析时,需要分析决策的各项收益和成本在不同情况下的可能变化因素,识别出哪些因素是对决策影响最大的。
第五步,进行收益与成本的比较。
收益与成本的比较是成本收益分析中最核心的步骤。
在进行比较时,需将列出来的各种方案进行优劣评价,找出最优方案。
第六步,做出决策。
在进行成本收益分析后,需选定最优方案在实际中的实施方案,并制定实施计划和实施步骤,并在实施过程中进行相应的监督和管理。
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成本收益分析时,其具体内容需要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来确定。
同时,对于不同决策所应采用的不同的判断标准,也要随时调整和变化。
因此,在进行成本收益分析时,需要做到精确、全面和科学合理。
在大量的实践中,成本收益分析往往常常存在诸多问题。
经济学的知识点总结
经济学的知识点总结经济学是研究价值的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规律的理论。
小编与读者分享的知识点,欢迎大家参考借鉴。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
商品的价值量是商品价值的大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生产部门的分配(调节作用、棒子作用);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刺激作用、鞭子作用);促使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淘汰作用、分化作用)。
最终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这是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从根本说是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的;具体地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这是我国的分配制度;这是由生产力水平、所有制结构决定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和开放性;由于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且市场调节可以广泛发挥作用的领域,市场也存在着固有的弱点和缺陷(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因此需要国家的宏观调;宏观调控是国家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控制和调节,其主要任务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抑制通货膨胀,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实现经济稳定增长;手段有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
经济效益就是企业的生产总值同生产成本之间的比例关系;企业经济效益是是企业一切经济活动的根本出发点,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增强综合国力,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等;途径主要有两条(依靠科技进步,采用先进技术,使企业的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采用现代管理方法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
既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又要具有经营的专业知识、才干和能力。
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对企业的竞争至关重要;企业的信誉和形象集中表现在产品和服务质量上,保证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才能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作为企业的经营者,应当在市场上开展正当竞争,反对和抵制不正当竞争。
经济学常识知识点
经济学常识知识点经济学是一门研究资源配置和利益分配的学科,它涉及到各个方面的社会生活。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经济学常识知识点:1.需求和供给:需求是指消费者愿意购买其中一种商品或服务的能力和意愿,供给是指生产者愿意提供其中一种商品或服务的能力和意愿。
需求和供给的关系决定了商品或服务的价格和数量。
2.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指进行项活动所放弃的最好的替代机会。
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每个决策都会有机会成本。
3.边际效应:边际效应是指增加或减少一单位资源或活动对一些特定变量产生的额外影响。
边际效应可以用来决定最优决策。
4.市场结构:市场结构是指市场中存在的不同类型的竞争程度。
常见的市场结构包括垄断、寡头垄断、垄断竞争和完全竞争。
5.价格弹性:价格弹性是指需求或供给对价格变化的敏感程度。
如果需求或供给对价格变化非常敏感,则称为价格弹性大。
6.生产要素:生产要素是指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资源,包括劳动力、资本、土地和创新等。
7.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等手段来达到稳定经济增长和控制通货膨胀的目标。
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调整税收和支出等手段来影响经济活动和资源配置。
8.GDP:GDP是国内生产总值的缩写,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
9.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通货膨胀是指货币供应过多,导致物价普遍上涨的现象。
通货紧缩是指货币供应不足,导致物价普遍下降的现象。
10.国际贸易:国际贸易是指不同国家之间通过买卖商品和服务来进行经济交流和资源配置。
11.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总量增加的过程。
12.劳动力市场:劳动力市场是指雇佣者与求职者之间进行劳动力交易的市场。
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对就业和工资水平有着重要影响。
13.经济周期:经济周期是指经济活动在一定时间内周期性地波动的现象,包括繁荣期、衰退期和复苏期等。
14.外汇市场:外汇市场是指不同国家之间进行货币兑换的市场。
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经济学知识点总结一、经济学基本概念1. 经济学定义:研究社会如何管理有限资源以满足无限需求的社会科学。
2. 经济体系:市场经济(供需决定价格和产量)与计划经济(政府决定资源分配)。
3.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研究个体经济单位,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体经济现象。
二、供需理论1. 供给与需求:供给是指生产者愿意生产的商品或服务数量,需求是指消费者愿意购买的商品或服务数量。
2. 市场均衡:供给量与需求量相等的市场价格和数量。
3. 价格弹性:需求和供给对价格变化的敏感度。
三、生产要素1. 劳动力:人力资源,包括技能、经验和教育水平。
2. 土地:自然资源,包括土地、水资源和矿产。
3. 资本:人造生产工具,如机器、工厂和交通工具。
4. 企业家精神:创新、风险承担和组织生产的能力。
四、市场结构1. 完全竞争:市场上许多买家和卖家,产品同质化,无市场势力。
2. 垄断竞争:许多卖家,但每个卖家提供有区别的产品。
3. 寡头市场:少数卖家控制大部分市场份额。
4. 垄断:单一卖家控制整个市场。
五、国民收入与经济增长1. 国民生产总值(GDP):衡量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最终商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
2. 经济增长:GDP的增长表示经济产出的增加。
3. 经济周期:经济活动在扩张和衰退之间的循环波动。
六、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1. 货币政策: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应和利率来影响经济。
2. 财政政策:政府通过调整税收和公共支出来影响经济。
七、国际贸易1. 比较优势:一个国家在生产某种商品上拥有相对较低的机会成本。
2. 贸易顺差与逆差:出口与进口的差额,顺差为正,逆差为负。
3. 国际贸易组织:如世界贸易组织(WTO)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八、经济效率与公平1. 经济效率:资源分配使总产出最大化。
2. 公平:资源分配的公正性,考虑收入分配和社会福利。
九、经济指标1. 通货膨胀:货币价值下降,物价水平上升。
2. 失业率:劳动力市场中无业且正在寻找工作的人口比例。
经济学原理知识:风险——风险的类型、分析和管理
经济学原理知识:风险——风险的类型、分析和管理风险是无处不在的,无论是个人生活还是经济活动,都需要面对各种不确定性和风险。
在经济学中,风险通常被定义为在不确定的情况下发生的损失的可能性,并且可以根据风险的类型、分析和管理来进行管理。
今天,我们将通过介绍风险的类型、分析和管理,来深入了解风险。
一、风险的类型1.市场风险市场风险是指由失败的市场领域引起的风险。
这种风险通常由市场失灵、波动、意外事件或其他不可预测的因素引起。
例如,全球金融危机导致的股市崩盘和房地产市场的崩溃,都是市场风险的典型例子。
2.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是指金融机构和其他借贷机构在贷款或投资时,借款人出现违约或无法偿付债务负担的风险。
在这种情况下,出借方可能会遭受损失。
例如,银行向企业贷款,但企业无法履行还款义务。
3.操作风险操作风险是指机构在操作或管理业务过程中遇到的风险。
这种风险通常来源于运输、生产和劳动力等方面。
例如,由于物流问题,零售商的订单无法准时到达,使销售业务受到影响。
4.战略风险战略风险是指机构在处理业务决策时可能面临的风险。
这种风险通常来源于未能正确识别和解决问题,导致业务失败。
例如,一个公司向一个破产迹象明显的公司提供大量贷款,最终导致业务失败和损失。
二、风险的分析了解和分析风险是风险管理的关键。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风险分析方法:1.统计模型统计模型使用多元统计分析和概率模型来预测风险。
这种方法通常用于量化风险,它依赖于历史数据和推断技术来预测未来发生的事件。
2.专家意见专家意见是风险管理中使用的另一种常见方法。
专家通常是业务领域的专业人士,通过对当前环境和市场的分析,从而发表自己的看法和预测。
专家意见通常在风险管理决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3.流程和系统分析流程和系统分析是指把业务流程、数据流和数据交换等标志性事件和过程分为类别,并对这些类别进行分析。
这种方法是评估风险的一种流程方法,通常会考虑此过程的复杂程度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知识经济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分析
知识经济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分析◎刘虹经济纵知识经济是本世纪的又一次深刻变革,它将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在新世纪,我国要抓住知识经济蓬勃发展的机遇,把握知识经济的制高点,提高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把握国际竞争的主动性。
由此以促进我们国家的经济效率和持续性稳步发展。
经济学认为,知识已成为无形生产的第一要素。
它具有第一生产要素的基本特征,已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和来源,具有分配资本和其他生产要素的能力,并且具有丰富的知识。
上升意味着获得对经济的控制,知识密集型高科技产业已成为主要产业。
我国的现代化起步比较晚,如果要从19世纪初算起那就比西方发达国家晚了数百年。
新中国成立前一个半世纪,我国完成了鲜血与火的碰撞,为现代化作了初步准备。
新中国成立后,提出了工业化的任务。
经过40到50年的发展,我国仍处于工业化阶段,工业化的负担仍然很重。
但是,我国仍应发展知识经济。
因为首先,知识经济的兴起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一个百年历史的机遇。
如果我们不抓住这个机会,就好像我们错过了第一次,第二次和第三次工业革命,差距越来越大。
第二,可以并且应该根据我国的国情以协调一致的方式发展工业化和智能化。
如果说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转变是第一次现代化,那么从工业时代到知识经济时代的转变就是第二次现代化。
美国等西方国家已经处于现代化的第二阶段。
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将面临工业化和知识化的双重挑战,实现现代化的压力将更大。
因此,我们不能完全走发达国家的老路,而要等到工业化实现后再向知识转移。
相反,我们应该协调工业化和智能化,促进共同发展。
因此,我们应该充分理解发展知识经济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知识经济是以高科技知识产业为主导产业的经济。
它不仅可以实现高质量的增长,而且可以使人均收入稳定快速增长,从而改善社会生活条件和改变消费条件模式及消费结构。
需求结构的变化通过市场的中间环节影响生产和供应。
对生产的直接影响是资源分配结构的变化,知识密集型高科技产业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在总产出的工业分布中所占的份额增加了,而农业和传统制造业所占的份额却在下降。
经济学基础知识点总结
经济学基础知识点总结《经济学基础知识点总结》1. 供求关系:供求关系是经济学的基本概念,指的是市场上商品或服务的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关系。
供求关系决定了市场价格和数量的变动。
2. 市场均衡:市场均衡是指供求关系达到稳定状态,市场上的商品数量与消费者需求相等,价格也保持稳定的状态。
市场均衡的价格和数量由供求曲线的交点决定。
3. 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指做出某种选择时放弃的最好的备选选择的成本。
它衡量了进行一种活动所付出的实际成本,包括放弃的利益和资源的浪费。
4. 边际效应:边际效应是指增加或减少一个单位产品或服务所带来的额外效益或成本。
边际效应是经济决策的重要考虑因素,因为它能够帮助判断做出某个决策的好处是否超过了成本。
5. 生产要素:生产要素是生产过程中所必需的资源,包括劳动力、土地、资本等。
这些生产要素被组织和结合起来实现商品和服务的生产。
6. 价格弹性:价格弹性是衡量市场对价格变动产生的反应的程度。
供求弹性是价格弹性的一种,它衡量市场对商品或服务需求或供给变动所产生的反应。
7. 市场失灵: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无法达到理想的资源分配状态。
市场失灵可能由外部性、公共物品、信息不完全和市场垄断等因素引起。
8. 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总量(如国内生产总值)的长期增加。
经济增长可以通过提高生产率、增加投资和改善技术水平来实现。
9. 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指货币供应量相对于货物和服务供给量的增长而导致的货币贬值和物价上涨。
通货膨胀可能导致经济不稳定,减少购买力和消费者福利。
10. 市场结构:市场结构指市场中供应者和需求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竞争程度。
常见的市场结构包括完全竞争市场、垄断市场、寡头垄断市场和垄断竞争市场等。
以上是《经济学基础知识点总结》的主要内容。
这些基础知识点对于理解和分析经济活动、市场运行和政府政策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经济学原理知识总结
八、生产者理论A、生产成本与收益总收益:企业出售其产品所得到的货币量。
总成本:企业用于生产的投入品的市场价值。
利润:=总收益—总成本。
显性成本:需要企业支出货币的投入成本。
隐性成本:不需要企业支出货币的投入成本。
经济利润:总收益减总成本,包括显性成本与隐性成本。
会计利润:总收益减总显性成本。
·生产函数:用于生产一种物品的投入量与该物品产量之间的关系。
边际产量:增加一单位投入所引起的产量增加。
边际产量递减:一种投入的边际产量随着投入量增加而减少的特征。
例如:因为超过了劳动力与设备的最佳配比点,工人越多,每个新增工人的产量就越小。
成本的各种衡量指标·固定成本(FC):不随着产量变动而变动的成本。
主要有厂房设备和管理人员的工资。
可变成本(VC):随着产量变动而变动的成本。
(所有的VC是每单位上MC的加和,即积分)主要指原材料、能源和工人的工资等。
平均总成本(ATC):总成本除以产量。
另一种表示方法:AVC+AFCTC=TVC+FC平均固定成本(AFC):固定成本除以产量。
AFC=FC/Q平均可变成本(AVC):可变成本除以产量。
总可变成本(TVC)=MC加和=AVC*Q边际成本(MC):额外一单位产量所引起的总成本的增加。
(=总成本变动量/产量变动量)ATC、AVC和MC的交点:MC达到最低点后上升,先交AVC于最低点,再交ATC于最低点(为什么??)平均成本告诉我们,如果总成本在所生产的所有单位中平均分摊,普通一单位产量的成本。
边际成本告诉我们,多生产一单位产量引起的总成本变动。
有效规模:使平均总成本最小的产量。
只要边际成本小于平均总成本,平均总成本就下降;只要边际成本大于平均总成本,平均总成本就上升。
边际成本曲线与平均总成本曲线相交于有效规模点。
·一个典型企业的成本曲线的重要特征:p2851)随着产量增加,边际成本最终要上升。
2)平均总成本曲线是U形的。
3)边际成本曲线与平均总成本曲线在平均总成本曲线的最低点相交。
经济学常识汇总
经济学常识汇总
1. 供求关系
- 供求关系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基础。
供给指的是市场上的商品或服务的供应量,需求则是指消费者对这些商品或服务的需求量。
- 当供大于求时,价格通常会下降,而当需求大于供应时,价格通常会上涨。
- 在市场经济中,通过供求关系的变动,市场参与者可以决定价格和产量的调整。
2. 劳动分工
- 劳动分工指的是把生产过程分解为不同的任务或专门的工作岗位,以提高生产效率。
- 亚当·斯密是分工概念的主要提倡者之一,他认为人们通过分工可以专注于自己擅长的领域,从而提高产出。
- 分工还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和创新,因为专门化的劳动者可以不断改进和发展他们的技能和知识。
3. 边际效用
- 边际效用是指消费者从消费或购买每个单位商品或服务中所获得的额外满足程度。
- 持续消费相同商品或服务时,边际效用通常会递减。
换句话说,随着消费量的增加,每个额外单位的效用会变得越来越小。
- 消费者通常会在边际效用为零或负值时停止消费,因为这意味着进一步消费不再带来满足感。
4. 机会成本
- 机会成本指的是进行某项活动所放弃的最好的替代选择的成本。
- 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选择某项活动就意味着无法同时选择其他活动。
因此,进行某项活动时,所放弃的替代选择就是机会成本。
- 计算机会成本可以帮助人们在做出决策时权衡利弊,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选项。
以上是经济学中的一些基本常识,理解这些概念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分析经济现象,并作出明智的决策。
经济全球化相关知识分析
经济全球化相关知识分析一、经济全球化的内容是什么?首先,经济全球化是生产的全球化,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寻找便宜的资源。
例如,一家中国公司不会只使用本国的生产资源,而是中国的工资水平低就用中国的劳动力,美国的资本便宜就用美国的资本。
中东的石油便宜全世界都用中东的石油,资源配置不再受国界的限制。
其次,经济全球化是消费的全球化,不仅在本国市场上购买消费品,同时也在国际市场上购买消费品。
美国人的衣食住行和各种耐用消费品现在基本上都全球化了,实际上也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只消费本国的产品。
最后,经济一体化是体制的趋同或一体化过程。
从逻辑上来讲,企业在同一个国际市场上内竞争必须要有一个公平的竞争规则,而全球性的规则就意味着体制的趋同。
例如,中国的国有企业常常因为补贴而受到美国欧盟的反倾销反补贴指控,但实际上中国国有企业的社会福利、养老负担是很重的,但就是因为是国有企业,体制不同,规则不同,美国人就说有补贴,是倾销,是不公平竞争。
最后由于两国企业在同一个国际市场上竞争,通过竞争与合作,会形成一个双方都接受的竞争规则,结果是或者大家都没有补贴,或者都补贴(一般不可能出现),总之,会逐渐在一个规则下竞争。
二、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原因是美国人的称霸野心吗?经常看到有人写文章说:全球化是美国化,是美国称霸世界的战略。
事实上,全球化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
首先,经济的发展会产生两个方面的结果。
一是人们的收入随经济的发展而增加。
收入增加到一定的程度,基本的生活需要就都满足了,随之而来的是对服务和奢侈品的消费需求的增加。
前几年VCD 卖的很好,现在要买DVD了。
前几年买普通相机,现在要买数码相机。
在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生产能力和供给能力大幅度提高,从而有能力生产各种高科技产品。
高科技产品的一个特点是需要大量的R&D(研究开发),波音飞机的每一种新机型、福特推出每一种新款汽车都需要大量的R&D。
知识经济需要大量的研究开发工作,而研究开发有很强的规模经济,也就是固定成本越来越大。
宏观经济学重要知识点
宏观经济学重要知识点1.国内生产总值(GDP):GDP是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的总和。
它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状况的重要指标。
2.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总量的持续增加。
经济增长可以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技术进步和资本积累来实现。
3.经济周期:经济周期是指经济活动的波动和波动。
它通常包括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四个阶段。
4.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指的是货币供应量增长导致物价上涨的现象。
通货膨胀会导致货币贬值,影响人们的购买力。
5.失业率:失业率是指劳动力中没有就业的人口所占的比例。
失业率是衡量劳动市场状况和经济健康的重要指标。
6.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来影响经济活动和通货膨胀的政策工具。
7.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是通过调整政府开支和税收来影响经济活动和实现宏观经济目标的政策工具。
8.国际贸易:国际贸易是指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商品和服务的交换。
国际贸易可以促进资源配置的优化和经济增长。
9.汇率:汇率是一种货币兑换率,表示一种货币价值与另一种货币价值的比例。
汇率的变化会影响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流动。
10.经济发展模式:经济发展模式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段时间内经济成长的方式和路径。
不同国家和地区采用不同的发展模式,如出口导向型、内需拉动型等。
11.经济结构:经济结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活动在不同产业和部门之间的分配。
经济结构的变化会影响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
12.收入分配:收入分配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个人和家庭收入的分配情况。
不平等的收入分配可能导致社会不稳定。
以上是宏观经济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这些知识点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分析整个经济系统的运行和发展。
对于经济学学习者和从事经济工作的人来说,了解这些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
经济学原理知识点
经济学原理知识点经济学原理是研究经济现象的基本规律和原则,通过对经济学原理的学习和理解,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决经济问题。
本文将介绍一些经济学原理的知识点,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一、稀缺性原理稀缺性原理是指资源有限而需求无限的经济现象。
由于资源有限,人们无法同时满足所有的需求,因此必须进行选择。
稀缺性原理强调了经济活动中的选择和机会成本的概念。
人们需要根据资源的有限性和其它条件进行有效的决策,以最大化资源的利用价值。
二、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指人们因选择某种经济活动而放弃的最高价值的替代品。
在经济学中,机会成本是一种隐性成本,它并不会直接产生现金流,但却是决策过程中非常重要的考虑因素。
人们需要权衡不同的选择,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经济活动,以最大化总体利益。
三、边际效应边际效应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每增加一单位的投入,所产生的额外产出或收益。
边际效应是经济学中重要的概念,它可以用来指导人们在生产和消费中的决策。
通常情况下,在边际效应递减的情况下,继续增加投入可能会导致总体效益的减少。
四、需求与供给需求与供给是市场经济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
需求表示消费者对商品或服务的需求量,供给表示生产者愿意提供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需求与供给的关系决定了产品的价格和数量。
当需求超过供给时,价格上涨;当供给超过需求时,价格下跌。
市场均衡的条件是需求与供给相等,这时价格稳定。
五、生产要素生产要素是指参与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资源,包括劳动力、土地、资本和创新。
生产要素不同的组合和配置会影响到产出和效益。
对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和利用是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增长的关键。
六、市场失灵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在发挥资源配置功能时出现的偏差或失败。
市场失灵的原因包括外部性、公共产品、不完全竞争和信息不对称等。
市场失灵时,政府可以通过干预和管理来修正市场情况,保证资源的有效配置。
七、经济周期经济周期是指经济活动在一定时间内的波动和变化。
经济学常识知识点总结
• 国家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集中起来的资金就是 财政收入。包括税、利、债、费四种形式。财政 支出是国家对集中起来的财政资金进行分配的过 程,国家预算支出的财政资金就是财政支出。财 政支出规定了政府活动的范围和方向,也可以反 映政府的政策,按其用途,可分为经济建设支出, 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支出,行政管理和 国防支出,债务支出和其他支出。财政收支平衡 是指当年国家财政收入等于支出或收入大于支出, 略有节余;财政赤字是指当年财政收入小于立发展成 为社会的主要矛盾,无产阶级已作为独立 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革命实践呼唤 着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的指导。第三,资产 阶级古典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提供 了思想材料,或者说构成了理论来源。马 克思批判地继承前人的一切优秀成果,创 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这是人类经 济思想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
• 14.货币: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 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的本质就 是一般等价物。 • 15.货币的五种职能:货币有价值尺度、流 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五种职能。货币作为价值尺度,就是以货 币作为尺度来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 值的大小。
• 16.价格、商品流通、流通手段 • (1)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是价格的 基础。 • (2)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做商品流 通。它的公式是:商品——货币——商品。 • (3)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叫做流 通手段。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与发 展
•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在19世纪中叶创 立的,这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有其客观必然 性。第一,18世纪末19世纪中叶,英、法、 德等国的产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 终确立。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使它本身固 有的矛盾日益暴露,为研究资本主义生产 方式内在本质及其发展趋势提供了充分的 条件。
经济学重要知识点
经济学重要知识点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在资源稀缺条件下如何做出选择和决策的社会科学。
它涵盖了广泛的主题和概念,以下是一些重要的知识点:一、供求关系供求关系是经济学中的核心概念之一。
供给指的是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出售的该种商品的数量。
需求则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种商品的数量。
当供给和需求达到平衡时,就形成了市场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
如果供给大于需求,价格会下降;反之,如果需求大于供给,价格会上升。
这一机制在市场经济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引导着资源的配置和生产决策。
例如,在农产品市场上,如果某一年的丰收导致供给大幅增加,而需求相对稳定,那么农产品的价格就会下降,这可能会影响农民的收入。
反之,如果出现自然灾害导致供给减少,而需求不变或增加,农产品价格就会上涨。
二、边际效益边际效益指的是在现有基础上每增加一单位的投入所带来的额外效益。
在消费领域,当消费者不断增加对某种商品的消费时,每增加一单位消费所带来的满足感(即边际效益)会逐渐减少,这就是边际效益递减规律。
比如,一个人在非常饥饿的时候吃第一个面包会感到非常满足,但随着吃的面包数量增加,每多吃一个面包带来的满足感会逐渐降低。
在生产领域,企业也需要考虑边际效益来决定生产规模。
当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时,企业达到利润最大化。
三、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指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所要放弃另一些东西的最大价值。
例如,一个人选择上大学,他所付出的不仅有学费、书本费等直接成本,还包括因为上学而放弃的工作收入,这部分放弃的收入就是上大学的机会成本。
在做决策时,理性的经济人会考虑机会成本。
如果一个投资项目的预期收益低于其机会成本,那么从经济角度来看,这个投资可能不是最优选择。
四、弹性弹性是衡量一种商品的需求量或供给量对其价格、收入等因素变动的反应程度的指标。
需求弹性包括需求价格弹性、需求收入弹性等;供给弹性也有相应的分类。
(完整版)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经济学知识点总结一、经济学基础知识经济学是研究社会如何管理资源的学科。
它包含以下基础知识点:1. 供求关系:供给和需求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概念,供给和需求的变化会影响价格和数量。
2. 市场结构:市场结构主要分为完全竞争市场、垄断市场、寡头垄断市场等。
不同的市场结构会影响市场价格和供应量。
3. 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做出经济决策时放弃的最有价值的机会。
它可以帮助我们评估经济活动的成本和效益。
4. 边际效益:边际效益是指增加或减少一单位资源时带来的额外收益或成本。
在决策中,我们通常会比较边际效益和边际成本以做出最优选择。
二、宏观经济学知识宏观经济学关注整个经济体系的运行和政府的干预。
以下是宏观经济学的知识点:1. 国内生产总值(GDP):GDP用于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间内生产的所有最终商品和服务的总价值。
它是宏观经济学中最重要的指标之一。
2. 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指货币购买力的持续下降。
它是经济中的常见现象,对消费和投资决策产生重要影响。
3. 失业率:失业率是指劳动力中没有工作但愿意工作并正在找工作的人的比例。
失业率的高低可以反映经济的运行状况。
4. 货币供应:货币供应是指在市场上可供流通的货币总量。
货币供应的增加或减少会影响物价和经济活动。
三、微观经济学知识微观经济学研究个体经济主体的行为与决策。
以下是微观经济学的知识点:1. 边际效用理论:边际效用理论认为人们在消费决策中会比较边际效用与边际成本,以追求个人最大化效用。
2. 价格弹性:价格弹性是指当价格变动时,需求或供给的相对变化的程度。
它可以帮助我们预测价格变化对市场的影响。
3. 生产要素市场:生产要素市场包括劳动力市场和资本市场等。
供给和需求决定了生产要素的价格和分配。
4. 波动及不确定性:市场经济中存在周期性波动和结构性不确定性。
了解波动和不确定性对经济决策和风险管理至关重要。
四、国际经济学知识国际经济学涉及国际贸易、外汇市场和国际金融等方面的知识。
经济基础知识点汇总2024
【经济基础知识点汇总】引言概述:经济基础知识是经济学学科中最基础和重要的知识要点,它是理解经济现象、分析经济问题的基础。
本文将系统总结经济基础知识,包括供求关系、市场结构、生产要素、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等五个大点,每个大点又包含多个小点详细阐述,旨在帮助读者全面理解和掌握经济基础知识,提升对经济运行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一、供求关系:1.需求的定义和影响因素:需求的概念、价格、收入、替代品和互补品对需求的影响。
2.供给的定义和影响因素:供给的概念、生产成本、技术进步、生产要素市场和其他相关因素对供给的影响。
3.均衡价格和数量:供求曲线的交汇点确定的均衡价格和数量。
4.价格变动对供求的影响:价格上涨和下跌对供求的影响。
5.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需求和供给对价格变动的敏感程度。
二、市场结构:1.完全竞争市场:特点、价格和产量决定、进入和退出市场的自由和效率。
2.垄断市场:特点、垄断力量形成的原因、垄断者的定价行为和效率问题。
3.垄断竞争市场:特点、产品差异化、入市和退出的自由、定价行为和效率。
4.寡头垄断市场:特点、寡头市场势力形成的原因、定价行为和效率问题。
5.不完全竞争市场:特点、定价行为和效率问题。
三、生产要素:1.劳动力:劳动力的概念、劳动力市场、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劳动力移动和培训问题。
2.资本:资本的概念、资本市场、资本的供给和需求、资本的投资和融资问题。
3.土地:土地的概念、土地市场、土地的供给和需求、土地的利用和保护问题。
4.创新:创新的概念、创新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创新的推动因素和政策支持。
5.技术进步:技术进步的概念、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的影响。
四、经济增长:1.经济增长的含义和计量:经济增长的概念、GDP和GNP的计量方法、人均收入和人均生产率的计算。
2.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资本积累、劳动力增长、技术进步和制度环境等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3.经济增长的模型:经济增长的代表性模型,如哈罗德-多马模型和新古典增长模型。
经济学原理的重要知识点
经济学原理的重要知识点经济学原理作为经济学的基础,是理解经济运行规律和制定经济政策的基础。
本文将介绍经济学原理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帮助读者对经济学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
1.供求关系供求关系是经济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
供求关系描述了市场上商品和服务的交换情况。
供给是指卖方愿意在一定价格下出售的商品和服务数量,需求则是买方愿意在一定价格下购买的商品和服务数量。
供求关系的平衡点就是市场均衡,价格和数量在这一点上达到最稳定。
2.边际效用原理边际效用原理是指人们对一件商品或服务的额外满足程度递减。
也就是说,随着消费数量的增加,消费者对每一单位的满意度会递减。
这个原理在消费者行为和生产决策中起着重要作用,帮助人们理解为什么人们倾向于在满足了基本需求后追求更多的高级需求。
3.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指做出某种决策所放弃的最高价值的替代选择。
在经济学中,人们面临有限的资源和多个选择,因此在做决策时必须权衡不同的选择和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的概念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资源配置和效率的原则。
4.边际收益递减边际收益递减是指在特定条件下,增加一单位输入所带来的产出增加逐渐减少的情况。
这个原理在生产决策和资源配置中有很大的应用。
例如,在农业生产中,种植者在每一块土地上增加的投入越多,边际收益逐渐减少。
5.市场失灵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无法有效分配资源的情况。
市场失灵可能由外部性、公共物品、垄断和信息不对称等因素引起。
了解市场失灵的原因和影响有助于政府和其他类型的组织干预以改善资源配置。
6.货币与通货膨胀货币是一种广泛接受的交换媒介,用于购买商品和服务。
货币在经济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有助于促进交易和经济增长。
然而,货币供应过度增长可能导致通货膨胀,进而影响经济的稳定。
7.弹性弹性是描述商品或服务需求或供给对于价格或收入变化的敏感程度。
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可以帮助解释市场的行为和预测市场的反应。
例如,对于价格不敏感的商品,需求弹性较低,而对于价格敏感的商品,需求弹性较高。
经济学基础知识点总结
经济学基础知识点总结一、经济学的基本概念1. 经济学的定义经济学是研究人类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如何进行生产、分配和消费的学科。
它主要关注个人、组织和国家等经济主体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做出最优的选择。
2. 经济学的对象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资源、生产、分配和消费等经济活动。
资源包括劳动力、土地、资本和创新等,生产包括生产者的行为和生产方式,分配包括收入分配和资源配置,消费包括个人和组织的消费行为和消费需求。
3. 经济学的目的经济学的目的是研究如何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提高经济效益,增加经济产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发展。
二、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1. 宏观经济学的定义宏观经济学是研究宏观经济总量关系的学科,包括总产出、总消费、总投资、总就业、总需求、总供给等宏观经济指标。
2.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问题宏观经济学主要关注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失业、经济周期等宏观经济问题。
它探讨宏观经济中的经济波动与对策,以及宏观经济政策调控的方法与效果。
3. 宏观经济学的政策宏观经济政策包括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主要是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来影响总需求和总投资;财政政策主要是通过政府的税收政策和支出政策来影响总需求和总供给。
三、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1. 微观经济学的定义微观经济学是研究经济个体行为与市场机制的学科,包括消费者、生产者、市场结构、价格机制等。
2. 市场的基本概念市场是买卖商品和劳务的地方,是商品交换的场所。
市场包括完全竞争市场、垄断市场、寡头市场、寡占市场等。
3. 弹性的概念弹性是指需求或供给在价格变动时的反应程度。
需求弹性包括价格弹性、收入弹性和交叉弹性;供给弹性包括价格弹性和交叉弹性。
四、生产者行为的理论1. 生产函数与边际生产力生产函数是指在一定时间内,输入用于生产可能产生的最大产出。
边际生产力是指增加一个单位的生产要素对产出的增加程度。
2. 生产成本与产出生产成本包括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产出包括总产出、平均产出和边际产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识的经济学分析.知识的经济学分析:一个文献综述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人们对知识问题的研究实际上是嵌入于近现代经济学发展的全部过程之中的,有关文献相当浩繁,但却杂乱无序。
如何充分利用和解读现有文献,需要我们确立一种更为广阔而深远的理论视野,力求将不同社会经济实践条件和制度背景下有关知识问题的观点尽可能全面、有机地纳入讨论框架,从而提炼其精要,勾画其关系,整合其逻辑,以深化对知识的经济学把握。
本文试图从经济学范式演进的角度,对现有的文献做个重新梳理,因为这是理解和探究知识与知识经济问题的一条极富学术价值的研究之路。
一、引言:范式及其演进任何一门学科都有特定的研究范式。
所谓范式(paradigm),按照科学哲学家Kuhn (1962:第9页)的理解,就是一种“科学共同体”的“共。
这种共同信念规定了该科学共同体共同信念”有的基本观点、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为共同体成员提供了共有的理论模型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框架,并成为规定相应学科发展方向的共同传统。
1Kuhn给出了范式的一般内涵,在此基础上,Lakatos提出了科学研究纲领,用之于范式内部的基本结构的分析。
按照Lakatos(1978:第7、66、67页)的理解,研究纲领或范式是一个多层次的结构体系,包括内核和保护带两部分。
对某种特定的范式而言,保护带是外围,由种种辅助性假说构成,是不稳定的,可变的;内核是核心,由基本理论构成,是稳定的,不容改变的。
范式的演进有两类:一是范式进步,即内核不变,通过对保护带作出适当的调整,包括取消、修改、完善或增加辅助性假设,以增强该范式的解释力;其二是范式革命,即抛弃既有范式的内核,用一种新的内核取代原有的内核,由此形成了一种新范式。
范式演进的现实形态,首先是通过保护带的调整,以适应事物的新变化、新发展,从而提升解释力和预见力,这就是所谓的范式进步。
否则,就要寻找和确立一种新内核,发生范式革命,最终促使一种新范式的形成。
科学发展的过程就是这么一个范式进步与范式革.命这两种类型交替出现即范式演进的过程。
上述分析表明,科学发展的过程就是范式演进的过程,同时也是一门学科解释力与预见力提升的过程。
经济学自然也不例外。
综观经济学发展史,范式演进的脉络清晰可见。
不同的经济学范式,对知识问题有不同的理解与阐释,伴随范式的演进,经济学家对知识范畴的认识不断深入。
二、古典经济学范式:知识的逻辑起点与动力泉源深入领会古典范式的精髓,我们不难发现其背后所蕴含的知识命题的某些涵义。
(一)古典经济学范式分工和专业化思想是古典经济学的灵魂。
古按照分工是经济增长的源泉。
典范式的内核是:Smith(1776)的阐释,这其中的逻辑是:(1)国民财富增长,源于劳动分工;(2)劳动分工成百倍地提高劳动生产率;(3)分工虽能提高劳动生产率,但分工的水平受制于市场范围。
沿着Smith的分工思想,经济学家们进一步作出了深入的探究。
2综观Smith及其承继者对古典范式的发展,与古典范式内核相适应的保护带可以表述为:人类自身得以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物质财富的生产与再生产的持续进行,及其伴随的社会生产力的内生演进势态,也即人类社会劳动分工内生发展假说(Smith,1776;Marx,1876;Marshall,1890;Young,1928;杨小凯、张永生,2000)。
这个保护带囊括了以下两个重要命题:其一,分工是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伴随的,分工的层次与内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其二,分工的演进是与人类物质文化生活需求的提升息息相关的。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物质文化生活需求层次的不断提高,必然要从浅层次的低级分工演变为人类共有的知识要素的高度专业化分工。
这实质上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知识分工。
.3(二)古典经济学所蕴涵的知识命题古典分工思想为知识分工范畴的出现提供了一个理论基础,知识分工范畴是根植于分工思想之中的。
因为正是分工的深化才最终产生了知识分工,并引起了后来经济学家的关注。
Hayek(1937)在20世纪30年代与兰格(Oscar Lange)关于计划与市场的大论战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知识分工范畴,正式地把知识问题纳入经济学的视野。
Hayek(1937:第50页)指出:“……显然存在一个知识分工的问题,它与劳动分工问题非常相似,起码具有同等的重要性。
但是,自从我们的科学诞生以来,后者就是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而前者则完全被忽略。
尽管在我看来这个问题实际上是作为社会科学的经济学的中心问题”;Becker & Murphy在1992年的《分工、协调成本与知识》一文中所作的均衡分析首次引进了“知识”变量;4汪丁丁(1997)试图以知识互补性为基石,建立所谓的“知识经济学”;以)为代表的管理学家更是1998、1971(Drucker浓墨重彩地提出和解释了知识分工、知识劳动、知识社会等范畴。
5对知识的研究,古典范式的贡献有两点:其一,古典范式的分工内核为知识经济学的研究提供了一个逻辑起点,为后来者研究知识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提供了思想源流;其二,古典范式的保护带内涵又是经济学家研究知识问题的动力源。
正是由于人类生产方式的不断演进所推动的物质财富创造机制的变革,才最终提出和突出了知识这一要素的重要地位。
知识之所以能够独立地走上当今社会经济舞台,并成为一种最为关键的生产要素,归根到底是人类创造社会财富的必然要求。
但是,古典经济学只不过为知识的经济学分析提供了一线光。
古典经济学中关于知识的认识是间接的、浅层的、表面的、模糊的,是很不深入的。
古典经济学中没有直接论及知识问题,并非在人而是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
是一时的疏忽,类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生产力发展的核心和关键要素是不一样的。
古典经济学时代可以说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时代,那时,资本是一种最为稀缺的要素,知识还是浅层的、低附加值的,还远不是一个独立的要素,科学知识转化为生产力机制尚未成熟,知识只能附着在其他要素上发挥作用。
由此,古典经济学家没有把稀缺的“注意力”配置在研究知识问题上是很自然的。
此外,19世纪中期以前,经济学家还缺乏研究知识问题所需要的一系列的分析工具。
关于这一点,笔者在下文中会作出说明。
三、“纯粹”的新古典范式知识的漠视新古典经济学的一切理论观点集中体现在最具代表性的Debreu 完全竞争模型中,该模型通过个体主义分析方法和一系列严格的假设来解释经济行为。
6从Debreu完全竞争模型可见,稳定性偏好、理性最优化以及相互作用的均衡结而新古典范式的保构构成了新古典范式的内核,护带则是:完全理性、充分信息与完全竞争。
显然,这三个保护带所指向的是一个确定性的世界。
笔者在本文中把具有这样保护带的新古典经济学称之为纯粹新古典经济学,以区别于下文将要论及的经过修正了保护带的新古典范式。
认真研读Marshall(1890)、Edgeworth(1881)、Walras(1874)、Debreu(1972)等人的新古典经济学,我们很难看到有关知识范畴的论述。
7究其原因,关键在于新古典范式的保护带内在地消解了对知识范畴的研究。
完全理性和完全信息假设意味着经济行为者在一个无摩擦的世界中拥有实现其效用的完备的知识和预见,也即经济行为主体的知识是完备的。
在主体关于目标和手段的知识已经是给定的世界中,自然不需要也不可能有发现和学习。
只需确保主体进行选择的价格本身是合理的,就能实现一般均衡。
由此,价格机制是经济活动中唯一有效的协调机制,价格理论成了新古典经济学的核心,而“知识”在这里已经不是“问题”。
同时,由于一般均衡理论和边际替代的分析工具排斥了要素使用过程中的行为层面的内生演进与效能层面的.持续递增状态,关于知识自身的性质与特征的揭密,在确定性的新古典世界中是无能为力的。
这样,经济学与知识的联系在纯粹新古典范式里内在地被割裂开来了,知识范畴无法进入也无需进入纯粹新古典范式的视野之中,这就是纯粹新古典范式对知识的漠视。
四、“修正”的新古典范式:知识研究的进展难能可贵的是,在Marshall等人所创建的新古典经济学蒸蒸日上之际,新古典阵营中出现了不同的声音,并对新古典范式保护带作出了适当地调整。
首先是不确定性范畴的提出。
Knight (1921)认为,不确定性与风险是不同的,真正的不确定性是不可概率化、不可保险化的客观存在,不确定性意味着人们难以通过现有理论或经验对事不确定性范畴8Knight件进行预见和定量分析。
.的提出直接挑战了新古典经济学完备知识及其完全理性的假设,引发了经济学界对新古典范式保护带现实性、合理性的审慎思考与认真对待。
其次是交易成本范畴的提出。
在Knight 以批评性眼光看待新古典经济学的同时,年轻的Coase(1937)也以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对新古典经济学的假设提出了质疑。
在《企业的性质》一文中,Coase通过放松新古典经济学充分信息的假设,引入了交易成本范畴来解释企业的性质与边界问题,认为企业是一种能够降低交易成本的契约安排。
9在Coase开创性工作的推动下,以交易成本为核心概念的新制度经济学在20世纪60年代以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
第三是有限理性范畴的提出。
Coase之后,Simon(1957)把人类的认知结构引入经济人的行为分析之中,提出了有限理性假设。
Simon认为,经济行为主体在主观上追求理性,但只能在有限程度上做到这一点。
这大大拓宽了经济学家关于人类经济行为的研究视野经过以上保护带调整的新古典范式,是一种范式进步,我们可称之为修正的新古典范式。
在修正的新古典范式中,知识范畴就逐渐进入了主流经济学家的视野。
知识作为一种特殊的生产要素,天然地是与不确定性和有限理性等认知特征联系在一起的。
纯粹新古典经济学保护带的调整,大大开拓和启动了经济学家们关于知识性质的探索,并在此基础上,对知识配置问题进行了极有学术价值的探索。
(一)关于知识性质的探索1.知识不完备性。
得益于Knight的启发,Hayek(1937,1945,1952)把自己的心智理论与经济理论联接起来,从主体心智的局限性层面阐释了主体知识内在的局限性,提出了知识不完备性假设,10进而开辟了崭新的经济学研究领域。
首先,知识不完备性意味着,我们所应用的关于环境的知识不是以一种集中且整合的形式存在的,而是由不同的个人分散持有的,因此,经济学就不仅应该研究给定的知识能否利用问而且应该研究分散知识的传递和利用机制问题,题。
其次,知识不完备性还意味着,对经济行为主体而言,存在着某种完全无法意识到的东西,经济学必须探寻经济行为主体发现和获得知识的学习过程,必须构建有利于主体学习和交流的制度安排。
Hayek正是基于知识不完备性假设,在修正的新古典范式内开了知识的经济学分析之先河。
可以说,关于知识不完备性特征的揭示,是经济学中对知识“黑箱”的第一次真正触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