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讲义教案之中国楹联传统对格教案

合集下载

《对联》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

《对联》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

《对联》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对联的起源、发展及其基本特点。

2. 培养学生对对联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使学生掌握对联的基本写作技巧,能创作出有创意的对联。

二、教学内容1. 对联的起源和发展2. 对联的基本特点3. 对联的写作技巧4. 名联欣赏和解析5. 学生对联创作实践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对联的起源、发展和基本特点。

2. 示例法:展示名联,让学生欣赏和解析。

3. 实践法:引导学生进行对联创作实践。

4.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联创作心得。

四、教学准备1. 教学PPT:包含对联的起源、发展、基本特点和写作技巧等内容。

2. 名联示例:挑选具有代表性的名联供学生欣赏和解析。

3. 练习纸:供学生进行对联创作实践。

4. 评分标准:制定对联创作的评分标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对联的起源和发展,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对联的基本特点和写作技巧,示例解析名联。

3. 实践:学生分组进行对联创作实践,教师巡回指导。

4. 展示:每组选出一副最佳对联进行展示,全班同学共同欣赏和讨论。

5. 总结:对学生的对联创作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给予鼓励和建议。

6. 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创作一副对联。

教案示例: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对联的起源、发展及其基本特点。

2. 培养学生对对联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使学生掌握对联的基本写作技巧,能创作出有创意的对联。

二、教学内容1. 对联的起源和发展2. 对联的基本特点3. 对联的写作技巧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对联的起源、发展和基本特点。

2. 示例法:展示名联,让学生欣赏和解析。

四、教学准备1. 教学PPT:包含对联的起源、发展、基本特点和写作技巧等内容。

2. 名联示例:挑选具有代表性的名联供学生欣赏和解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对联的起源和发展,激发学生的兴趣。

《对联》教案

《对联》教案
对联与古代诗词歌赋有着深厚的 渊源,它们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体现了汉语的独特魅力和韵律
美。
形式与内容的异同
对联与诗词歌赋在形式上有所不 同,但在内容上都注重意境的营 造和情感的表达。对联言简意赅
,诗词歌赋则更加细腻丰富。
互相影响与借鉴
对联与诗词歌赋在发展过程中互 相影响、互相借鉴,共同丰富了
中华文化的内涵。
艺术形式。
发展
对联作为一种习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中国国务院把楹联习 俗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楹联习俗在华人乃至全球使用汉语的地区以及
与汉语汉字有文化渊源的民族中传承、流播,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有着重大价值。
对联的分类与内容
分类
按用途分类,可分为春联、喜联、寿联、挽联、装饰联、行 业联、交际联和谐趣联等;按字数分类,可分为短联和长联 ;按对仗分类,可分为工对、宽对、流水对、正对、反对和 串对等。
《对联》教案
汇报人:任老师
2023-12-25
CONTENTS
• 课程介绍与目标 • 对联基础知识 • 对联赏析与创作 • 对联与传统文化 • 对联实践活动 • 课程总结与反思
01
课程介绍与目标
对联的定义与特点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 一种独特艺术形式,由上 下两句字数相等、结构对 称、意义相关的诗句组成 。

创作实践
组织学生进行对联创作实践,从选 题、立意、构思、表达等方面指导 学生进行创作,培养学生的创作能 力和创新思维。
技巧点拨
针对学生在创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和困难,进行及时的技巧点拨和指 导,帮助学生掌握对联创作的要领 和方法。学生作品展示与评价作品展示教师点评
组织学生进行作品展示,让学生将自 己的作品呈现出来,供其他同学欣赏 和学习。

7《传统文化常识之对联》教案

7《传统文化常识之对联》教案

《传统文化常识之对联》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对联的常识,学习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2、积累对联的有关知识,重点积累对仗、平仄知识。

3、尝试对对子,训练思维敏捷性,语言表达规范性。

4、学会品味鉴赏名联,重点积累一些名联,提高文学修养。

【教学重点】1、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2、重点积累对仗、平仄知识。

3、学会欣赏对联。

【教学难点】尝试拟写对联【教学安排】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有一年春节前夕,清代书画家、文学家郑板桥去郊外办事,路过一家门前,看见门上贴着一副对联,上联是:二三四五,下联是:六七八九,横批是:南北。

郑板桥读后,掉头就往自己家里跑。

不一会儿,他扛来一袋粮食,还拿着几件衣服和一块肉,急匆匆地走进那户人家。

只见屋里的人缺吃少穿,愁眉苦脸,送来的粮食、衣物正好救了他们的急,一家老小十分感激郑板桥。

奇怪的是,郑板桥和这家人素不相识,却从门前的对联里看出了这家人的贫困和急需。

同学们从这副对联里能看出什么?如果说这副对联是一个谜语,打一个成语,你能猜出这个成语是什么吗?(缺衣少食)——原来对联竟有如此神奇的作用,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对联的奇妙世界。

二、对联常识相传对联起源于五代时蜀主孟昶的桃符题词:“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

””1、什么是对联呢?“对联”也叫“楹联”“楹帖”“对子”,由上联和下联组合而成。

“上联”也叫“出句”,下联也称作“对句”。

常见的有春联(含节日联)、门联(含行业联)、喜联、挽联、堂联、名胜古迹联、文艺作品联、杂类等。

2、对联的基本要求:(1)字数相等(2)词类相同(3)结构相当(4)意境相合(5)平仄相对。

赏析:辞旧岁再创千秋业;过新年更上一层楼辞旧岁——动宾结构过新年——动宾结构千秋业——偏正结构一层楼——偏正结构上联有什么结构格式,下联相同的位置也应该有什么样的结构格式。

即主谓对主谓,动宾对动宾,偏正对偏正,并列对并列,动补对动补。

(1)平仄相异,仄起平收所谓平仄,是指平声和仄声。

第四讲对联的传统对格(第二课时)

第四讲对联的传统对格(第二课时)

江西佳婚亭联: 福州春意亭联: 杭州梅竹亭联: 有情终配鸳鸯侣; 莺啼燕语芳菲节; 雪里梅花红烂漫; 相爱总结连理枝。 蝶影蜂声浪漫诗。 霜间竹叶碧玲珑。
• 以上三一联中“芳菲”对“浪漫”、“鸳鸯”对“连理”、“烂漫” 对“玲珑”,都属于联绵词相对。
对联传统对格
• 五、互成对(指一句之中连用两个同类词语,再两两相对 的格式。可分为实字互成对、虚字互成对与虚实互成对三 种。) • 入道无来去; • 清言见古今。 • 此句为唐代诗人储光羲五言律诗《题虬上人房》中颔联, “来去”互成对,“古今”互成对。
对联传统对格
• 四、联绵对(在汉语中,有一种词叫联绵词。所谓联绵词,就是由两 个音节联缀成义而不能分割的词。它们或有双音、叠韵的关系,如“ 玲珑”、“徘徊”、“窈窕”、“磅礴”;或无双声但有密不可分的 关系,如“蜈蚣”、“胭脂”、“妯娌”;或同音相重复,如“白白 ”、“津津”、“脉脉”等等。在对联中,联绵词必须对应联绵词, 不能与其它词性的词相对。古代严式对更主张在联绵词中必须名词对 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 • 如:
对联传统对格
• 七、流水对(是指出句与对句在意义上和语法结构上不是 相对,而是上下相承,两句不能互相脱离,更不能颠倒, 在语言结构上有一定的前后秩序。) • 如: •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 •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骆宾王) •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王 维) • 忽逢青鸟使,邀入赤松家。(孟浩然) • 这几句均出自唐朝诗人的作品,出句与对句之间有着紧密 的联系,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意为:要想看 到无穷无尽的美丽景色,应当再登上一层楼。上下句紧密 相承,不能颠倒位置。
1、 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 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 2、湖北通山县九宫山: 任我纵横千里目; 看他吴楚万重山。

《对联》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

《对联》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

《对联》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第一章:对联的基本概念1.1 对联的定义:对联,又称对子或楹联,是中国传统文学的一种独特形式,由上下两句话组成,对仗工整,韵律协调。

1.2 对联的起源和发展:对联起源于古代的桃符,经过唐宋时期的发展,明清时期的繁荣,至今仍然深受人们喜爱。

1.3 对联的作用:对联不仅是一种文学艺术形式,还具有装饰、喜庆、祭祀等多种功能。

第二章:对联的基本结构2.1 对联的上下两句:对联通常由上下两句组成,上联和下联,要求对仗工整,意义相对应。

2.2 对联的平仄和韵脚:对联要求平仄相间,韵脚相同,以达到韵律协调的效果。

第三章:对联的创作方法3.1 拟题:根据题目要求,确定对联的主题和内容。

3.2 思考对仗:在上联的基础上,思考下联的内容,要求对仗工整,意义相对应。

3.3 选择词语:选择恰当的词语,注意词语的意义、感情色彩和韵脚。

3.4 拟写对联:根据对仗和词语的选择,拟写上下联,要求语言通顺,表达清晰。

第四章:对联的鉴赏和评价4.1 对联的鉴赏:通过欣赏优秀的对联作品,理解对联的意义、形式和艺术价值。

4.2 对联的评价:从对仗、韵律、意义、语言等方面对对联作品进行评价,给出合理的意见和建议。

第五章:对联的应用和传承5.1 对联的应用:对联在日常生活、节日庆典、文化活动中广泛应用,增添了喜庆和文化的氛围。

5.2 对联的传承: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通过教育、比赛等方式,传承和弘扬对联文化。

5.3 对联的未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对联仍然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创新。

第六章:对联的修辞手法6.1 对联中的对仗:对仗是对联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修辞手法,要求上下联意义相对应,词性相对应,结构相对应。

6.2 比喻和象征:在对联中使用比喻和象征手法,可以使对联更富有表现力和深度。

6.3 拟人和托物言志:通过对联中的拟人和托物言志手法,可以使对联更具生动性和形象性。

第七章:对联的写作技巧7.1 炼字:在对联写作中,精心挑选字词,使对联语言更加精确、生动。

对联 小学教案之学习和欣赏对联的构造和艺术

对联 小学教案之学习和欣赏对联的构造和艺术

对联小学教案之学习和欣赏对联的构造和艺术【小学教案之学习和欣赏对联的构造和艺术】一、课程背景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远的文化内涵。

通过学习和欣赏对联,小学生可以了解和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提高语言能力和审美水平。

二、课程目标1. 了解对联的基本构造和特点;2. 学会分析对联中的修辞手法和思想内涵;3.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4. 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审美水平。

三、课程内容1. 对联的基本知识解释对联的定义、起源、发展历程和基本特点。

2. 对联的构造和形式介绍对联的上下联、横批的构造和形式特点,以及如何区分上下联。

3. 对联的修辞手法讲解对联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寓意深刻等。

4. 对联的思想内涵介绍对联的思想内涵,包括表达美好愿望、传承文化精髓、弘扬民族精神等。

5. 经典对联赏析选取一些经典的对联,进行深入的赏析,帮助学生理解对联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四、课程实施1. 课堂讲解通过课堂讲解,让学生了解对联的基本知识和构造特点,以及对联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和思想内涵。

2. 互动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对联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3. 实践创作引导学生进行实践创作,尝试自己写对联,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审美水平。

4. 赏析评价选取学生的作品进行赏析和评价,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进步和不足之处。

五、课程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现;2. 作品质量:评价学生创作的对联作品的质量;3. 思想表达:评价学生对对联思想内涵的理解和表达;4. 进步情况: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和成长。

《传统文化常识之对联》教案

《传统文化常识之对联》教案

《传统文化常识之对联》教案教案:传统文化常识之对联一、教学目标:1.了解对联的定义和起源;2.掌握对联的概念和特点;3.学习传统对联的制作方法和技巧;4.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内容:1.对联的定义和起源;2.对联的概念和特点;3.传统对联的制作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一段描绘中国传统文化的视频,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

2.与学生进行互动,询问他们对对联的了解,并请学生就“对联”这个词进行思考与解释。

Step 2:对联的定义和起源1.教师给出对联的定义:“对联是指以两个相对称的句子组成的一种文学形式。

”2.教师讲解对联起源的历史背景和意义:对联起源于古代,最早起源于祭祀活动,后逐渐形成了一种文化传统。

对联作为一种言简意赅、形式优美的表达方式,广泛应用于民间和官方场合,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Step 3:对联的概念和特点1.教师给出对联的概念:“对联是由两个对仗的句子组成,这两个句子既可以是对仗的,也可以是相对称的。

”2.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传统对联的特点,如字数相等、意思对仗、形式对称等。

Step 4:传统对联的制作方法和技巧1.教师讲解传统对联的制作方法和技巧,如句式对仗、字数平衡、意境统一等。

2.教师给出一些经典的传统对联,让学生欣赏和感受其韵味,如“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红袖添香”、“青梅竹马”。

Step 5:制作对联活动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2-3人。

每组选取一个主题,或诗词、或寓意,并编写对仗句子制作对联。

2.学生在小组内互相审查、修改对联,确保其形式对称、内容对仗。

3.学生在班级内展示自己制作的对联,并进行欣赏和评价。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了对联的定义、起源、概念和特点,并学会了传统对联的制作方法和技巧。

通过制作对联的活动,激发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但是本节课更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实践操作环节相对较少,下一步可以增加相关练习和活动,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对联》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

《对联》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

《对联》教案(教师中心稿)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对联的起源、发展和基本特点,提高对对联的鉴赏能力。

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3.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丰富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对联的起源和发展2. 对联的基本特点3. 对联的分类4. 对联的创作方法和技巧5. 名联鉴赏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对联的基本特点和分类2. 对联的创作方法和技巧3. 名联的鉴赏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对联的起源、发展和基本特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名联,引导学生学会鉴赏对联。

3. 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共同探讨对联的创作方法和技巧。

4. 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编写对联,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材:《对联》及相关资料2. 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等3. 对联样品:展示不同类型、风格的对联4. 练习对联的材料:纸张、笔墨等章节一:对联的起源和发展【教学内容】1. 讲解对联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介绍对联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

【教学活动】1. 讲授对联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展示不期的对联样品,让学生直观感受对联的发展变化。

【课堂练习】1. 让学生课后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自己感兴趣的对联故事或名联。

章节二:对联的基本特点【教学内容】2. 分析对联结构,如上联、下联和横批。

【教学活动】1. 讲授对联的基本特点及其重要性。

2. 分析典型对联,让学生理解对联结构的特点。

【课堂练习】1. 让学生练习分辨对联的基本特点,分析给定的对联。

章节三:对联的分类【教学内容】1. 讲解对联的分类,如春联、寿联、挽联等。

2. 分析不同类型对联的特点和应用场合。

【教学活动】1. 讲授对联的分类及其特点。

2. 展示不同类型对联的实例,让学生了解其应用场合。

【课堂练习】1. 让学生课后编写一组对联,可以是不同类型的对联。

章节四:对联的创作方法和技巧【教学内容】1. 讲解对联的创作方法和技巧,如选词、对仗、意境等。

对联基本规则——六要素教案

对联基本规则——六要素教案

第二讲对联的基本规则第一课时字句对等与词性对品学习目标:了解《联律通则》及对联六要素,重点讲解字句对等与词性对品【学生自己看一下楹联相关内容】楹联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独立文体之一,具有群众性、实用性、鉴赏性、久盛不衰的特点。

为了促进中国楹联文化的发展,2007年6月1日,中国楹联协会颁布了《联律通则(试行)》,经过一年多的实践,学会在广泛吸纳各方面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对《联律通则》又作了认真的修改。

现经中国楹联学会第五届第十七次常务办公会议审议通过,决定从2008年10月1日起正式实施《联律通则》(修订稿)。

《联律通则》(修订稿),是对千余年来散见于各种典籍中有关联律的论述进行梳理、规范,凝聚着我国楹联人的聪明才智。

它的制定和实施,是近年来楹联学术理论研究的重要成果,是我国楹联文化发展进程中的一件大事,必将对楹联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带来生机。

《联律通则》的第一章就是基本规则,这是对联创作的基础与核心,现在我们来看一下,对联的基本规则有哪些呢?一、基本规则对联是一个对立统一、和谐完美、构成特定而完整意义的有机整体,对联上下联语之间必须做到字句对等、词性对品、结构对应、节律对拍、平仄对立、形对意联。

也就是说,同时具备以上六项基本要素的,才能称作真正意义上的楹联。

下面我们来具体讲解一下对联的“六要素”。

二、字句对等首先看“字句对等”,字句对等是指上下联句数相等,对应语句的字数也相等。

这一规则包括了字数和句数两个层面的含义,整体而言,一副对联上下联的字数要相等;在多分句的情况下,上下联各自包含的分句数要相等,每个相对应分句的字数也要相等。

一言:墨泉二言:花好月圆三言:书锦绣绘宏图四言:风梳碧柳雪印红梅。

五言:山因禅寺静;风为草斋凉。

六言:此是山阴道上;如来西子湖边。

(绍兴东湖联)七言:莫放春秋佳日过;最难风雨故人来。

(孙星衍)八言: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郭沫若题杜甫草堂联)九言:花雨能仁,祝嵩龄亿载;昙枝普茂,巩海甸三乘。

关于学习对联的教案

关于学习对联的教案

关于学习对联的教案教案:关于学习对联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对联的概念及特点;2. 掌握对联的基本结构和写作方法;3. 培养学生对对联的兴趣,提高创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对联的结构和写作方法;2. 对联的创作要点。

三、教学内容1. 对联的概念介绍对联是传统文化中的一种艺术形式,通过对仗、反衬、联架等手法,用简洁的文字表达出深刻的意境和寓意。

对联常见于春节、节庆等场合,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化表演形式。

2. 对联的特点(1)对仗:对联的前后句应在意义和音韵上相互呼应,形成合理的对仗关系。

(2)反衬:通过对比、对照的手法,突出文字的矛盾、互补或对立关系。

(3)联架:对对联的结构进行构建,使整体的形式美感更为突出。

3. 对联的结构和写作方法3.1 对联的结构对联通常由一组对仗工整的两句组成,分别称为“对联的上联”和“对联的下联”。

上联和下联之间通过对仗或者反衬的手法形成一组衔接紧密的对仗关系。

3.2 对联的写作方法(1)押韵:上下联的末字应形成韵脚,使对联音韵和谐。

(2)工整规范:对联应注意字数相等、字形格式整齐、字迹书写规范等要求。

(3)意象生动:对联的内容应立意明确,意境生动,能够吸引人们的眼球。

4. 对联的创作要点(1)主题鲜明:对联的创作应注重主题的选择,突出节日、场景或者特定主题的内容,使对联更具针对性和感染力。

(2)用典巧妙:巧妙运用成语、俗语、谚语等文化常识,增加对联的深度和内涵。

(3)词语协调:上下联的用词应协调一致,营造整体的语感和美感。

(4)创新思维: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尝试突破传统的对联形式,创作出独特的作品。

四、教学过程1. 对联的概念介绍(1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对联的概念和特点,让学生初步了解对联的形式和魅力。

2. 对联的结构和写作方法(30分钟)教师以示范为主,通过对联的实例分析,向学生讲解对联的结构和写作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对联的基本要素和技巧。

3. 对联创作活动(45分钟)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对联创作活动,每组根据所学内容进行对联创作。

对联讲义教案之第四讲对联的传统对格(第一课时)

对联讲义教案之第四讲对联的传统对格(第一课时)
富·贫 • 金屋未富盈德义 • 瓦釜非贫入赋诗
嵌字联常见格式
• 5、 鹤膝格(所嵌字在上下联的第五位,因为本题富为仄 ,贫为平,如果上联嵌入富,下联嵌入贫,则出现三仄尾 和三平尾,这是对联大忌,故将富贫调换位置嵌入上下联 ,同样的道理,如果联题为平仄,那么在雁足格中也要调 换位置,因为上联尾字应为仄,下联尾字应为平。) 富·贫 • 煮豆同食贫有乐 • 烹珍各爨富无亲 • 6、凫胫格(所嵌字在上下联的第六位) 富·贫 • 孝子贤孙成富室 • 薄德寡义是贫家
第四讲对联的传统对格
第一课时叠语对和嵌字对
对格
• 所谓对格指的是对联的辞格,也就是对联的修辞技巧,是 指对联的创作过程中,在用字、遣词、造句等方面利用各 种语言技巧,以达到尽可能好的表达效果的一种语言活动 。包括它表述意义的准确性、谐趣性、通融性和感染力。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楹联的格式、体律逐渐完备,除了 对联本身的修辞技巧,其他问题尤其是诗词的修辞技巧也 被应用到对联的创作过程中,因此对联的修辞技巧很多。 本节内容重点介绍一些对联中独特的辞格,一般文体所通 用的辞格,如比喻对、数字对、夸张对、设问对、顶真对 、用典对、对比对、借代对、比拟对、排比对、双关对等 等在后边的对联分类中会有所提及,本节课不再赘述。
一、叠语对
• 第二种看法是:叠语,就是把同一个词语或短语 重叠起来使用的修辞方法。
• 如大连庄河仙人洞联:
• 仙乘黄鹤去,知否,知否; • 客伴春风来,乐哉,乐哉。
• 上联“知否,知否”和下联“乐哉,乐哉”均为叠语。
一、叠语对
• 第三种说法:叠语对也称为“叠字对”,是指将一 个字(而不是词语或短语)反复用于上联,又将另 一个字反复用于下联相对应的位置。重叠的字之间 没有阻隔。
嵌字联常见格式

对联讲义教案之第二讲对联的基本规则(第二课时)

对联讲义教案之第二讲对联的基本规则(第二课时)
• 词语结构指词语之间的关系,对联中常用的词语结构关 系包括:主谓短语、偏正短语、动宾短语、动补短语、 并列短语、介宾短语等。
• 主谓短语如:花开、叶落、蝶舞、鹰飞、日照、风吹、君来、墨 洒、酒浓等。
• 偏正短语如:红花、绿草、疾走、狂书、闲情、逸致、烈酒、征 帆、长河等。
• 动宾短语如:凭栏、举樽、观山、濯足、开卷、问情、抒怀、倾 杯、寻幽等。 Nhomakorabea、节律对拍
• 节律对拍,是指上下联句的语句节奏保持一致, 通俗的说就是上下联断句规律要一样。节律, 也称节奏、音步,即有规律的重复。语句节奏 的确定分为两种:
• 声律节奏:节奏点在语句用字的偶数位次,出 现单字占一个节奏,如五七言律句均为奇数句, 故每句的尾字为单字而占一个节奏。说白了就 是机械的二字一节来断句。
• 语意节奏:即按语句中语意的自然停顿处来确 定节奏点。说白了就是一个词不管有几个字, 都在词的后边断开。
声律节奏与语意节奏的异同
• 语意节奏与声律节奏有时一致,有时并不 一致。例如,“风云三尺剑”,按声律节 奏为“风云/三尺/剑”,按语意节奏为“风 云/三尺/剑”,二者是一致的。再如,“于 无声处听惊雷”,按声律节奏为“于无/声 处/听惊/雷”,而按语意节奏为“于/无声 处/听/惊雷”,二者是不一致的。按语意节 奏确定节奏点时,遇到不宜拆分的三字、 四字或更长的词语,其节奏点均在最后一 字,中间不再细分节奏点。
结构对应练习
• 桃羞雨后添佳韵 • 喜上梅梢唱颂歌 • 桃羞/喜上为 主谓结构 ;梅梢/雨后为 偏正结构 ;添佳韵/唱颂歌为 动宾结构 , 其中佳韵/颂歌为 偏正结构 。
结构对应练习
• 青天抒远志 • 绿径探幽情 • 青天/绿径为 偏正结构 ;抒远志/探幽情 为 动宾结构 ,其中远志/幽情为偏正结构 。

《对联》教案

《对联》教案

《对联》教案对联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对联的定义和类型,了解对联的构成要素及基本结构,能够正确书写对联。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对对联的欣赏和创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审美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增进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1. 对联的定义和构成要素。

2. 对联的常见形式和创作技巧。

三、教学难点1. 对联创作的技巧和方法。

2. 对联的审美评价标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介绍对联的概念和作用,激发学生对对联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对联的特点和用途。

2. 知识讲解(15分钟)(1)对联的定义:对联是汉字文化的瑰宝,是两句相呼应的诗句,具有对仗、押韵和平仄等特点。

(2)对联的构成要素:上下联、对仗、长度相等、押韵。

(3)对联的基本结构:平行对仗、交叉对仗。

3. 实例分析(15分钟)教师呈现几组对联的实例,让学生观察分析其构成要素和结构形式,引导学生发现对联的美感和创作技巧。

4. 创作实践(30分钟)(1)学生分组合作,自由创作对联。

教师提供一些主题,如新年祝福、友谊、家庭等,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作能力。

(2)学生展示自己的对联作品,同学们进行欣赏和评价。

5. 对联欣赏(15分钟)教师介绍一些经典的对联作品,如楹联、春联等,让学生欣赏并评论,培养学生对对联的审美能力。

6. 总结归纳(10分钟)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对联的构成要素和创作技巧,引导学生认识到对联的魅力和传承价值。

五、作业布置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主题,继续创作对联,并写出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六、板书设计对联:上下联、对仗、长度相等、押韵、平行对仗、交叉对仗。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堂对联教学,学生不仅获得了对联的基本知识和技巧,而且培养了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中,我注重通过实例分析和创作实践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让他们亲身体验对联的魅力。

同时,也通过对对联的欣赏和评价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2024版《对联》教案教学设计(通用)

2024版《对联》教案教学设计(通用)

《对联》教案教学设计(通用)目录•课程介绍与背景•对联的基本知识与技巧•常见对联类型及特点分析•创作实践与案例分析•学生作品展示及评价•课程总结与展望01课程介绍与背景对联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悬挂桃符的习俗,后来逐渐在文学作品中出现对偶句。

秦汉时期隋唐时期宋元明清时期随着诗歌的繁荣,对偶句的运用更加广泛,为对联的成熟奠定了基础。

对联逐渐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广泛应用于节庆、装饰、题赠等场合。

030201对联的起源和历史03书法艺术与文学艺术的结合对联不仅要求文字优美,还要求书写美观,是书法艺术与文学艺术的完美结合。

01对仗工整对联要求上下联字数相等、结构对称、语法匹配、意义相关,体现了古代汉语的对仗艺术。

02寓意深刻对联通过简洁的文字表达丰富的意境和情感,常常蕴含哲理和人生智慧。

对联的文化内涵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对联的起源、历史和文化内涵,掌握对联的基本知识和技巧。

知识与技能通过讲解、示范、练习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提高对联的欣赏和创作能力。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课程目标和意义02对联的基本知识与技巧对联的构成一般由上联、下联和横批三部分组成。

上下联字数相等,对仗工整,语义相关。

对联的分类按内容可分为节庆联、喜庆联、哀挽联、名胜联、行业联等;按字数可分为短联(十字以内)、中联(百字以内)和长联(百字以上)。

押韵对联的上下联尾字一般要求押韵,即声调相同或相近。

押韵可使对联读起来朗朗上口,增加音韵之美。

平仄对联的平仄安排一般遵循“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原则,即上下联的第二、四、六字平仄要相对。

平仄的运用可使对联声调起伏跌宕,更具韵律感。

对联的修辞和表现手法修辞对联常用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以生动形象地表现主题和情感。

表现手法对联的表现手法多样,如用典、双关、嵌字、拆字等,这些手法可使对联内涵丰富、意境深远。

对联讲义教案之第二讲对联的基本规则(第三课时)【带答案】

对联讲义教案之第二讲对联的基本规则(第三课时)【带答案】

第二讲对联的基本规则第三课时平仄对立和形对意联教学目标:掌握平仄对立和形对意联两个基本原则上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对联中字结构对应和节律对拍两个原则,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平仄对立和形对意联,首先看平仄对立:一、平仄对立平仄对立是指上下联语句节奏点平仄声调相反。

具体来讲,这一基本规则有三个层面上的含义。

(一)上联句脚为仄声,下联句脚为平声对于单句联就很好理解了,下面我们详细地谈一下多句联的分句句脚问题,多句联的各分句之句脚要平仄交替,一般情况下,其声调按顺序形成两平两仄的交替。

即上联分句句脚从后往前为“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相应下联分句句脚从后往前为“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如:“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上下联各分句句脚从后往前分别是“仄平平仄;平仄仄平”。

但,需要阐明的是,句脚按顺序形成两平两仄的交替,即所谓的“马蹄格”,不失为较佳的格式,但它绝不是唯一的,例如,朱氏规则也是主要的格式之一,其特征是上联各句之句脚,除尾句收于仄声外,其余都是平声。

所以,对三句及三句以下的多句联而言,朱氏规则(清末朱恂叔)与马蹄格是相通的、统一的。

再如,李氏规则(明代李开先),如三句联上下联句脚分别为仄平仄、平仄平;四句联上下联句脚分别为平仄平仄、仄平仄平等。

从总结楹联创作规律性的角度来讲,不管是马蹄格、朱氏规则、李氏规则或其它变格形式,坚持“每句句脚之平仄形成音步递换”的基本要求,是具有共识的。

(二)上下联间平仄对立虽说对联平仄讲究“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但如果“一三五也论”就更好了。

无论单句联还是多句联,都要做到上下联之间相应位置上的字平仄对立。

(三)一句之内平仄交替上节课我们提到了“节律对拍”,这里就涉及一个“节奏点”的问题,这里说的一句之内平仄交替,就是指每比节奏点上要平仄交替。

因为节奏点的字数不固定,一般为二字一节,但也有一字或三字一节的情况,所以我们不能笼统的理解为双数字平仄交替。

《对联》教案

《对联》教案

《对联》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对联的基本知识和特点。

2. 让学生学习创作对联的方法。

3.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让学生了解对联的基本知识和特点。

2. 难点:让学生学习创作对联的方法。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5 分钟)
- 通过讲述对联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引起学生的兴趣。

2. 讲解对联的基本知识和特点(10 分钟)
- 介绍对联的定义、组成部分(上联、下联、横批)和特点(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意境相承等)。

- 通过一些典型的对联例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对联的特点。

3. 学习创作对联的方法(15 分钟)
- 讲解创作对联的基本要求,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等。

- 提供一些对联创作的练习,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

4. 学生分组创作对联(15 分钟)
-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根据所学的知识,创作自己的对联。

- 教师巡视各小组,给予指导和帮助。

5. 小组展示与评价(10 分钟)
- 每个小组展示自己创作的对联,并解释其意义和创作思路。

- 其他小组进行评价,提出优点和改进的建议。

6. 课堂总结(5 分钟)
- 与学生一起总结对联的基本知识和特点,以及创作对联的方法。

五、教学总结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对对联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且掌握了创作对联的基本方法。

教师可以在课后布置一些相关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对联》教案

《对联》教案

《对联》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对联的基本形式和特点,掌握一些基本的对联创作技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示范、实践等方式,引导学生掌握对联的基本形式和创作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内容
1. 对联的基本形式和特点。

2. 对联的创作技巧和方法。

三、教学方法
1. 讲解法:教师讲解对联的基本形式和特点。

2. 示范法:教师示范对联的创作技巧和方法。

3. 实践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对联的创作实践。

四、教学步骤
1.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对联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对对联的兴趣。

2. 讲解新课:教师讲解对联的基本形式和特点。

3. 示范新课:教师示范对联的创作技巧和方法。

4. 实践新课: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对联的创作实践。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对联的形式和创作技巧。

五、教学评价
1. 过程评价:观察学生在实践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2. 结果评价:通过测试或作业,检查学生对对联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对联讲义教案之第二讲对联的基本规则(第三课时) 微课

对联讲义教案之第二讲对联的基本规则(第三课时) 微课
上下联各分句句脚从后往前分别是“仄平平仄;平仄仄平”。
特殊格式
➢ “马蹄格” 不失为较佳的格式,但它绝不是唯一的,例 如: 朱氏规则(清末朱恂叔)
➢ 特征:上联各句之句脚,除尾句收于仄声外,其余都是平 声。即“仄平平平平……” 李氏规则(明代李开先)
➢ 特征:上联各句之句脚,平仄交替,即“仄平仄平仄 平……”
➢ 从总结楹联创作规律性的角度来讲,不管是马蹄格、朱氏 规则、李氏规则或其它变格形式,坚持“每句句脚之平仄 形成音步递换”的基本要求,是具有共识的。
一、平仄对立
(二)上下联间平仄对立
总体规则: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也 就是“逢双必反”。虽说对联平仄讲究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但如果 “一三五也论”就更好了。无论单句联还 是多句联,都要做到上下联之间相应位置 上的字平仄对立。
一、平仄对立
• (四)古韵与新韵
• 古韵一般指《平水韵》,《平水韵》由其刊行者宋末平水人刘渊而得 名。几经编辑整理,到了清代,康熙年间编的《佩文韵府》把《平水 韵》并为106个韵部,这就是后来广为流传的《平水韵》。今人所说 的《平水韵》实际多指清朝的《佩文诗韵》。《平水韵》受闽南语的 发音规律影响非常大,分为“平、上、去、入”四声。
一、平仄对立
• (三)一句之内平仄交替
• 上节课我们提到了“节律对拍”,这里就涉及一个“节奏 点”的问题,这里说的一句之内平仄交替,就是指每联节 奏点上要平仄交替。因为节奏点的字数不固定,一般为二 字一节,但也有一字或三字一节的情况,所以我们不能笼 统的理解为双数字平仄交替。
• 当然,上述三点并非各自独立,而是要求我们在创作对联 的时候要同时满足这三点要求。
• 意联:在语意上,上下联所表达的内容,包括景 色、形象、思想、意境等,必须相关联,围绕着 同一主题展开,为表现同一主题服务。

对联 小学教案之学习和欣赏对联的构造和艺术

对联 小学教案之学习和欣赏对联的构造和艺术

对联小学教案之学习和欣赏对联的构造和艺术
对联小学教案:学习和欣赏对联的构造和艺术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对联的基本构造和规则。

2.欣赏对联的艺术魅力。

3.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内容:
1.对联的起源和历史。

2.对联的构造规则。

3.对联的艺术表现形式。

教学步骤:
一、导入:
通过故事导入,讲述一个关于春节贴对联的小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引出对联这一主题。

二、新课导入:
1.介绍对联的起源和历史,使学生了解对联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
分。

2.详细解释对联的构造规则,如平仄、押韵、词性对应等。

3.通过举例,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对联,如春联、婚联、挽联等,并分析
它们的特点。

三、互动环节:
1.分组讨论:让学生们分组讨论,尝试自己创作一些简单的对联,然后分享
给大家。

2.对联接龙:教师出一个上联,让学生们依次接下联,形成对联接龙的游
戏。

四、深入讲解:
1.分析经典对联案例,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蓑一笠一扁舟,一
丈丝纶一吊钩”等,让学生深入理解对联的艺术表现形式。

2.介绍一些著名的对联大师,如纪晓岚、郑板桥等,以及他们的经典作品。

五、小结:
回顾本节课学到的知识,总结对联的构造和艺术特点,强调对联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同时,鼓励学生多读、多写、多欣赏对联,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六、作业布置:
1.收集一些自己喜欢的对联,并写下自己的感悟。

2.尝试自己创作一对对联。

对联知识讲座教案

对联知识讲座教案

对联知识讲座教案
教案标题:对联知识讲座
教学目标:
1. 了解对联的定义和特点
2. 掌握对联的基本结构和写作技巧
3. 能够欣赏和创作简单的对联作品
教学重点:
1. 对联的概念和特点
2. 对联的基本结构和写作技巧
3. 对联的欣赏和创作
教学难点:
1. 对联的写作技巧
2. 对联的创作能力培养
教学准备:
1. PowerPoint课件
2. 对联范例
3. 黑板、粉笔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引入对联的概念,通过展示对联的图片或范例,引起学生对对联的兴趣。

二、讲解对联的定义和特点(10分钟)
1. 介绍对联的定义和历史渊源
2. 分析对联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三、讲解对联的基本结构和写作技巧(15分钟)
1. 分析对联的基本结构:上联、下联、横批
2. 讲解对联的写作技巧:对仗、对比、对景等
四、对联欣赏与创作(15分钟)
1. 展示经典对联范例,让学生欣赏并理解对联的魅力
2. 指导学生进行对联创作,可以给予一些主题或提示
五、总结与展示(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对联的重要性和魅力,并展示学生创作的对联作品。

六、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对联创作作业,鼓励学生在课后多多练习。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对对联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掌握了对联的基本结构和写作技巧,同时也培养了对联的欣赏和创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积极参与,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叶归舟剩泪流
4、以“楼、鹤”为题
倚岸楼高三五丈
辞林鹤乱百千声
5、以“月、老”为题
孤心只赏三更月
老酒难消一夜愁
(二)按要求创作对联
1、请以“鸟语花香”为题作双钩格
鸟落枝头听偈语
花开案际染书香
2、请以“春秋题”为题作鼎峙格
隐士常题松望远
春华不解菊迎秋
3、请以“烟雨”为题作诗钟七唱
烟·雨一唱
烟·雨二唱
富·贫
孝子贤孙成富室
薄德寡义是贫家
7、雁足格(所嵌字在上下联的第七位)
富·贫
但恃高德休恃富
唯羞不耻莫羞贫
以上七种格式又被统一称为诗钟“七唱”。
8、魁斗格(将所需要镶嵌的字,列在上联的第一字和下联的第七字)
酒·花
酒美茶浓皆好客;
人闲情逸共观花。
9、蝉联格(所嵌字为上联尾字和下联首字)
酒·花
窗下观书诗入酒
以四皓格为例:
风摇老树啼鸦舅;
雨过香街卖鼠姑。
嵌入“过街老鼠”,题字不得相连,鸦舅是一种鸟,鼠姑是牡丹的别称。
三、牛刀小试
(一)说出下列对联的对格
1、以“举、世、闻、名”为题
举梦成城营盛世
闻言励志树英名
2、以“南、北、高、丽”为题
北忆长安三月丽;
南登衡岳九秩高。
3、以“一、曲、流”为题
三支别曲余音在
花前赏月韵随琴
10、鼎峙格(此种格式中所镶嵌的人名或地名……必须是三个字的,把所嵌的排成三足鼎立之势,上联头尾各嵌一个字,下联中间嵌一个字,反之,上联中间嵌一个,下联头尾各一个字亦可)
梅香桃艳人皆羡;
好鸟名华世所珍。
该联选自网络,联中嵌“梅羡华”三字,是作者为梅羡华女士所撰书的对联。华,古通花。
11、双钩格(就是把要嵌的四字分嵌于两联首尾,可随意倒置。)
第四讲对联的传统对格
第一课时叠语对和嵌字对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对联的传统对格
2、重点学习叠语对和嵌字对
所谓对格指的是对联的辞格,也就是对联的修辞技巧,是指对联的创作过程中,在用字、遣词、造句等方面利用各种语言技巧,以达到尽可能好的表达效果的一种语言活动。包括它表述意义的准确性、谐趣性、通融性和感染力。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楹联的格式、体律逐渐完备,除了对联本身的修辞技巧,其他问题尤其是诗词的修辞技巧也被应用到对联的创作过程中,因此对联的修辞技巧很多。本节内容重点介绍一些对联中独特的辞格,一般文体所通用的辞格,如比喻对、数字对、夸张对、设问对、顶真对、用典对、对比对、借代对、比拟对、排比对、双关对等等在后边的对联分类中会有所提及,本节课不再赘述。
瓦釜非贫入赋诗
5、鹤膝格(所嵌字在上下联的第五位,因为本题富为仄,贫为平,如果上联嵌入富,下联嵌入贫,则出现三仄尾和三平尾,这是对联大忌,故将富贫调换位置嵌入上下联,同样的道理,如果联题为平仄,那么在雁足格中也要调换位置,因为上联尾字应为仄,下联尾字应为平。)
富·贫
煮豆同食贫有乐
烹珍各爨富无亲
6、凫胫格(所嵌字在上下联的第六位)
1、鹤格(所嵌字在上下联的第一位)
富·贫
富户深山檐映彩
贫家闹市灶生蛙(典:范丹)
2、燕颔格(所嵌字在上下联的第二位)
富·贫
爱富贪财蛾恋火
安贫乐道刃穿席(典:管宁)
3、鸢肩格(所嵌字在上下联的第三位)
富·贫
千金富墓恣蛇蚁
半牖贫庐备黍鸡(鸡黍之约)
4、蜂腰格(所嵌字在上下联的四位)
富·贫
金屋未富盈德义
一、叠语对
关于“叠语”,联家有不同的说法,现简要介绍。
1、第一种看法是:叠语“是指同样的词语,在句际间(包括单句联上下联,以及多句联分句之间)重复使用、两两对举的修辞法”。(叶子彤《〈联律通则〉解读》),由于对联的对仗中严格禁止同字相对,故上下联之间只存在如“之”、“其”、“而”等虚字的同位相对;叠语对应用较多的情况是在句内自对中。含重字自对的情况均为叠语对。
如杭州“西湖天下景”亭对联:
山山水水,处处明明秀秀;
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
这种类型的联,同样突出了内容、情感,且音节铿锵。
二、嵌字对
在学习嵌字对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诗钟”这一概念,诗钟是中国古代文人的一种限时吟诗文字游戏,大约出现在嘉庆、道光年间的福建八闽地区。诗钟限一炷香功夫吟成一联或多联,香尽鸣钟,所以叫做“诗钟”。诗钟吟成,再作为核心联句各补缀成一首律诗,游戏结束。诗钟多半限定内容(诗题)、文字和钟格,比如诗钟分咏,限“来、去”,即上联必须有“来”,对下联的“去”字。诗钟比一般对联要求格律更工整,内容更含蓄,甚至类似谜语才好。嵌字对是诗钟的重要形式之一,嵌字对也叫嵌字联,是以嵌字为主要特点的对联。所谓嵌字,是将选定的字通过与其它字词的搭配组合而专门嵌在联中合适的位置上,能发生意变,能给人一种新的艺术享受。嵌字格的种类很多,这里选择较为常见的几种形式一起探讨一下。
2、另一种看法是:叠语,就是把同一个词语或短语重叠起来使用的修辞方法。
如大连庄河仙人洞联:
仙乘黄鹤去,知否,知否;
客伴春风来,乐哉,乐哉。
上联“知否,知否”和下联“乐哉,乐哉”均为叠语。
3、还有一种联,称为“叠字对”,是指将一个字(而不是词语或短语)反复用于上联,又将另一个字反复用于下联相对应的位置。重叠的字之间没有阻隔。
江南雨雪(选自网络)
南山暮鼓催秋雨;
雪岭晨钟唤丽江。
又如:
江烟两岸花着雨;
雪幕千层雁渡南。
12、云泥格(拈平仄二字为题字,嵌于诗钟出句第二字及对句第六字,或出句第六字及对句第二字。又称鹭拳格,形如鹭鸶站立,两爪一立一蜷,借为格名。)
酒·花(源自网络)
饮酒愿人容我醉;
怡情与子赏花开。
13、碎锦格(碎锦格是诗钟中较古老的一格。“碎锦”,通常是指嵌四字以上而不规定位置的诗钟而言,将一个合成词或词组打散后,分嵌在上下联里,象散珠,象碎锦,故称碎锦格。碎锦格形式有很多,如四皓格、五杂俎、六逸格、七贤格、八龙格、九老格等,虽然嵌入的题字数量不同,但规则大同小异,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如喻长霖题浙江杭州岳飞庙墓联:
有汉一人,有宋一人,百世清风关岳并;
奇才绝代,奇冤绝代,千秋毅魄日星悬。
“有汉一人”,指三国蜀汉大将关羽。“有宋一人”,指抗金名将岳飞。“关岳”,一语双关,既指关隘、山岳,亦喻指关羽和岳飞。上联两个“有”字,下联两个“奇”字,称首叠;只叠一个字,称一叠。上联“一人”两字、下联“绝代”两字重复,称尾叠;叠了两个字,称二叠。以上是叶子彤先生《〈联律通则〉解读》中的观点。例子也是叶子彤先生所举之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