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灾害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事故发生的理论发展:
1、事故倾向理论:少数人是单位和社会中的事故频发倾向者,这些人的存在,就是事故发生的原因;如果把这些人从单位或社会上除掉,就可以减少事故的发生。
2、事故因果链理论:事故的发生过程是由事故的基本原因、间接原因、直接原因、事故本身以及事故的后果五个互为因果关系的因素组成的事件,只要一个因素发生作用,就会连续的导致最后的结果。
疏散顺序:
1、禁止无关人员进入即将疏散撤离的地区与场所。
2、居民与群众。
3、工作人员中的非关键人员(包括媒体人员);
4、应急关键人员之外的所有人员;
5、全部撤离。
返回顺序:
1、应急处置的参与人员。
2、现场评估人员与由应急人员陪伴的媒体人员。
3、公共设施的维修人员。
4、居民、财产的主人以及其他有关人员;
信息。
3、推荐新闻发言人,确定现场新闻信息管理人员与机构。
4、举行新闻发布会:不应该把有分歧的,或未经证实的见解自由的散布或者传播出去、信息的发布要与采取的相应措施结合起来、新闻信息的发布应当在应急管理领导机构的统一组织之下,有机关的发布、需要考虑公共安全危机现场的具体情况。
2、保护受害者的隐私。
3、鼓励应急参与人员的士气。
4、安排好重要人物对应急处置现场的视察与访问。
5、注意掌控不同阶段的报道重点:初始阶段:事件发生及现场情况的客观评价。中期阶段:医疗救护、人员疏散、损毁统计。后期阶段:恢复进程、公众评价、恢复困难、社会救济、社会支持。
重大灾害事故的恢复
3、是否会对环境造成破坏性的影响。
二、临时紧急疏散
(一)紧急情况下的心理反应:
1、逃避和战斗。
2、过度恐慌。
3、从众心理。
4、趋熟。
5、奔光。
6、回救。
(二)紧急疏散中群集行为的控制:
1、概念:群集行为是指人员的成群聚集。
2、表现:成拱现象、异向群集、异质群集。
(三)临时紧急疏散的组织指挥:
5、对直接受害人作出处理。
6、对危机事件引起的社会反映与社会心理影响进行调查、评估与控制。
7、保护重要设施、目标与贵重财产、物品的安全。
8、适时介入调查。
9、采取法律规定的其他措施:强制隔离、现场管制与交通管制、对重点目标和重要设施的保护。
公共安全危机的新闻信息管理
一、公共安全危机与新闻传播:
重大灾
害事故应急预防与准备
一、重大灾害事故应急预防与准备的依据:应急预案
(一)应急预案体系
(二)应急预案内容:
1、总则。
2、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
3、管理流程。
4、保障措施。
5、附则与附录
1、改进场所硬件设计,避免群集现象的出现。
2、制定科学的应急预案并进行演练。
3、组织训练能够在紧急情况下快速、科学反应的人员队
伍。
4、建立现场信息传播系统。
三、远距离疏散:
1、疏散人口的统计(包括危害范围扩大后疏散人口的统计)。
特征:
1、事故一般发生在人们所从事的各种生产活动的过程当中。
2、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是人为的因素引起的。
3、事故的后果必然造成一定程度的物质损毁、人员伤亡或不良的社会影响,严重时会影响到社会治安的稳定。
4、事故在发生的过程中一般要经历潜伏期、爆发期、衰败期三个阶段。
分类:
1、按事故对人的伤害程度进行分类:轻伤、重伤、死亡、特别重大事故。
2、疏散地点的选择。
3、疏散过程中运输方式的选择。
4、疏散的出入口与运输路线的确定。
5、被疏散人员和车辆的集结位置。
6、疏散过程中对人员的沿途护送问题。
7、被疏散人员的遗留财产处置问题。
8、疏散过程所需药物、食品饮用水的准备。
9、庇护场所的准备。
10、宠物的管理。
四、人员疏散与返回的优先顺序:
2、发生原因:源生灾害和次生、衍生灾害
3、表现:分为七大类:气象灾害、海洋灾害、洪水灾害、地质灾害、地震灾害、农作物生物灾害和森林生物灾害和森林火灾。
二、事故
概念:人们在从事各种生产活动的过程中,由于人的故意或过失行为,违反国家有关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规或规章制度而发生的人员伤亡、物质损毁,并在一定程度上危及到社会治安秩序的非正常事件。
3、加强对危险源的管理:对重大危险源的辨识、重大危险源的评价、对重大危险源的管理:技术、组织。应急计划。
4、积极与保险机构合作以转移风险。
5、开展应急演习:(1)、人员的训练:专职人员的训练、兼职人员和志愿人员的训练、对社会公众的训练。(2)、演习训练的方式:桌面演练、功能演练、全面演练。(3)、演习实施:制定应急演练方案、开展演习前培训、实施演习、总结。(4)应急演习注意事项。
5、平时的规划和预备措施,可能根本不能在危机事件的事件处置中发挥作用。可能变成政治游戏的一部分。
现场控制
一、目标:控制事态蔓延扩大、对被害人进行紧急救助、保护现场不被破坏、为恢复创造条件。
二、基本原则:
快速反应原则、
协调联动原则:指挥与协调、管辖之间的关系。
安全第一原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适度反应原则、
3、能量异常释放理论:在正常情况下,物质危险因素的能量要受到种种约束和控制,如果能量由于某种原因而失去了控制,没有按照人的意志意外的释放于环境,并对环境造成了危害,则发生事故。
4、两类危险源理论:可能发生能量意外释放的危险物质称为第一类危险源;导致危险物质或设施的能量约束和控制措施失效的因素,包括了物质方面的故障,人为的失误和环境等被称为第二类危险源;第二类危险源出现的频率越高,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就越大。
1、对社会的双重影响:消极、积极。
2、新闻信息管理的主要作用:舆论监督、警示教育、社会沟通、引导激励、信息传播。
3、新闻信息管理存在的问题:刻意隐瞒公共安全危机的真相、口径不一致,使公众对发布的信息与报道的情况产生质疑、媒体与公共安全危机管理者的冲突。
4、新闻信息管理问题对策:承认媒体的积极作用、完善危机处置机制,促进社会安定和谐、公开信息:危机信息监控、危机信息报告、危机信息分享、危机信息披露。加强与媒体的沟通。
6、进行风险评估:(1)、风险评估的理论模式:资产评估、威胁评估、脆弱性分析、风险等级划分。(2)、风险评估的基本方法:定性评估方法、定量评估方法。
四、重大灾害事故应急预防与准备中常见问题:
1、片面的认为应急资源是充足的。
2、仅仅关注本地问题、重大风险和具体事件。
3、预防的模糊性。
4、危机事件应急处置在操作性方面的计划倾向于考虑安全,试图涵盖所有可能的风险。
二、应急处置现场媒体管理的主要措施:
1、现场设立新闻联络点。
2、设立信息中心:协调公共信息、收集来自各个方面有关应急处置的信息、向决策管理机构提供准确的信息、向个人、家庭、企业和直接与间接的受公共安全危机影响的部门、单位以及向新闻发言人提供媒体所需要的各种有关反映与恢复的
秩序控制
一、人民警察参与重大灾害事故应急管理的必要性:
1、由重大灾害事故所产生的后果决定的。
2、有重大灾害事故的特征所决定的。
3、由其他法定的义务所决定的。
二、人民警察在重大灾害中的职责:秩序控制:
1、维护重大灾害事故现场以及相关场所的秩序。
2、组织保护现场。
3、组织疏散群众。
4、对新闻媒介进行管理。
三、死亡人员的法医学处理:初步检验尸体、对破碎尸体进行复原、进行尸体编码、遗物标号装袋、尸块编号盛装、填写遇难者识别表、尸体、尸块、遗物的运储。
四、其他受害人的救助。
现场疏散
一、人员安全疏散的前提:
1、是否可能对群众的生命和健康造成危害,特别是要考虑到是否存在潜在危险性;
2、危机的危害范围是否会扩大或者蔓延;
后送标准:后送途中没有生命危险者:手术后伤情为稳定着、应当实施的医疗处置已全部完成者、伤病情有变化已经处置者、骨折以固定、体温在38.5℃以下者。
暂缓后送:休克症状未纠正,病情不稳定者、颅脑伤疑有颅内高压,有发生脑疝可能者、精髓损伤有呼吸功能障碍者、胸、腹部术后病情不稳定者、骨折固定不确定或未经妥善处置者。
1、现场搜救注意事项。
2、现场搜救:先近后远:先救近处被压埋人员。先易后难:先救容易救出的人员。先轻后重:现就轻伤和强壮人员。医务优先:先营救被压埋医务人员。先多后少:先救压埋人员多的地方。
二、受伤人员现场救护:
1、确定伤害类型。
2、确定伤情,分类标志:检伤人员的分类,开始就只有优先的病人,依次为红色、黄色和绿色。黑色牌为死亡最不优先。
重大灾害事故概述
一、自然灾害
概念: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
特征:1、突发性 2、破坏性 3、不可控性
分类:1、自然灾害形成的过程:突发性和缓发性自然灾害
二、重大灾害事故应急处置保障系统
1、法律和政策保障。
2、组织与人员保障。
3、后勤保障:物质装备、资金、医疗卫生。
4、通讯保障。5、治安保障。
三、重大灾害事故应急预防措施
1、建立完善的应急管理体系:一案三制。
2、开展对社会公众的宣传教育:危机意识教育、危机知识教育、危机道德教育、危机心理承受能力教育、危及生存教育。
5、签发采访许可证的原因:避免现场从事新闻采访媒体的人员过多、现场的条件不允许过多的采访人员存在、避免对应急处置工作带来影响、需要权威媒体进入应急处置的核心区域。
6、开设公众咨询电话:主要内容与类型:亲属询问伤亡情况以及善后处置、媒体询问事故发生的原因、赔偿的方式以及影响、保险公司询问需要提供赔偿的名单、国际救援组织询问是否需要提供帮助。
三、对谣言与留言的控制:
1、谣言与流言的产生与传播:社会基础:政府公信力降低或缺失、信息资源缺乏、自我控制能力较低、安全感不足。谣言与流言传播的过程:制造者-倾听者-转移者-渲染者。
2、谣言与流言的控制:辟谣、惩处、信息源的控制。
四、新闻媒体与信息管理应注意的问题:
1、避免刺激受众的心理。
合法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
程序性原则、
资源共享原则。
三、基本方法:
1、设置警戒线:设置两层以上的警戒线。由内向外,由高密度向低密度布置警戒人员。
2、开展区域控制:遵循的原则:先重点区域,后一般区域;先危险区域,后安全按区域;先中心区域,后外围区域。方法:遮盖控制法、以物围圈控制法、定位控制法。
2、按事故的责任性质进行分类:破坏事故、责任事故与技术事故。
3、按事故对人的伤害形式和表现形式进行分类。
4、事故分类中要注意的问题:(1)、自然事故、破坏嫌疑事故、治安灾害事故。(2)、破坏事故、责任事故和技术事故的区别。(3)、技术事故与自然事故的区别。(4)、重大责任事故罪与玩忽职守罪的区别。(5)、罪与非罪、直接责任与间接责任的区分标准。
3、现场评估:评估重大灾害事故的性质、现场潜在危害的监测、现场情景与所需的应急资源、人员伤亡的情况评估、财产的经济损失的评估、可能造成的社会影响评估、周围环境与条件的评估
。
现场救援
一、现场搜救:
3、遵循一定的急救顺序:先救命后治伤、先治重伤后治轻伤、先抢后救、抢中有救、先救活人后搬尸体、先分类在后送。
4、转运和分流共有4级。转运顺序(1)、一级优先:首先判断通气如何,通畅呼吸道后若有呼吸。呼吸频率>30次/分钟;若呼吸频率<30次/分钟,则看末梢循环灌注情况,毛细血管灌注>2秒钟或无桡动脉搏动;则看伤员的意识状况,若不能完成简单的指令,均分类为紧急救护组,为一级优先。(2)、二级优先:若能服从简单的指令则分类为可延迟救护组,为二级优先。(3)、三级优先:所有能走到分类区的伤员分类为轻微伤,为三级优先。(4)、四级优先:首先判断通气如何,若无,则通畅呼吸道,仍无呼吸则分类为死亡组,为四级优先。
1、事故倾向理论:少数人是单位和社会中的事故频发倾向者,这些人的存在,就是事故发生的原因;如果把这些人从单位或社会上除掉,就可以减少事故的发生。
2、事故因果链理论:事故的发生过程是由事故的基本原因、间接原因、直接原因、事故本身以及事故的后果五个互为因果关系的因素组成的事件,只要一个因素发生作用,就会连续的导致最后的结果。
疏散顺序:
1、禁止无关人员进入即将疏散撤离的地区与场所。
2、居民与群众。
3、工作人员中的非关键人员(包括媒体人员);
4、应急关键人员之外的所有人员;
5、全部撤离。
返回顺序:
1、应急处置的参与人员。
2、现场评估人员与由应急人员陪伴的媒体人员。
3、公共设施的维修人员。
4、居民、财产的主人以及其他有关人员;
信息。
3、推荐新闻发言人,确定现场新闻信息管理人员与机构。
4、举行新闻发布会:不应该把有分歧的,或未经证实的见解自由的散布或者传播出去、信息的发布要与采取的相应措施结合起来、新闻信息的发布应当在应急管理领导机构的统一组织之下,有机关的发布、需要考虑公共安全危机现场的具体情况。
2、保护受害者的隐私。
3、鼓励应急参与人员的士气。
4、安排好重要人物对应急处置现场的视察与访问。
5、注意掌控不同阶段的报道重点:初始阶段:事件发生及现场情况的客观评价。中期阶段:医疗救护、人员疏散、损毁统计。后期阶段:恢复进程、公众评价、恢复困难、社会救济、社会支持。
重大灾害事故的恢复
3、是否会对环境造成破坏性的影响。
二、临时紧急疏散
(一)紧急情况下的心理反应:
1、逃避和战斗。
2、过度恐慌。
3、从众心理。
4、趋熟。
5、奔光。
6、回救。
(二)紧急疏散中群集行为的控制:
1、概念:群集行为是指人员的成群聚集。
2、表现:成拱现象、异向群集、异质群集。
(三)临时紧急疏散的组织指挥:
5、对直接受害人作出处理。
6、对危机事件引起的社会反映与社会心理影响进行调查、评估与控制。
7、保护重要设施、目标与贵重财产、物品的安全。
8、适时介入调查。
9、采取法律规定的其他措施:强制隔离、现场管制与交通管制、对重点目标和重要设施的保护。
公共安全危机的新闻信息管理
一、公共安全危机与新闻传播:
重大灾
害事故应急预防与准备
一、重大灾害事故应急预防与准备的依据:应急预案
(一)应急预案体系
(二)应急预案内容:
1、总则。
2、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
3、管理流程。
4、保障措施。
5、附则与附录
1、改进场所硬件设计,避免群集现象的出现。
2、制定科学的应急预案并进行演练。
3、组织训练能够在紧急情况下快速、科学反应的人员队
伍。
4、建立现场信息传播系统。
三、远距离疏散:
1、疏散人口的统计(包括危害范围扩大后疏散人口的统计)。
特征:
1、事故一般发生在人们所从事的各种生产活动的过程当中。
2、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是人为的因素引起的。
3、事故的后果必然造成一定程度的物质损毁、人员伤亡或不良的社会影响,严重时会影响到社会治安的稳定。
4、事故在发生的过程中一般要经历潜伏期、爆发期、衰败期三个阶段。
分类:
1、按事故对人的伤害程度进行分类:轻伤、重伤、死亡、特别重大事故。
2、疏散地点的选择。
3、疏散过程中运输方式的选择。
4、疏散的出入口与运输路线的确定。
5、被疏散人员和车辆的集结位置。
6、疏散过程中对人员的沿途护送问题。
7、被疏散人员的遗留财产处置问题。
8、疏散过程所需药物、食品饮用水的准备。
9、庇护场所的准备。
10、宠物的管理。
四、人员疏散与返回的优先顺序:
2、发生原因:源生灾害和次生、衍生灾害
3、表现:分为七大类:气象灾害、海洋灾害、洪水灾害、地质灾害、地震灾害、农作物生物灾害和森林生物灾害和森林火灾。
二、事故
概念:人们在从事各种生产活动的过程中,由于人的故意或过失行为,违反国家有关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规或规章制度而发生的人员伤亡、物质损毁,并在一定程度上危及到社会治安秩序的非正常事件。
3、加强对危险源的管理:对重大危险源的辨识、重大危险源的评价、对重大危险源的管理:技术、组织。应急计划。
4、积极与保险机构合作以转移风险。
5、开展应急演习:(1)、人员的训练:专职人员的训练、兼职人员和志愿人员的训练、对社会公众的训练。(2)、演习训练的方式:桌面演练、功能演练、全面演练。(3)、演习实施:制定应急演练方案、开展演习前培训、实施演习、总结。(4)应急演习注意事项。
5、平时的规划和预备措施,可能根本不能在危机事件的事件处置中发挥作用。可能变成政治游戏的一部分。
现场控制
一、目标:控制事态蔓延扩大、对被害人进行紧急救助、保护现场不被破坏、为恢复创造条件。
二、基本原则:
快速反应原则、
协调联动原则:指挥与协调、管辖之间的关系。
安全第一原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适度反应原则、
3、能量异常释放理论:在正常情况下,物质危险因素的能量要受到种种约束和控制,如果能量由于某种原因而失去了控制,没有按照人的意志意外的释放于环境,并对环境造成了危害,则发生事故。
4、两类危险源理论:可能发生能量意外释放的危险物质称为第一类危险源;导致危险物质或设施的能量约束和控制措施失效的因素,包括了物质方面的故障,人为的失误和环境等被称为第二类危险源;第二类危险源出现的频率越高,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就越大。
1、对社会的双重影响:消极、积极。
2、新闻信息管理的主要作用:舆论监督、警示教育、社会沟通、引导激励、信息传播。
3、新闻信息管理存在的问题:刻意隐瞒公共安全危机的真相、口径不一致,使公众对发布的信息与报道的情况产生质疑、媒体与公共安全危机管理者的冲突。
4、新闻信息管理问题对策:承认媒体的积极作用、完善危机处置机制,促进社会安定和谐、公开信息:危机信息监控、危机信息报告、危机信息分享、危机信息披露。加强与媒体的沟通。
6、进行风险评估:(1)、风险评估的理论模式:资产评估、威胁评估、脆弱性分析、风险等级划分。(2)、风险评估的基本方法:定性评估方法、定量评估方法。
四、重大灾害事故应急预防与准备中常见问题:
1、片面的认为应急资源是充足的。
2、仅仅关注本地问题、重大风险和具体事件。
3、预防的模糊性。
4、危机事件应急处置在操作性方面的计划倾向于考虑安全,试图涵盖所有可能的风险。
二、应急处置现场媒体管理的主要措施:
1、现场设立新闻联络点。
2、设立信息中心:协调公共信息、收集来自各个方面有关应急处置的信息、向决策管理机构提供准确的信息、向个人、家庭、企业和直接与间接的受公共安全危机影响的部门、单位以及向新闻发言人提供媒体所需要的各种有关反映与恢复的
秩序控制
一、人民警察参与重大灾害事故应急管理的必要性:
1、由重大灾害事故所产生的后果决定的。
2、有重大灾害事故的特征所决定的。
3、由其他法定的义务所决定的。
二、人民警察在重大灾害中的职责:秩序控制:
1、维护重大灾害事故现场以及相关场所的秩序。
2、组织保护现场。
3、组织疏散群众。
4、对新闻媒介进行管理。
三、死亡人员的法医学处理:初步检验尸体、对破碎尸体进行复原、进行尸体编码、遗物标号装袋、尸块编号盛装、填写遇难者识别表、尸体、尸块、遗物的运储。
四、其他受害人的救助。
现场疏散
一、人员安全疏散的前提:
1、是否可能对群众的生命和健康造成危害,特别是要考虑到是否存在潜在危险性;
2、危机的危害范围是否会扩大或者蔓延;
后送标准:后送途中没有生命危险者:手术后伤情为稳定着、应当实施的医疗处置已全部完成者、伤病情有变化已经处置者、骨折以固定、体温在38.5℃以下者。
暂缓后送:休克症状未纠正,病情不稳定者、颅脑伤疑有颅内高压,有发生脑疝可能者、精髓损伤有呼吸功能障碍者、胸、腹部术后病情不稳定者、骨折固定不确定或未经妥善处置者。
1、现场搜救注意事项。
2、现场搜救:先近后远:先救近处被压埋人员。先易后难:先救容易救出的人员。先轻后重:现就轻伤和强壮人员。医务优先:先营救被压埋医务人员。先多后少:先救压埋人员多的地方。
二、受伤人员现场救护:
1、确定伤害类型。
2、确定伤情,分类标志:检伤人员的分类,开始就只有优先的病人,依次为红色、黄色和绿色。黑色牌为死亡最不优先。
重大灾害事故概述
一、自然灾害
概念: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
特征:1、突发性 2、破坏性 3、不可控性
分类:1、自然灾害形成的过程:突发性和缓发性自然灾害
二、重大灾害事故应急处置保障系统
1、法律和政策保障。
2、组织与人员保障。
3、后勤保障:物质装备、资金、医疗卫生。
4、通讯保障。5、治安保障。
三、重大灾害事故应急预防措施
1、建立完善的应急管理体系:一案三制。
2、开展对社会公众的宣传教育:危机意识教育、危机知识教育、危机道德教育、危机心理承受能力教育、危及生存教育。
5、签发采访许可证的原因:避免现场从事新闻采访媒体的人员过多、现场的条件不允许过多的采访人员存在、避免对应急处置工作带来影响、需要权威媒体进入应急处置的核心区域。
6、开设公众咨询电话:主要内容与类型:亲属询问伤亡情况以及善后处置、媒体询问事故发生的原因、赔偿的方式以及影响、保险公司询问需要提供赔偿的名单、国际救援组织询问是否需要提供帮助。
三、对谣言与留言的控制:
1、谣言与流言的产生与传播:社会基础:政府公信力降低或缺失、信息资源缺乏、自我控制能力较低、安全感不足。谣言与流言传播的过程:制造者-倾听者-转移者-渲染者。
2、谣言与流言的控制:辟谣、惩处、信息源的控制。
四、新闻媒体与信息管理应注意的问题:
1、避免刺激受众的心理。
合法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
程序性原则、
资源共享原则。
三、基本方法:
1、设置警戒线:设置两层以上的警戒线。由内向外,由高密度向低密度布置警戒人员。
2、开展区域控制:遵循的原则:先重点区域,后一般区域;先危险区域,后安全按区域;先中心区域,后外围区域。方法:遮盖控制法、以物围圈控制法、定位控制法。
2、按事故的责任性质进行分类:破坏事故、责任事故与技术事故。
3、按事故对人的伤害形式和表现形式进行分类。
4、事故分类中要注意的问题:(1)、自然事故、破坏嫌疑事故、治安灾害事故。(2)、破坏事故、责任事故和技术事故的区别。(3)、技术事故与自然事故的区别。(4)、重大责任事故罪与玩忽职守罪的区别。(5)、罪与非罪、直接责任与间接责任的区分标准。
3、现场评估:评估重大灾害事故的性质、现场潜在危害的监测、现场情景与所需的应急资源、人员伤亡的情况评估、财产的经济损失的评估、可能造成的社会影响评估、周围环境与条件的评估
。
现场救援
一、现场搜救:
3、遵循一定的急救顺序:先救命后治伤、先治重伤后治轻伤、先抢后救、抢中有救、先救活人后搬尸体、先分类在后送。
4、转运和分流共有4级。转运顺序(1)、一级优先:首先判断通气如何,通畅呼吸道后若有呼吸。呼吸频率>30次/分钟;若呼吸频率<30次/分钟,则看末梢循环灌注情况,毛细血管灌注>2秒钟或无桡动脉搏动;则看伤员的意识状况,若不能完成简单的指令,均分类为紧急救护组,为一级优先。(2)、二级优先:若能服从简单的指令则分类为可延迟救护组,为二级优先。(3)、三级优先:所有能走到分类区的伤员分类为轻微伤,为三级优先。(4)、四级优先:首先判断通气如何,若无,则通畅呼吸道,仍无呼吸则分类为死亡组,为四级优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