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心理学复习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心理学复习
绪言
1.环境心理学:研究个体与其所处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主要研究环境和心理的相互关系,即用心理学的方法分析人类经验、活动与其社会——环境各方面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揭示各种环境条件下人的心理发生、发展的规律。
2.研究内容:交互作用的形式、交互作用的阶段
3.环境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起源与早期研究
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知觉理论
社会心理学:勒温及弟子(巴克、赖特,创立中西田野工作站)的心理生态学。
(二)诞生----20世纪70年代
“为人的行为而设计”研讨会
第一个环境心理学博士
《环境和行为》杂志创办
(三)发展:理论的缺陷;本土化研究;解决现实问题
(四)发展趋势:重视理论的整合;强调研究内容的独特性;坚持应用的方向
4.环境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实验方法(涉及到伦理问题)(变量:自变量,因变量)
准实验设计——时间序列设计
相关研究
自我报告法:问卷、自我反弹
观察法
研究场所:实验室研究,现场研究
第一章感觉、知觉与认知
1.感觉的特点:直接性、个别属性、片面性、即时性、主客观统一性、差异性
2.引起感觉的主客观因素:(一)刺激作用于相应的感受器
(二)感觉阈限:能引起感觉的持续一定时间的客观刺激量
(三)注意:对一定的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
有意注意(需要目的性,付出意志努力);
有意后注意(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一直努力的注意)
3.引起注意的因素:刺激物的对比强度;刺激物的状态;刺激物的新异性;注意的广度;个人特征
4.联觉: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
5.联觉与环境设计
㈠色彩的温度感㈡色彩的距离感㈢色彩的轻重感
㈣色彩的面积感㈤色彩的动静感㈥不同感觉的补偿
感觉是物体个别属性的反应是介于心理与生理之间的活动。
知觉是物体整体的反映,是以生理机制为基础的纯粹的心理活动。
感觉和知觉称为感知
知觉定势:个人的知识、经验、兴趣,别人的言语知道和环境的暗示,会促使知觉判断的心理活动处于一定的准备状态而具有某种倾向性,这种倾向性称为知觉定势。
6视觉研究的深化:1.中央凹:辨别事物精细形态,沿点划线式轨迹扫描。
点——注视;划——扫视
2.黄斑和周围视觉:黄斑随同中央凹扫描
周围视觉:近周围,远周围和边缘视觉
边缘视觉:视力差,运动感觉强
视觉错觉有似动现象,分为自动、闪动、诱动。
7.不同感觉相互影响:①相互削弱和破坏②相互加强或协同③补偿或替代
8.知觉的基本规律:整体性、相对性、连续性、选择性、理解性、恒常性(形状恒常、大小恒常、明度
恒常)
9.环境知觉:
概念:个体或群体直接和真实感知环境信息的过程。紧接刺激物发生,并与知识经验相联系。
直接即时在场是三个必要和充分条件
影响因素:年龄性别,语言文化,经验及其他
10.认知的概念:人脑反应客观事物的特性和联系,并揭露事物对人的意义和作用的心理过程。
11.环境认识:人对环境刺激的存储、加工、理解及重新组合,从而识别和理解环境的过程。
12.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
认知结构:1.图式:固有的知识经验
2.同化:新经验纳入到固有图式中
3.顺应:建立新图式的过程
4.平衡:同化与顺化的平衡,心理学上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平衡
第二章、环境知觉理论
格式塔心理学1912年德国。代表人物:惠太海默、考夫卡、苛勒
1.格式塔的组织原则:1.图形与背景:图地关系,易成图形的条件
2.群化原则:邻近、相似、连续、封闭原则
3.简化原则:良好完型,简洁原则
格式塔知觉理论—知觉的直觉作用
概论知觉理论(布伦斯维克)—真实环境中实验得出的结论,重视后天
2.生态知觉理论基本观点:(由吉布森提出)
(一)、环境提供:生态知觉理论认为,知觉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过程,人感知到的是环境中有意义的
刺激模式,并不是一个个分开的、孤立的刺激。对人而言,不需要从环境刺激引起的感觉经
过重建和解释的中介去建立意义,这种意义已经存在于环境刺激的模式中——环境知觉是环
境刺激生态特征的直接产物。
(二)、知觉反映的先天本能:吉布森认为,感知觉十机体在环境中进化适应的结果。凭本能的知觉就能发现与生存密切相关的“提供”。应该不需要学习,或者不需要花很多努力就能学会。
3.生态知觉与情感反应:愉悦、恐惧、艺术欣赏、信息控制
4.基本理论模型:个人在知觉中起主动作用,为了应付从环境到达我们感觉线索的不定性和不一致性,
个人必须建立起对环境加以判断的全部有关概率论点。这些概率论点,是从大量环境
场景的感觉线索取样中得到的。
5.布化斯维克概率知觉理论:(透镜模型)P40
将接受到的一组刺激,经过过滤、重组、聚焦为一个整体的知觉
感觉信息不可能正确反映真实世界,它在本质上是模糊的,人们所生活的环境很大程度上是无法预见的,即使那些看起来很必然的联系,实际上也是一个复杂的行为过程的获得结果,它包含着建立在生活经验基础上的一系列判断过程。个体必须利用这些可能有错误或歪曲的信息对环境的真实性质作出几率判断。
第三章、认知地图
1.认知地图:是格式塔派心理学家托尔曼创造的术语
2、最早研究者:美国城市规划师林奇《城市的意向》,介绍了波士顿、洛杉矶、泽西市市民的认知地图。其中有两种方法:画地图草图、言语描述
3.五大组成要素:路径、标志、节点、区域、边界
4.特点:(1)、多维信息的综合(2)、模糊性和片段性(3)、个人差异:当地居民和外来者、活动
区域、性别差异、年龄差异、人格化地图
如何形成认知地图:模拟观点、命题观点
5.功能:(1)、解决空间问题(2)、接受新环境信息的基础(3)、交往功能
6.特征:(1)、组织与结构(2)、同一性(3)、意义(功能意义、文化历史意义)
儿童心理发展的四个阶段:一感知运动阶段 0-2;二前运算阶段2-7;具体运算阶段7-12;形式运算阶段12-15
儿童认知成图能力四个连续发展阶段:
1)首先注意和记住空间标志物
2)识别和熟悉特定标志物之间的路径
3)将彼此临近的标志物和路径结合成子群
4)将各种环境要素综合组织为统一的整体环境
第四章、环境——行为关系的理论
1.各个理论:唤醒理论、环境负荷理论、适应水平理论、行为约束理论、行为场景理论
2.唤醒与绩效:耶尔克斯—多德森定律
绩效的最佳状态是中等的唤醒水平、任务绩效与唤醒之间是倒U形曲线关系。当唤醒高于或低于最佳水平点时,都不能获得理想的效率。对于复杂任务,较低的唤醒水平是操作的最佳状态;对于简单的任务,最佳唤醒水平偏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