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_张丽霞 (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维有“诗佛”的美誉,他信奉佛教,其山水诗被认为是禅诗中 的 极 品 。 苏 轼 在 《东 坡 题 跋·书 摩 诘 蓝 田 烟 雨 图 》中 说 :“味 摩 诘 之 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王维善于描写自然景物,并 将禅理融于一景一物之中, 情与景于诗中交融。 下面以其著名的 《鹿柴》、《终南别业》为例,加以分析。
禅宗标榜“不立文字”,所以往往采用诗歌、偈颂等形式来表达 “不可言说”的禅悟境界或启发学人自证自悟。 永嘉玄觉的《证道 歌》即是其中有名的作品。 《证道歌》以无为实相为宗,以“顿悟无 生”为最高境界,深刻地体现出了远离世俗特别是政治的特点。 《证 道歌》虽然义理深奥,但读起来却朗朗上口。 如“君不见,绝学无为 闲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 法身 觉了无一物, 本无自性天真佛, 五阴浮云空去来, 三毒水泡虚出 没。 ”
解 猪吃死人肉,人吃死猪肠。 猪不嫌人臭,人反道猪香。 猪死抛水内,人死掘土藏。 彼此莫相啖,莲花生沸汤。 从以上分析中可知佛教对中国诗歌的影响, 但佛教对中国文 学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六朝的志怪小说也是受佛教的影响发展起 来的,佛教中的故事也常被引入戏剧,同时佛教也丰富了中国的语 言词汇,许多日常用语、常用典故都来源于佛经,如世界、方便、因 缘等。 常用典故如大慈大悲、惟我独尊、立地成佛等。 参考文献: [1]项楚:《唐代的白话诗派》,江西社会科学,2004 年第 2 期。 [2] 项楚:《王梵志的一组佛教哲理诗》(校释与评论), 敦煌研 究,1988 年第 1 期。 [3]徐 小 跃 ,徐 如 雷 主 编 :《宗 教 研 究 》,南 京 大 学 出 版 社 ,2006 年第 1 版。 [4]詹 石 窗 ,盖 建 民 主 编 :《中 国 宗 教 通 论 》,高 等 教 育 出 版 社 , 2006 年第 1 版。
人去像还去 人去像还去,人来像以明。像有投镜意,人无合像情。 镜像俱磨 灭,何处看众生。 这是一首佛教哲理诗,阐发佛教“十喻”中“镜中像”之喻,以明 人生乃因缘假合,虚幻不实。 关于寒山,无从知道其姓名,其为何方人士,“寒山”只是因为 他隐居在天台山的寒山,所以自称“寒山”或“寒山子”。 从其诗作中 可知他是虔诚地皈依了佛教的, 他的很多诗作都体现了佛教的精 神,达到了禅悟的境界。 同时寒山的诗歌语言也非常简朴,用通俗 易懂的词语来表达深刻的含义。 如其中一首诗歌“有人辱骂我,分 明了了知。 虽然不应对,却是得便宜”。 这首诗所表达的内容,充满 了为人处世的机智,富有禅理。 寒山的另外一首诗《解》谈及到了轮 回颠倒,劝大家停止这种轮回的因由,让慈悲觉悟的心之莲花能够 生在滚沸的欲望与妄想的汤里。 全诗如下:
文学评论
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张丽霞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四川成都 610064 【中图分类号】B9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09)-03-0097-01
佛教是公元前 6 世纪至前 5 世纪,由释迦牟尼(古印度迦毗罗 卫国王子悉达多·乔达摩)创立的。 在两汉之际,随着中国与中亚各 国经济、文化的交流而传入中国,成为中国宗教和文化的一个重要 组成部分。 西汉哀帝元寿元年佛教正式传入中国,在两千多年的时 间里,随着佛教的发展,对中国的文学、艺术、哲学等方面产生了深 刻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为文 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文学史上存在着大量以佛教为题材的作品, 佛教的菩萨、佛祖、因果报应等也成为文学艺术创作经久不衰的内 容。 第二,开拓了文学的审美意境。 这主要表现在唐代所盛行的禅 诗中。 元好问在《赠嵩山隽侍者学诗》中曾说道:“诗为禅客添花锦, 禅是诗家切玉刀”, 说明了禅和诗两者可以很自然地结合到一起。 第三,促使一些新的文学体裁的产生,如变文。 所谓变文,就是变佛 教经文为通俗的说唱文,它是在南北朝以来咏经、歌赞和唱导等宣 传佛经的方式之基础上形成的一种说唱体文学作品。 比较著名的 作品有 《维摩诘经变文》、《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降魔变文》 等。
终南别业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王维的父亲早死,母亲笃信佛教,在其母亲的影响下,王维也Biblioteka Baidu吃斋奉佛,大约四十岁后,就开始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 “中岁颇好 道”讲的就是他中年以后厌尘俗喧嚣,信奉佛事。 这首诗平淡自然, 描写那种自得其乐的闲时情趣。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作者随 缘顺物,走到哪里算哪里,然后不知不觉,竟来到流水的尽头,看是 无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就地坐了下来,是心情悠闲到极点的表示, 表达出禅的心境。
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诗里描绘的是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的傍晚幽静景色。 第一句 “空 山 不 见 人 ”,先 正 面 描 写 空 山 的 杳 无 人 迹 ,表 现 山 的 空 寂 清 冷 , 看似虚空缥缈,实是真如圆融之境。 第二句“但闻人语响”,无中含 有,有“语”无人,人在“无”中,又在自然里,使境界顿出。 三四句“返 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描写深林返照,由声而色。 青苔生于阴暗 潮湿之处,它的生长是浓密的树木遮住日光的结果,而此刻却在夕 照中。 这里的青苔不是单纯的自然景物,而是“万物静观皆自得”的 一种禅心、禅趣。
王梵志和寒山是唐代著名诗僧, 也是唐代白话诗派的代表人 物,留下了大量充满佛理禅趣的诗篇。 白话诗派与佛教有着深刻的 联系,基本上是一个佛教诗派。 王梵志和寒山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两 个谜,对其生平事迹很难考证。 有关于王梵志的出生有这样的神话 传说,“黎阳城东十五里有王德祖者,当隋之时,家有林檎树,生瘿 大如斗。经三年,其瘿朽烂。 德祖见之,乃撤其皮,遂见一婴儿,抱胎 而出,因收养之”。 当然这只是神话传说,并不可信,但是也不可否 定其人的存在, 而且从这个神话中也可获知一些关于王梵志的信 息,如说 “当隋之时”,可知其出生于这个时候。 王梵志的诗歌基本 上为佛教诗歌,反映了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从总体社上表现了佛 教的倾向。 王梵志诗的特点为质朴、明快,完全是用口语写作,如 《人去像还去》一首:
97
佛教传入中国后,在不断中国化的同时,与中土文化互相融合 而形成了中国佛教文化, 中国佛教文学也成为中国文学的重要部 分之一。 佛教文学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禅诗,所谓禅诗是指表达禅 宗理趣、意境或所谓“禅悟”的诗歌作品。 禅诗的作者主要有两类, 一类是与禅师交往密切、深受禅宗影响的文人士大夫,他们以禅入 诗,为唐诗注入了新的意蕴,代表人物有盛唐时的著名诗人王维。 另一类是禅师本人借诗的形式来表达禅理,代表诗人有永嘉玄觉、 王梵志和寒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