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功能翻译理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德国功能翻译理论
功能翻译理论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诞生于德国。

它在继承传统翻译理论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又提出了若干具有很强可操作性和实践意义的理论。

如“目的论”“功能加忠诚”论等。

本文旨在对功能翻译理论的发展、主要核心理论和其对现代翻译实践产生的影响进行深入浅出的论述。

功能翻译理论目的论翻译行为理论
一、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创立与形成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出现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莱斯(katharina reiss)是功能翻译理论的奠基人。

该理论以莱斯(katharina reiss)的《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一书的出版为标志。

按照功能翻译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克里斯蒂安-诺德(christiane nord)的观点,德国的功能翻译理论经过了两代翻译理论家的发展。

第一代的主要代表人物分别为k.赖斯(katharina reiss)、h.j.弗米尔(hansj.vermeer)和j.h.曼塔利(justa holz manttari)。

赖斯在《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一书中,把功能的范畴引入了翻译批评,将文本按不同功能分类,使译者对交际功能的语言标记和功能翻译的组成单位感觉更敏锐,帮助译者为特定的翻译目的将对等标准明确为恰当的形式,即她所谓的“综合性翻译(integral communicative performance。

h.j.弗米尔(hansj.vermeer)在功能翻译理论的创立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他创立了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理论:翻译目的论(skopos theory)。

他认为,翻译策略必
须根据翻译要达到的目的决定,原文只起到提供信息的作用,因为翻译不仅仅是一个语言过程。

因此,必须探寻其他方法。

而j.h.
曼塔莉(justa holz manttari)则将功能翻译理论继续向前推进了一步,她借鉴交际理论与行为理论中的概念,提出“翻译行为”(translational action),区别了“翻译(transla-tion)”和“翻译行为(translational action)”两个概念。

把翻译看成目标驱动、结果导向的人们间的互动,关注翻译的过程,将翻译过程看作信息传送的过程。

第二代的发展以克里斯蒂安-诺德(christiane nord)为领军人物,还包括margretammann,paul kussmau,lhanshoning,kupsch-losre-i,t heidrun witte等。

二、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理论
1.赖斯的功能主义翻译批评理论(translation criticism)
赖斯的功能主义翻译批评理论(translation criticism)即文本类型理论。

在《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一书中,她把功能的范畴引入了翻译批评。

她认为,理想的目的语文本应该是译文的目的在概念内容、语言形式和交际功能上同源语文本是等同的。

即她所谓的“综合性翻译(integral communicative performance)”。

2.弗米尔的目的论(skopos theorie)
弗米尔是赖斯的学生,他于1978年发表的《普通翻译理论框架》(“framework fo ra general translation theory”)一书中首次提出了目的论。

在他的目的论理论框架下,译文所意旨的接受者—
—受众是决定翻译目的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因此,他强调,翻译时确定翻译的目的十分重要,他还指出,译者是根据他人的委任进行翻译。

作为委任的产物,译文最终要满足目的语读者的需求。

而原文文本在翻译中只负责“提供信息”。

很显然,原语文本在目的论中的地位比在对等论中的地位要低得多。

据此,弗米尔还提出了目的论下翻译该遵循的三个基本原则,即目的规则(skopos rule)、连贯规则( intratextual rule or coherence rule)和忠实规则( intertextule rule or fidelity rule),其中目的规则是第一位的,其他两个规则从属于目的规则,忠实规则从属于连贯规则
3.曼塔莉的翻译行为理论(theory of translation action)
作为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第三个重要代表人物的j.h.曼塔莉(justa holz manttari)将功能翻译理论继续向前推进了一步,提出了“翻译行为”(translation action)的概念。

并对“翻译(translation)”与“翻译行为(translational action)”进行了区分。

她认为,翻译过程是一个由多个参与者(行为发起者、译者、译文使用者、信息接受者等)加入的交际过程,每位参与者发挥不同的作用,强调对行为的参与者和环境条件的分析。

在她的理论模式中,翻译被视为一种“为实现某种特定目的而设计的复杂行为”。

诺德的功能加忠诚理论(function plus loyalty theory)。

在上一代理论的基础上,诺德作为功能翻译理论的第二代领军人物,于20世纪90年代初进一步拓展了功能翻译理论。

她在功能基础上
引入了一个新的概念——忠诚。

形成了“功能加忠诚理论”。

功能指的是使译文在译语环境中按预定的方式运作的因素;忠诚指的是译者、原文作者、译文接受者及翻译发起者之间的人际关系。

忠诚概念的引入充实了目的论的内容。

除此之外,她还区分了两种基本翻译类型—文献型翻译和工具型翻译,文献型翻译在文学翻译上作用较大而工具型翻译则成为应用文体翻译的一种理论支撑。

功能翻译理论的启示及意义。

功能翻译理论的创立与发展避免了长期以来的直译与意译之争、形式对等与动态对等之争。

它成为了帮译者摆脱原语文本束缚的一场重大革命,使译者摆脱了以文本为中心的对等论的束缚,并认为翻译是一项跨语言、跨文化的活动,强调译者的主观能动性,给以语言学派为主流的西方翻译理论界另辟了一条新的探索道路,有利于在翻译实践中译者能动性的发挥。

其代表人物的理论观点在翻译实践中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支
撑与借鉴。

尤其是在应用文体的翻译上,由于诺德对文献型翻译和工具型翻译的明确区分,更使该理论成为了应用文体翻译不可或缺的支撑性理论。

参考文献:
[1]杰里米·芒迪著.李德凤译.翻译学导论——理论与实践[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2]周红民.实用文本翻译三论[j].上海科技翻译,2002,(4):15-18.
[3]贾文波.功能翻译理论对应用翻译的启示[j].上海翻译,
2007,(2):13.
[4]仲伟合,仲玉.德国的功能派翻译理论[j].中国翻译,1999,(3):47-49.
[5]魏倩倩.实用翻译与功能翻译理论[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3):168.
本文系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
qsx2011b-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