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活运用语言 提升语言素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灵活运用语言提升语言素养

语文课程主要致力于儿童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生长,作为一线语文教师要为学生语言生长创设一切可能的条件。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想方设法帮助儿童品悟语言、积累语言,灵活运用语言,真正提升儿童语言素养。但“想方设法”并非“花样百出”,面对目前语文教学中出现的多种观点,如何在继承和发展中,孕育儿童语言素养,笔者想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强调以下“四有”。

一、强化有理解地读

语言的发展离不开语言环境和语言实践。任何语言字符进入儿童脑区,如果没有内化为它们所代表的情境以及意象,那么这些抽象的字符就不可能和儿童的言语生命结合,成为某种意义的象征。因而,语言实践平台的搭建非常重要,读中想,想中品,品中表达,读是最基本最有效的办法。读能开放儿童言语实践通道,有助于语言积淀,促进语言能力提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可见,有理解地读是儿童语言实践的重要平台。

(一)精心选择阅读方式

小学教材中精选的每一篇文章,有的片段简单明了,学生一读就懂,有的段落篇幅较长,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细心揣摩理解,有的意境深远,适合慢慢品读,才能达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美妙佳境。在教学中,教师应针对不同文章不同段落特点,选择有效的阅读

方式,帮助孩子有理解地读,进而达到课标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的要求。例如,笔者执教《乡下孩子》文中第三个场景“乡村风情”这一部分时,感觉这一段给我们展现的是一种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和谐交融之美,因而,选择“创设情境、以读代讲”的方式来处理,先用图片展现天高地阔、一望无垠的乡野风光,待学生入情入境后,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想象反复读。接着,结合笔者自己在乡下生活过的经历谈谈感受,启发学生在朗读中体会意境。然后,配乐范读、让学生和着音乐反复读,以情激情,以境生情,慢慢地,学生沉浸在乡下人家情景交融的和谐氛围之中了。特别是第六自然段,借助深夜虫鸣的音频,结合课文语句,笔者诱导学生读出纺织娘“织,织……织呀……”,学生把纺织娘轻柔的叫声模仿得惟妙惟肖,所有的理解都熔铸在入情入味的朗读中。

(二)精巧安排阅读感悟点

语言的生长离不开具体的语境。语文教材中一个词、一句话……它们所表达的不仅仅是表面的内容、情感和意义,也可能是在一定语境中传递的更深层的解说。著名教育家李吉林说:“儿童的思维是会飞的。”她不止一次地论及儿童的想象,认为儿童的想象就是“心灵神奇的彩翼”,是可以飞到任何地方的,他们用想象性的思维去支配自己憧憬的世界。正因如此,教师在解读或呈现文本时,创设可供联想的语境,让儿童充分展开想象,对教材进行创造性补充和超越性开发,可以让儿童明了语言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

《爱如茉莉》这篇课文,通过儿童的视角,用白描的手法,勾勒

了普通家庭中平实的生活场景,于细微之处表达了父母之爱真切而平淡。如何让10岁左右的孩子从平淡无奇的文字中读懂背后的含义,理解“这就是真爱”。教师在教学中带领孩子去找寻前后文的关联,找寻课文和生活的联系,激发儿童想象。如:平日里,我们每个人睡觉时是什么状态?学生联想生活场景,知道每个人睡觉时怎么舒服就怎么做。而文中的父亲在照顾生病的母亲时,却要在什么状态下睡觉呢?他要紧握着母亲的手睡觉,“紧握”需要用力,是不能安然入睡的。通过这些联想,在比对中学生知晓,“紧握”这个词看似平常,却是爱的付出。在感悟这个词语中,我们仿佛看到了文中的妈妈怕惊醒爸爸不敢动,爸爸又怕打扰妈妈不敢睡着……学生细细读着,慢慢想着,不断回味着,父母的爱真的看似平淡无奇,却细致入微、润物无声啊!

二、强化有价值地思

语文课堂上,如何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思考并真正领悟语言文字的魅力,是一线教师一直追求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总目标中明确要求:让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切入文本关键之处,与角色对话,让思维与阅读同在,从而在语言实践中更好地品悟语言文字运用规律,潜移默化地?W习语言运用。

(一)从解读课题中直奔文章主旨

每篇文章的课题往往是作者反复推敲后确定的,有可能对文本的主旨进行了高度的提炼,这可以成为我们有效切入文本探究的途径之

一。在学习一篇新课文之前,教者自己要提前思考分析,教学中才会有意识地带领学生尝试感受课题含义,站在制高点进入文本阅读。在教学《美丽的南沙群岛》时,教师让学生围绕题眼“美丽”一词,思考:如果让你来写南沙群岛,你会呈现哪些内容来体现美丽?学生们七嘴八舌议论着,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构想文章的内容。教师接着让学生们带着自己的认识走进文本,阅读文字,看看课文写了哪些内容,为什么会选这些内容写,哪些地方写得特别好?他们兴致盎然,从“美丽”入手,纷纷畅谈自己的阅读思考。教师对课题的提领而顿,能引领学生进行深度阅读,构建别有洞天的语文课堂。因而,阅读思考的切入点是很有必要的,它能促进阅读过程中有价值的思维。

(二)在重点词句研读中升华情感

英国的哲学家洛克说过:思考才能使我们阅读的东西真正成为我们自己的。在语文课堂上,怎样让学生学会思考?怎样让自己的思考有价值?教师应在课堂上始终注意让学生抓住重点句式,联系上下文整体思考。比如,《第一次抱母亲》这篇课文中,有三处写到了母亲体重很轻,但包含的意思却有着很大的差别。第一处“没想到母亲轻轻的”是作者第一次抱母亲,留下的深刻印象,就是母亲体重很轻;第二处“我没想到我妈这么轻”,这句话让人感受到作为儿子的我,不知道母亲如此之轻,一种愧疚和自责跃然纸上;第三处“母亲竟然这么轻”,瘦弱的母亲身负家庭重担长期操劳,而自己却熟视无睹,这让我非常难过。一个关于“轻”的三个句式,放在不同的场景中,不同的氛围下,道出了作者复杂的情感。教学中抓住这些关键语句,

让学生在前后对比和联系中,将外显的文字进一步深化在内在情感体验中,将表层的理解进一步升华,学生终于明白了母亲为了这个家,耗尽了自己毕生的心血,而作为儿子的我却一直没有感觉到,真的是太不应该了。对这三句话的研读,可以说接通了整个课文阅读的感情脉络。(三)在核心问题探究中感受意蕴美

中国的文字既有外形的美,这来自汉字本身的结构,又有意境中的美。教师注重积极引导,启发学生在具体语境中善于发现语言文字的内在美,就能让学生在阅读中享受文字,感悟真情。在《鸟语》一课教学中,教师关注整体语境的卷入,让学生徜徉语言间。《鸟语》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讲述了“我”与鸟儿交谈,倾听并揣摩鸟语的情景,于遐想中,透出对大自然的向往和心灵的美好,体现了“我”对鸟儿的喜爱之情,感受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这篇文章看似简单,但细细品味,有很多令人回味的地方。教学中教师紧扣四色学习单中“我为什么那么喜欢听鸟语?”这个核心问题,让学生静静地读一读课文的第4到9自然段,再在小组长的带领下按红―黄―蓝―绿的角色顺序进行交流。通过小组交流,每个孩子都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真的可以说是精彩纷呈。

生:我爱听鸟语,是因为我觉得和布谷鸟的对话很有意思,读起来朗朗上口。

生:因为,我跟鸟儿说话,无拘无束,而且我自己也仿佛变成了一只翩翩飞翔的鸟儿,感受到在大自然中生活的乐趣和快乐。

生:我听鸟儿说话都忘记时间了,陶醉其中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