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诗歌的张力

合集下载

何其芳诗歌《预言》中“张力”的运用

何其芳诗歌《预言》中“张力”的运用

何其芳诗歌《预言》中“张力”的运用作者:郑彦来源:《北方文学》2019年第12期摘要:歌颂爱情和青春,是何其芳30年代诗的一个重要的主题。

《预言》作于此时,这首诗带有“纯诗”之美,语言充满幻想与朦胧,婉转哀沉。

本文运用“张力理论”对《预言》进行分析,以从新的角度理解诗歌。

关键词:《预言》;张力;《偶然》《预言》是何其芳20世纪30年代出版的同名诗集《预言》中的一首诗,于何其芳19岁时所作,那时的他对于唯美主义文学倾向十分迷恋。

《预言》这首诗充斥着梦境与虚幻的内容,契合了当时“纯诗”的诗歌风尚,是何其芳的心理折射。

一现代诗学中的“张力”是英美新批评派的主张。

美国学者艾伦·退特在《论诗的张力》文中说:“我所说的诗的意义就是指它的张力,即我们在诗中所能发现的全部外展和内包的有机整体。

”[1]何其芳的《预言》这首诗就是张力理论的体现。

从全诗的措辞来看,是一个少年在写“暗恋者”来临—停留—离去的过程,在此期间,抒情主人公产生了种种矛盾心理。

将诗的情感从爱扩大到生命历程,体现的是面对人生中这些来了又去、看似无形飘渺的渴望,诗人情绪的变化过程。

在诗中有这么几对对立词:“来临——消失记得—遗忘渐进——暂停无语而来——无语而去生机盎然的春—死寂的森林。

”来临是“预言”,离去也是“预言”,来临时“是一个心跳的日子”,在歌声里、回声中,“我”期盼着,猜测它来自心中最温柔的南方。

“我”请求它停留,愿意用歌声、用一整个秋天的落叶换取,“我”愿意倾诉自己的一生,“我”告诉它前方是黑暗:没有生命力的森林、没有星星的夜。

若是它不听祈求执意要走,“我”可以做引路人,用自己的眼睛为它照亮夜的浓黑。

最后,它还是离开,跳动的心变为颤抖的身躯,树叶声被微风与黄昏代替,预言中它要来,却没说要离开。

最后一句追问“无语而去吗?”它是“我”心中的神,永远年轻却无语而去,“我”不解、疑惑、难以挣脱。

这几对矛盾鲜明地体现出抒情主人公内心的起伏过程,即“期待年轻神来临——表达感情——祈求停留——神无语而去”。

论穆旦的诗歌抒情张力

论穆旦的诗歌抒情张力

论穆旦的诗歌抒情张力
穆旦的诗歌是具有生长性的,这是他的诗歌能够被再次发现的基础。

穆旦的一生都与诗歌相伴,不论是其延续一生的诗歌创作,还是特殊时期成果丰富的诗歌译介作品,诗歌对穆旦来说已不仅仅是浪漫的抒情,幻想的凭借,他的生命已在诗作中得到了永生。

在寻找穆旦诗歌的生长力时,需要回到“新的抒情”的理论,这是穆旦在当时找到的诗歌创作方向,是他在诗歌道路上自觉探索的结果。

“新的抒情”的理论和创作方法贯穿了此后穆旦创作的始终,他以此为起点,同时在诗歌创作的内容和形式上践行“新的抒情”,对诗歌意义的探索从呼应民族和生活的需要返回自身,寻求终极精神信仰的循环互动,诗歌结构上则在诗歌戏剧化的道路上赢得了成功的实践。

本文将以探求穆旦诗歌的抒情张力为目的,以“新的抒情”理论贯穿全篇,深入他的诗作本身,对他在诗歌上的精神探索轨迹进行追究,将穆旦在“新的抒情”理论下为诗歌的抒情张力扩展所作的努力开展完整而统一的论述。

论诗歌《柯尔庄园的野天鹅》的情感张力

论诗歌《柯尔庄园的野天鹅》的情感张力

论诗歌《柯尔庄园的野天鹅》的情感张力作者:殷丽萍来源:《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33期摘要:诗歌内部充满着不易察觉的诸种“張力”结构,张力越丰厚,给人越丰富的观感和舞跃的思理。

文中以《柯尔庄园的野天鹅》为鉴赏对象,详尽展现了多层对比和诗歌意象中情感张力。

关键词:张力;对比;意象闻一多说:“诗这东西的长处就在于它有无限度的弹性,变得出无穷的花样,装得进无限的内容。

”诗给人带来的这一切“无限”与“无穷”的审美体验,源于诗歌的内在张力,诗歌张力越丰厚,给人越丰富的观感和舞跃的思理。

我们所说的诗歌的“张力”,是英美新批评学派提出的一个现代诗歌的重要概念,最早见于美国艾伦·退特的《诗的张力》:“诗歌的意义在于它的张力,即我们在诗中所能发现的一切外延和内涵的有机整体。

我们能获得的最深远的比喻意义并不会使字面表述的外延实效。

”这里的“外延”是诗歌语言的字面含义,“内涵”是诗歌语言的深远的比喻意义,张力就在于这两个意义层面之间,有机联系着两部分的内容。

如果两部分共存的内容充满矛盾又合情理,必能激发读者进行外延义到内涵义的审美探究,从而产生丰富的联想意义。

联想意义越丰富诗歌的内在张力越丰厚,蕴含越深刻。

富有张力的诗歌不是静止的,而是“寓动于静”,蕴味无穷。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沙扬娜拉”(徐志摩《沙扬娜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一幕,双方依依不舍互道珍重,这“忧愁”还是“蜜甜的”?矛盾吗?文本中,诗人面对“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的恋人,眼前浮现出相处时甜蜜的时光,历历在目,内心是“蜜甜的”,可眼前的告别,无奈与悲伤笼罩心头,难以割舍,不知何年何月能再逢君,倍感“忧愁”。

在矛盾的语言组合中,展现的是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一切又是那么合情合理。

诗歌的张力,丰富了读者品读诗歌的审美兴味。

所以说,写诗,张力是诗人自觉的审美追求;读诗,张力是读者自觉的审美追求。

“自觉”的哲学概念里,本身就是通过内外矛盾关系发展而来的,是内在自我发现和外在创新。

什么是诗歌的张力?

什么是诗歌的张力?

什么是诗歌的张力?1938年,美国批评家退特在《论诗的张力》一文中说:“我们公认的许多好诗——还有我们忽视的一些好诗——具有某种共同的特点,我们可以为这种单一性质造一个名字,以便更加透彻地理解这些诗。

这种性质为称之为‘张力’。

”他认为,诗歌的语言中有两个经常起作用的因素:外延(extension)和内涵(intension)。

外延是指词的“词典意义”,指词的本义或指称意义,内涵是指词的引申义或暗示意义,或附属于文词上的感情色彩。

退特提出的张力概念,是指语义学意义上的外延与内涵的有机协调,它强调的是诗歌语义结构的复杂多样性,他认为,诗既倚重内涵,也要倚重外延,也就是说既须有丰富的联想意义,又要有概念的明晰性。

他说:“诗的意义就在其张力,即我们在诗中所能发现的全部外延和内涵的有机整体。

”[1]诗歌由此获得辩证意义结构即张力结构。

实际上,张力论向来被认为是最成功地总结了新批评对辩证结构问题的见解,它是新批评对诗作为一个独立自足的有机体所具有的内在辩证结构的一种解释,旨在把批评的焦点引向诗的内部研究。

退特建议将外延和内涵两词削去前缀,创造一个词tension,即紧张关系。

由是,张力这一术语的含义不断被后来的批评家给以引申和发展,使它成为一种更为普遍的规律。

罗吉·福勒说:“一般而论,凡是存在着对立而又相互联系的力量、冲动或意义的地方,都存在着张力。

”[2]也就是说,在张力论看来,一切相互对峙而又相互作用的原则、意义、情感、修辞、语词,都可产生张力。

诗歌内部诸种能动的二元对立所产生的张力,使诗歌内部诸要素精确地落位于某种美学序列中,并由此形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宋人王籍《入若耶溪诗》中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句便是“张力诗学”的典范。

此句中,“蝉噪”/“林静”、“鸟鸣”/“山幽”分别是一个“动/静”二项式,“动”、“静”之间语义背离,形成两极,但两极间的相互作用却相反相成,营造出一个动中有静的新的意境。

“隐喻”和“张力”:新诗解读的独特视角——以徐志摩《再别康桥》教学解读为例

“隐喻”和“张力”:新诗解读的独特视角——以徐志摩《再别康桥》教学解读为例

“隐喻”和“张力”:新诗解读的独特视角——以徐志摩《再别康桥》教学解读为例杨阳【摘要】文章以现代诗名篇《再别康桥》为例,借助英美新批评理论,主张以隐喻和张力为突破口来深入解读文本,寻求解读现代诗的最佳教学策略.解读文本要特别注重本体和喻体之间内在的相似和文化层面的沟通,本体和喻体之间呈现相异性的比喻,也可以归入隐喻的范畴;诗歌既要有丰富的联想意义,又要有概念的明晰性,所谓张力,是一种力量,大于它的表面的含义,从而造成诗歌语境的扭曲,形成崭新的语境义.【期刊名称】《福建教育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17)009【总页数】3页(P17-19)【关键词】文本解读;隐喻张力;语境义【作者】杨阳【作者单位】厦门外国语学校,福建厦门36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32.0《再别康桥》是传统名篇,解读的文章汗牛充栋,背景材料更是数不胜数,但是,过多的资料,反而会干扰教学,让没有经验的教师无所适从。

有人花大量时间介绍徐志摩和林徽因的爱情故事,介绍时代背景和新诗发展史,这些做法看似充实有趣,其实只是在文本的表面滑翔。

在强调文本细读和教学有效性的今天,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面对新诗教学,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应该要从什么角度去解读现代诗?有没有一种理论的控制形成解读的规范呢?特级教师邹春盛老师认为隐喻和张力是中学现代诗教学的两个关键词。

[1]笔者研读英美新批评理论,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参考学术界成熟的观点,试图从隐喻和张力的角度切入,寻找到解读新诗的突破口,进而形成一种教学的规范。

下文即以《再别康桥》为例展开论述。

“隐喻”是英美新批评理论家解读文本的最常用的手法,和比喻修辞格相比,最大的不同就是:比喻更多强调的是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这个相似点是文字层面的,是显而易见的;隐喻则注重本体和喻体之间内在的相似,是文化层面的沟通,甚至,本体和喻体之间呈现相异性的比喻,也可以归入隐喻的范畴。

例如: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本体“金柳”和喻体“新娘”之间,很容易找到相似点。

诗歌语言的张力——以区缺的《对话》为例

诗歌语言的张力——以区缺的《对话》为例

确无误 的信 息 ; 再者 , 它们 和 诗 歌 相 比 , 不 需 要 表 现
诗歌特 质 的要素一 意象 与想 象等 诗歌模 糊美 学 中所 必 须 的元 素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模 糊 语 言具 有朦 胧 美 的美 学 特 征 , 是 语 言 张力
的标 志 之一 , 也是 艺 术 语 言 的 特征 之 一 。它 强调 不
的。但是 , 要 想使 诗歌 的蕴 含“ 寓 动 于静 ” , 这也 就必
然要 求诗 歌 的语 言是特 殊 的 , 即是模 糊 的 , 只有 模糊
的语 言才 能保 障赋 予诗 歌语 言相 当 的张力 和形 式下
丰 富的 内涵 。区珙 先生 的英 文诗《 对话 》 从 实践 层面 生动诠 释 着批评 家 难 以把握 的语 言张力 。 诗歌语 言 的特 殊性是 由诗 歌作 为 文学 的一 种特
歌, 有 时恰 恰 也 可 以 承 裁 或 通过 诠 释 承 载 更 加 丰 富 的 潜 在 意 象 ; 这 种 现 象 取 决 于诠 释 者 / 读者/ 译 者 如 何 根 据 自己 的 个 体 经 验 具 体 诠 释 或 翻 译 来 填 充诗 歌 的 意 象 虚位 。 关键 词 : 诗歌 ; 语言张力 ; 区 拱
的平 均张 力是不 均 衡 的 , 也 可 以说 , 在 多数 情 况 下 , 普通 文体 的语 言 , 比如小说 的语 言 , 在 大多数 情况 下 是不需 要 张力 的 , 它 更 需 要具 体 清 晰 的语 言表 达 准
歌, 总体 上 必须 是 有 机 的 , 整体 性 的 , 但 内部 却 允 许 并 且也应 该 充满 各 种 各 样 的矛 盾 和 张力 。充 满 “ 张 力” 的诗 歌 , 才能 蕴含 深刻 、 耐人 咀 嚼 、 回味无 穷 。因 为 只有这 样 的诗歌 才不 是 静 止 的 , 而是“ 寓动 于静 ”

论济慈诗歌的张力

论济慈诗歌的张力

论济慈诗歌的张力作者:邓丽君来源:《新西部·中旬刊》2014年第11期【摘要】本文用20世纪英美新批评的“张力”理论阐释了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约翰·济慈的诗歌。

济慈诗歌的外延美,表现在济慈的每一首诗歌里,都有对大自然的描绘,诗人所描绘的意向来自于自然和心智的结合。

济慈诗歌的内涵美,对美和爱情的追求是济慈诗歌内涵的核心,济慈擅长于运用梦幻般的想象来表达其诗歌的深刻内涵。

各种各样的外延在济慈的诗中与其内涵相互交融,浑然一体。

【关键词】张力;新批评;济慈在西方文论中,“张力”是新批评学派用来进行文本意义结构分析的一个概念,由20世纪早期的美国批评家艾伦·退特率先提出。

1937年,诗人艾伦·退特(Allen Tate)在《论诗的张力》中写道:“好诗是内涵和外延被推到极致后产生的意义的集合体。

”[1]这就是所谓的“张力(Tension)”。

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的诗歌恰好体现了这一张力,其诗歌中所塑造的各种意向充满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色彩,达到了“内涵”(intension)和“外延”(extension)的完美结合。

一、英美新批评中的“张力”内涵英美新批评学派的“张力”理论体系,源于埃兹拉·庞德(Ezra Pound),始于退特和沃伦(R. P. Warren),成于布鲁克斯(Cleanth Brooks)和维姆萨特(W. K. Wimsatt)。

从庞德认为“好诗都应是情感和形象的复合体,”到退特提出诗歌是“内涵和外延的统一”的张力本质,沃伦的“纯诗与非纯诗”,布鲁克斯的“悖论”和“反讽”,及唯姆萨特的“意图谬误”与“感受谬误”等等,无不体现了英美新批评学派对诗歌的内部意义及其外部形式的深刻认识,展示了其独特的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

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说,“新批评派的理论本质上都是…张力‟的理论,都充满了对立、冲突与调和的思想。

”[2]退特将“张力”定义为内涵和外延的有机结合,是在诗歌当中由词的字典意义与延伸意义所产生的相互牵制、相互依托的关系。

论济慈诗歌的张力

论济慈诗歌的张力

论济慈诗歌的张力本文用20世纪英美新批评的“张力”理论阐释了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约翰·济慈的诗歌。

济慈诗歌的外延美,表现在济慈的每一首诗歌里,都有对大自然的描绘,诗人所描绘的意向来自于自然和心智的结合。

济慈诗歌的内涵美,对美和爱情的追求是济慈诗歌内涵的核心,济慈擅长于运用梦幻般的想象来表达其诗歌的深刻内涵。

各种各样的外延在济慈的诗中与其内涵相互交融,浑然一体。

标签:张力;新批评;济慈在西方文论中,“张力”是新批評学派用来进行文本意义结构分析的一个概念,由20世纪早期的美国批评家艾伦·退特率先提出。

1937年,诗人艾伦·退特(Allen Tate)在《论诗的张力》中写道:“好诗是内涵和外延被推到极致后产生的意义的集合体。

”[1]这就是所谓的“张力(Tension)”。

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的诗歌恰好体现了这一张力,其诗歌中所塑造的各种意向充满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色彩,达到了“内涵”(intension)和“外延”(extension)的完美结合。

一、英美新批评中的“张力”内涵英美新批评学派的“张力”理论体系,源于埃兹拉·庞德(Ezra Pound),始于退特和沃伦(R. P. Warren),成于布鲁克斯(Cleanth Brooks)和维姆萨特(W. K. Wimsatt)。

从庞德认为“好诗都应是情感和形象的复合体,”到退特提出诗歌是“内涵和外延的统一”的张力本质,沃伦的“纯诗与非纯诗”,布鲁克斯的“悖论”和“反讽”,及唯姆萨特的“意图谬误”与“感受谬误”等等,无不体现了英美新批评学派对诗歌的内部意义及其外部形式的深刻认识,展示了其独特的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

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说,“新批评派的理论本质上都是‘张力’的理论,都充满了对立、冲突与调和的思想。

”[2]退特将“张力”定义为内涵和外延的有机结合,是在诗歌当中由词的字典意义与延伸意义所产生的相互牵制、相互依托的关系。

从波德莱尔诗歌语言的张力看其独特的生命状态

从波德莱尔诗歌语言的张力看其独特的生命状态

从波德莱尔诗歌语言的张力看其独特的生命状态作者:杨阳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0年第10期摘要:多少年来,法国诗人波德莱尔及其代表作《恶之花》被包裹在一片危险甚至邪恶的气氛之中。

本文旨在从波德莱尔诗歌语言的张力看其生命状态,透过诗人看似邪恶的诗歌触摸到一种名叫责任和道德的特别的救赎方式,体会诗人别样的忧郁美、以及独特的审美观念、手法对东西方传统审美价值及社会世俗观念构成的巨大挑战。

关键词:通感;恶中掘美;忧郁中图分类号:I106.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20-0050-01在《恶之花》这部诗集中,“忧郁”是最重要的主题,而忧郁情结最具代表性的意象表达便是死亡。

在《时钟》一诗中,诗人呼喊道:“时钟快响了,那时,神圣的‘偶然’,庄严的‘美德’,你的还是处女的妻子,甚至‘悔恨’(哦!最后的归宿!),都要劝你:死吧,老迈的懦夫!时间已经太晚!”在波德莱尔看来,时间常常意味着死亡的临近,而人生的旅程,他最后的目的地也就是死亡。

“忧郁的背后总是充满思辨和哲理,忧郁像恶魔一样纠缠着他不放。

”①忧郁是整部诗集所要表达的最强音。

一、“自然”与“精神”的契合——通感感性的诗人以柔美婉约的手法创作优美的诗篇,理性的诗人以刚劲豪放的手法创作崇高的诗篇,感性与理性兼具的诗人以刚柔相济的手法创作诗篇,那么像波德莱尔这样一个与忧郁一同具有独特生命状态的诗人又是以怎样的手法来创作诗篇的呢?忧郁是才气的真正的灵感,因为忧郁,他的神经敏感丰富,他似乎比旁人拥有更灵敏的嗅觉、触觉、听觉、视觉、味觉。

他能触碰到常人难以感受到的“自然”与“精神”之间的契合点,在波德莱尔看来,客观自然物不再毫无生机、没有思想,万物之间是能够彼此交流、相互感应的。

波德莱尔自己曾有个著名的说法:“只要人愿意,灵感总会来的,但它不一定在人愿意有灵感的时候就一定来到。

——从语言和写作中,就像玩魔术一样会获得引起联想的魔法。

论陶渊明诗歌中的语言文学张力

论陶渊明诗歌中的语言文学张力

论陶渊明诗歌中的语言文学张力作者:周凯悦来源:《北方文学》2017年第03期摘要:用“张力论”的观点去分析陶渊明的诗歌中的各种因素,仔细深究下去我们可以更加真切地体会到陶渊明诗歌特别的美。

按照瑞恰兹的话说就是各方面平衡的结果,是真正体现出“综感”,也即“张力”,即陶渊明的诗歌中各种因素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其中的差异、对立最终归于和谐、交融。

“张力论”为我们研究陶渊明的诗歌开启了一扇视野广阔、意义深远的窗户。

关键词:文学张力;陶诗;语言一、文学张力1937年,美国新批评理论家艾伦·退特在《论诗的张力》一文中首次提出“张力”这一概念。

他是对诗歌语言进行分析后,看到了诗歌语言的外延和内涵两个不同的方面形成相互冲突而又彼此依存的紧张关系,因此对两个逻辑术语“外延”(extension)和内涵(intension)加以改造后,独创了一个文学理论新术语,这就是“张力”(tension)。

他为了突出文学的特性,把文学与科学相区分,他试图建立一种旨在突出文学本质的理论--“文学张力论”。

退特在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在自己独特发现的基础上,以辩证的思想为前提,将文学作品中各个对立冲突的因素总结概括,用“张力”一词表示。

二、陶渊明诗歌语言的张力陶渊明的诗歌虽然节奏自然、简单,但赋予诗意。

例如陶诗《读》:“孟夏草木长,绕树树扶疏。

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这首诗中每个句子皆出现一个韵字,比如第一句和第二句的韵字是“疏、庐”,之后都是以简单的单一音节为尾。

这样的节奏读起来有些单一,并不能把诗歌串联起来,比较自由随意。

这多多少少表现出魏晋时期古朴作风,是古体诗的一大特色,而陶渊明是其集大成者。

但是这种音响效果有其好处,相似语音的压韵作用朗读起来使语音产生连续回复的感觉,韵字与韵字完全不同于近体诗的完美节奏,他们之间不至于构成紧张的完整关系。

这样的韵律特色使读者读起来并不那么晦涩,难懂,反而由于节奏的缓慢,使读者边读边想象,在脑海之中构想出活生生的图景,韵味无穷、美不胜收。

诗歌的语言张力【论诗歌语言的张力与格言意味】

诗歌的语言张力【论诗歌语言的张力与格言意味】

诗歌的语言张力【论诗歌语言的张力与格言意味】一关于诗歌语言的张力问题关于什么是诗歌语言的张力,阐述上并不统一。

著名诗歌理论家阿红先生说,张力“是指诗人在创造过程中,为实现主体对客体矛盾因素的观照,充分发挥联想、想象诸种心理机制的功能,调动种种艺术表现手段,致力于诗的整体架构或诗的整体构架与个体构件之间的联系,使其相互之间产生的网状抗力,对于主体心态造成一种欲泻而止欲言而隐欲吐而含的最佳审美效果。

”美国新批评派批评家阿伦・泰特说:“诗的张力,就是我们在诗中所能找到的一切外延力和内涵力的完整有机体”。

海外学者李英豪说,张力“就像一个太阳,内涵一切光热的源泉,而同时又向四面八方放射”。

笔者的理解是,张力就是诗歌语言的所指和能指两极之间的互补和融合。

除了诗人创作时的主观努力以外,诗的张力还需阅读者在阅读时全心投入。

投入越多,张力便越强;投入不够,获得的诗的感悟就弱。

但这并不是说诗的张力不是客观存在的,诗歌语言的张力确实是一种客观存在,形成张力并调动张力,同时也使阅读者感受到这种张力的权利,只能操纵在每一位诗人手里。

以台湾诗人洛夫的诗《子夜读信》为例,我们来具体看看诗歌语言的张力的呈现方式:“子夜的灯/是一条未穿衣裳的/小河//你的信像一尾鱼游来/读水的温暖/读你额上动人的鳞片/读江河如读一面镜/读镜中你的笑/如读泡沫”就字面的语义来看,每一位诗歌阅读者都是读得清楚的。

也就是说,在这首诗里,诗人是确切地给出了一种感受、一种观念的;对于这种感受和观念,多数的阅读者也能感悟、体验和重造。

这种确切的感受提供,就是诗歌语言的所指,就是诗的内涵力。

它们是具体的,实在的,可感可触的。

那么,这首诗的外延力究竟是什么?笔者认为这就是透过诗的表面的语义,我们所能体悟到的一切可能性,这种可能性暗含着丰富的戏剧色彩。

“子夜的灯/是一条未穿衣裳的/小河”,可以理解为只有到夜深人静之时,真实的一切才能赤裸着降临到我们的内心。

这时候,世界光洁如银光闪动的小河,最美好的回忆终于毫无掩饰地在眼前展现。

论诗歌的_空白_艺术及_张力_效应

论诗歌的_空白_艺术及_张力_效应
名作 欣赏
文艺论坛

论诗歌的“空白”艺术及“张力”效应
□黎德锐(玉林师范学院中文系, 广西 玉林 537000)
关键词: 空白艺术 张力效应 因果关系 摘 要: 诗歌的“空白”艺术是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有意造成的艺术形象某些方面的缺失或“虚空”,它在文本层次上 表现为结构空白、语义空白和句法空白。诗歌的张力存在于诗的字面意义和诗的内涵义的矛盾之中。诗歌的“空白”与“张 力”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前者多作为表现手段出现,后者则多作为表现的目的出现。空白艺术与张力效应构成一定的因果关 系。二者对于诗歌的创作及欣赏都有着重要意义。

诗歌的“空白”之说与中国书法和绘画中的“空 白”有相同之处,都是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有意造成 的艺术形象某些方面的缺失或“虚空”。清人范玑(引 泉)曾这样议论画之虚实“:画有虚实处,虚处明,实处 无不明也。人知无笔墨处为虚,不知实处亦不离虚,即 如笔著于纸有虚有实,笔始灵活。而况于境乎。更不知 无笔墨处是实,盖笔虽未到,其意已到也。瓯香所谓虚 处实则通体皆灵。至云烟遮处,谓之空白。”①而张式 说“:空白即画”“:云烟渲染为画中流行之气,故曰空 白,非空纸。空白即画。”②这是绘画的“空白”之说。中 国书法也强调“计白当黑”,包世臣在《安吴论书·述书 上》引邓石如的话说:“字画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透 风,常计白当黑,奇趣乃出。”而诗歌的“空白”,则更为 复杂些,因为它是由文字符号组成的以文本形式出
2.语义空白 语义空白产生于语词的多义共生性质。在长期 历史传统中生成的语言,大多数都负载有多重含义。 在一般语言看来,每一语词在单一环境中,只有一个 确定的含义。但诗歌语言总是在突破语文的规范,它 使语词在表达字面意义的同时有暗示其多重含义, 这就形成了语词含义的空白与未定性。英国新批评 骁将燕卜逊对词语的多义现象做了很精细的研究, 并在他著名的《含混七型》中提出七种诗歌语言的多 义特征: (1)某一语句或细节同时有几种有效的意义; (2)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可供选择的意义交织在一 起; (3)一个词语或语句同时意味着两种完全不同相 关的意义; (4)多种可供选择的意义共同显示出作者复杂的 思想状态; (5)作者在创作中出乎意料地发现某种思想,他 自己也不清楚; (6)诗意互相矛盾,读者必须对之做出解释; (7)诗意完全矛盾,作者亦不知所云; 他还举出托马斯·纳什的《夏天的遗嘱》中“光明 从天上落下”这一句,是最含混朦胧的,它留有大量 的空白,产生出多种理解的可能性: (1)太阳、月亮、还有星星(流星)这些发光的天 体从天上落下; (2)神话中的伊卡洛斯神,被太阳融化了翅膀上 的蜡,翅膀脱落,从天空落下来; (3)鹰隼的猎物被带上天宇,精疲力竭地堕落尘 土; (4)教堂等建筑物顶部闪闪发光的旋转装饰,正 轰然堕落。④ …… 由于人们在不同的语境中对“光明”和“天上”可

英美新批评的文学研究观念研究-文学研究论文-文学论文

英美新批评的文学研究观念研究-文学研究论文-文学论文

英美新批评的文学研究观念研究-文学研究论文-文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笔者通过阅读研究新批评的几部经典著作,结合印象批评、社会学批评的相关理论,对新批评产生的历史背景、生发的文学研究观念、倡导的文学批评方法进行梳理分析,在此基础上做出辩证客观的评价,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新批评文本;细读;印象主义;批评一、新批评产生的历史背景新批评于20世纪20年代发端于英国,30年代形成于美国。

新批评派元祖是英国美学家休姆,1909至1912年间的文学活动帮助形成了英美现代诗歌的第一个诗派———意象派,但其文学思想远远超过意象派的实践所能体现的程度,而直指新批评派休姆的代表性文章《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宣布了浪漫主义已结束。

其对浪漫主义的批判中,关于以为新古典主义时代需要以原罪说为基础,以秩序自律,给整个新批评定下了思想倾向的基调。

訛譹新批评的另一元祖,是美国诗人埃兹拉庞德,他对诗歌语言技巧的极端关注和自称取法自中国的象形文字论,造成英美现代文论中对语言研究的重视。

新批评的直接开拓者,是英美诗人、批评家艾略特和英国美学家瑞恰慈。

前者于1917年发表的文学论文集《圣林》,有几篇文章成为新批评一些重要思想的源头,其在文学理论上的巨大影响主要是由于他激发了新批评潮流。

后者的几本著作,如《文学批评原理》《科学与诗》《实用批评》《修辞哲学》对新批评派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

新批评派可以说正是早期艾略特与瑞恰慈结合的产物,前者提供了思想倾向和一部分重要论点,后者提供了基本的方法论。

自美国新诗运动后,兰色姆与他三个学生———阿伦退特、克林斯布鲁克斯与罗伯特潘沃伦的一系列著作———《诗歌:本体论笔记》《世界的肉体》《论诗的张力》《关于诗和思想的反动文集》《疯狂中的理智》,尤其是《怎样读诗》,实际上已形成了一个特点明显的文学理论系统,关于新批评派的主要观点基本上都已被提出,被称为南方批评派,是新批评派的前身。

诗歌的张力举例

诗歌的张力举例

诗歌的张力是指诗歌中语言、意象、情感等方面的内在力量,它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使诗歌具有更加丰富的意义和内涵。

以下是一些具有张力的诗歌举例:
1. 《青青河边草》——顶针诗
青青河边草,
河边看青草,
青草在河边,
河畔草青青。

这首诗采用了顶针的修辞手法,即下一句的开头与上一句的结尾相同,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效果,使得诗歌更加紧凑有力。

通过反复咏唱“青青河边草”,诗人传达出了自然之美的永恒与静谧。

2. 《问世间情为何物》——元好问
问世间情为何物,
直教人生死相许。

天南地北双飞客,
老翅几回寒暑。

这首诗通过简单的语言和深沉的情感,表达了对爱情的执着和追求。

通过询问“情为何物”,诗人表达了对爱情的无限感慨,同时也让读者感受到了一种难以言表的感动和共鸣。

3. 《秋思》——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这首诗通过平实的语言,描绘了一个游子思乡的场景。

通过描写家书即将寄出时的一丝犹豫和担忧,诗人成功地传达出了游子对家乡深深的思念和眷恋之情。

整首诗情感真挚而深沉,语言简练而有力。

论诗歌《等你在雨中》的语言张力

论诗歌《等你在雨中》的语言张力

文学评论·现当代文学论诗歌《等你,在雨中》的语言张力殷丽萍 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师范学院摘 要:余光中的诗歌艺术融入西方文化的灵性和中国古典文化的神韵,形成“具有古典背景”的现代诗歌特色,他的《等你,在雨中》就是一个成功的实践,诗歌语言选择了意义丰富有中国古典文化色彩的词、注重语词序列的巧妙组合、营造句与句之间空灵的意境,想象丰富,张力丰厚。

关键词:诗歌语言;张力;古典文化作者简介:殷丽萍(1973-),女,本科,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师范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5-048-02清代方东树说:“古人文法之妙,一言以蔽之,曰:语不接而意接。

”诗歌的语言就是这样,是跳舞的语言,甚至“它表面上是悖理、病句、用词不当、句子不完整,甚至有些出格。

但它深层却深藏着更特殊的含义和绵长的意蕴”。

[1]诗歌语言运用的变化性、创造性,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与再创造的空间,这种诗歌语言能“以最小的‘表面积’(容量)获得最大化了的诗意”[2],这就是诗歌语言的张力所在。

诗在诗外。

诗歌语言的张力越丰厚,越能包容众多的情感体验和哲理意蕴,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表达效果。

余光中是个“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蔡菁在《万般妙意,归于趣象》中说:“他的诗吸取了艾略特‘具有古典背景的现代’,借鉴了王尔德的幽默机智,达到了叶芝‘矛盾调和后的成熟’。

”[3]“古典”和“现代”本是一对矛盾,作为一个现代诗人,余光中能在艺术世界中融入西方文化的灵性和中国古典文化的神韵,形成“具有古典背景的”的现代诗歌特色,这就是矛盾的调和和统一。

至于他诗歌中的各种矛盾张力,不胜枚举。

《等你,在雨中》,他选择了意义丰富有中国古典文化色彩的词作意象、注重语词序列的巧妙组合、营造句与句之间空灵的意境,呈现出丰厚的张力结构。

一、运用意义丰富有中国古典文化色彩的词在文学作品中,词是显示文本意义的基本单位,“不仅词汇本身有意义,而且会引发在声音上、感觉上、或引申的意义上与其有关联的其他词汇的意义、甚至引发那些与意义相反或者排斥的词汇的意义。

诗歌语言的张力结构

诗歌语言的张力结构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第一层是语义层,我们读到的是诗中词语和句子提供给我们的字面信息,这是张力赖以产生的基础。
第二层是形象层,诗中以极富国粹色彩的语象:小桥、风景、楼、明月、窗子、梦对照映衬,构成一幅清丽幽雅、令人神往的丹青小品。
第三层是情感层,我们可以设想诗中的“你”是一位绝代佳人,桥上看风景的“你”作为“风景”的一部分却又成为楼上“看风景的人”如痴如醉的渴慕对象,他日思夜想,可望而不可及,他的渴慕只能在“梦”中实现。诗中溶溶的月色更映衬了抒情主人公因求之不得而暗结的忧怨和感伤。这是诗中抒情的内在。
其次,张力的构成要素是外延和内涵。外延和内涵原是形式逻辑中的两个概念,在形式逻辑中,外延是指适合某词的一切对象;内涵是指反映此词所包含对象属性的总和。但新批评派使用这两个术语时意义有所不同,退特把外延理解为文词的“词典意义”或指称意义,而把内涵理解为感情色彩或暗示意义,这样,在一句诗或一首诗中,外延和内涵就构成了两个平行的意义层面。这两个意义层面的存在激发了读者从外延义到内涵义深入探究诗歌语言潜在意味的审美兴趣,从而产生了丰富的联想意义,张力就存在于这两个平行的意义层面之间。这样,张力概念所包含的内容就不止于诗句中矛盾统一的两个方面,它甚至可以扩展为弥漫于整首诗结构中的审美兴味和艺术力量。
[2]《“新批评”文集》,赵毅衡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第117页
[3]恩斯特·卡西尔:《语言与神话》,三联书店,1988年,第139页
[4]《二十世纪文学评论》(上册),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第209页
[5]见叶维廉《中国诗学》,三联书店,1992年,第127页
现代诗分行建构的理据与功能(2006-07-01 08:56:57)

邓恩诗歌中张力实践与新批评张力理论关联性研究

邓恩诗歌中张力实践与新批评张力理论关联性研究

2014年第3期外语研究2014.№3总第145期F o r e i g n L a n g u a g e s Rese ar ch Ser ia l No145邓恩诗歌中张力实践与新批评张力理论关联性研究’赵烨李正栓(河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24)摘要:约翰·邓恩诗歌中“矛盾和谐”的张力思想深受新批评派的重视,其张力理论的提出和发展都与邓恩诗作的影响息息相关。

“矛盾和谐”的张力思维是邓恩诗歌的特质,他的作品逻辑反常却又情理交融,意象陌生化却又相互衬托,具体和抽象在文中巧妙融合,表面冲突的文字却蕴意深刻。

对张力理论的产生和发展的研究离不开对邓恩诗歌的剖析。

艾略特、退特、兰瑟姆、布鲁克斯等人在阐释和论证自己观点时都极力赞扬并引用邓恩的诗歌,通过对其作品的学习和借鉴建构张力理论。

同时,新批评张力理论的问世对邓恩诗歌研究起到了促进和发展的作用,众多学者运用该理论研究邓恩作品,二者相辅相成,彼此推动。

关键词:邓恩;张力;新批评;关联性中图分类号:11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7242(2014)03—0102—06玄学派创始人约翰·邓恩(John Donne)①为爱情和婚姻的殿堂。

但读者除感到新奇之外,(1572—1631)的诗作充满巧妙的构思和另类的比并无任何不解,“求爱不言情”而是“凭生硬的逻辑喻,主题复杂多样,往往融情感和推理于一体。

新推理来说服对方并让对方相信自己是爱她的”(李批评派把邓恩的作品奉为英语诗歌的典范,他们正栓2011:189),这样特异又反常的逻辑关系虽中的许多人在阐释和论证自己的文学批评理论时然初看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但细想之,又觉得合情都曾提及、引用或剖析了约翰·邓恩的诗歌,其张合理,显现出某种难以言喻的对立与和谐。

力理论的建构和发展就是建立在对邓恩诗歌的学再以《哀歌》第五首(“Elegie V”)为例,题目中习和借鉴之上的。

偶然诗中的张力结构

偶然诗中的张力结构

偶然诗中的张力结构【最新版】目录一、引言:介绍偶然诗的背景和特点二、偶然诗的张力结构:形式与内容的统一1.形式张力:音韵、节奏和修辞手法2.内容张力:主题、情感和思想深度三、偶然诗中的具体例子分析1.音韵和节奏的张力表现2.修辞手法的运用3.主题和情感的深度表达四、结论:偶然诗的张力结构对诗歌创作的启示正文一、引言偶然诗,作为一种独特的诗歌形式,起源于我国古代文人墨客的即兴创作。

它们通常以自然、生活和社会为题材,以即兴、随意和率真的方式表达诗人的感悟和情感。

偶然诗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我国诗歌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然而,在这些看似随意的诗篇背后,却隐藏着一种深刻的张力结构,这种结构既体现在诗歌的形式上,也体现在诗歌的内容上。

二、偶然诗的张力结构:形式与内容的统一1.形式张力:音韵、节奏和修辞手法偶然诗在形式上的张力结构首先体现在音韵、节奏和修辞手法上。

音韵的和谐与对比、节奏的流畅与变化以及修辞手法的丰富与独特,使得偶然诗在表达上更具有表现力。

这些元素相互交织,形成了偶然诗独特的韵律美和形式美。

2.内容张力:主题、情感和思想深度偶然诗的内容张力结构则体现在主题、情感和思想深度上。

偶然诗的主题多样,既有咏史抒怀,也有山水田园;既有爱情离别,也有哲理寓言。

这些主题相互交织,形成了偶然诗丰富的内容世界。

情感的真挚与热烈,思想的深邃与独到,使得偶然诗在内容上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三、偶然诗中的具体例子分析以下以一首偶然诗为例,分析其张力结构:柳絮随风春日斜,碧水临波鹭鸶家。

忽梦少年游戏处,携弓惊鸟还相夸。

这首诗以春天为背景,通过描绘柳絮、碧水、鹭鸶等自然景物,展现了春天的美好。

在形式上,音韵和谐、节奏流畅,使得诗歌具有韵律美。

在内容上,诗人通过对春天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少年时光的怀念和向往,使得诗歌具有情感和思想深度。

四、结论偶然诗的张力结构,既体现在形式上,也体现在内容上。

这种结构使得偶然诗在表达上更具有表现力和吸引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诗歌的张力
苗雨时
一首诗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结构。

结构就有一个张力问题。

诗歌中的张力,是借用物理学名词,其原意是;“液体表面相邻两个部分间,单位长度的相互牵引力”。

转借到诗歌创作,张力就成了表现诗意、结构诗歌的一项重要技巧。

美国新批评派的阿伦·泰特说:“诗的意义,全在于诗的张力;诗的张力就是我们在诗中所能找到的一切外延力和内涵力的完整的有机体。

”美国哲学家约翰·杜威也说:“如果没有内在的张力,诗就流于内在的铺陈,一泻无余,当没有所谓生长与完成。

”这些话,不仅阐明了所谓张力,是指诗歌的内敛与外射在冲突对抗中达到的平衡态,这种矛盾的统一,成为诗意的综合与浑结,发散与升腾,也强调了张力对诗歌的生成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现代诗不能没有张力,没有张力成不了好诗。

张力在诗歌中的表现多种多样:语言、表现、架构,内在的、外在的,等等。

这里,只就表现技巧层面,结合诗性意义的传达,探讨一下诗歌的张力。

张力,是矛盾的表现,凡有矛盾的地方,就有张力存在。

现试举几种张力形态:
反常关系构成张力。

在现实世界中,“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与事物,事物与事物之间,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这些都属于常规逻辑范畴。

诗歌为了表达某种感情的需要,打破这种现世常规,利用反常逻辑,创造一个假定性的艺术世界,从而形成诗歌的张力。

例如,《菩萨蛮》:
枕前发尽千般怨,
要休且待青山烂。

水面上秤锤浮,
直待黄河彻底枯。

白日参辰观,
北斗回南面。

休即未能休,
且待三更见日头。

青山烂,秤锤浮,白日现参辰,北斗回南面,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而夜半见日更属无稽。

但这些不可能在诗中就成为可能,这种可能是反常的假定的可能。

意思是:只是到了那个时候,你才能把我休弃。

这就构成了诗歌的张力:从艺术上的假定变为对生活的肯定,而此种转换的审美动力源是这个妇女强烈的带悲剧色彩的忠贞不渝的感情。

异质意象构成张力。

诗歌由一系列意象组合而成,意象的性质不同,它们的关系也各种各样:或相对,或矛盾,或映衬……凡是异质性意象组合在一起,它们之间排斥、否定、对抗,以及替代、转化,形成既对峙又依存的紧张状态,这就构成诗歌的张力。

例如,张健的《鹰》:
站着,增加了山的高度
飞着,谷才有了内容
这是鹰的形象两个侧面:站着,飞着;一静一动,两者相对,彼此生发,不仅塑造了鹰的雄健的完整形象,而且赋予了它坚毅博大的灵魂和精神。

这比单方面的描写,内蕴要丰富、深厚得多。

这就是张力效应。

又如,杜甫的《春夜喜雨》
野径云俱黑,
江船火独明。

明与暗构成矛盾,矛盾的双方互相对照,互相映衬,在一片浓云之外,江火明灭可见。

这不仅造成了深远的意境,而且迷朦有味。

再如,《诗经·采薇》:
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
雨雪霏霏。

诗中的环境与人是陪衬关系,人去的时候,是春风杨柳,回来的时候,却是雨雪满天。

这种“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就构成了一种张力,其效果是“一倍曾其哀乐”。

具象与抽象构成张力。

关于新诗写作,胡适曾说:“须要用具体的做法”。

诗当然要有具象,甚至以具象为主,因为隐蔽的感情要用具象才能表现。

但也不能一味的具象,具象在某种情况下要上升为理念,做到情理交融。

特别是现代诗,由于大量智性的介入,更要求诗中具象与抽象有机结合。

这种结合也造成诗歌的张力。

例如,魏氓的《纪念碑》:
在心的位置
一株以热血浇灌的植物
生长中国的骄傲
这首诗以植物象征着纪念碑。

“植物”是具象,“中国的骄傲”是抽象。

具象之所以能够联系到抽象,是因为“在心中的位置”和“以热血浇灌”。

正由于具象与抽象的这种对峙中的和谐,使纪念碑意蕴庄严而深切。

又如,李白的《拟古》:
长绳难系日,
自古共悲辛。

诗人设想用长绳系住太阳的办法留住时光,但这是办不到的事。

时光难留,这是自古以来人类的悲哀。

“长绳系日”是具象,“悲辛”是抽象。

两者联系在一起,就透射出了一种悲慨的智性之光。

类矛盾构成张力。

类矛盾,是表面好象是矛盾,然而导向统一的真理。

外在的矛盾使人惊奇、不解,但当我们深入下去,弄清它的条件和情况之后,就会恍然大悟:原来如此。

这种情况,正是诗的张力。

例如,罗·拉法雷斯的《出征,赠鲁卡斯特》:
亲爱的,你不要说我残忍,
撇开你纯洁的胸膛,
宁静的心窝,贞节的庵院,
拿起武器上战场。

是的,我现在追求着新欢,
那是战场的敌人,
我守护一把剑、一匹马、一个盾
用更加无邪的纯贞。

然而今天我虽然变了心,
会使你对我更崇拜,
亲爱的,我要是不更爱荣誉,
怎能说对你是真爱!
这首诗张力的形成,来自类矛盾。

本来是很爱的人,突然说要抛下她去追求新欢,这显然是一种矛盾,但这是假象,诗歌进一步发展,最后就点明题旨:“亲爱的,我要是不更爱荣誉,怎能说对你是真爱!”这不仅增加了诗的曲折,也使感情深刻化:从爱到不爱(类矛盾),再到真正的爱(导向实质)。

好的诗都存在张力。

诗的张力,一方面使诗人确切给出一种意念,或者经验;一方面使读者能够有所感受、领悟,或者重建诗中世界。

诗人不断增强诗的张力,不仅使其富有更多的弹性,更臻于严密,又使诗不至于松散、虚浮和陷于混乱。

应该知道,张力不是一成不变的规律,而是一种技巧的活用和创新。

它是诗人运用各种媒介创造和显现诗的情境或智境,以达到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完整与统一,从而使诗歌具有一种生长性,即诗性意义,不因受时空限制而终止,而是不断地在读者心目中增殖。

凡是亘古常青的诗,它的生长性不会因时光流逝而变弱。

我们今天读中外古代的优秀诗篇,仍可能产生新的感性,就是因为它们具有很强的张力。

一个真正的诗人,他的诗永远是“现代”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