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翻译中的形与神(一)

合集下载

浅谈The Road Not Taken及其两译本对比分析

浅谈The Road Not Taken及其两译本对比分析

2142018年31期总第419期ENGLISH ON CAMPUS浅谈The Road Not Taken 及其两译本对比分析文/马思琪【摘要】基于个人诗歌翻译实践,本文作者提出以“形”“神”两方面作为赏析与评价诗歌的标准。

本文拟基于该标准对比分析顾子欣和江枫The Road Not Taken译本,以期使读者对弗罗斯特的这首著名诗篇产生更加真实清晰的印象、并得到更加深刻的感悟,也希望为今后对诗歌英汉翻译标准的讨论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诗歌翻译;“形”;“神”;The Road Not Taken【作者简介】马思琪(1995- ),女,回族,宁夏银川人,宁夏大学,研究生在读,MTI口译。

一、诗歌的“形”与“神”形,即诗歌的宏观结构、修辞隐喻到微观的韵律、词汇等文本特点。

而神,我们不妨将其理解为诗歌中的主要意象,意象的直接意义以及其引申或者象征意义。

二、The Road Not Taken罗伯特•弗罗斯特(Robert Lee Frost),20世纪最受欢迎的美国诗人之一。

The Road Not Taken是弗罗斯特的一首著名作品,在中国广为流传。

该诗通俗平实的语言中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深受读者喜爱。

该诗译本很多,本文以作者本人颇为偏爱的两篇,即江枫和顾子欣译本为例进行对比分析。

三、原诗和译本的“形”“神”分析作者先从分析原诗的“形”“神”入手,以此作为参照分别分析两译本,以期能够相对清晰地诠释出原诗和译诗在“形”“神”视角下各自的特点。

1.原诗的“形”“神”分析。

The Road Not TakenTwo roads diverged in a yellow wood /And sorry I couldnot travel both /And be one traveler, long I stood /And looked down one as far as I could /To where it bent in the undergrowth;Then took the other, as just as fair /And having perhapsthe better claim /Because it was grassy and wanted wear /Though as for that the passing there /Had worn them really about the same,And both that morning equally lay /In leaves no stephad trodden black / Oh, I kept the first for another day /Yet knowing how way leads on to way /I doubted if I should ever come back.I shall be telling this with a sigh /Somewhere ages and ages hence /Two roads diverged in a wood, and I — /I took the one less traveled by /And that has made all the difference(Robert Frost, 1916)The Road Not Taken这首诗的“形”态十分显著。

“形“之不存,“神“将焉附

“形“之不存,“神“将焉附

2009.05‘‘形”之不存,“神”将焉附谢艳明摘要:本文探讨了诗歌翻译中的“形似”与“神似”问题,指出坚持神形兼备的翻译才是真正地贯彻了“信达切”诗歌翻译标准。

本文首先从中国古典诗歌理论和西方文艺理论关于“形”与“神”的观点出发,对“形”与“神”的概念作了一个清楚的界定,然后结合具体的诗歌论证了“形”与“神”的不可分离特征,最后指出当前翻译理论界关于“形似”与“神似”之争的几大误解。

关键词:诗歌翻译形似神似诗歌翻译的标准一直是翻译理论家们争论不休的问题,其中最难达成一致意见的莫过于“形似”与“神似”之争。

一些学者认为,在诗歌翻译中,立形未必能够传神,形之不屯,而神能再现。

依本人之浅见,诗歌作为最集中、最精炼的一种文学样式,对语言艺术有着特别严格的要求,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在形美中体现神韵。

翻译诗歌的时候,若不立形,何以传神?为了说明这一点,我们必须将诗歇中的“形”与“神”的概念作一个清楚的界定。

“形”与“神”既是一对诗学概念,又是一对哲学概念,是古今中外的诗歌理论家和哲学家们探讨的中心话题之一。

从哲学意义上讲,“形”与“神”是互为依存的,无“形”则无“神”,无“神”则“形”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在中国古代的哲学中,“形”指与宇宙本体相对举的一切具有能被人感知的自然之物的形体或形貌,如《易系辞上》:“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也指与人的精神相对举的身体、形貌及其外在表现,以及与一切抽象本质、特征或神采相对举的形色或形体。

如《庄子天道》:“视而可见者,形与色也”。

“神”也有多重哲学含义,指宇宙万物未被人认识的、难以名状的奥秘,如《易系辞上》:“阴阳不测之谓神”;也指人的内在精神、思想意识或思维活动,以及客观事物的神采、生趣或本质特征,如《文心雅龙神思》:“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

”在文学艺术中,“形”指文艺作品中创造出来的具有感性形式的艺术形象,如陆机《文赋》:“笼天地于形内,挫物于笔端”;“神”则指艺术作品的审美特质、风格、韵味或境界,如清朝方亨《读画录》:“神也者,心手两忘,笔墨俱化,气韵规矩,皆不可端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谓一切不可知之谓神也。

得意不可忘形--试论翻译中形与神的辨证关系

得意不可忘形--试论翻译中形与神的辨证关系

得意不可忘形--试论翻译中形与神的辨证关系
崔永禄
【期刊名称】《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年(卷),期】2002(009)002
【摘要】翻译过程中处理好形与神的问题至关重要.在强调神似的同时不要忘记形似.神来自于形,神是语言功能的体现.形与神是一种辨证关系.在可能的情况下保留原文的形,有利于文化的交流,有利于丰富译入语的文化.翻译要在译入语中实现传达原语形式和内容统一的新的统一.
【总页数】5页(P1-5)
【作者】崔永禄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外语学院英语系,天津,30007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9
【相关文献】
1."得意"与"忘形"翻译理念在教学翻译中的应用 [J], 杨华芬
2.试论中医养生学中形与神的对立统一关系 [J], 丁树栋;管恩兰;
3.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翻译中的“得意忘形” [J], 卢颖;龚小萍
4.试论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形与神及其相互关系 [J], 宋凤龄
5.形与神俱,不可分离——从语义与语境的演变看中医翻译中的“常”与“变” [J], 牛喘月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浅谈中国古典诗歌翻译中的神似与形似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浅谈中国古典诗歌翻译中的神似与形似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浅谈中国古典诗歌翻译中的神似与形似科技信息.高校讲坛oSCIENCE&TECHNOLOGYINFORMATION2008年第12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浅谈中国古典诗歌翻译中的神似与形似谷秀春(山东大学山东陈怀凯威海264209)【摘要】无可讳言,诗,是艺术性很强的语言艺术;同样,译诗也是有着艺术美的创作.卷帙浩繁的译诗,有的青睐神似,有的偏倚形似,有的既"得意''而又不''忘形".本文首先点明诗歌的可译性,接着从批驳只"得意"却"忘形"的神似和亦步亦趋译其形的形似的角度,引出诗译中形神兼备的观点.【关键词】可译性;神似;形似;得意而不忘形1.引言英国诗人柯尔律治曾说过这样一句名言:Proseiswordsinthebest0rdepoetryisthebestwordsinthebestorder,(散文是井然有序的文字.诗是井然有序的绝妙好词).诗,"言"之"寺",可以理解为语言的殿堂.《五十奥义书》上也说,人之精英为语言,语言之精英为诗歌.诗歌.是诗人对现实的审美感受的提炼和集中,蕴涵着诗人的审美理想和情趣.是一种集外在形式和内在神韵为一体的艺术性很强的语言艺术.然而,诗歌翻译却是颇有难度的艺术性很强的语言创作.正如许钧教授在一篇序中所言:中国古诗词曲翻译之难,恐怕不亚于李白在古时所感叹的蜀道之难.因而,有关诗歌翻译的理论探讨,在当代中外译学论坛上都占有重要的位置.对于译诗,即要将诗由一种文化的艺术珍品译成另一种文化的艺术珍品,使诗的语言质地得以充分展示, 必须既"得意"而不"忘形".不能偏倚于某个方面,即隋动于中而形于言".2.诗的可译性不可避免地.要谈诗歌翻译中的形似与神似的问题.首先必须明确诗歌的可译性.文学翻译,难;译诗,更难.对此,翻译家们早已达成共识.文学作品的翻译.尤其是诗歌的翻译.既要译得忠实于原文,还要求传达原文的风格.表现出原文的美感.译出来的诗本身也应该是诗.因此,许多人认为诗是不可译的.然而.既然一首诗是经由语言所产生,那么"语言的文学性.文学的意思性,意思的可理解性,意思理解后的可表达性"等.都保证了一首诗有可被译出的可能性,不管其意义多么艰深难懂.一首谁都不懂的诗是不存在的,没有人懂,谁又敢冒昧地称其为"诗"呢?成仿吾在《论译诗》一文中指出:译诗并不是不可能的事情,即以我的一些的小经验而论.最初看了似乎不宜翻译的诗.经过几番推敲.也能完全译出.所以说,译诗是一种不可能的可能,不可译的东西只能是暂时的,随着人们认知能力的提高,过去不可译的东西会渐渐可译.翻译在实践中不断地完善.3.诗译中的"得意"而不"忘形"诗歌翻译中,有人亦步亦趋译其形,其神韵往往难以再现;有人大胆抛其形.其神韵往往又无可附丽.3.1只求形似而不顾神韵由于其形象性和形式感.诗歌得以区分于其它文学体裁.这种形象性和形式感包括声音,节奏,韵脚,象征,音乐效果等.优秀的诗篇,有的是通过音节的和谐,语言的对称.达到节奏的鲜明;有的是通过韵脚和平仄的交替,达到余音绕梁,声律和谐;有的通过句式的大体整齐.长短适宜,排列得当,达到诗人情感起伏的再现.毫无疑问,在译诗的时候.诗歌这种独特的形象性和形式感必须再现出来.让译语读者能够欣赏到这种独特文学体裁的奥妙之处.然而.如果一首译诗只是为了译诗而译,那么虽然保全了其诗的形象,呼应了其节奏,锤炼了其语言,却只能说是停留在形式体裁的层面上.而没有进入沉淀在语言内核的精神本质,不能体现出诗歌的意境美,情趣美,格调美以及其它文化内涵.这样的译诗,正如许渊冲教授用数学公式表示的那样,1+1<2,称不上真正的译诗.以张继的《枫桥夜泊》为例:月落乌唏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136夜半钟声到客船.没有矫饰华丽的辞藻,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刻画了清冷的景色,描写了远客的思乡之情,但却意味深长,耐人寻绎.诗人的缕缕乡思溢于言表,每阅此诗,丝丝乡情就会袭上读者的心头.这首诗有两种译法:Thesettingmoon.acawingcrow,thefrost—filledsky;Rivermaples,fisherman'Sflaresandtroubledsleep. FromtheGoldMountainTempleoutsideSuzhou. Thetollingofthemidnightbellreachesthewander'8boat.(《唐诗一百首》)AtmoonsetcrytheCroWS.streakingthefrostysky; Dimly—litfishingboatsbeneathmaplessadlylie.Beyondthecitywal1.fromTempleofColdHill, Bellsbreaktheship—borneroaiTler'8dreamandmidnightstil1.(《唐宋诗一百五十首》)第一种译法基本上译得形似;第二种译法则形神兼备.前者把第一句译成三个并列的名词性短语,还原为中文,却:落月,啼乌,霜满的天.月落和乌啼的顺序颠倒了,只是一种情景和词语在排列上的形似而已.第二种译文中"cry"与"CroW"是双声,同时"cry"与"sky"又是叠韵,兼备了音美与形美,而且动词"streaking"是一种增词的用法,形容乌鸦的啼声滑破了霜天,打破了夜空原有的静谧,译出了原诗内在的言犹未尽的韵味.第一种译文把原诗第二句中的"渔火"相对应地译为"fisherman'Sflares",第二种译文则为"Dimly—litfishingboats". "Dimly—lit"(灯火昏暗)更能引起愁思百感,而且昏暗灯火氛围的营造.更勾画出诗人客居他方,孤独寂寞,愁绪备添的情景.尽管不能片面地以一斑而窥全豹.但这两处的翻译足以说明了第一种偏重形似的译法在传递诗人情感方面的欠缺;第二种译法则形神兼备,译出了原文内容所有而形式所无的东西.译诗时,不仅仅要将其译成诗.注意其韵脚,辞藻,修辞等,勾勒出其形美.同时,空有诗的外壳的译作只能称其为一泓死水,没有蕴涵原作的神韵于其中,就体现不出原作的活力.3.2单求神似而大胆抛其形古人云:诗言志.在我国."诗言志"和"言立意"的主张一直为许多学者所推崇.当代西方翻译学家纽马克提出,翻译要注意语言六个方面的功能:表达功能,信息功能,祈使功能,人际功能,审美功能.元语言功能(许钧,2004:155).因此,一些翻译家认为表达功能最为重要,翻译追求的应是神韵的表现.比如傅雷先生就主张.翻译应当象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反映在诗译上,许多人认为诗译中最重要的是神似,只要译笔传神.不必拘泥于形式.的确,讲究情趣美,格调美,意境美的中国古典诗歌一向注重神韵.正如魏庆之在《诗人玉屑》中所说:古人为诗,贵于意在言外.但诗歌这种文学体裁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体.李芒先生曾经引用画家叶钱予的话,说明形与神的关系:"神是依附于形的,形不准,神也就失真,所以我们常说:'以形写神'."不妨以孟浩然那首家喻户晓的《春晓》为例: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这首五言体唐诗,行文清新朴实,节奏鲜明和谐,情感真挚而丰富.初读时似觉平淡无奇,反复吟哦,便会感觉出此诗(下转第139页)科技信息0高校讲i~0SCIENCE&TECHNOLOGYINFORMATION2008年第12期则性的规定,具体操作和执行有赖于这些街头官僚们.即使中央政府的宏观政策在很早之前已做出调整,但基层政府仍然可以按照维护自身利益的规章制度运行.其次,评估的指标选择,按斯格特(2002)的分类,得到认同的指标一般有以结果为基础,以过程为基础,以功能结构为基础三种.以功能结构为基础的评估是注重组织有效运行的能力建设;以过程为基础的评估,是关注努力的过程即组织行动的数量或质量;以结果为基础的评估是关注组织的特定特征出现变化的指标.在实际的评估中,三者经常出现替代.中国各级基层政府基于本身的自由裁量权,经常以结果替代功能结构,于是效率目标就占据主导地位.就可能出现这样的情景:如果以病人的结果指标来评价医院组织的绩效,可能的后果是"医疗程序合理,但病人却死了."同样,是不是公安机关抓的违法人员越多,或者说执法机关罚款越多就表明绩效越显着呢?四,控制街头官僚与克服"目标异化"从上文的分析不难看出,基层政府绩效评估时之所以容易出现目标异化的现象,正是源于基层官员即街头官僚的利己的自由裁量权.因此,为了避免或者减少绩效目标异化的发生,必须控制这些官员的自由裁量权,换言之,控制官僚.如果这些街头官僚同时强有力地控制着最终的政策制定权,那么,如何保证对于官僚的民主控制,使得这些"自我任命"(Bovens,Mark&StavrosZouridis,2002)的政策制定者不折不扣地实现绩效目标的精神?笔者认为,关键是要把绩效评估作为一个系统工程,评估主体,评估客体,评估内容,评估方法等都是题中应有之义,在各个环节都以实现绩效目标为导向,强化对基层官员的约束力度.因此,要避免绩效评估的异化就需启动评估过程的两个机制. 寻找公民满意的平衡点.一个是启动问题导向机制,绩效目标是由问题诱发的,从有限理性的观点看来,是由"满意原则"的机制调节的.需要问的问题是谁满意?满意度是如何确定的?如果基层政府处于自我表现满意的状态.它必然会通过追求效率目标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扭曲原有的评估体系.那么就需要关注政府是如何启动寻找机制,探究解决方案的.其中,结果与过程是不可分的.如果很难评估结果,过程指标会更受重视,政府倾向于收集过程指标,公民更青睐结果指标,控制官僚正是要约束基层官员使之找到两者之间的平衡点.如公安机关惩治犯罪的努力固然会增进服务对象的满意度,但高居不下的犯罪率则会降低这种满意度,而犯罪率的高低不是公安机关所能完全控制的.约束基层官员的一种方法,就是要以法制化的手段找到促使评估主体与客体都满意的努力方向和前进动力.二是启动答案导向机制,是指基层官员得到一种新的手段,技术或认识角度后便主动用它来寻找问题,解决问题.约束的方向应该是下级政府是否具有不断学习,不断适应来克服有限理性局限性的能力.如当绿色GDP成为一种答案时,一些部门拿着答案去寻找问题(环境状况).当问责制成为一种答案时,一些政府部门纷纷效仿,改进自己的服务,它是由"模仿"机制调节的.保证绩效目标的真正落实,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看基层政府面对复杂变化,不确定环境下的长期适应能力问题.即所谓"学习型组织",看它是否具有促进学习,适应和变革能力,能持续发展;同时要看能否结合自身特点,明确学习重点, 采取有针对性的约束措施.它不仅强调各基层官员的个人学习.同时强调团体的学习,强调组织层面的知识共享和持续不断的学习【参考文献】[1]Michels,Robea.PoliticalParties.『M]NewY ork:FreePress,1968,70.[2]Lipsky,M.TowardaTheoryofStreetLevelBureaucracy【A】-W.Hawley& TheoreticalPerspectivesonUrbanPolitics[c].EnglewoodCliffs:PrenticeHall, 1977.[3]Bovens,Mark&StavrosZouridis.FromStreetLeveltoSystemLevel BureaucraciesrJ】.PublicAdministrationReview,2002,62(2):174-184.[4]MichaelSp~nce.MarketSignaling.Cambridge,MA:HarvardUniversityPress, 1974.[5][美]理查德?斯格特.组织理论(第四版)[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340.[6]岳凯敏,徐光超.民众本位:当代中国政府绩效评估的基本价值取向田.成都理工大学(社会科学版),2005(4),104—108.[7]蔡立辉.政府绩效评估的理念与方法分析印.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2O02(5).[8]周雪光."逆向软预算约束":一个政府行为的组织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 2005(12).132—143.[责任编辑:翟成梁](上接第136页)的"深衷浅貌,语短情长".这首小诗仅有二十个字,却寓情于景,诗意隽永.首句破题,写春睡的香甜,不觉已东方泛白,表达出诗人对春的喜爱;次旬绘景,鸟声婉转,"处处"二字更显现了户外莺啼花香的无限融融春意;三句转为回想,在静谧的春夜,潇潇风声,沙沙雨声,让人沉浸于如烟似梦的意境中;四句回到眼前,花瓣的凋零让诗人不免感伤,惜春,伤春之情跃然纸上.可以说,诗人的确做到了王国维所感叹的"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曾在冯庆华先生所着的《文体翻译论》中,见过这样一篇译文:OneMorninginSpringLate!ThisspringmorningasIknow.Allroundmethebirdsarecrying,erying.Thestormlastnight,Isenseditsfury.Howmany,1wonder,alefallen,poordealflowers!这篇译文是散文体译诗,偏重于表达诗人惜春,伤春之情怀.着力体现了一种暮春将至,鸟啼花落,风潇潇,雨纷纷的情景.原诗如行云流水般平易自然,同时也韵味深厚,朗朗上口.而这首无韵的散文体译诗,诗行长短不一,缺乏音律感和节奏感,散文意味浓重.同时,将诗人伤春的情怀展露无遗,缺少原诗的隽永清新,低徊婉约.散文体译诗可以放开手脚,淋漓尽致地展现原文的神韵,但有些时候,则会忽视原文作者的风格,原文体裁的风格,原文语言的特点,从而难以达到理想的境界.许渊冲教授的译文则照顾到了原诗的音美,意美与形美: ASpringMorningIndrowsyspringIspeltuntildaybreak, Whenthebirdscryhereandthere,Iawake, LastnightIheardastormofwindandrain. Howmanyblossomshavefallenagain.4.结论——情动于中而言于外诗歌是一种有着两种明显特征的语言艺术.一是其形式感和想象性,二是其神韵感和精神性.从哲学唯物辨正法的角度看,形与神是诗歌的两个辨证统一的方面.诗歌翻译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翻译,对"形"的敏感度远胜于其他文学翻译和非文学翻译.没有了形似,诗歌翻译就称不上一种如"戴着镣铐优美地舞蹈"的艺术创作,诗歌是语言的艺术.没有形式就没有艺术,因为艺术总是籍形以传神;同样,神之于形的作用也很重要,无神则形同虚设."诗言志","言立意",这"志" 和"意"是诗人审美感受的提炼和集中,反映原作者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传递其特有的文化底蕴,营造其独特的意境氛围.在诗歌园地里.要想使诗译这朵艺术奇葩开得更为绚烂多姿,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正如许钧先生在一篇序中所言:由于诗是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的语言艺术,讲究意境和神韵,追求节奏和韵律,在形式方面给翻译造成了巨大的困难.对于诗译中出现的形与神的矛盾, 我们不妨力求形神兼备,既"得意"又不"忘形",以形载神,以形传神,以神达意,以意述志.【参考文献l[1]冯庆华.文体翻译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2]顾正阳,古诗词曲英译论稿[M],上海:百家出版社,2003.[3]罗新璋.翻译论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4]t克非,翻译文化史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5]许钧.翻译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6]许钧.翻译思考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7]周仪,罗平.翻译与批评[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作者简介:谷秀春(198l一)女,山东威海人,山东大学威海分校翻译学院助教,硕士研究生学位,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陈怀凯(1982_~),男,山东莱芜人,山东大学威海分校翻译学院助教,硕士研究生学位,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责任编辑:韩铭]139。

诗歌翻译中的形与神

诗歌翻译中的形与神

诗歌翻译中的形与神【摘要】诗歌翻译中的形与神在整个翻译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形与神的保留与变革决定了译文是否能忠实传达原诗的意境和情感。

神韵的迁移与再现使译文能够传达原诗的美感与内涵。

语言文化的转化对形与神的影响表现在译者需要在不同语境中找到平衡点。

诗歌翻译中形与神的挑战在于如何保持诗歌的独特韵味和情感。

在结论中,形与神的平衡与协调是成功翻译的关键,形与神的共生与互补为诗歌翻译增添了更多的艺术价值。

诗歌翻译中的形与神的完美结合是译者不断努力的目标,也是诗歌翻译的关键之处。

【关键词】诗歌翻译、形与神、重要性、形式、神韵、语言文化、转化、挑战、平衡、协调、共生、互补、艺术价值1. 引言1.1 诗歌翻译中的形与神诗歌翻译是一种复杂而精妙的艺术,其中形与神的传达尤为重要。

形指诗歌的结构、节奏、韵律等外在形式,而神指诗歌的情感、意境、内在精神等更为抽象的要素。

在诗歌翻译中,翻译者需要在保留原诗的形式的尽可能传达原诗的神韵,这是一项充满挑战的任务。

形与神在诗歌翻译中相辅相成,形式的保留与变革需要平衡考量。

翻译者需要在保持原诗的韵律和节奏的考虑目标语言的特点,灵活运用语言的表达方式,使译文既忠实于原作又符合目标语言的习惯和美感。

神韵的迁移与再现则需要翻译者深入原诗的内涵,把握原作的情感和意境,用恰当的语言表达方式来重新呈现神韵。

语言文化的转化对形与神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不同语言文化间的差异会直接影响诗歌翻译的质量。

翻译者需要充分了解两种语言文化的特点,灵活运用翻译技巧,以实现形与神的完美结合。

在诗歌翻译中形与神的挑战是持续的,但正是这种挑战使诗歌翻译变得丰富多彩、充满魅力。

2. 正文2.1 形与神在诗歌翻译中的重要性形与神是诗歌翻译中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它们共同构成了诗歌的核心。

形指的是诗歌的结构、韵律、节奏等形式特征,而神则代表着诗歌所表达的意境、情感、灵魂等内在精神。

在进行诗歌翻译时,译者需要兼顾形与神,保持原诗的形式特点同时传达其情感内涵。

浅析《天净沙·秋思》的两个英译版本的形合

浅析《天净沙·秋思》的两个英译版本的形合

《浅析《天净沙·秋思》的两个英译版本的形合》摘要:英语“以形统意”,“以形摄神”,“以形显义”而汉语“以意统形”,“以神摄形”“遗形写神”,traveler isstill at the end of the world.(1),译文把“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与前一句“古道西风瘦马”结合在一起描绘,仍用主谓结构为主,辅以独立主格和分词结构,增加了许多表动作和状态的词语,如has to go on down,moaning,his groaning,trudging towards,farther and farther等章懿微摘要:就英语和汉语而言,在语言学上最重要的一个不同是形合和意合。

本文将根据意合文本转向形合文本的微妙之处,对比分析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的两个英译版本,从而探索出翻译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形合;意合;《天净沙·秋思》;翻译一、形合和意合的不同以及对翻译的影响所谓形合,指的是词语或分句之间用语言形式手段(如关联词)连接起来,表达语法关系和逻辑关系。

英语造句主要采用形合法。

(1)所谓意合,指的是词语或分句之间用不同语言形式手段连接,其中的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通过词语或分句的含义表达。

美国翻译学家E·Nida(2)认为在英语以及大多数的英欧语言中,句子的从属关系大多是用连接词如if,although,because,when,in order that,so,so that等明确地表示出来的,但是,这同一概念,我们用意合的方法基本上也同样可以表达出来。

那就是说,将两个句子放在一起并没有连接词表明其相互关系,而从句子的本身体现出来。

王力指出:“西洋语的结构好像连环,虽则环与环都联络起来,毕竟有联络的痕迹;汉语的结构好像天衣无缝,只是一块一块的硬凑,凑起来还不让它有痕迹。

”(3)英语采用形合法。

英语造句常用各种形式手段连接词、语、分句或从句,注重显性衔接,注重句子形式、结构完整、以形显义。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翻译的比较-译国译民翻译公司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翻译的比较-译国译民翻译公司

莎⼠⽐亚⼗四⾏诗翻译的⽐较-译国译民翻译公司莎⼠⽐亚⼗四⾏诗翻译的⽐较--上海译国译民翻译公司表⼀在莎⼠⽐亚的154⾸⼗四⾏诗中,其中以第⼗⼋⾸最为脍炙⼈⼝,它的⾳韵特点为五⾳步抑扬格(pentameter iambic),韵式也是典型的“莎⼠⽐亚体”(Shakespearean),即:ABAB,CDCD,EFEF,GG。

诗歌原⽂如下:Sonnet 18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A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 BRough winds do shake the darling buds of May, AAnd summer's lease hath all too short a date: BSometime too hot the eye of heaven shines, CAnd often is his gold complexion dimm'd; DAnd every fair from fair sometime declines, CBy chance or nature's changing course untrimm'd; DBut thy eternal summer shall not fade, ENor lose possession of that fair thou ow’st; FNor shall Death brag thou wander'st in his shade, EWhen in eternal lines to time thou grow’st: FSo long as men can breathe or eyes can see, GSo long lives this and this gives life to thee. G本⽂将对梁宗岱、屠岸、戴镏龄、辜正坤翻译的四个版本,从⾳节,韵脚,标点以及内容四个⽅⾯进⾏对⽐分析。

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选题1、中学英语课程改革模式比较研究2、中外英语课程改革比较研究3、论英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配置4、论英语课程资源的优化配置原则5、论新课程体系下的师生关系6、如何实现英语课程资源的优化配置7、论新课程体系下的多媒体英语教学8、论中学与大学英语课程的一体化建设9、论中学与大学英语课程目标异同10、英语教学法对比研究11、论中西文化差异与英语学习12、男女生英语学习差异比较研究13、男女生英语学习动机比较研究14、中国学生英语写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15、论中国学生英语学习中的过度迁移16、在英语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17、论语言学习与创造思维的培养18、中英文商标词的对比及翻译研究19、论身势语在非语言交际中的作用20、论英文广告的文体特征及其翻译21、论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22、英语词汇的直接学习与间接学习23、英语成语的文化特征24、委婉语的文化特征25、非语言交际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26、母语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27、认知语境与话语意义推导28、英语远程教学中教师的作用29、整体语言教学法初探30、阅读和听力中的词汇习得31、语言环境与二语习得32、浅析影响二语习得效果的个体差异的成因33、提高英语口语能力的途经初探34、论外语学习的成功要素35、平行结构的英译汉36、论学习者自主学习37、论英语学习策略38、英语远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39、汉英互译中的多义词的词义确定及翻译40、段落与篇章结构的相似性及对阅读的启示41、翻译中的信息守恒42、文学翻译的创造性43、科技文体翻译中的美感44、鲁迅的时代和他的翻译理论45、鲁迅与梁实秋的翻译论战46、“忠实”是翻译的唯一标准吗?47、译文能够超过原作吗?48、语用学对翻译实践的启发49、文化全球化与翻译50、广告文体翻译的忠实问题51、诗歌翻译中的形与神的统一52、翻译能够得‘意’忘‘形’吗?53、长句的翻译如何解决?54、翻译与英语学习55、翻译理论对实践的意义56、翻译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57、汉语新词的翻译58、政论文翻译中的政治性59、译者的文化身份与翻译60、性别差异与翻译61、多媒体辅助中学外语教学的理论与实践62、多媒体辅助中学视听说教学的理论与实践63、多媒体辅助中学阅读教学的理论与实践64、多媒体辅助中学写作教学的理论与实践65、多媒体辅助中学外语教学软件的开发:理论与实践66、多媒体语言室在中学外语教学中运用:理论—模式与实践67、多媒体辅助中学外语测试研究68、中学外语教学软件的评价的理论与模式69、中学外语网络教学的理论与实践70、现代教育技术与71、中学外语教学的整合研究:理论-模式与实践72、现代教育技术在中学外语教学中的运用(实验报告)73、现代教育技术在中学外语教学中的运用的问题与对策(调查报告)74、现代教育技术与中学外语教师信息素养培训理论与目标75、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中学外语教师的作用76、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的中学外语教学设计77、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的中学外语教学模式78、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的中学外语教学评价79、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的中学外语教学策略80、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的中学外语教学方法81、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的中学生外语学习策略82、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的中学外语教学管理研究83、现代教育技术所创建的中学外语学与教的环境84、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的中学外语教学资源开发85、MI理论在中学外语教学的运用86、MI理论在多媒体辅助外语教学中的运用87、计算机·多媒体与第二语言习得与学得88、网络环境下中学外语教学的可选策略89、网络环境下的合作教学研究90、网络环境下的合作学习研究91、网络环境下的探究式外语学习研究92、网络环境下的任务式教学研究93、网络环境下的情景教学研究94、网络环境下中学生外语学习心理研究95、网络环境下中学生自主学习研究96、认知科学视野中的中学视听说读写教学策略研究97、信息技术环境下外语教师主导地位与作用的研究98、运用信息反馈技术构建高互动外语教学模式的研究99、中学外语教学现代化、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和多元化研究参考书目现代技术教育全书(上下卷),宋成栋主编中国华侨出版社,1998年11月。

简析《月下独酌》HerbertA.Giles的译本——看诗歌翻译的“形神皆似”

简析《月下独酌》HerbertA.Giles的译本——看诗歌翻译的“形神皆似”

简析《月下独酌》Herbert A. Giles的译本——看诗歌翻译的“形神皆似”王丽唐代诗人李白的诗歌向来不乏对“月”和“酒”的偏爱,看似洒脱出世,实则表达出内心的孤寂与不得志的无奈之情,但是他又渴望能够战胜现实状况,因而怀有浪漫主义情怀。

他所作的《月下独酌》这首五言古诗,正表达出了诗人以上种种复杂的情感。

全诗如下文:月下独酌【唐】李白花间一壶酒, 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 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 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 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 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 相期邈云汉。

诗中首句“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开篇点题,指出自己的“独”,并渴望能有一知己共饮相诉,因而产生了“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浪漫主义想法。

“明月”和“影”毕竟是幻化出来的意象,又怎能达到预期效果,于是李白便在“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表达出无奈之情,以及没有知己而又渴望知己的心态。

接着,对知己的渴望战胜了现实中的情况,李白在酒的作用下,产生了“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的情形,认为月和影都和自己产生了共鸣。

但是清醒时又无奈的明白“醒时同交欢, 醉后各分散”。

最后两小句话峰又转,“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超脱现实,声明现实的残酷并不能压制自己对理想的渴望。

这首诗自20世纪以来,有30多个译本,译者自然也是多达30多位,其中不乏美国著名诗人埃兹拉·庞德(Ezra Pound),英国著名汉学家、文学翻译家亚瑟·韦利(Arthur Waley)和英国著名汉学大师翟理斯(Herbert Allen Giles )。

其中,Pound的译文虽力求准确无误,贴近原文,而且译文也算是通顺流畅,但其逐字逐句直译的方式比较平铺直叙,难以再现原诗的韵律之美。

Waley在翻译《月下独酌》时也是这样:严格地直译,译文虽节奏感很强,但却不押韵,并且由于译者对原诗理解出现了偏差,也造成了些许误译。

谈谈汉语诗词英译的几点看法

谈谈汉语诗词英译的几点看法

精 神 。好 的文 学作 品 总 是 有 丰 富 的 感 情 、 邃 的 意 境 、 厚 的感 染 力 以及 强烈 的 艺术 效 果 。翻 译 时 能 保 留 深 浓 原 作 的 神 当 然 最 好 。但 是 否 形 与 神 就 一 定 矛 盾 呢? 答 案 显 然 是 否 定 的 。这 是 因 为 有 时 形 似 就 是 神 似 。一
所 谓 形 似 , 指 在 翻译 诗 歌 时尽 量 保 持 译 文 在 用 词 、 子 结 构 、 现 手 法 以及 比 喻 手 段 等 方 面 与 原 文 是 句 表

致 ; 谓 神 似 , 指 在 翻译 诗 歌 时 要 着 力 保 持 原 作 的 神 韵 和 风 姿 , 到 原 作 的 艺 术 效 果 。 是 指 原 作 的 所 是 达 就
族 语 言 文 化 的精 华 , 有 鲜 明 的语 言 文化 特 征 , 而 诗 歌 的 翻 译 是 很 有 难 度 的 。 含 因 英 国诗 人 雪 莱 曾说 诗 不 能 翻译 , 诗 是 徒 劳 的 , 犹 如 把 一 朵 紫 罗 兰 投 入 坩 埚 , 图 由此 探 索 它 的 色 泽 译 “ 企
收 稿 日期 :0 1 9—2 2 1 —0 0
作 者 简 介 : 坤 ( 9 0 , ,天 津人 ,天 津 现 代 职 业 技 术 学 院讲 师 ,从 事英 语 教 学研 究 。 杨 18 一)女
谈谈汉语诗词英译 的几 点看法
杨 坤
( 津现代 职 业技 术 学院 , 津市 天 天

3 05 ) 0 3 0
要 : 从 汉 语 诗 词 英 译 的 角度 ,举 例 分 析 在 保 留原 诗 的 意 义 、 意境 及 神 韵 、 格 的基 础 上 , 何 在 翻 译 过 程 中 风 如

《天净沙·秋思》译本对比分析

《天净沙·秋思》译本对比分析
托 出天 涯游 子 、 意 文人 , 于漂泊 的 思乡之 情 。一 失 倦 向脍 炙人 口, 为 传 诵 。要 将 这 样 一 首 高度 凝 练 隽 广
子 。第一 个 句子 由九 个名 词 ( 藤 、 树 、 枯 老 昏鸦 、 桥 、 水 、 家 、 道 、 小 流 人 古
西风 、 马 ) 举 了九 种 景 物 。 九 个 名 词 词 组 又 分 瘦 列
为三小 组 , 三件 事 物 合成 一 组 , 练 简 洁 , 语 之 每 凝 词 间 和分句 之 间未使 用 任何连 接形 式 , 文字 流 畅 自然 , 分句 间丝 丝人 扣 , 了 而 句终 , 尽则 语 绝 , 现 了 话 意 体 重意合 的语义 型 句 子 特 征 。这 些 词 看 似没 有 关 联 , 但 都 为 了 烘 托 最 后 一 句 “ 阳 西 下 , 肠 人 在 天 夕 断 涯 ”每 个 意 象 都 做 到 情 与 景 的 自然 统 一 。作 为 特 ,

殊的意合手段 , 古代汉语往往略去大部分关联词, 只 用 表具 体 事物 的词 语 即可表 达丰 富 的感情 。该 曲仅
用 景物 构建 意象 , 画 出一 幅凄美 的秋 景 图 , 勾 以景触
“ ” 不但 表 达 了漂 泊 天 涯 的游 子 的思 乡之 情 , 情 , 同 时也 给读 者 留下无 限 的想 象 空 间 , 不 同 的译 者 对 令
枯 藤 老树 昏 鸦 , 小桥 流 水人 家 , 古道 西风 瘦 马。 夕阳西下 , 断肠 人在 天 涯 。
Cr ws ho e i g v r u g d r e wr ah d o v rn o e r g e te s e t e wih t
马致远的这只 曲子总共有 2 个字 , 8 组成两个句

“形似”和“神似”:《将进酒》的两个英译本比较

“形似”和“神似”:《将进酒》的两个英译本比较

“形似”和“神似”:《将进酒》的两个英译本比较作者:陈明来源:《校园英语》 2020年第37期文/陈?明【摘要】李白是唐代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中国诗歌的集大成者,其作品风格独特、意义深远。

《将进酒》作为其代表作之一,被各路翻译名家译成多个英语版本。

本文拟就“形似”和“神似”,从措辞、韵律、修辞和意义四个方面,比较分析孙大雨和许渊冲的《将进酒》译本,并揭示两个译本各自的优势所在,各家可博采众长。

【关键词】《将进酒》;译本比较研究;形似;神似【作者简介】陈明(1987.06.11-),女,汉族,四川人,广州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中级,硕士,研究方向:翻译。

一、引言唐朝时期,诗歌鼎盛,尤以李白 (701–762)为代表。

作为最负盛名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享誉中外,其《将进酒》被各路翻译名家译成多个英语版本,包括孙大雨和许渊冲。

这两位翻译大师采用了不同的翻译策略,译文也因此呈现出不同风格,尤其是在“形似”和“神似”方面。

关于翻译应追求“形似”还是“神似”,争论从未休止。

对于卞之琳等支持“形似”的翻译家而言,“形似”是基础,而后追求“神似”。

而以傅雷为代表的一众翻译家认为,翻译应像临画一样,“神似”胜过“形似”。

其实,“‘形’与‘神’,两者从根本上说,是互为依存的” (许钧,2003)。

于是钱钟书先生呼吁形神兼备,提出应以“化境”作为文学翻译的最高境界,尤其是诗歌翻译。

诗歌本身就是形与神的高度融合,形神合一是翻译孜孜以求的目标。

本文拟就“形似”和“神似”,从措辞、韵律、修辞和意义四个方面,比较分析孙大雨和许渊冲的《将进酒》译本,并揭示两个译本各自的优势所在。

二、两个译本之“形似”和“神似”比较1.措辞。

诗歌语言博大精深,字字珠玑,句句精妙,无论是传形还是传神都绝非易事。

《将进酒》属于乐府诗,颇具古典之风。

作为一名诗人、学者和翻译家,孙大雨充分考虑到这一点,译文措辞古典优美。

诸如“seest”“thou not”“hath”“doth”“ye” 等古体语体现了原诗的乐府风格;“Carouse”“golden beakers”等辞藻文采横溢;“glint”生动地描绘出金樽与月光交相辉映的浪漫意境……相较于孙大雨的用词考究,许渊冲的措辞更为简洁平实,重在传意,并未严格遵循原诗的语体风格。

诗歌的翻译

诗歌的翻译

诗歌的翻译引言诗歌是形式与内容的高度统一,诗歌翻译传达的不仅是字面意义而且是审美情趣。

本文阐述了诗歌翻译意境与形式的关系,对诗歌翻译形似与神似的见解,以及对诗歌翻译中创造性发挥的认识。

文章认为在诗歌翻译的过程中,原诗的形式美,虽然一般而言应该予以忠实的传译,但在某些情况下还是可以改变的。

但创造的前提是创造后的意象美必须能够更好的为传达原诗的内容、情趣、风格或意境而服务。

一、形式与意境的关系与其他文学体裁相比,诗歌是诗人的思想与文字在作品中完全天然融合的产物,诗歌浓缩了一个民族语言文化的精华,含有鲜明的语言文化特征,因而诗歌的翻译是很有难度的。

⑵英国诗人雪莱曾说诗不能翻译,译诗是徒劳的,“犹如把一朵紫罗兰投入坩埚,企图由此探索它的色泽和香味的构造原理”。

严复也说,有些文学作品根本不可译,尤其是诗。

因为诗歌的内容和形式紧密结合,难以分割。

译诗的形式,主要是译诗的节奏和韵律。

情景交融是诗歌意境的要素和结构,它是天人合一哲学主题在诗歌意境中的具体呈现。

诗歌的意境有一些基本特征:画面的动态性,形象的主观性,言意的两层性(竹亦青,1985)。

可见,情感是意境的主导因素,凝练的形象化语言是诗的精髓。

译好重要的形象有助于意境的传达,而要恰当生动地译出文学形象又取决于语言的选用和锤炼。

诗歌具有很强的文学意境。

诗歌的内容是有意蕴的,诗歌作为民族文化的表征,尤其有相当的文化内涵,诗歌的意境、意味来源于意蕴和意义。

诗歌也是一种语言艺术。

它是一种特别的文体,跟小说、散文等非诗文体不一样,诗歌所使用的语言是一种抗叙述、描写和说明的语言。

诗歌所使用的语言是一种艺术性的修辞性的语言。

无论是诗歌作者或译者首先必须弄懂的就是这一点。

爱尔兰著名诗人叶芝曾经总结他一生的创作经验说他写诗往往是抛掉了一套修辞,而又创造出来了另一套修辞,他的原话是这样的:“我花费了毕生精力来摆脱修辞……我摆脱了一种修辞,只不过又建立了另一种修辞。

”叶芝的说法是对的。

形影神三首(陶渊明作品)原文、翻译及赏析

形影神三首(陶渊明作品)原文、翻译及赏析

形影神三首魏晋:陶渊明贵贱贤愚,莫不营营以惜生,斯甚惑焉;故极陈形影之苦,言神辨自然以释之。

好事君子,共取其心焉。

形赠影天地长不没,山川无改时。

草木得常理,霜露荣悴之。

谓人最灵智,独复不如兹。

适见在世中,奄去靡归期。

奚觉无一人,亲识岂相思。

但余平生物,举目情凄洏。

我无腾化术,必尔不复疑。

愿君取吾言,得酒莫苟辞。

影答形存生不可言,卫生每苦拙。

诚愿游昆华,邈然兹道绝。

与子相遇来,未尝异悲悦。

憩荫若暂乖,止日终不别。

此同既难常,黯尔俱时灭。

身没名亦尽,念之五情热。

立善有遗爱,胡为不自竭?酒云能消忧,方此讵不劣!神释大钧无私力,万理自森著。

人为三才中,岂不以我故。

与君虽异物,生而相依附。

结托既喜同,安得不相语。

三皇大圣人,今复在何处?彭祖爱永年,欲留不得住。

老少同一死,贤愚无复数。

日醉或能忘,将非促龄具?立善常所欣,谁当为汝誉?甚念伤吾生,正宜委运去。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

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标签哲理、人生译文人无论贵贱贤愚,都戮力劳心,操持经营,爱惜自己的生命。

这种做法是实在是很困惑很糊涂的。

因此极力陈述形影对此的抱苦含怨之辞,讲述神辨析自然之理来开释它们。

关心此事的人们可以于此获取普遍的道理。

形赠影天地长久,永远不会湮灭,山川走形,永远不会变更。

我们平时随处可见的草木,虽然生命短暂,但它们却拥有大自然恒久不变的道理:尽管冬霜使它们枯萎,然而当春天的露水降临时,它们又会重新焕发。

人类是所谓的万物灵长,在生命这个话题上,却反而不能像那些植物一样得到永恒。

适才还在世间相见,可转眼就去了另一个世界,永无归期。

对于这个大世界来说,走了一个人,不会引起他人的注意,但是亲戚朋友,哪有不思念的!放眼望去,只看到了他生前使用的物品,而这只能引起无限伤感。

我只是一个形体,没有腾化成仙的法术,必然也会死去,这没什么可怀疑的!希望你能听从我说的话,得到了美酒,千万不要推辞。

影答形长生不老地留存生命是不可能的,也就没什么可说的了,但是卫护生命保持健康,也让人很苦恼,没有好方法。

论文学翻译中的“神似”

论文学翻译中的“神似”

论文学翻译中的神似神似中国的翻译事业早在西汉就已经初具规模,设立有专门的翻译机构,有人开始翻译佛经。

直至今日,中国的翻译事业已经走过了上千年的岁月。

实践与理论总是相伴而行,中国翻译理论的发展基本上是同翻译发展跨过相同的时代,经历过同样的潮起潮落,历史也同样的古老。

然而纵观整个中国翻译史,虽然伴随着几次翻译实践活动的繁荣时期也出现过翻译理论的研究高潮,更加注重实践的中国翻译家们议论寥寥,我国的翻译理论缺乏相对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直至近现代,随着西方译文及译论的引进,国内翻译届对翻译理论的讨论和研究又出现了新的高潮。

本文拟在通过对译届争论颇为激烈的论点之一神似与形似的探讨进行研究,以明确翻译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指导作用。

一、神似与形似翻译既要传达内容,也要重视形式。

内容与形式的问题直接牵涉到形似与神似的问题。

理想的文学翻译是形似和神似的对立统一,译者的主观意愿都是既想保住形,又想传达神的。

然而事实上,一些主观因素迫使译者在形神之间做出选择。

形似和神似本是中国艺术届术语,翻译家们借之来作为指导翻译的方法。

在20世纪,就翻译到底该采用神似还是形似,翻译家们众说纷纭。

以傅雷为代表的翻译家主张采用神似,并明确提出:以效果而论,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

神似派追求译作在神韵上与原作相近,不注重形式上的异同,有时候甚至可以完全舍弃原作的形式。

而以卞之琳和江枫为主的形似派则认为形似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对于诗歌翻译来说,应尽量保留原作的形式。

诚然,诗是内容和形式的高度统一体,是最凝练的语言精华。

然而,内容和形式结合得越完美,对翻译造成的障碍也越大,诗歌翻译往往保得住内容而保不住形式,或者保得住形式而内容已发生了很大改变。

江枫先生认为诗歌的形式并不只是内容的外衣、信息的载体,在多数情况下形式就是内容,载体就是信息为此,他提倡译诗,必须力求形神皆似。

他还说:译诗,形似而后神似。

诗歌必然需要讲究一定的格式和韵律,然而,中西方的语言形式、文化习俗等不尽相同,译者自身若有深厚的文学功底,能在中西文化中游刃有余,在中西翻译中得心应手,形神兼顾,实为最佳。

得意不可忘形:试论翻译中形与神的辨证关系

得意不可忘形:试论翻译中形与神的辨证关系
n p r .To r t n t e f r ft eo g n e p r p i t sc n u ie t u t rle c a g s a d t e a d te s i t h i ai o e h m o r i a wh n a p h i l o rae i o d cv o c lu a x h n e n h
于形 , 神是 语 言 功 能 的体 现 。 形 与 神 是 一 种 辨 证 关 系。在 -  ̄ 的 情 况 下 保 留原 文 的形 , 利 于文 q . g - 有 化 的 交 流 , 利 于丰 富译 入 语 的 文 化 。翻 译 要 在 译 入 语 中 实现 传 达 原 语 形 式 和 内容 统 一 的新 的 有
样 , 求的不在形似而在 神似。因为“ 种文字各有特 色 , 有 无可模仿 的优点 , 有 无法补 救 的缺陷 。 所 ” 各 各 各 同
时 又各 有 不 能 侵 犯 的 戒 律 。 “ 求 传 神 达 意 , 两悉 称 , ”要 铢 自非 死 抓 字 典 , 照 原文 句 法 拼 凑 堆 砌 所 能 济 事 。 按 ”
在 此 基 础 上就 有 了翻 译 的“ 似 ” 。 到 了 2 神 说 0世 纪 8 O年 代 , 有 人 提 出 了“ 意 忘 形 ” 似 乎 已成 定 论 。 但 就 得 , 现 在译 界不 断有 文 章 发 表 , 此 进 行 讨 论 。可 见 仍 有 一 些 问题 需 要 解 决 , 者 说 就 “ 似 ” 论 , 有 地 方 对 或 神 而 仍
面 就 对这 些 问题 逐 一 进 行 讨 论 。


“ ” 竟 来 自何 处 神 究
苟子 日 : 形 具 而 神 生 。 这 是 说 明 了 一 个 基 本 的 道 理 , 形 才 能有 神 。 我 们 翻译 作 品 要传 神 , 品 的 神 “ ” 有 作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浅谈中国古典诗歌翻译中的神似与形似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浅谈中国古典诗歌翻译中的神似与形似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浅谈中国古典诗歌翻译中的神似与形

谷秀春;陈怀凯
【期刊名称】《科技信息》
【年(卷),期】2008(000)012
【摘要】无可讳言,诗,是艺术性很强的语言艺术;同样,译诗也是有着艺术美的创作.卷帙浩繁的译诗,有的青睐神似,有的偏倚形似,有的既"得意"而又不"忘形".本文首先点明诗歌的可译性,接着从批驳只"得意"却"忘形"的神似和亦步亦趋译其形的形似的角度,引出诗译中形神兼备的观点.
【总页数】2页(P136,139)
【作者】谷秀春;陈怀凯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山东,威海,264209;山东大学,山东,威海,26420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
【相关文献】
1.情动于中而形于外——浅谈阅读教学中课堂表演手段的运用
2.情动于中而形于外——浅谈阅读教学中课堂表演手段的运用
3."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中国舞蹈语言的艺术论议
4.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小说翻译中的移情与表达
5.“情动于中形之于言”——简论中国现代爱情诗的演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翻译过程中的形神之辩

翻译过程中的形神之辩
• • • • • • • • • • • • • • • • 原文: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 龙光射斗牛之墟;人杰地灵,徐如下陈蕃之榻。(王勃:滕王阁序) 译文:The old principality of Yuzhang Is now the prefecture of Hongdu. The stars of YI and Zhen lord over this area Which adjoins Mount Heng and Mount Lu. Watered by three rivers and five lakes, It controls Manjing and sways over Ouyue. Its excellent produce was revealed By a wondrous exaltation in the sky; The brightness of the fabulous Dragon Spring Sword Shot up to the stars Dou and Niu. Its many distinguished men are offspring Of the rare affluence of the land. Among them was Xu Ru, who was privileged to enjoy The special hospitality of the prefect Chen Fan. (Tr. J.C. Lai and Monica Lai)
• “得意”一定要“忘形”吗 • 古人云:“得意忘言”,往往指对文章的 理解。然而在翻译中,还有一个表达问题, 就是说还要从内容还原到形式。这时原文 的形式,不仅对理解有参考价值,而且对 于在另一种语言里的再现,也就具有了参 考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翻译中的形与神(一)
摘要:诗歌是文学作品中最纯粹的艺术。

诗歌翻译的最高境界就是形神兼备,本文分析了汉诗英译中的形似与神似的理论起源和发展,许多学者对诗歌翻译的神似和形似都做了自己的见解,这些见解到今天仍然对我们的翻译工作多有助益。

文中将其在具体的翻译语境中进行应用,指出文学作品的理想境界是形神皆似。

必要时,可以舍其形而保其神,从而遵循先神而后形的翻译原则,并通过两首古诗词的翻译证明了形神兼备的重要性和美学价值。

关键词:诗歌翻译形似神似意境
诗歌是文学作品中最纯粹的艺术,其语言是韵律的语言,且精练含蓄,节奏分明,句式整齐。

诗的生命似乎是世代相传的,其价值观都包藏在诗篇里,所以即便是在最大的压力下,仍会存在,历久不衰。

与其他文学体裁相比,诗歌是诗人的思想与文字在作品中完全天然融合的产物,诗歌浓缩了一个民族语言文化的精华,含有鲜明的语言文化特征,因而诗歌的翻译是很有难度的。

英国诗人雪莱曾说诗不能翻译,译诗是徒劳的,“犹如把一朵紫罗兰投入坩埚,企图由此探索它的色泽和香味的构造原理”。

严复也说,有些文学作品根本不可译,尤其是诗。

因为诗歌的内容和形式紧密结合,难以分割。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两种语言文化交流的增多,诗歌翻译中可译或不可译的因素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我们需要外国优秀的诗歌,同时也需要把我国的诗歌译成外文,尽可能的传达原诗的“意美”、“音美”和“形美”,使读诗的异国读者能够从译作中获得尽可能与本国读者一样多的共鸣和美的享受。

对诗歌翻译要求这么严格,其翻译标准该如何界定呢?刘重德教授提出汉诗英译的最高境界是形神兼似。

一、诗歌翻译中的形似与神似
所谓形似,是指在翻译诗歌时尽量保持译文在用词、句子结构、表现手法以及比喻手段等方面与原文一致;所谓神似,是指在翻译诗歌时要着力保持原作的神韵和风姿,达到原作的艺术效果。

神似首先是傅雷提出来的。

他说:“以效果而论,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

朱生豪也提出“保持原作之神韵”的观点。

他说:“余译此书之宗旨,第一在求于最大可能之范围内,保持原作之神韵;必不得已而求其次,亦必以明白晓畅之字句,忠实传达原文之意趣;而于逐字逐句对照式之硬译,则未感赞同”。

所谓神,就是指原作之精神。

好的文学作品总是有丰富的感情、深邃的意境、浓厚的感染力以及强烈的艺术效果。

翻译时能保留原作的神当然最好。

但是否形与神就一定矛盾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这是因为有时形似就是神似。

一篇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感情神韵,必须通过一定的形式表达出来。

原作有些比喻或联想形象、生动、逼真,有浓厚的感染力,情感、意境跃然纸上,在语言习惯上也与目的语接近。

这时,译作保持原作的形式实际上就起到了传神的作用。

保持这样的形式,翻译就能达到形似神似浑然一体。

但在许多情况下,形似、神似不可得兼。

翻译中的形神问题,最早可以追溯到1921年茅盾在《小说月报》上发表的《新文学研究者的责任与努力》一文,其中提出:“文学作品最重要的艺术色就是该作品的神韵。

”1929年6月,陈西滢在《新月》上发表《论翻译》一文,提出了雕塑和绘画说。

他指出:“翻译与临画一样,固然最重要的是摹拟,可是一张画原本临本用的都是同样的笔刷颜色,一本书的原文与译文用的却是极不相同的语言文字,因工具的不同,方法也就大异。

”陈西滢还把翻译分成三个等级,即形似、意似、神似。

陈氏的“三似”说与朱生豪翻译莎剧的神韵、意趣和硬译“三个层次”说如出一辙。

著名翻译家、北京大学教授许渊冲结合自己的诗歌翻译经验也提出了“三似”说。

他在《翻译的艺术》中说:“为了传达诗词的‘意美、音美、形美’译文‘意似、音似、形似’的程度是可以变更的。

”翻译家江枫追求“形似然后神似”,他在《雪莱诗选》译后记中说:“译诗,应该力求形神皆似”,因为“神以形存,失其形者也势必亡其神”。

主张形神兼备的还有卞之琳,他的一贯主张是译诗要按照原文形式亦步亦趋地翻译。

所以,就诗歌
翻译来说,茅盾、傅雷主张重神似不重形似,江枫主张形神兼备,而卞之琳则主张形似即神似。

前辈译家、理论家或以其创作、或以其理论、或以其实践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弥足珍贵的作品,拜读他们的精神产品,对我们无疑是极大的精神享受与智力提高。

总结前辈们的闪光思想,也许我们可以说,在进行诗歌翻译时,应首先追求形神兼备,如若不能,则先神似而后形似。

二、形神兼备在翻译中的运用
我们以这句诗歌的翻译来说明形神兼备在诗歌翻译中的运用
原文: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让我们来看两个不同的翻译,译文是:
(A)
Unsevered
Thoughsundered
Inchaosyet
Inorderset
ThisstrangecommotionIntheheart
Isbutthewanderer'woe
一一TheHeraldWind,p.34(ClaraCandlin)
(B)
CutItyetunsevered
OrderItthemoretangled
SuchIspaftingsorrow,
Whichdwellsinmyhearttoosustleafeelingtotell
一一ChineseLyrics
一个“愁”字点出了原文的主题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是作者在被人囚禁时,打发的一种无限惆怅的感情。

根据我们汉语的审美观,所用的语言节奏短促,情节波浪起伏,全诗散发出的是一种悲痛之情难以言传的凄惨之美,是意美,音美和形美三者的结合根抓在逻辑理论的同一律指导下的三美理论,翻译这首诗时,需要实现译入语的本民族语言审美角度的意美、音美和形美。

同一逻辑上的同一律是关于思维准确性的规律。

同一律的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于同一对象的思想必须是确定的,思想自身保持其同一性”。

就是说,思想的确定性和一贯性是同一律的逻辑基础,在运用概念、组织判断、进行推理从而表达思想的过程中不能任意变更和转换所以,翻译诗歌时,一定要遵守同一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